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
论中国文化与“拿来主义”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拿来主义”是一柄锋利尖锐的剑,狠狠的刺穿了旧时中国腐朽没落的濒死的寿衣,把当时人性中愚昧的角落挑入阳光下暴晒。他说“我们要运用脑髓,自己来拿!”这不可不谓是一口警钟,即使对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在国际漩涡中沉浮的中国社会来说,也犀利的很。
只是,鲁迅先生说到的“智慧的拿来”似乎已经变了味。诚然,并非所有人都是圣哲。可以万分保证拿来精华,褪去糟粕,但对文明精华的基本敬畏还在。尚且不论“拿来”的西方文明,但是中国传统的文明,沉淀了千百年后。其中醇厚的文化气息足以使人心灵通透眼眸擦亮些。但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草率地“拿来”。附上华丽外衣的中国文化正在一可怕的速度失去活力!这种异形的“拿来主义”在蚕食文化原来的魅力!这真叫人“想对汉语一大哭”了。
譬如,名人文化。上古有明君尧舜,下次诸子百家争鸣,儒佛道三家各显神通,创造了无数瑰宝。孔子、孟子等圣贤为无数学子开启了新的视野。剔去其中封建残余,积淀的人文关怀足以使人耳目为之一明。可是,就是这样的精神领袖,被奇思异想的某些人“拿来”,包装包装,贴上文明的标志推向众人视野。更有甚者,为了名人大打出手,“尧舜遍地开花,诸葛四海为家”。于是乎西门庆,潘金莲等史书丑角都被拿来作噱头赚眼球了。这种“拿来主义”真有智慧啊,名人成为华丽的傀儡,被再多文化浸染也染不透赤裸裸的金钱气味。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只要有金钱价值的就“拿来”!才不管什么传统文化的,众人也乐在其中,狂欢后商家盆满钵盈,游客似乎也受到了洗礼,“上了个档次!”皆大欢喜后只有孤零零的文化与一地鸡毛。
再如,文化乱象。有些“拿来主义”的奉行者,“拿来”了文化的形式,却对其筋骨弃如敝履。所谓的“国学班”、“礼仪班”被捧的极高,可是论学员真正体味到其中含义了吗?却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追捧汉文化的人也极多,今天祭祖,明日寻根,后天拜炎黄,忙的不亦乐乎,问到其中深意有否?真正有几个人不是在意形式的?又是个问号。他们拿来了文化的外壳,填充了浮躁的物欲,他们拿来了历史的尘灰,又精心砌成了虚无的文化幻影。可悲的今日之“拿来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本就不该与物欲和金钱挂钩,一旦变质,有人嘲讽之,有人嫌恶之,却不想文化何其无辜?“拿来主义”,当是拿来个中精髓,去咀嚼消化“信”、“义”、“孝”、“悌”、“敬”、“勇”,去掀开历史外衣,品读古人雅韵。否则,这样变味的“拿来”,真是使精华变成了糟粕了。
我们当拿来清风朗月,于清寒赤壁上吟下“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拿来纤纤海棠,品读“唯恐夜深花睡去”;或与学习时,拿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道酬勤,厚德载物”,而此时,中国文化才真算得上与“拿来主义”强强合璧了。
也说“拿来主义”
我们中国人向来崇尚礼尚往来,但是,近百年来,我国从世界上拿来了什么?有为世界奉献了什么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中国的法杖远远落后于世界。我国的经济文化都无法与欧美相提并论。建国以后,我们的国家建设曾依赖前苏联的技术支持。建国以后,毛主席倡导我们独立自主自里根生,但是中国的发展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之外,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世界上学到了不上东西,是中国经济发展起来,我们建立的自己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我国的导弹技术、核技术的奠基人钱学森和邓稼先都是海归派,他们从国外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使我们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两弹一星的成功。一句话,中国的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的帮助。我们靠“拿来主义”走向了富强。我们从世界上拿来了不少东西,可是我们为世界奉献了什么呢
