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的诗意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泊船瓜洲

  宋朝的一天,身负重任的王安石从长江南下,巡视南方。在一路上,他无时无刻地想念着自己的家乡——钟山。

  在巡视的期间,他来到了瓜洲这个地方。他的朋友,也就是扬州的刺史,十分热情的去迎接他。这时,王安石的朋友对王安石说:“听说你的故乡就在长江对岸的京口吧!”“不,不是。我的家乡是在离京口不远的钟山。”王安石答道。“哦,原来如此,”王安石的朋友说道,“不如我们一会去钟山吧!”

  “不必了,现在我有任务在身,不便前去,再说去钟山的路也不是很远,我自己去就行了。”“不是吧,朋友。从这里到钟山可要穿过长江,然后再……”王安石的朋友说道。“不,”王安石马上打断朋友的话,“在我的心中,无论多宽的江,无论多远的路,都隔不开我对家乡的滔滔眷念,隔不开我对家乡无边的思念,隔不开……”王安石的朋友只能在他的身旁点头,表示赞同王安石的话。

  吃完午饭后,王安石走到了江边。当他看见在长江的南岸被春风吹绿时,当他看见南岸上一排排大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时,情不自禁地想念起了家乡,想念起了父母。此时此刻,王安石仿佛有千言万语要向父母亲倾诉。想问候一下父亲的病好了没有,想问一下家里的庄稼收割了没有,想问一下家里的银子还够不够用,想问一下……可是,他却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晚上,皎洁的月光照向大地,身在异乡的王安石不禁热泪盈眶。现在,他离家乡仅仅只有一江数山之隔,但却因为有任务在身而不能回家乡。他对着晴朗的夜空大声喊道:“苍天啊!你什么时候才让我回到我的家乡啊!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这个游子回家乡啊……”这时,月亮正圆,如同一块雪白的盘子。在王安石的眼里,月亮如同他母亲的面。

  深夜,王安石在床上翻来覆去。这个夜晚,王安石没有睡意。他在想念着他的家人,想念着他的家乡,想念着家乡的一切。但是,他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乡!

泊船瓜洲的诗意

令我感动的诗-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诗句。是否想念起来你远方的家人呢!这首抒情小诗,是否勾起你思念家乡的情感呢!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这首思乡之情的诗。此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了诗人的立足点。诗人站在江北的瓜洲渡口;张开眼像南望看到“京口”与“瓜洲”这么相近,中间只隔一条长江。因此诗人就想到家乡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并不遥远。又想到长江的南岸现在已经是春光明媚了,诗人更是归心似箭。

  在诗中的第四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希望月亮能照着诗人早一天回到家里,进一步的表示了他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在平时,我们身边的一些亲朋好友,总是离开我们,去一些遥远的地方。可是,他们人虽然去了遥远的地方或是过度,但是他们的心还是在他们的家乡。

  人都会有思念家乡的感情,毕竟是自己的家,有谁不怀念自己的家乡呢?这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激发了我们思念家乡的感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坐船从京口到瓜洲出差。途中小船停靠在瓜洲的长江北岸。这时,王安石看到了山顶上有几户人家,门前父母妻儿聚在一起吃饭,就想起了自己的亲人。虽然自己的家乡离这只隔几座山,但是,由于自己公务缠身,不能回到家乡。王安石心中升起了无限的惆怅。

  这是新年的春天了,春风又一次的吹绿了长江两岸。看花红柳绿,莺飞燕舞,王安石望着家乡,自言自语地说:"要是现在能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该多好啊!”他环视四周仰望蓝天大声地说:老天啊,花瓣有微风陪伴,散发着清香;树木有绿叶伴随,带来了清新的空气。而我呢?老天啊,我有谁来伴啊!明月啊明月,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呢?”

泊船瓜洲

  春天,草长莺飞,花儿争奇斗艳,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到处是鸟语花香,河水欢快的流着,人们欢歌笑语。可王安石,却一点也不快乐。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着长江以南的京口,而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这使王安石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京口。这儿离那儿也不就几座山相隔吗?正当王安石思索时,一阵春风拂在脸颊,舒服极了。抬起头,看到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再想到归乡无期,便不由得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王安石大声喊道:明月啊!你何时才能照着我回到自己的家乡

  秋思

  秋天来了,红叶连成一片,就像从天而降的晚霞,分不出来是哪一枝。只见红彤彤的一片。张籍不由得伤感起来,想到自己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到故乡,非常想念亲人。于是,张籍吃完了晚饭,来到书房,开始和家人写信。可是,又不知道从何说起,要说的话太多了……撕了又写,写了又撕。过了好长时间,一直发抖的手终于把信写好了。第二天,张籍迫不及待的跑到到洛阳城里。街道上人山人海,车辆川流不息,他终于挤到城门前。焦急地踱来踱去等着送信人的到来。终于,送信的人过来了,张籍便把信慎重地递给他。送信人正准备告别的时候,张籍又把信拿回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忘写的,然后又添上了一句:祝母亲大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定要等我回来。张籍这才小心翼翼的把信折叠好给送信人,并且嘱咐送信人一定要揣好信。望着送信人离去的背影,张籍感慨万千。于是,他拿出纸,提笔写下: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有开封。

