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
清晨,晶莹的露珠从草尖上滚落下来,太阳刚刚探出头来,多么美丽的清晨啊!在一个简陋的小茅草屋前,一个衣着褴褛的男人正在读书。他一会看看书,一会抬头看看远方,眼中充满了忧虑。这就是大诗人杜甫,杜甫一家就住在这茅草屋里。
杜甫无心看书,他想到了自己和家人这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都是“安史之乱”惹的祸。唉,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见到日思夜想的父老乡亲啊!这场战乱什么时候才能平息啊
想着想着,杜甫不由悲伤起来。他凝望着远方,好像看到了家乡的摸样。
忽然,远处传来“杜兄杜兄!”的喊声。杜甫顺着喊声看去,原来是远在他乡的三弟正向这边跑来。他跌跌撞撞地跑着,好像很激动的样子。杜甫忙站起来,迎上前去,只听三弟气喘吁吁道:“杜兄,好......好消息!”
杜甫忙将他让进屋,惊讶地问:“这年头会有什么好消息呢?”三弟兴奋地说:“杜兄,你有所不知。我刚刚听说,咱们的河南河北被收复了!”杜甫紧紧地握着三弟的手,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这....这是真的吗?”三弟大声说:“千真万确!”杜甫泪流满面,欣喜若狂。他用力摇晃着三弟的手,发自内心地说:“好!太好了!河南河北终于被收复了!”
这时听见开门的声音,回头一看,妻子和孩子从里屋跑出来了。他们刚才听见了杜甫和三弟的对话,他们也特别激动。妻子不停用袖子擦拭着幸福的眼泪,孩子们高兴的又蹦又跳,大声喊着:“我们要回家了!”
这喜讯真是来得太突然了!慌乱之中,杜甫不小心碰翻了桌上的墨汁,却浑然不觉。他把桌上的诗书胡乱拢了拢放在一边。他搬出一坛平时舍不得喝的好酒,准备与三弟畅饮。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心里充满了期盼,想早日回到盼望已久的家乡。酒过三巡,他们越聊越开心,杜甫还哼上了家乡的小曲。
喝完了酒,杜甫和家人商量着明天返乡的计划,明天一早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从襄阳回到洛阳。
时间不早了,三弟该回去了。送别三弟,望着远处家乡的方向,不由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湛蓝如洗的天空中,一朵朵白云飘荡着,阳光透过云层,射向大地,大地仿佛一派勃勃生机。
在庭院的小屋里,杜甫坐在书桌前,手托着下巴,自言自语道:“唉!这七年多的安史之乱不知何时才能停止,唉!”他又叹了一口气,无奈的摇了摇头,顺手拿起一本书,翻翻看看。
“杜兄,大好消息,大好消息……”隔窗地王兄大声喊道。他直奔进屋子,气喘吁吁地说道:“杜兄,好消息,府衙……府衙门前贴出安民告示啦”“什么?王兄,你慢点说。”杜甫站起身来,对王兄说道。“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啦。”“这……这是真的吗?”端茶进屋的的夫人惊讶地问道。杜甫听了,激动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顿时,眼眶湿润了,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撒满了衣裳,手中的诗书胡乱地卷了卷,高兴地简直要发狂。老伴把孩子们叫了过来,把这一喜讯告诉他们,他们听了,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地抱着妈妈地脖子,高兴地说道:“我们可以回家乡咯!我们可以回家乡咯……”一个不寻常地消息,带给杜甫一家无比开心的一天。
杜甫一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计划着返乡的路程。杜甫取出地图,小心翼翼地铺张开来。老伴看了看地图,问道:“这路线哪条最近呀?”杜甫注视着地图,一会,他摸着胡须,有富有诗意地说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又摸了摸胡须,笑得更灿烂了,好像到了一路上,风景秀丽。天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嵌着丝丝如絮的白云,江的四周种满了柳树,细细长长的柳树密密的垂着……在这春天美丽的景物的陪伴下,杜甫一家纵情高歌,畅饮美酒,真是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呀!杜甫又回过神来,他笑容可掬地走到书桌旁,挥动着毛笔,认真地写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诗
在一个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唐代诗人杜甫正坐在一个书摊前品书。
忽然,听到街道中间有一处地方人声鼎沸,诗人抬头向远处张望,发现在一处大告示栏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有些人一直在对着告示指指点点;有些人却是欣喜若狂;不过更有人潸然泪下。诗人顿时心里疑惑不解。想到:“这些人都在看什么呀?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才让这么多人如此兴奋。”他走上前来挤开拥挤的人群,看到告示上写着朝廷的官兵把河南与河北从敌人手中夺了回来。诗人见了心中立刻涌出了五味杂尘。回头对妻子儿女说道:“太好了,盼天盼地终于把这一天给盼回来了!河南河北终于回归了!”说着,诗人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欣喜泪水,竟然把自己的衣襟给哭的湿透了。抬起头来,看见妻子儿女激动万分,往日的烦恼与忧愁顿时一扫而光。
