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哲学关系在作文中的常见应用之—原因和结果

  思想1: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关系,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因果地位相互转换,在此时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另外因果本身也可相互转换,相互作用。

  阐释:础润而雨,月晕而风。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都给世界到来了巨大的危害,之后人们都建立了灾难预警机制。

  思想2: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形式。

  阐释:一个原因可以导致许多结果。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就导致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家长制、领导终身制等多种结果。一场“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造成的灾难哪里仅仅是经济的滞后呢?民族的文化,国民的灵魂……有时,一种原因还会同时带来正负两面的结果。李白丰富多彩的诗篇,既是其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的反映,更是儒家、道家、佛家、纵横家、名家等多种思想影响的结果。2003年SARS的产生的原因就是复杂的、多样的,环境污染,领导渎职,民众陋习,等等。同样,造成的结果也是复杂的、多样的,经济的,教育的,心灵的,民族的,国际的,等等。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因果论证法

  例1: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修改: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例2:论点:自立自强

  论据:11岁的洪战辉经历重大家庭变故,稚嫩的肩膀承担起生活的重负。从读高中开始,他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直到背着妹妹上大学

  分析:洪战辉为什么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他努力拼搏,用双手撑起自己和妹妹的一片天。因为自立自强,他感动了万千国人。君子以自强不息。唯有自立自强,方能收获精彩人生。

  例3、论点: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方法:自问自答]

  例4:论点:人贵有自知之明

  邹忌的妻、妾和客出于私心,异口同声地肯定邹忌比美丽的城北徐公更美,但邹忌没有被假象迷惑。

  为什么邹忌能透过妻、妾和客的交口称赞的表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呢?因为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

  例5:论点:相信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汉末,群雄逐鹿,豪杰四起。曹操北踞中原,虎视眈眈,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权主战,然张昭等一干人竭力劝降曹。到底是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孙仲谋拔下佩剑,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便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于是曹军“墙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

  为何吴国能在群雄中占得三足鼎立之一席,成就霸业?孙权对自己的信念是坚持自是不言而喻!关键时刻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我意已决”的回答。

  训练:1、试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补写以下三个因果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唐太宗视民如子,垂拱而治,那是因为_①_。岳武穆统帅“岳家军”,屡战金兵,频频告捷,那是因为_②_。毛泽东同志率工农红军,以持久之战打退日本侵略者,那是因为_③_。以往凡有所成就的人和集体,无不严于律法,以成文的规定来约束。因为他们知道在绝对自由之下的惰性将急剧膨胀,只有在适当的管束之下,人才能发挥出潜在的能量,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

  2、给下面的论点和论据补上因果分析句。

  论点:近墨者黑

  论据:孟母三迁

  分析:

  例文

  自知者明

  《老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以为这是颇含辩证法的命题。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往往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对自身以外的事物,你可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也可以“明万里之外”,然而,对于你自己本身,却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故自知者堪称明哲也。

  为什么“自知”比“知人”、“知世”更难呢?看来不外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认识论方面的原因。人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可以通过直接的观察、调查、实验等手段获得;而对于自身的认识,须待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作用于外部世界以后,才有信息反馈回来,多此一道曲折,就难免“旁观者清,当事者迷”了。

  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身份、名望各有不同,也容易对自身真实价值的认识造成偏见和错觉。《资治通鉴》载:隋炀帝杨广自负才高,曾对侍臣吹牛说:“设令朕与士大夫商选,亦当为天子矣。”其妄自尊大是不待言的。还有一种是真有才学的人,一旦有所成就,成为社会名人,就有人捧场而忘乎所以。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往往社会上崇敬名人,也就常有名人被崇敬所诱惑。如果自己不保持警惕,是会捧晕的。”

  三是感情方面的原因。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无论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有点“孤芳自赏”,大概也是人之常情。

  有此三端,便可知自知之不易。然人不能自知,其害大矣。《吕氏春秋》《自知》之篇,其中有一段写道:“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伯智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荣、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于不自知。”自知与否,简直关系到邦国存亡,身家安危,岂能不察!

