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达技巧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诗歌的表现手法

  1)抒情方式

  ①间接抒情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

  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

  ②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

  (2)烘托

  衬托分为反衬和正衬。正衬又称为烘托。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3)用典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

  (4)象征

  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5)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6)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7)虚实结合

  (8)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

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分析

  一、巧用修辞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中,不予分述。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春思》亦是一例,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秦桑”写为“低绿”,引起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虚实结合:诗歌艺术中的虚与实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三、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如:

  江上看山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迟,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课前预习2

  班级: 姓名: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什么是渲染与烘托

  渲染、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起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

  烘托与衬托容易混同。烘托与衬托相同之处是都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而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即《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二、渲染与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与烘托有分别单用的情况:

  先说渲染。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南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极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再说烘托。烘托在古诗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又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实际上,在古诗中,渲染、烘托两种手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很多,常用的也就那几种,同学们可以看一看自己都掌握了哪几种,以便对那些不熟悉的表现手法做针对训练。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 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青雀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9、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 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2、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13、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光皎洁”。 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4、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5、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思乡诗的表达技巧

  思乡诗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这类诗词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1、直抒胸臆

  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典范之作。两首诗歌的诗眼“思千里”“起相思”都比较明确地表明了思乡的情感和主题。

  2、以景衬情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苦情”;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以乐景衬哀情: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姿态娇艳的花朵、清脆婉转的鸟鸣都是常态下人们喜爱的景物,但是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这些良辰美景不但没让“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高兴,反而更让他伤心落泪。宋代诗人方泽的《武昌阻风》“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作者不说自己为排遣愁绪,去江边赏花,却说看飞花忘却归思,正话反说,使诗歌含蓄又有变化。

  3、即事写情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象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6、巧设空间错位

  此类诗歌的共同之处在于诗人不直接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是借家中人对自己的思念含蓄写出,使得诗意曲折含蓄。如:李商隐的《巴山夜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以李诗为例,李诗中的不得归之苦,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想到将来归家后的欢聚,回头再说此时此地的思念之苦。用对未来欢乐的憧憬反衬当前苦况,则思归之切,不言可知。这种借助联想巧设的空间错位,使诗歌显得曲折深婉,余味无穷。白诗写法与李诗并无二致,不过是诗意的表达更显豁一些罢了。

  拓展阅读:思乡古诗

  1、《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3、《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4、《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7、《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歌表达方式

  诗歌简介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1.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议论来抒情)两种方式。

  n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托物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抒情方式口诀

  n       抒情方式有两种,

  n       直接间接要记清。

  n       托物借人言心志,

  n       即物感怀抒人情。

  n       怀古伤今影现实,

  n       触借融景为情生。

  2.描写

  n       1.正面—侧面

  n       2.实写—虚写

  n       3.动景—静景

  n       4.近景—远景

  n       5.点---面

  n       6.远、近、高、低、

  二、表现手法

  n       1.写作技巧包括:

  n       赋(铺陈)比(比喻)兴(托物起兴)、

  n       渲染、衬托(用一事物来陪 衬另一事物)、对比、映衬烘托烘托(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

  n       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主客移位、以乐写哀。

  n       铺垫、

  n       象征(用具体的形象表现与之相关的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n       含蓄(意思含而不露,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n       2、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过渡、铺垫、伏笔等。

  n       3.几对关系(景物与情感、虚与实、动与静、古与今)

