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托夫
这是他作为一个革命者的责任
就是说,泰霍夫昨天已经告诉他的,向斯拜尔的进军取消了。看来,已决定直接向南方退却,大概一直要撤到克尼林根大桥,尔后再从那里渡到莱茵河右岸去。 唉,真够呛,部队望风而逃,毫不抵抗。但不管怎么样,他决心要把弹药送给自己的部队,他一定要办到。为了不被这退却的人流给吞没掉,应该马上出发。 ,“出发!”恩格斯下了口令,亲自在马身上抽了一鞭子。 道路平平坦坦,没有上下坡,一匹小马拉着大车并不显得费劲。恩格斯和那些抑郁的卫兵跟在后边。经过两个半小时的顺利行程,前边已经看到欧芬巴赫了。恩格斯满心以为,维利希和部队一看到他运来的弹药一定会欣喜若狂!当他告诉他们有一支部队不战而退,眼看就要退到这里来的消息时,他们一定会大为惊愕。
但是使他感到非常意外:欧芬巴赫城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全城死寂。这使他警觉起来。恩格斯下令停车,从卫队中派出两名小伙子去侦察情况。过了四十分钟左右,那两个小伙子回来报告说:部队昨夜已撤离欧芬巴赫,开向位于兰都西北的一个小市镇弗兰克维勒去了。这就是说,必须转回去,再过克渭希河,迅速向西,这样在中午以前也许可以赶到目的地。卫队听说向回转非常高兴,因为弗兰克维勒位于返回他们山区家乡的路上。在那个动荡的时候,谁都希望离家近点。恩格斯特别担心再遇到那支退却的部队,因为那个混乱的人流很可能把他们这一小队人马挤到路旁,或者把大车掀翻,夺走马匹,把弹药抢个精光。恩格斯尤其担心在克渭希河渡口碰上这个部队。于是,他便下令快马加鞭尽量往前赶路,实在没有别的办法。
但马开始有些疲劳了。为了保护马力,他把卫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五个人。他吩咐他们轮流在后边推车。马感到轻松一些,跑起他亲眼看到了起义者如此绝望的处境,看到了由于领导者的无能和玩忽职守使革命陷入如此危险的深渊。现在,恩格斯认为他应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和努力,尽量减少起义者的牺牲和不幸,减少普法尔茨起义者所遭受的痛苦和所流的鲜血。这是他作为一个革命者的责任。
向他致敬
英国工程师吉斯博恩,试图铺设从纽芬兰到纽约的海底电缆,由于资金告罄,回到纽约寻求帮助,恰恰遇到了一位将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居鲁士·弗·菲尔德。
“与其铺设一条从纽芬兰到纽约的海底电缆,毋宁铺设一条从纽芬兰到爱尔兰的海底电缆!”菲尔德说。
什么?这个二十岁的青年,要在电学还根本没有头绪的时代,力图横渡茫茫大西洋,连接欧洲和美洲
