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史观
回顾历史,走向未来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在这一片热土上,有过多少故事至今仍然让人为之热血沸腾。纵然是千古一帝,历朝历代对他们也是褒贬不一,但是他们确实为社会,为当时的民众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在历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他们是举世无双的一代帝王。
【一、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历代皇帝制度的创始人。他是使中国进入汉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期的第一人,也是他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后来的各朝各代谋求统一,奠定了一定基础。
他,统一了文字,使中华民族具有了最初的模型;他,下诏废了分封制,重新设立郡县,完成了大秦帝国统一后管理的雏形;他,还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在一定形式上促进了商业交流;他,完成了“车同轨、道同距”,大大的改善了国内交通。
在执行郡县制时,有很多大臣出来唱反调,拿出“祖宗之法不可变”要求恢复分封制,这时候秦始皇并没有惩罚他们,反而让李斯等大臣陈述郡县制的好处,从而说服了这帮老臣。李斯,众所周知天生反骨。但是嬴政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征服了他,使他在始皇帝有生之年无心反叛。
在秦始皇的倡导下,修建了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由于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古代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对中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形成以炎黄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促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
另外,他还修建了万里长城,借以抵御北方胡族的侵略;他,南征南越,把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他,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扩张了中国的疆土。秦始皇,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也许,他是残暴的,万里长城下不知埋了多少人的尸骨,但是在历史成就上又有谁能够望其颈背
这位始皇帝一生运筹帷幄,如果没有极为雄厚的个人才干,是不可能驾驭他帐下众多谋臣宿将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诛杀过功臣的封建帝王,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自身的军政素养不同,另一部分原因是秦国几代先王近百年的政治经验和智慧的积累。以此,可见嬴政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汉高祖】
那么汉高祖又是怎样的一代帝王呢?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也是第一位御驾亲征统一天下的皇帝,他是杰出的军事家,更是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
刘邦“释放奴婢”的政治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制度,释放了一定的生产力。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是一个主张低税率的皇帝。他是第一位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提倡节俭的皇帝,他还是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广求天下贤才的皇帝。
此外,刘邦还是第一个因制定礼仪而巩固皇权的皇帝。他主张祭祀孔子,同时十分重用儒士,从而开创了以儒治国为基本国策的政治策略,为大汉的兴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刘邦用他的雄才伟略,造就了中国封建时代辉煌的历史篇章。
高祖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的一生有七个优点。第一个优点是知人善任,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知人之后才能善任,刘邦的性格很细心,对属下什么性格、什么特征、什么长处、什么缺点看得很清楚,所以用起人才来就能做到人尽其才。
刘邦第二个优点就是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所以他的麾下什么人才都有,举例说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屠夫、彭越是强盗等等,这些人组合起来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作用。
第三个优点就是招降纳叛,刘邦的军队里有很多人是从项羽那里过来投奔过来的,高祖一视同仁,表示欢迎。比如说韩信就受到他的重用。
刘邦用人的第四个优点是不计前嫌,刘邦得天下后分封诸侯,有个叫雍齿的功劳很大,但是和皇帝的关系很恶劣,也被封侯,这也说明了高祖的胸襟和气度。
第五个优点是坦诚相待,在对待下属上,刘邦一向用以坦诚,给人以十分尊重,这样的坦诚与尊重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留住无数人才。
他的第六个优点就是用人不疑,刘邦对于手下一旦任用绝不猜疑。这件事情在陈平身上得以体现,高祖对陈平的信任,为大汉皇朝留住一大人才。
刘邦用人第七个优点就是论功行赏,只要有功劳,就会予以相应的奖赏,奖赏也是对一个人最实在的肯定。
