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意识的例子
盛世狼烟与我们的忧患意识
初读戴旭的《盛世狼烟》一书时,心中有着许多的问题难以解答,总体上感觉就是云山环绕,多多少少有些不知所云。当然,这大约是读书浅尝辄止的后果,所以当时就没有鲁莽的将这些疑问写出来。读了几遍之后,我才庆幸于自己当初没有草率地下什么行动的决断,理由不是我发现了“此中有真意”,而是通过报纸、网络等诸多方面逐渐发觉关于军事革命与忧患意识的问题,关于戴旭与他所代表的一个类群人的争论,不是几本书、几个学者、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而这些正是目前我们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能够,又以何种方式能够得以解决呢?这就还要从被关注的中心——戴旭戴上校说起。
戴旭的生不逢时与生逢其时
这位戴上校被人们所熟知的时间应当是在海湾战争结束后两年,也就是1993年,还是戴上尉的时候。一本名为《以血祭天》的关于未来空军战略,战术与新一轮战争变革书辅一出版,就受到了各方的关注,理由很是简单:与中国同为苏式军事体系的伊拉克在美国人的攻击之下毫无还手之力,积极组织的“萨达姆防线”就如同马其诺一样形同虚设,这不能不让将大兵团作战奉之为圭臬中国的军人们感到危机的逼近与到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所提出的新概念可以称之为是中国在世纪末军事变革的前奏曲。当然,这首前奏曲并不怎么符合我们对音乐的常规认识,也不怎么富含“乐感之美”,但是最起码,老戴,哦不,应当是小戴还是迈出了在这个领域的第一步。质量如何暂且不论,戴上尉还是通过这本书获得了在中国空军发展最需要的两种东西——人脉与经验,而往往前者意味着升迁,后者意味着声望。
戴旭的术业专攻是电信工程和政治,这里面恐怕也只有后者能同他现在所搞的作战理论与发展战略能搭上边,所以说不单单是网友、公众和他的朋友们,就连他自己大约会在心里面仔细考虑一下,自己玩“旁门左道”的技术那两把刷子能不能足够放在中国战略界的桌子上来。好在对于戴旭而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世界是战火纷飞,从91年到世纪之末的科索沃战争,他的美国同行们导演的一次次“联合作战”的大片如期上映,给了他一个很好的事实依据。于是,他一海湾战争为起始点,开始了长时间的调研、推演与理论总结,并且开始逐渐积累自己的一套作战理论。成功与否我们后面再说,但是戴旭却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作为军人的职责愈发重大了,理由就是中国与世界正在拉开的“代差”。套用一句著名的话,就是“我感到自己生逢其时,因为我还可以去做些什么”。可以说,戴旭之“生逢其时’,就恰好在这里了。不过,雄心壮志往往遇上现实的时候也就那么回事,戴旭自己承认,自己首先希望推翻的“人民战争”理论,就是中国军队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圣经”,想要触动他的根基,谈何容易。美国人尚且不会随随便便废弃某种作战理论,那么在以时间为神话的中国,就更是天方夜谭。戴旭针对着人民战争、空中格斗等等“过时”的理念发起的攻击,最终还是统统都被有关部门给和谐了,理由也是为了保证我国学术界的和谐。不是说要搞军事改革么?怎么真的有了可行性方案却给枪毙了?追本溯源,还都是一批军事理论家和学术“学霸”们共同合作相互促进的结果。回头看看今天的学术界,这种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还真是有市场。
连连受挫的戴旭在经历了不畅的仕途之后,被逼无奈发掘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想要否定人们头脑之中的旧观念不容易,但是在今天媒体传播这么发达的时代,宣传确立新的观念却不是那么困难,因此,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反证法”。戴旭从此迈上了政评军评社会评三方面的道路,也正是这条道路,他走向了两杠三星,走出了《盛世狼烟》,走出了中国战略界一次次的变革,当然,伴随着的,还有一次次的争鸣、议论与负面影响。
道德与道理:关于戴旭的交锋
说到有关于戴旭的激烈交锋,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著名的’B-2入侵东南“事件。
戴旭历来以语出惊人而广受诟病,最有名的就是这句“美国的B-2曾经以2架并列的方式沿我们华南、华东,从我们的上空经过,在上海曾经有市民看到过……”,从而引发了轩然大波的“B-2入侵”风波。就这个问题,我不能多做评论,因为军事功底不够深厚,但是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反对方所列出的种种“漏洞”:首先,B-2作为美国国家核武器威慑的载体,共有20架,今天来你中国一下就是两架,会造成多大的国际影响?其次,目的不明,就算是侦查也用不到这种慢腾腾的轰炸机,间谍卫星不够用起码还有高空侦察机帮忙。第三,无视我国防空与空军力量,B-2没有自卫武器,遇到哪怕是歼-8都能给打下来,和平年代干这种事,美国人会发疯?不会,那么就是戴旭这小子心怀不轨故弄玄虚,引发国民对于我国政府的不满情绪,其居心何其险恶!从大体上来讲,戴旭如果真的说了如同网友转述的话,那么确是证明了,这位空军上校对于美国人确实不太了解就出来胡扯,这也成为了戴旭身上存留的一个“污点”所在。加之戴旭之前的一些不雅的、过激的言论,反对者很自然就会给他扣上“盲目激进”或者是“缺乏素质”。这种情绪,我们也能从网友的文章之中看得出来。
