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2)训练要求
准确掌握青少年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内容(6项形态、4项技能、11项素质和运动能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考核办法、年龄分组、项目设施,以及评分的标准。
能选择正确的测验方法,熟练、准确地使用各种仪器和工具,明确测量时的注意事项,了解对测量数据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能利用现有的场地,设备对学生进行测量,对个别和群体作出正确的综合评定,有准确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绘图表的能力。
(3)训练途径
通过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普通系科的体质测量工作。
(4)训练测评
测评应以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卷面成绩与课堂实验(实验应写出实验报告)成绩相结合进行评分。
对普通系科学生的测评工作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部分纳入学生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总成绩,也可以直接作为课堂实验来进行。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如果担任对中学生进行体质测量工作,应将测评能力作为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准确地完成体质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量工作,包括数据准确率高,采用测试的手段合理,仪器、工具的使用熟练,评价正确,有准确熟练地数据处理和绘图能力。
良:能比较熟练、准确地完成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工作。
中:基本能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
及格: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能力欠缺。
不及格:不能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
2、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对中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材内容的选择与搭配,以及对教案的评价;
对理论课的评论,包括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作业情况等内容的评价;
对实践课的测量与评价,包括对课前准备情况,对课常堂规建立情况,对教师组织教学能力,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内容的评价,以及对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的测量与评价。
(2)训练要求
对以上内容能进行比较科学的测量与评价,方法选择合理,测量数据准确率较高,对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能正确地选择测量对象,评估结果正确。
(3)训练途径
通过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观摩课的形式,使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练习。
(4)训练测评
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的理论与技能是学校体育学考试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安排学生之间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并把这一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内容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合理,数据准确率高,评价结果正确。
良:能较好地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较为合理,数据利用率较高,评价结果较正确。
中:基本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合理,数据基本正确,评价结果基本正确。
及格:基本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欠合理,数据基本正确,评价结果基本正确。
不及格:不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方法选择不合理,数据不准确,评价结果与事实有较大出入。
3、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身体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素质的测定和灵敏素质的测量;
运动技术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包括技术量、技术全面性、技术掌握程度、技术效果的测量与评价,包括战术水平定量化的指标、合理战术水平的探索;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必须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舆论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网站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通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能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习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习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习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能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办法。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席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公司各类专家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人才的激励机制
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2、制定实施首席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专家、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2010年11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创新型人才匮乏制约中国国际竞争力。其中谈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具有自主品牌出口不到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0%来自外资企业。可见,我国正处于一个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又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经济,现在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科技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的支柱,而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是我国综合国力得以发展的保证,也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筹码。
