开题报告范文样本
翻译实践开题报告
附录3:
编号: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面向未来的美国教育改革”之中译及
翻译报告
ATentativeE-CTranslationofA’sEducationRefor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班级:xxxxxxx
学号:xxxxxx
姓名: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2014年1月10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至少20篇(本)(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4月26日”或“2004-04-26”。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1.翻译报告简介翻译材料的来源和内容介绍:本次翻译报告中的翻译材料选自白宫官网,主题为美国当今的热点话题----教育。材料是一篇议论文,其阅读对象主要是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这篇材料中,奥巴马对于美国教育的未来提出了几个新的观点,以便于美国教育有个更好的未来。选取该文本的原因与目的:首先从文体形式上看,本文属于议论文文体,语言较正式规范,阅读者大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人,在翻译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原汁原味、比较地道的美式英语。其次,由于本课题的方向是美国的教育,叙述美国教育改革的未来,译者更可以从中了解到以美国为例的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教育改革在未来所要实现的目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助于译者对英语表达和翻译的更深入理解。翻译该文本的意义:本课题叙述美国教育改革的未来,与当今美国社会热点话题所密切联系,语言较正式规范,原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通过翻译该文本,可以从中了解到以美国为例的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改革在未来所要实现的目标,这对我国的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具有很大的翻译价值。翻译指导理论:笔者将结合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翻译理论,按照信、达、雅及忠实、通顺原则,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对此材料进行翻译和研究。可能遇到的翻译难点:翻译时需注意到原文的选词正式,有部分术语和缩略语,还要注意长句的翻译难度。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差异把握译文的整体性,正确传达译文信息并且使读者能够很好的理解译文所表达的意思。在翻译之前还需了解美国的教育背景,以便于更好的把握整篇译文的整体性。翻译报告写作大纲:1.翻译报告介绍1.1文本选择(来源、原文写作目的、读者群等)1.2翻译的目的与意义2.研究背景2.1理论框架2.2文本分析(原文的词法、句法及语篇特点)3.翻译过程3.1翻译难点3.2翻译策略与方法4.总结4.1翻译心得4.2译文存在的不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2.实施计划毕业设计项目包括翻译实践和翻译报告两个部分,具体实施方案如下:第一阶段2013.12.11-2013.12.25搜集相关资料,确定翻译实践方向,完成毕业设计选题,接受任务书。第二阶段2013.12.26-2014.01.11继续搜集资料,为翻译实践做好准备工作,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答辩。第三阶段2014.02.24-2014.03.24完成翻译初稿,导师检查指导。第四阶段2014.03.25-2014.04.10对译文进行修改,规范格式,完成译文终稿。第五阶段2014.04.11-2014.05.10完成翻译报告初稿,导师检查指导。第六阶段2014.05.11-2014.05.30对翻译报告进行修改,规范格式,报告定稿。第七阶段2014.06.01-2014.06.06装订,同时提交读书笔记、答辩提纲,准备答辩。3、准备情况在与导师商量并确定翻译题目之后,为了翻译任务的顺利开展,译者对以往进几年中的有关美国教育方面的报道进行了详细的阅读,并且归纳了美国教育方面近几年所出现的问题。然后从中筛选出对论文翻译有用的比较权威的期刊与报纸上的文章,然后是对专用名词的定义的查询和来源的解释。其次,为了使译文更加地道,译者还阅读了大量中国教育方面的报道,整理出了一定的中国句式的表达。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译者对原材料中难度较大难以理解的句字进行了勾划,通过阅读一定的书籍或文章找出最符合源语的意思表达。主要借助工具书的查阅,同时借用网络翻译资源,如CNKI翻译助手,维基百科,有道词典等。其次,译者也会阅读相关理论的书籍,如《翻译概论》,《英汉大词典》《英语笔译常用词语应试手册》以及涉及到美国教育方面的一些当地的报道,报告及相关书籍。参考文献A’sEducationRefor(2012).AnEducationinPolitics:.179–l,G.,Ada,Paige,S.(2011).I’,son,D.H.Parkerson,J.A.(2001)TransitionsinA,Routledge,.(2002).Translationstudies,Routledge.陈宏薇(2009)。高级汉英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李绍林(2006)。汉语写作实用修辞。北京:语文出版社。郭建中(2001)。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陆俭明(200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孙致礼(2009)。高级英汉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谢群(2010)。英汉互译教程。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许钧(2009)。翻译概论。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年月日开题小组意见开题小组成员签字:年月日院系审核意见院系主管领导签字年月日
关于研究生开题报告格式及内容要求范文
一、论文开题的基本要求
1、开题者应先修完规定的最低学分后,在文法学院网站上下载《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书》,经导师同意按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至少提前一周提交开题审议小组成员。
2、各个学科点应严格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开题,保证研究生学业进度。
3、开题报告审议小组成员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其中具有指导研究生资格的导师人数不应少于3人,开题秘书应进行记录。
4、开题者着装应端庄大方,陈述时间为15分钟,由审议小组进行评价,做出开题是否通过的书面意见,经审议小组负责人签字后,于一周内将《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书》报学院教学办备案;通过开题者即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二、开题报告的具体内容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文献综述:
应把握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应有述有评,归纳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3、论文框架结构:
论文框架要求列至三级标题。
4、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研究方法应说明论文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或主要技术路线;论文的创新点是指有独到见解的观点。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准确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且按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书籍在前、文章在后的规范格式排列。