不过我们必须注意一点,业务水平与道德是根本挂不上边的,我们不能通过几件事情就对一个比较有观念的人嗤之以鼻,彻底否认,而是应该全面的、客观的看待问题。有一位网友说,戴旭在空军比较有名气,如果真的是这么说等同于是向中国空军和雷达研制单位宣战,搞不到乌纱帽都要丢掉。他要为自己说的话负责的。现在看待,这几个单位没有找他算账,也就间接的证明了,这次入侵事件并不向网友们推断的那么简单。在这里为戴旭说了一局公平话,但愿自己不会被人们骂做戴旭手下的愤青和激进民族主义者。
更加被人们拿来作论据的是,戴旭在《盛世狼烟》之中对于他的上司刘亚洲的高度评价,不免多多少少有一些献媚讨好之嫌,而刘亚洲的盛情则更是让人们感觉到这俩人不太正常,颇有互相吹嘘的嫌疑。不过,仅仅以此就来断定戴旭其为人不正,也并非公平,中国这个社会早就已经被权利意识浸透了几十年,无数的“潜规则”早就可以摆到桌面上来谈,更何况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李鸿章收受贿赂其事确有之,但是我们不能就这么否认他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样,中国特色的戴旭,也许才更适合中国。
话归原题,我们说到了有关于戴旭的种种交锋,其实也都是善意的,最基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更加强大,能够更好的履行其应有职责,打打口水仗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上升到了一些卖国贼和网特的高度,就有损于争鸣的学术氛围了。戴旭曾经饱受这种学术垄断之苦,恐怕现在也不会搞学术垄断,去让后人步自己的老路。话说回来,在某些方面,戴旭所受到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尤其是他在军中敢于直言这方面,许多反对者都不得不承认,戴旭做的还是很称职的。而许许多多的网友们也都认为,戴旭的业务水平和他的思想并应该画上等号,一个搞战略的不一定要懂得具体的带兵打仗,更何况戴旭还拥有沿我国国境考察的珍贵经历,就更被认为是新世纪我国军事变革的先行者。
或许戴旭其为人会受到网友们的质疑,言行会受到网友们的抨击,但是没有人会否认这个空军上校在一片和谐之音中喊出的居安思危的意义。或许,盛世狼烟和戴旭他们究竟是怎样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人们通过这些,开始走出迷茫的状态,开始关注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国家未来。
中国的忧患意识
中国现在流行一种传说:中国现在全盛了。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外交,中国都已经迈出了从复兴走向强盛的最重要一步。
以我之见,这种说法,加之什么盛世论,都是废话了。
从《中国不高兴》开始,不在少数的国家精英都开始逐渐的走出长久以来养成的“天朝”误区,开始关注国家的内政外交与全面的发展问题。于是,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产生了一大批引发了无数争论的理论,我们所熟悉的《中国怎么办》《货币战争》《中国站起来》,都是这种趋势的产物。尽管我们不能直接肯定,这些理论都是正确的,但是最起码的争鸣意识至少已经在逐渐的形成,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我要说的,不是这些学者的是是非非,而是这个国家的是是非非:中国有忧患意识么?就如同《中国不高兴》封面上的写着的一样:大时代,大目标与我们的忧患意识。
被认为是奇迹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持续了30年,几乎所有人都在人为,这是中国为它的崛起所找到的最佳途径。尤其是经济方面,GDP的数值直到世界各国深陷金融危机泥潭中的时候,还是能够实现飞速的“保八增长”,这不能不被认为是奇迹。不过,袁剑似乎看到了背后的某些严重的问题。由于经济市场化的转变,使得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此而引发的社会转型让中国站在了崛起或者是失败的“十字路口”,这一方面表现为机遇,例如综合实力的进步带来的国际地位提升、社会改革的发起等等,而更为被关注的是,包括官僚主义的扩散、社会权利意识的深化、精英学者阶层的逐步退化、愈发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与各类社会问题,共同则成了今天我们所处在的中国。用NHK纪录片中的一句话,那就是种种社会问题的细流“汇成激流汹涌而至”——在激流之中发展的中国。
内忧外患交织成为了中国目前所面临着的严峻情况——国内社会问题激增,国际竞争与针对中国的围追堵截愈发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精英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开始通过著书立论的途径来向国民证明:看,这就是你周围存在的。尽管这种方式可能有些时候会显得将危机夸大化,引发某些方面的争论,但是究其根源,这总要比全国上下“万马齐喑享太平”要好得多。说了这么多,不过是说明一句话:我们的忧患意识,在何处,有多少,又需要多少
美国人的崛起,建立在自己敌人的基础之上,换言之,不断确立自己的对手与敌人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外交的,经济的,军事的,来不断促进自身实力的发展。从美国总是对于自身体系与外界环境持怀疑态度这点来看,我们不妨称之为“美国的忧患意识”,而中国作为一个目标旨在崛起复兴的国家而言,却始终无法确立“中国的忧患意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无需去确立敌人,更无须对于自己的体系时刻敲敲打打,但是连最起码的“反调”都没有,一片“击鼓传花”与和谐之声的学术会议,这又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利益呢?精英们的工作不同于民众,他们应当担负起一种指向标和指南针的责任,可是我们的社会,有目共睹的却是精英阶层的首先腐化,我们又能指望什么来引导崛起的方向呢
