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的作者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王之涣《凉州词》读后感

  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贵含蓄

  边塞风光笔底生,

  悠悠羌笛万千情。

  无边幽恨埋心底,

  劝慰声中透怨声。

  边塞战士虽苦,但朝廷不会关心的。怨声以含蓄的语意表达。

  格不害意

  严遵格律是常情,

  诗意位尊须记清。

  万马奔腾新路出,

  崭新格式已生成。

  羌笛何须怨杨柳,杨字出格了。夜发清溪向三峡,三字也出格了。大家没有以律害意。写的多了,成了一种常用的特殊格式了。

凉州词的作者

唐诗《凉州词》读后感

  唐诗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达到了中国诗歌水平的顶峰,尤其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使我深受启发。

  《凉州词》可谓家喻户晓,被人们广为传诵,是众多边塞诗中比较著名的一首,诗人以别致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时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荒凉、广阔的景象。虽然略显苍凉,但是掩盖不住诗人的豪迈之气;有哀怨,但不消沉,清晰地描绘出了戍守边疆战士们的生活情景和心里状态。

  诗中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汹涌的黄河和白云相接,茫茫一色,极目西眺,一幅苍凉、壮阔的景象映入眼帘;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一片孤城万仞山”,孤零零的驻地、高高的山峰,尽显苍凉,更流露出孤寂之情;然而“羌笛何须怨杨柳”,何必用哀怨的羌笛吹奏《折杨柳》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寂、环境的荒凉呢?原来“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春风吹不到这遥远的关外啊!

  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我们不仅能在眼前浮现出一幅荒凉、孤寂的塞外景象,而且还可以感受到诗人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豪迈之气。它给我们后人最大的启示是: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气候多么恶劣,我们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豁达的精神,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王之涣《凉州词》读后感

  古诗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非凡的意义。而唐代则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时期,唐诗在诗歌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顶峰,尤其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我感受颇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我们相当熟悉的唐代边塞诗,其诗写景壮观中寓与苍凉,抒情哀怨中加以宽解,沉雄浑厚,而又深情蕴藉。由于“旗亭画壁”故事的流传,为这首诗镀上了一层别样的色彩。此诗为王之涣《凉州词》二首中的一首。

  《凉州词》多记边塞生活,唐代不少诗人都写有《凉州词》,曲同而词异。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张籍的“边城暮雨雁低飞”都是同调之作。

  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时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荒凉、广阔的景象。虽然略显苍凉,但是掩盖不住诗人的豪迈之气。有哀怨,但不消沉,清晰地描绘出了戍守边疆战士们的生活情景和心理状态。

  诗中第一句,汹涌的黄河和白云相接,茫茫一色,极目西眺,一幅苍凉、壮阔的景象映入眼帘。李白有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他是从远处向近处看,看黄河的上游从碧蓝的天空中倾泻而下。王之涣的这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是从近处向远处看,看着黄河逐渐上升,一直高入白云深处;而后,诗人笔锋一转,“一片孤城万仞山”,孤零零的驻地、高高的山峰,尽显苍凉,孤寂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羌笛何须怨杨柳”,何必将自己的哀愁寄于羌笛乐曲之中呢

  从通篇诗来看。诗人主要突出的是边塞的荒凉苦寒,诗人亲自来到边关,看到茫茫戈壁,漠漠黄沙、石砾,大风一起,便黄沙漫天,而远处的城堡烽台在万初山峰的背景中更显孤危,正如叶景葵所言“第一联写边关荒寒萧索之景,使诗人不禁发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叹。

  纵观全诗,头两句写景,景中有情,后两句抒情,而以景语出之。诗人不正面写人而以声托人,其含义更为深长,更能诱发人们的想象和打动人心。结句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巧妙地影射了统治者毫不关心守边士卒这一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广大戍边士卒的同情。这后两句是全诗的灵魂,是中心意旨所在一一不仅写尽了戍边士卒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怀念,更是蕴含着对统治集团从不体恤士卒苦楚,致使怨声载道的谴责。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短短二十余字,却写得壮阔悲凉,情景交融,直中有曲,情景中又不乏嘲讽。豪放而又哀怨的感情寄寓着诗人对当时黑暗统治的鞭挞与批判,和对戍边将士的叹惋和同情。这首边塞诗即使在现在乃至将来也是不可超越的经典。

  唐诗就是这样的神奇,唐诗就是这样的吸引着我。我喜欢在唐诗中翱翔的感觉。

凉州词读后感

  古诗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非凡的意义。而唐代则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