《生读书习惯的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党的“十五大”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对学校的要求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来“兴国”。“知识经济”、“知识爆炸”、“信息社会”等时代特征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能通过自主读书、自主学习掌握文化知识,达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2.《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因此,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我们的课外阅读长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没有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忽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呈无序状态,阅读习惯与能力较差。
3.人生是从读书起步的,读书是精神的探险,灵魂的遨游。人需要物质的食粮,也需要精神上的“食粮”,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了哪些书,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作为培养、铸就下一代,为下一代打根基的小学教育,应让小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基本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人成长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已经是我们教育者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我们深信,在学生时代播下了种子,肯定能赢得未来的收获,有了阅读的兴趣,掌握了阅读方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在没有任何强制的因素情况下,能饶有兴趣去读书、写作、服务社会,这就是习惯,习惯的养成则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课外阅读已成为阅读教学目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有些国家甚至由政府直接介入。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五十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年度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英国提出“要利用班级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的读物”,使儿童阅读内容的选择视其兴趣享有相当的自由;法国在假日中心建立课外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从我们国内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出了不少可贵的经验。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先生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推崇,他认为童年时代的课外阅读为其一生的发展作铺垫。北京市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在
《作文生活化研究》开题报告
《儿童生活习作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约占语文总课时的六分之一,教师、学生对作文也非常重视,但学生作文水平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和作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分不开:
(1)现行的写作以命题作文占绝大多数,教师全权决定作文题目,甚至规定写作提纲,提供所谓重要词语,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技法都给了学生极大的约束,造成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学生写作实际上是在为教师而作,不是孩子生活所需。有时,教师似乎也注意习作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但所定的题目也往往是记时令性的活动(节日、假期活动等),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父母、老师、同学等),差不多年年在写相近的题目,对学生写作既无推动力又无吸引力,同时所写文章难免千篇一律,写出来的作文也缺乏童真和新意。
(2)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章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3)从作文现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仅仅把写作局限在小小的课堂。
学生要行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认知、模仿、习得的过程,习作能力是一种最富动感的显性能力,它的培养必须依靠具体的表达实践。所以,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特别是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先前知识。他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每位学习者的建构过程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习作。
开题报告怎么写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主要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各种观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着重说明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同时说明自己的观点。发展趋势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达到什么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即选题的意义,包括对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说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开题报告撰写者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相对于选题的意义而言,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想说明什么主要问题,结论是什么,在开题报告中要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给予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研究基本内容可以分几部分介绍。
研究方法及措施,选题不同,研究方法则往往不同。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会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甚至成败。在开题报告中,学生要说明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研究中的抽样法、问卷法,论文论证中的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写明研究方法及措施,是要争取在这些方面得到指导老师的指导或建议。
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和进度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对于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规定的时间安排,学生应在开题报告中给予呼应,并最后得到批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时间安排一般应提前一点,千万别前松后紧,也不能虎头蛇尾,完不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在开题报告中,同样需列出参考文献,这在实际上是介绍了自己的准备情况,表明自己已了解所选课题相关的资料源,证明选题是有理论依据的。在所列的参考文献中,同样应具备不少于2篇的外文文献。