刘邦的一生,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还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聚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汉文化的发扬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汉高祖刘邦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代,并以他的远见卓识,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三、汉武帝】
公元前151年汉武帝刘彻继位,这时候的汉帝国已经向匈奴俯首称臣几十年。大臣们在窦太后的影响下,守着一隅偏安,不思进取。匈奴也更加志得意满起来,根本不把大汉皇朝放在眼中。对此,雄才大略的武皇帝自是不甘心居于人后,几番思量后,决定对匈奴开战,就此拉开了历时近二百年的汉匈之战。
刘彻,统治大汉皇朝五十四年,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奠定了中国在亚洲的世界地位,数千年后的我们还在沿用他带给我们的荣耀称谓:“汉人”。提到汉匈大战,就必须提到两个人,卫青与霍去病。前者官拜大将军、大司马、长平候。后者位至冠军侯、大司马、骠骑将军,他们是中国几千年骑兵的典范。数次大战后,匈奴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大汉帝国争斗,不得已之下远遁漠北。
中国的历史上,有两种帝王为人称颂,一是开创霸业的开国之君,二是解决一定危机进行改革的中兴之君,而汉武帝可以说是这两种帝王的结合。刘彻继承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祖父汉文帝刘恒的城府,父亲汉景帝刘启的果断,母亲王皇后的工于心计,这些特点从刘彻小时候的“金屋藏娇”就可见一般。
刘彻的一生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从此官宦之路向所有的寒门子弟打开,不再拘于出身门第之间。这从他颁布的诏书就可以看出,建元元年颁布《置博士官诏》;元朔元年颁布《议不举孝廉者罪诏》;元朔五年,颁布《劝学诏》;同年颁布《藏书诏》;元封五年颁布《招贤诏》通过这一系列的诏书,刘彻践行了“为正之要,唯在得人”的基本人才理念。
就这样汉武帝在自己的身边招揽了一大批人才,而刘彻能够成就一代盛名,这些人起到了不可估计的作用。司马相如就是代表人物,他曾在《喻蜀中父老》中对刘彻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故常人所异也。故曰:非常之元黎民惧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古往今来能够成就大事的人,谁不是遍体鳞伤?你走上了这条路,就必须负起这份责任,这也是你的命。”这几句话让刘彻唏嘘不已,也间接地鼓舞了他一生的事业。
以前我曾经为武帝斩杀窦婴、主夫偃甚至钩弋夫人而耿耿于怀,慢慢的才了解到武帝的一生都是为了社稷,为了子孙预作谋划。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的心胸谁能理解?他的无奈谁会懂?他的不得已和谁去说?他的顾忌谁能明白?欲成大善者,必不会拘于小恶。欲成大仁者,必不拘泥于俗。
武帝晚年,因为连年用兵,国家经济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皇室内部的自相残杀令大汉王朝雪上加霜,社会局势愈加恶化。刘彻及时调整了政治策略,痛下罪己诏,制止了汉王朝的滑坡,为随后的汉室中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秦皇汉武历来相提并论,但是在力挽狂澜上,汉武帝却显得更加高明一些。
【四、唐太宗】
唐太宗一生任用贤能,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视民如子开创了一代盛世“贞观之治”,是数千年来称颂不已的好皇帝,至今影响犹自不衰,美国的唐人街就是因他而来。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十八岁的李世民敏锐的感觉到天下可为,就拥护父亲起兵。即位后,感觉到不能以武力治理天下,就宣布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治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这显然是很识时务的想法!
李世民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其实,哪一代明君身后不是白骨累累,也许李建成并非像历史描述那样平庸,也许他很有才华,也许他并不是碌碌无为。但是无可否认,他比起李世民逊色太多。那是一场宫廷政变,更是鱼死网破之局。如果当时李世民不去争,也许死的就是自己,那样对于大唐王朝而言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唐太宗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建立了赫赫战功,从历史上观察,李世民比李建成更有远见卓识。唐太宗即位后,轻徭薄赋、戒奢从简、善用人才,他不计前嫌,重用曾经的政敌魏征,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度!正是有了众多像魏征这样的人才辅佐,才有了初唐的气象万象,开创了“贞观之治”并且奠定了“开元盛世”。李建成会有这样的远见和政绩吗?也许,“玄武门事变”并无损李世民一代明君形象。
李世民曾经说:“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表示了他对民意的敬畏,并能极好的约束自己及臣下,一部《贞观政要》重心不是如何驾驭臣下,而是如何约束皇帝,如何进谏纳谏。这正是唐太宗的高明之处,这也是李世民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所在。
魏征做为太宗麾下第一谏臣经常在金殿上犯言直谏,太宗皇帝当时虽然极为恼怒,过后总能体会到魏征的公而忘私和刚正不阿。魏征在太宗年间被提拔为一代宰相,也正因为如此,太宗成为第一位被中国人真心尊崇敬仰的一代封建帝王。他本身的美德和他治理国家的才能,呈现了贞观之治永恒的历史财富,为后来帝王效仿,为后人所称颂。
