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阶级意识
历史
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清朝政府签下的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让这座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顷刻间变成一片焦土和瓦砾;我们永远不能忘记,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使3000多名万东北三省的父老成了亡国奴;我们永远不能忘记,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使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我们永远不能忘记,1937年12月13日,日本法西斯对我国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为了重整河山,多少志士仁人、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打败了帝国主义侵略者。
沧海桑田,风雨坎坷,伟大的祖国历尽磨难。我们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我们不甘心落后于前人,要继承和发扬先行者留给我们的不怕困难的精神。
从七七事变开始,中国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中国人民一直在战火中苦苦挣扎。如今,中国已走出了血雨腥风的阴霾,华夏大地处处洋溢着欢歌笑语。我们现在的丰衣足食又是靠什么换来的呢?是用革命英雄的生命与血泪换来的,是用中国人民的双手和汗水换来的。今昔对比,我们怎能不感叹呢?不要忘记我们中国曾有过的一段屈辱,不要忘了我们肩挑着振兴中华的重任。
我们要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希望。周恩来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的命运掌握在所有中国人的手上,更掌握在我们青少年手上!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让祖国更加强大。“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让这句话永远记在我们的心里,激励我们奋发图强。
面对历史
面对历史,历史源远流长至今日,是我们造就了历史,还是历史造就了我们?面对历史,需要有旁观者的冷静,挚友般的温和。平视历史,有“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全部爱国主义精神充实起来的,不同的人士对自己的豪情的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其中诗人的表达方式颇为高雅、豪迈,喜、忧、爱、恨层层包裹着食诗词中的每一个字……忧,忧得让人无奈。
诗仙李白游览越中时,想起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有感而发,写下《越中览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喜,喜得让人发狂。
在广德元年(763),杜甫喜闻蓟北光复,留下千古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正所谓“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曾记得,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率兵马仓皇逃入西南,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遭到毁灭,白居易亲历这一历史变故,感叹不已,便写下了名篇《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情,都被作者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恨,恨得让人入骨。
众所周知,奸臣昏君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中,陷害忠良的秦桧便是代表。岳飞抗金班师,而秦桧却连发十二道金牌令岳飞回去,并向金国求和。岳飞满腔悲愤,却无人理会,留下《满江红》之豪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只可恨秦桧竟然不放过岳飞,在他写下《满江红》之后不久,便伙同宋高宗赵构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陷害致死。
历史,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只要我们懂得了如何正确地去阅读它,便会从中受益匪浅。而那些历史所散发出的光芒,也会照亮我们的生命。
对历史的一些看法随笔:历史,从这里开始变得不一样
说到历史,你的看法是什么样的呢
对于包子哥来说,历史这个概念从初中的时候进入了我的概念,那时候我以为那就是过去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是客观事件的记录。
但是其实我从未想过历史的另外三个真相:
1.历史的文学性
历史总是由人写就的,既然是人写的,就不可避免的带走主观偏见。那么,往好了说事件还是那个事件,但是我们的视角会受到影响,往坏了想,其实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
王强老师说:我们要知道是谁写出来的历史,这点很重要,我们要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写就更重要了。这是追问历史是否真实的关键。
2.历史的全局性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我们都已经深有体会了,“南美的蝴蝶和北美的龙卷风”的梗我们总是挂在嘴边,但是其实,自从有了人类部落开始,这种复杂性就已经存在了。同时我们探究历史,其实更多的探究的是“文化”层次的历史。
而在课程中,王强老师提到:范围最大,但复杂性最简单的,是物理的无生命的自然;范围居中,复杂也居中的是生命;范围最小却最复杂的是文化。
所以,我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归因,大概率的只是片面的认识,看待同样的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几乎一定能发现不同的原因。
3.历史真正的意义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句话虽然我已经知道了二十多年了,但从未像现在这样品咂出如此多的味道。
以前总是疑惑,历史事件层出不穷,每件事情的参与者,发生时间,发生方式,导火索都事件,所处的外部环境,都是不一样的,那这样的事情,是如何成为我们现在生活的参照物的呢
随着不断地接触历史,了解不同的分析方法,尤其是在听了王强老师的这节课之后,我也有了点自己的想法。
还记得王强老师在《宗教的凝视》那节课程中说道佛教的“空”和“色”,那些能被我们感知变化的是“色”,是“相”,是皮囊;而所有的东西的本性都是相互依存的,相互关联的,是不变的,是隐藏在那形形色色的“色”背后的“空”。
能够对我们的现实形成“鉴”效果的,则只能是这个“空”。
居然在《历史的凝视》的课后对《宗教的凝视》里面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偶有所得,有趣,有趣!
