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大勇者
有志者,事竟成
大风起兮云飞扬!
项羽掉转马头,看着刘邦大军。他一人闯入军中,四处冲杀,所向披靡。血与钢的交错,悲壮与力量的结合,铸就了项羽——这西楚霸王的悲剧传奇。他的豪迈铸就了那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笑了,笑得那样沧桑。
面对血红的斜阳,他自刎江东。
血与夕阳厚重地交融。
——曾几何时,他破釜沉舟,大破秦军;曾几何时,他有着西楚霸王之名,坐镇江东;曾几何时,他有着万夫不当之勇,所向披靡!千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其而感慨——有当年乌江亭边杜牧的放歌:“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亦有王安石的感叹:“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李清照同样佩服于他的豪放:“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回首当年,项羽意气风发,胸有大志。破秦军、侵咸阳,战功无数。何等坚毅,铸就这英雄传奇!——应了这句话: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乌江旁,夕阳依旧,唯独少了当年项羽凌人的志气。
侠之大者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名句也几乎是妇孺皆知。但是人们对他的印象却各不相同,有的人说他是英雄,有的人说他只是“匹夫之勇”,“荆轲刺秦王”这一篇文章选自《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东周列国志》的作者是明末初清的著名文学家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所讲述的故事是西周结束至秦统一中国。“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公元前227年强大的秦国即将统一六国,正当秦王的大军势如破竹,燕太子丹为了报仇,找到智者田光,向田光请教。田光把荆轲介绍给燕太子丹。而田光为了激发荆轲的斗志,自刎了。荆轲出了一条计策,由自己带着樊于期的人头和督亢地区地图,献宝时趁机杀掉秦王。而樊 于期知道后甘心自刎。接着,荆轲与勇士秦舞阳,便要前往秦国。他们在易水边告别,荆轲和着悲壮的音乐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话成了千古名句。他给秦王看燕国都亢的地图,当看到地图最后的时候“图穷匕见”,于是荆轲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可惜他没有成功,最终惨遭毒手,壮烈而死。荆轲虽然死了但是他的英雄形象却永远被后人传颂,他的名字也永留青史。正如文天祥所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荆轲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秦国统一天下已经形成定局,小小的燕国根本不是秦的对手,所以只能以刺杀秦王的方式来保存自己。然而荆轲并不是燕国人,他只是一个流亡他国的侠客。所以他去刺杀秦王并不只是为了挽救燕国,而是为了所有的诸侯国和遭受苦难的黎民百姓。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他的侠肝义胆。秦王嬴政既然有统一六国的实力,那么他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杀的。所以为了刺杀的成功,荆轲说服了秦王痛恨的将领樊于期,让他献出了自己的首级。然后又准备了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的地图,当然还有一把锋利无比并且带有剧毒的匕首藏在地图中。
看来荆轲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匹夫之勇”,他是个有勇有谋的英雄。可能是运气不好,荆轲没有成功。而且使秦舞阳,樊于期,田光,三位勇士身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欣赏荆轲。我欣赏他的侠肝义胆,他的不畏强权,他的智勇双全,他的视死如归,还有他的英雄精神。
自古英雄有胆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谓风流人物?谁是真正的英雄?岁月无情,却磨灭不了那刻骨铭心的勇气;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是千古的智慧结晶。唯有过人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才能铸造胆识之才,唯有胆识之才堪称真英雄!
东汉末年分三国,乱世卧龙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想当年,千万曹军人马气势汹汹南下,妄图一举歼灭小小蜀国,蜀国将士无一不对危机的情势惊惧担忧,唯有孔明淡然自若,略施妙计,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击退敌军!淡然自若是临危不惧的超人勇气,妙计退敌是千古称叹的非凡机智,孔明坐怀不乱,便是有胆;孔明足智多谋,便是有识。有胆有识,何以畏惧强大的敌人?何以忧愁落败成寇?似如诸葛亮这样有勇有谋的旷世英雄,“千载谁堪伯仲间”!
封建清末,遥遥欲坠。列强横行之时,是他,林则徐,万里销烟,雄壮虎门,壮我国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冷对昏君怒对贪官,虎门销烟反列强,林则徐有的是反侵略反外敌的勇气,他有的是念强国求图存的智慧,他有的是一颗赤诚的爱国心,他是当之无愧的有胆识的民族英雄!