关于作文课题的开题报告范文
被誉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使命。作文评改,作为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但是长期以来,作文评改的主客体定位不清,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作文评改模式单一,缺乏开放、民主的作文评改氛围。广大教师作文评得辛苦,而学生却漠不关心。结果教师徒劳无功,苦不堪言;作文评改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本课题立足初中日常作文评改训练现状,试图优化初中日常作文评改,为作文评改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为此,本研究针对长期以来作文评改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在对学生日常作文情况进行有效调查的基础上,探索作文评改创新的途径。最后,着重阐述了初中日常作文评改和网络环境下初中作文评改的具体实施办法,并通过具体的案例介绍,为现行的初中作文评改创新方法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案。
【关键词】:
作文评改创新途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互动
【正文】:
201X年XX月XX日,xx县xx中学申报的微型课题研究《初中作文评改方式创新研究》被xx县教学研究室批准立项,我们经过研究讨论,决定开题。
(一)课题的提出
1.问题的由来和背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才能教好作文,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下足了功夫,可为什么依然收效甚微。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现代作家赵树理也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写好作文,离不开“修改”过程的严格锤炼。对于作文创作有了一定基础的中学生来说,下功夫于“修改”,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忽略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早在1978年,叶圣陶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就谈到:“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事隔近40年,这种“徒劳无功”的现象依然在不断上演。其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导致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
那么,作文怎么评、怎么改才能提高效率,真正促使学生作文能力得到提高呢?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立足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我们认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的一项固有的和极重要的任务,因为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写作能力的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会自己修改文章的人,不可能学会写文章。“初中作文评改方式创新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就是为了探索一条切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真正授之以渔,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并乐于评价、欣赏与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增强遣词造句、语言感知的能力,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课题的界定和说明
评改新模式。评改是写作的一个延伸。好的作文是评出来的,改出来的,评改更要舍得花时间。课题中提出的评改新模式与以往作文教学中的评改模式不一样,首先评改主体不同,由旧模式中教师为主体向新模式中学生为主体转变,由以往单一的教师的评、改到合作化、多元化的评、改,作文评改新模式的创建力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改、小组合作互评、全班多向互动式评改交流等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自改能力,让学生由乐改到善改,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3.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国外作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主体参与作文批改。他们认为初中作文指导最好包括的五个要素,其中有:1.让学生去解释、判断;2.让学生多写、多改;3.让学生早点接触优秀作品。这对本课题有较大的理论参考价值。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
总结: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探究作文批改的方式方法,并试图从教学设计的层面研究学生参与习作讲评的课堂教学模式。
4.课题试图解决的问题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以探究作文批改的新模式为研究方向,重新给作文评改的角色定位,“主角”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使作文评改臻于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范式。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如何处理好教师评改与学生评改的关系,作文评改的有效模式的探索等都是本课题关注和试图解决的问题。立足于实践,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究作文评改新模式这一研究过程本身就包容了理论知识与抽象知识的整合,包容了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本课题的研究必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独立与合作研究过程中构建知识,也必定能将教师从繁杂无功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5.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新课标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视是对本课题研究的有力支撑。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它人的协商、交流、合作以及本人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课题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学生作文修改中的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并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作文评改新模式的探究,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修改作文方法,在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学生鉴赏作文、修改作文的能力及自身的写作水平,使学生乐写乐改,并以改促写,进入到写作的良性循环。提高习作讲评课的效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习作评改模式,进而提高学生在中考中的作文成绩。
(三)研究的内容
1.如何在作文评改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作文及修改作文的兴趣。
2.在作文评改的研究中如何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作文修改方法,切实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作文水平及鉴赏能力。