历史的选择
在清朝末年,中国背负了一个又一个的屈辱,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但是,往往人在极限时而实现突破,这个力量是无敌的,我们拿起了镰刀锄头,去反击帝国主义者的洋枪大炮,这时,历史选择了反击。
1840年,一个险恶的阴谋从外国人的脑海中出笼了---向中国销售鸦片,使中国人开始堕落。而外国人牟取了惊人的暴利,还称我们为“东亚病夫”。1860年,闯入圆明园的英法联军竟烧毁了这天堂般的地方。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懦弱的清政府任凭联军在中国土地上放肆。1911年,辛亥革命,孙中山等人彻底推翻了清朝。而后不久,中国共产党成立了。1937年,日本大举向中国发起战争,我们永远都忘不了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那三十万同胞。然而,这次,我们没有懦弱,我们的毛主席带领我们勇敢抗击敌人,这时,历史在中国危难的时候选择了毛泽东和反击。
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无数群众欢聚在天安门广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那五星红旗徐徐的升起,《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地走奏起,给我们心中增添了多少骄傲?战争的硝烟,终于不在弥漫于华夏大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沉睡多年的东方巨人终于苏醒了。
这些年来,中国人,做出了许多正确的选择。这些年来,我们踏着勇敢、拼搏的步伐,一步一步的走向辉煌:1949年,我们的国家解放了,战争终于停止了;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01年,我国申奥成功;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安全着陆,我国载人航天飞船获得圆满成功、、、、、、一次又一次成功,一次又一次辉煌。中国,用自己的成就,向国外人士展示了自己的成功与伟大!
这些年来,经过先烈们浴血奋战后,世界和平了。从“抗美援朝”、“中印、中越自卫反击战”到中美、中日正常邦交和世界范围的和平共融,流淌着一滴滴神圣的血液,树立着一位位烈士的英魂,华夏儿女为维护国家的尊严、人民的幸福挺身而出,为全球的和谐主题考虑,才有了当今世界的旷日持久的和平篇章。
这些年来,我们的祖国经过了许多灾难、磨练。这些磨练使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一步步地成为强者。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向世界宣布:我们不是东亚病夫!我们不怕你们!我们的力量是强大的!中国崛起了!
历史选择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爱我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的中国!