  长相思

  将士们身披盔甲,整装待发。一声令下,军队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军了。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只见灰灰的天空中飘落着鹅毛般的雪花漫天飞舞,风雪无情地吹打着将士们的身躯。将士们的脸冻红了,手冻僵了,有的跌倒再爬起。一路上受尽了风雪的折磨。夜里,在一顶顶简陋的帐篷里,风雪声搅得将士们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便不由得思念起自己的故乡。于是,纳兰性德提笔写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泊船瓜洲》鉴赏

  这是一首着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真可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泊船瓜洲

  宋朝年间,有一位大诗人站在江边,大声吟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万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就是王安石。面对家乡青翠又绿的群山,近在咫尺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的无奈。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皓月初上,王安石满心惆怅,而自己又要离开家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

  钟山是他的家乡,一道江水,几道山,阻隔了他和亲人的团聚。离开家乡时就是在这样的春天,怎么能够想起当年离开家乡的情景呢?天空皎洁的明月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

  终于王安石按捺不住急切的思乡之情。他跑到江边,找到一条渔船,苦苦恳求渔夫带他渡江,面对滔滔东去和暗流汹涌的大江,渔夫在犹豫中被他的思乡之情打动了,经过千难万险,小渔船靠岸了。王安石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踏上了归乡之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送我还

  [简说]金陵在宋代为江宁府,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王安石对江宁有很深的感情。有一次,他离开江宁,顺江而下,又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渡江至瓜洲(今江苏邗江县南),准备由大运河北上。这时,他对江宁无比眷恋,写下这首诗,抒发他的乡思。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京口与瓜洲距离不远,渡江很快就到。(一水,有一衣带水之意,指长江,形容其狭窄,表示不应受其阻隔)。远离江宁,心情惆怅,不免回望,“钟山只隔数重山”。“只隔数重山”也表明相去不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触景生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意蕴丰富,“绿”抓住江南特征,“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啊,我的家乡,江水绿了,草木绿了,春天又回来了,春天可以按时地、自由地回来,可是明月啊,你何时才能送我归还?诗人刚刚离乡,就盼着回来,他对故乡充满依恋。(有的解释说离家很久了,依据“又”字,误。)

  [教学过程设计]

  说诗题

  1.“泊船”什么意思

  我们很学过哪些相关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枫桥夜泊”)

  2.“瓜洲”在哪儿?你能说说王安石什么时间、为什么泊船在瓜洲吗

  这些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习过的诗句、课本注释、诗句本身以及简要的背景来理解诗题。

  这首诗是王安石从金陵故乡出发北上汴京,行至瓜洲时,回望故乡写下的。

  读诗句

  1.听老师范读,注意读的节奏,边听边用斜线画出来。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送我还

  2.这首诗是放开声音诵读好呢?还是轻轻地吟诵好呢?请同桌合作用两种方式读读,并说说你的感觉。(轻轻地吟诵,整首诗只是诗人回望故乡时在心中默默的念叨。)

  3.请大家一起轻轻地轻轻地吟诵,念叨。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送我--还

  4.师生合作读,感受前两句和后两句的重音。

  例:师:京口瓜洲---,生:一水间。(一水间,数重山重读,“又绿”、“何时”重读。)

  以上设计,仅仅扣住吟诵,结合诗意,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诗歌的诵读采取何种声调,要根据具体的诗意来确定,不能一味地高亢欢快,声情要与辞情相一致。

  悟诗情

  1.刚才我们一起反复地吟诵了这首诗,下面我想请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意和想象填空(多媒体展示)

  我(诗人)停船在__,回望即将远别的故乡。__和__只隔着一条__,__也只隔着几重小山。她们离我是多么得_啊!(近?远?)春风又回到了江南,吹绿了__,吹绿了__,明月啊,你何时才能照着我回到__---我美丽的故乡。

  这一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还原诗境,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其中前五个空格答案固定,只能填诗中的地名。第六个空要根据诗句感受得来。两个“吹绿”,可以填地名(钟山、江南),也可以是“江水”、“草木”。

  3.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对故乡什么样的情感,哪一句诗直接表达出来了

  (“明月何时照我还”。学生可能会回答“思念”,但“依恋”、“依依不舍”更好。)

  4.是的,其他三句诗也都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不忍离她远去。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水间”“只隔”故意把长江写得很窄,把“数重山”写得很少、很小,彷佛故乡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马上就能回到故乡一样。但是“明月/何时/送我还”,诗人不能回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非常著名,“绿”字,写春到江南的美丽,给人无限的想象,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啊,一年一度的春风又回到江南了,她吹绿了江水、吹绿了草木,吹绿了钟山,诗人笔下的故乡美丽的江南让人想往。