  人若自知,则需“常思己过”并“闻过则喜”。唐太宗“三镜自照”的美谈和虚心纳谏的精神,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愿人人都有自知之明。

因果叙事法

  这一个章法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叙述的事件一因,后面的结尾是由前面的原因产生的结果。

  本方法适用于叙述一件事情。

  【写法指导】

  因:这里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指的是具体的事例。可能是一件事情,也可以是两件事情。在叙述的时候,要注意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写生动写有趣。

  果:这里是文章的结尾部分。或是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或是事件本身所包含的哲理。这里不是指事情的结果。而是指事情的意义,文章的中心。

  【范文示例】还是社会主义祖国好

  王青

  今年5月,我们赴美国参加世界杯“OM”比赛(即头脑奥林匹克)。短短10天之行,!我目睹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同时也耳闻目睹;一些新鲜事。

  一天,在田纳西大学留学的郭志超叔叔.带我们去超级市场购买纪念品。三名队员各买了一块滑板,当时就在超级市场上滑了起来。郭叔叔看见后忙说:“不能滑!”“为什么?”“摔伤了可不得了,这里一天的住院费就得花1000美元,什么时候没钱了就得出院。”听了这话,我十分惊讶:美国的医疗费这么高,没钱的可不能生病呀!

  在旧金山,我顺便去拜访了爸爸的一位同事——胡阿姨。胡阿姨闲谈时总是说:我来美国一年多了,还是觉得祖国好。胡阿姨还告诉我们一件事:去年,!日金山遭到一次罕见寒潮袭击。有钱人在家打开暖气设备,悠然自得,而那些街头流浪汉,浑身冻得瑟瑟发抖,蟋缩在墙角,一夜之间竟冻死上百的穷人,听了这件事,我无不震惊:“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街头的惨景浮现在我脑海里,我也奇怪:这里的政府为什么不管人民的死活呢?要是在我们中国,一方有灾难,八方来支援,政府和人民心连着心。这次大洋彼岸之行,我从心底感到:还是社会主义祖国好。

  【名师导评】此文小作者运用了因果对比的构章方法,具体描写了大洋彼岸之行所见所闻。“因”为美国医药费昂贵、“因”为美国贫富不均、政府不管人民死活,所以,作者才得出这样结论:还是社会主义祖国好。如果没有大洋彼岸之行所见所闻的“因”,这个“果”就不会瓜熟蒂落。由此可见,采用“因一果”型构章方法,是写说理记叙文的一种好方法。

因果互证法

  这是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它可以用原因来证明作为论点的“结果”;以原因的必然性证实结果的必然性。例如《我于咖啡中看见》中的一段,是先果后因的关系:

  我想,因了这生命的慷慨,我们必须尊严地活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们的存在。我凝视这白瓷杯中的咖啡,又想起这位终生在爱与死之间作茧自缚的天才———维吉妮亚•伍尔芙。她的灵魂有着深刻的思想与错乱。我恍若看见在春光明媚的苏格兰乡下,矢车菊香气的阳光铺满整个房屋,鹅毛笔与厚质纸张的摩擦,桌旁的咖啡轻袅地散发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我的嘴角轻轻扬起,这个天才一生传奇,终在疾病中死去,她说,生命的内核一片空荡荡,像一间房屋。抑或,在她品完咖啡的苦与甜之后,剩下的也不过是一只空杯子,这一生,死后也带不走任何东西。

  再如《缤纷成就和谐》的因果论证,是先因后果:

  千年之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却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在耳畔掷地有声;千年之后,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了求索中的多少中国人,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又延续至今,令人感佩。

  所以,请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请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各个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请给予保护;各个地区的不同生活习性,请给予宽容;尊重商店里买不同饮料的人;尊重音像店里买古典音乐或是流行摇滚音乐的顾客……正是每个人的不同特性构成这变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没有不同就没有真正的和谐。

  由原因引出结果:“所以,请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这就是因果论证。

  3、议论文写作指导_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

  一、议论文知识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要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3、分类:立论,从正面阐述其观点,驳论,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其正确的观点。

  4、结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论证结构,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

  5、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引申法。

  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类比法:用另一同类事物或事例比较说明论点。

  对比法:用反向例子或事理比较说明论点。

  二、议论文常见模式

  第一种:总分式(或称总分总式)

  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

  第二种,并列式(又叫板块组合式)

  并列式结构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开列的,也就是分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其先后次序有时可以前后互换;它们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例文:

  细节的魅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话,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这自然没错。但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细节可定胜负。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人会有强大战斗力。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细节可知兴衰。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便饭为他接风。一奢一简,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不可挽回的腐败堕落,看清了共产党同仇敌忾、艰苦抗战的勃勃生机。从此,他认定中国的前途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于是,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见证。

  细节可见精神。提到雷锋,人们会想起他那补了又补的袜子。他给敬老院送去的一块月饼;提到孔繁森,就会想起他去世后口袋中仅有的八元六角钱;提到朱德,就会想起井冈山上他的挑粮扁担;提到贺龙,就会想起长征路上的金色鱼钩……这些英雄伟人做过的大事,说过的名言,人们可能记不清了,可是,他们的一些生活细节却会让后人永远难忘,他们的伟大精神也就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永驻人心。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鸿篇巨制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细节是万仞高山上的一个石子。"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欣赏细节,把玩细节,会发现,小小细节,魅力无穷。

  评:本文中间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中心论点"细节有魅力"阐述其理由——为什么

  第三种:递进式

  递进式的结构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提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它们的先后次序一般是不可以互换的。意思是一层一层先后蝉联的。

  例文

  诗意地生活

  07年高考湖南考生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奋力的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到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风》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出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着打破命运的锁,让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秋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评:本文运用层进式。中间三级理想、奋斗、收获一层层深入,先后层次不可互换,另外,本文文采斐然,诗意盎然,"拿起奋斗的斧辟开理想的石"等比喻句用得新颖贴切。三是材料新鲜,积累丰厚,文章用到的材料,古今中外不下10处。

  第四种对比式(论证结构)

  对比式论证,指文章从正面和反面取材、论证,也即"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各层次既独立又相互支撑,全方位地对问题进行论述。

  例文: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余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恕。

  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的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他却仍为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恕。

  多一份宽恕,多一位朋友。多一份仇恨,多一个敌人。

  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仇视别人就是仇视自己。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心灵一片纯净。

  评:作者没去论述宽恕的必要性,重要性等等,而是紧紧围绕着"选择",反反复复地说出"选择宽恕"的好处,和"选择仇恨"的恶果。通过一次次的对比论证,让人接受"宽恕"的心灵选择,而抛弃"仇恨"的心态。

  第五种,启感式(论证结构)

  启是启示类,感是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感想类还可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这种写法由"引""证""联""结"四步构成

  例文:

  可以填平鸿沟

  某校高二(1)学生暑假想承包一个冰柜,既可尝到课本外的知识又可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但良好的想法、一腔的热情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因而伤心已极,离家出走。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与孩子之间思想上已出现了一道鸿沟。由此我们不得不发出呼吁:两代之间应互相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年轻的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他们的想法、做法都与上一代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这时父母不应该一概否定他们甚至责骂他们。时代不同了,我们怎能要求孩子一成不变呢?作为父母,应与孩子多接触,多了解,不要让彼此的距离越拉越远,形成一道真正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样,作为孩子,也应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也许他们是有点守旧,不大能接受全新的东西,但他们是出于一片关心。记得报载一初中女学生成绩不好,常受父母责打,终因厌世而自杀。她死后,父母哭得死去活来。若她的父母真的不关心她,又怎会如此之伤心呢?因此,多与父母沟通,多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两代人的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差距,这已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为此而离家出走,弃世自杀的孩子时有所闻。唯今之计,父母所该做的是少一点严厉的批评、打骂,多一点真诚的关怀,而孩子则该多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的心情,切不可轻易悲观厌世。

  从一个中学生的离家出走,我们应该警惕,不可再让那条"沟"广大下去理解,理解与热忱,是填平它的唯一途径。鸿沟,是可以填平的,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

  本文为典型的"引--议--联--结"的结构形式。引材料,简明扼要;明观点,要言不烦;发议论,情理相生;联现实,有的放矢;作结论,善于照应。观点鲜明,结构严谨,标题形象,语言准确。

  第六种:比喻式(论证结构)

  比喻式认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例文:

  象棋哲学

  象棋,确实是一个富于智慧的发明。一盘棋就是一个小的规范社会,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车行线、马行日、象飞田、炮打隔山子,小卒子一去不复返……正因为各有各的行为规范,大家都按规矩办事,才使这个小社会有条有理,妙趣横生,使下棋的人百下不厌,其乐无穷。