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执行副所长、研究员张玉臣认为:人才培养,至少有5个环节非常重要。第一是个人天赋,第二是家庭教育,第三是学校教育,第四是社会使用,第五是社会文化。除天赋外,其他四个方面和培养模式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使得孩子从小不爱自己去学会解决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往往批判多过鼓励。其次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往往是基于功利,忽视兴趣,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重考试而忽略实践和启发式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在人才的应用上,我们现在缺乏人尽其用的应用机制,其根源在于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而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主要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充分表明了大家认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好”,而为官者也多不唯实,学术行政化是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无法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学术标签化,学术功利化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影响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背景。
“想别人没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说过的话”,这是钱学森曾对创造性人才的定义。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要求包括: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超前的创新思维,敏锐的创新观察,丰富的创新思维,科学的创新实践。要做到这些,结合现今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个人意识、学校教育模式、社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几个方面着手。淡化功用心态,强调人文环境建设,使得“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观念深入人心;构筑有利于创造的知识结构,在基础教育阶段,抛弃为考试而教的积弊,由关注不同科目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转向关注这些科目的教育价值,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汇通,构筑起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企业应当规范奖惩制度,鼓励创新,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去改进与完善。
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土木工程教育
在学完有关测量的知识后,去施工现场进行实际的操作,观察自己测量的数值与正确的测量数值有什么区别,如果测量错误,一定要总结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并进行改正。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和水平。在学校中也要建立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要完善一些实验室中的具体设备,还要邀请一些企业中专业素质较好的技术人员来学校中进行授课,使学生知道在实际的施工操作中哪些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为学生指导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
一、教改、科研和工程实践相结合
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教改、科研和工程实践的活动中来,不仅可以使教师丰富教学的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是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参加教师研究的一些课题操作,使学生在这种综合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梳理相关的知识结构,并学会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现在的高效教师,大部分只注重一些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日新月异的建筑业不能清楚的了解,为了在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是与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是让教师在每个寒暑假都去跟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只有这种理论和实践双向发展的教师才能够教育出应用型的土木专业的人才。
二、实行导师教学制
在大三的下学期,就要改变那种常规的教学模式,采取一个专业教师专门指导部分学生的教学制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并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工作。由于教师的时间较为紧张,而且学生在理解上也有所困难,所以在讲授的时候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使学生能够看到具体的图像,避免学生因教师简单的语言表述而不理解的现象,这样使公式、图像和文字都融合到多媒体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有效率,对于一些不理解的知识,还可以将教师的课件拷贝下来,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学习研究,通过这种学习制度,可以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的选择自己的道路,还能较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三、结束语
培养应用型的土木工程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使其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使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学到与时俱进的知识,将课本上的知识熟练掌握后,再将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仅从高等教育内部微观层面探索如何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比较高,并有一定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但是制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条件是多元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和探索性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参考,还处于探索过程,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工作正在逐步深入,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协力,一定会把培养高素质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人才培训班心得体会
6月10日-15日,我有幸以业务骨干身份参加了xx市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示范培训班。通过6天的认真听讲学习,使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开阔了思维、增强了信心,得到了启发。由衷的对市委组织部、xx市林业局、林果服务中心(林科所)让我参加本次培训班表示诚挚的感谢,对为培训圆满成功而付出辛勤工作的领导、老师、同学表示衷心感谢。
一、认识与感悟