默默中,他满腔热血,来回欧美三十一次。海浪澎湃,暴风咆哮。或许是历史的车轮谁也挡不住,一个异想天开、对科学一窍不通的陌生青年激起无数人的热情:精打细算的伦敦股东们毫不犹豫地倾出巨额资金,老马识途的工学家布鲁内尔、首创电报的发明家莫尔斯拍案叫好,连萨克雷都致信祝福。总之,整个英国都被激化了。
机器砰然运作,工人夜以继日。一座座矿山被吞噬,一片片种植林被舔尽。一年之后,终于造就了一条两千海里的长绳,其中盘根错节的金属丝,连起来超过三千万海里,可绕地球十余圈。
1857年8月5日,爱尔兰瓦伦西亚的小小港湾里,装载海底电缆的巨舰第一次出航。女王和大小官员亲自送别,到场的还有大量工程师、发明家。顿时,举国沸腾,妇孺皆知,纷纷致辞祝贺,不少人亲临现场,让狭小的港湾里数百只船来来往往,让紧张的沿岸上只有一片人山人海——所有人都想目睹这个人类文明中空前绝后的举动。牧师朗诵道:“任何海浪都不是你们的对手……英雄们啊……”
陆地渐渐模糊了,居鲁士·弗·菲尔德挥舞着手,久久注视着这个成就他的小岛。
五天五夜,风平浪静,温柔的阳光的抚摸下,航船自由散漫地漂荡。8月11日晚,夜色温柔,在难以想象的热情与激动之后,菲尔德伸伸懒腰,完全放倒在平坦的甲板上,跌入流着奶与蜜的梦乡。
“咔嚓”,电缆挣脱。
什么也没有了。十万英镑,一年心血,眨眼间,烟销灰灭。
1858年6月10日,菲尔德的船只第二次出航,第二次失败。是一段骤雨,一阵暴风,冲蚀了所有。
股东们惊慌失措,面面相觑。什么?放弃?让这个可笑、愚蠢的年轻人滚回美国背着巨债讨饭!但是,谁能说服菲尔德坚忍不拔的意志
1858年7月17日,第三次尝试在默默无闻中悄然开展。变幻莫测的大西洋上,菲尔德和他的股东们孤注一掷。1858年7月28日,菲尔德成功了。
维多利亚女王率先尝试向美国发电报——美方成功收到!
一夜之间,菲尔德成了全世界的大英雄,到处欢声雷动,如痴如醉,他们疯狂地追捧着,这位几天前还是一个“乞丐候选人”的家伙,把他当做超越上帝的神灵顶礼膜拜。祝福、鲜花、欢呼、酒水、美梦蜂拥而至,像暴涨奔袭,淹没了今夜以前的所有历史文明。
大洋两岸,越来越多的信息在流通,大洋深处,一条满载光明的动脉在运作,人类文明的脉搏不断加速,疯一般呐喊!
一个小时后,信号难以辨析,慌张的掩饰下,走向完全消失。
天堂,到地狱。一个小时的狂欢褪尽,涨起全世界的憎恨与唾弃。
长叹人生无望,居鲁士·弗·菲尔德隐遁于世,颠沛流离。哭,笑,失意,骄傲,苦苦沉默,见到太多月圆。
昨夜的成功,转眼还是一个古老的神话。蜿蜒的电缆,僵死在寂静、凄苦的大洋最底。窒息的气氛中,人类扭曲着疲惫的身躯,什么也不愿想。
电学飞速发展,历史从未停止进步,是时候了。一个年轻人站起来,呼吁全人类重新尝试六年前的那个古老传说,而这个年轻人,还是那个居鲁士·弗·菲尔德,他再次出现于世人眼中,并倾力筹集到六十万英镑。原计划,冲刺。
1865年7月23日,该出航了。
抵达目的地前两天电缆出现一条裂缝。
失败!