  下棋的人必须按棋的规矩办事,这是获得棋趣的前提,假如有人不讲究规矩,随心所欲,来邪的,要横的,这棋局就会乱了套,其中的乐趣也就烟消云散了。

  规则是象棋的根本,在规则之内,下棋的人可以运用自己智慧,可以灵活地调兵遣将,一招一式都显示着自己的谋略和思考,因而在小小象棋盘中,在规则的基础上,任人想象,任人发挥,变化莫测,极为有趣。

  象棋的基础是规则,规则的基础是公平。包括老将在内,都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并不折不扣地执行。

  棋局中没有闲子,每个棋子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或负责进攻,或负责守卫,或负责配合,总是各司其职,没有一个滥竽充数的。棋子一致对外,同仇敌忾,从不搞"窝里斗"不干勾心斗角,同室操戈的蠢事。为了大局的胜利,每个棋子都随时准备做出牺牲。

  这种棋局中的哲学已经超越了原始的竞技范畴,它暗示给世人的是谋生之道,为官之道。对于一个口口声声标榜热爱法制的社会,游戏规则就是平等,就是没有法外之外、权外之权,这一条适合于平民百姓,也适合于国家之首。

国考备考“因果关系”与因果类加强论证

  吉林华图教育

  一、题型识别

  国考在论证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提问方式以及论点内容来辨别题型。具有形如“以下那个选项最能支持上述论证?”这样的提问方式,被称之为加强论证类,如果这道论证题目的论点是形如“A导致B”形式,我们将这种加强论证类题目称之为因果类加强题目。

  二、“因果关系”与因果类加强论证之间的关联探讨

  在国考中我们分析“因果关系”与因果类加强论证之间的关联之前,大家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因果关系的一些简单的性质,以及因果类加强论证的常见加强方式。

  1、因果关系的特性

  ①共存性——原因和结果是共同变化的,原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结果的变化,结果的改变总是由原因的改变所引起。

  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结果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如果事情产生的原因发生改变,那么结果也随之改变,但是这也只针对于一个原因导致一种结果的因果关系,例如:地球有白天黑夜,就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导致的。这时候,如果地球不再有黑夜和白天的差别,那么地球不再自转。所以,对于一因一果的因果关系,可以说当原因成立的时候,那么结果一定产生。

  ②复杂多样性——因果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存在一因一果,还存在多因一果的现象。

  这句话的含义是,有些结果的产生未必是有一个原因作用产生的,比如说我们的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得到和谐社会的这一结果。所以这时候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中任何一个原因单独作用,都不能够建成我们的和谐社会。

  ③先后性——即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件事情的产生其原因和结果是有先后顺序差别的,例如:考上公务员与通过了笔试和面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先通过笔试和面试,才会有考上公务员这样的结果产生。

  2、因果类加强论证的常见加强方式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给大家讲解关于因果类加强论证的常见加强方式。我们列举一个简单的因果类论证。

  加强方法语言表达别无他因陈赫除了爱吃夜宵之外没有别的原因导致他发胖了对比实验有因有果陈赫坚持吃了一段时间的夜宵果然胖了无因无果陈赫坚持一段时间不吃夜宵,果然没发胖了

  3、探讨因果关系的特性因果类加强论证类题目的关系

  经过以上两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因果关系的特性以及因果类加强论证题目的常见加强方式,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两者之间的关联。

  论点:陈赫爱吃夜宵导致他发胖加强方法语言表达关联分析别无他因陈赫除了爱吃夜宵之外没有别的原因导致他发胖了加强题干因果关系的唯一性,否认结果产生的多因性对比实验有因有果陈赫坚持吃了一段时间的夜宵果然胖了加强题干因故供关系的共变性无因无果陈赫坚持一段时间不吃夜宵,果然没发胖了加强题干因故供关系的共变性

  三、例题讲解

  【例】具有大型天窗的百货商场的经验表明,商场内射入的阳光可增加销售额。该百货商场的大天窗可使商场的一半地方都有阳光射入,这样可以降低人工照明需要,商场的另一半地方只有人工照明。从该商场两年前开张开始,天窗一边的各部门的销售量要远高于其他各部门的销售量。

