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对于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意义
姓名:杨亮
正如达尔文发现了物种起源与进化的规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就社会将其总结为人的思想动机和精神力量,新时代的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史观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引领者时代的政治与经济。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在政治经济领域也不例外。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其中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都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另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所以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进行的,但其意义更伟大,影响更深远。因为它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内含,充实了社会主义的外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具体化为更加贴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无限生机、活力、动力和巨大生命力。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矛盾,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内容,又是集中表现。从这个意义说,只要基本矛盾存在,政治矛盾也就不会消失。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矛盾长期存在的具体根源,则表现在多方面。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多元化,从总体上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而也有利于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多元的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对政治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复杂的影响:国家行政管理既要适应经济结构多元化的需要,简政放权,放开搞活,又要有利于宏观政策的集中统一和国家调控能力的增强,这就是一种矛盾;既要维护和加强执政党对经济、社会生活的统一领导,又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政治领域里阶级斗争便显得尤为突出。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的动力是利息在一起的。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需要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取得执政地位。虽然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中的阶级矛盾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扩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还是扩大,两者都要犯严重的错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意保持安定团结,防止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又要对阶级斗争保持警惕,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防止和阶级斗争熄灭论。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而政治体制改革则主要是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最终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就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深入研究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运用与发展,对掌握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有效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加强马克思理论理论教育,自觉地全面地贯彻执行,以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促进作和阻碍作用。如果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则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进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跃居世界第六位,成绩的取得大部分来自于经济本身的发展潜力,政治文明对于经济的发展作用表现得很有限,甚至现在成了阻碍生产力、经济基础进步、发展的障碍。所以,为了更好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势在必行,而且还要处理好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我们要加强马克思理论理论教育,自觉地全面地贯彻执行,以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制度面对面
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地活跃起来、发展起来、繁荣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与经验,归根到底,是由于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90多年的长期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起来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把当代中国引向光明未来的唯一正确道路。正是沿着这条光明大道,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与发展,社会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成就斐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实现了历史性跃升,我国正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形象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实践有力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体系。正是在这一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中和指引下,我们党领导人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既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又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成功地探索、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有力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什么理论,能够指导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相兼顾、民主与集中相结合、活力与秩序相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相促进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正是坚持这一社会制度,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与发挥,我国的繁荣发展获得了持久活力和坚实根基。实践有力证明,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才能为强国富民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决定》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基础之上的经济富裕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核心,实现经济繁荣富强。
一、抓住服务业这个薄弱环节,保持和谐的经济结构
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经济质量改善、结构优化和国际竞争力增强三大瓶颈,其中,重中之重是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就三大产业来看,2004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5.2∶53.0∶31.8,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比2002年下降了1.8%,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首先是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农业经济时代;其次是第二产业逐渐成为GDP的主要构成部分的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一统天下的地位又逐渐被服务业所取代的后工业时代。因为信息产业成了服务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因而又称为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服务业比重的提升是劳动分工发展和深化的自然结果,服务业效率和水平的提升对其他产业提升效率和增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业能否有突破性地发展,将在很大水准上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致使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的比重不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当前,“全世界第一产业占5%,第二产业占32%,第三产业占63%。