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如此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人生不过如此杂文随笔

  有些人坐飞机就能见到,有些人要坐时光机才能见到。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时间前行,更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记忆刻满青春之冕,我们身边的人也总是在不断更替,一段关系有时候断的悄无声息,有时候更让人措手不及。偶尔想到年少时光多少有些惆怅,却从来没有人告诉我成长是一件可以同时美好和扫兴的事情。

  阿狸说: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八百二十六万三千五百六十三人;会打招呼的是三万九千七百七十八人;会和三千六百一十九人熟悉;会和两百七十五人亲近;但最终都会失散在人海,人生从未有过永远,只有失散。

  在这个世界上,一路来不断去尝试遇见新的人,开启新的故事,或许有些人,遇见的第一面也成为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面。我们在世间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以他们特有的角色,教会了我许多不一样的东西,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读梁实秋的散文是一件极为惬意的事情,梁老文章用语实在,眼见什么、心想什么都令其跃然纸上,遣词造句却不落俗,读来更无隔应,此间却是极考验功夫的,是故学人对其评论为:“绚烂之极,趋于平淡”,全然是返朴归真的意味。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辑录梁老散文七十篇,全书分五部分,其中于众生诸相间谈人论己,平常生活中戏说世相百态,将琐事说得妙趣横生,却又不失其义理,细小物件亦被其说道出历史渊源,令人眼界大开。

  梁老在《钱》一文中说:“钱这个东西,不可说,不可说。一说起阿堵物,就显得俗。其实钱本身是有用的东西,无所谓俗。”梁老这段朴实无华的词句之中却另有深意,含有典故在其中。

  西晋王衍,字夷甫,为人极清高,对钱甚为不齿,其妻为试其虚实,便在其熟睡之时将钱铺于床边。次日王衍醒后见钱碍其行动,便唤来仆人将其拿走。其处出于《世说新语•规箴》:“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举却”与“阿堵”同为六朝时之口语,意为“拿开”和“这个”,“阿堵物”实为清高雅士对钱之别称(如“孔方兄”),此即是“阿堵物”一词之由来。

  人生亦如是,其本身并无庸俗风雅,但却因人而异各出滋味。如壶,装水装酒全凭个人意见,人生际遇各不相同,应如是亦如是,却无力左右,全凭一己之心态。梁老对人生的见解,便在他对钱的看法中得以体现,简简单单数句话中却抖出一个包袱,深究亦有华采在其中,视而不见亦不失其文风骨。

  常言文如其人,今读梁老的散文,其中练达风趣甚为引人,如其在《猪》一章所述便着实幽默。文中言及当年在乡间居住,女佣要求养猪,如愿之后对其爱护有加。“一日三餐,从不误时,伺候猪食之后倒是没有忘记过给主人做饭。”此间的意味仿佛主人地位尚不及猪在女佣心中重要,此为风趣表现。而文章末了却又说:“我养过几年猪之后,顿有所悟。猪在圈里的工作,主要是‘吃、喝、拉、撒、睡’,此外便没有什么。……吃了睡,睡了吃,毫无顾忌,便当无比。这不活像一个家吗?在什么地方‘吃、喝、拉、撒、睡’比在家里更方便?人在家里的生活比在什么地方更像一只猪?仓颉泄露天机倒未必然,他洞彻人生,却是真的,怪不得天雨粟鬼夜哭。”

  常人视猪为下等生物,故用其名谩骂则令人激怒,但梁老却豁达,不仅不低看此物,反倒将人与其同等对待。所以梁老的文章,不论谈的是吸烟还是麻将,任何生活琐事都能入其文章,皆因他对于人生已然洞彻。

  大道至简,悟在天成,于人生的终极意义,便是如梁老文章这般将幽默贯穿其中,便可做到不过如此而已,后人应当向其看齐,人生亦应如此而已。

人生不过如此,快乐不过如此

  寂寞的人并非不快乐,

  快乐的人并非不寂寞,

  漂亮的人并非心地善良,

  心地善良的人并非漂亮.

  甜言蜜语挂满嘴的人,

  并非是好人,

  直肠子、快舌头的人,

  并非是坏人.