历史
且不说以他们对历史的了解程度是否有资格批驳历史,仅是“黑暗论”就已经站不住脚。
无论是中国不断变更的中央官制和土地制度,还是1787年宪法、《权利法案》等,都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凝结了一代人的智慧。
从今人之角度来看,这些制度皆有不足,但我们要明白,今人对历史的研究,应旨在注意其历史局限性,立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进行评说,如此才有研究的立场和价值。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是总体的主观方面。
无产阶级作为“认识社会总体现实的自觉主体”与一切个人主义的立场格格不入。个人主义往往立足于个人的观点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和社会环境,因此,个人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立面的,而这个世界则是肆意凌虐个人的无情的命运。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异于人的、难以捉摸的和完全不受人的行为能力影响的人的环境,对于它,人们在理论上往往称作“规律”,即看作是不可理解的合理性存在; 而在现实中则是以宿命论的方式接受了它。这样一来, 就把人变成了历史过程中的一种完全消极的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从阶级的立场出发看待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它把无产阶级自身与这个世界视为一体,视作总体中相互规定的总体因素。作为阶级的人是总体的主体,它把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都看作是属人的而加以改造,而人自身的改造又有赖于周围世界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因此,阶级的观点是历史总体观的基础,正是由于无产阶级有了自觉的阶级意识,总体范畴在科学-方法上的优越性才表现了出来。
总之,根据卢卡奇的观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形式的哲学实在论都可以彻底的寿终正寝了,任何关于世界的实体性规定都只能导致无谓的纷争,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念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不仅无产阶级革命,而且整个人类问题的解决都将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唯有这一科学的观念可以引导人走向全面发展之路。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
卢卡奇说:“作为总体的历史(一般历史)既不只是个别历史事件的机械总和, 也不是一个对立于个别历史事件的先验的观察原则”。历史总体性问题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把握任何历史事件在历史过程中的真正作用,都离不开历史的总体性问题,“这个问题在对极短的一段历史的描述,或对历史片断的描述时,都是必然要出现的。”
之所以研究个别历史事件时离不开总体问题,是因为历史总体蕴含于历史事件之中,而又不断地冲破个别的历史事件。因此,历史总体是对历史事件的扬弃, 一切蕴含着总体的个别事件都是历史总体借以实现自己的中介。每一历史事件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作为历史总体的特定环节的位置,但这些环节却不会叠加组成历史的总体,也就是说个别历史事件不能够被理解成历史总体的机械的部件。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
虽然历史的总体性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始终, 但“只是随着无产阶级的出现才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为看到社会的整体提供了有用的出发点。”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本性决定它认识历史总体就是阶级的自我意识,即无产阶级的觉醒。“因为对无产阶级说来彻底认识它的阶级地位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因为只有认识整个社会,才能认识它的阶级地位;因为这种认识是它的行动的必要前提,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才同时产生了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和把现实理解为社会进化的总过程的学说。”
无产阶级的自我认识是和对总体的认识一致的。因此,对历史总体的认识并形成总体范畴也是历史的产物。也就是说,一方面, 由于历史的发展把历史的总体性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了;另一方面,历史的发展创造出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又提出了建立本阶级的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这种方法正是辩证的总体范畴。卢卡奇说:“历史唯物主义来自无产阶级的?直接的、自然的?生活原则,对现实的总体认识来自无产阶级立场。”不过,卢卡奇接着指出:“这决不是说这种认识或方法论观点是无产阶级作为阶级所天然固有的”。总体范畴的产生,也需要从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来理解。当无产阶级还是一个自在的阶级时,尽管它有着冲破资产阶级罗网的愿望, 但却无法成为现实,即使在这个阶段中会产生出某些思想体系, 也只能是在方法论上依然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空想主义。只有当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阶级,即成为“认识社会总体现实的自觉主体”时,才能够提出科学的历史总体范畴。
历史总体范畴的提出,打破了概念僵硬的自我封闭性。历史的总体范畴在概念的历史生成中来理解概念,认为造成概念独立性的一切因素都在历史生成中被消除了, 任何概念的结构都由于建立在具体内容上而不断获得新的性质, 从而迫使概念的结构不得不时常通过变化来适应内容,达致与内容的统一。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