本次培训班教学计划方案合理、授课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专家学术水平突出。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陈建勋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易凌峰教授、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党组副书记毛大立、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汪怿研究员、上海行政学院教研室主任朱明毅教授、中共上海党校副校长郭庆松教授等,均围绕给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要求,立足上海实际、放眼全球,多角度多层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战略和上海人才战略。深入浅出的列举了大量实例来阐述了人才是战略资源的的重要论断。尤其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思想的解读,使我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感、思想得到了深化。另外,让我更加有强烈触动的是国家政策的“落地”,苏州国家级工业园区潘书记关于抓住机遇让国家政策及时“落地”方面使我对如何执行党的政策有了新的认识,哪就是学得懂、看得真、抓得牢、执行得准。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从宏观和全国范围学习人才创新工作,对我的成长极为有利,使我真正看到了作为人才必须具备为国家、为民族、为群众服务的一种情怀,参加钱学森读书馆现场培训,这点尤为强烈。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能够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准确把握从事行业的突破点和切入点。从全局讲,要想利用好、培养好人才,就得充分理解人才战略的重要论断“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必须坚持党管人才、服务发展大局、突出市场导向、体现分类施策、扩大人才开放的基本原则。必须大力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建立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从人才环境和人才自我发展两方面做出努力,人才才能脱颖而出,人才才能发挥巨大作用,人才是重要战略资源的优势才能真正表现出来。
二、启发与收获
1、增强信心,要努力使自己成才。做为一名基层科技人员,不能使自己成为高精尖人才,起码要使自己成为一线有用的人才。人才曾经离自己很远,但我深知人生下来就不是人才,是在学习、锻炼、实践、勤奋努力后才成为有用的人、有才的人、一个能解决关键问题和大问题的人。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永攀科学高峰的人,才有可能达到科学的顶点”。所以,勤奋和拼搏是成才的第一要素,只有拼搏了即便失败也会感觉幸福,因为我奋斗过,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当然光有这样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成为一个人才,要有切实可行的“落地”措施和详细的人生规划。所以,一要认真学习党的相关政策和理论,做到理解到位,执行准确;二要不断钻研相关专业知识,做到真知、真懂、会用;三要不断实践、试验,严格按科学理论进行分析提炼,能够在生产、科研方面解决关键问题、瓶颈问题;四要有人民情怀,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不断推广好的技术和方法,成为一个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
2、努力工作,做一名xx市人才政策落实的践行者。上海市是世界大都市,具有人才集聚和施展才华xx难以比拟的经济、服务优势。然我们也有优势,我们有地广人稀、天地广阔、雪山戈壁、绿洲景观等让人心胸开阔的宽松自然环境。在制种、特色林果、畜牧方面有着上海难以复制的优势,所以,xx市也是这方面人才集聚的好地方。多年来,xx市非常重视人才工作,这次的培训就充分说明了这点。20xx年我有幸被遴选为xx市20xx-20xx年领军人才,倍感被关怀和重视的幸福,在工作方面政府给予了许多支持。做为本土人才能够把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关怀方面一项好的人才政策的效力尽可能得到体现,就要使自己不断为xx市林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贡献力量,不断提高服务xx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效率,做一名xx市人才政策落实的践行者,为xx市人才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实践依据。
3、积极谏言献策,为引进和培养人才做出贡献。做为一名科学技术人员,我深知人才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的重要作用。所以,从自身出发,实事求是的向领导建议人才引进、培养、发展上的自己感受和看法,让领导能够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有真实的认识,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人才激励方面,我同意“上海科研人员股权激励、科研人才双向流动制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履行所聘岗位职责前提下,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所得收入由个人、单位协商分配”等值得我们xx借鉴的做法,但我从自身出发,我认为提供一个人良好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环境机制则更加重要。尤其是引进人才上,要引进喜欢大漠风光、爱好绿洲景观,更主要的是喜欢我们xx人性格气质的人才,才能使其安心情愿的为xx发展努力。对这样的人才,即便还不是纯人才,也要引进培养,最终会可堪大用。在参观学习上海科创中心时,听他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介绍,人才引进培养“33条”,主要是从人文关怀方面起作用,今后xx的人才引进培养能否在注重物质的同时,有效的注重人文关怀。陈建勋和朱明毅教授都说当今社会由于信息化和交通的发达已没有了偏远和核心之分。上海未来也许会成为杭州的边缘城市,这充分说明了当今时代的最大特点,人的生活半径从空间上越来越大,从时间上越来越小,生活在xx市照样能获得大城市一样的信息、文化和物质,唯有自然环境资源是别的地方无法享用的,所以我认为,未来那个城市都会成为某个方面的中心,xx市也不例外。在我们的优势产业上成为一个人才的聚集高地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要充满信心,实现换道超车,努力把xx市建设成为世界制种业、特色林果业、畜牧业、风光电业、医药健康业人才和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特色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
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有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面向机电制造行业,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机电产品组装与调试、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及实施、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的专业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在企业单位从事机械零件设计和加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床维护与电气控制、机电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及生产管理员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训心得体会
近日,县委组织部举办了柘城县第七批拔尖人才培训班,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员参加了此次培训,从思想上、工作方法上、工作理念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可以说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龚飞教授的报告语言生动、数字详实、深入浅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全力建设“四区两枢纽一基地一中心”,加快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重大意义,了解到当前商丘发展面临的经济结构不优、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技术层次低、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参观学习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柘城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真可谓民心所向,形势喜人,捷报频传,鼓舞人心。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英明决策,使柘城迈入了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快车道。
