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刘作光视察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讲话

  二要切实解决问题。按照市委要求,结合人大实际,重点解决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治观念、大局意识不强的问题。对中央和省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学习不够及时,理解不够深透,贯彻不够自觉,落实不够得力,甚至理想信念动摇,对社会主义存有片面、模糊认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二是党性观念、群众观念不强的问题。遵守党纪法规不严,执行组织决议不力,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没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困难关心不够,存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三是人大意识、法律意识不强的问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不够全面,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不够深透。四是组织纪律观念不强的问题。工作作风不实,自我要求不严,自由主义时有发生。五是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工作平推平拥,得过且过,缺乏开拓精神。六是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的问题。精神不振,作风散漫,不思进取,贪图安逸,不能爱岗敬业,工作效率不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使党员作用更加突出、形象进一步树立,人大党组和机关党支部更具活力,人大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三要注重领导带头。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发挥好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的作用,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表率。要带头参加学习,带头查摆问题,带头进行剖析,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制定落实整改措施。我们常委会的领导同志既要参加市级领导班子的教育活动,又要以普通党员身份自觉参加机关党支部的教育活动。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成为讲政治、顾大局的表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率,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表率,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表率,坚持原则、廉洁自律的表率,更好地担负起服务和领导发展的重任。

  四要贴紧“第一要务”。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和情况下,都不能忽视更不能偏离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开展先进性教育活

  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我们一定要围绕加快发展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推动跨越式发展,整个教育活动都要始终牢牢贴紧“发展”这个主题,把能否实现更快更好发展作为检验教育活动成效的根本标准。在前段时间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突破‘两个瓶颈’、坚持‘三项原则’、实现‘四个转变’”的发展思路,我们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与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及时把开展教育活动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干事创业上,凝聚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上,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双丰收”。

  四、切实加强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真正做到“四个到位,”确保教育活动~成功。

  (一)强化领导,确保领导责任到位。要保证活动效果,必须强化领导责任。根据市委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要求,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了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温志莲同志任副组长,戚炳顺、白佃刚、王金、杨中波、赵锡利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赵锡利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范振中、娄宗华、王金凯、张泽礼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我是教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赵锡利是教育活动的直接责任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全力以赴、聚精会神地开展工作,担负起组织和领导、指导教育活动的重任。要认真制定和落实工作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做好对上对外联系协调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总结经验,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工作指导,搞好把关定向。这次教育活动中,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不仅要先学一步,学深学透,而且在标准要求上应更高更严,要自始至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与要求。

  2.培养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3.重点:理解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理清线索】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梳理要点】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哪些

  要求树立一种新的观念——生态文明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认识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3.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1.各小组组织本组成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生成”中的疑问。

  2.各小组通过下列活动探究问题,并以各种形式展示。

  ◆活动一

  某中学一兴趣小组围绕淮河流域A市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为了收集相关资料,他们打开电脑,点击一个相关网站,获得了如下资料:

  材料一淮河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有句民谣唱得好:“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然而,这条曾养育了全流域两亿人民的“母乳”般旳河流,如今干流水质大部分处于直污染状态,191条支流中有一半水质明显下降,造成鱼虾大量死亡,农产品质量下降。

  材料二在该网站上,A市市政府还列举了一些本市存在的问题,其中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尤为突出。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请分别从初中学生和企业经理的角度谈谈应该怎样做

  材料一说明了淮河的严重污染影响了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保护水资源环境。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作为企业经理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要使用环保设施,加强对工业废水的治理。

  (2)结合材料二,就如何解决A市的问题,请你给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坚持保护资源的国策;提高公民保护资源的意识,合理开发资源。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分析,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偱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活动二

  材料一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已达1.75亿公顷。但是,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

  材料二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占亚洲总人口的1/3,是欧洲人口的近2倍,是美国人口的4倍,是日本人口的10倍。

  (1)针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实施什么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2)应怎样实施上述发展战略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点拨:可围绕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分析。