  人世间太多的真相,

  我们不知道、不了解,

  你的亲人、你喜欢的人,

  你真的了解他们吗

  时光的流逝,穿越岁月的痕迹.

  我们一点点地成长.

  别人的心灵有多么的善良,

  只有在时间里慢慢体会,

  不要轻易的相信别人,

  也不要果断的否定别人,

  可能一句话、一个字,

  就让你与那个人的缘分就此结束.

  ——或许她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帮助你的学习、工作、生活……

  用自己的心与人交谈,

  你也将得到别人的心,

  生活——就是要认真对待,用心对待.

经历了,人生不过如此

  小时候,总是看到邻居的大姐姐从外地回到家里穿的风风光光的,很漂亮,很羡慕。那时候我在想,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漂漂亮亮的回家,让别人都羡慕。

  后来长大了,我的梦想实现了,现在每次回家都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回家,变成邻居的小朋友羡慕我了。

  上学时,看到上班族每天光鲜亮丽的上班、下班,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租自己满意的房子,很羡慕,我就想,等我毕业了,我也要自己租房子,租自己满意的,喜欢的房子,每天自己一个人上班、下班, 晚上下班回到家做自己喜欢的事。

  后来毕业了,上班了,租了自己喜欢的房子,每天高高兴兴的上下班,晚上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上班了,看到同事们每天有高兴的,有悲伤的,我才知道,原来,他们有男朋友了,热恋中的同事每天兴高采烈的等待下班和亲爱的男朋友约会, 失恋的同事每天下班后愁眉苦脸,迟迟没有从悲伤中走出来。

  过了一段时间,失恋的同事有了新的男朋友,又成为热恋中的幸福女人,每天兴高采烈的等待下班等待亲爱的男朋友接走约会去。前男友?已经成为过去。生活就这样继续着,很羡慕,我又再想, 恋爱,是什么滋味?什么时候能碰到我的亲爱的呢?什么时候,我也可以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呢

  慢慢的,我也有了男朋友了,男朋友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 百依百顺的宠溺,温馨甜蜜的热恋,我是你的甜心,你是我的依靠。同事们的热恋我也经历了。

  后来,热恋过去了,矛盾开始了,你说,天心变了,以前的甜心哪里去了,对你的百般依赖哪里去了。慢慢的,矛盾升级了,天心终归是天心,不会是甜心,你不再叫我甜心,而改为天心,天心不再是你的甜心,依靠不再是我的依靠。就这样,失恋了。虽然跟你分手时是我提出来的,我想我不会太难过,可是为什么,还是会这么伤心,这么难受。

  长大了,上学了,上班了,恋爱了,失恋了。

  曾经我羡慕的东西,梦想的东西,我都实现了,经历了,可是,现在我为什么会这么难过,难道,是因为我还没有经历再一次热恋吗?我不知道现在还会不会有男朋友,至少,我现在不再羡慕别人了,我也不会再期待我的下一个男朋友。也许说这些不切实际,请允许我这样堕落一阵子,我需要时间,需要时间去伤心,去走出伤心。毕竟,伤心才刚刚开始,希望,不会太久。

  经历了曾经羡慕的种种,羡慕了,经历了。经历了,人生也就不过如此而已。

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这不是消极的想法,而是事实。

  幼年,幼小、天真;童年,可爱、活泼;青年,活力、憧憬;中年,忙碌、竞争、寂寞;到老了,便什么都黯然了,甚至会想:青年时期没有怎么怎么样,浪费了好时光……到头来,还是从幻想走到惋惜,又从何谈起大好时光?直到死,什么也没了,虚无般漂泊在人们的记忆中:

  在那片景色中,看到了什么

  飘下细白的雪,灰暗的天空。

  情感已经尘封,迷茫的记忆。

  过往皆是虚幻,真实唯有如今。

  彷徨的人世,彷徨的人心,彷徨的灵魂。

  所以,人生不过如此,何必要为那么多事计较呢

  人们常说没有幸福,怎么才能得到幸福?可人生的幸福花开遍,为什么说是没有呢?其实幸福不过如此,就像小狗的尾巴:

  小狗看到他的尾巴,总是想去抓它,绕来绕去,总是抓不着。狗妈妈看到了,笑说:傻孩子,尾巴就跟在你后面呢,干嘛要抓它!