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其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差别也很大:34个低水平国家为36%,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0%,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而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的服务业产出比重已经上升到70%以上。”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全面协调、健康稳定的社会,服务业的比重应达到50%~60%左右。能否实现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但关系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当前,我国服务业还比较落后,与上中等收入国家有一定距离,与高收入国家差别更远。发展服务业除了要靠相关的政策环境、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外,最有效的办法是开放。开放提供了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有利于服务业的改革、创新和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扩大开放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各类服务业与实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别,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继续大规模吸引外资的新热点。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促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大作用。
二、努力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决定》指出:“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拉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居民主要通过就业参与社会经济生活、获得收入来源、提升生活质量。实现充分就业,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就、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无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大的挑战。今后十年内我国劳动力总供给将会增加到7.8193亿的峰值,此后缓慢下降,到2020年可降至7.7574亿;按照7%~8%的经济增长率和比较理想的0.1707就业弹性系数测算,20年内劳动力总需求将从5.761亿增长到7.414亿。预计在15~20年后我国的就业矛盾才有望缓解。我国不但劳动力人口总量大,而且结构也很不完善。在全部劳动人口中农民所占比例高达70%,而英国早在1992年农业的就业比重就降为2%,德国和美国为3%,在日本为7%,韩国也仅为17%。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只有27.7%,世界绝大多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一般在45%左右,发达国家大都在70%左右。全面小康社会农业劳动力也不能超过15%,农村人口不能超过50%,而第三产业要超过45%。如果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45%,就能够吸纳1.3亿人就业,这意味着能够基本上解决今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当前,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的就业开发不足,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并存,劳动力转移难度增大。所以,我国要增强农业,提升农业的效率和效益,大幅度转移农业劳动力,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吸纳劳动力就业。
要充分理解服务业在增加就业、促动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理解服务业的重要性。服务业投资少、回报快、无污染,又能极大地增加就业,只要深化改革、扩大开发,政策因势利导、消除影响服务业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宏观控制导向明确、手段有力,服务业相对容易发展起来,就业问题也会随之缓解并逐步得到解决。
三、缩小贫富差别,保持和谐的收入公平关系
和谐是一个公平、公正、结构合理,社会各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到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持续得到协调的社会。当前,我国贫富差别继续扩大,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有的还比较激烈。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极不合理。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要增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使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差别缩小,使城乡居民之间的相对收入差别缩小,力争到2020年使基尼系数降到0.4以下,使收入差别明显缩小,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总体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升,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的文明水准将进一步提升。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别过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增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要增强对过高收入的税收调节,规范垄断行业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维
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取缔非法收入。建立利益均衡机制,首先是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国家再分配应向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倾斜,迫切的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要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面向所有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体系,消除城乡差别中贫困居民受助权益的不平等,并使贫富差别扩大化趋势得到相对应的控制;通过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并扩大到理应覆盖的全体劳动者,解除劳动者的养老、失业、疾病医疗、职业伤害等后顾之忧,并使之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获得相对应的安全保障;通过动员各方力量,大力发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持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使其生活质量得到相对应的改善。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社会才能保持和谐。
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关系
《决定》指出:“增强环境治理保护,促动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增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实现经济富裕,又要保持环境友好。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源约束持续增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不过,我国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至今没有根本转变,GDP的高增长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维持。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增大了40多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牺牲环境的代价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使按照能源再翻一番测算,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而且环境也难以承受。
当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别,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有内在联系。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把物质、能量实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排放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水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科技含量好、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友好环境的根本出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又要促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路。
总来说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富裕的社会,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环境友好的社会,是实现充分就业,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公平合理文明的社会。