治国要有忧患意识
治理国家正如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患,忧也,从心。”从个人到国家,从人类社会到宇宙自然,人心之忧,无处不在,忧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古人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早在先秦,我国就有了治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比喻,这种思想被概括为居安思危。越是在形势大好的时候,人们越容易迷失方向;越是在事业的高峰,人们越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忧患意识可以使我们防患于未然;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事业上克勤克俭,严以律己;可以激励我们发奋图强,抗争命运。忧患意识意味着顺境中的未雨绸缪,繁荣中的居安思危。忧患意识,是国家长治久安之大计,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腾飞的先决条件之一。
历史上因为没有忧患意识造成的严重后果举不胜举。清政府闭关自守,毫无忧患意识,八国联军一入侵,就直插北京,国土丧失,条约横飞,耻辱至极;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敌北方游猎民族之势,一再退让,大片国土丧失,也是没有忧患意识而造成灾难的事例。项羽的失败,李煜的被捉,《红楼梦》中贾府的破落,李自成的兵败,皆出于无忧患意识。
我们伟大的温总理,永远把民生当作第一管理要务,忧患意识始终放在治理国家之首,乃是我国之幸运也。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繁荣昌盛。
多一点忧患意识
何谓忧患意识?它不是易安居士“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它不是李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之叹;它更不是西楚霸王“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末路悲歌。
它是汨罗江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几滴清泪;它是华清宫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一份清醒;它更是菜市口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满腔热血。
忧并非简单的忧愁,它更多的是一种因为心怀天下而发自肺腑的悲悯。患也并非简单的担心,它更多的是一份因为欲济苍生而奋斗不息的责任。
中国从来就不缺少为民请命的仁人,从来就不缺少为国殉难的志士。翻开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那些永垂史册,熠熠闪光的人物,哪一个不是心怀天下,欲济苍生?说一句不过头的话,中华民族能够历尽千辛,屡遭磨难,而始终能够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原因,不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前仆后继,九死不悔的志士仁人吗
正是有了这份忧患意识,为大风所破的茅草屋永远矗立在了浣花溪畔,其坚固程度远远超过了咸阳城外那座金碧辉煌的阿房宫。风雨无情,它可以摧毁小小的茅草屋,但它却无法扫去杜甫在世人心中的高大形象。“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已不仅仅是一个潦倒文人的自我安慰,它早已跨越了时空,成为读书人不懈的精神追求。
正是有了这份忧患意识,少年周恩来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呐喊。声音不大,却足以震醒昏睡了近百年的中国。睡狮的觉醒,不正是因了这一辈心忧天下,欲济苍生的革命家的不息奋斗吗
也许你会说,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人根本就不需要这份情怀。我们国富民强,既无内忧,也无外患,何必整天忧心忡忡,杞人忧天呢?错也!其实,忧患意识从来就不是一句只用来空喊的口号,它从来就不曾离我们远去。它并不是远方的高峰,可望而不可即,它只是我们脚下的路,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走;它并不是夜空中的孤星,无声地燃烧无息地隐去,它只是我们伸出的双手,拥抱别人而温暖自己。
忧患意识,不是怯懦者的叹息,而是坚定者的呐喊;忧患意识,不是自私者的蝇营狗苟,而是无私者的勇于奉献;忧患意识,更不是空虚者聊以自慰的精神稻草,而是践行者奋力追求的彼岸明灯。
其实,只要我们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努力学习,勇于超越,同样也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心忧天下,欲济苍生!
