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基本知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对联的发展史及其分类

  起源:

  对联的起源,联界尚无定论,也很难定论。究其原因,一是当代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从未涉及对联文体;二是诗文、方志、掌故等涉及对联的资料少得可怜,零散孤立,不足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三是尚无联史专家对楹联发展史进行长期、深入、系统地研究,所持观点多为一家之言。据此情况,我们不妨将各种主要观点介绍出来,在尊重其立论的前提下,作出我们的判断。

  1、对联起源于偶文。对偶的应用,是人类使用语言、文字的自然产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在朴素的对称美学观念的影响下,无意识地创造了对称性的语言。文字产生以后,文人们将这些语言、思想记录下来,就产生了对称性的文句,即为偶文。

  上古时期的《吴越春秋》中载有一首《弹歌》(传为黄帝所作):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宍”,古“肉”字。歌辞的意思是,割断竹子,连接成弓,装上泥土,飞射禽兽,猎取肉食。歌辞两言一句,音节短促,节奏感很强,可能是制弹弓时所唱,也可能是用弹弓狩猎时所唱,非常古朴敦厚,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用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四个短句都是动宾结构,词性相当,虽然不是对联,但其对偶的修辞法与现在的律联是一致的。

  偶文在先秦的诗文中更为频繁地出现。如:《尚书》:“满招损,谦受益。”《周易·乾文言》:“水流湿,火就燥。”屈原《离骚·湘君》:“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礼记》:“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些对偶句,都是自然运用,未加任何雕琢,为对联的产生奠定了修辞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偶文逐渐发展为民谣、谚语、对联、骈文等形式,偶文是产生对联的直接母体。

  2、对联起源于桃符。此说的根据是,《宋史·蜀世家》有如下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写道:“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檮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庭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谶,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孟昶为蜀国开国国君孟知祥第三子,在位三十年。他为太子时,曾自题策勋府桃符“天重余庆,地接长春”,《洛中记异录》则记为“天隆余庆,圣祚长春”。这说明,此时的桃符已由画像改为书写文字,已形成春联(门联)的形式。另外,如将桃符上的四言句视为偶文,在沈约提出“四声八病”说五百年后的当时,声律是和谐的,但经孟昶改为五言句,两句之第四字(余、长)均为平声,按今律要求是失对的。这说明,由偶文向对联转化时,是存在矛盾的,或者说是不自然的,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衍化过程。

  “楹联始于桃符”这一论断,由于出自清代大学者纪晓岚之口,他的弟子梁章钜又大力宣扬和肯定,使得这一论点盛行几百年而不衰,时至今日,此论点仍处于统治地位。鄙人以为,此论点尚有可商榷之处:

  对联的本质特征是对仗,它的起源应该是讲求对偶的偶文,二者之间存在血脉关系,或者说存在遗传基因。桃符是一个习俗的产物和载体。上古时代,过年驱鬼用的是大桃人,后来,嫌做桃人太麻烦,才改用桃木板,即桃符,在桃符上面画上神像。从汉代起,又由画像逐步变为书写“祈福禳灾”、“逢凶化吉”之语,进而改为写对偶的诗句(即所谓绝句),或者对偶的联语,即对联。对联与桃符的关系,不是继承、遗传关系,而是文字与载体的关系。因此,说对联起源于桃符是概念的错位与混乱。正像桃符上曾画有神像或书有诗句,不能说美术、律诗起源于桃符一样。

  发展: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分类:

  按用途类分

  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楹联: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挽联:哀悼死者用。

  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按艺术特点分

  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类型

  按使用的范围分

  (1)实用联——春联

  (2)专用联——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座右铭联等

  (3)交际联——赠联,题答联

  (4)装饰联

  要注意的是,装饰联主要指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然后如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的对联;装饰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等。一般富有哲理,回味无穷。

  按写作方法和上下联的关系分

  按上下联在内容上的关系分,对联可分为三种,即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

  1.正对

  指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相关或相似,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如: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2.反对

  指上下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这种对联往往从正反两面来说明同一个问题,在对比中突出表达效果。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

  3.流水对

  也叫串对,指一个意思分两句说,然后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上下联有承接假设、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扩展:

  上联:悟田间辛勤劳作之苦;

  下联:惜碗中美味佳肴之福。

  上联:一点一粒 凝聚多少农民泪;