可持续发展与不断进步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从先前的落后到现在的发达,的确很不容易。经历过6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终于屹立于世界,这是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的。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主席在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的,中国是需要发展并正在发展,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一个国家,一个名族,如果不发展,就意味着落后,就会永远停滞在前进的大好道路上。得不到发展的民族,不久会被世界淘汰。人与人竞争,国家与国家也在竞争。人与人,争的是钱、权、势,而国与国竞争的是发展。

  与其说发展,不如谈进步。

  发展,似乎是国家的经济,科技等大事的发展;但进步,就说明了一个国家里人民的进步,发展与进步,不就是人民的进步吗?天下的老百姓,是发展的基础,这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进步,累计起来不就是发展上的成功吗?只有人民在素质,品德,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小进步,就创造了大发展。

  进步,仿佛是民族的文明,道德等小事的进步:但发展,只是在进步上进行的,两者的相辅相成,在进步上谈发展,在发展上论进步,不是很好吗

  发展是为了进步,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进步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为了国家的未来。归根结底,还不是为了大众的幸福生活,为了我们的祖国更美好的明天。

  所以,我认为,进步并发展着。

可持续发展作文

  幻灯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1)系统协调性原则:即一方面要把人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要素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另一方面要把全球范围内的地区间、国家间视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强调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乃是一个涉及各种因素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处理好各种矛盾,协调好各种关系,使quot;人--自然quot;系统健康有序发展。

  (2)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所追求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自然和生态系统可以支持的范围之内,发展不能靠耗尽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应危害支持地球生命长期存在的生态系统。

  当这一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它能够加以恢复并保持原有的生命力和出产能力,能够承载其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物质要素,不断地存在并演化下去。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

  (3)公平性原则:是指每个人,不论其国别和种族,也不论其世代,都应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都应享受平等的发展利益。

  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优先加以考虑解决,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的发展权。

  (4)合作性原则

  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合作,我们现在有了地球村的概念,在小小的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应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负责,不同国家要加强合作,国际上的环境与发展、人口与发展等组织要制定统一的目标、共同的准则,只有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行动的基础上,全球共有的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各国才能在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中受益。

  所以,建立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国际社会的广泛沟通和广泛合作,确保资源的共有共享,确保环境和生态的恢复和平衡,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幻灯奥康剃刀(Ockha;srazor)

  Ockha刀是15世纪时Willia提出来的一个原理。原意为quot;不应当不必要地增加事物的复杂性quot。如果你有两个理论,它们都可以解释所有事实。你应当选择其中最简单的一个理论,除非有更多的事实出现。

  剃刀背后的理由是,对于任意一组事实,会有无数多个理论能够解释它们。例如,在图上有四个点排成一条直线,那么最简单的理论解释是它们之间存在一个线性关系。当然你也可能做出无数条曲线通过这四个点。没有证据表明直线关系是正确的,但是它是所有可能关系之中最简单的。因此,你可以应用这个理论,直到某个人发现一个不在直线上的点。

  同样,如果你有数千个点在一条直线上,而某个人说有一个点在线外。公平地讲,更可能是那个人错了。

  下面是一个反对Occa刀的论点:

  quot;这个最简假说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真理是更复杂的。因此Occa刀并不管用。quot;

  这是一个典型的稻草人论点(即与并不存在的对手进行争论的论点)。剃刀从来不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而是告诉我们应当首先检验什么。一个假说越简单,也就越容易得到检验。

  幻灯科学问题的含义: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幻灯quot;无形学院quot;(InvisibleCollege)

  则是科学共同体中非正式的、通过科学信息交流网络联系起来的无形的科学家群体。无形学院的成员通过互送未定稿、通信、直接交谈等形式进行迅捷地非正式交流与合作。无形学院的成员之间的这种非正式交流与学派不同,其目的是为了借鉴而不是坚持某种特定的观点,因此,其排他性不明显

  百度quot;大科学quot;(BigScience,Megascience,LargeScinece)是国际科技界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从运行模式来看,大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科学家个人之间的合作、科研机构或大学之间的对等合作(一般有协议书)、政府间的合作(有国家级协议,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研究ITER、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强子对撞机LHC等)。