多一点忧患意识吧,让我们的双眼从此不再迷茫。
多一点忧患意识吧,让我们的生命从此插上理想的翅膀。
《诗经》忧患意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以四言诗为主的乐歌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原始歌谣的终结,古典诗歌时代的开始,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颗璀璨而 又耀眼的明珠。《诗经》本身是一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巨著,所以《诗经》中总承载着一种浓郁的忧患意识。无数先哲,对《诗经》中的忧患 意识都有深刻感悟,比如《论语》中孔子日“诗可以怨”,这种“怨”就是一种忧患意识的体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诗》三百篇,大抵贤 圣发愤之所作也”,可见《诗经》中的诗篇多是诗人忧心愤慨之作;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论述道:“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 古《诗》之义”;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也提到:“大雅之变,具忧世之怀,小雅之变,多忧生之意”,《诗经》中的忧患意识可见二般。《诗经》三百零五篇,按照题材内容主要可以分为表现婚姻爱情、农事劳作、战争徭役等三大类,而忧患意识则无不浸润在这些诗行中。
一、婚姻爱情题材诗篇中的忧患意识
婚姻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一命题在《诗经》中又得到了力证,表现婚姻爱情的诗篇约占《诗经》的三分之一,是《诗经》最重要也最为精彩的一部分。这类 表现婚姻爱情的题材之所以魅力永具,绝不是因为它们单单表现了婚姻爱情的缠绵和甜蜜,更重要的是这类诗篇散发着浓浓的忧患意识。典型地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诗人追求自己心仪的对象但又得不到对方的垂青,内心的忧伤、苦闷、焦躁、担心表露无遗。如《周南·关雎》。
《关雎》是诗经之首篇,这首诗描写的是周南地区的一位男子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热烈追求、深切思恋,以及在求而不得的情景下无比哀伤、惆怅和苦闷的心情。孔子在《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只评价了这一首《关雎》,孔子评它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忧患哀伤之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就读出了其深意。试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温柔娴慧而又漂亮的女子,是多好的理想人生伴侣呀!但诗人忧患的是“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人最后忧伤苦闷得翻来覆去也睡不着觉。诗歌充满了对人的情感世界的观照。
(二)在追求恋爱自由、婚姻幸福的征途中,受到当时礼法束缚,家长世俗的反对,而表现出来的反叛抗争、忧患痛苦之情。
在《诗经》的时代,据《周礼》记载,男女间婚姻爱情大事已经受到礼教的深重压制和束缚,恋爱婚姻已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 得”(《齐风·南山》).即恋爱婚姻、娶妻生子必须首先征得父母的同意,男女间的婚姻必须要通过媒人介绍才是光明正大、名正言顺的婚姻,否则就会受到嘲 笑、不被人们祝福,甚至阻扰。婚姻爱情面对如此深重的礼教束缚、家长包办、世俗讥议等恶劣环境,男女主人公在争取自由恋爱、婚姻幸福的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 反叛抗争、忧患痛苦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在婚姻爱情中遭受不幸所表现出来的忧患痛苦。
这类表现婚姻与家庭不幸生活的“弃妇诗”是最能体现《诗经》作品中的忧患意识的。在西周时期的男权社会里,男女的婚姻制度很不合理,女子一旦被男子抛弃,其人生命运十分凄惨,其中的忧患和痛苦十分深重。最具代表的作品有《卫风·氓》。
《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的叙事诗,描写的是一位女子从她恋爱、结婚到受虐待以至被弃的全过程,抒发了她内心的不平、哀伤、怨恨和反抗。诗 的结尾弃妇抱定与氓决裂的态度,性格由多情、忍耐转为清醒、刚强和果断。诗中女主人公的忧患意识十分浓烈,有恋爱时“非我愆期,子无良媒”之忧;有氓逼婚 时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之忧;有爱情受到挫折“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之忧;有担心沉迷爱情最后不能自拔的“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之忧;有容颜已逝、青 春不在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之忧;有遭受抛弃、行道迟迟的“洪水汤汤,渐车为裳”的痛苦不堪;有遭受家庭暴力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担忧恐惧;有 被休回家、得不到父母兄弟安慰理解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暗自神伤;有“淇则有岸,隰则有畔”的无穷无尽的哀伤埋怨。全诗充满了对妇女婚姻不幸的关怀和同情。
二、农事劳动题材诗篇中的忧患意识
由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即为尧舜时的农官,所以周代统治者都以农立国,很重视农事,而《诗经》主要收集的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篇,所以《诗经》中以农业 生产、农事劳动为主要题材内容的诗篇表现得十分突出。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力低下,再加上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挥霍和压榨剥削,以及当时严重的洪水、干旱等 自然灾害的威胁,人们要想获得足够的物质资料维持生存,就必须从事十分艰辛的农业生产和农事劳动,所以《诗经》这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 作品在反映农事劳动题材的诗篇中忧患意识和表现得十分强烈。如《豳风·七月》《魏风·伐檀》。
《豳风·七月》是全面反映农奴终年劳动情景的诗篇,也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诗篇首章至末章由春耕写到寒冬凿冰,反复咏叹,诉说男女奴隶一年到头除繁重的农业生产,还要为奴隶主贵族制衣、打猎、酿酒、修房、凿冰、服役,结果却劳而无获,无衣无食,充分揭示了奴隶们内心的悲苦和哀伤,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图画。农奴们有“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无衣抵御寒冬的生存之忧;有蚕桑女采桑劳作时“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忧心恐惧之情。