【五、宋太祖】
宋太祖,名叫赵匡胤。曾经当过后周殿前检点,在陈桥兵变中被部下拥立为帝,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十七年,五十岁病逝,后人曾怀,疑被其弟赵匡义所害,葬于永昌陵。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国家的分裂动荡。赵匡胤先后灭了南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成为与秦皇、汉武、唐宗并列的一代雄主。为了集权于中央政府,赵匡胤采取了许多措施。首先就是杯酒释兵权,把地方的行政权收归中央,也杜绝了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
另外,他还很注意农业生产,同时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赵匡胤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就因为他重文轻武,导致了北宋日后积贫积弱的局面。还有,他把大量的土地赐给交出兵权的将领,导致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宋太祖用人不问资历,他自己随时留意着内外百官,看到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就暗暗地记在本子上。每当官位有空缺时,他就会翻阅本子,挑选适当的人去担任,这样也间接的促使臣下们不断地提高了自己。
古人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宋朝开国时期的辉煌成就与太祖皇帝建国初期正确的治国理念密不可分,其中大部分原因归功于他高超的用人之道,在发掘人才上,太祖显现出了求贤若渴,人才之上的宽广眼界与胸襟。他用人一向磊落坦荡,不徇私情,不计前嫌。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奸佞谄媚之辈,尽管他们积极靠拢,赵匡胤却冷淡处理。在进贤拒佞公心为上处,使得赵匡胤迅速站稳脚跟,赢得了朝臣的支持,也为北宋初期的政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纵观历史,凡是有所作为的皇帝除了知人善任,慧眼识人外,更重要的是虚心纳谏,具有容人之量,在这一点上赵匡胤也不例外。这位太祖皇帝对臣下的包容可以称得上空前绝后,正是在这样的宽松的政治氛围下,宋代文臣的政治地位也达到了顶点,成就了名臣云集、群英荟萃的盛况。
也许,一个人对历史提供了什么,对社会发展变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就是我们衡定历史人物的标准,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一个时代的开辟者,或多或少都建立了对后世有所影响的伟业,他们的名字与我们民族历史紧密相关,他们的功过也总能引起后人无穷的回味和沉思。
【六、民族的耻辱】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在经过满清的苟延残喘后,又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速了大清朝的灭亡。当孙中山荣登民国大总统时,国家也有了久违的一抹曙光。但是好景不长,不久就开始军阀割据混战,各路军阀你才唱罢我登场,致使大好河山,无数民众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1937年日寇开始了侵华的脚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就在这时无数民众空前团结,不做亡国奴的声音在华夏大地上回荡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的烙印让无数热血青年奋起抗击,无数中国人前赴后继,这是何等的悲凉,又是何等的骄傲。
日寇的侵华战争,导致了无数冤魂在哭泣,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日军在攻陷南京后,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屠杀,无数老弱妇孺倒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所谓天皇的子民,和谐的使者在中国的土地上以杀人为荣,相互竞赛以杀人的多寡而取乐。这样的耻辱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在战争到来之时,我们每个国人都要奋起反抗,如果消极避战带来的只有无尽的死亡与杀戮。
那一刻,人命朝不保夕。那一时,生命是如此不堪。日寇驻东北的731部队,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细菌部队,无数的中国战俘,无数的无辜平民被送进去,做各种实验,甚至活体解刨。那时候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见到明天的太阳,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没有人会顾及生命,更无须动员,所有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把日本人打出中国去!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全线投降。中国人又可以扬眉吐气了!无数先烈换来了中国彻底解放,中国人又可以站起来了!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自强就要接受挨打的命运。时至今日,只要是炎黄子孙都会铭记曾经的屈辱,从而激励我们为了民族为了生存,一定要自强。
【七、大国的崛起】
强大的秦帝国一统天下,大汉皇朝威震漠北,盛世大唐富甲天下,大元帝国虎视群雄。虽然近百年来,我们的祖国饱受列强凌辱和压迫,但是中华儿女不屈的脊梁从来没有屈服过。
历史终究翻开了新的篇章,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沉睡百年的东方巨龙再一次和平崛起。中华儿女当自强,伟大的复兴,是中国几代人心中不变的梦想。我们的祖先曾经缔造出举世闻名的盛世强国,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我们的新中国将会再现昔日辉煌的风采!