3.在对作文评改新模式的探究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乐写乐改,并以改促写,使写作进入良性循环。
4.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习作讲评课模式。
(四)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课题研究的对象:xx县xx中学七至九年级学生。
(五)研究的方法
1.现状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作文批改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资料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
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充分吸取已有的宝贵经验,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实践,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4.个案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在课堂实践中要及时总结发现切实有效的作文批改模式,以点带面,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5.经验总结法:研究者要能够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提炼、概括出与研究目标、内容相契合的信息,形成富有理性论文章。
(六)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XX.1――20XX.2)
(1)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组,加强理论学习,对相关的作文教学理论进行搜集和整理,并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当前作文批改和习作讲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2)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实施问卷调查,落实课题组成员分工。
2.实施阶段(20XX.3――20XX.5)
(1)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的操作方案与学校相关的作文教学常规进行实践,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及时地反馈与总结,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并作详细的记录。积累课题实施中的各种典型案例、教学设计。
(2)在20XX年5月进行一次系统地阶段性总结,为以后教学工作的改进做好准备。
3.总结阶段(20XX.6)
整理所收集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鉴定。
(七)研究的组织、分工及保障
1.课题组分工
课题负责人:XXX
成员:XXXXXX
2.课题研究保障
(1)经费保证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的研究工作,为研究经费提供了优越条件,并能够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协助课题组进行有效的管理,便于课题的开展与实施。
(2)人员保证
课题组各成员都是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态度认真,勤奋刻苦,乐于奉献,均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具有丰富的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经验、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课题组老师多次发表教科研论文,在各级各类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论文评比中均有获奖。
(八)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方案;
2.研究论文集: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究作文评改新模式的教育教学论文汇编;
3.教学案例与设计集萃: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究作文评改新模式研究中优秀教学片断及教学设计集萃;
4.学生作文集: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究作文评改新模式课题研究中学生优秀作文及精彩点评汇编;
5.课题研究报告: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究作文评改新模式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6.形成习作讲评课的常规教学模式;文章来源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人类社会正进入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掌握科学技术新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因此,作文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学习的核心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
在这方面,作文教学责无旁贷,而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在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与提高写作能力的思维水平,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不少实验学校已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们提出“如何医治小学生的‘作文恐惧症’”的课题一定会让广大语文教师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自由表达,乐于表达,作文生活化。缺乏生活、缺乏体验,这是学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要求作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根本上解决作文苍白无力,千人一面的问题。当前,许多学生认为写作文难度大,内容枯燥乏味,部分学生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后的作文往往是胡编乱造,凭空假想,脱离实际生活,或者泛泛之言,记流水帐,加之受升学率的影响,对学生习作往往注重从文章之意,谋篇布局等方面进行指导,形成了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不密切,学生写作兴趣不高的现状,从而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结合我校学生的学情、实情,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文化素养,作为提高语文教学的策略。从而促进和提高作文教学,逐渐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理论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大胆探索作文改革的新路子,构建作文课堂教学互动策略,改变学生怕写作文厌写作文的倾向,让他们“懂得写作文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他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乐于表达,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强调习作的个性化,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有独立完成习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养成自己修改,自己做文的习惯,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议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作文教学迈向新在地!