  幻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1)更新观念

  (2)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开发新领域。?(3)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进步。

  (4)开展全球合作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外部保证。

  (1)更新观念

  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观念只讲人是自然的主人,片面追求满足人的需要,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开发;

  而新的观念要求把人和自然看作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把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起来,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自然界,即将人的伦理原则贯彻到自然界中去,作为一种生态伦理原则,把自然界看作是与人相依存的伙伴或朋友,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1)更新观念

  二是对发展的理解,要改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的传统观念,要把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要改变无限制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无限制地向自然排泄废物的传统观念,把改造自然和促进自然界的再生产能力、保护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在生产中要克服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急功近利的错误观念,树立从整体出发,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的观念。

  (2)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只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才能给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可能性。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必须依赖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

  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例如可望通过生物技术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如无土栽培、基因食品等;在资源方面,前

  面说过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开发新的领域,如海洋、太阳能、风能、波浪能以及再生性能源核能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可以通过技术的开发,收旧利废,循环利用;

  在材料方面可以用大量的人工合成材料取代有限的天然材料;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出现了多种技术和措施,如生物净化技术和建立人工生态环境等。

  由此可见,通过发展科学来完善我们的认识能力,通过发展技术来完善我们的实践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人类生产活动,发展经济,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

  对于科学技术,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

  要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正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就要不断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第三个途径。

  (3)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进步

  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归根结底,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不协调。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社会调节的,人的需求也就是社会的需求,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quot;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quot;

  这一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分析是认识人和自然关系的革命性转折,它提出了人与人的关系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上的重要性,为正确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不合理的资源消耗,实现其经济增长。如美国居然以发展经济为由,公然退出减少温室气体的《京都议定书》。

  因此,2002年九月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各国首脑会议上,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发言时,引起了会场一片骚乱,许多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环保政策表示不满。小资料

  里约热内卢峰会之后的10年非常令人失望,人类取得的成就远远比不上失败,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环境危机愈演愈烈。

  如今,世界上食不果腹的人多达8亿,最富的3个人拥有的资产却比47个穷国的GDP总和还要多。而1000多名科学家在联合国今年发布的《全球环境瞭望》中忧心忡忡地说,30年后,地球上70%的自然环境将遭到严重破坏,一半以上的国家将严重缺水。

  这正如圣雄甘地所说:quot;地球上的资源可以满足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但它无法满足每个人的贪婪。quot;

  在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5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用纯真的声音告诉在场的世界首脑们:quot;全世界的孩子很失望,因为太多的大人过于关心金钱和财富,而顾不上关心影响我们未来的严重问题。quot;

  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调整社会关系,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树立全球观念,对各种实践活动进行优化组合,加强计划性,才能消除种种混乱和不协调,才能使科学技术成果的使用正效应大于负效应,才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开展全球合作

  开展全球合作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外部保证。人与自然的不协调既不是一代人造成的,也不是只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情况,而是发生在整个生物圈。

  生物圈内的大气和海洋构成一个统一的自然体系,大气和水的全球循环能把污染从一个国家带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地区带到另一个地区,由此引起了许多国际争端。

  资料:跨越国界的污染

  当代环境危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国际性。大气、流水、野生物种乃至整个自然环境都

  不受人为国界的限制;一国境内严重的环境污染,其危害在许多情况下会波及到许多国家乃至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解决环境问题单靠各国的国内立法是难以实现目标的。国际合作是保护人类环境的必由之路,而国际法(包括国际条约、国际公约、国际协定等)则是保证国际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和基础。

  当今世界,跨国界污染事件越来越多,其影响也越来越大。例如1986年4月28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和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桑多兹化学公司仓库毒气毒液事件,给邻国乃至欧洲各国造成巨大损失。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向海洋倾倒大量原油和在科威特油井纵火,造成海洋和大气严重污染等。1998年6月,南亚两个国家相继进行核试验,既威胁南亚地区和平与安全,又污染大气、水质、土壤等。上述这些污染问题不仅涉及到国际法中的国家责任和赔偿责任,而且也涉及到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