历史研究是指向未来的,人们希望通过研究历史去找到解决那些人们将要遇到的问题的方法。然而,研究历史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透过历史的表层抓住其本质,然后, 基于对这种本质的认识,展开对社会历史总体的把握; 另一条是经验主义的或实证主义的对历史表象的热恋。卢卡奇主张走第一条道路,他说,马克思的名言:“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历史地了解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的出发点和钥匙。
在卢卡奇看来,从整体出发,还是从单独孤立的部分出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不同的出发点完全可以形成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结论。从单独的孤立的部分出发,其结论必然是抽象的;而从整体出发才是认识具体性的保证。
一切以追求真理为宗旨的科学, 都必须清楚地和准确地掌握对象的实际存在同它们的内部核心之间、它们的表象和关于它们的概念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因为只有认识到了这种区别才能去把握其联系。但是,资产阶级科学, 特别是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并不知道这种区别,他们把现象和本质混同了起来, 误以为那些实际上只是对象的表象的现象就是对象的本质。其实,这些现象只是一些假象,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产生出来的假象。而资产阶级科学却恰恰是建立在这些假象的基础上的,所以,资产阶级科学的真理性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科学的这种状况有自身的原因,即局限于现象的范围, 以获得对现象的认识而沾沾自喜;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与现象的分离,用社会的繁荣掩盖了深存于内部的矛盾和危机。生产者同生产总过程的资本主义分离, 劳动过程被肢解为不考虑工人的人的特性的一部分,社会被分裂为无计划和无联系盲目生产的个人等等, 这一切也必定深刻地影响资本主义的思想、科学和哲学。”[1]所以,科学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的、暂时的性质。
总之,资本主义社会在两个方面决定了资产阶级科学的抽象性: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和专门化,使资产阶级科学把对一些特定科学和方法上是必要的、有用的抽象概念作为本原。进而,又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存的各种关系,或者对这些关系的规范,看作是来源于这些抽象概念的;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把人变成了抽象的、孤立的个人,而资产阶级科学又恰恰是从个人的观点出发来考察社会现象。
资本主义社会把全部人与人的关系都变成了物的关系,物化遍及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成了整个社会唯一的表现形式。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和官僚机构都成了物化的合理保障,即使在人的精神世界和伦理领域中,“占有”和“出卖”也表现为一种普遍现象。总之,整个社会都服从于一种“永恒的”、“铁的”规律,其它一切都成了偶然的、不合理的假象。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本质的方面都被物化的形式所遮蔽,片面性就成了这个社会最明显的特征。
卢卡奇通过对资产阶级科学的抽象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片面性的批判,提出了总体范畴,期望在总体范畴的基础上获得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建立起无产阶级意识,从而超越资产阶级科学和资本主义物化。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
卢卡奇这部着作的名称叫《历史与阶级意识》,“历史”无疑是该书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打开这本书,我们看到通篇都是对“总体”问题的强调,可见卢卡奇是用总体的观点来研究和理解历史的。同时,在对总体的规定中,历史又是最基本的方面。历史范畴与总体范畴是互为规定的,历史是具有总体性的历史,总体也是历史性的总体。
历史辩证法的主旨是理解统一的历史过程。历史是由无数个历史事件构成的,然而在流动的历史长河中,历史事件只不过是浮在表面的泡沫,主流隐伏在这些历史事件之下。历史研究如果仅仅看到这些历史事件,就不可能把握历史的真实本质。相反,如果没有对历史本质的揭示,也就不可能对历史事件有正确的理解。辩证法把整个历史过程理解为一个总体,它在研究历史事件时,是为了通过这些历史事件达到对历史的本质的把握。同样,它又把历史事件看作历史总体的一部分,运用总体的观点对其加以探究,以求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
卢卡奇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及其发生、发展的总过程,是理解历史的真正基础和全部根据。然而,资产阶级人本主义历来都是从人出发来理解历史的,但为什么他们陷入人与历史事件的直接性而失去对历史本质的把握呢?卢卡奇认为,关键在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对人自身的理解与马克思不同,由于资产阶级思想把一切有意义、有目标的东西从历史过程中排除出去;人们就不得不停留在历史时期的及其社会的和人的载体的纯粹“个别性”上。
历史的总体是不可能建立在人的个别性或个别的人的基础上的,根据人的个别性或个别的人是无法把握历史总体的。因为根据人的个别性来理解历史,历史就会“表现为不变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的对象。历史被按照形式主义僵化了,这种形式主义不可能按照社会历史结构的真正本质把它们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被推离了历史理解的真正起源,并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被隔绝起来了。”卢卡奇认为,把握历史总体的第一步就应当是把握人的总体或总体的人,正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总体才构成了历史运动的发展根源,使历史表现为一个总的、流动着的统一过程。