  表现手法口诀

  n       动静点面虚实生,

  n       小中见大寄幽情。

  n       对面落笔写他人,

  n       以乐写哀情更浓。

  n       擒纵抑扬表主旨,

  n       渲染烘托显技能。

  三、修辞手法

  n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对偶、排比、反复、双关、互文,设问、反问

  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语言特色

  (1)清新  (2)平淡(也称质朴)  (3)绚丽   (4)明快  (5)含蓄  (6)简洁。

浅谈诗歌的几种表达方式

  比喻法。

  比喻法就是全诗都用比喻的方式来表情达意。这一点最容易,基本所有的诗歌作者都用过这种方法。举例说明。

  1《仿佛,一缕轻柔的风》

  仿佛一缕轻柔的风

  飘进了周而复始的模式

  是从太阳里飞来的吧

  不然,怎会熨烫我的思绪

  不想相信忧郁的眼睛

  空灵的情绪

  凝固了一段长长的历史

  轻柔的风是一把利剑

  斩断了严冬

  把春心留给了大地

  风啊,你吹皱的何止是一场春梦

  茫茫爱海,再不会有孤独和寂寞

  只怕玫瑰的花瓣太弱啊

  锁不住天马行空的飘逸

  这首诗完全是用比喻形式来写的,诗人把爱情的到来比作轻柔的风,它来了,独孤寂寞的人便可以除去严冬。比喻法是所有的诗句都围绕着喻体来写。这首诗所有的句子都围绕风以及风的参照物来写。如果开始用比喻,后来把比喻抛到一边,就失败了。整首诗就不美,不含蓄。

  2,借物抒情法。

  先看一首诗。

  《南飞的燕子》

  就这样

  你悄悄地去了

  灰色的天幕下

  盘旋着,盘旋出

  涟漪般痛苦的记忆

  你去了

  疲惫地去了

  茫茫北方

  都冷漠地看着你

  曾经,让所有的爱

  在跃动的灵魂里发酵

  酿造出一把锋利的剪刀

  为北方,为大地

  裁出一张透明的新绿

  南飞的燕子啊

  假如我用紫色的灵魂

  为您抛洒

  一片玫瑰色的花瓣

  你能停下来吗

  这首诗选择的意象是燕子。在这里需要对意象作一个解释。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叫物象,这些东西一旦写入诗中,带上了诗人的感情,那么,它就叫意象了。燕子孤独寂寞地离开了北方,它曾经把爱给了北方,为北方添了浓浓的绿色,如今,没有人关注它,它一个人孤独地痛苦地默默地离开,没有人为它送行,没有人对它感恩。诗人发现以后,立即同情心涌动,他要用自己的爱留住燕子,不让它再孤独寂寞,温暖它冰冷的心。很显然,诗中的燕子写的是一个人,或者说是一类人,他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给别人很多幸福与快乐,可是,没有人看到他们,没有人感激他们,最终伤了他们的心。诗人借助燕子,抒发了自己对这些默默无闻的人的同情,表达了自己博大的爱。

  借物抒情的诗歌,要选择能够抒发你要抒发的感情的那个物,这个物要有美感,要具备你要抒发的感情的那些特点。写起来还要注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等特点。比如,诗中的燕子就很美,它在空中飞翔时很有诗情画意,古人不知有多少人借助它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尤其它那剪刀般的尾巴,更让诗人青睐。诗人选择它就很好。因为诗人容易把它飞翔时的情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灰暗的天空中,一只燕子孤独地,疲惫地飞着,一步一回头。我们也看到另一幅画面,那就是春天,燕子来了,它给北方大地带来了美丽的春色和呢喃细语。诗歌的最后一节,仍然是一幅画面,无数玫瑰花瓣从空中飘洒下来,一对恋人流泪眼对流泪要,伤心人对伤心人。所以说,这样的意象很容易描绘,更容易抒情。

  选择意象要选择有动感的,有色彩的,有声音的,有形状的,可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具备“五味”的意象。

  当然,尽可能避开人们写烂了的意象。即便选用人人都写的意象,也要挖掘出独特的角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才好。创作必须“人人眼里有,人人笔下无”。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咏史抒怀、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二)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由虚入实、虚实相生,欲抑先扬、先抑后扬,正面衬托、对比反衬,比兴,联想,想像、托物言志、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三)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双关、互文、叠字等)+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起伏、悬念、衔接、照应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四)材料取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繁简有致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作用、好处、特点)。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写一封信英语

运动会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