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考作文指导:初中语文作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四部分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第六部分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第七部分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
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
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
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
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格式及注意点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作文知识点归纳
一)标点符号:
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句号:(。)表示一句话结束之后的停顿。
冒号:(:)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的停顿。
问号:(?)问号用在一句话的末尾,表示疑问语气。
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叹号(!)表示一句有强烈感情的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还用在语气很重的祈使句后。
破折号:(——)a.表示解释说明 b.意思的转折c.声音的延续等
省略号:(……)①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省略的。②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④表示静默或思考。⑤表示说话断断续续。⑥表示语言的中断。⑦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引号:(“ ” ‘ ’) ①表示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突出强调。③表示特定称谓。④有时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书名号:( )表示书籍、文章、报刊、文件、影片等名称
(2)修辞手法:
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 b、缩小夸张。 c、超前夸张。
4、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5、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6、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3)关联词:
1、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
2、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接着……、……就……、……于是……、……又……、……便……
3、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
4、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从中选出一种)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
5、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
6、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7 、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
8、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
(4)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原则:
1.保留句子原意,少改为佳
2.防止以造新句来代替修改病句。
常见病句类型:
1成分残缺。句子不完整。
2重复啰嗦。成分累赘。
3搭配不当。词语与词语间搭配不当。
4词序颠倒。词语排列的先后顺序不合适。
5前后矛盾。句子前后意思不一致,自相矛盾。
6用词不当。关联词、近义词用错。
7分类不当。把不是一类的归为了一类。
8表意不明。意思表达的不清楚,使人误导。
9不合事理不真实。
(5)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 2、动作描写 3、语言描写
4、心理描写 5、神态描写
(6)景物描写:
描写景物的方法
1、拟人法:
2、比喻法:
3、色彩法:
4、比较法:
写景作文的技巧
⒈写景要按方位顺序 ⒉可以按景物的类别来写
⒊要仔细观察
⒋写景中也可以具体地写些人和事
⒌写景物时不要忘掉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
⒍适当地、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为作文增色
(7)记叙文:
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8)状物作文:
怎样写物品
1、抓住特征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3、状物需要想象和联想
怎样写动物
1、写外形
2、写习性
怎样写植物
1、可以从整体到局部
2、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3、以四时变化为序
4、托物抒怀,借物咏志
北师大版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1、认识度。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2、认识量角器。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一份表示1度。量角器上有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3、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两合一看”,“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一看”就是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
4、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是看外刻度还是内刻度。交的开口向左看外刻度线,角的开口向右看内刻度线。
各科知识点归纳
初中数学几何公式大全
初中几何公式包括:线、角、圆、正方形、矩形等数学学几何的公式
初中几何公式:线
1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3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初中几何公式:角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初中几何公式:三角形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初中几何公式:等腰三角形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b=c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初中几何公式:四边形
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初中几何公式:矩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初中几何公式:菱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初中几何公式:正方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初中几何公式:等腰梯形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初中几何公式:等分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b+d+…+n≠0),那么
(a+c+…+(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初中几何公式:圆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条直线
1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d﹤r
②直线L和⊙O相切d=r
③直线L和⊙O相离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d﹥R+r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R-r﹤d﹤R+r(R﹥r)
④两圆内切d=R-r(R﹥r)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R/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
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
速度公式:
公式变形:求路程——求时间——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合力公式:F=F1+F2[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F=F1-F2[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密度公式:
浮力公式:
F浮=G–F
F浮=G排=
F浮=ρ水gV排
F浮=G
压强公式:
p=
液体压强公式:
p=ρgh
帕斯卡原理:∵p1=p2∴或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或写成:
滑轮组:
F=G总
s=nh
对于定滑轮而言:∵n=1∴F=Gs=h
对于动滑轮而言:∵n=2∴F=Gs=2h
机械功公式:
W=Fs
功率公式:
P=
机械效率:
×100%
热量计算公式:
物体吸热或放热
Q=c
(保证△t0)
燃料燃烧时放热
Q放=
★电流定义式:
欧姆定律:
电功公式:
W=UIt
W=UIt结合U=IR→→W=I2Rt
W=UIt结合I=U/R→→W=t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如电热器。
电功率公式:
P=W/t
P=IU
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I1=I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表达式:U=U1+U2
分压原理: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表达式:
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表达式:I=I1+I2
分流原理: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表达式:U=U1=U2
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表达式:
1.红磷与氧气中燃烧:4P+5O22P2O5,实验现象:生成大量白烟。