现在的中国经过邓小平、几代领导人前赴后继的领导下,迅速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重拾昔日的辉煌,中华民族会重新屹立在世界之林。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高举着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这一国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而言,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英国人称霸世界才一百多年,美国人强盛还不足一百年,相信我们的祖国会用最短的时间和平崛起。如何才能够和平的崛起呢?首先要做到坚持内部的和谐,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一路前行,坚持科学发展,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以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关系,共同构建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公平正义、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正确道路。
中国需要的是和平崛起,但是也不是就此放弃战争。中国被压抑的太久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历时一百多年,称得上真正的发展还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翻天覆地。面对得之不易的成果,任何人都难以割舍。
但是如果是外部强加到我们头上的战争,我们如果听之任之,不但保不住现有的成果,而且连将来发展的机遇也会消失殆尽。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奋起反击,这样我们不但能够保持住得之不易的成果,还会为国家的前途扫清障碍。
从日本侵华战争就可以看出,我们国家与日本的关系就是资源上的争夺。日本是一个岛国,更是一个活火山国家,资源匮乏,他们的基本国策就是侵略,这是不可融化的症结所在。从现在看,历任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以及钓鱼岛挑衅事件,就可以看出某些国家贼心不死。中国只有从国防上,国民经济上迅速发展完善自己,用事实去给那些别具用心者迎头一击。
我们中国秉持的原则是,尽量不战而屈人之兵,万不可解时,也只能狭路相逢勇者胜了。至少,以中国的现状来讲,还是能够承受住加诸在我们身上的任何战争。战争与和平,从古至今就是一个辩证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我们的和平崛起,是指我们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但是涉及到领土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时,和平必然会给战争让道,有的时候需要战争才会有大家向往的和平。
我们的祖国正在和平中崛起!
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
爱憎蒙住了理性的心。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
霸王骑着乌骓化为了鬼雄,虞姬将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尖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无耻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就热血沸腾。
可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建立了中华大地的一代霸业。没了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
历史长河滚滚奔流,告诉我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业。
炀帝踏着龙舟走向江南的七月,黎民抱着妻小沿河悲恸。于是血被激怒了,那由南向北奔流的运河不再雄浑,那滔滔河水浸透了百姓的血泪。
可是就是这条劳民伤财的大运河,书写了大都的辉煌,托起了沿河的点点明珠之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告诉我们———京杭大运河灭了一个隋朝,却也开辟了更辉煌的盛世。
人镜对着太宗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于是双手挥舞着高呼“明君”、“伟人”。
可即使是这样一代圣明,我们又怎能忘了玄武门前的血泊
历史的高峰回响着一个声音:“再伟大的君王,他的身后也有白骨累累,血汗斑斑。”
跳出爱憎后的我们,会有一双清澈灵动的心眼。环视世间一定会有新的认知,更加公正、更加客观。
以清澈的眼审视自己,对于任何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灵动的心审视世界,对任何对错,保留一份最真实的了解。
给所有的事物一个旁观的眼神,让历史的车辙辗过额头,留下赞许的痕迹。(推荐老师:陈立学王树华王先海)
短评:人们常说,历史是公正的,但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往往并不公正,因为有了爱憎,有了喜恶,人们便戴上了有色的、变形的眼镜。
历史之于现实,又是一面明镜,而如果添加感情色彩,明镜里也难以找到折射当今社会的真实。
于是,审视历史,面对现实,我们需要摒弃个人的好恶,摘下有色的眼镜,“给所有事物一个旁观的眼神”!