1866年7月13日,菲尔德的计划圆满成功。这么多年以来,他总算松了一口气。
整个地球瞬间抓住同一个活跃有力的心脏,世界每一个角落顿时脉搏相关。
居鲁士·弗·菲尔德,洒尽青春,以伟大的毅力冲刺一波三折、惊心动魄的人生,圆满了当年那个异想天开,也圆满了人类文明的一大空白。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小克的爱
我毫不怀疑小克与奥利维的友谊,而小克的生命就像一条大动脉,把生命里灌输到了两个对立的国家里。
小克的一生始终是一种自我斗争的状态,他观察了太多的人以至于使他养成了能洞悉人内心的本领,他的感情时刻保持着足够的充沛能量,在任何时刻都可能无限量的爆发。这样的人必须要发光发热的,而他们的内心因为需要过多的爱而始终填不满,如果说他孤独,是的,他的灵魂一直在孤军奋战,无论在法国在德国还是在意大利,无论面对的是爱他的还是骂他的人,他始终保持着灵魂的独立。而他的爱却又是如此庞大,他相信音乐会使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都涌现出来,他相信生活并不是不幸的,只是有不幸的时刻罢了。
在奥利维的帮助下,小克的作品渐渐被人们所知晓,他终于看见自己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传颂。而小克并不是一般的普通大众,他的灵魂告诉他这并没有什么值得欣喜的。瞧那些人,他们有多少是真心聆听这音乐的,还是只是被名声所俘虏而摇头晃脑的跟着音乐哼哼。
在一场莫名其妙而又突如其来的混战中,奥利维死在了混乱的街头,小克在后来才得知,他的灵魂高墙又一次濒临倒塌了,他所信奉的一切教条在死亡面前变得浑浊,他不吃不喝在惩罚自己。再一次将他挽救出深渊的是一个叫安娜的女子。安娜的丈夫却是小克的朋友,因此这一场爱情来得异常艰辛。他的思想处在分裂中,他在痛苦中呼喊上帝。
我亲爱的克里斯朵夫,你的爱为什么总是异常的充沛?充沛到会为每一个你爱上的人献上灵魂,会为他们每一个赴汤蹈火。难道你的灵魂里只存在朋友和爱人吗?在你年轻的时候,你像是我的孩子,你那样鲜活跳动的想象力就像儿时的我一样。在你青年的时候,你像是我的恋人,你无时无刻不发散着浪漫的才情让人着迷。在你中年的时候,你在无数挫折前终于开始成名了,你就像是我的兄长,能够用你巨大的爱包含一切。在你终于病危趟在床上回首看你这一生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止不住的掉下来。你的脑海里浮现一个又一个的身影:路易莎,高弗烈特,奥利维,莎冰,安娜,乔治……你最终跟随着我们的父离去了。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当你见到克里斯多夫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未死于恶死之日!
如果你对这句话有感觉,那么说明我们也会有很多话可以聊!
傅雷先生对这句话的精妙翻译,也许很难理解。但看完全书120万字,对这话没些想法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感动于一个人精神和理想的伟大!世上真有些人配的上称为精神导师,让我们顶礼膜拜!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比如鲁迅,比如路遥,比如罗曼·罗兰……因为他们用丰沛的理想和崇高的慈悲为我们竖起的旗帜甚至可以影响一个时代。之所以说他们慈悲是崇高的,是因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身处黑暗却不予余力的唤醒我们对光明的向往。他们对自身遭遇和困苦视而不见,却对世界的痛苦怀着深深悲悯。无怪乎诺贝尔文学奖给罗曼·罗兰的致辞是: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穷则独善其身容易,达则兼济天下也容易。穷仍兼济天下的人却不容易!
扯得有点远了,如果说牛虻是天蝎座,那么克里斯朵夫就是最典型的白羊座!他冲动、热情、面对理想不屈不挠却对人情世故最不通透!他时时刻刻都要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他讨厌一个人还必须让那个人知道,对于看不惯的人他可以全部得罪得干干净净,哪怕把自己逼上绝路。他生来就是为了向所有的不美好宣战,生来就是为了做一个创造美好的强者!所以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书中都有很多人不理解克里斯朵夫这样的“不识时务”。就如不屑于世俗却安于世俗的于第斯所说的,“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影响现实生活呢?”
