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天气变化
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天气这个单元。它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都有影响,虽然我们现在是冬天也要早起,天气的变化对植物、动物、人类等都有影响,天气的变化涉及到风向、气温、云的状态等。天气的变化每天都有,所以我们应该每天观察记录!
9月12日 星期 2 天气晴
照例还是6:30分左右,我站在了阳台上。不知道为什么,笼罩在上空的还是灰蒙蒙的一片。只是今天的太阳比昨天阳刚了一些,对望一眼有几分刺眼。风要大些,看,下面的蔷薇不时晃动着枝条,只是风儿没有了昨天的可亲,带着些焦热。我想今天气温要比昨天高些吧。可惜我没去教室看温度计。我急忙到学校,一看,双金属温度计31℃,应该比昨天热。中午时候,忽然在教室外听到了下雨声。我们小组几个同学走到科技楼回廊上,雨点打在顶棚上“啪啪”作响。不远的上空闪电露出狰狞的面容,不时拌着阵阵雷声。风也开始在耳边呼呼作响了。哈,风向标、风速仪都派得上用场了。这不,搬出来,试试吹得啥风?有几级的?随即,把自制的风向标和风速仪取出,放到操场上。没反应,因为风太小了。不一会,连续刮起了几阵大风,风向标转动了:北风,西北风,有时东北风。风速仪上的挡风板也被吹动着,幅度不大,测定最大风速2-3级。等我们回到教室,开始记录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时,雨声似乎小多了。渐渐的,在里面不能察觉了。可突然又响起一声响雷,我看了看教室李挂着的钟,大概间隔只有1分多钟,又连续起了两声响雷。雨也哗哗地下大了。十多分钟后,我又站在回廊上,看着在灯光下的操场:环形的跑道,成了水带,而风雨操场墙壁上斑斑驳驳的水点,在有些迷离的灯光下闪闪亮亮的一片……
1月13日 星期3 天气晴
这一单元学习完了,课堂上我们认真阅读了单元最后的阅读资料。我只知道动物对天气的变化非常敏感。比如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都说明了天要下雨,可是没听说过植物对天气的细微变化也很敏感。带着心中的疑问我们小组又进行了仔细观察。我们分工合作,在这两天时间找植物进行观察,并要求组员上网或者问大人等方法找到植物变化的原因。通过几天的观察,组员汇报结果如下:
组员一:前两天分别是雨天和晴天,周末我和姐姐到山上观察树木。发现在干燥的日子里,松果的鳞片会打开,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就表示即将下雨。为了找到原因,我和姐姐上网查找了资料,知道了是空气干燥时,鳞片会收缩;当空气潮湿时,鳞片会吸收水汽变得柔软,松果自然就恢复圆形了。
组员二和组员三:学校周围又很多柳树,这两天我们就在观察柳树的变化。周六天晴,柳树没数目很大的变化,但是周末中午的时候下雨了,下雨前柳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柳叶变白了,不像天晴时柳叶下垂、绿郁一片的景象了。也许没看见的人会不相信,而我们真切地看见了这一幕,不禁为之现象感叹。我一定要找到柳树变化的原因。我问过传达室的老师傅,问过爸爸妈妈。可是他们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我就查找了科普书籍,最后和爸爸的答案接近了。原来并不是柳叶从绿色变为白色,而是在阴雨天前,柳树的叶片普遍反转过来,柳叶朝阳面呈绿色,而其反面为淡绿色,淡绿色与绿色相比,色泽上浅了一些,远看上去就会有一点发白的感觉。
所以,百姓中有“柳树叶儿发白,天将阴雨”的说法。看来科学就是硬道理。虽然科学日记我们还是第一次接触,大家刚开始的时候好像不知道从哪儿着手,也不感兴趣。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和体验,大家对大自然无穷奥妙的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观察中出真知,从对疑惑的探究中了解到书本中不能得到的答案。而科学真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获取的,只有养成习惯,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地记,才会取得惊人的成绩。因为写日记本身是个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坚持意志的培养。
气候变化作文
我国气候有三大特点:显著的季风特色,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的气候类型。
显著的季风特色: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风向发生着规律性的季节更替,这是由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主要是海陆的位置所决定的。由于大陆和海洋热力特性的差异,冬季严寒的亚洲内陆形成一个冷性高气压,东部和南部的海洋上相对形成为一个热性低气压,高气压区内的空气要流向低气压区,就形成我国冬季多偏北和西北风;相反夏季大陆热于海洋,高温时的大陆成为低气压区,凉爽的海洋成为高气压区,因此,我国夏季盛行从海洋向大陆的东南风或西南风。由于大陆来的风带来干燥气流,海洋来的风带来湿润空气,所以我国的降水多发生在偏南风盛行的夏半年5-9月份。可见,我国的季风特色不仅反映在风向的转换,也反映在干湿的变化上。形成我国季风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冬干夏雨。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冬季作物已经收割或停止生长,一般并不需要太多水分,夏季作物生长旺盛,正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季节。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与同纬度地带相比,在副热带范围内和美国东部、印度相似,但与同纬度的北非相比,那里是极端干燥的沙漠气候,年降雨量仅110毫米,而我国华南地区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撒哈拉沙漠北部地区降水只有200毫米,而我国长江流域年降雨量可达到1200毫米,黄河流域年降雨量600多毫米,比同纬度的地中海多1/3,而且地中海地区雨水集中在秋冬。由此可见,我国东部地区的繁荣和发达与季风给我们带来的优越性不无关系。