2.硫粉与氧气中燃烧:S+O2SO2,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并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CO2,实验现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4.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2CO,实验现象:生成无色无味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
5.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6.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2CuO,实验现象:红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固体。
7.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2Al2O3,实验现象:光亮的表面变成白色(氧化铝膜)。
8.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2MgO,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9.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2H2O,实验现象:安静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10.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CO2+2H2O,实验现象:安静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1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2CO2,实验现象:安静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2CO2+3H2O,实验现象:发出蓝色火焰。
13.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2H2↑+O2↑,实验现象:氢气、氧气体积比为2:1
14.氧化汞加热分解:2HgO2Hg+O2↑,实验现象:红色固体变成银白色汞液体。
15.双氧水分解制备氧气:2H2O22H2O+O2↑,实验现象: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放出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16.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K2MnO4+MnO2+O2↑,实验现象: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17.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2KCl+3O2↑,实验现象: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1.碳在氧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C+O2CO2;实验现象: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3.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CaCO3+H2O+CO2=Ca(HCO3)2;实验现象:浑浊逐渐消失,溶液变澄清。
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H2O=H2CO3;
5.氢氧化钠与少量二氧化碳反应:CO2+2NaOH=Na2CO3+H2O;无明显现象。
6.氢氧化钠与过量二氧化碳反应:CO2+NaOH=NaHCO3;无明显现象。
7.二氧化碳与碳酸钠反应:CO2+Na2CO3+H2O=2NaHCO3;无明显现象。
8.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实验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溶解,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9.碳酸钙高温分解:CaCO3CaO+CO2↑;
10.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与碳反应:C+CO22CO;
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化学方程式:CO+CuOCu+CO2;实验现象: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固体,并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O2;实验现象:红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并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3.碳还原氧化铜
化学方程式:C+2CuO2Cu+CO2↑;实验现象: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固体,并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4.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
化学方程式:Cu2(OH)2CO32CuO+CO2↑+H2O;实验现象:绿色粉末变为黑色固体,并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水蒸气。
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2H2+O22H2O;实验现象:淡蓝色的火焰。
2.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实验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氢气)生成。
3.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实验现象:变成浅绿色的溶液,同时放出气体。
4.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化学方程式:Mg+H2SO4=MgSO4+H2↑;实验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氢气)生成。
5.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化学方程式:2Al+3H2SO4=Al2(SO4)3+3H2↑;实验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氢气)生成。
6.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化学方程式:Zn+2HCl=ZnCl2+H2↑;实验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氢气)生成。
7.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实验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氢气)生成。
8.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实验现象:溶液变成浅绿色,同时放出气体。
一些知识点
【引言】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一、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把握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怎样把握论点呢
1.分清论题和论点。
例如:九年级上册《谈读书》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前者是议论的问题,后者是议论的观点。所以,阅读议论文,要纵观全文,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发议论的,然后再看作者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2.注意论点的位置。
有时文章标题就是论点。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例如: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在文章的中间。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须自己概括。
3.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4.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二、论据: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据一般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例如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例如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中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的语录。事实论据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A、事实论据:
a.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统计数字,d.亲身经历、受。
B、道理论据:
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
b.民间的谚语和俗语,
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知识点
2、理清段意,划分结构层次
3、具体分析,注意说明方法
一、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三、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
一、几组概念的区别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对偶、设问、反问、(主要)借代、反复、反语、通感(次要)