  幸福就跟在你我的后面,只要学会转头,不死较脑筋,抛弃杂念,就一个简单的动作,我们就能发现幸福,找到幸福。不过如此嘛……

  人世幸福不一定体现在快乐、高兴中,也不一定表现在笑脸上。人们一味地寻找幸福,却不知这朵花是什么样的,是什么香气的,盲目盲目,到头来怪老天不公平,最终被上帝称道:傻孩子们呐!

  其实,幸福从我们一出生就有了,获得了生命的肉体,从此我们在成长,幸福也就跟着我们,拥有了独立的自我。只是生活的复杂,多使我们蒙蔽了双眼,不屑于一个简单的行动,便看不到它了,忘却了它,恍惚中是我们自己抛弃了人生和那所谓的幸福。问彼此:幸福指什么?(得到、抛弃也不过如此)

  没有人可以说清,但是唯独知道的是:那是奋斗得来的!

  也许你心中所想的艰难事,自认为深知人生道路。其实不过如此:就是一条路,认认真真走上去,踏实地迈开步子……就那么简单!

  你的路,你的理念,你的梦,创造着幸福,就差你去发现它。

人生不过如此作文

  天气晴好,与友人驱车前往甲子镇,见江初先生。江初何许人也?实不相瞒,抵达之前,我所知甚少:老艺人,从小学习潮州二弦,心系正字戏,颇有造诣。我生于潮州,从小被潮剧氛围熏陶,自然,对江初先生及其才情充满期待。

  午后的甲子镇人潮汹涌,车在路旁缓缓停下。见一五十岁左右的男子向我们招手,笑意灿烂。此人正是今天的主角。有人说艺术家大多“不正常”,此言差矣,江初先生衣着整齐、一脸干净,正常得像邻居的阿伯。他有说有笑地把我们引向一座再普通不过的住所——家,房门窄小,三米之外是邻居家的门。我停下来,触一摸一着冰冷的铁门,心顿时生起一股辛酸感:这就是艺术家的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所谓“艺术”到底值几钱?为何有些艺人以“艺术”的名义在台上狂吼一曲就能收入几万甚至更多?不远处喇叭声不断,我突然感到它的飘渺与无助。

  进门,满目工整。房子很小,我们八九个人就把它坐满了;家具简单不过,不见任何奢华的东西。但文化气息浓郁足可迷人:四壁挂着精致的书法、国画;右上角是一个四层的小书架,摆满了书;书架旁边挂着两把二胡。陽光从窗口披洒进来,熠熠夺目。江波先生、尤永江先生已等候多时。江波是江初的堂叔,已是杖国之年,却鹤发童颜,背直腰挺,精神饱满;尤永江是江初的挚友,五十几岁,高而瘦,性情豪爽,乐呵呵为我们冲起茶水。他们是热爱艺术的“三角铁”。

  大家相见如故,品茶聊天,不亦乐乎。江初先生递给我《江初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和《正字戏大管弦改革浅谈》,娓娓而谈。我洗耳恭听,渐渐感到惭愧与敬佩的澎湃:老艺人的一生,真不易——

  江初先生从小热爱音乐,19xx年调入陆丰县正字戏剧一团一担任领奏,从此坚定了他的一生。起初剧一团一的头弦多用北方剧种常用的板胡、粤剧的高胡,而大管弦被束之高屋,因为大管弦音量较小,音色柔软、低沉,难以起领奏作用。江初深知一个剧种“特色”的重要性,用板胡、高胡作头弦并非出路:“一个剧种的头弦如果改用其他剧种的乐器就缺少自己的唱腔音乐特色,可能就意味着剧种特色的消亡。”身为剧一团一领奏,责任重大。他也深深感到改制乐器的必要性与急迫性——

  19xx年,剧一团一经文化部特批,作为国家第一个县级一团一应邀赴香港演出。这是多么喜人的消息!但是,为呈现更完美的音乐,乐器必须在演出前改制成功。江初大花一心思,在各大剧种中寻找灵感:“要提高大管弦的领奏地位,塑造其乐声在乐队中的突出、主导形象,就要使它能发出近似于短杆乐器的高、尖、亮音响效果。” 依此思路,江初忘寝废食地为乐器进行“手术”:锯短琴筒,使音速加快;截短弦杆,改成高音频;加厚面板,使发音硬朗、厚实;改用竹质码和钢丝线,使发音高尖、嘹亮。经一番周折,最终大管弦的音响基本达到预期效果,领奏地位突出。最后,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引起轰动,把正字戏的魅力和特色传播甚远。江初先生功不可没!