(2)柘城发展依赖于人才队伍建设。我们不但要大批培养和引进人才,还要用科学的管理经营和使用人才,用优越的政策和环境吸引人才,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3)科技创新是地方发展的支撑。柘城县相继荣获“全省最具产业竞争力集聚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省产业集聚建设十快县”等称号,依赖于一批青年科技人才。无论是政府的宏观指
导还是企业的经营管理,都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重视发挥青年科技人才的骨干作用,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更多年富力强、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才投身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热的实践当中。
(4)柘城腾飞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不能不振兴教育。引进人才固然可以解燃眉之急,培养大批本土人才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可是,老百姓评价名校的标准不是楼盖得有多高,而是教育工作者水平有多高。我们的校长队伍官本位思想还比较严重,离教育家办学的目标还有不短的距离。教师编制表面充足,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还不尽合理。
人才培养方案培训心得体会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够用这一目标是否实现来检验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并总结相应的经验和教训。
一、教育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人才培养工作包括教育和学习两个方面,是同一个事情的两面。
我们不妨先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习方面来看。最新的关于什么是有效的学习的定义说,有效的学习是改变行为的学习。或者换一句话,就是学习的目的是改变行为。只有发生了相应的行为改变,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的目的才到达了。需要改变的行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隐的行为,包括人的思想、认识和思维等。一个是外显的行为,包括人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和业务操作技能等。总之一句话,学习的目的就是提高思想认识和提升行为潜力,原先不理解的此刻理解了,原先不会做的此刻会做了。
教育是另一面,学习要到达的目的也是教育要到达的目的。能够这么说,有效的教育是改变行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也是改变行为。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是要从两个方面培养人才,一方面是提高素质,另一个方面是职业技能的培训。
因此,检验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效果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看是否让学生学到了一些职业技能,二是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职业技能培养的经验与教训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职业技能的教育在大学教育,尤其是在我们应用型本科的教育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就业问题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头等重要的问题。职业技能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顺利的就业,也关系到校园的生存与发展。
在大学里培养职业技能有它的特征。最核心的特征是,这种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学习的间接性。职业技能的学习不是在实际操作中,而是在校园的课堂和实验室中。这种学习方式之所以可行,是因为人有替代学习或者说观察学习的潜力。就是说人们能够操纵符号(如语言等),思考外部事务,并预见行为后果。因此,人们学会某种行为,并不是务必要去实际经验。
工商管理教育就是把各类组织机构在实际经营管理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透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并进行必须程度的条理化和抽象化。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就应能够透过课程的学习对各类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系统的理解,从而能够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掌握几项具体的业务操作技能,比如说财务管理技能,商务管理技能、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等。
在04级的专业培养工作中,我们的思路是对的。但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基本概念都没有掌握。有很多04级同学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反映,感觉自己什么也不会做。这就意味着我们很多的同学没有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知识,没有学会几项具体的业务操作技能。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如下:
一是我们对学生的理解潜力不够了解。因为我们是新成立的院校,所以对学苗的状况并不清楚,只能在授课的过程中逐步地了解。这部分同学的理解潜力,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努力程度,兴趣爱好等都是和一本二本学生有很大的差别的。对教育对象的不了解,就使得我们的教育工作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我们就应想办法系统地了解我们的学生,从而为我们找出适宜的教育方法做准备,仅是透过个别老师的反映和向个别同学了解是不够的。
二是教师的授课方法。由于对授课对象的不了解,很多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往往按照以前在一本二本院校的讲法,学生理解起来困难,或者不愿意理解。讲述的理论过多,或者资料太庞杂,学生找不到头绪。
三是授课的手段。我系的授课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手段单一,不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学习用心性。这种教育方式对于主动学习的同学,用心思考的同学比较适用。
要想使我们的同学能够获得完整知识体系,并掌握几项业务操作技能,提出如下推荐:
1、开展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每一名教师的用心参与。