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由于陆地的热容量较海洋为小,所以当太阳辐射减弱或消失时,大陆又比海洋容易降温,因此,大陆温差比海洋大,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大陆性。我国大陆性气候表现在: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的国家,一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平均要偏低15-20℃,黄淮流域偏低10-15℃,长江以南偏低6-10℃,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则是世界上同纬度平均最热的国家(沙漠除外)。七月平均气温东北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
多样的气候类型:我国幅员辽阔,最长的漠河位于北纬53°以北,属寒温带,最南的南沙群岛位于北纬3°,属赤道气候,而且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众多,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地区四季常冬,南海诸岛终年皆夏,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其余绝大部分四季分明。
气候变化的作文
小暑气候特点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盆地初春时节景象。小暑前后,盆地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
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四川省盆地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收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小暑前后,四川省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小暑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与大暑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汉族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恰如左河水诗云:“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烦静在蝇蚊。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洒金。”如果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小暑与处暑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气候变化
南昌最近段气象有点怪怪的,自去年11月份开始就开始降温了,按同期相比,一般要到下一年的1月份才开始变冷。
变化之二:从11月份降温以来,似乎天气就从来没好过几天,大部分时间都以阴天下雨为主,这样的天气一直持续到4月份底。
变化之三:从4月底放晴以来,温度急剧升高,似乎一日之间就到了夏天。
看样子难道真是气候发生了变化了。
不知到今年的夏天会不会更热……
全球气候大变化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阳光明媚,万物生机,我们正在温馨的教室里听讲;爸爸妈妈正在舒适的环境下工作;爷爷奶奶正在温暖的房间中看书、对弈……,在这不经意的时候,不知你是否意识到,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却在面临空前的灾难。
在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报告:未来几十年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将带来水资源短缺,农作物种灭绝等灾难性后果,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承受最沉重的打击。专家呼吁:中国应该把握瞬间即逝的机会,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并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不论怎样,气候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也已从今年的气候变化感觉到了一些异样,这种变化将影响到人类和地球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生存有直接的影响。能否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提前做出计划加以应对,得到的结果会非常不一样。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候变暖,就会使地球两级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小岛将有可能被淹没。据估计,海平面每上升一米,将造成9440亿美金的损失。科学家们预计受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2050年时,阿尔卑斯山会失去70%的山顶积雪,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2035年会全部融解,这将威胁到7亿人的生命。
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只是等待,为了尽早地控制全球气候,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每个人应该行动起来,争做节能减排小能手,如换用节能灯炮、不开私家车、使用清洁能源、驾驶节能车、放弃纸质信件、顺手关电节约用电、购买本地产品、依靠太阳能等新能源充电、使用节能电器、捐融钱物等。只要我们携起手来,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共同参与到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减少资源的浪费,我想灾难一定会远离我们的,朋友们!让我们为创造美好、祥和、文明的明天一起努力吧!