回顾历史,我国的近代史上贡献给世界的东西,微乎其微。唐代,我国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可千百年之后,我们大大落后于世界。我们的社会赖以发展的东西大多都是来自西方。欧洲北美的技术领先于世界,我们只好用自己的血汗钱去购买别人的技术,我们用几吨的小麦换日本的一架小小的照相机,我们一直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一个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民族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能不感到羞愧吗
为了贡献于世界,我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注重发展创新,让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创新的名族,让我们的科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让世界到我们这里来拿最先进的技术。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无愧于祖宗,无愧于世界。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自豪的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拿来主义
理想主义都可能会说;如果能够每人分一块奶酪,谁也不动谁的就好了。
但是,这怎么可能呢?如果谁也不动谁的,还有谁会有积极性去发现新的奶酪呢
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哥伦布时代的世界了,到处都是新大陆。世界万物复杂难摸,看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你怎样拥有属于自己的奶酪呢
也许你已经有了奶酪,也许你也安于自己的奶酪,那么你必须学会保护自己的奶酪,因为你身边的人随时都有可能把它夺走。
也许你已经有了奶酪,但是你并不满足于你的奶酪,那么你必须学会以合乎道义的方式拿走别人的奶酪,只有这样才能使你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也许你还没有奶酪,那么你必需抓紧时间去拿走别人的奶酪,只有这样你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也许你的奶酪已经被别人拿走了,留给你的是无比的悲痛,然而你必须从失去奶酪的悲痛中恢复过来,投入到寻找新奶酪的火热生活中去。
失去过奶酪,意味着你曾经失败过,落后过,被击败过。
寻找新奶酪只是对失败的一种委婉表达,谁愿意是那个一辈子去找奶酪但是却总是被别人拿走的哪个人呢
说不清楚迄今为止的成功者究竟是不停地自己穿上跑鞋去找奶酪的人,还是不断地激励别人去找奶酪而自己一次又一次成功地拿走别人奶酪的人。
去做那个动别人奶酪的人吧!如果你总是那个被别人动了奶酪的人,除了说明你是一个失败者还能说明什么?假如你不去动别人的奶酪,那么别人会不会动你的奶酪呢
生活是迷宫,是竞争,是万花筒;成功是找到奶酪,拥有奶酪,享受奶酪,那么幸福就是用奶酪建立起自己的生活!
享受奶酪
其实生活中除了奶酪还应该有别的东西,甚至有很多东西是无法用奶酪去换取的。譬如,当你把富有的生活当作奶酪去追逐的时候,你就必须放弃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友谊。人无法同时拥有两种奶酪。
放弃已变质的奶酪去寻找新的奶酪!
在这个竞争世界上,奶酪应该属于强者。
当你看到别人的奶酪比你的要好,要诱人,你可能会去抢,但是千万要记住:不要让你的信念像奶酪一样容易变质。信念是比奶酪更重要的东西,不要为了奶酪而忘记自己的信念。
成功的人总是不断地拿走别人的奶酪,失败的人总是不断地被别人拿走奶酪。
强者用奶酪构筑自己梦想中的辉煌,弱者为了完成强者的梦想而不辞劳苦地去寻找奶酪。
但愿你成为强者成功者!
论拿来主义
当拿来主义者来到今天的新中国,我相信他并不会孤单,因为还有很多”拿来主义“者,即使中国经历了70年的变化,可”拿来主义“者是不会消失的。
拿来主义,顾名思义,拿别人的东西来充当你自己的东西,不需要去思考,不需要去烦恼,只需要动物小手,即可获取他人辛苦劳动结果,这种事何乐而不为呢
变相地欺骗自己,这就是拿来主义者,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促进技术集成与商术模式创新,推动重点人工智能产品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极品群,推动重点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具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才能推动人工智能规范化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智能化的水平应用。