  这些事实说明,生态问题早已超出了国家、民族的界限,必须树立全球意识,不能仅靠局部地区或几个国家,而应当由全球合作,动员全人类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只有如此,整个地球才会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整个人类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总结

  更新观念,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伙伴关系,正确理解发展的内涵,是重要的认识前提;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认识与实践相结合,这可以说是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科学技术朝着有利于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方向努力,使某些受眼前利益驱使而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

  对那些跨越国界的破坏行为,要通过国际性合作,通过相应的国际法规予以制裁,这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最终途径,是政治保障。

  幻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

  这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1963年在《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这个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猜测和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1967年,波普尔又发表了《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一文,进一步把科学发展的模式表述为著名的quot;四段图式quot;:

  P1→TT→EE→P2

  这一图式说明,科学研究从问题P1(proble出发,由问题引出许多试探性理论TT(tentativetheory),又经过批判性检验,排除试探性理论中的错误EE(eli),得到暂时被大家确认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新的问题P2(proble,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循环,以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幻灯科学研究的一般进程

  科学研究没有固定刻板的程序,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会包括几个相互衔接的环节,以基础科学的研究程序为例,它大体上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选题

  2.获取科学事实

  3.进行思维加工,提出假说

  4.验证假说

  5.建立科学理论

  幻灯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人们在研究过程中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研究者来说,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的。他必须从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这就是科研选题。科研选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作,一般要经过文献调研、实际考察、提出选题,剖解、分析问题,初步论证、评议、确定课题等步骤。

論我国农业发展的危机与转机

  上世纪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後,依组织协定,必须开放国外农产品进口,并且要撤除对农产品的保护措施,这对早已陷入困境的国内农业,无宁是雪上加霜;再以,农村人力老化问题严重,务农的人逐渐凋零,农事乏人问津。就在内、外环境压迫的情势下,我国农业发展浮现不可忽视的危机。

  农业,一向是台湾的重要产业,并扮演着提供全民粮食、维护生活环境及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角色。加入WTO之後,市场机能将置我国农业於物竞天择之中,过去以价格取胜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不过,所谓“危机就是转机”,我们必须利用此一契机,将传统小农经济,整并为大规模的农场经营;再藉由机械化的耕作,来解决农村人力不足问题。另外;利用策略休耕所释出的土地,转型为“观光休闲农园”,鼓励由农村出走的年轻人,返乡经营,利用他们所熟识的行销策略,配合日益盛行的“农游风潮”,才可以招徕游客,再创农业生机。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应用生物科技所创造或改良的产品,既广泛又多元。我国生物科技的研发,早已建立良好基础,如今将生技技术应用在农业上,创造安全、健康又稳定的农产品,让大家“吃出健康、吃得安心”,势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所以,农政单位除了继续推动以休闲观光为取向的“乐活农业”之外,更应该着力於发展健康有机农产品的“健康农业”,以及高科技取向的“卓越农业”,再配合产品的包装设计、广告宣传及海内外市场的开拓;同时,兼顾自然生态的维护,让所谓“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农业,在台湾生根发展。

  有道是:“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民生活的保障,也是一切产业的根本。既然我们无法摆脱国际化、自由化的冲击,又必须面对农村人力老化问题,农政单位更需要加强整合与创新,辅导农民发展高价值、高效率的农业,以及推动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为台湾农业发展奠定厚实基础。如此,当可以为台湾农业化危机为转机,开创一条璀璨道路。

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公司可持续发展,是指公司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公司市场地位,又要保持公司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所以为保证我公司未来的良好持续发展,应该从公司内部入手,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步对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力资源、经营模式、公司文化、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建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能够建立合理、完善的发展战略,以下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报告: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公司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如何使公司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公司的重视。而这就是各公司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持续性发展问题。就理论而言,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它的基本理论是强调信息管理、客户管理、人员管理、公司内部管理、市场管理以及各方面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要求建立网络式、多元化的发展计划,要有前瞻性。