关于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
近1XX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长升趋势。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为什么全球气候会变暖呢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引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汽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根本原因。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又与日益发达的现代工业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倡导节能环保,开拓新兴工业产业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
不仅工业企业生产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也会造成一定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如用电、用水、用纸……换言之,全球气候变暖与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我们要科学地生活、工作、学习。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绿色环保。
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不仅如此,还会将水域面积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最终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成为不适宜人居住的星球。
然而要解决这种危害还是要靠人类自己。虽然现在还没有抑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准确方案,但是,我相信,只要人类树立科学的环保观,人人环保,就会延缓灾难的到来,并且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会成功地找到给地球降温的科学方法。
关于气候变化
全世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为咱们提供了许多便利。当人类所需的地球物资越来越多、索取越来越多、且频繁出现浪费现象,破坏自然环境,大量猎杀动物……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变暖,云层也越来越稀疏,臭氧极速减少,未来可能会给我们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比如,前些天看到一则新闻报导:非洲那边下了一场大雪,非洲人看到雪就像看到了可口的食物一样兴奋,他们一个个欢快的在洁白的雪地上跳啊、跑啊、走啊,其实我也替他们高兴。可高兴的同时,我不由担忧起来——非洲全年平均气温在20度左右,有“热带大陆”之称。非洲下雪的新闻以往倒也不罕见,但这一次是下在赤道边上!在这样一个无比接近赤道的地方,本该享受阳光的人们迎来了一场罕见的冰雹加降雪。明明不是一场大雪,却因为当地以往完全没有应对经验,硬生生整成了雪灾。这下,引起了全国科学家们的重视。科学家们推测很有可能地球正在生病!有一位地质学家去那里考察了,发现正是因为那里的臭氧变得很稀薄……人们要是再不听劝,预言中我们将在地底下生活的预言将要成为真实的了。
有一天我和妈妈去海边欣赏夜景,到了晚上,四处灯火辉煌,天空中出现一颗又一颗的小星星,我一眼望去,有一轮镶嵌在夜空中的月亮像是晶莹剔透的玉盘洒下幽幽月光,给海面戴上的朦胧“白纱”,天上的星星与月亮都映在水面上,美丽得如同一幅画作!远处听到“砰”的一声,不一会儿,定晴一看,出现了几个白白的东西,越漂越近……终于看清了,是——几个泡沫盒旁边还跟着几个空矿泉水瓶,瞬间打破了这美感!我非常生气,到底是哪一个没素质的人,既然要扔,为什么不扔到垃圾筒里呢?我希望国家新增一条规定:请自觉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否则……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了不让地球寿命减少,我们就为地球做一些奉献吧!不要等到大自然报复我们的时候,才后悔莫及。
众所周知,气候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想要从根本上阻止气候变化还得从长计议。世界各地的干旱、洪水再到如今的降雪……也不知道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极端气候在等着我们……
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件
平均气温:
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根据计算时间长短不同,可有某日平均气温、某月平均气温和某年平均气温等。通常通过气温的平均情况来表达气温一天的状况,这就是平均气温。由于不同气象站,每天观测次数不等,中国气象部门统一规定,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还要精确到1/10度。
除了日平均气温,还有候(5天)、旬(10天)、月、年平均气温。以表达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特点。气象部门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北京时)每隔6小时进行一次观测或者02时、05时、0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每隔3小时进行气温观测。为了特殊需要(如航空),甚至进行间隔1小时、半小时的气象观测。
①某日平均气温:某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②某月平均气温:某一月的多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某年平均气温:将某年的多日平均气温(或多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万州区高龙初中谭万新
教学目标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电脑、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导入新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规律,即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分布规律。
新课教学
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2.通过分析折线统计图,探究一天里气温的变化规律,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知道不同的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有不同。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目标
活动一:探究一天里的气温变化规律
活动目标:
1、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
2、通过分析折线统计图,探究一天里气温的变化规律,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二:比较不同地区全年气温情况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已有资料的观察、比较、整理和折线统计图的制作,知道不同的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是不同的。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
活动一:探究一天里的气温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流程指导要点讨论:根据书本P22表中的数据你能清楚地发现天气的变化规律吗?交流:折线图的作用绘制:折线图(活动作业P16)讨论:从折线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结:一般情况下,一天中,早晚气温较低,午后两点左右气温最高。晴天,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比较大,阴雨天,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比较小。教师必须讲清制作要领,并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及时巡视,同时可发挥小班中生生合作的特点,以点带面学会制作。小结部分教师可先从比较一天里的气温变化引进,然后再进行不同天气的总结归纳,这也为后面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打下伏笔。小知识:一天中的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之前。
活动二:比较不同地区全年气温情况
学生活动流程指导要点讨论:一年中,四个不同城市的气温变化有什么不同特点?绘制:折线图(活动作业P17)讨论:比较几条折线你有什么发现?小结:我国不同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有不同。有的地区四季分明,有的地区四季如春,有的地区全年温度较高,有的地区全年温度较低。但是一年中夏季的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讨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发现气温的变化规律的?先让学生根据表格进行归纳,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好处。在制作折线图时教师要对零度以下温度的记录加以指导。最后要帮助学生总结长期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养成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进行科学态度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