  接下来剧一团一参加了不少大型演出,如91年的省艺术节、92年文化部主办的“天下第一一团一”汇演……反响皆不错。可谁想过轰动之后是萧条的命运?后来剧一团一曾长期低迷甚至瘫痪,江初一度“卸甲归田”。直到03年4月,陆丰正字戏剧一团一才恢复排练、演出。江初先生热情不减,深思熟虑后,决定对大管弦进行第二次“手术”:延长弦杆,拉高“千金”,放低一个八度(定弦不变),改用硬木质码。如此一来,弦线张力适度,手指吟、一揉一自如,音色晴朗、饱和,悦耳动听,正好吻合演员的唱腔韵味。此外,还请师傅在大管弦杆头上作雕刻装饰,使其尽善尽美……

  “06年6月,正字戏申遗成功。”江初先生盘起腿,轻描淡写,但我知道过程的艰辛——05年7月剧一团一被省文化厅定为“人类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单位。当时市委非常重视,立刻成立“申遗”小组,江初先生被任命副组长,是核心人员。可申请程序复杂,单表格名目之繁多就叫人头疼,一时不知所措。幸好江初先生广交四方,潮学研究所的郑守同志帮上了忙。江初先生和他前往广州省戏曲研究所将传统剧目的音响资料复录,并请回省社科院许翼心教授做指导工作。江初先生还前往潮州、汕头等地搜集资料、请教相关专家,才使得报表填写顺利合格。然而,好事多磨:所有资料必须录制30分钟的音像光盘。情急之下,江初先生自掏腰包一千多元作活动经费(当时经费无着落),并请来电视台的录像师江潮坚等十几位老艺人,一起录制谈艺录、演技和绝活,以及正字戏音乐有渊源关系的祭祀、庆典、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历经十几天的奔波忙碌,才告一段落。接下来还有棘手的剪辑、合成和配白工作。为不影响电视台的演播时间,江初先生等人于每晚十一点过后进台制作。经六个通宵奋战,才大功告成。条件有限,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这些辛苦换来了‘申遗’的成功,太值了。”江初先生始终面带微笑,眼睛里有光。尤永江先生烟瘾重,在我们聊天时,悄悄坐到了另一旁。江初先生虽健谈,但相对内敛,于是尤先生又坐上前补充了不少信息:江初也很注重“承先启后”,做好传、帮、带,新学员的吸收为剧一团一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乐队在他的带领下,和谐、共进,亲如一家,成为海陆丰的一流乐队。

  “江初这一生步步是音韵。”尤永江先生嗓音大,把此话强调了好几遍。我知道,江初先生也嗜好古典诗词。剧一团一这几年的大门、厨房的对联都自出他手,04年赴省特刊海报标语也由他构思、撰写。在翻阅江初先生的作品时,我想到门口贴着的对联:“扑朔逐春至,铿锵送福来”,横幅:“春满乾坤”。内心涌起一股暖流 ——残酷的现实并没有打垮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人。“只要生活继续,乐观与向上就应该继续。”我似乎听到了谁的脱口而出,暖人心窝。

  江初先生膝下有一女,二十芳龄,貌美,唤作俊栩,生性略微羞涩,像她的父亲。当我们得知挂在右壁的楷书作品为其所作时,震惊了——必定花费不少功夫练习,比许多所谓“著名书法家”优秀多了。俊栩的字清秀、圆一润,但落笔有力,字间有一股真气,而非匠气,实在难得。我们纷纷请求赠予墨宝,她也爽一快地答应了,并一一落款、盖印。“还处于初学阶段,显得稚一嫩,不足挂齿。承蒙各位喜欢,不胜荣幸。”江初先生低头,连连为闺女谦虚。其实,我更欣赏俊栩的是,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她能保持淡定自若,可见年纪轻,心境之好。三位先生培养有方。有这等闺女,不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音韵”吗