其实,像克里斯朵夫这样一个笨蛋,却因着把生命力当成唯一的信仰,热爱和接纳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把生命力当成唯一的真理去指导他的人生,指导他的艺术。所以他最终成为一个精神上超脱的智者,艺术上绝伦的大师!整部书既是一部心灵成长又是一部音乐史诗,但克里斯朵夫这样一个小人物却足够强大到去撑起这样磅礴的主题,也因着他有着最纯粹却最有力量的信仰。
罗素·罗兰在书里称克里斯朵夫为亲爱的灵魂,也说把这本书献给全世界正在战斗的人们。我想,我们不必人人都做克里斯朵夫,但我们人人都需要一位克里斯朵夫!如果你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人,以如此高傲而纯粹的姿态活着、追求着,那么你还会“将死于恶死之日”么
最后以罗素·罗兰在另一本书《米开朗琪罗传》中的一句话结束: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他就是我自己
定党流线被则别在消么导是在复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時候首触此书的。那時冬天剛剛開始,暖气給的还不足。買了电子版放在Kindle里每日寝室熄灯后入睡前钻在暖和的被窝里讀上一两个钟头。韩沪麟的翻譯雖不像傅雷那般有韵味但卻更尊重原著了,仅仅是我的拙见。
定党流线被则别在消么导讀完就像跑完一場馬拉松,因为实在太長了。但这长从未令我反感。罗兰的描写丝丝入扣,克拉夫特每到一处便都会出现相应的详尽的民俗风情的描写。但我也要承认适应20世纪法国文学的辞藻华丽的确需要一定的时间。
定党流线被则别在消么导翻至最后一页也真的怅然若失。我陪著克拉夫特走完了他的一生,我看着他长大、结交挚友、与挚友分别、恋爱、被人爱、潦倒、成名、直到病死去。那是充滿悲劇、幾近把人壓垮的一生,那是給你燭火又旋即澆滅的戏剧化人生。但是,罗曼罗兰为我们呈现的克拉夫特,是个战士。他用嘲讽整个社会体制却关爱每个社会成员的姿态顽强地斗争。从未放弃过寻找从未放弃过创作。诚然,他有很多毛病甚至缺陷。但他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有一种遇挫不怕,创作不休的精神,这就够了。可惜,奥利维埃的死的确抽空了他,hallo他不是圣人,但我仍愿叫他圣克里斯朵夫。
定党流线被则别在消么导同时,书里他与奥利维埃的真诚互爱的友谊令我神往。那是soul,那是不隐瞒爱意自然流露、愿为对方付出一切的高于爱情的友谊。而现在每个人所拥有的情谊都太脆弱了。宁愿相互为对方而牺牲自己、不求回报的真情实意早就鲜有了。
定党流线被则别在消么导透过克拉夫特,我看到了那个脆弱的我,我看到了那个面对生活溃不成军的我。我听到了我心底渴望战斗的声音,我感受到了充满在经络里的沸腾血液。
定党流线被则别在消么导他就是我,他就是每一个愿与生活斗争的我们。
定党流线被则别在消么导定党流线被则别在消么导定党流线被则别在消么导定党流线被则别在消么导
关于约翰·克里斯托夫的读后感
从二月初开始读起,到今晨一点多阅毕,一晃都快半年了。
读的断断续续,其间还插了七八本其他的杂书,
全书共计十卷,长而不漫,空间和时间都足够宏大
每个人都能从克里斯多夫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也都完全清楚我们并不是克里斯多夫。
正因为作者刻画的太详尽,
一个普通温暖也带有问题的家庭
小时候天真的玩伴儿,长大了各做各的还要试着利用
初恋的富家小姐,母亲的反对、女孩儿的虚荣、初尝爱恋的滋味不得的痛心
和多数大人不一样的一个长辈,热爱的好奇的生活的对自己幼稚的心灵以启迪和力量
第一个走到一起并不怎么漂亮的姑娘,真诚率直说不出有什么魅力但是确实相爱了
社会的洪流,偶然命运的巨变
初入社会
表面冷淡内心温暖的陌生人的照顾
人生低谷却得知己,无条件的付出超越友情的大爱。
偶然的一个光鲜亮丽的情人,短暂的温柔乡永久的杳无音讯
朋友因为自己的家庭淡忘自己所带来的疼苦和自我克制
由于种种原因各自组建家庭一生遥望的真爱
功成名就,终于变成了年轻时候斗争的自己、
年纪渐衰,斗志消磨一切都变得温和,对后辈有了更多的期许
强劲的生命力和衰微的身体鲜明的对比、最后还是把自己奉献给了
自己热爱的音乐和下一代的年轻人。
他是一个故事,但是太过真实,读过仿佛也是自己度过了一生。