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有“拿来主义”者的存在,在学校,抄袭他人作业,考试时作弊,然后以虚假成绩欺骗他人,以形成一种虚伪,在公司上班时,以读取他人的文档,他人的辛苦成果来满足自己,集中调动联邦政府的资源,从顶层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多年来,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主力军是谷歌等科技企业,但从过去一年趋势来看,美政府希望在此领域直接发挥作用。简化运算程序,各执行机构每年与白宫主管预算科技政策办公室沟通,说明将如何优先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并在预算批准前完成目标。“拿来主义”虽然可以完成一时的目标,可是却完成不了一世的目标,因为那些东西终究不是你的,使他人的那是你拿来的,只是暂时性的给了你,让你完成,达到目的的而已,这样会形成你越发依赖,越发离不开“拿来主义”。
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应是告诫大家,让大家远离拿来主义,他就如同一个泥潭,让人越陷越深,你越发挣脱,可是却越陷入的越深,被他深深拉住,不在起身“拿来主义”,拿来,拿来,终究是离不开拿来。而终究不是你自己的,可那拿来又有什么用呢
拿来主义者应告诉人们:要摆脱拿来主义,看清自我。
中国人学会了“拿来主义”
然后好像顺理成章地,我们从向别人学习点好的先进的变成偷偷地在别人身上捞点好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很是聪明的,越来越会打小算盘了,可喜可贺。蔡武先生在《我们失去文化创造力了吗》一文中表达对目前文化领域中文化创造力不足的忧虑。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大多数人对自己失去的并不感到有什么可惜。中国素有国骂,骂得惊天地泣鬼神。后来出现了“国足”,不少人便把国骂的精神在了国足上发扬得淋漓尽致。可不知为何,少有人为“国抄”大动干戈。是不是已经习惯了拷贝者的“拿来主义”?还是我们早已陷入了“集体无意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拿出来呢?不难从拷贝者拿出来的发现,这些东西先从别人那儿拿来,稍加上点自己的“润色”,就可理直气壮堂而皇之地再拿出来:“我以立意取胜,内容雷同不要紧。”虽有有识之士的慧眼,可大量拥护者会叫嚣:“只要你也有本事拷贝出个销量来,我便服你。”
又有些人手一挥,露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神色,丢出一句“随它去吧”,也就此不了了之。而“宣传主义”者则以宣传的招牌进行拷贝,很有意思。更有一群“环保主义”者喜欢一遍一遍一个接一个地炒别人剩下来的冷饭,炒到最后变成干硬的锅巴,这该如何是好?不要紧,在上面撒点十八香粉,一样可以卖给消费者,消费者吃着还不忘啧啧称道:“真好吃啊!”这样的东西终究是会吃坏肚子的! 所以,为了不吃坏肚子,我们首先要吃新鲜的,而不是腐坏的。为了健康的文化环境,我们要学会并懂得拿出自己的。我们固然要拿来,但不要以为只“拿来”不拿出,文艺就真能自成为新文艺。好比一个大学生刚从大学出来,对前途一片迷茫。如果因为害怕激烈的社会竞争,而不敢走出来,不肯拿出来,那就是“缩头”。假使此时他随着大流,挑着热门,那么他只能做“行业”,也许没几年就冷了。这还问题不大,他完全可以从别人那儿遵循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拿来些,先学习起来,等到时机允许也未尝不可,只是他到底还是需要拿出来的。大学生走出校园有了有趣的特别的念头,那就必须及时地抓住,同时有勇气去实现它,拿出自己的!可是这还远不够,仅图个温饱终究不能成为小康,我们所食之物必然还要有营养。可又有人以为天天要吃鱼翅燕窝(科学证明它们其实没有很大的营养价值)。我们谈创造,并非人人都要创造戈多或亚当,我们很多人都明白也尚且不会愚蠢至此。事实上我们常常抱着宏大的志愿渴望去创造些什么,结果还不能收获一根稻草。创造若为了一个惊天动地,大可站在暴风雨下,享受被雷瞬间劈死的快感。创造的本真蕴藏在工匠肌肉里的技能,技能的体现则在乎拿出的过程和探索的过程。
我们拿出的东西一定是我们进行过思考与锤炼的。在“教条主义”者看来也许显得幼稚。但有意义的何尝不是从有趣的特别的逐渐思索成熟后拿出的果实呢?诚然,“拿出”就必然会有个人主义的色彩,但大凡创造者、创始人皆扮演着思考并付之于行动的主我,这并不为过。相反,不断宣扬着,呼喊着类似于“制造统一规格的人”的口号终将会被压倒,这是自卑和懦弱者的声音。时代要求我们不仅要拿来,更要拿出属于自己有灵魂的东西。
当今的“拿来主义”