本课题研究意义:在教学中实施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开放,使学生走出封闭的模式,给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心理,使学生树立“我要写”的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帮助学生养成主动练笔,自觉改文的习惯,让学生从自己的习作活动中更多获得情感表达的愉悦,体验成功的喜悦,从师生心灵的沟通中,心智的碰撞中,迸发出一吐为快的冲动,从而在被欣赏的成功感中树立自信,得到精神的满足,激起无休止的追求信念和力量,让作文教学成为学生发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天地。同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基础教育的理念给学生作文教育注入生命的活力,探索有利于学生书面语言主动发展的有效途径。树立“大语文观”把社会生活当作写作的源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体验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目标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各种渠道,建立班级写作
2、要求语文教师及时引导,规范写作教学,科学批改,及时讲评学生的作文。
3、让学生消除学与难的恐惧心理,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生乐于写作。
5、学生的书与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差。
6、语言功底不扎实,不能做到“言有有序”和“言之有物”。
7、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
8、学生写作兴趣不浓
(二)预期目标
1、近期目标
(1)通过各种渠道,建立班级写作兴趣小组。
(2)让学生消除写作难的恐惧心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3)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4)培养学生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
2、远期目标
(1)我校学生能基本掌握各种类型作文的写作。
(2)使学生能多角度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学生乐于表达,自由表达。
(3)学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面表达习惯,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综合语言能力以及个性体验。
四、课题的最终成果
1、建立我校学生作文评价体系,各班建立写作兴趣小组。
2、撰写调查报告(学生问卷调查,个案研究一种课稿,教师辅导教案)
3、学生写作兴趣及写作信心的培养。(论文)
4、如何对学生分层展开口头训练,说法训练,片断训练,语言训练,阅读训练,习作修改,习作欣赏(论文)
5、如何培养学生乐于表达,自由表达,让作文生活化的兴趣能力。(研究交流)
6、开课,结课报告。
五、课题研究涉及对象范围
对象:课题组教师,所研究学生的家长,选取六年级一班为实验班。
范围: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是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和对应的情景。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
1、研究调查方法:对学生写作现状,学情,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
2、行动调查法:课题组成员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指导及规范训练学生写作习惯和方法,以形成一套学生写作的方法理论框架。
3、个案研究法:主要通过个别学生的写作过程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写作困难的成困及转化效果,为我们研究提供直接的材料。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随时遇到资料,探索存在的措施迁移得失,寻找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
七、研究的阶段及实施计划
1、调查阶段(2015.1~2015.7)
(1)调查学生习作兴趣,习作能力,表达,良好行为习惯。
(2)针对问题,在学生中进行问卷。
2、研究设计阶段(2015.9~2015.12)
(1)申报课时,设计研究课题方案。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3、组织实施阶段(2016.1~2016.6)
(1)开展集体备课。
(2)组织课程实践,研讨交流。
(3)撰写材料。
(4)组织学生进行反馈,实践,活动。
(5)查找原因,深入分析,确定今后改进的方向。
4、总结评价阶段(2016.9~2016.11)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课题组机构:
组长:徐晓侠
成员:张刚 戴香珍
(二)课题组分工:
徐晓侠:主要负责本课题方案的指导和实施工作。负责课题实验方案的总设计,研究活动的策划组织,研究过程的全面管理,结题总报告,组织成果鉴定。
张刚 戴香珍: 负责本研究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研究论文的撰写。
2015年5月18日
古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苏轼是历史罕见的全才,他在绘画,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是我国词坛上的大家,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气冲天,气势磅礴,酣畅淋漓。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一改当时词坛香罗旖旎之气,换之以超旷清远,豪放豁达的风格,他反对“诗庄词卑”的观点,引诗入词,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开拓了词的写作领域,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词作在当时掀起一阵改革之风,对后世文人的词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词的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研究苏轼的词作,能够很好地了解我国词学的发展,可以深入探讨这位历史奇人在面对苦难挫折时的心态和历经磨难后的思想,为后世的人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苏轼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对于苏轼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苏学”。由于苏轼的词作与当时以柳永为首的婉约词作风格大相径庭,他推陈出新的风格深受大家关注,后人对其豪放风格的具体表现和成因各抒己见。因苏轼的性格直率,不外饰,他的政治道路坎坷不平,其受的政治打压也是前所未有的,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像其他的文弱书生那样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是采取自杀的方式解脱,而是坚强地挺过来了,所以对苏轼性情和人生态度的研究也是众人关注的一个焦点,自身的修养、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儒道释的影响都是他闯过难关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苏轼的性情毫无遗漏地体现在其词作中,无论是他立志报国的豪放词,还是他缅怀妻子的婉约词,整体的都透露着一种清旷超远的意蕴。他将自己真实的性情毫无遗漏,酣畅淋漓的寄寓于词作之中,苏轼的词就是一部思想发展史,其主线就是旷达。