他鼓励年轻人去奋争和创造,
但是也在结尾告诉大家,
“暮年礼赞人生,黄昏礼赞白昼”
或许人生所有的念想都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世界上最伟大的长篇之一,纪传型第一。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自由
终于看完了。
上部用了我一个月的时间,而下部断断续续读了接近半年。真是一部事无巨细,深入浅出,絮絮叨叨的作品,一个人一生中遇到的,和可能遇到的感情故事,一个为自由飞翔的灵魂在一生中甚至一生之外会遇到的阻力,不解,困惑以及艺术的新老更替,被罗曼罗兰一一罗列,我甚至找不出需要辩解的片断描写。
记得看完上部的时候,我很激动,恨不得提笔写下评论。题目已经起好:在自由里飞翔。并且还有一些短句:如果我是光,我为白天而生/如果我是音乐,我为美而生/如果我是约翰。克里斯托夫,我为自由而生/如果我是自由,我为在自由里飞翔而生。
年轻的克里斯托夫充满活力,冲破一切阻力,有无穷的生存的能量。他是一切存在的强者,从痛苦中来,通过痛苦体会生的快乐,创造的快乐,英雄的创造的伟力让他高大奔放不顾一切。他桀骜不逊孤注一掷,一直被斗志激励。无论作者如何选用正面褒义的词去形容他,依然看得到他片面偏执的一面。也因为他的偏执,使得他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坚持坚持勇往直前。
这样的人生总给人指引,让人奋进,他周围的人被他如此引导,观者亦如是。而到了下部,他开始稳重,被他的朋友和爱人在情感的道路上引领往心平气和里。也是在下部,罗曼。罗兰对他周围的人和这些人内心的情感做了详实的,合乎情理合乎逻辑的分析和描写。这样的描写是对人类情感的集中披露,让我们知道天才的难以被理解的克里斯托夫就是活生生得过着他无穷创造力的日子。我们的约翰是脱离尘世的,他的思想,感悟,音乐,情感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他对生活的反馈让大多数的凡俗不可理解,但我们可以理解在他身边勤勉的普通人,我们可以理解这些普通人日日上演的感情剧,从他们的感情中推测约翰的感情,一切就变得简单。高高在上的思想用普通的生活语言解释,就可以被大众接受。毕竟,他也是有血有肉的,英雄也需要呼吸空气,我们的约翰也要被普通的女人,男人爱着,他需要从这些爱中汲取美的语言。终于,他接受了“心平气和”葛拉奇亚的爱情方式,心平气和得进入他创作的新高峰!
我愿成为你的
坟墓把你埋葬
你睡在我怀里
睡个地久天长
自由,情感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自己成为自由。爱,奉献,隐忍,等待。一切,都成为自由。这个时候,连音乐的力量也已经无法企及了吧。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朵夫》作为罗曼曼兰的代表作之一,恰切无比地反映出了他文字的特点――那是音乐化成的诗篇。
翻开书的第一页,克里斯朵夫出生,我随他打量着世间万物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看他费力地爬上琴凳,用稚嫩的手在黑白琴键之间弹奏,同时看他、伴他、同他一起成长。
整部书代入感极强,仿佛我在看一个电影。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融合在一起,让一切看上去旨是自然而然地融入。透过文字,我看到一个热情奔放又稍显粗鲁的音乐家――克里斯朵夫。他热血与激情已猛烈地迸发到各个章节中去――他对于装腔作势的权贵不屑一顾,对于表面自视甚高实则顽固守旧的音乐家嗤之以鼻。这是属于克里斯朵夫的高傲,一个音乐家的高傲。
表面上作者是在写克里斯朵夫和音乐在一起的一生,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这只是一个传记一样的故事。但作者用音乐串连了更多的人和事,让小说有了张力,有了厚度。许多人因为克里斯朵夫的音乐相互产生了交集。他们间的事情开始相互独立很少有什么牵连,突然间仿佛几个低音骤然在耳边炸响,所有事情一环套一环地被系在一块儿而不显地牵强。这时你才发现,原来作者早已埋下了伏笔――作者真的用音乐串起了一部小说!