《魏风·伐檀》写的是劳动人民遭受统治者残酷剥削,过着举步维艰、忧心恐惧的生话,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剥削压榨的讽刺揭露和愤怒抗争。诗篇中的忧患意识十分突出,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的忧惧之心逃离之意,将统治者比作大老鼠,十分形象生动。正如《诗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三、战争徭役题材诗篇中的忧患意识
《诗经》中以战争徭役为题材内容的诗篇较多,这与周王室的平叛、外族入侵和频繁的 诸侯兼并战争有关,这些诗篇多是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作品。这些叙写战争徭役的诗篇具有十分强烈的忧患意识。《左传》里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 争和徭役是压在当时劳动人民身上最为深重的负荷之一,是人民最为忧惧的一件大事。这些诗篇主要反映了战争、徭役和离乱给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巨大痛苦。如 《豳风·东山》《小雅·何草不黄》《王风·君子于役》。
《豳风·东山》通过参加周公东征归来的将士所见战后农村的破残景象和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控诉了战争给人民生活造成的深重灾难。诗中写道:“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潆。我东日归,我心西悲”、“鹳鸣于垤,妇叹于室”,可见将士的忧伤之情和羁旅之思;诗中以一个士兵的角度,将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对妻子的哀叹写得入木三分,全诗萦绕在一片悲喜杂味之中。
《小雅·何草不黄》控诉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兵役不息和人民困苦不堪。“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可见战争之广,当时老百姓都要去服役,人人都不能幸免,没有哪一个人可以不去服役;“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可见战争中士兵的艰辛和行途的危险。其中浸透着强烈的忧生惧祸之情。
《王风·君子于役》借山村农妇怀念久役不归的丈夫,揭露征役给百姓带来的无限痛苦。战争徭役造成了老百姓居无定所,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士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可见战争徭役不但深广沉重,而且还无期无尽,造成了妻离子散的无数家庭惨剧。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忧患意识浓郁而又深重,这种忧患意识在《诗经》婚姻爱情、农事劳作、战争徭役等题材中表现得特别突出。这些诗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 残酷的社会现实,也很清晰完整地勾勒出了一幅下层劳动人民艰辛痛苦的生活图画。这种深重的忧患意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唐建强[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401520]
树立忧患意识
古语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驯鹿的故事就恰好验证了这一古训。驯鹿之所以能够在岛上生存,关键在于鹿群的忧患意识。因为害怕被狼吃掉,所以鹿群必须不断地奔跑,防范意识很强。而只有在这个过程中,驯鹿的体质才能得以增强。当岛上没有狼了,鹿群便没有了忧患意识,厄运也就在所难免了。
驯鹿如此,人也是一样。过分的安全感往往使人不思进取,意志消退。古罗马帝国曾因先人的艰苦创业而繁荣一时。帝国中人人披金挂银,粮仓中米粟成山。但由于生活太过于安乐,所以无人愿去当兵,终究导致了一个偌大的帝国顷刻间灰飞烟灭。这样的王朝数不胜数,例如古波斯、古埃及以及自认为“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等等,都终究因为缺乏忧患意识,安于享乐而最终灭亡。
同时,过分的安全感也往往是危险的开始。南宋政权本可重整旗鼓,恢复失地。但南宋的统治者却自以为有长江天堑,可使南宋永保太平。于是虽有半壁江山失于金人之手,大宋皇帝却仍不居安思危,整日沉迷于犬马声色之中,最终导致南宋灭亡。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皆有。
而危机感则往往能激起人们的奋斗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几乎成为了一片废墟,但德国人毫不气馁,硬是在强烈的忧患意识下,奇迹般地建立起了一个工业强国。这不能不说是居安思危所起的作用。
我们常常说以史为鉴。从这些事例之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教训:只有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才能使国家永远兴盛,否则就只会招致灭亡。
在当今世界,中国每年以平均 7%的经济发展速度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肯定,各种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以至于国内的一些人抛开了忧患意识,渐渐狂傲了起来。甚至有人扬言说:“2030 年中国将成为可以与美国匹敌的世界超级大国。” 真有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事实上,即使以 6。5%的速度增长,2015 年中国的 GDP 也只有 10万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计算,在 15年后也只有 18 万亿美元。而美国现在的 GDP 为 18。6 万亿美元, 即使以 1。5%的速度增长,15 年后 GDP 也会达到 25 万亿美元。所以,即使不出意外,中国也需 20 多年才能赶上美国。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官员的腐败问题,中国未来的人口、资源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因此,改变这种急于求成、居安而不思危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居安思危,具有忧患意识,才能避免失败甚至灭亡,才能化忧患为动力,不断进取,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因此,请牢记居安思危这句话吧!