从现实到历史,再从历史到现实,感情色彩怎样影响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客观真实与主观感受又有怎样的联系,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为我们作出了深刻和独到的剖析。而这种深刻更借助了形象,这样独到又不失于空泛;写现实硬实,能以自然景物为喻,生动形象;评历史事件,又以素描的方式勾勒人物,通篇融精辟的广义于具体形象的“具象”之中,深得鲁迅先生“形象论证”之妙。
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显示如此厚实的底蕴、如此俊逸的才华,委实难得!(阅卷老师王先海、王树华场内点评)
以史为鉴继
世界虽然是变化发展的,但总是能够给我们留下些不变的东西。面对这些到我们面前依然存在的东西,我们应该怎么做?是坚守还是改变
儒学自孔子以来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虽几经遭受波折但最后总能平静,消灭儒学,秦始皇没有成功,五四运动没有成功,而当时彻底到极致的“文革”,随着现在国学的慢慢兴起,也表明出他的不成功。那这流传至今的孔孟之道[注: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真的就那么恒古不变的吗
我的看法是否定的。虽然儒学到现在又有兴起的趋势,但它也已全然不是孔子当年那般模样了。经过佛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五四”,“文革”的冲击,有些内容已被掘弃,有些被做了新的诠释。可见,尽管它传承了下来,但也经过了后人的修改和创新。
民主主义革命不也这般。孙中山在临终时曾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于是国民党反动派接过了这个大棒,不过,他们没有成功。于是乎共产党又接过了这个重任,通过不懈的努力,建立了新中国,解放了自己的民族,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他们没有止步,三大改造的进行,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旧民主主义革民胜利的基础上又创新性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渐渐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文化政治如此,科技亦如此。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历史是经验,有了这些经验,我们的目光才会更加开阔;历史是故事,有了这些故事,我们的生命才更加充实、丰满;历史是情愫,有了这些情愫,我们的精神世界才得以延伸……不忘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也许“一切都会过去”,也许“一切都不会过去”。过去的是当时的事与景,过不去的是当时的事与景留给我们的触动与记忆。懂得珍存过去,拥有历史的人,不但有远见,而且会成熟,更具有对世界认识与探索的实力,每一个过去都可能是一份经验,历史越多,经验越多,经受的苦难越多,能承受的也就越多,要走的路就越广大,越绵长。
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的天地。”昨天的确已经过去,并且一去不复返,但忘记的不能是经验,忘记的只是暂时放下的痛苦与狂喜,因为我们需要接受新的挑战、新的机会,进而走进新的天地。也有一位哲人曾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不能忘记的是,曾经所经历过的,并从中获得的感悟,永远存在是因为过去的都是事实,没有谁能改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简•爱》的主人公从小受尽了折磨,过去的小简•爱都历历在目——被关在小红屋里的那一夜,饱受姨妈的打骂和冷眼,吃的是发霉的饭菜……然而,这一切不但没有泯灭简•爱的意志,而且是她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毫不退缩。无论是乞讨的日子,还是忙碌的时刻,无论是生的挣扎,还是死的考验,简•爱都能够勇敢地面对和正视,这一切都铸就了简•爱的性格,也磨砺了她的品性,最终成就了简•爱的幸福生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隋唐时期,中国可谓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曾使多少人引以为豪。然而,到了清代,统治者沉醉在即成的果实上,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等到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中国的角角落落的时候,等到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相继签订的时候,“大清帝国”的美梦也就走到了尽头。他们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也没有铭记历史的经验。
历史是一杯老酒,忘记它的迷醉,二要记住的它的芳香。
以史为镜,放眼未来
8月15日,是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日子。此刻,当我虔诚地默哀,为数以万计的殉难战士的在天之灵,耳际似乎还听见历史的钟声在祖国的千山万壑间回荡。1942年9月,义乌崇山村父老乡亲正在耕耘,一架日军战斗机从西边飞来。
飞到崇山村上空,便低低地盘旋,惊慌失措的村民们慌慌张张东躲西藏!可是出乎人们意料,飞机一颗炸弹也没有仍下,只是从飞机的尾部喷洒出丝丝缕缕黑烟,像早晨的薄雾,笼罩了村子的上空。善良淳朴的崇山村人啊,怎能想到,比炸弹还要凶残的魔鬼——鼠疫细菌,正随着那黑色的烟雾,降临到他们的头上!鼠疫瘟病把崇山村陷入了人间地狱。患病的村民,有的像恶疮发作,疼痛奇痒;有的太阳穴剧痛,周身针戳似的;有的醉酒似的面孔潮红,躯体发烫,浑身疼痛;有的连续发烧,口干舌燥,手脚痉挛……
一支自称“防疫部队”的日军来到崇山村,把村民骗到寺庙、拖到野地进行活体解剖;他们还扒开新坟,把刚死者的内脏取出来,或是把手臂、大腿砍了,或是把淋巴部分割了……残忍的日军还将6个中国人扒光衣服,然后给他们注射不同的细菌,塞进一米平方的笼子,用他们的身体培养细菌。
食物从笼子下面塞进去,粪便也从那里排出。一个多月后,人快不行了,拖出来化验;没有利用价值了,切断大腿动脉,插上橡皮管接血,用来制造细菌武器。为了把血抽尽,用脚踩压被试验者的心脏,一直踩到血管冒出气泡为止。血流没了,躯体还在不停地痉挛。长官命令他们,“要利用到最后一滴血”。采完血把人扔进旁边的焚尸炉烧掉。
他负责看管的那个房间,平均一个星期就死一个中国人。在他当兵的一年零九个月中,从未停止过。侵华日军在崇山村,像杀猪剖鱼一样,把父老乡亲活活的开膛、剖肚、摘肺、掏肝、锯大腿、斩手臂、挖眼珠……一场泯绝人性的细菌战烙在了60年的国耻上!时光易逝,历史严正。人们对日寇暴行的记忆永远不会随岁月流逝而模糊。多少原本美好的家庭被战争的绞肉机粉碎,多少善良的母亲失去了孩子,多少贤惠的妻子失去了丈夫,多少纯真的孩子失去了母爱、父爱,失去了兄弟姐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希望生活在仇恨的战争中,和平世界和美好未来是我们最向往的!如今,我们学校和日本枥木结成了友谊,每年的访问期间,我们都把最优秀的节目和最真挚的祝福献给他们。
我们真诚的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以和平的名义,以史为镜,放眼未来,让烟云散尽,花香弥漫!