  如果正确,最能支持上面论述的一项是。

  A.除了天窗,商场两部分的建筑之间还有一些明显的差别

  B.在某些阴天里,商场中天窗下面的部分需要更多的人工灯光来照明

  C.在商场夜间开放的时间里,位于商场中天窗下面部分的各部门的销售额不比其他部门高

  D.位于商场天窗下面部分的各部门,在该商场的其它一些连锁店中也是销售额最高的部门

  【答案】C

  【解析】论点:商场内射入的阳光可增加销售额。

  论据:百货商场有阳光射入的各部门的销售量要远高于其他各部门的销售量。

  A项,除了天窗,商场两部分的建筑之间还有一些明显的差别,该项说明,除了阳光,可能还有别的因素导致销量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削弱论证,排除。

  B项,阴天需要更多的人工灯光来照明与阳光增加销量无直接关系,属无关选项,排除。

  C项,在没有阳光射入的条件下,位于商场中天窗下面部分的各部门的销售额不比其他部门高,与有阳光时的销售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加强方式为:对比实验。选项为无A无B,题干的论点为:有A有B。肯定了题干的因果关联,说明销量的差异与阳光有关,加强了论点。

  D项,这些部门在其它连锁店中也是销售额最高的部门,但在其他连锁店中,这些部门是否也位于商场天窗下面不得而知。该项不能加强论证,排除。

  因此,本题答案为C。

  以上就是关于“因果关系”与因果类加强论证之间的关联探讨,相信能够加深大家对于因果加强类论证题目的加强方式的理解,相信大家对论证类的题目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减少论证题目给大家带来的困扰。

因果定律

  因果定律这样说道:有一定的原因必有一定的结果。原因决定了结果。

  因为思想伟大,所以行为高尚。

  ——题记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其实世上本没有伟大,付出的多了,也便成就了伟大;其实凡事本没有原因,寻根究底,便有了结果;其实生活本没有劳动,而因为他们,便有了用双手奉献的一生!

  他们就是勤劳善良的农民工,就是朴实无华的劳动者,就是在闪光中现出灿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的创造者!

  他们是高尚的人,拥有伟大的思想。因为他们为人民服务,目的高尚,所以所做的事情同样高尚。

  他们是理智的人,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因为他们用劳动掌握心中的罗盘,树立无私的形象。思想理智,所以所做的事情同样理智。

  他们是自由的人,拥有充实的幸福。因为他们创造了劳动,为他人创造了更大的自由。让自由成为心灵最高的定性。

  他们是富裕的人,拥有神圣的财富。因为他们精神富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让富足永驻灵魂的力量。

  因为思想伟大,所以行为高尚;

  因为拥有双手,所以缔造幸福;

  因为平凡付出,所以收获喜悦;

  因为执着努力,所以会心微笑;

  因为尝试艰难,所以磨练人格;

  因为追求幸福,所以感悟人生。

  这就是农民工。

  付出了劳动,挑战了困难,收获了平凡却创造了伟大的农民工!

  诠释了幸福,放飞了自由,丰富了阅历在劳动中顿悟生命的农民工!

  因为他们的存在,所以世界充满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清澈而又明亮。

  因为他们的存在,所以人生迎来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

  因为他们的存在,所以生命覆盖了令人欣悦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农民工——因为思想伟大,所以行为高尚。

  在诺大的世界里,他们活着,平凡地活着,美丽地活着,如同海棠花一般灿烂地绽放着。

  生命中因为有了他们,所以有了平凡与伟大!

  他们是因果定律最经典的诠释,最富有魅力的人生写照!

  他们——农民工。

因果

  修桥铺路工人阿通,到房地产开发商胡赖那儿去买房子。胡赖说:“我的房子质量是一流的,环境是最美的,价格是最低的……如果我骗你,下辈子我会变成一头驴。”

  阿通拿出一辈子的积蓄,买了一套房子。

  半年后的一天,胡赖恰好从阿通的阳台下经过。“哗!”的一声,那阳台突然塌了下来。站在阳台上的阿通被摔死了,阳台下面的胡赖也被砸死了。两个鬼打起官司来,闹到阎王那儿。

  阎王问阿通:“你在人间是干什么的?”