拥有忧患意识
义勇军进行曲在耳畔响起,一支抗美援朝的部队带着祖国的希望出征了。这是刚刚解放的新中国将要面对的一个强大挑战,难道我们不渴望和平吗?难道我们不以发展经济为当务之急吗?当然不是,这都是因为我们深知唇亡齿寒这个道理啊!
中国有句俗话:“摔倒了再爬起来”,讲的是人要勇于面对挫折。但是,我们为何要等到摔倒了才艰难地爬起来呢?假如我们具有忧患意识,注意眼前的路以及潜在的危机,又怎么会摔倒?忧患意识的缺失往往是导致人们摔倒的真正原因啊!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假如你缺少了忧患意识,你将在阴沟翻船。当一国之君耽于享乐而不顾百姓安危时,亡国之日将会不远;当跑步健将轻视竞争对手时,龟兔赛跑的一幕将会重演。当你做了亡国之君,当你输掉了跑步比赛,那时再後悔又于事何补呢?不如当时就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民为重,重视对手,哪样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比尔盖茨曾这样说过:“是世界上所有的人成就了我”。是的,正因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人,一是不断追求新的需要的广大客户,二是不断向他挑战的竞争对手,使得他具有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激励着他和全体员工不断推陈出新,锐意进取,才成就了他“软件大王”的美誉啊!
朋友,当你兴高采烈地从超市满载而归的时候,当你下班後坐在沙发上品着香茗看着电视的时候,可曾在心底给忧患意识留有一席之地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使人进步。
拥有忧患意识,你的背后将竖起一面无形的盾牌,从而后顾无忧;拥有忧患意识,你的事业将有一个坚实的地基,而不会成为空中楼阁;拥有忧患意识,你将拥有一粒防止后悔的神奇药片。
让我们面对失败时,永远不要生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悔恨之意。
让我们伸展开忧患意识的羽翼,放飞自己的理想吧!
诗人李贺的生命忧患意识
李贺天资聪颖、刻苦勤奋,可惜造化弄人,他家境贫寒又体弱多病。尽管想建功立业,无奈空想一场。他对生命有着独特的体验,生命中贯穿了价值忧患意识、时间忧患意识、死亡忧患意识。
李贺作为唐代诗歌史上的诗文奇才,诗风幽深奇诡,诗境神秘瑰丽,被后人称为“诗鬼”。然而这个天才的诗人却入仕不济、疾病缠身、英年早逝。所以他对生命的体验比其他诗人更为敏感和强烈,他的诗歌里面蕴涵着浓厚的生命忧患意识。
一、价值忧患意识
李贺出身王室,是唐朝宗室子孙,《旧唐书》曾提及他“系出郑王后”。而李贺自己对所谓皇室宗孙的出身也很是自豪,在他的《金铜仙人辞汉歌》等诗歌中就多次出现过“唐诸王孙”的字样。引以为豪的出身也促成了他建功立业,追及先祖的理想。《仁和里杂叙皇浦提》里说“欲雕小说干天官,宗孙不调为谁怜”,所以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政治担当与社会责任感。而且他自幼聪颖,少年能诗,出名甚早。李防《太平广记》中记载:“贺年七岁,以长短之歌名动京师。”他也称自己是“庞眉书客”(《高轩过》),而且受知于韩愈,也备受他人的青睐。这些都让他对自己的才华自信满满,也更加坚定了他追求人生理想的决心和信心。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就是他人生理想的宣言。
然而,李贺虽算是皇家宗室,但是事实上谱系很远,沾不上皇恩,空有一个好名声而已。而到了李贺这一代,家境早已败落。又加上他的父亲早逝,李贺的生活根本谈不上富裕,相反还比较贫困。李贺《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而《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描绘他们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时的困境。这样的家境既促使着他建功立业、改变现状的决心,也为他的理想实现设置了藩篱。
与此同时,怀揣着光复先祖理想的李贺勤奋苦学,博览群书,所以非常顺利地通过了河南府试,这也增进了他的自信。然而,妒忌他的人想方设法的诋毁他:“父名晋肃,是以不应进士”(《旧唐书》),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虽曾为此作《讳辩》来鼓励李贺应试,但外界的压力迫使他中止了考试,绝了进士,终生只作了个九品芝麻官奉礼郎。
而且他自幼体弱多病,李商隐《李长吉小传》中记载:“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他还在人生青年的鼎盛年纪就早生华发,未老先衰。“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诅是南山期”(《咏怀》),“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仁和里杂叙皇甫提》),“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还自会稽歌》),“终军未乘传,颜子鬓先老”(《春归昌谷》),“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伤心行》),“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崇义里滞雨》)等等诗歌都不厌其烦地反复叙说了自己英年早衰的事实。而由于天生体弱,家境贫寒,营养不良,仕途不顺等原因使得他疾病缠身、身体羸弱。叙说自己多病之身的诗句也不在少数,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示弟》),“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伤心行》),“病客眠清晓,疏桐坠绿鲜”(《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