我的历史观
历史是什么?历史的作用是什么?怎样对待历史
高尔基曾言:“历史是知识分子文化活动的结果。”吉鸿昌曾言:“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而在我看来,历史是由人民创造出来,历史不单单只是由知识分子创造,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历史,只不过由于人力与相关资源的短缺,只能记录下每个时代重要的社会事实,而这些重要的社会事实大多由于文人创造,所以很多普通人认为历史与自己没有多少关系。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的学说,反映过去生活与社会实情,当然由于历史是人写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多多少少都会带有人的思考,判断,所以历史不一定是对,我们需要考验证明。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是的,历史对于国家社会而言,国家社会需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国家社会发展指引道路;此外历史对于个人而言,历史可以让人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还可以使人明智,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在我看来,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自己做人处事,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以后自己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必要的。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是啊,历史由人而写,又因为人不是机器,是有感情的生物。再者,我们知道人是感性动物,所以记史者会不知不觉加入自己的思考,这会导致记录的历史会与真实事件出现偏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我们记录事件,应客观对待,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进行修改。
这几年,日本不承认侵华的恶行,篡改教科书,美化侵略,这是不正确看待历史,不承认历史的行为。而德国正视历史,承认历史,敢于认错,我们可以在网上查到德国对二战的忏悔是那么真诚,不仅道歉,还赔巨额赔款,直至今日德国人还是会常去教堂或者受难者纪念碑祷告。是的,我们必须正视历史,承认历史。
历史的达观作文
圣贤有云: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人因七情六欲之阻隔,神源阶级贵贱之挡碍而不得完美。同样,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皆是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迟或张而不得完美纯粹。但是有种叫做“历史”的概念可独善其身,它没有生死簿,阎王爷找不到它;它没有两面性,哲学家找不着它,神龙见首不见尾,如实实虚。正因如此,太清、泰宁、万灵之间唯它有完美之质,也唯它可给予安慰、平和和勇敢。
历史是学生书桌上的一本普通的书,但是要想阅读却需要很大的勇气,需要很大的勇气去接受历史的跌宕起伏,需要很大的勇气去明了达观的味道。虽然一个人只能活一辈子,但是读完了历史书便可以活上几辈子,可以从混论未开生活到笙歌太平,可以从金戈铁马生活到盛世昌隆,可以从甘受腐刑的司马迁读到智勇砸缸的司马光,可以从权相脱脱读到圣明的老人。读史使人明智,但是没告诉你,背后的鲜血足够让你鼓足勇气。所以,你得读,读鲜血,读艳花,读青天白日,读灰云黑霞,读浩然正气,读穷弱低声,读两心巧印,读怪力乱神。可以说,历史是写不尽的风韵跌变,是看不完的时运翻转,它告诉你先辈们是怎样从黑色的大幕中走来,告诉你光荣是怎样,告诉你活着要勇敢。而你最终会明白,原来勇敢只是一种历史的达观。
历史是电视频道中百讲不厌的话题,是历久弥新的话题,是我们新时代人生活的指导与引领。你可以静静的聆听电视中介绍的每一处历史细节,你可以等到每个历史人物的悄然离别,你可以等到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你可以等待到一场前所未有的空。但你又何尝不想去温故,即便有些人死的很难看,有些人阴险狡诈,还有的命运多舛。这些可能远远无法阻止你的品鉴,因为你已经意识到这是历史,而你不需要从中幽咽悲戚,不需要从中欢声笑语,你只需要一种和谐的安慰,一种散尽炊烟人独立,潇洒流水音相闻的“寂寥”吧!你见见意识到,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但是又是只剩下一具枯骨的。所以,你学会告诉自己心中的历史,让自己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中安定。而你最终会明白,什么才算做历史的开朗,什么才是历史的压抑。你最后得到的安慰只存在一种达观。