如果说英雄是时代的光明,英雄是时代的希望,那么伟人毛泽东便是近代中国血泪奋斗史上的一颗璀璨之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光明可以冲破黑暗,利剑可以划破长空。毛泽东的胆识,恰似一把利剑,出鞘的亮光足以震慑敌人,光明的锋利足以开辟新中国革命道路。与蒋介石充气谈判,心怀叵测的邀请,谈判明显就是一场危险的鸿门宴,但毛泽东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国家的未来,以身涉险,赴重庆谈判。这惊人之举,震惊中外,甚至连敌手蒋介石也不由心惊毛泽东的过人胆识了。正是因为毛泽东的胆识,更获民心,而革命的局势已定,就算蒋介石鼠辈想逆历史潮流也不可能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有胆识英雄主沉浮!
大江东去,古往今来,英雄是时代的勇气化身,英雄是时代的智慧象征,自古英雄有胆识!
草莽为英雄
一部《水浒传》,赚尽千代人万行泪。然而纵观《水浒传》,真正能流芳百世的,却尽为草莽人做的草莽事。
大相国寺里那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硕大一棵杨柳树,忽地由他拔起,怎么也和“知书达理”沾不上边,但古往今来,偏就赚得令人拍案叫好,景阳冈上武松提拳打虎,虎啸滚滚,群山隆隆,怎一个英雄了得,从此这世上便多了个“武松打虎”的美名;李逵勇猛一生,鲁莽一世,江洲劫法场,大闹汴梁城,三打祝家庄,乃至于招安后,攻辽破金,征讨方腊,哪一次他不是挥舞板斧,一声怒吼,冲为先锋?倒是林冲,虽是武功高强,却总是畏首畏尾,遇事一忍再忍,为一部《水浒传》平添了许多气闷
相信很多看过《水浒传》乃至《西游记》的人都会心存这样一种疑虑:为何一支原本很强悍的民军,当摇身一变成官军后,战斗力反而直线下降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在加入天庭之前,可谓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什么天兵天将,天王太子,老君老星,统统都被他收拾个干干净净,但一加入唐僧的西天取经之路后,什么嫦娥的兔子,老君的牛,都能让他束手无策,四下求助。《水浒传》里更明显,水泊梁山时,兄弟一出,无往不胜,来一个打一个,来两个灭一双,而且几乎是零损失,可是,一到招安后,仅仅换了身军装,换了面大旗,便败得惨不忍睹,一百单八将最终死的死,伤的伤,仅剩二十八骑返京,其状又怎是一个悲字能说得!
为弄清这个问题,还需细细对比两种情况下的作战原因:梁山被招安前,打的是替天行道,杀富济贫,杀的是贪官污吏,赢的是名声威望,兄弟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阵上的是好汉,阵下是兄弟,这样的背景,想不拼命怕也难,毕竟打下来的都是自己的。然而一旦身为官军,却又是一样状况:在看见敌人的一瞬间,孙悟空不再是抡棒便打,而是转身便回,向唐僧打报告,等待唐僧“小心安全,速去速回”之类的批语;梁山兄弟也不是抄家伙边上,而是先看上级诏令,该进攻时他让休息,该休息时他说要“限期攻克”。便是打完了仗也没得安歇:首先要防奸人中伤,含冤入狱,其次要防小人抢功,再者更要防那流言蜚语,最后才是封赏升官,方能尝的那一杯御酒。一个将士,在作战前首先背上了这许多包袱,便是胸有三尺浪,也得被压得风平浪静,自先失了豪气,没了莽性,也就难说“取胜”了。
没有莽性,鲁迅说是“麻木”,龙应台则发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柏杨干脆夸大点,写成“丑陋的中国人”。只是,在传统的道德伦理和等级观念的束缚下,又有几个人,敢像武松般,毅然挥拳去向猛虎?又有几人,敢像燕青那样,擂倒高太尉?我们大多数扮演的,只是林冲罢了,但林教头却从未看低自己,而我们却只是一味讥笑于他。
有道是:孤烟暮日,云河星岸,隆隆战鼓被埋进千页书中。宋江临终前托嘱“我看那廖儿洼与梁山泊无异,当埋于此。”也只有在此时,他方才回忆梁山泊,回味那些如烟岁月,和岁月深处那些永不褪色的兄弟情谊,回忆那群豪气干云的“莽撞人”。
真正的智勇
景山教材第十册语文第六单元都是历史人物单元,上完这一单元,我让同学们去找找这些人物的特点,大家很快发现这些人物身上都有着机智勇敢的一面。如《晏子使楚》中的晏子,《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将相和》中的蔺相如,《甘罗十二为使臣》中的甘罗,个个都是聪慧过人,有着超越常人的谋略和胆识,使他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才干。如晏子让楚王再也不敢小看他而代之以礼相待;诸葛亮令周瑜长叹一声,发出“真不如他”的感慨;蔺相如又让廉颇自愧弗如,负荆请罪;甘罗又让赵王对他的才能佩服不已。