以上的种种都使得他的人生理想难以实现,建功立业逐渐化为泡影。同时也让他产生了巨大精神压力,形成了沉重的价值忧患意识。所以他开始日夜向往:“李贺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琴曲歌辞 走马引》)。甚至连鬼蜮里的鬼魂在他的笔下也有着执着的信念,“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
二、时间忧患意识
李贺对时间的感受异常的敏感,尤其是他体弱多病,仕途不顺,使得他的时间忧患意识更加强烈。他期盼阻挡时间的流逝,然而却是妄想痴盼。《官街鼓》“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催月出。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褪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时间无情,岁月流逝,孝武秦皇坐拥天下,却不能掌管时间;天上神仙无所不能,独独对岁月流逝束手无策。
面对生命短暂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李贺表现出无比的惶恐,进而他眼中的万事万物都笼罩上了悲哀的色彩。《铜驼悲》:“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诗中,诗人感物感时以“铜驼悲”为象征来咏人物之衰、盛世盛时不在。他用骄骋繁华之地的桥南,与陵墓蒿荒之地的北邙对照,揭示繁华背后的衰败。又拿贵客豪饮杯酒与不胜变迁的铜驼对照,来说明生死轮回,时间短暂,引人深思。
这种惶恐将诗人的理性一点点吞噬干净,令他几近丧失理智,迫近疯狂,他高喊 “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后园凿井歌》),“翼弯弓属矢,那不中足?令久不得奔,诅教晨光夕昏!”(《日出行》)。他期盼着时间停止,岁月永驻,人生永存。《苦昼短》:“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他幻想斩掉拉着太阳流动的龙足,令日夜不再更替,黑白不再轮流,日月不再变化,岁月不再流逝。然而当他愈加清醒的认识到生死不可逆转的时候,他反而更痴心妄想,“朝朝暮暮愁海翻,长绳系日乐当年。”(《梁台古愁》)为使时间停留,他要“长绳系日”,中止时间。
他一面自不量力地阻挡时间流逝的步伐,一面对时间极尽夸张之能事。“哒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官街鼓》),“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后园凿井歌》),“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铜驼悲》),“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秦娥盖湘水”(《湘妃》),“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黄鹅趺舞千年觥”(《秦王饮酒歌》),“丹成作蛇乘白雾,千年重化玉井土”(《拂舞歌辞》)。正因为时间一定会流逝,所以诗人将时间跨长,企图以此来减缓时间流逝的速度,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树立忧患意识
世事风云变幻,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也许转眼间遍布阴云,如果满足于暂时的安定与兴盛,必会放松,看不到背后的危险与衰败。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心存忧患,时刻警惕才能保持昂扬的斗志。
忧患是一种责任意识,最初,人类为了可以吃到熟的食物,想尽办法,于是就有了钻木取火,并有了留下火种的意识。在殷商时期人们便提出:个体在面对外在世界和种种困难时,应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保持对潜在危机的预见和预防。作为圣人,孔子教育其弟子的一种思维方式便是具有忧患意识,深处乱世的孔子,提出乱世与治世的根源问题——忧患,可以说忧患意识,是儒家民本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孔子所提,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断完善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忧患意识促进家国情怀的兴起。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一种精神情感。《诗经》中有着突出的体现,《诗经》中有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忧患,有对社会不公,赋税繁重的不满,受传统忧患意识的影响。毛主席早在读书时期,通过书籍深刻感受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血腥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令他忧心如焚。正值青年的毛泽东面对中国动荡不安的局面,萌生了忧国忧民的意识,并产生救国救民的志向。在革命期间,毛主席就不停地警戒自己以及党员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国家情怀是忧患意识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增强忧患意识是中国在快速发展之时,每一位公民不可缺少的,增强忧患意识并不是消极悲观,灰心丧气,而是要时刻居安思危,保持清醒,艰苦奋斗。忧患意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首先要时时关注新闻,了解国家大事以及社会状态,其他要积极面对现时的挑战,只有战胜此时的学习难关,才能在未来为祖国拼博;最后要不断提醒自己,不断总结成功与失败,不因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失败而垂头丧气。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古英雄多磨砺,所以我们不要做温室中的花朵,摆脱被人呵护的现状,生活在忧患意识中,你会更加强大。