记得初中时曾和《课堂内外》的某个编辑老师讨论过关于哈韩哈日哈台的问题,老师说我月里不够,写出来的东西最后只能是流于无谓的发泄。现在,多吃了两年米饭的我自然也没有长太多的阅历,但是,我仍然想就当下的文化“进出口”问题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种各样的舶来品进入市场,各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也接踵而至:欧美的音乐、韩国的偶像剧和偶像乐团、日本的动漫以及港台的影视作品等等。在这些外来文化被引进的数十年里,可以说对中国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最先接触的应该是日本的动漫。从最初的“哆啦A梦”“聪明的一休”起,到后来的“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灌篮高手”等等,很多日本动漫形象在中国年轻人甚至中年人的心里根深蒂固。我决不反对日本动漫,因为我个人也很喜欢。日本动漫无论是从画工、情节、音效等各方面都堪称经典,不可否认,日本动漫中有一部分内容比较不好,甚至有“文化侵略”之嫌,但是,中国业界人物却没有奉行“拿来主义”,不借鉴、不学习,甚至有所抵触,如中央电视台禁播日本动漫。国内的动漫如“成语故事”被画过好几遍,“三国”、“水浒”也被拍过好几遍,要么是政治说教,要么是情节弱智。因为在有些人眼里动漫就必须是给孩子看的,而他们显然低估了孩子们的智商。其实无论日韩、欧美,他们的动漫与影视一样,是老少咸宜的,迪斯尼动画中的“米奇”,就是一个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的经典动漫形象。
而较之遗毒更深的台剧,不知是否因为两岸关系的原因,有关部门就格外放松,偶像剧、偶像明星基本照单全收。自F4出现后,台湾偶像剧便在大陆疯传,小女生们“×××好帅哦”的尖叫声在校园里、网络上随处可见,连不少三、四年级的小学生都跟风痴迷起来。那些空的的剧情、做作的表演、剧中人无所事事的生活以及不切实际的灰姑娘变公主,或动辄青蛙王子、富家公子的荒谬故事,无疑会对当下一代流毒深远。
以上两例,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通过这两件事例,可以看出当下的一部分民众对各种文化的挑选能力还有待提高。
拿来主义
我所谓的“拿来”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拿来”,它是有深层意义的。同辈们看看我们在做些什么吧!
我们在一谓的向父母索取;一味地向老师索取和一味地向社会索取。我们失去了70年代人固有的吃苦精神,也失去了80年代人所有的创业精神,我们所拥有的只有90年代人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拿来”精神。
我们在一谓的从父母身上拿来。我们口中吃的和我们身上穿的以及我们用于娱乐消遣的,还有我们用来与同学攀比的。我们似乎并不觉得足够。因为,我们上学了,我们明白父母是我们的监护人。这是我们应该得的,父母应该付出的。当我们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便报怨,父母为什么不是企业家或者是市长,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是全年级第一,可是你做到了吗?那么你还有什么资格去无谓的拿来,难道不是吗
我们也在一谓的在老师身上拿来。我们口中食的,手中写的,以及用来回报老师时用的不知什么时候学会的辩论方法。我们也似乎觉得这是老师们应该做的,我们应该得的,因为老师是用这个来养家糊口的。同学们,我们大错特错了。据科学调查得:老师平均年龄要比正常人少五年。这五年哪里去了呢?他们无私的奉献给了他的学生。也正是我们从老师那儿无谓的拿来的!我们拿来了什么?老师五年的生命啊!难道这是我们应该得的吗
我们也在向社会一谓的拿来。我们坐的凳子,爬的桌子,我们美丽的校舍以及漂亮的校舍。这难道还是我们应得的吗?有人说:我们是接班人,这是社会应该付出的。可是,我们够资格吗?我们在拿社会的关爱做什么呢?吸咽、喝酒、上网、打游戏等等。这难道就是从社会一谓的拿来的理由。
没有争议,我们从父母、老师、社会拿来的太多太多了,我们没有理由去报怨他们,我们也没有理由去无谓的拿来。我们要反思反思自己。“我辈岂是蓬蒿人啊!”我们要做出成绩来,告诉他们,我们会学习,孝敬、感恩。我们是有理想、有品德的一代。我们不是“蓬蒿人”,我们不是拿来主义的奴隶。
新拿来主义
现代中国抛弃了原来的“闭关主义”,自从邓小平宣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打开国门引进外国的技术,送出自己的文化,2000年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开始将自己的产品引向全世界,但近年来,中国大量引入外国文化,好像所有的一切都是外国的好,我觉得,这全部拿来的“拿来主义”拿的有点过了。
我们现在依旧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选了拿来!”