  这一句还好在,春风是自由的,她又来到我的故乡,而我却要离开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这又增加了一重伤感。

  读写巩固。

  板书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近在眼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送我还

  自由美丽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意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①泊船: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④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⑤数重:几层。

  ⑥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

  ⑦何时:什么时候。

  【译诗】

  京口与瓜洲隔水相望,

  离南京也只有几层山。

  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

  明月啊,何时照我回还

  【赏析一】

  这首七绝即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

  【赏析二】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这样评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顾,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如此强化政治色彩来解析《泊船瓜洲》诗的诗意,是很有代表性的但这样的解析,却存在着无法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处:诗人既想早日辞官,就不可能有奉召回京之欣喜,既想急于赴京上任,也就不可能有想早日辞官的想法,这二者犹如水火,是难以相容的也有论者断言,诗人此次复出还政,可谓春风得意,大喜过望,那所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恋乡情绪,不过是虚晃一枪的矫情之词而已,是不可以认真对待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骨子里说的是对皇恩的感激,是对新法实施前景的乐观描绘,是诗人内心的还朝施政喜悦的移情于景,诗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乐观的

  上述两论,是历来解读《泊船瓜洲》诗的论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但把该诗作为政治抒情诗来解读,是既不符合诗人作诗时特定的际遇和心境,也不切合诗作自身建构的艺术形象的内蕴的《泊船瓜洲》应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它的感情基调应是忧郁伤感的,是毫无轻松、喜悦、乐观的色彩可言的

  诗人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几年来,围绕着新法旧法,朝廷上无休止地争论和攻讦,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艰难.因而本来就有些消极思想的王安石,在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罢相的坎坷遭遇之后,心力交瘁,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罢官期间,他曾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写闲情逸趣的诗作.对于这次的朝廷以“同平章事”的重任重新起用,王安石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这次的上任,从心情上说,是十分勉强的而在他上任以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重又回到家乡江宁,过起了舒心适意的隐居生活.从这次短暂的复出过程可以看出,重新还朝施政并非王安石所期盼的,所热衷的,相反地他还把复出视为畏途而屡拒屡辞.显而易见,在这样的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不在字里行间注满忧郁、伤感、消沉的感情了,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他又怎么可能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喻皇恩浩荡,抒发什么如愿以偿的为复出而欣喜的感情呢? 再从诗作本身看.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以偿的喜悦,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相反,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内心里就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仕途险恶,吉凶难测,那“何时”二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蕴含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担忧,对施行新法前途的顾虑.诗意忧思深切,格调也十分苍凉,是如闻其声的一声喟然长叹,是诗人抑郁消沉心态的真实自然的流露.

  从结句定下的乡愁沉重忧切的感情基调反观,“京口瓜洲一水间”也不可能是在时间上强调船行之快来写诗人心情的轻松愉快了,它与“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样,都是从空间上强调家乡的山山水水离此时旅次江北瓜洲的诗人距离之近.此时诗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真是近在咫尺.但空间距离上的近,却反衬了诗人心理距离上的远.因为家乡虽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实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还会越来越大,更何况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这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还会更为悲观地想到,将来还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以近写远、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惋深切、无可奈何的伤感心情,展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失落感、孤独感.其实,一水长江,数重大山,相间相隔的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很大的,诗人反以近写之,也是为了强调诗人对家乡的强烈依恋,是恋恋不舍的思乡爱乡眷乡之情的自然流露,又何来轻松愉快的喜悦心情呢

  正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浓浓的乡愁的抒发,所以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重心,也不是像一般论者所说的落在了对江南春天美景的描绘上,它的语言重心不是“绿”字而是“又”字.而人们之所以特别欣赏“绿”的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春天美景的生动形象、富有色彩感和感染力的描绘,原因就在洪迈的《容斋续笔》所记载的那一段脍炙人口的炼字故事上.其实王安石在这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绘江南春景之美丽,他把诗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绿”字上,他要表达的是“春风”尚且有情,还知道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看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临川(现江西抚州市)人。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后来两次做过宰相。王安石执政后,积极推行新法,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以增加国家收入,加强国防力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坚决反对,新法最后归于失败,王安石也被迫辞职,于1086年死于南京。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和散文都很著名。他的诗风格雄健,语言精炼,常用散文句法入诗。

泊船瓜洲诗意

  《泊船瓜洲》这首诗写得春意盎然,曲折多姿,尤其一个绿字,将江南春季的满目生机都勾勒了出来了。那么,《泊船瓜洲》这首诗里到底有什么诗意呢

  《泊船瓜洲》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前言】

  《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注释】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间:根据平仄来认读jiàn四声。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吹绿,拂绿。

  还:回。

  【翻译】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诗意】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 泊船瓜洲。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皆可绿,而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泊船瓜洲》的诗意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2、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3、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4、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5、间:根据平仄来认读jiàn四声。6、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7、绿:吹绿,拂绿。8、还:回。

  翻译: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泊船瓜洲。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

  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皆可绿,而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扬起自信的风帆

三级跳加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