二、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主要问题,创新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苏轼对词的革新及系统地阐述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分别分析苏轼对词的内容、创作形式和风格进行的革新,然后介绍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影响因素:性情、儒道释思想和作者的思维模式。词风是作家人格和情怀的一种外在表现,苏轼的词风就源于他旷达的情怀和乐观的性格。儒家思想引他为仕,却屡遭打压,使得他陷入迷茫,佛道思想的指引,使他在迷茫中找到了新的方向。苏轼的旷达词风还因他能把人生经验和遭遇转化为理性的总结与反思,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本文研究的另一部分内容是,过详细分析旷达词风的具体表现及其与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来研究其旷达词风的发展。结合具体的词作来详细分析旷达词风具体表现的三个方面:淡化自我,物我合一,以《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为例;充实自我,抵抗外界一切侵扰,以《定风波》为例;淡泊明志,求得超脱,以《念奴娇赤壁怀古》《蝶恋花》等作品为例。然后系统地论述了苏轼的旷达词风与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之间的比较。“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苏词体现了一种超功利境界,轻快,洒脱,积极向上,显露的是一片天风海雨的才人旷世的逸怀浩气;而辛词则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功利境界,大多沉重,浑雄、粗犷、顿重,显示的是一种质朴刚雄而多苍凉悲壮的的风情。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苏轼旷达词风的形成与发展,了解我国词学的发展。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将为后人提供借鉴。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以苏轼的旷达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旷达词风的表现,继而从整体上了解了苏轼的性情、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史。
三、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理论依据,技术路线)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阅读法,认真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史相关内容,研读苏轼的传记和词作,通过对其词作地细读,发现苏轼本人性格率真、胸襟旷达,而其词作则是通体透着一种清远旷达之气。然后结合前人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理论,对苏轼词作的旷达之气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本论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学史探究、词作细读、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
理论依据:中国古代文学史及文学理论的相关内容
四、研究计划
20XX年1—2月:确定论文选题,并认真阅读作品。
20XX年3月:按照老师要求,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20XX年4月中旬以前:完成提纲,请老师帮助修改,提出修改意见。
20XX年4月中旬下: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5月中旬以前:完成论文初稿,请老师审阅、提出修改意见。
20XX年5月下旬:修改初稿。
20XX年6月初:完成论文二稿,请老师提出意见,并修改。
20XX年6月上旬:定稿,打印,准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史》[M],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2]《中国文学史》[M],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3]《苏东坡传》[M],林语堂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4]《苏轼评传》[M],曾枣庄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5]《文人的理想品格:从陶渊明到苏轼》[M],张亚新著,济南出版社,2000年6月
[6]《苏轼传》[M],王水照著,天津人民出版,2008年1月14
[7]《苏东坡:旷达人生》[M],范军,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8]《寄悲慨于雄放飘逸之外寓旷远于清丽婉曲之中—苏轼词风之我见》[J],曲景毅,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2004年2月
[9]《论东坡词的主要风格--旷达》[J],赵仁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二期
[10]《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词作看其人生态度》[J],赵爱梅,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
[11]《浅谈苏轼词作的旷达情怀》[J]茹剑飞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讲师
[12]《旷达飘逸,物我两忘—论苏轼由儒入道,由道入禅的心路历程》[J],杨建跃,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第4卷第二期,20xx年6月。
开题报告范文
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第三次我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新的教育发展的主题。全面执行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把素质教育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是有层次的这里的创新”指的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使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地发展。突出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怀,九五”期间我校开展的发展小学生五自能力的实验研究》通过培养学生的五自能力。正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随后进行的子课题“自主教学的初步探索”把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课堂中,重点研究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发展,从而把教学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究,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教学进程随之得到优化。这一系列研究为创新教育的研究作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创新教育的研究还刚刚开始,眼下。目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把创新教育落实到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为探究是创新的前提,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小学生的创新是从好奇开始的由好奇到探究,由探究逐步走向创新,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能力。通过总结前一阶段的研究,结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把自主探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着眼点,以课堂为主阵地,提出构建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来探讨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课堂学习效益,优化教学进程,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指的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本课题中的自主探究。通过开展积极主动的探讨和研究活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整个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行探索、相互研讨、提出见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强化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指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程式。
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本课题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此基础上聘请各方面专家进行行为诊断,提出改进意见,再进行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多次反复,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向着自主探究的理想境界发展。