当然,能够全部拿进来,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我们开放,二者见得我们不排斥外来文化。虽然有人说。中国是5000年的文明古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远的国家。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自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还是在的,试问:几百年后,我们的子孙是否还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中秋节”不应该只是吃月饼,春节就必须应该看“春晚”?我们的子孙是否只知道“圣诞节”为了纪念耶稣,“愚人节”是为了愚弄别人,“复活节”应该吃火鸡吧?.”我们的子孙是否将会只知道一大堆的外国情人节,拥抱情人节,白色情人节,而不知道我们中国还有个纪念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节呢
我在这里也不想对“闭关主义”再说什么,因为那早已是历史的尘埃,我只想让我们的眼睛擦亮点,除“全部拿来”之外,也得拒绝点什么,是为“新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外国的新鲜玩意儿迷得找不着北,外国的东西仿佛就是一种时尚,甚至奢侈品就没有看到一个中国牌子,德国的汽车,法国的香水,美国的电影,日本的料理,韩国的美容,甚至连佣人请的都是“菲佣”!这些东西引领了潮流,于是连本来觉得“中国东西好”的人因不愿被骂成“老土”,也踏进了这翻腾旋转的涡流。
所以,我们要擦亮双眼,抵御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侵略!
譬如罢,我们中的一个爱国青年,因为使命的召唤,他面前摆着一本英语书,且不问他学英语的使命为何,学了英语究竟有什么用。那么,他该怎么办呢?我想,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他很讨厌英语,怕把自己的母语给染污了,迟迟不敢去学,是孱头;如果爱国青年转眼变为愤青,一把火把英语书烧掉,以示自己对母语的忠贞不移,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英语比中文“摩登”,不管场合一味炫耀着说的全是英语,那当然更是卖国贼。“新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选择。看见美国好莱坞大片,并不对其嗤之以鼻,只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和朋友一起去观摩观摩,领略西方文化。但他更欣赏的则是中国民族的文化,看见“可乐”,也不当众倒掉,以见其对国货的支持,只留在卫生间里,清理卫生时用掉;只有“麦当劳”和“肯德基”,倘使放在中国何处,一定会有人吃,但我想说其实中国的北京烤鸭也是很不错的!还有一群洋垃圾,也大以请他们各自走散的为是,要不然,“新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还是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反思,或学习,那么,主人是新主人,文化就会成为新文化。然而,首先要这人睿智,果断,有思想,不盲目。没有拿来的,九零后的青年不能自成为现代青年;没有拿来的,改革开放的中国文化不能自成为寰宇内的强大文化!
拿来主义之必需
鲁迅的《拿来主义》颇令人感思。《拿来主义》中说道,“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从中不难看出,要求的新事物就得自己拿来。同时,我想
到一味的拿来存在弊端。所以,拿来主义就需要一种敢于突破的思想,我谓之敢想主义。
我们不仅要用拿来主义,更要运用敢想主义。因为这样求得的“新”才不会单一,甚至单调。
换句话说,一味的拿来有弊端,会给人以单调的感觉。譬如,早已闹得沸沸扬扬的外星人事件。科
学家和外星人专家都已确认外星人存在的事实。可那些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的大部分人类却用起教
育所赋予的“拿来主义”对外星人事件质疑和批判。他们还理直气壮的说,什么外星人?那UFO
现象与外星人根本没有关系,UFO说不定与自然界的地震、极光等现象一样也未可知。对于当代
这些搞“拿来主义”者的证明,我确实折服。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能自圆其说。同时,可悲的
是他们的思想因一味的拿来而显得单调,而这单调其实就是思想的贫乏。
他们就不动动脑子,继续往深里想,也不着手进步调查研究,却埋没了追求科学真理的探索精神。
世界无奇不有,无有不奇,对于世界我们就是要运用“敢想主义”。敢想,我们才会有创造力;
敢想,新事物才会突破新领域;也只有敢想,才不会扼杀宇宙世界中丰富性的存在的思想。这也是
“拿来主义”所必需的。我们不能奉行一味的“拿来主义”。“拿来的”证明不了的现象,就认为
是虚无的,这是保守主义。如果不“敢想”,就根本没有突破新领域的机会,就会闭关锁“脑”,
成为闭关主义。因此我们要运用“敢想主义”中的突破精神来打破“拿来主义”带来的束缚。
敢想主义却是成为稀罕的了。因为应试教育的弊端,造成学子们一味的拿来知识却渐渐地泯没
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忽略了“拿来的”也会受时代的限制。甚至,他们认为“拿来的”
是经过“精挑细选”地总结出来的,是不会有误的,能证明一切,不可打破。可是,世界是多么奇妙
啊,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我们不应该认为“拿来的”就是铁证的,也不去想知识以外的。想一想知识
以外的,说不定你这一“敢想”,就能发现“拿来的”也有限,你就会去稀罕“敢想”了。
“敢想主义”,其实就是要对事物有思考、剖析、总结创新的精神。“敢想”才能打破常规,“敢
想”才能求取新事物新思想,“敢想”还可以促进新事物的发现并获得发展。
当然,敢想不是妄想,而是“拿来主义”的需要!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2、体会本文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而深刻的道理。
3、品味本文语言准确、生动、辛辣的特点。
知识链接
1、《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2、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课前预习
1.字音辨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自诩②磕头③残羹冷炙