2、表达方式:叙述——(有什么、存在什么)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描写——(什么样子)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盘曲嶙峋的枝干” 说明——(是什么、特点、用途等)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等)如:《苏州园林》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3、 说明方法:引用 ——引述别人的话或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列数字 ——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准确的了解。比如,说某同学个子“比较高”,这“比较高”究竟是多高,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差甚远,所以不如说该同学身高1、76米来得明了作图表 ——除了准确外还更直观。举例子 —— 一般先介绍某种现象或某种道理,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增加可信度。分类别 —— 分类,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事物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异同所作的划分与组合。一般有明显的语言标志“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打比方 —— 等同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同样为使事物更形象可感。作比较 —— 为了说明某事物的特征,可以把这个事物同另一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更易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有“比”、“相当于”、“与?相类似”等字眼。例如,为了说明水的性质,可以拿它同冰比形状,同豆浆比颜色,同酒精比气味。一比,就比出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摹状貌 —— 等同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为了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清晰。 下定义 ——通过下定义,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作诠释 ——由于下定义要求很严格,所以有时用诠释的方法来阐明事物的某些特点。作诠释比下定义自由灵活,例如,《向沙漠进军》中对沙漠的说明: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补:“下定义”与“作诠释”形式上基本相似,一般都有“是”、“叫作??”或“:”等字眼表示解释说明。判断的依据是把前后词语调换位置看是否唯一指向,正确就是下定义,不正确就是作诠释。如上例变为“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是沙漠”,则沙漠并非唯一指向)
二、说明文基础知识
1、说明方法:如上列举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游览顺序等)、逻辑顺序(总分总、并列、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主要到次要等)(注:答题只需写三大类之一,无须分小类)
3、说明的特征:指说明对象所具有的特点,也是文章的主干部分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比较:说明文的特征是准确性、知识性、科学性)
4、说明的语言:第一要求准确、客观(分析模糊性词语如“大概”、“比较”、“左右”等一定要往准确性方向思考,同时也要对句子本身作出具体分析,切忌只写空话)第二不排除有生动形象的语言存在,分析此类语言时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①语言本身所反映的客观情况;②文采、情感色彩、渲染的气氛等
5、字、词、句的理解按记叙文的读法,但不妨多往客观性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方向思考。
《师说》重点知识检测
一、重点实词释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易写错的字填空
1.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5.今其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7.孔子师子、弘、师襄、老。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韩愈《师说》中开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指出了古代求学的人获得成功的必然原因。
2.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一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3.韩愈《师说》中“,”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4.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大的人只要“”,就要以之为师;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只要“”,也要以之为师。
5.韩愈《师说》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句子是“,”。
6.韩愈《师说》中“,”一句阐述了自己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
7.韩愈《师说》中“,”两句,分析了人们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
8.《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古代圣人已经很优秀了,还不断学习,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9.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在从师学习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
10.韩愈《师说》中“,”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的原因。
11.韩愈《师说》中用“,”两句和《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都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12.韩愈《师说》中用“,”两句强调了技能和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13.韩愈在《师说》中交代自己写作此文的目的句子是“,”。
14.韩愈《师说》中说人人都可以为师,在知识面前没有尊卑贵贱和年龄限制,“,”两句即表达了这种平等的学习观。
1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了的结果是“,”。
16.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17.韩愈在《师说》中,把为自己的孩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如果孩子只停留在句读的层面而不能解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18.(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9.(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师说知识点总结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是故无贵无贱。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句读之不知。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古:①小的方面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圣人无常师。常,古义:没有固定;今义:变化不定;鬼名。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古义:古人从师的风尚;今义:旧路,厚道。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不耻相师。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名词作动词,学习。
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前一个“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孰能无惑。惑:形容词作名词,疑难的问题。
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代词,疑难问题。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圣人之所以为圣。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愚人之所以为愚。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爱其子。其:第三人称代词作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
或师焉。师:名词作代词,学习。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从:
惑而不从师。跟从。动词。
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介词。
道: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惑: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的问题。
惑而不从师。动词,有疑难问题。
则耻师焉,惑焉。形容词,糊涂。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代词,它们,代“六艺经传”。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疑难的问题”。
蚓无爪牙之利 。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感叹语气,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于:
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 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受。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就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耻学于师。介宾后置句,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格式, “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生乎吾前。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
吾从而师之。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生乎吾后。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判断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师说》知识点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 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五、赏析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此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章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是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且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