  江波老先生为人谦虚,一直沉默,看似不善言语。当我一靠近与之交谈,却见眼睛睁大,闻字字珠玑:“好的艺术中都有音韵,音韵是自然、柔美、节奏。搞艺术的人,最好要学习音乐……江初做到了。”三人皆持“音韵”观点,可见志同道合,“艺术是相通的,心浮气躁的人难以在作品中表达‘美’……”经这么点拨,我读懂了尤先生“江初这一生步步是音韵”一话的深层意思:环境与一个人的心态息息相关,作品的好或坏皆诞生于此间。

  其实,江初先生这一生就像一跌宕起伏的曲子,走一步,诞生一个音符。音符再美妙,音韵再和谐,无他人演奏或演唱出来,它依然是纸上沉默的风景。那么,谁来关心、支持艺术家的生活?尤其是那些为艺术奉献了一生的人。还记得著名哲学家宗白华的名言:“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何谓“物质”?精彩绝伦的音乐背后竟是艰苦朴素的一生。他们为音乐唱响一辈子,头发白了,背部驼了,声音沙了,而谁愿意为他们唱响?哪怕只有一小曲……

  夜幕很快降临,该是握手道别的时候了。相聚皆是缘,大家无拘无束,聊得真愉快。他们站在路旁,目送我们离开,夜风吹乱了头发。车窗外的霓虹灯一闪一闪,好不耀眼,江初先生现场精彩的二胡演奏还回响在耳畔。可当我再透窗而望,却不见影子了。想起江初一篇文章的一句话:“‘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本人立志在临近黄昏之年更不断进取、求索,为正字戏这株古老、珍惜的艺术奇葩添花加叶……”——19xx年进剧一团一,整整三十年了。“他们的家境一直不是很好。”身边的兄台突然轻声说。我转过头,泪悄悄地滚落下来……

  哦,人生不过如此:我们只花费一个下午,就大致了解。而人生真的不过如此吗?不,人生生生不息,艺术永垂不朽!“与艺术相濡以沫的日子,艰辛而幸福。”在离别前转身看见他们的眼神后,我就更坚定这念头了。“这是一群心甘情愿为美而死的战士。”我又不禁一笑。——再见了,江初先生、江波先生、尤永江先生,还有那可爱的江俊栩;再见,让人爱得如痴如醉又恨得咬牙切齿的真艺术。咱们后会有期!

读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有感

  无独有偶。二十一世纪初叶,人心的浮杂,与百年前的五四时期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必然有很多东西被暂时遗忘或遗弃,有人遂惊呼:“文学死了!”孤独的现代人无所适从。小孩们将目光投向论坛投向网络游戏,投向超女超男。女人们将目光投向韩剧,投向争端不休的宫庭戏。读书人则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一个世纪前,投向众多大家名师的不朽经典,以求内心的平和、人性的滋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林语堂经典散文集《人生不过如此》就是滋养性灵的一册好书。

  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线条式地刻录出其不平常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五四”时期,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既有东方的机智又有西方的思辩,时代赋予他们古朴的性灵与现代的奔放。他们的作品,以经典的姿态被一再地翻印、流传,长盛不衰。尤其是那年代的一些优秀散文作品,更是跨越了语言和时代的界限,迸发出瑰丽无限的生命力。少年时,我们曾沉浸于徐志摩的华艳、朱自清的清幽、郁达夫的沉郁、鲁迅的锋利;中老年时,却更喜欢林语堂的闲适、周作人的冲淡,当你对官场商场职场情场人场冲突厌倦了,读到林语堂们的文章,恰如喧嚣急驰的列车上偶遇久违的儿时故旧,不能不心生感怀与亲切。