④冠冕⑤吝啬⑥脑髓
⑦譬如⑧徘徊⑨蹩进
(2)给多音字注音
①大度忖度②给与抛给③冠冕冠军
④徘徊低徊⑤孱头孱弱⑥倘使倘佯
2.辨形组词
①诩栩②磕溘③炙灸
④掘崛倔⑤翅翘⑥蹩蹙
3.词语释义
①自诩:
②蹩进:
③礼尚往
④玄虚:
自主学习
1.本文的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阅读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引出“送去主义”的?“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一句有什么作用?“但终‘不知后事如何’”有何意味?怎样理解“几张”、“捧”、“挂”、“发扬国光”这几个词的意味
3.阅读2~6段,回答:“拿来”一词在第2、5、6段都出现了,试分析它们的异同。第3段中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第4段中的“抛来”与“抛给”应如何理解
4.阅读7~9段,回答:第8、9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阅读第10自然段,回答:第10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拿来主义”这一名词的修辞特点、表达效果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的意味,试做分析。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三、技法迁移
总结语言风格
幽默讽刺法
[文本回顾]鲁迅先生这篇杂文的语言幽默犀利。最典型的幽默当为第9段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以“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是相对于作为内容的“鸦片”而言),例如八股文和骈体文;以“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如色情文化之类。所有这些,就将什么是“挑选”说得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其余还用“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表明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众摔在茅厕里”状写“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烟枪和烟灯”去周游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收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它来宴大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用。所有这些,又都对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读者明白了这些道理,也就理解了“拿来主义”的内涵,深信它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这些比喻起了论证的作用。
本文除了语言幽默外,其讽刺更显其语言犀利的力量。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一个“给”字就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居心。“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了。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话,却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切中肯綮、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答案解析】
基础梳理
1.(1)①xǔ②kē③ɡēnɡ/zhì④ǎn⑤lìn/sè⑥suǐ⑦pì⑧pái⑨bié
(2)①dù/duó②jǐ/ɡěi③ɡuān/ɡuàn④huái/huí⑤càn/chán⑥tǎnɡ/chánɡ
2.①自诩/栩栩如生②磕头/溘然长逝③脍炙人口/针灸④挖掘/崛起/倔强⑤翅膀/翘尾巴⑥蹩进/蹙额
3.①自夸。②躲躲闪闪地走进。③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④空洞不可捉摸的东西,文中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文本互动
1.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2.①作者是由“闭关主义”引出“送去主义”的。作者由回顾中国历史开始,使论述有历史深度。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而“到现在”的政府,闭关自守的“关”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承。②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这一句对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地限制,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也引出了下文送去的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三件事。③“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不知后事如何”是用反语对出卖国家文化遗产、文物的行径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和鞭挞。④“几张”显得贫乏,“捧”为“双手承托”之意,表示郑重、敬慕、媚态可掬;“挂”用得很准确,说明了只有几张画却一路“挂”过去,显得多么寒碜、可怜;“发扬国光”揭露了国民党政府自欺欺人、可笑至极的丑态。