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方案,课题研究最终将形成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方案,并将出版一本自主探究研究专著。
课题组经过紧张的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课题研究的先期准备工作,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研究计划,确定了实验班级。课题组一致认为研究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现正式向市、省申报,争取立项为市、省“十五”课题。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可见,“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绚丽多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同的服饰打扮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个性的流行服饰,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们将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追寻我国服饰文化史,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与博大。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制订出一个可行方案,宣传服饰文化,让服饰文化引起更多当代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品味,让他们的穿着打扮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动人的风采。
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任务分工:由于人数有限,所以全组全过程参与。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第3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10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11周):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第四阶段(第12—13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由这个开题报告,我们可以很显然地看出来,做这项研究时我们的选题是来源于中学历史课本的。这说明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时,我们应该时刻想到研究性学习。看一看自己所上的内容是否能为成为研究性学习所研究的选题。《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
——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这个开题报告,在课题背景中就提出了“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这样就很好地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和当今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观点联系起来了。很好地解决了将课本知识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这个研究选题变得更有意义。
从学科教学中我们找到了开题的素材,然后我们怎么将学科教学深化呢?这个任务就要交给研究性学习来完成了。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会取得什么预期效果呢?进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在上述选题中我们可以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然后再根据这些研究方法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一步步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证题和结题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历史教师外,其他各个科目尤其是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相关教师都可以做为该研究选题的指导教师。这样就使得原本让一个历史老师花很多时间和心血想深化研究的历史问题,变成了一项计划周密、步骤严谨的集体活动。很多原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都迎刃而解了。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来,研究性学习和各学科教学不可分离和不可割裂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有很好的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相得益彰。
那如何将各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有意互补呢?我认为应该重点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一.人员配置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涉及范围广,融合程度高的学科,首先要设置一个专家组来保证其师资的质量。这个专家组应该由各个科目的科组长和任教该年级的备课组长担任。这样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可以保证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有相应的专家做指导。其次全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是研究性学习教师组的成员。除了师资以外还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才行。所以学校各行政领导要对研究性学习予以高度重视。在各个场合做好宣传和发动工作。还可以担任研究性学习的名誉专家等。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成员要广,宣传的力度要大,毕竟新事物要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二.师资培训问题
专家组的老师要定期对普通教师进行培训,让其在各具体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联系到研究性学习,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具体学科教学,把具体学科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提供给研究性学习做开题参考。
三.合作与交流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是通过学科教学发现问题然后将问题提出来,让研究性学习去研究达到
进一步深化,但是大多数时候是我们提出一个研究问题,该问题涉及到很多学科要求各科老师互相合作配合一起为研究性学习服务。这个时候各学科的老师一定要通力合作取长补短,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达到共同提高。
· 学习总结报告 ·学习工作报告 ·公司学习报告 ·交流学习报告 ·出差学习报告
四.评价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强化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而弱化其甄别功能。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我们要组织专家组进行集体评价。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指导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把一些优秀的成果推荐到相关的杂志,专刊上发表。对于发表的成果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的学科,虽然某些学校在该课程开设之前已经进行过类似的探索和研究,但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还是第一次被列出来。对于它的探讨和研究正始兴未艾,如何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如何将科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些都是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需要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