历史,亦是你的昨天,你的昨天或许挂着笑脸,或许布满阴霾,或许忙忙碌碌,或许清清闲闲,或许有萍水相逢的喜悦,或许有他乡之客的孤愁,但你仍旧给它很好的定义,也是我认为对历史最好的定义:记忆。席慕蓉曾经告诉我们,为了谁活一次记忆都是甘心的,记忆是无价的,是纯粹的,是完美的。所以请善待你的记忆,别让它刻意地被破碎,别让它无故的扔进垃圾桶里,我想善待了记忆便没有遗憾,而没有遗憾便是世上最长久的和平。你所认识的和平应该就是一种历史的达观。
人们在明朗中等到黑幕的拉开,人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人们在历史的河流上找到一种归宿,找到属于心中的勇敢、安慰与和平。这一切便是历史的启迪,历史的达观。
史观
盘踞在世界的东方的一角,收拢着全世界的眼光转向东方巨龙,聚焦在这历经千年的黄土地上。我们拥有的,是属于这片土地上所写下的那千年的历史财富。
中国人走过五千年的风风雨雨,用一幕幕的鲜血染成的历史长河诉说着走过的艰辛。但中国人却在这艰辛的旅途中他出无限的风光:回首那充满着迷离色彩的烟雨唐朝,潮起潮落,给当今的世人留下了无限的感叹,写下了无数的惋惜,在历经玄武门之变后所换得的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与拭子夺位并拥有扑朔迷你的女皇武则天的统治下,在历经唐明皇前期时开元盛世之后,风雨中屹立的唐朝在腐蚀下变得颤栗,摇曳着那残败不堪的身躯,这傲然挺立在世界上的巨龙,在现实与战争鲜血模糊的打击下,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底下了他挺立的头颅,在鲜血溅洒混战中,重新打量着世界,它的沉落,为中国翻开了另一页。
跟随着时代的迁移,随着备注满历史痕迹的画卷,跳过那明朝的起落。转瞬之间,江山依旧青葱。但是汉人统治下的朝代不再回来,取而代之的是满族人统治之下的大清江山在冉冉升起的红日之时,在历史的荧屏之下春光灿烂。
满人取代了汉人统治了千年的江山,引起汉人的愤慨。反清复明的活动促使清朝的闭关锁国,即使如此,世界的眼球仍旧青睐这个地大物博的王朝。在经历雍正、康熙、乾隆的一代代的在寂静的夜中批阅奏折时疲惫的身躯在明晃晃的烛光中渐渐老去,也就是如此造就清朝在中国历史这一页上又一次写下了辉煌。
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祖先的智慧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在各国称畏的历史,潜伏在万里江河的长城蜿蜒曲折,我们为之骄傲。我们一直都延承和发扬,今后的中国会拥有如唐朝大清王朝的繁华月茂,我们在心中为之祝福。
论历史观
《二十四史》记载了千年华夏的历史,现如今的人都是通过它们来了解历史,然而过度信服于典故和佳谈,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一个历史人物形象,这是大多数国人的通病。这其实是传统的历史观引起的。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曾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大意是说纣王的罪行其实并没有史书中说的那样厉害,只是后人把各种罪行都归在纣王的身上罢了。司马迁在《史记?殷本记》中称“帝纣资捷辨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可见,商纣王广闻博见,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身材高大威猛,力量无穷,能言善辩。他的能力足以向臣下自夸,他的声望足以轻视世人。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保卫了商朝的安全。毛泽东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诗里说:“但缘东夷已克服,殷入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可见,不论是古时的吏官还是近代的文坛巨匠,都对纣王有着极高的赞誉,完全肯定了他英明神武,励精图治的明君形象。但不论是寓言影视,还是教材,都教育后世不能像他一样残暴,无道,沉醉于歌舞,他一直作为昏君的典范,作为万劫不复的反面教材。荧屏热播的《封神榜》让不细细研究历史的平常人对纣王有着怎样不堪的认识。