经常有同学反映,不明白老师在上面讲的是啥,在以后会有什么用,所以不愿意学。或者学了也是仅仅为了考试,考完试全忘了。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没有那个潜力像一本二本学生那样,透过课下的读书看报来理解消化老师课上所讲的,并自己能够体悟到老师讲的知识的用处,还能够把前后所学的各门相关课程的知识串起来,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的学生没有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主要原因在此,即大多数的同学没有消化吸收和融会贯通的潜力。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传统的单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用一条主线把所有的专业课程串起来。这条线就是管理需要完成哪些任务,这些任务都要做哪些工作,具体的做工作的方法有哪些。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这样,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明白每门课要教的是什么,要学的是什么。而且每个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要反复的强调这门课在整个管理工作中的位置,和其他课程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对应的相应的管理部门或工作。这就需要全体专业课老师的讨论协商,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各个老师相互配合,也就能够教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样就能够改变学生不知自己在学什么,有什么用的局面。
2、丰富教学方式
单纯的文字书本讲授,趣味性比较差,不易于调动我们的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能够透过情景剧,辩论赛,项目小组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用心性。我们的学生喜欢直接竞争性的方式。
3、创造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虽然校园教育就是建立在间接学习的基础上,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集约化,省时省力。但由于看不到学习的直接效果,学习的动力比较差。而且校园的教学经常会与现实脱节。所以说,从实践中学习尤其适用于我校的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立竿见影,学的一般都是立刻能用的到的东西。另外让广大同学尽早参与到实践中,他们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够弄得知识的用处,从而有学习的动力。
三、学生素质培养的经验与教训
我们没有必要去探讨什么是素质,通常所说的素质体此刻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当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活。我们所说的高素质就应大体也是这个含义。更多的我们也不必说。
在一些学习生活的细节当中,体现了我们学生素质方面的欠缺。反响最严重的是课堂纪律问题,在课堂上闲聊几乎已经是所有大课的普遍现象。很多学生甚至不懂得基本的礼貌礼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样的学生多了,会严重地影响学风校风,毁坏校园的形象。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两条推荐:
一是加强人文教育。一个人的人文修养会决定这个人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因此,在低年级同学中选取开设传统文化,人本主义哲学等课程,小班授课,使得学生能够受得人文知识的滋养。
二是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由于我校的学生相当的一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好,从小娇生惯养,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很多同学表现出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貌,不尊重他人,不尊重生活。有的同学整天的无所事事。因此,透过义工和社会调查等方式,有组织地让学生深入到生活艰难的地方,比如孤儿院,经济状况较差的地方,比如一些贫困的家庭,深入的艰苦劳动的第一线,比如建筑工地。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生活。
重视人才的培养、任用
纵观古今,秦国因极力推行商鞅变法而使国力昌盛,以致最终实现一统天下之伟业。而清政府闭关自守、摒弃改革创新,终致丧国辱权、泱害国民。故此,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器,惟有加快自主创新才能谋求全面发展。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主席曾高屋建瓴强调。而至今日,我国虽步入经济快速增长的上升期,但却凸现出许多有关创新水平低下以致阻碍发展的问题。据报道,双边贸易规模最大的30种商品中,中方具有比较优势的很少,多数是日本具有优势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创新水平偏低是我国目前亟待正视的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创新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高、所需人才匮乏、体制不健全、科技水平较低等决定性因素阻碍发展。观念是创新的源泉,落后的思想只会阻碍发展,又谈何发展?所需人才匮乏,创新主体力量薄弱,只能是捉襟见肘,想促进社会快速发展谈何容易?创新能力低下、体制不够完善、科技水平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又如何促进发展呢?社会终究是向前发展的,落后就等于挨打。那么该如何才能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使我国步入更快发展的轨道呢
首先,务必提高创新观念,在思想上有新突破。观念乃创新之本,失去创新的观念,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政府要重视创新者的个性想法,鼓励创新者积极探索,帮助扶持创新事业的发展。破除旧的传统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发展观念。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
其次,务必创新先进技术,在生产力上有新突破。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成立专门研究技术开发的部门,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创新工作。并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发明创造新技术,开创新领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务必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保障创新力度上有新突破。创新需要有环境,需要有健全的体制做坚强后盾。及时出台有利创新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拨款资助等倾斜性政策。坚持走政企分离的道路,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制法规,保障和维护创新成果。依法惩处侵犯个人、法人创新产权行为,行为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务必推行人才强国战略,在人才使用上有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任用。企业要搭建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鼓励人才自由创新。高校要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培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与高校应加大相互交流的层面、层次、广度、深度,创新出更多科技文化成果。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综合因素长期积累产生的结果,想要让孩子能够像王子、公主一样成长,一定要在他们享受的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历练和引导。心无大爱的王子势必难当兴国大任;心无大爱的公主长大了,也是摧毁他人的事业!历史剧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演绎着因果,演绎着大爱与狭隘的生活!
人才培养需要磨练,长大以后,才能经得起风雨的冲击;这是自然之道!
支持体罚,但体罚不意味着打;合理的体罚会有助于身心素质的培养。比如说:犯错时做蹲起;跑步;早起;俯卧撑;仰卧起坐。这几项训练从体能上面,可以让孩子身体健康,从心智上面,可以让孩子提升自信;在行动力方面,可以让孩子告别懒惰。
体罚与引导并举:让孩子自己说,该不该罚,然后告诉孩子,今天你能够比别人担当的更多,长大以后,你就能够比别人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