  阿通说:“我是专门修桥铺路的。”

  “他做的可都是好事。”挂在墙上的照妖镜插话了。

  阎王又问胡赖:“你在人间是干什么的?”

  胡赖说:“我是专门为人盖房子的,那可是为人类造福的呀!我盖的房子可多啦,做的好事数也数不清……”

  “撒谎!”墙上的照妖镜打断了他的话,“你盖的房子确实不少,可是每间房子你都偷工减料!却又挖空心思、花言巧语地去骗钱!你是个吸血鬼!”

  阎王问完了话,站起身来大声说:“现在宣判:

  阿通,升入天堂!胡赖,留在地府!”

  阎王停了片刻,又接着说:“胡赖听着,你在人间为了骗钱,伤了不少脑筋,本王也不能亏了你,送给你一个大脑袋——驴头。另外,你在人间还有个特长:就是会‘转’,为了骗钱,你转动了各种机关。本王将发挥你的特长,派你到磨坊去推磨,围着石磨永不停熄地转下去!”

因果关系思维与话题作文

  “因果关系”概念并不是由某一位先哲的个人思想所提出,也不是一种导出的规律或派生法则,而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一个关于事物联系和生灭变化的基本法则,并在历史和实践中长期经受应用与检验而不断完善,成为人们事实推理和认识未知的指南。历史与社会将因果元素充溢人们的头脑,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寻求或运用因果关系分析来处理、解决矛盾,乃至创造生活。教师若能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理性、准确地运用因果关系分析进行作文构思,就可以指导学生写出更精彩、更优秀的话题作文,从而在高考中取胜。

  在话题作文中运用因果思维,可以使文章构思较常规思维更有优势,更有逻辑性。平时我们向别人诉说一件事或一个问题的始末时,我们总是先说事情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最后说出结果,做数学证明题,也往往由“因为”推出“所以”来,我们在运用因果关系进行话题作文时,也可由因推到果;当然还可以进行变通,采用因果颠倒法,先写出结果或结论,再逐层交代原因。这样,先把结果说出来,使得作者的思维有了立足点,文章有了论证的方向,由结论再分析原因,可使思维聚合到一点,不再分散精力,不再受其他因素干扰,在考场上容易成篇。

  举学校的一次高考模拟卷话题作文“老师喝药水”(曾经是台州市高考模拟卷材料作文的材料)为例:

  有位心理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从一个瓶子里倒药水喝,这使他班上的同学非常感动,他们认为他应该请假在家休息,但是他每堂课照上不误,因此大家学习心理学要比学其他课程用功得多。

  期末,同学们告诉老师,他们非常感激他带病上课,为了表示关心,他们问老师得了什么病,吃的什么药。老师满意地微笑说:“我没病,那是一瓶茶水。”

  请以“老师喝药水”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笔者通过对温岭中学123位考生作文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做出来的作文,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谈做事态度。从材料中引出“做事要讲究正确的态度”这一论点后,文章重心便举例分析列宁、华盛顿、马克思、王安石、雷锋等等古今中外人物,他们从小就做事认真,态度严谨,从而他们成功了。

  (2)谈教育方式。从材料中引出“教育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方式”这一论点后,文章中心便排比正反举例分析徐特立、爱迪生的母亲、海伦的老师莎利文等等如何如何讲究教育的方式,从而取得成功,通篇谈教育的“方式”。

  (3)谈关注细节。从材料中引出“注意细节可以使事情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一论点后,文章中心便排比正反举例分析刘邦、唐太宗、“微尘”等等如何如何注意到生活的细节,从而取得成功,通篇谈要关注细节。

  (4)谈欺骗教育。从材料中引出“心理学老师的这种教育是一种欺骗”这一论点后,文章重心便举例分析说这是一种欺骗学生同情心的教育,然后列举古今中外什么人运用了欺骗的手段,主题立意完全偏离材料的本意。