关于忧患意识
一个动物,是需要具备忧患意识的,一个人,一个企业,也是需要具备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无论我们是什么,这是都是我们都需要具备的。
这是一只野生的麻雀,它轻轻的落在了人类房子的屋檐下。人类的小孩看到了它,偷偷地从家里的米缸里抓出一大把的米,慢慢的撒在了地板上。这是如此低级的伎俩,它一眼就看穿了这个小孩的打算。它没有飞下去,只是静静的望着地上的那些小米粒,等小孩回到房间里之后,它偷偷的飞了下来,小心翼翼地啄着地上的米粒。在这一次路过之后,它便经常飞来这里,开始,它还心存戒虑,它还是回考虑到一些坏的结果,会在小孩躲进房间里之后才飞下来。但后来,它认为小孩对它毫无恶意,每天都专门给它提供美味的食物,于是,它失去了防备,什么事情,都往最好的方面去想。它终于失去了忧患意识,它已经把自己最初的想法抛到了脑后。现在,它看到米粒,就冲了下来,毫无顾忌地在小孩的面前啄着米粒。它丝毫没有注意到前面是一个笼子,它只看到了那里的米粒,它飞了进去,然后就在也出不来了。
在许多国人眼里,海尔这个成功企业已经很强大,很了不起了。然而,海尔还是保留了很强的“忧患意识”。在处于最辉煌的时候,他们还在为着不知道将要发生与否的最坏的消息做着尽可能充分完善的准备。他们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时刻警戒着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个16年平均年增长速度达用81。6%、年销售收入已突破400亿元。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能有这样的意识,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也是他们没有失败的原因。尽管像海尔这样的佼佼者与世界500强相比也还有一段差距,他们实事求是地正视挑战的严峻性,充分估计到竞争对手的力量和困难的一面,向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这样的企业,就算不说做大做强,在这是几十年里面,它一定能屹立不倒。
我们要具备忧患意识,这样,就可以防备未知的未来发生的问题,即使是在最美好的时候,也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
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听凭鬼神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习俗而提出的,个体在面对广阔的外在世界和种种困难时,应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与之对应,“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族及国家的认同、维护,并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其核心也是责任意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古往今来,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华儿女,必须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孝敬父母,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这是对父母负责;我们爱护儿童,关爱下一辈的成长,是对后辈负责;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义字当先,是在大思想家孟子所提出的美德,也是对朋友负了责,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责任有大有小。小责是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帮助朋友,也就是“忠”。大责则是对民族、对这个国家负责,就是所谓的“家国情怀”。
伯夷与叔齐,在武王伐纣时,曾慷慨力谏,指责其武王身为臣子却要讨伐君主,乃是不忠不孝之徒,虽然武王天性仁慈,放了伯夷与叔齐一条生路,可他们本着对君主的责任,对邦国的责任,宁死不食周粟,最终饿死荒山。虽然他们的行为在今天看来过于迂腐,可相较那些说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两面派,要强上千百倍。
秦始皇,力精图治,振兴秦国,终一统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长年的战乱,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他统一币制,统一文字,兴建长城以保卫江山。自此,大一统的华夏民族才真正形成。他对天下百姓负了责,更对民族负了责。
老将关天培,以两门大炮,数百名士兵,勇战国外列强数十艘战船,重创敌人,终因寡不敌众而英勇就义。他手下数百名军士,面对列强大炮,却无一退缩,他们的行为,是对天地良心负责。
当今社会,人们都看淡了“责任”这个不可看淡的名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那么我们都将勇敢地挑起自己的明天,担起国家的未来。
责任,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