  林语堂主张:“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他的散文皆讲究冲淡,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亦无官样道德,多推心置腹,多娓娓闲谈,有静气养心之效,怡情拾趣之功。读林语堂的书,宜灯下,宜窗前,宜旅途,宜冬寒,宜秋思,宜斜倚,宜侧卧。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他为文反对方巾气、道学气,认为天下好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感情,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无事翻看几页他的书,是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精神旅程,不知不觉中,你就学会了林语堂先生处世的超然和豁达,以及研究学问时的敏锐与才思。你恍惚看到了,一位温润如玉的君子,一位谦虚谨慎的学者,于无人处悄悄立在你的面前,与你辩论该如何逍遥自在地做人、心无芥蒂地处世,“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正因有了这种超然的心态,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两派不同阵营中的代表人物,唯政见不同,林语堂多次被鲁迅辱骂,但其事后仍能在《鲁迅之死》中满怀真情地说出:“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这种胸襟,何其坦荡。

  读林语堂的散文,另一个如天外飞仙般的享受就是无孔不入的幽默与机智。他的幽默不像时下流行的搞笑方式,肤浅而夸张地讲些笑话或段子来吸引人,而是于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可爱可乐的事物加以揶揄。如《我怎样买牙刷》、《我的戒烟》、《冬至之晨杀人记》等,从生活小事生发出无限的况味,读来令人莞尔。林语堂一生精通中、英文,学贯中西,博闻广见。丰富的文化底蕴,渊博的学识,使他的幽默充满与众不同的智慧,是骨子里的冷幽默,轻灵,通透,徐徐拂过须发、心房与毛孔,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读林语堂,与其说是在读他的出世与入世,不如说是在读一部社会人生。他的达观与超然并不是表现在对社会人生的不闻不问,而是纯粹古典中国式的雍容与曲折。在中西文化的熏染下,他不喜欢把文字摆弄得“如那些学生的游行示威一般,披肝沥胆,慷慨激昂,公开抗议”,而一任自己在思想界的大陆上驰骋纵横,走的虽是幽默与讽刺一路,但谁能明白他“这一路的滑口善辩,其中含有眼泪兼微笑的”呢?尤其令你感喟不已的是,书中所选的诸多篇目,我们在今日读来,仍如当时所写,一点也没过时;书中所透露的诸多世相,我们在今日看来,仍如当初时代,一刻也未改变。历史的车轮碾过,逝者如斯,而蓬草犹在。信手摘录几例。比如,他把应试教育称作“恶性读书”,并指出“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他说“西洋人讨论女子服装,亦只认为审美上问题,到中国便成了伦理世道什么夷夏问题。”他描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愿早晨听喔喔公鸡叫。我要邻近有老大的乔木数株。”……如斯种种,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日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与激赏,使人油然而生今夕何夕之叹。这,或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

  于《生活的艺术》一文中,林语堂总结道:“当我写这本书时,有一群和蔼可亲的天才和我合作;我希望我们互相亲热。在真实的意义上说来,这些灵魂是与我同在的,我们之间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认为是惟恐一真实的相通方式——两个时代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思想,具有着同样的感觉,彼此之间完全了解。”每个人读林语堂,都会被这“彼此之间完全了解”的契合之感所折服。这种悠然会心的感觉,在山水,是性灵相通物我两忘;在人类,是智慧的力量在穿越古今。经典,于兹诞生,源远流长。

《人生不过如此》读书笔记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显示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的快乐的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圆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很快就会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悔恨也会随风而去了。”

  首先是想求得也许偶然会读到我这篇粗陋的读后感的读者的原谅,竟然抄袭了坐着的这么长的一段文字,但我又忍不住,忍不住要将这段文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因为当我自己读到它时,就好像在一片黑暗中,浑浊中迷茫了许久的自己找到了一条敞开的大门一样。身上的一切重担,一切疲惫显得那样的渺小,那样的不堪一击。

  《人生不过如此》不是哲学书,但我认为它比哲学书更能启发人的心智;不是小说,但我认为它读来比小说更加有趣味。一篇篇文章读来滋润着自己身上的每一处灵魂。林语堂先生将自己一生所经历的,所看到的,何所做的一些感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读完这些作品,你会感到作者那颗豁达开朗的心,而且自己好像也走进了作者的思想领域一般。

  我说这本书是本哲学书,但作者并不是在生搬硬套地表达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样的哲学观点。但他也不是在创作,因为他所表达的观点早已由中西方思想家再三思虑过,表现过。但它却通过哪些小人物,小事件将那些哲学观点更生动地表现出来。老妈子的黄妈,她具有中国女教的一切良好的思想;一个随口骂人的苏州船娘;一个上海的电车售票员;动物园中的小狮子;一个某报天文栏内写文章的记者……诸如此类的人,通过他们,作者看到了很多,也带领着我看到了很多。