3.①同:都是针对“送去主义”而言的,但提出的情境有别。第2段与第1段构成转折,针锋相对地提出与“送去主义”不同的交往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强烈不满。第5段的“拿来”是针对“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而言的,即“拿来”是避免“送去主义”造成的严重后果的方式或态度。第6段是针对现实中对“洋货”(包括物质上的、精神的)恐怖,指恐惧心理的产生“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更突出了“拿来”的必要。“送来”的东西只能被迫接受,毫无挑选的余地;“拿来”则是完全自主的。②第3段谈“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先进行讽刺、揶揄:“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挞敌人;“丰富”“大度”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作者加引号,讽刺其不自量力。然后以尼采自诩而最终发疯的事实类比若中国自夸物产丰富,一味“送去”,势必使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③“抛来”使接受的一方有选择的余地,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门面;“抛给”即“送来”,则是强迫对方接受,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有意地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侵略,达到其永远奴役中国的目的。
4.第8、9两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大宅子”喻文化遗产或外国文化;“且不问他(一个穷青年)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喻文化遗产或外国文化获得的具体途径。“孱头”比喻对文化遗产或外国文化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比喻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比喻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鱼翅”比喻文化遗产或外来文化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或外来文化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或外来文化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或外来文化中的糟粕。
这些喻体,都是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运用这些喻体进行论证,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或外来文化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将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对待文化遗产或外来文化及如何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5.①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拿来、占有,然后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及其这样做对继承文化遗产或借鉴外来文化的意义,并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②鲁迅在一个极普通的动词后面缀以“主义”,意味着谈论的是一个大问题,而且对于“拿来”有一整套主张。“拿来”是生活用语,“主义”是政治概念,二者嫁接在一起,寓庄于谐,幽默风趣。模仿“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等政治术语造出“拿来主义”,在修辞学上称为仿词格。由此再衍生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构成文章中意义的网络。“拿来主义”作为题目,实际上是无产阶级对待外国文化的战斗口号,经鲁迅创造后,约定俗成,如今已为人们普遍采用。
6、"捧""挂"带有奚落意味。
"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
"丰富""大度"语带讽刺。
"摩登"有幽默意味,捎带着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练习答案
1.B[A项灸—炙,C项“蹩”bié;D项“冠”ɡuān。]
2.D[“一直”、“一向”都是副词,都表示重要或连续的作用。“一直”表示动作、行为连续进行,中间没有停顿,着重指动作的连续性。“一向”表示某种行为习惯很久以来始终不变,着重指行为习惯的稳定性,与“一直”适用的对象不同。“不然”:①表示选择,对上文作假设性的否定,然后在下文作出另一选择,意思是“如果不这样,那就……”;②表示对上文作假设性否定,同时在下文指出否定后将会出现的结果,有“不这样”或“如果不这样”的意思。“否则”只有“不然”的第二种意思。“鼓吹”指①宣传提倡;②吹嘘。“鼓动”指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鼓吹”侧重于行为,“鼓动”侧重于结果。“使用”表示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其对象多是具体事物,如人力、资金、工具、机器设备等。“应用”侧重强调的是直接用于生产或生活上。一般多用来指具体事物,也可用于抽象事物,还可用来指人。]
3.D[A项,夫妻间的理解支持、关心照顾,不是礼节上的有来有往;B项,“故弄玄虚”含贬义,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当;C项,“残羹冷炙”指吃剩下的饭菜,前面再用“吃……剩下的”修饰,语意重复。]
4.D[A项句式杂糅,“之所以……是因为……”和“……是……的缘故”不能混用。B项成分残缺,“因”应在“鲁迅”之后。C项语序不当,“为他”和“自发地”应颠倒位置。]
5.DE[D项原文的表述是“1840年以来”,而非“在中国历史上”。E项原文的表述是“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虽然从西方的《爱弥儿》等吸取了思想文化养分,但前者并非后者的翻版,它们“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A项见原文第一段前半部分。B项见原文第二、三段。C项见原文第三段。F项见原文倒数第二段。]