这些人物可以说都是智勇的化身,我们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勇敢的价值,在临危中受命,在困苦中睿智,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成就。晏子在威风八面的楚王面前能镇定自若地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言辞中又能反唇相讥、不依不饶,真正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卓越辩才。诸葛亮在明知山有虎的情况下,却偏向虎山行,让周瑜摸不透他到底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在逼近曹军水寨时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体现了超凡的智勇,这种勇气来自于他对各种事理的分析和了解,能运用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在完成任务中不乏奇思妙想和侍机而动。蔺相如自然是智与勇的结晶体,面对秦王,它冷静以对,又不惜以死相拼,用巧计夺回和氏璧,并为维护赵国尊严,又冒死胁迫秦王击缶,与廉颇相处又用巧妙的方法获得了廉颇的理解与信任。甘罗更是宁死也要力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赵王明白了其中利害,方以成败论英雄。
然而,我认为真正体现他们智勇的并非这些,而是一个“仁”。“仁”是儒家学说的精华和灵魂,孔孟之道讲求仁,以仁治国,以仁治天下,以仁待人,以仁理事。真正的智、勇中必定有仁,有仁才是真智勇。同样,有智才是真正的仁、勇,有勇才是真正的仁、智,此三者,当相补充而完善。有智勇者如果没有仁义之心的话,其智勇也无非草莽而已。
看这个单元的几个主要人物,看似机智、勇敢的化身,实则是以仁治天下的典范。晏子对楚王的嘲讽,都是点到为止,而且寓讽贬于譬喻,并非直露表白,且对楚王恭敬、礼仪有加,若非楚王强人所难,故意嘲讽、取笑他,他也不会反治其人,而即使对楚王施以针锋之言,也都是物有所寄,意有所托,可以给他一个台阶,没有那种直接披露得一揽无遗的。因晏子心中仍有一仁义之心在,以仁对人,以礼待人,以理服人,是其智慧的力量所在。
诸葛亮更是表现了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大师风范,他能坐怀不乱,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也能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不顾私人积愤,毅然接纳任务,并以莫大的胸怀确确实实地完成了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在周瑜的陷害下不卑不亢,以仁爱对他,以博爱对人。他能对鲁肃了解,信任他,使用他,也是仁爱的结果。以“仁”对人,才让周瑜小儿不得不赞叹诸葛亮果然神机妙算,因嫉而生恨,因羞而生誉,在仁人面前,嫉贤妒能之心已无用武之地。
同样,蔺相如的智勇更体现在对廉颇的仁、让上,他的忍耐与谦让并非因怕而生,实乃对将军的爱惜之情,怕的是告诉对方,会让人家下不了台,不告诉人家,又怕别人说笑话,继而能主动避之三舍,实为明智之举,也是其智勇的高超表现。一人如果能战胜自己的狭隘,还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呢?甘罗之所以要力谏,目的也在于其动机的优良,为黎民百姓着想,为天下苍生谋福,这正是一种仁,高尚的仁。
我们常说“仁者无敌”,是因为它真的很难做到,无敌在于它包罗万象,遍生苍生,为民谋福,为人谋祉。
关于大英雄岳飞的作文:冻死不拆屋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关于大英雄岳飞的作文1000字升华主旨。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先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先镇,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英雄豪气
他手使金顶枣阳槊,胯下骑闪电乌龙驹,五虎上将第一名。人称赤发灵官。一柄金钉枣阳槊,勇冠三军武艺出众。
我酷爱看战争小说,是一个战争小说迷。只要一看战争小说我就会忘乎所以,有时就连作业都还没完成就看了起来,每次想控制自己,可是又好奇是怎么样的结果,于是就有看了起来。我看的战争小说故事成百上千,今天我就向大家推荐《说唐》这本小说。
这本小说是以隋末年的农民起义为背景,塑造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形象。如天真淳朴、鲁莽中又带着滑稽趣味的程咬金,义薄云天的秦叔宝,孔武有力的尉迟恭等等。这些人物,直到现在还活跃在现代舞台上,成为人们的精神财富。