  下联:一言一行 体现几分学子情。

  上联:锅、碗、瓢,敲响生活新乐章;

  下联:色、香、味,诱发味蕾原感觉。

  上联:书声朗朗,迎送朝暾夕月;

  下联:笔音沙沙,转走春夏秋冬。

  上联:一干二净除旧习;

  下联: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上联:多劳多得人人乐;

  下联:丰产丰收岁岁甜。

  横批:形势喜人

  上联:初看像炼狱,朝朝暮暮苦读书;

  下联:实则是天堂,日日夜夜游学海。

  上联:入则埋头苦干学知识;

  下联:出则学以致用报祖国。

  上联:壮丽山河多异彩;

  下联:文明国度遍高风。

  横批:山河壮丽

  上联:互帮互助,展同学亲密友情;

  下联:相亲相爱,显朋友深厚情谊。

  上联:四面八方本各不相识;

  下联:天涯海角定同甘共苦。

  上联:激情燃烧生命活力;

  下联:操场尽显风流英姿。

  上联:豪情释放青春无限;

  下联:步履承载拼搏辉煌。

  上联:好好学习待成人报效祖国;

  下联:强身健体寻机会为国争光。

  上联:今年花胜去年红;

  下联:雏凤清于老凤声。

  横批:青出于兰。

  上联:书山有径勤为路;

  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对联的基本原则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

  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表平声,△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拓展阅读:对联基本常识

  楔子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

  (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来源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南宋的杨邦乂在金军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它祝寿、庆婚、哀挽、题赠;文人学士用它写景咏物,言志抒怀……

  对联的类别

  (一)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边的这幅对联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比如:

  “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

  (二)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1.春联。

  上文我讲到,到了明代人们用红纸代替桃木,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春联。至于人们传说的王羲之改春联之事,(“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纯属传说,是人们仰慕其书法而已。

  春联,顾名思义是春节时人们用来表示喜庆的一种良好祝语,或表示合家团聚生活幸福,或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事事如意……。例:

  运际升平人共乐,气当和淑鸟知春。

  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门对青山羊免群群嬉碧毯,窗含绿水鸭鹅队队戏银波。(农村用)

  灵活经营财源茂盛,薄利多销生意兴隆。(商业用)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学校用)

  在些我说明一点,春联和其它用途的联语在字数上有着区别,即上下联一般都是单数,取“阳”,尽可能避免双数,因为在我国传统意识中,双数为阴。

  2.喜联。

  喜联又叫婚联。是人们对结婚者的一种良好祝愿。它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这种对联有一个特点,就是上下联语中一般都或明或暗的含有一个能表示夫妻意义的名词。例: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梧桐枝上栖双凤,菡萏花间立并鸳。

  3.寿联。

  寿联现在一般很少有人再写了。在清朝时极为盛行,是老人过寿时,晚辈或亲朋好友赠送的表示赞美、祝愿长命百岁的吉祥话。这种联语分男寿联与女寿联两种。例:

  鹤算千年寿,松龄万古春。

  曲谱南薰四月清和逢首夏,樽开北海一家欢乐庆长春。

  北海开樽本园载酒,南山献寿东阁延宾。

  以上是祝寿的通用联。古人大庆寿诞是有讲究的。一般大庆整寿。这样一些专为庆贺其一整寿的联语便应运而生。例:

  五岳同尊唯嵩峻极,百年上寿如日方中。(五十整寿)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春秋不老大德大年。(六十整寿)

  从古称稀尊上寿,自今以始乐余年。(七十整寿)

  日岁能预期廿载后如今日健,群芳齐上寿十年前已古来稀。(八十整寿)

  瑶池果熟三千岁,海屋筹添九十春。(九十整寿)

  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正逢。(百岁整寿)

  以上所举之例皆为男寿联,在祝寿时,送给寿星的联语因性别的不同,联语是有区别

品读对联来了解传统知识

  挽联——纪念中的才思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者的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在写作中要求有针对性、真实性,不能把挽联写成通用联,既适用于张三,也适用于李四;并要有艺术性,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讲求技巧,做到言简意赅,一语千韵,使人过目难忘。

  挽联一般都中规中矩,但也有别出心裁的佳作流传于世。

  1.康有为挽谭嗣同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谭嗣同字复生,康有为将两个人的名字嵌入了对联中,既表达了对谭嗣同的惋惜,也对自己的政治生涯做出了自嘲。