我想,罗曼罗兰的浪漫就是这样在作品中体现的吧。那些优美的词藻仅仅是浪漫的第一重解读,至于更深沉的浪漫,它们藏在音乐汇成的文字下面呢。
恍惚间我看到,几段单独的旋律合谐地融入一起,组成笔尖流淌出的华章。
《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
断断续续拖了三个月的时间,在假期终于看完了《约翰·克里斯朵夫》
整整十卷,罗曼罗兰耗时20年,描写了一位音乐家的一生。成长,战斗,追求自由和创造富有生命力的美,最终归于平静。
大概故事就是从小表现出惊人音乐天赋的克里斯朵夫初步认识到了自然和生命之美,发觉身边的音乐充斥着陈词滥调和庸俗的机械模仿重复,于是在他的抨击和大加批评下变得在当地难以立足,终于在一次突发冲突中他逃亡巴黎,认识了一生的挚友奥利维,遇到各种人发生各种事,但一生都在创作和战斗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战前,书里也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和人的混乱,流露出浓烈的人道主义,反战和对爱和自由的赞颂。
个人口味的问题,我喜欢克里斯朵夫童年和去了巴黎之后的部分,中间那段实在是无聊的让我看两页放下一次。
无数次想放弃不看了 但是想起男神母鸡引用过的傅雷那段话就觉得还是得坚持看完,再一个罗曼罗兰也是我的男神茨威格的好基友嘛,一个被称为欧洲最后的良心的人,怎么也得看完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真的好喜欢这段话
是的,克里斯朵夫的血管里烧着整个宇宙的烈火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人物是,舅舅,杂货店的小寡妇老板娘,还有好基友奥利维。
书中的友谊比爱情要动人的多。除了不掺杂性,那哪叫友谊,那叫灵魂伴侣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有的教育,所有的见闻,使一个儿童把大量的谎言与愚蠢,和人生主要的真理混在一起吞饱了,所以他若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少年时期的第一件责任就得把宿食呕吐干净”
“他象飞鸟一般,到了某个固定的季候,觉得有股无名的力,象海洋上的潮汐似的,突然在胸中觉醒,.那便是天南地北到处流浪的本能!在苏兹老人遗赠他的埃尔特与斐希德的著作里,他也发见和自己同样的心灵,.并非俯首帖耳,死守家园的"大地之子",而是永远扑向光明的"精灵",是"太阳之子".”