里面写了许多英雄故事,而我最喜欢的是单雄信。他手使金顶枣阳槊,胯下骑闪电乌龙驹,五虎上将第一名。人称赤发灵官。一柄金钉枣阳槊,勇冠三军武艺出众。但他最重要的不是武功而是他仗义疏财,深孚众望,性格倔强,不屈不挠,慷慨赴难,他是个非常讲义气的人,他的大哥被李世明杀了,后来被招安,瓦岗军的英雄好汉都归顺了李渊,可他和李世民是仇人,就率军投降王世充。后来王世充降唐,单雄信却宁死也不投降李世民,就被杀了。我很钦佩单雄信这样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我认为是英雄不一定要看他武功有多强,而是要看他的气概。
如果你们也喜欢看英雄故事,就来看《说唐》这部小说吧!会让你们感受到英雄的豪气。
正因为有大义才有勇敢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的话中蕴含的“杀身成仁”的精神无疑是追求大义,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勇敢。这种勇敢,在历史上潜移默化,代代相传,铸就了一座又一座永恒的纪念碑。
唐太宗时的大臣魏征直言敢谏,屡次当面批评太宗的过错,甚至在唐太宗盛怒而命令其不准进谏之时,都大胆相谏,毫不畏惧死亡的威胁。而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想起他,对左右臣僚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过失,如今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是勇敢的,他为了进谏不畏失去性命。凡是敢于直谏皇上的臣子,都无疑于在钢丝上行走,一不小心就有掉下来摔死的可能;但魏征不怕,他一心想的是让皇上少犯错误,改正错误,从而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若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死又何妨呢?他心中念的正是大义,衷心为国的大义。
唐太宗是勇敢的,他面对魏征的直言进谏,虽也有不可避免的愠怒,但也终究静下心来,接受了魏征的指正。皇上也是人,一句“忠言逆耳”就能反映出唐太宗心中那愤怒的火焰,是什么浇灭了这团烈火?“以古为镜”的唐太宗当然明白,假使他一时冲动斩了魏征,他失去的将是一批赤胆报国的忠臣。正视自己,正视错误的勇敢使太宗建立了一番丰功伟业,他与魏征这对杰出的君臣搭配也为后人所传唱。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而立之年遇上了甲午战争。丧权辱国《马关条约》让他为国家的命运忧愤难眠。后来,他开始接受变法思想并积极奔走。然而戊戌变法不久,太后发动政变,变法付之一炬。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谭嗣同泰然自若,毅然表示:“大丈夫不做事则已,做事则磊磊落落,一死有何足惜!”最终慷慨就义。
谭嗣同虽身陷困境,但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他横刀一笑,舍身求法的勇气不可不谓为大义。正是这样视死如归的精神和敢于选择痛苦与磨难的勇敢之人将这间黑暗的铁屋摧毁,给人民带来光明。
勇敢正如一把火炬,它照亮了未来前进的道路,烧毁一切艰难险阻,勇敢的志士用自己的血躯来推动历史,贡献于全民族,甚至全人类。他们用行动向我们证明:正因为有大义才有勇敢,勇敢是一种大义。
勇敢的名人故事
郭子仪手下有一名大将叫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立过战功。他不满意唐王朝对他的待遇,发动叛变,派人跟回纥和吐蕃联络,欺骗他们说,郭子仪已经被宦官鱼朝恩杀害,要他们联合反对唐朝。
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带引回纥、吐蕃几十万大军进攻长安。仆固怀恩到了半途上,得急病死了。回纥和吐蕃大军继续进攻,唐军抵抗不住,回纥、吐蕃联军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今陕西泾阳),长安也受到威胁。
唐代宗和朝廷上下都震动了。宦官鱼朝恩劝代宗再一次逃出长安。由于大臣反对,才没有逃走。大家都认为,要打退回纥、吐蕃,只有指望郭子仪。
那时候,郭子仪正在泾阳驻守,手下没有多少兵力。他一面吩咐将士构筑防御工事,不许跟敌人交战。一面派探子去侦察敌军的情况。
根据侦察到的情况,回纥和吐蕃两支大军虽说是联军,但是也在闹不团结。他们本来是仆固怀恩引进来的,仆固怀恩一死。谁也不愿听谁的指挥,两股力量捏不到一块儿去。
郭子仪知道这个情况,决定采取分化敌人的办法。回纥的将领过去跟郭子仪一起打过安史叛军,有点老关系。郭子仪就决定先把回纥将领拉过来。
当天晚上,郭子仪派他的部将李光瓒偷偷地到了回纥的大营,去见回纥都督药葛罗。
李光瓒跟药葛罗说:“郭令公派我来问你,回纥本来和唐朝友好,为什么要听坏人的话,来进攻我们呢?”