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意志和思想等作为历史总体的现实要素必然体现为人的活动。“历史一方面主要是人自身活动的产物(当然迄今为止还是不自觉的),另一方面是一连串的过程,人的活动形式,人对自我的关系就在这一串过程中发生着彻底的变化。”马克思认为,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人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的全部现实都是历史的,反过来说全部历史都是人的活动,我们考察历史,那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对于人的活动来说,总体性是一个无需证明的问题。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以一个阶级和集团的形式而进行的大规模社会变革的活动,还是以一个个体的身份进行的日常活动都具有不可怀疑的总体性。人作为剧作者和剧中人的统一,其一切活动都是具体历史环境中的活动,人的活动赖以发展的物质资料和作为人的自觉活动的思想因素都是来自于社会历史的总体和作为这个总体的一部分而出现的,人的活动本身就在创造着历史的总体。同时,人的活动在对人自身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改变中又使人的总体性质愈益加强。
历史总体既不是一个已经实现了的总体,也不是一个在社会运动中日益趋近的目标。也就是说,历史总体并不固定在某一社会整体的形式上,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打破了对总体的形式化理解,而人类社会的未来任何形态也不可能是总体最终完成了的形式。历史总体永远都是历史本质的总体化,是历史地生成着的。它一方面是人的活动的目标和结果,另一方面又是人的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生《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
卢卡奇把总体的观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科学之间决定性的区别所在。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范畴,“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
在黑格尔那里,总体范畴是绝对精神的别称,绝对精神是普遍的、统一的、 完整的总体,世界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既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又是其本质的表现, 绝对精神之外无物存在,它就是世界的总体本身。因而总体就是实体, 是作为万事万物本质的精神实体。卢卡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总体观作了“独创性地改造”。也就是说,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总体观,但不是把总体理解为精神实体。马克思的总体范畴是根源于经济分析的对人与人关系的总体把握。就把历史看作统一的辩证过程这一点而言,马克思和黑格尔是一致的。再进一步,人们就会发现,马克思从经济范畴出发去把握人与人的关系的总体,这是完全不同于黑格尔独断论的绝对精神总体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抛弃了黑格尔关于历史发展的神秘主义成分,正确地指出了,历史无非是人与人的关系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根源都只有到人的实践中去寻找,一切社会关系都象麻布、亚麻一样,是人们生产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整体的全面的理解, 这种理解应根据人与人的关系,把主体和客体的全部社会运动作为历史的基础, 突出人的物质存在活动的实践性、社会性。如果我们需要理解某一特别的历史事件或过程, 我们就必须把它看作一个具体的整体的一个方面。比如,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都是人的关系的具体体现,它们都可以归结到人的关系的总体中。作为总体的环节和不同要素,它们之间的不同是统一体内部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基础。
卢卡奇认为,辩证的总体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真实状况,在认识社会历史的现实中赋予总体观以现实性。他说唯物辩证法是最现实的科学, 它所反映的是:事实及其相互联系的内部结构的真正本质。马克思的辩证总体观是能够在思维中再现和把握现实的唯一方法。比如,在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马克思的辩证总体观不停留在表面的批判,而是深入到这个社会的深层,揭示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对抗性,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的矛盾性质。马克思的辩证总体观所追求的是对世界的完整的把握,即通过总体范畴赋予一切各别的认识以现实性。
辩证总体观的现实性也表现在自身的理论总体上。辩证法的一切概念都不可能被明确严格地界定,任何对辩证法的概念作出界定的努力都将失败。因为,辩证法的本质就在于扬弃,辩证法的一切概念都只有作为在总体中被扬弃的环节才有意义。所以,必须从总体上来理解辩证法,任何一个单独的概念都不可能成为直接走向理解辩证法的通路,它只有在总体中,作为在总体中被扬弃的环节才能成为理解辩证法的工具。
辩证的总体观是具体的。也就是说,总体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为许多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是最丰富的具体。卢卡奇特别强调总体的具体性,有时干脆把总体范畴规定为“具体的总体范畴”。卢卡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总体范畴就是要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整体性的全面的理解, 即在全部的社会历史运动的基础上来把握人的物质存在的实践性、社会性。总体的具体性还表现在,“孤立的事实”必须在总体中才能得到理解,如果我们要把握某一个别的历史事件或某一特定阶段的历史过程,就必须把它看作是具体的总体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 只有总体观才是具体地把握各种社会现实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