相比之下,春秋的越国第二世君主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总是让我们引以为傲。灭了吴国,称霸一时,这些功劳自然不能抹杀。然而,就以这些所谓的“成功”给他树起“英雄豪杰”的碑传,那就荒唐至极了。他在灭吴之后因为听信谗言逼死功臣文种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享福的心胸狭隘的“小人”。军师范蠡早就认清了他的这一“小人”本性,在灭吴之后及时地退隐从商,才避免了文种同样的命运。草莽皇帝刘邦,原为不折不扣的无赖,最后却统一天下,他与吕后在对付功臣的手段上,的确叫人心寒,韩信,彭越两大兵家始祖都冤屈而死,他对曾经放他生路的丁公,项羽恩将仇报。大明始祖朱元璋也是因为心胸狭隘而诛杀功臣,这都表现出了农民出身的他们有着改不掉的粗鄙。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赞誉的他们就不应该戴上一个“奸雄”的帽子
然而历史也不会抹灭那些失败的真英雄,从纣王说起,部分史学家也表示,纣王因为扞卫奴隶的权利而触犯了以周国为首的十一个小国的贵族的利益,难道不就是和商鞅一样的经历吗?他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的功绩。商朝疆域的扩展,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有助于华夏大地的生产力发展。他曾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如反对神权,改革旧俗。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大胆地从中下层提拔了一批新人,为其革新路线服务。为古代中国的最终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思想的基础,是统一古代中国的先驱者。项羽不仅有超群的武功,“力拔山兮气盖世”,而且非常讲究朋友之间的义气。在鸿门宴上他放弃了除掉刘邦的绝好机会,就是因为他看重与刘邦一道起兵反秦的患难情谊,不忍手足相残。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真豪杰,却因为最后败给了背信弃义的刘邦,而为“历史学家”们所不齿。但依旧有不少人赞叹他的军事才能,肯定推翻秦朝的卓越贡献,项羽才是秦末的真正豪杰!
从客观的立场上分析中国“成败论”,就是“成者王侯败者贼”的必然趋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黄巾起义”叫做邪教作祟,得而诛之,而“红巾起义”却称为出师有名,替天行道。作为古时的一个吏官,的确害怕因记载有关当朝皇帝的不义之举而受刑,司马迁就是因为触犯了汉武帝而处以宫刑,但是他依旧不畏强暴,以“太史公”的公平立场详实地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他的《史记》才能堪称史家之绝唱。后世的吏官谁敢冒着这样的风险去记载实情呢?只能为王侯将相树碑立传。战后的日本依旧军国主义横行,教科书明显修改了历史的真实性,妄图掩盖侵华的罪行。这难道不是让后代的历史观更加模糊,让他们更加迷茫于道德与荣辱之中吗?新世纪的我们应该培养正确的历史观,让我们正确看待历史,看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两面性,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以成败论英雄,不因情绪掩盖事实。
高二话题范文:史观
摘要:为帮大家更有效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精品收集并发布了高二话题范文:史观,希望通过对本篇文章阅读,能取得更多的收获,为自己以后的写作水平锦上添花。
盘踞在世界的东方的一角,收拢着全世界的眼光转向东方巨龙,聚焦在这历经千年的黄土地上。我们拥有的,是属于这片土地上所写下的那千年的历史财富。
中国人走过五千年的风风雨雨,用一幕幕的鲜血染成的历史长河诉说着走过的艰辛。但中国人却在这艰辛的旅途中他出无限的风光:回首那充满着迷离色彩的烟雨唐朝,潮起潮落,给当今的世人留下了无限的感叹,写下了无数的惋惜,在历经玄武门之变后所换得的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与拭子夺位并拥有扑朔迷你的女皇武则天的统治下,在历经唐明皇前期时开元盛世之后,风雨中屹立的唐朝在腐蚀下变得颤栗,摇曳着那残败不堪的身躯,这傲然挺立在世界上的巨龙,在现实与战争鲜血模糊的打击下,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底下了他挺立的头颅,在鲜血溅洒混战中,重新打量着世界,它的沉落,为中国翻开了另一页。
跟随着时代的迁移,随着备注满历史痕迹的画卷,跳过那明朝的起落。转瞬之间,江山依旧青葱。但是汉人统治下的朝代不再回来,取而代之的是满族人统治之下的大清江山在冉冉升起的红日之时,在历史的荧屏之下春光灿烂。
满人取代了汉人统治了千年的江山,引起汉人的愤慨。反清复明的活动促使清朝的闭关锁国,即使如此,世界的眼球仍旧青睐这个地大物博的王朝。在经历雍正、康熙、乾隆的一代代的在寂静的夜中批阅奏折时疲惫的身躯在明晃晃的烛光中渐渐老去,也就是如此造就清朝在中国历史这一页上又一次写下了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