  据我所知,《凉州词》有两首,一首是王之涣写的,另一首是王翰写的。由于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我要阐述的是王翰写的《凉州词》。作者王翰,字子羽,今山西太原人。他少时就聪颖过人,才智超群,举止豪放,不拘礼节。他性格豪爽,无拘无束,神气轩昂,气度不凡。

  来看看这首《凉州词》,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描摹出了出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可在大家“欲饮”的时候,又马上奏起了琵琶。“马上”会让人联想到“立即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要骑在马上弹奏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写的是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前两句王翰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将士们耳听着阵阵琵琶声,你斟我酌,开怀痛饮。有人已微微醉意了,放声大喊“醉就醉吧,即使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由此见得第三、四句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将士们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我觉得,这些将士们就如同我们国家抗日时期的八路军一样,抛头颅、洒热血,在战场上奋勇抗敌,作殊死战斗,最终把可恨的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果这些将士们真的“醉卧沙场”,那我觉得也值,因为他们终究为的是国家统一。

《凉州词·其一》鉴赏

  朝代:唐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约等于2.3)。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意境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鉴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凉州词唐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王之涣的凉州词

  清代某书法家为慈禧题扇,内容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哪知一时疏忽,漏掉了一个“间”字,慈禧看后龙颜大怒,要开刀问斩,书法家急中生智,忙大声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才保住了一条性命。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书法家疏忽漏字,并没有绞尽脑汁地寻找漏字的理由,而是换了一个思维角度,将写错的诗改成了一阙词。这就是多向思维!

  我们生活的习惯方式,所受的规范的学校教育,使大多数人习惯于按照一定的套路去思考问题。其实,当一个棘手的问题横在面前时,不妨放开胆子,“胡思乱想”一番,倒可能寻出答案。

  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用望远镜观察火星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像:火星旁边有时有四颗小卫星,有时变成三颗,而有时又只剩两颗了。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天体是运动的,当然更不知道卫星是围绕行星旋转的了。伽利略被这个问题困惑了好久,他只是从是否间断发光去思考的。一天,不知哪儿来了灵感,他想:“如果卫星是旋转的,那么,有时就会被行星遮住,这样,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圆满的答案。”

  多向思维不只运用在学习研究上,在生产上也帮助人们取得了不少成果。

  远的不说,就说近来风靡京城的“跳跳糖”吧。这家伙真是貌不惊人,充其量不过是一小撮黄色粉末,味道也没什么新鲜的,甜中带点儿辛辣,还不如廉价的薄荷糖。为什么这能使成千上万挑剔的顾客心甘情愿地掏那一块六毛钱呢?诀窍在于它与众不同,它没有按照老路子去和市场上千百种味美的夹心糖、巧克力竞争,却出奇制胜地“跳”进了市场。一进口,就变成了无数小小孙悟空,又窜又跳,又叫又嚷,让你感觉又新鲜又好笑。

  近来出现的不少新产品都是这样,依靠另寻蹊径,才打入市场。既然多向思维有这么多的好处,为什么我们不充分利用呢

  沉闷死板的生活容易造就“套中人”,让我们的生活丰富些吧!不要拘泥于现有的模式,尝试着打破它。从学习方法到穿衣戴帽,无不如此。

凉州词

  沙漠、戈壁,仙人掌密密麻麻地生长着,仙人掌下有一些低矮的树木,大约只有三寸来高,那些还没有入秋就早早地枯黄的小草更是无精打采低垂着脑袋,随那风摇过来摆过去。草丛中、矮树旁还有许多石头,错杂地散在那里,使得气氛很荒凉。这里还算是是一个绿洲,到底有些水和绿色,还有一个小小的集市。集市里有不少马和骆驼。这些马和骆驼倒是肥滚滚的。它们有的是站着的、有的是趴着的,有的在吃那些长满小刺的矮树和浅草。在马匹和骆驼的之间,有几匹淘气的狗在跑来跳去。马匹和骆驼的旁边有一些人,有的在做买卖,有的在谈天说地。这些人的身后是一排排低矮的平房,上面都留有一个水池和一个洞,是用来储水和取水的。时而还有阿凡提和买卖提骑着小毛驴,唱着歌摇摇摆摆地往回家的路上走去。

  夜晚降临来,星星在黑色的天幕上鬼眨眼,好像在说:

  “兄弟们,天色黑了,大家去睡觉吧。”寒风呼呼地吹着,让人身上起了一层又一层的鸡皮疙瘩。有一群军人正在围绕在一堆熊熊的篝火旁边喝酒吃肉。大家都知道沙漠的绿洲是盛产葡萄的,这里的葡萄酒是远近最好的,羊肉、牛肉也多得吃不完。今天打了胜仗,将军高兴,把自己的夜光杯也拿出来给给位兄弟喝酒。火光照在军人黝黑黝黑上的脸上,连一道道伤疤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夜光杯在军人的手里传着喝,大家喝一个又传下去,还要说一点祝酒兴的顺口溜。

  一个可能是队长的军人喝醉了,脱掉自己的上衣,倒在沙漠上、篝火边。他一边做出喝酒的动作,一边随口唱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随着这个军人的吟唱,有人拿出琵琶弹奏起来。歌声合着琵琶声,所有在场的人都流出了眼泪。

  这样的场面、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大唐朝的西北边哨天天都在可以看到啊

《凉州词·其一》王翰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七言绝句《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者王翰,字子羽,唐时并州晋阳人。对于此诗,《唐诗三百首》编者“蘅塘退士”孙洙的批语是:“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孙洙不愧知音之士,八个字批语,准确道出了此诗意蕴。

  这首诗不仅意蕴深远,边塞风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音乐高度发达的李唐王朝,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如果熟悉唐朝音乐,就会明白,“欲饮琵琶马上催”,是指“琵琶”、“马上”两种不同乐调。诗中“马上”,是“马上乐”之略。所谓“马上乐”,是“鼓角横吹”的军乐。追溯历史,融合了北狄、西域音乐的“鼓角横吹”始于汉代。史称:“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

  这种“鼓角横吹”的“武乐”(即军乐),在殿庭之上,称作“横吹”;于军旅行中,则称“骑吹”。后世因“骑吹”是在马上演奏,亦称“马上乐”。如西晋傅玄《琵琶赋序》即有“作马上之乐”的说法。《旧唐书?音乐志》也说:“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鼓吹本军旅之音,马上奏之。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

  魏晋隋唐,“马上乐”已成为融会北狄、西域音乐而形成之“鼓角横吹”军乐的专有名词。

  明白了“马上”二字典故,我们可以知晓:《凉州曲》中描写的乐调,除了用“琵琶”一类乐器演奏的马下俗乐以外,还有“马上”军乐,二者形成强烈对比。所谓“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边塞将士正欲欣赏琵琶一类乐器奏出的悠扬乐调,以就痛饮,突然远处传来金鼓钲钲、号角齐鸣的马上军乐,这马上军乐,使他们又回到即将出征的现实之中。

  《凉州曲》不仅是“诗中有乐”的佳作,而且是“乐中有诗”的绝唱。诗中乐调的强烈对比,自有一番深意。如于音乐不甚了了,很难领会其中滋味。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凉州曲》这首意蕴深邃的古诗,译为如下白话:

  葡萄美酒,直向夜光玉杯里倾来,

  琵琶悠曲,助我们痛饮开怀。

  忽听得,马上乐已高奏催征,

  将士们,要喝酒的还不赶快。

  醇浆急饮,好一阵头晕脚歪,

  诸君止笑,即令醉倒,又何足怪

  不见我足下这千古沙场,

  早成了战尸狼藉的所在。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要上战场。如我醉倒在战场上,请君莫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凉州词:乐府曲名。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伤感、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注释

  1、碛(qi,器):戈壁、沙漠。

  2、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

  3、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为吐蕃所陷。

  赏析

  张籍的《凉州词》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说明已是春暖季节。这前两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一写在边城俯视的地面景,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诗的后两句则把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诗思推到视线之外。第三句“无数铃声遥过碛”,写的是在沙漠上级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却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艳声音转化为形象,自会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图景。帛道猷诗“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陵峰采药触兴为诗》),道潜诗“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入夜归”(《秋江》),白居易诗“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都与这句诗的机杼相同。作者之所以为驼铃声所吸引,其诗笔之所以转向那一串飘荡在沙漠上的铃声,是因为他身在边城,蒿目时艰,他的一颗无比沉重的心已随那逐渐向西方消逝的驼铃声而越过了沙漠,飞到那虽然远在视线之外、却时时进入思念之中的安西四镇(治所在今新疆库车)。诗的末句“应驮白练到安西”,正是作者的情思所注,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志向的名言警句

课件模板下载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