  作者在书中说他没有受过学院式的哲学训练,读过的书也不怎么广博。我想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他不必被禁锢在那些哲学书的条条框框里,从而更好地,更便当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使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直觉下判断,思索出自己的观念,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我很想问,一个人一辈子是不是不要读太多的书,因为所读的书太多了,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就很可能分不清孰是孰非了?当然,不要读太多并不是不读,也不是随意地读,而是我们要读那些经典的,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书籍。

  每个喜欢阅读的人都会有精神上的朋友,作者也是,但他的朋友不是马克思,也不是亚里士多德。而是屠赤水,袁中郎,金圣叹这些我们几乎都没有听过的小人物。他们因为有太多独特的见解,对事物具有太深的情感,因而得不到正统派批评家的认可。但作者却认为他们使他享受到了更宝贵,更诚挚的快乐。读完这本书,你会很惊讶地发出一声:啊,原来真的是这样。

  当我们面对一切困难挫折时,当我们遇到重重压力给我们的重担时。微笑吧,因为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作文

  从《京华烟云》知道了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是第一次读他的文章,很特别,很新奇,是一种舒适,一种自我的解脱……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读来令人眼前一亮。林语堂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文字精炼,但回味无穷。在他生活的每一个时期对于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在他的文字中“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我看到了他的超然,我能做到吗

  时光如流,仿佛就是刹那之间,青春岁月便如昨日黄花,随着厚厚的霜色而枯萎凋敝。当第一根白发出现,它让我警觉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青春已经流逝,岁月从不饶人。日子琐碎、繁杂、忙碌。生活像一面魔镜,在我还未来得及应对它的时候,它便把它最实质、最本真、也最枯燥乏味的一面突然呈现在了我的面前。要工作、要生活、要买菜、油盐柴米酱醋茶,水费电费通讯费……大到孩子学习,买房置业,小到待人接物,迎来送往,每天都是一个字:忙!忙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累,便成为必然,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于是,便时常为生活的重负而苦恼,而烦躁,而闷闷不乐,并时常生发出一种摆脱的欲望。

  读了《人生不过如此》后,我有了很多感受。现在,很多人活得很累,过得不快乐。其实快乐来之于健康的心灵!幸福来之于满足的要求。有些事只要肯换一个角度,换个心态。就会有另外一番光景,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发现,事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糟糕!换个角度去观察,世界会更美!

  无独有偶,有这么个故事说有一个像我们一样生活过得非常沉重的人,跋山涉水去寻找圣人咨询解脱的办法。圣人在听了他的苦恼以后,给他拿了一个竹篓,指着一条铺满砂砾的道路对他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放进背篓,看看最后会有什么感受。”

  那人照着圣人的吩咐去做,可走出没有多远,石子便装了半个背篓。圣人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越往前走,逗人喜欢的石子越多,背篓也就越来越加沉重。”圣人摞了一下银白的胡须,微笑着说:“孩子,我们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空的背篓。然而,随着我们的逐渐长大,喜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们每走出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喜欢的东西放进背篓,结果路走得越远,背篓里的东西也就越多,这就是你为什么会觉得生活的负担越来越重的原因。”

  那人问圣人:“我们应该如何来减轻生活的沉重呢?”圣人同答道:“要减轻这份沉重其实非常的简单,你只要把工作、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中的任何一份东西拿出背篓都会减轻沉重。”圣人紧接着反问道:“你愿意将其中的哪份东西毫不犹豫地拿出背篓呢?”面对圣人的诘问,那人无言以对。

  是啊,我们每个人装进“背篓”里的都不是纯粹的石头,而是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精心从这个世界里寻找来的爱情、事业、家庭、婚姻、友谊等许多令我们魂牵梦萦,难舍难分的“东西”。就是因为这些舍不得的“沉重”,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生活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充实。所以当我感受到生活的沉重时,应该感受到庆幸和满意、欢喜。因而沉重的背后必然是生活的丰硕和事业的收获。