  类似以上这些情况的作文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即缺少以关联的目光,运用因果关系分析去思考问题的作文观。其实,如果运用因果关系思维去分析这则材料,就可以写出一篇分析准确、见解深刻的真正的话题作文。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材料所提供的范围,得出以下几组相关的“因”“果”关系:这位老师为什么采用上课喝“药水”的方法,从而收到学生学这门学科比学其他学科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他是位心理学老师,他了解学生的心理)学生为什么会“非常感动”?(因为这位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同情感激的心理)他为什么会达到教学目的?(因为他用了“欺骗”的做法)他为什么最后会“满意地微笑”?(因为他收到了有效的教学效果)等等。从而也为学生多角度的分析论证拓宽了思路。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因为”,只是从材料本身而言,而这些“为什么”也只是材料的第一层面。任何话题作文都不能就材料而就事论事,它有一个延伸性,也就是说,材料蕴涵着第二个层面。但第二个层面必须沿着第一个层面下去,否则就会跑题甚至远离话题的本意。

  材料的第一层面清晰地告诉我们,“成功”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作文立意可以归纳到“成功来源于良好的心理”这一范畴,正如成功来自于“诚信”(2001年高考作文),成功的选择来自于“心灵的选择”(2002年高考作文),成功与失败来自于“感情的亲疏及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高考作文),成功来自于“人文素养和发展”(2004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成功来自于对“一枝一叶一世界”(200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独特感悟,成功来自于“生无所息/生有所息”(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成功来自于能“在消逝中行走”(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虽然话题作文有较大的开放性,但也不能信马由缰任意为文,学生必须在“话题”提供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才智。

  基于对第一层面的正确把握,材料所隐含的第二层面的深意也就自然而然随之浮出水面: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像“心理学老师”这样的人,他们为什么在事业、感情以及在处理日常事情中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了解并正确运用对方的心理。我们可以例析历代历史人物在这一方面的成功作为论据。可见,第二层面是对第一层面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它能使文章跨越时空的隧道,纵横捭阖。这部分分析同时也是文章中最能体现作者的真知灼见,展现作者智慧的根本所在。

  进一步剖析,我们会发现,“为什么”的背后,存在诸多原因。如,成功来自于感动的力量:如《感动的力量》《因为感动》《感恩的心》《投我木桃,报以琼瑶》等;又如,成功来自于内动力:《当关爱成为动力》《也说“主观能动性”》《关爱中的激励》《智慧的暗示》等;成功来自于“善意的谎言”:《善意的欺骗》《美丽的谎言》《有时,谎言是一串紫藤花》等。

  由此观之,成功的秘诀,从“为什么”的角度去审视,是多种多样的。至于选哪种哪样,从哪个角度切入,那就看考生本身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敏锐度了。学生可以抓住一个“因果关系”写,也可以就两个或三个“因果关系”,甚至是多个“因果关系”来写,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学生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思考作出具体的把握和安排。

  笔者在批改学生的考卷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建立正确的因果关系分析角度,以至在立论上偏了题。如谈细节、欺骗、心态、教育、兴趣、态度、方法、暗示、理解等等,严格地说,由于这些分析角度与话题之间缺乏因果关联的目光,从而已经偏离了话题的本意。

  因果关系思维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基本问题。正如列宁所说的:“因果性问题对于确定任何一种最新‘主义’的哲学路线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为事物为何如此这般“存在”作出解释的“根据”。所以,德布路易说“探究因果关系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本性趋向”。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大量观察到的事实,迫使我们去寻找这些事物之所以如此这般的答案。大至宇宙、星系、太阳系,小至夸克、电子、中微子,其质量、寿命、结构和性能等,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此外,还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比如生命的起源等等问题。因果关系思维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明显地得到突显。

  因果思维的重要性同样反映在话题作文中。因为居于话题作文写作者意识中的,是一种建立在主体性思想基础之上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若不明晰,必然会导致文章思维脉络的混乱,因此,因果关系分析内嵌于话题作文中。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自己遭受风雨之苦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因果思维的典型体现。

因果关系

  司马迁,这说的是你吗

  那屈辱的宫刑夺去了你男子汉的尊严,却没有夺去你铮铮的铁骨。你忍住辛酸泪,咽入肚中化作笔上墨,数十年磨一剑,终铸成史家奇作《史记》。你在《报任安书》中说,你最希望的就是《史记》能够为后人所流传,绽放它的光芒。而你,好男儿司马迁,你的梦想实现了。后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翻阅这饱含血泪的《史记》啊!