社会主义的理解
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人给社会主义定义的标准是:“社会主义是普遍幸福主义。”是这样吗?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你要问我,我只能很抱歉的告诉你,我不知道!什么?也许你会说“你不知道瞎反对什么。”
1980年5月5日,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后,他又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那如今搞清楚了吗?不一定。也许你会觉得很可笑,其实这一点也不可笑,因为确实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
我不知道,但我愿意说说我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说持续提高社会保障和公民福利、增加绝大多数人群的幸福感。社会主义社会就是持续“和谐社会”迈进的人类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准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可以用四个定语来表达,它们是“平等的”, “民主的”,“公共的”,“共同的”。社会主义通过公有制的发展,社会公共生活的扩展以及追求人类资源环境共同利益来建设社会利益共同体,通过公有制和民主制达到社会平等。
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差不多,那你就错了。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别很大,它们的不同在于:所谓社会主义:就是“以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做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分配方式,并使这两种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主导和统领”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分配,其社会财富分配实行“相对公平公正和正义民主的分配。所谓资本主义就是“以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做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分配方式,并使这两种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主导和统领”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分配,实行社会财富分配由多数人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和转移,和使社会财富由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手里集中和转移。而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归根到底,就在于社会财富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还是由少数人独享的问题。其它的所有的政治、文化、军事制度等都是为了维护和保证各自国家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的贯彻落实和正常安全运行罢了。
每个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同。而我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是如此,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
谈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是目前发展的一个目标、愿景,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绝大多数人能分享改革成果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理论上讲,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各阶层人员各尽其能,使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全面发挥,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有效地系统。
我翻查了资料,找到“和谐”的定义,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而马克思真正把握了“和谐”理念,提倡社会和谐。
发现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千百年来中国都在追求和谐的大同世界。老庄哲学提倡“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构建了一个人人丰衣足食文明和谐的大同社会。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写出了《理想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
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做到以下七方面举措: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的战略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力关系;坚持教育的优先,保证教育公平;加大卫生医疗的服务,提要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最后我想谈谈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大学生能做些什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创新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从大学生群体中流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生群体中走出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带有创新的活力,播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作为大学文化的引领者,大学生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修养。
总而言之,我认为在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能量。成为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作者:叶燊《光明日报》(2015年08月23日07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制度自信具有更加独特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制度是道路的重要保证,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另一方面,制度是理论的具体化,更加直接和现实,直接关系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易于被感知和评价。因此,如果没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就缺乏现实抓手,道路自信也就缺少了坚实保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经历了从反思到理性、从认同到逐步自信的历程。当代大学生体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成果,但有的学生依然质疑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必然”;他们期待着全面深化改革红利的释放,但有的学生却很少看到这种红利背后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他们期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但有的学生却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模式作为比照的样本。引导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既有过去的经验需要归纳和提炼,也有当下的问题需要分析和解决,关键在于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获得感。制度优势的科学性如果不能被证实,制度自信就会变成一种口号,难以根植于大学生内心。在推动学生理论学习中坚定制度自信。要重点抓好唯物史观教育。唯物史观中蕴含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只有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社会发展形态及其原因,才能把制度自信建立于科学性之上。要及时、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论断,通过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其深刻内涵: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社会主
义的本质要求,怎样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从而深刻认识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充分认识体制机制层面具体制度改革的紧迫性、艰巨性,克服个别学生以具体制度的不完善来指责甚至否定根本制度的不良倾向,形成对待改革、适应改革的理性心态。在感受建设成就中坚定制度自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给理论以创新的源泉,给制度以自信的保证,给人们以信心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树立制度自信提供了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明。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充满信心。要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探索的事业,“摸着石头过河”必然是渐进的,不可能是完美的、最优的。前进道路上的不足、困难和问题易于被人们关注、聚焦甚至放大,易于成为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用来否定道路、歪曲理论、抨击制度的理由和例证。要引导学生看到问题的存在与原因,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路径,坚定克服不足的信心与勇气,不因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存在而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理性比较中外制度中坚定制度自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是经过中西制度比较后形成的理性与成熟。今天,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深刻理解:“五个有利于”如何揭示制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为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概括,从而把自信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论逻辑