药葛罗奇怪地说:“郭令公还活着?听说郭令公早已被杀,你别骗人了。”
李光瓒告诉药葛罗,郭令公现在就在泾阳。但是回纥将领说什么也不相信。他们说:要是郭令公真在这里,那就请他亲自来见个面。
李光瓒回到唐营,把回纥人的怀疑向郭子仪回报了。郭子仪说:“既然这样,我就自己去走一趟,也许能劝说回纥退兵。”
将领们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但是又认为让元帅亲自到敌营去太冒险。有人提出,派五百个精锐的骑兵跟郭子仪一起去,万一回纥人动起手来,也有人保护。
郭子仪说:“不行!带了这样多兵去,反而会坏事。我只要几个人陪我一起去就可以了。”
说着,就命令兵士给他牵过战马来。
郭晞上前拦住他的马说:“您老人家现在是国家元帅,怎么能这样到虎口去冒险呢。”
郭子仪说:“现在敌人兵多,我们兵少,要真的打起来,不但我们父子两人生命难保,国家也要遭难。我这回去,如果和他们谈判成功,那就是国家的幸运;即使我有什么三长两短,还有你们在嘛!”
说着,他跳上了马,扬起鞭子把郭晞拦马的手打了一下。
郭晞一缩手,马就撒开蹄子跑了。
郭子仪带着几个随从兵士,骑马出了城,向回纥营的方向走去。兵士们一面走,一面叫喊:“郭令公来了!”“郭令公来了!”
回纥兵士远远望见有几个人骑马过来,又隐约地听见兵士的吆喝声,连忙报告药葛罗。药葛罗和回纥将领们大吃一惊,命令兵士摆开阵势,拈弓搭箭,准备迎战。
郭子仪带着随从兵士到了阵前,他们摘下头盔,卸掉铁甲,把枪扔在地上,拉紧马缰,缓缓向回纥营靠近。
药葛罗和将领们目不转睛望着来人,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啊,真是令公他老人家!”说着,大伙一起翻身下马,围住郭子仪下拜行礼。
郭子仪跳下马来,走上去握住药葛罗的手,和气地对他说:“你们回纥人曾经给唐朝立过大功,唐朝待你们也不错,为什么要帮助仆固怀恩闹叛乱呢。我今天到这儿来,就为了劝你们悬崖勒马。我现在是单身到这儿,准备被你们杀掉,但是我的将士会跟你们拼命的。”
药葛罗很抱歉地说:“令公别这样说。我们受了仆固怀恩的骗,以为皇帝和令公都已经死去,中原没有主人,才跟着他上这里来。现在知道令公还在,哪会同您打仗呢?郭子仪说:“吐蕃和唐朝是亲戚关系,现在也来侵犯我们,掠夺我们百姓财物,实在太不应该啦!我们决心要回击他们。
如果你们能帮我们打退吐蕃,对你们也有好处。”
药葛罗听了郭子仪的话,连连点头说:“我们一定替令公出力,将功补过。”
郭子仪和药葛罗正在谈话的时候,两边回纥将士听着听着,慢慢都围了拢来。郭子仪的随从一看回纥兵靠近,有点紧张起来,也挨到郭子仪身边,想保护他。
郭子仪挥了挥手,叫随从让开,接着就叫药葛罗派人拿酒来。药葛罗的左右送上酒,郭子仪先端起一杯,把酒洒在地上,起誓说:“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万岁!两军将领万岁!打现在起,谁要违反盟约,叫他死在阵上!”
药葛罗也跟着郭子仪起了誓,洒了酒。双方订立了盟约。
郭子仪单骑访回纥营的消息,传到吐蕃营里,吐蕃的将领们害怕唐军和回纥联合起来袭击他们,连夜带着大军撤走了。
真正的勇者
忍辱负重篇
“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太史公忍辱负重身体力行。
身陷囹圄,惨遭腐刑,他受尽世人的白眼。在倍受身心煎熬的苦痛中,在生不如死的苦难中,他毅然决然坚强地活下去。只因心中信念尚存,拼尽一切也要完成《史记》!
太史公心中有一盏明灯高悬,指引着他走出来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
忍辱而负重,此乃真正的勇者。
真正的勇者,即使在黑暗中,也能用理性的阳光,照出自己的方向;
真正的勇者,即使身处绝境,也能找准人生道路,决不放弃理性的追求,迷失方向;
真正的勇者,大勇大智,心中有亘古不变的坐标,引领他们他们在正确的人生路途上行走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