  2.无名氏挽袁世凯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对联讲究对仗工整,这幅对联却字数不齐,乃是大忌。据说作者是借此挽联一语双关,表达“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的意思。

  3.端木蕻良挽许地山

  未许落花生大地

  不叫灵雨洒空山

  联嵌逝者名许地山、笔名落花生、作品《空山灵雨》三项,可见作者良苦用心。

  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那么,你能根据下联补全上联的内容吗

  译著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 )

  先生已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传统常识

  渐行渐远的传统节日

  正月新春,欢度春节,这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吗?在中华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除了我们熟知的元宵节、中秋节、七夕、端午节、重阳节等,还有一些别具特色的节令正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我们渐行渐远,而这些节日风俗,也同样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总结,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指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要祭祀土地。

  2.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为了纪念死于绵山大火中的介之推,这一天禁烟火,吃冷食,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3.花朝节:二月十二,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姑娘们要剪纸赏红、放花神灯、烧香……

  4.上巳节:三月初三,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这一天有踏青、曲水流觞、会男女等习俗。千古名帖《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一个上巳节的兰亭聚会中写就的。

  5. 晒衣节:六月初六,又称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等,在佛寺叫做翻经节,习俗是每家都要拿出自己家的花衣、花裙和装饰用具晒晒,还要祭祀山神。

  6.中元节:七月十五,中国的鬼节,传说是地官舜的诞辰,也称盂兰盆节,有祭祀招魂等习俗。

  7.寒衣节:十月初一,又称授衣节,祭祀祖先,为死去的亲人送寒衣,所以也称祭祖节。

  8.下元节:十月十五,又称消灾日,下元水官节,传说是水官禹的诞辰,水官解厄,纪念贤人。

  9.尾牙节:腊月十六,商人聚餐,祭拜福德正神,全家人一起吃“尾牙大餐”。

对联平仄知识点

  对联在平仄上有什么要求呢?通常情况从三个关键部位去把控好!

  第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例:

  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

  第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第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对联的平仄知识点可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我国古代对联中的物理知识有什么

  宋湘是晚清时代的才子。他有一个嫂子,也很有才学。有一天,嫂子要考小叔子,“人家都说你是才子,我看有点儿言过其实。今天,我在镜子前梳妆,想出了一句上联,就麻烦你答对,替我解开难题。”宋湘傲慢地说:“您说吧,联诗续对,随口就来。”嫂子听了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出上联:

  双镜悬台,一女梳妆三对面

  宋湘一听,出乎自己意料之中,他想了好半天,也对不上来,他后悔自己口出大言了。到了晚上,天暗下来,家里人点上灯,正好有客人告别,家里人送客人,作揖客退,这姿势映在墙壁上,出现了影子。这情景启发了宋湘,他高兴地一蹦三跳,连声说:“我找到了下联了,嫂子,您听——”说着,念出下联:

  孤灯挂壁,两人作揖四低头

  这幅对联不仅对得天衣无缝、形象生动,而且上联用到了物理中的平面镜成像,下联用到了光沿直线传播形成了影子的知识,上课时介绍给学生,可谓凭添无穷乐趣。

  还有一联: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用到了光的传播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从寓意上更有教育意义,告戒我们学习不能好高骛远,要戒除浮躁、脚踏实地。

对联的概念及分类介绍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楹帖",是对偶的语句。对联的历史悠久,是传统的实用文体。从古至今,无论是个人家庭或机关单位,每逢喜庆日子或重大节日,都有写对联的习惯。词堂庙宇,名山大川,旅游胜地也雕刻悬挂,张贴不少对联 对联是指用字数相等,对仗工整的文字组成的、意义关联而又书写在其它实用物上的两个句子,一个上联,一个下联。一般构思巧妙,形式多样,既可抒情写意,绘景叙事,也可贺喜、庆功或题于亭榭楼台、庙宇碑祠、客厅书斋。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形式,是集书法、文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对联又叫对子、联语、楹贴、楹联。 对联具有鲜明的阶级和时代特征,其内容往往是有很强的针对性,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样的对联基本是一定的。同时由于对联本身含有美的属性,所以人们也可将其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和回味。