其实人生不过如此

  雨滴追随着风的脚步渗入大地,浇绿了小草,染红了鲜花。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在不下雨时更能感受到春雨的珍贵。它“润物细无声”,总是在春天的夜晚滋润万物,让它们“旧貌换新颜”。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那么的有灵性、知人心。

  可夏雨不再像春雨那么温柔,像个富有同情心的小姑娘,反而倒像个淘气的孩子。你看,“前日看花心未足,狂风暴雨忽如凭。”他那无情的双手,残忍地摧毁了小花。而且他的脾气还很暴躁,动不动就下一场雷阵雨。不信,你瞧……

  只见天空中,不知是乌云爷爷老眼昏花,把练书法用的墨汁给打翻了。还是乌云姐姐高考没考好,只能到小小的三线城市遮天盖日,然而,乌云爸爸很生气,脸色乌青乌青的,都遮黑了半边天。

  慢慢地,雨儿,从雾蒙蒙的空中洒落下来。好像一根根羽毛一样细,又好像一缕缕蚕丝一样光滑。细雨落在我的雨伞上,好像一颗颗珍珠点缀着我的雨伞。吹来一阵风,雨顺势落在了我的脸上,是那么凉丝丝的,那么舒服;细雨落在道路边的大树上,脚步是那么么轻盈、姿态是那么自然;落在漆黑的柏油路上,泛起了微微的星儿般的光泽。城市在雨的点缀下,活像一幅刚刚落笔的水墨画,缥缥渺渺,若有若无。就像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哗哗哗”,雨越下越大,天空中似乎有无数个巨大的水龙头同时打开了一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雨帘,又像是谁把千万盆水泼了下来。真是:黑云浓墨半遮天,空中忽倒瓢泼雨。“轰隆隆——轰隆隆”,雷声如同千军万马般从远处奔腾而来,地上的水流成河,风儿夹杂着暴雨猛烈地拍打着窗户,那玻璃上形成一条条水帘,外面的世界都模糊了。

  你再仔细地听,雨,谱出了一支夏天的交响曲。“啪啪啪”,那是屋顶上气势磅勃的击鼓声;“咚咚咚”,那是小溪中清新优美的特效音;“哒哒哒”,那是花丛中浪漫瑰丽的华尔兹;“嗒嗒嗒”,那是池塘上轻功水上漂的步伐……这乐曲时而轻快,时而缓慢,时而激情,时而低沉,时而气势磅礴,时而含情脉脉……真是美妙至极,让我想到了杜甫的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啊!

  提到下雨的池塘,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只见天空中的绵绵雨丝,落在池面,荡起一圈圈大小不一的涟漪。雨点儿又像筛豆子似的往下掉,打碎了如镜的池面,吓跑了午休的鱼儿。不知是雨太大了,那池塘被淹了,鱼儿离家出走了。尽管那些渔民们再怎么视它们如珍宝,他们仍会迈着坚定的步伐游走。也许是因为鱼儿要去亲戚家家做客,还或许是鱼儿要生宝宝了,池塘里的一室一厅的小窝,只够它自己住。所以它要寻觅一个三室两厅的大家,才好迎接小鱼儿的到来。

  当然,还有些糊里糊涂的鱼儿,在去亲戚家的路上迷了路,被一层层浪花推到了路边,这时,就上演了一场“抢鱼大战”,捡鱼的人个个脸上都笑呵呵的,可渔民的心血就这么白费了,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我们坐在车里,向外望去,小雨珠和车玻璃来了个亲密接触。大大小小的雨滴,好像是一个会变身的小精灵,由小变大,由大变长,仿佛正跟着交响乐尽情地舞蹈。汽车如果在那大大小小的坑洼中开快了,很可能会溅出十万八千米高的水花,如果你够倒霉,那水花就可以把你淋成个落汤鸡……

  鱼儿在寻家时被人们捞走,花儿在开放时被暴雨浇灭……只有经历过这场暴雨的小生灵,才会知道,其实人生不过如此,你只有斗过一只又一只拦路虎,你才会明白幸福的甘甜。

  其实人生不过如此,拥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坚持和拼搏的人生,才是真正拥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那些单一的生活,过起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你就是我的风景

婚礼主持人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