  二、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建立全面的公司可持续发展计划,首先要分析公司某些要素的增长与公司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公司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公司整体上转化资源、增加价值的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提高,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实际中较为常见的,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按照“调整”的方式实现的。在调整过程中,公司的资源、工艺、组织结构等因素的变化,都是以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公司的未来利益最大化为指导的。公司可持续性发展应是“渐进式”的改革战略,而且这种“渐进式”的战略在目前公司中有其现实的接受性、操作性。

  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应当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并涉及到公司的方方面面,下面就对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创新与文化

  创新是公司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基本驱动力。在管理、市场、组织上的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推动力和成果标志。技术创新是公司的核心任务,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保障和服务。创新是不断否定现有事物的前进脚步,而文化则是对过去和现有的积淀和固化。正确处理好创新与文化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发扬、传统与新生、守持与变革的关系,防止邯郸学步或新陈代谢掌握不当,出现组织混乱和机能失调现象,甚至引发一些危机,威胁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在公司哲学和宗旨上、处理内外事情重要性和优先性的取舍原则上、员工的基本准则、作风,基本管理制度以及环境、风貌等建设中,点点滴滴中提炼、催化、巩固有利组织的公司文化,是公司培育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管理与治理

  在产品过剩、资本过剩的时代,对大多数公司来说,制约公司发展主要因素已经不是资金和生产能力,而是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是公司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对公司的贡献大小。为了增强公司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公司将不再贪大求全,应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公司的组织结构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是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式更加扁平化,另一方面公司部门要根据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增减。

  公司治理有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治理的本质是内外各种关系的正确协调处理。外部有社会公众、社区、政府监管、媒体、市场等,内部则有投资者、经营者、监督者在决策、执行、监督方面分工协作、相互制衡的机制安排。内部治理有行为治理、财务治理以及文化治理,重在建立和完善如决策、监督、利益、风险、行为规范、投资、筹资、审计、信息披露、资本结构和股权管理、激励约束等机制,机制的目的和作用根本在于提高人本和资本的效率。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了,就能充分发挥公司的智慧和人力资源,决策、执行、监督专门化和专业化,提高运行效率,把事情做对做好,防范风险。

  管理在广义上包含治理,在狭义上则专指具体的经营管理,如战略、生产、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筹资投资、技术、公司行为等的专业化管理,以及各种基础管理。广义上的管理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也被作为公司家的才能列为生产要素构成,扁平化、信息化、人性化、柔性化、系统化、创新集成化是现代管理的趋势。

  (三)制度与应急

  制度是公司管理的具体表现,是公司运营的基础。良好全面的制度体系能够合理的分配管理公司的各项资源,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所以完善现有制度,并根据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计划对制度体系进行调整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制度体系应该包括内部管理、人员管理、公司运营、工作流程管理、信息管理、市场管理、客户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应建立独立的管理流程和制度文件,让日常工作有据可依。此外从公司整体角度出发,对各个方面应综合的形成公司制度管理总则,对所有的公司行为和工作模式的主要纲领和主要内容进行确定,从而形成统一的管理理念,保证公司的正常发展。并且制度体系中还应包含应急处理制度,对各个方面出现突发事件或紧急状况时的处理方法和工作流程进行确定,从而保证公司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管理有序。

  (四)人才与培养

  人是公司经营的第一要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公司管理的重中只重,主要集中在公司的薪筹设计、绩效考核、工作分析、素质模型、激励约束、竞争淘汰、招聘引进、培训开发等方面,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凝聚力和向心力。首先要调整人才引进政策,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补充人力资源。