  按照使用的时间和场合分,可把对联分为应用联和装饰联两大类。

  1)应用联。包括贺联、挽联、春联。

  贺联,是用于节日贺庆、结婚、寿诞和其它喜事贺庆的对联。

  挽联,是用于对死者表示深切哀悼和纪念的对联。

  春联,是用于描述迎接春天的来临,借此说吉祥话,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喜庆丰收,宣传党和国家政策,颂扬新风尚等的对联。

  2)装饰联。是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也是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

经典对联常识点滴

  楔子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

  (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来源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楔子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

  (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来源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经典的对联

  上联:酒热不须汤盏汤

  下联:厅凉无用扇车扇

  上联:朝官多戴朝冠

  下联:宫婢常持宫被

  上联:移椅倚桐同赏月

  下联:点灯登阁各观书

  上联:地脉默然生麦叶

  下联:天河何不种荷花

  上联:风送钟声花里过,又响又香

  下联:月映萤灯竹下眠,越凉越亮

  上联:鸡蛋无盐真淡蛋

  下联:猪肠未切好长肠

  上联:同人同过铜驼岭

  下联:今上今开金马关

  上联:港口撑船,因船钱而讲口

  下联:窑头买瓦,为瓦价以摇头

  上联:密云不雨,通州无水不通舟

  下联:钜野皆田,即墨有秋皆即麦

  上联:几根傲骨头,撑拼天地

  下联:两个饿肚皮,包罗古今

  上联:此地疑仙:蓬莱、瀛洲、方丈

  下联:不知有汉:美人、名马、英雄

  上联:但以诗书教子弟

  下联:莫将成败论英雄

  上联:辞汉万户

  下联:送秦一锥

  上联:前追齐尚父

  下联:下启武乡候

  上联:大帝君臣同骨肉

  下联:小乔夫婿是英雄

  上联:毕竟阿兄生负汉

  下联:可怜之子死依刘

  上联:身后是非,盲女村翁多乱说

  下联:眼前热闹,解元才子几文钱

  上联:我辈到此惟饮酒

  下联:先生在上莫吟诗

  上联: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要先生低头

  下联:韩荆州差解事,肯让阶前三尺地,容国士扬眉

  上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下联:千古文章八大家

  上联:岁月无情风刻意

  下联:红尘有爱墨留心

  上联:从此葬花成故事

  下联:何来谎话变真传

  上联:一帘幽梦莺啼乱

  下联:满耳笙歌燕奏齐

  上联:三弄梅花香绕指

  下联:千拂翠柳梦颦眉

  上联:雾里看花别笑我

  下联:山中论剑勿说人

  上联:平湖秋月一轮冷

  下联:银浪碧涛万舸欢

  上联:难忘今宵难忘你

  下联:苦思旧日苦思君

  上联:阅卷清风能识字

  下联:思情明月也读书

  上联:月栖水里问鱼好

  下联:雨躲云中笑日痴

  上联:唯有读书窗下笔

  下联:尤其墨画案中词

  上联:春花不晓秋霜冷

  下联:夏雨难言日冕轻

  上联:清风恋月水生气

  下联:小鸟依人风暖心

  上联:烟萦碧岭风勤入

  下联:雾漫重山日懒起

  上联:风霜几度催人老

  下联:雪雨千重伴客归

对联基础知识

  一)形成对联的文字条件

  1.商周两汉以来诗中的对偶句;

  2.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骈俪句;

  3.唐五代以来的律句。

  (二)形成对联的载体条件:桃木

  (三形成时间:不早于晚唐,不晚于五代。

  (四)最早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五)对联的分类:

  1.喜联如:气象岁岁好;

  光景日日新。

  2.门联如:大饭店小碗细箸十分好;

  小餐馆大碗阔勺一份甜。

  3.堂联如:惜日惜时非为惜财缘惜福;

  求名求利但须求已莫求人。

  4.寿联如:慨当以慷方才六七十岁;

  雄而且壮再搏八九十春。

  5.挽联如:心如刀割披麻扶柳哭玉碎;

  胸似箭搠戴黑穿白泣瓦全。

  (六)对联的基本特征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对如:西岭烟霞生袖底;

  东洲云海落樽前。

  3.结构相应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4.节奏相合如: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5.平仄相协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6.意义相关

  a.互补关系(正对)如: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b.对立关系(反对)如: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C.承接关系(流水对)如: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7.对联的书写与贴挂

  毛笔书写,面朝门,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社会实践活动例子

祝福的四字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