与实践展现的关系是坚定制度自信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理论层面论证是有着比较充分的论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作出的“两
个必然”的最终结论,实际上就蕴含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基本理念。但
这种优越性存在于既定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之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无法完全体
现。因此,必须深入阐释和厘清二者的关系。
在了解历史规律中坚定制度自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进
行了艰辛探索和不屈斗争。历史事实最终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然而,一些学生仍存在逻辑质疑:历史的选择未必是现在的选择,过
去的成就未必意味着将来的美好。其实,这种担忧与1945年黄炎培在参观延安后谈到的“历
史周期律”有着相似的意蕴。事实是,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和显著成就为历史的选择不断
作出新的注释,展示了合乎历史规律的逻辑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回溯了过去、运用于现在,
也必将指向未来。
在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来源: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ISSN:1008-9012
年:2016
卷:000
期:001
页码:42-48
页数:7
中图分类:D61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现代化
摘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坚定制度自信的基础,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大意义.经过60多年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逐步得到体现.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统一起来,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创新的重大突破.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把坚定制度自信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把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统一起来,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社会主义的制度的优越性 面对疫情作文
面对疫情,我们不杞人忧天,也不自我催眠,能有这样的平和心态,因为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为我们做后盾,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由于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疫情到来,没有人置身事外,平时吵闹也好,推诿也好,这时候瞬间团结一致,自己家有了困难,谁会闲着?于是各省各市搬家式的援助湖北,一车车蔬菜,一车车肉类,一车车粮食,一车车物资,都源源不断送到疫区,由于国家统一了道路政策,优先保证救灾物资同行,所以,这些物资都是最快送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疫情爆发的特殊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缺点自发性使得个别企业不择手段的追逐利润,哄抬物价,囤货居奇,造假售假,政府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合理配置资源,保证紧缺医疗物资供应,也保证了保障民生的基本物资的分配。
在政治制度上的优越性,即“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此次疫情阻击战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一盘棋、人民上下一心,共同依法依规、依靠社区群众、有序进行疫情防控工作。
如果你不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的优越性,来看看几个例子。
2月1号晚上。香港的医护人员“工会组织”「医管局员工阵线」公开发表声明:“组织旗下所有医护人员将会在下周一开始罢工,以抗议港府在疫情控制上措施不力。”而且,这个方案现在已经通过了这个组织的投票,也确定实施了。根据香港媒体给出的数据,大概有超过6700名医护人员参与此次罢工。其中护士占70%,医生占8%。
美国的医院都是私立的,检测一次新冠肺炎需要个人承担2000美元,美国CDC找药厂协商要求降低试剂价格,药厂说如果我们不赚钱,我们就不生产。
日本的疫区超市被抢购一空,连卫生纸都没有。
疫情最严重的贝加莫市市长也表示,该市新冠肺炎死亡患者大约有四分之三生前尚未确诊,就已经死在了家中。殡仪馆的焚尸炉24小时不停歇运转,仍然烧不完不断运来的尸体。
我们一直在讲政治自信,大家总是问什么是政治自信?总是觉得看不清摸不明,当疫情发生,对比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反应后,你会由衷的感叹一声,辛亏我是中国人,这就是政治自信。
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艾尔沃德话:“如果我感染了,我希望在中国治疗。”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基本国情,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种不发达不只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且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同古代的王朝是先进了多少呀!它使我们的祖国逐步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浅谈社会主义制度
从1956年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我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连饭都吃不饱,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迫生活,到后来,凭借着国家的优惠政策和祖辈们的辛勤劳动,我家渐渐地过上了一个幸福而安康的生活。
小时候,总喜欢一个人依偎在爷爷温暖的怀抱里,哭着要爷爷讲故事,爷爷拗不过我,只好顺从了我。于是我就痴迷地听爷爷讲以前的故事。突然爷爷紧皱眉头,感慨地说到:“我以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贫下中农,要不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我早就被饿死了。”说完,爷爷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哽咽的哭出声来,小小年纪的我被眼前的这一幕所惊呆了,我压根就不知道这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竟然触碰到了爷爷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夕阳西下,映日的光芒洒在我幼小的脸庞上,一个人独自一人走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我将来长大后一定要做个有用之人,报效祖国,将我满腔的热血抛洒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上,构建出一张张宏伟的蓝图。”我想高声地对全世界说道:“我是一个中国人,甘愿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那是一个漆黑而漫长的夜晚,离到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初冬的寒风刺骨地刮在脸上,没有光与热的世界真可怕,我瑟缩在黑暗的角落里,显得是那样的孤单与无助。失去了信息的支持,我变得如此疯狂与不安,突然一个熟悉的背影映入我的眼帘,我知道——“救星”来了,爸要接我回家了,我很感动,也很受鼓舞,此时的我觉得全身都充满了力量。回家的路很长,但我有爸陪在我的身边,我什么也不怕。夜晚真宁静,只有我和爸沙沙的脚步声,走了一段路后,爸平静地对我说道:“小时候的我像你这样大的时候,我就一个人挑着两捆柴,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晚上没有光,就一个人摸索着,虽然很沮丧,也有过绝望,但还是在摔倒几十次的情况下,带着遍体鳞伤的身体回到家里。你爷爷看见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帮我擦点药酒。”说完父亲脸上的神情依旧如湖面一般平静无波。听完他的话,我顿时默不作声,我不知该怎么形容,我此时的心情。以前爸吃不饱,穿不暖,而现在我样样都不缺,却不思进取,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推就倒。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父母收入的提高带来的却是我日益颓废的心灵……
发展了,富裕了,我家也大变样了。以前的茅草屋和土坯房一律拆除了,带来的是崭新的居民楼,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家,也吹进了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的心里,扶贫工作深入人心,“新三农”政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无处不彰显着党和国家对农村问题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