  一是积极接收大学(专)毕业生,;提高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在职工总数中的比例。二是紧紧抓住公司重组、业务调整、人才交流之机,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引进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成公司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三是通过重点工作锻炼人、培养人,建立全面的培养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培养和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员工素质和公司管理水平。四是通过组织多层次、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创造条件,鼓励员工参加各类学历教育。五是制定公平、合理的晋升制度,科学合理地调配人才,把成熟的技术、管理人才应用到合理的岗位上,从而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六是初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几年来的改革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了人事、用工、分配、考核等配套制度,初步建立了符合现代公司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按照不同部门的技术类型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培训与绩效管理等工作的差异化和精细化。

  (五)资源与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两个基本理论中,一个是资源理论,另一个是学习理论。前者主要观点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公司掌握的资源,资源越稀缺、公司占有的越多,那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原料,高价买进或干脆就买不着,那自然就生产不出产品或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后者是强调公司以学习为核心的能力,公司只有不断学习新东西并且学的比别人快,比别人好,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这里的学习实际就是公司的各种能力,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新技术的吸收开发,管理上体制与机制的变革,流程和资源的整合,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员工素质持续提升,文化上的调整,战略上的权变等。

  (六)定位与发展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一般都有属于与自己相同或类似以及相关的群体。群体中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的影响力奠定了该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公司战略中我们关注的三个地位是为了分析战略优势和劣势,是公司在特定时点的静态定位。业务在公司中、公司在行业中、行业在国民经济中,这三个关系的厘清与竞争战略、总体战略紧密相关。战略是对未来的筹划,而公司的未来基本上就是公司成长性的表现。地位反映公司过去的积累和现在的实力,成长性建立在地位和最佳走势之上。地位一般通过主要指标重要性反映如产量占行业产量、市场占有份额、产品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等,成长性则通过增长性来判断,如收益增长、利润增长、资产增长、权益增长、销售额增长等。

  成长性的考虑需要综合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速度以及本公司的具体情况等诸多因素,是一个预测性和价值判断的重要指标,它涉及具体的筹资、投资和人力资源、营销部署等具体职能战略,科学合理的成长性判断是研究公司战略的关键之一。对于成长性的判断还有重要一点是对其周期的考虑。经济周期、行业周期或产品周期、公司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的成长。

  (七)竞争与合作

  公司是一个营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内外各种关系都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为有利因素,通过合作取得共同利益的合作关系;一类可归结为不利,这种不利本质上是争抢利益,即通过互相排斥对抗来实现各自利益的竞争关系。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关系,就是要处理好公司的公共关系,公司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公司会有同行竞争关系、顾客关系、社区关系、资源关系、金融关系、媒体关系、政府关系、教育科研关系、国际关系、名流关系、员工关系、股东关系等各种内外关系,不同关系面对不同特点的公众,需要使用不同管理职能和沟通途径与手段去理顺关系,把握好竞争与合作的尺度。现实中,更多的是竞争与合作的交叉关系,有利和不利的并存,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不仅是基本的战略问题,也是灵活多样、与时俱进的经营管理艺术。

关于农业

  今天我就报告中有关农业的问题,说说自己的感受。

  报告的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讲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说:“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就是这么做的,从2004年到2007年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历年一号文件的中心内容是这些:2004年“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在这一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了《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今年一号文件的中心是“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以来,针对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形成了一系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认识,明确了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出台了许多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业农村实际的新政策、新措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有8亿农民生活在农村,没有农业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鉴于此,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抓农业,十分重视抓“三农问题”。不但有了文字的政策和要求,而且有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得到落实,比如,老百姓把它们归纳为“四减免、四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四减免”是指,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特别令农民振奋的是取消了延续几千年“种地纳粮”的农业税;“四补贴”是种粮农民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村义务教育还实行“两免一补”和自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给予补贴等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农业丰收的原动力。

  2002年到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值从27000亿元提高到40000亿元;粮食总产量:45766万吨提高到49746万吨,增长了4000万吨。老百姓说:“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农业年年丰收,就保证了国家粮食的安全,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没有农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的蓬勃发展,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小康社会,也不可想象。