6.担心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冲击)下,失去自身特色,沦为没有文化主体的西方的精神殖民地,从而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
7.①这种“焦灼”其实是对本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焦灼”忽视了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化成果,这批文化成果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仍植根于中国。③日本学习西方,实现了强国之梦,而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不因此而消亡。
怀念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是我永生值得怀想和崇奉的楷模,这不仅止是因为先生具有宽广有胸怀和非凡的建树,成为中国当代新文化史上一盏极其耀眼的明灯,主要还在于先生不屈从于他所处那个时代的禁锢和压制,毫无惧色地轻蔑从正面以及非正面投来的“辱骂和恐吓”,以感天动地的浩然正气演义了一段文化救国的民族斗争史。鲁迅是一个时代进步思想和文化现象的典型象征,也是整个民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公然反对传统、革新传统的不泯精神的具体写照,在中华烟波浩渺的灿烂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为后人所景仰和折服。
长期以来,由于舆论的大肆渲染和误导,人们对鲁迅的认知大都停留在一部《呐喊》和几篇指桑骂槐的杂文之类的东西上,以为鲁老夫子这个名震宇内的文学大家也不过如此了了。因而在各个时期都有那么几个舞文弄墨的想要跳将出来,蹂躏了先生的尊严,然后扯下桂冠戴到自己头上,要不至少也平起平坐分去一半秋色,好籍着万民敬仰去坐享荣华且贪恋美色。这些又粗俗又浅薄的想法虽然真的有些幼稚可笑,但也还有几分值得同情,因为老夫子确系半路出家,既不是正宗科班出身,衙门里又未曾占着甚么人,有了点名望什么的时还不与人为善,动辄四处得罪人。你能说不是些路人可见的瑕疵么?其实不然,老夫子是既有城府又有性格的,据说单是名号上这两个字的由来就翻版了“革命”的全部寓意,只是官府初时不理解,末了又不敢深究,生怕着了革命的道儿将来洗之不脱,才任由其一路叫了下去。鲁迅先生平生著述颇多,笔触涉及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的各个层面,其分析看待社会历史问题的观点新颖、独到而尖刻,并且能把国人崇尚的不卑不亢精神贯彻到底,这便是先生尤为值得世人缅怀的地方。鲁迅除了对警省时代、唤起国人为彻底改变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进行不屈抗衡,以及对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功不可没之外,对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研究也是颇具建树的,他对于文学起源于劳动号子的所谓“嘿唷嘿唷派”的论断,精譬形象地将文学艺术来源于大众,转而终将为大众服务的历史画卷展现于世人眼前,从而轻松活泼地揭开了困挠学术界多年的史学问题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当然,对于鲁迅先生而言,最具战斗力的有效武器还是小说和杂文,他的语言风趣恢谐,但在字里行间却又绵里藏针,暗含道不尽的激扬与忿慨。从总体而言,其嘻笑怒骂虽在不得已中多少绕了些弯子,主旨却是清晰明朗,一针见血,切中时弊的,显现出了无私无畏、忧国忧民的正气和胆魄。鲁迅先生是站在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最前沿的一名旗手,他的言行举止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为整日忙碌于功名富贵的文化人指明了实现社会人生价值的根本出路。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世人仰慕的文学鸿儒,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周遭境遇不无关系。时值国民饱受内忧外患之苦、民族矛盾高度激化,公众在迷惘之余少不了常愤然问天究竟出路何在,一批有志学子开始寻求救国真理的大革命到来之际,鲁迅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并且出类拔萃地成了佼佼者。虽然此间也离不开个人的勤奋与修为,但作为外部条件的社会环境则是造就一代文坛巨匠不可或缺的客观因素。那个时代必需要有一面文化旗帜召示在前,而这一神圣的使命偏偏落在了鲁迅先生身上,无论如何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同时也表明中国新文化阵营的构成由此有了一个良好开端。没有鲁迅,带有严重陈规陋习的旧文化人绝不可能直面“千夫指”而豁达镇定地“横眉冷对”,更谈不上“俯首甘为孺子牛”这般大度与坦诚了。所以鲁迅理所应当是一个时代的鲁迅,它不包含满身穷酸气臭、靠钻牛角尖来炫耀自己的博大精深,靠低三下四的谄媚奉迎、以及出卖祖先来赚取功利荣华的成分,只有傲骨铮铮、虚怀若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时刻以唤起民众为己任,才是鲁迅先生真正具有的优秀品质。
对鲁迅的纪念是对一段民族曲辱历史的追忆和反思,诚如目睹残壁断垣可以让人回想起丧权辱国时期豪强铁蹄的践踏一般,难怪随着国人渐自发福的油肚隆起,对先前那位矮瘦单薄留着平头蓄小胡子的文儒也要生疏了许多。值得庆悻的是社会的发展已向前迈出了很大一步,国人不再为民族仇恨动很多肝火,民不聊生的萧条已被放眼无际的繁华所取代,很难再给先生这样的清狂之徒予立锥之地。其实眼下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恐怕是多一个鲁迅也无济于事,因为人们在清点钱钞的时候已习惯懒得去搭理身外纷扰的世界,再者即便有了时弊也不是单靠口诛笔伐就可以改变的,好文章的后面还需作很多手段,会事的衙门已经不吃盖面的菜了。不过我觉得鲁迅的精神还是不能丢,因为纸醉金迷的灵魂还需要巨大的声音来警省,我们怀念鲁迅,就是要承袭一种严谨治学、顽强抗争、敢为人间不平唱鸣的牺牲奉献精神,不悖弃民族自强的尊严和品格。只有沿着鲁迅先生以生命的体验引领在前的路。国人才会在平庸之外找到自我,然后将民族气节奉为金玉。趁着空闲把玩的时候,或许还能给不仅是为了赚钱而延续下去的文化一点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