“世界上一切的痛苦,竭力要摧毁一切的痛苦,碰到生命那个中流砥柱就粉碎了.克利斯朵夫听着自己的热血奔腾,仿佛是心中的一片海洋;还有一个声音在那里反复说着:
quot;我是永久,永久存在的”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书笔记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题记
他无力地在黑暗中挣扎,歇斯底里地释放激情,换来的是木讷,是嘲讽,或是舆论。
他热爱艺术,他会抨击无知的文字,幼稚的音乐,他会用自己的生命去诠释自己的音乐。
他渴望过快乐的童年,美满的生活,酗酒的爸爸折断了他最初的梦想翅膀。
他渴望有一段炉火纯真的爱情,背叛、欺骗、拒绝,在爱情的道路上一无所获。
他渴望自己的友情是亘古永恒的,然而,命运注定他将是孤独的。
不!他并不孤独!因为他有音乐,他有梦想!对,他就是克里斯朵夫。
青年时期拼命奋斗,为的要控制自己,战胜一切,跟别人争取生存的权利。就是胜利以后,还得日夜警惕,守护者他的战利品,并小心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经历了友谊的快乐的考验,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他不胜骄傲,以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了,不料峰回路转,丧失、情欲、羞耻……这些上帝的先遣队无情地把他打得头破血流。但他任然坚持着与命运做斗争,因为他是克里斯朵夫,是一个真真实实的自己。
我欣赏克里斯朵夫,欣赏他在冲破黎明的黑暗之前的从容与淡定,而我做不到。
其实我也想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简简单单的自己,但是总是忍不住会去抱怨生活,抱怨命运。不知道该怎样去改变生活的一切,每天总是忙忙碌碌地做着一些重复的事情,也会忐忑不安,觉得不该就这样去挥霍自己的青春。
我欣赏他的超凡托俗却又出类拔萃,他的音乐中有自己感情的迸射,他把自己对音乐的追求看作是上帝的要求,缪斯的宠爱。为着音乐的梦想,他铿锵有力地抨击那些无知的阶级者。克里斯朵夫走在音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终于到达了重生的彼岸。有时候我也会傻傻地想,命运会给一个人重生的机会吧,但更多的我还是会相信命运。以前或许我也会傻傻地说上帝把音乐造诣的光环投给了克里斯朵夫,而我什么也没有,我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生,不会有像他一样辉煌的成就,会在那拼命地抱怨命运的不公。但是现在不会了,其实想想,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比任何一个幸运的人都更黑暗吧,上帝只不过给了他一个美丽的音乐基因,却夺走了他的父爱,夺走了他的尊严,夺走了他的友谊与爱情。而给我的是完整的家,珍贵的友谊还有世间最宝贵的一切。我该怎样去拥有?克里斯朵夫能在黑暗的质点里学会坚强,难道我却只是一味地抱怨命运的不公?不!绝不能!
我欣赏他对爱情对友情执着的追求。他总会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哪怕周围的环境再黑,他也会摸索着前行。他可以为了一个朋友,从德国赶去法国。也许正是这样异国的情感,他们的感情更加坚固了。他们一起为着艺术奉献自己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很少的争吵,很快乐很惬意的生活。朋友走了,他又重新归于孤独,但他理解朋友。他会笑着告诉自己,他并不痛苦,因为在他已经走过的道路上,孤独一直是他的伙伴。比起来我想我是幸福的,身边的朋友很多,他们总能在我最无力的时候给我最大的支持。我知道自己的固执与倔强,争吵以后总是不会去承认错误。很多时候所谓的“冷战”,相见时勉强的一笑,然后默默地离开,其实也会很难过,却始终做不到对自己对朋友更加包容,哪怕只是一声道歉,也许,我不够细心,对周围的事物并不敏感,学不会那些安慰的话,听着好朋友的抱怨,一句“没事”往往敷衍了一切。是克里斯朵夫让我明白了无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快乐,什么都不能替代无比亲密的友情。是的,现在的我会是快乐的,至少比克里斯朵夫幸运,因为我有属于自己的友情。失去朋友的克里斯朵夫脸上狰狞的表情让人心酸。那么我还有什么可以值得去抱怨的呢?至少黎明之前我的生活并不是完全的黑暗,并且有一颗启明星正不断的升起。我应该去感谢生活,感谢命运的安排……
他筋疲力尽地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他结束了他一生的斗争……我懂了,我的斗争刚刚开始,我的道路并不被黑暗所包围,在我的道路上,隐隐约约,我能看清方向。光明最终将战胜黑暗,一定,一定!
太阳的脸上挂着忧郁的神情,是的,他冲破了黑暗,沐浴着阳关。他是一个真正的克里斯朵夫。明天的我,也会是一个真正的简简单单的我;明天的我,也会在黑暗的质点中学会坚强……
努力之后,划过黑暗的会是美丽的流星,绚烂,多彩……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