  近来中央电视台播送了不少歌颂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电视连续剧,尤其这些天正在播送的“喜耕田的故事”,它的主题歌就唱出了广大农民兄弟,对党的“三农政策”和把发展农业,关心农民,建设新农村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感激心情。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现实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提高整体效益,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有了很大变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已稳定达到亿吨和肉类6000万吨的水平。应该说,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基本上走出了短缺经济,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种历史性的重大转变,标志着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来看,199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24587亿元,与1978年比较,年平均递增%。粮食生产走出了徘徊,连续上了4个新台阶,1997年粮食总产量达49250万吨,与1978年比较,年平均递增%;同期,棉花总产量年平均递增%;油料总产量年平均递增%;水果总产量年平均递增%;肉类总产量年平均递增%;水产品总产量年平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达2080元,比1978年的元增加了13倍多。

农村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时隔18年,中共中央再发一个有关农村的一号文件,不仅说明这一时期农村经济在发展战略中的轻重缓急地位,也反映了农业问题的严重性及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新认识。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新召开的人大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三年彻底免去农业税,兑现了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的承诺。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这似乎是老生常谈。农民问题谈了多年,但今天再谈农民问题,应该提到战略的高度:它关系到中国今后的发展及前途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减少贫富不均、缩小城乡差别、改革农村体制的关键所在。

  农业停滞不前,农民收入不见增长,是中国近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粮食生产由于农民种粮不赚钱,几年来呈下降趋势。不赚钱的原因在于粮价上不去,而种粮成本不断增加(种子、化肥、农药、农机费等)。农民种粮一年下来,刨去成本,不计劳动力,也只能持平。若遇灾年,种粮越多,越赔本。

  种粮不赚钱,除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外,还大大挫伤农民种田积极性,导致农民弃田不种,外出打工。其后果,中国粮食产量一直下降,播种面积不断减少。拿2002年来说,粮食耕种面积比1998年减少15%。同时,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大大落后。就农民来自农业的人均收入来说,近几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2002年的农民收入比1997年人均减少100元左右。

  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是否能在当今基础上,按此速度可持续发展下去,已成为学术和实践中一个颇为受人关注的问题。近几年城市消费无力,市场疲软,轻工业、家用电器产品滞销。而与此同时,农村8亿人口中拥有电视机等消费品比例却非常之小。

  农村家庭中几乎少有家具陈设、厨房用品、卫生设施。而建材工业在农村的市场则微不足道。农村的基础设施开发,如水、电、交通、通讯,都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开发农村市场,是中国在今后30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应该说现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条件,远优于1978年中国改革伊始。如果说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农业战略是为了积累资金,发展工业的话,那么今天工业积累了的资金,就应该可以用于发展农业经济。而农业经济的再次起飞,将支撑着中国今后30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同中国的经济奇迹,今日的中国贫富不均,已举世公认。这已成为今日的严重社会问题,也必将涉及到中国执政党的信仰和执政基础问题。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真正富起来,这不光是农民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公正问题,是执政党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国家问题。当然,解决这一问题,不是要再“打土豪,分田地”,而是执政党如何利用国家掌握的经济资源,政策权力,对社会进行更公正的再分配问题 。

  温家宝提出的三年取消农业税,就是以税收杠杆,把国家所摄取的收入再分配给农民。这是一个晚到的,但不无作用的政策。在费税改革上,中国应该采取“先养鸡,后下蛋”的做法。坚决把这300多亿农业税从农民身上减去,即使这会导致有些地方财政不足,影响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国家还应防止“收费”回潮。本来农民的公益事业,不能完全由农村的“一事一议”来让农民承担,而应该用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来解决。如在城市修路,不是由城市居民出钱,同样,农村的路为什么要农民们来付之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光依靠取消农业税是不够的,还应进行农村结构性调整,取消现有乡镇体制,加强村民自治和村委会作用。乡镇的作用,日渐减小,如征粮、募兵、计划生育等。更多的乡镇已成农村改革的包袱和阻力。