  你种下了坚的因,终收获了成的果。

  那卧薪尝胆的越王啊!夫差给了你怎样的凌辱?你却将心中的怒火悄然汇聚,化作强大的精神力量,苦胆虽苦,可是你的心更苦,柴薪虽硬,可是你的志更硬。你顶住牛马之辱,一跃而起,破吴而归,成就了自己的千秋霸业。

  你种下了忍的因,终收获了成的果。

  眉眼盈盈的嫱儿,你可曾后悔自己的选择

  你不甘心贿赂那个贪婪的画师毛延寿,却只能孑然一人静坐在深宫之中。出塞!和亲!你作出了后宫佳丽们无人敢作的抉择。于是你抱一把琵琶,目光坚毅地推开了通往胡地大漠的门,消失在那漫天的黄沙中。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你是怎样的一个奇女子?你可知世人无不惊叹你娇羞的外表之下那颗坚强的心,你可知琵琶曲中那首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为你而作

  你种下了无悔的因,终收获了尊敬的果。

  秦脍,当你跪在西湖岳飞墓前,接受着四海游人对你的唾弃时,你的心情又如何呢?你这个万人厌恶的奸臣,竟会下此毒手陷害那屡立战功的忠臣岳将军。世人记得你的卑鄙,也记得你那丑恶的嘴脸。

  你种下了恶的因,终得到了嫌恶的果。

  那火海中葬身的商纣王,当你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煎熬于熊熊烈火中时,你可曾流下悔恨的泪水?如果你当初勤勉治国,而不是沉湎声色,结局,是不是会不同

  你种下了荒淫的因,终得到了灭亡的果。

  历史的长河滔滔而来,又滚滚而去,那其中的珍珠与沙砾仿佛要告诉后人:种瓜岂得豆,种豆岂得瓜

因果关系

  “因”与“果”互相关联,密不可分。凡事之果,均由“因”造成;凡事之因,必会造成一定的“果”。“果”怎样,取决于“因”是好或是坏。

  在这里简单地举个钓鱼的例子。两个人一块钓鱼,结果没有一个人钓到一条。于是,其中一人反思:“我做到最好了吗?我把鱼食放准了吗?我心太急了,还是技术不够高明?”另一人一直苦恼:“唉!今天真是倒霉啊,时间白花了,一条都没钓到!早知如此就不折腾了……”

  这两个人,是极典型的“畏因”与“畏果”。前者即使这次没能钓到鱼儿,可是积累了经验,收获了心得,可以肯定的是下次他会少犯之前的错误,有个好的结果。后面那位呢?他还困在之前的抱怨之中,没有寻求到新的改进的途径和妙法,下一次的结果可想而知。

  题目之所以为“圣人畏因,凡夫畏果”,正是要厘清两者之区别。圣人与凡夫的差异如天壤之别,不在其它,主要在他们对待事情时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同样一件事,圣人会去思考造成这件事的原因,凡事常想着让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去思考,去努力,久而久之,能量朝着积极方向积聚,结果想差也会难。而凡夫则只会看结果,好则高兴,坏则沮丧,消耗在情绪之中。在现实生活中,不仅钓鱼,还有学习,甚至更多不顺心的事情,都需要我们合理归因,积极应对。

  圣人人人都仰慕,但是圣人可不是那样好学的。考试没考好,我们拿到卷子第一句话肯定是“怎么这么烂!?”,极少数人会说“谁让我没好好复习呢?”各方面优秀的、再怎么好的同学许想不到拣第二句话来说。由此可见,常人要“圣人”的高度很难,尽管我们脑海中有这个念头。

  因—果—因—果……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因和果相生相成,互为转换。这其中,“畏因”的重要性高于“畏果”。在智慧层面来看,“畏”两种不同取向,它可决定你思想的远近、深浅。习惯了“畏因”,你就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预见未来。真诚种下善的、美的“因”,不愁善“果”美“果”不来。也许这就是人生成功的法则,这就是宇宙自然的规律。而“畏果”,多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感慨而已,不知究竟,不寻根源,以后可能还会再犯。像所有世俗凡夫一样,我也要在这一点喜欢细谋渥约海畏果”改为“畏因”。

  即使达不到“圣人”的高度,我也愿“心向往之”啊。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感谢观看图片

学籍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