  大部分乡镇人浮于事,负债累累(实际已破产)。有些乡镇转嫁危机困难于村民,如任意挪用其掌管的农业税附加费,而这笔钱本应用于农村建设。

  要使农民收入真正提高,在国家提高对农业投资中获得收益,就必须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尤其是乡镇一级的环节,直接落实到村里。现在农村自治机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并在逐步完善。

  村委会的民主选举,村务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机制,都是可以使国家的农业投资,优农政策具体落实到农民身上的有效保障机制。现在的“六小”工程,农村基础建设有多少一部分落实到农民收入上,使农民真正获益?有很大部分是被消耗、浪费掉。要么前期工作跟不上,要么资金和工程管理不健全,要么建后不配套。如果能将这些工程项目直接落实到村里,由村委会负责,村民代表大会监督,明晰项目产权,管理责任,把工程建设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将会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实惠。

  城市化是缩小城乡差别的一个标准,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发展农村经济,中国应走出一条新路,而不是一味的征地,建造城市。关键是应把重点放在减少城乡差别上。减少城乡差别,定位应放在将现有的村落改造成花园村庄,逐步将农民改变成居民。通路、通电、通水,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以县划范围,视各县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在县内建造城市,数目取决于本县人口和地理范围。城市的功能是为本县居民和农民提供工作、商业、消费及休闲。而居住在花园村庄的居民不必拥挤到城市里居住,却可在城里上班、消费,同时又可享受到田园式生活,不必遭遇到大城市里的污染、噪音、拥挤和交通堵塞。

  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可以解决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差别,又可防止农村人口流入到城市去,避免中国城市发展墨西哥城化。如果按中国政府的计划,每年以百分之一的速度城市化,到2020年,将中国城镇化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到15%至16%,那将意味着3亿至5亿农民转为城市居民。也就是说,中国要再造40多个上海,才能容纳这么多人口。这显然是个严重问题。

  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而不是一味城镇化,应是中国之路。

见证泾源县农业变化

  “原来种植品种单一,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农民的种植观念发生了大变化,不再为吃而种,而是为发展而种,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潜力得到挖掘。”10月22日,泾源县农牧科技局负责人说,这是泾源县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最显著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泾源县干部群众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唱好“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台戏,促进了该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泾源县地处六盘山麓,海拔高、光照少、气温低,春季有冻灾、旱灾,夏季有雹灾,秋季有霜灾。长期以来,农民以种植冬小麦为主,由于抗灾能力差,一年下来收获无几,亩均产量不足150公斤。为了解决土地低产低效的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该县就开始调整产业结构。

  1984年,农业部门在新民乡试验播种早熟地膜玉米取得成功,但是推广过程并不顺利。打破传统的种植观念并非易事。县委、政府百折不挠,从宏观上把脉,各级部门从微观上指导,按照不同地域特点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通过引进新品种、算对比账、办培训班,提高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知度。泾源县农技推广中心职工陈天喜说,近年来,群众传统的种植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马铃薯、覆膜玉米等抗灾能力强、收益高的农作物得到大面积推广。

  大湾乡河堡村是一个肉牛养殖村,但饲草短缺是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2008年,该村积极响应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压减冬小麦种植面积,种植地膜玉米1180亩、马铃薯220亩、禾草500亩,形成以种植业为草畜业服务的产业结构格局,从解决吃饭向增加收入转变。当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67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尝到甜头后,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大增,今年该村种植地膜玉米1700亩,为发展肉牛养殖业奠定了基础。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泾源县顺应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压夏增秋,集中连片,扩大规模,突出特色的原则,推进主导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取得了很大成绩。

  2008年,该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0。3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9%,较上年增加1。3万亩,增幅14。4%;玉米种植面积5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8。9%,较上年增加3。5万亩,增幅233%;冬小麦种植面积6。5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7。5%,较上年减少6。5万亩,减幅100%。今年,该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种植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马铃薯10万亩,地膜玉米5。1万亩,冬小麦种植面积为3。5万亩。据局部测算,马铃薯亩产量为1824公斤,产值达1167元;饲料玉米亩产量5000公斤,产值达750元。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十二星座的性格脾气

世界名著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