诗人想让自己平静下来,便拿起书摊上的一篇古文随手翻阅起来,可是心里激动的简直要发狂,竟然一个字都没有读,就把书放了回去。回到家后虽然还没有到吃饭的时间,可诗人却邀请几位心情同样如此的亲朋好友,一起来庆祝这个来之不易的日子。杜甫倒上美酒说:“呵呵,这些年我们一直有家不能回,而现在,官兵们终于把河南与河北收复了,是我们这些浪迹天涯的人终于可以回家了,我明天一早就坐船从巴峡穿过巫峡,再从襄阳走回洛阳。”
说罢,诗人顿时诗兴大发,随即吟诗一首:“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唐诗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一天,杜甫正在桃园悠闲地散步。桃园的桃花开了,桃花粉红粉红的,一朵朵,一片片竞相在桃园开放,香气扑鼻,杜甫很开心。突然,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杜甫急忙出园察看,原来是一个小卒,边敲锣,边大声叫“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啦!安史之乱终于平息啦!”人们大喜,奔走相告。杜甫愣在那儿,喜悦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把衣服都沾湿了。他顾不得擦,就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妻子和孩子。他们听了也很开心,忧虑一下子飞到九霄云外去了。他们胡乱抛起一卷卷诗书,手舞足蹈,开心得将要发狂了。妻子放声高歌,杜甫也出去叫来邻里乡亲们喝起了酒。唱着喝着,杜甫忽然想到了桃园那美丽动人,香气扑鼻的桃花。他站起来说:“我们不如趁着现在还是阳光明媚,鸟女花香的春天,回到我们的家乡去吧。”妻子说:“好啊,我好想念我们舒适又美丽的家啊!”孩子也连声应和:“对啊,我还要在院子里捉蛐蛐呢!爸爸您给我捉一只吧!”杜甫很高兴,“好的,我们收拾完行李,就从巴峡穿过去,到巫峡去乘船,从襄阳回到我们的故乡洛阳。”妻儿欢呼起来,回屋收拾行李去了。
后来,杜甫在兴奋之余,写下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元763年,唐朝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持续了7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老百姓们在外漂泊不定的生活终于可以结束了。消息很快传遍了幸州。
一天,杜甫正在家里写作。突然外面传来一阵欢呼声杜甫好奇地朝窗外一看,只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有的正收拾行李有的欢乐地跳舞,还有的唱起了喜庆的歌。杜甫连忙跑出去抓住一个人便问:快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为何都这么高兴那人回答:我们的军队收复了蓟北!百姓安宁了!听了这话,杜甫顿时流下了眼泪,想到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杜甫的头脑里涌出一丝快感,但回想起自己八年的苦日子又觉得有些悲苍。杜甫赶紧回家告诉妻儿,妻子听后,脸上的忧愁全都消失了。杜甫象着了魔似的,把别人都不许摸一下的书籍都胡乱卷起,一股股地往书箱里塞。杜甫的妻子问道:你这么珍贵的书画怎么这样乱卷呢?终于可以回家了能不着急吗
第二天,杜甫一家人赶到了渡口,哪里的人山人海,都是赶着回家的真如回家过年一般。路上,杜甫一边喝酒一边高歌还一边流泪。终于回到家了,望着祖国的美好河山,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感到浑身格外轻松。随即,杜甫吟诵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在屋子里,一边读书,一边叹息。国家什么时候,才能从叛贼的手中光复呢?他望着窗外的飞鸟说:“我的家乡,现在变成怎样了?为什么我不能像鸟儿归巢呢?”
“咚咚锵!咚咚锵!英勇的军队,把安禄山的叛军打败了!国土恢复了……。”乡民奔相走告喜讯,杜甫高兴得流下眼泪。他回头看看老婆和孩子,他们脸上的忧愁也不见了,相互又跳又叫地说:“太棒了,我们又可以回故乡了。快!赶快收拾行李,准备上路。”
带着狂喜的心情,随便收拾好书籍和杂物,初中续改作文杜甫一家人呼朋引伴,一起唱歌、喝酒,庆祝胜利,趁着明媚的春天,起程回故乡。
杜甫带着家人,立刻坐船,从巴峡快速地直奔巫峡;一刻钟也不停留,又顺着江水而下,马上从襄阳再坐船到洛阳,顺利回到了故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
一天,杜甫在街上随便溜达溜达,忽然,他隐隐约约听见了有人说唐王朝的军队把河南和河北都给收回来了,杜甫简直高兴的要死,他又找着了那个人,又问了一遍,那个人肯定的说河南河北被收回了。杜甫被肯定回答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流的满衣裳都是泪水。
当他把这个喜讯说给妻子和孩子的时候,他们不能回家的忧愁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杜甫胡乱的翻着那些书籍来庆贺现在的高兴,能回家乡的兴奋。他白天的时候一边唱歌一边喝酒,好像有什么大喜事一样的。现在正好是春天,杜甫想着:既然是春天回家乡,那么回去的路上肯定还有宜人景色来陪伴着,真是太好了。
杜甫心想计划着:我们要先从巴峡穿过巫峡,从襄阳一直走,走到洛阳去,会我们的老家,那里肯定没有被控制着了,可以自由自在了。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及写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⑵,初闻涕泪满衣裳⑶。
却看妻子愁何在⑷,漫卷诗书喜欲狂⑸。
白日放歌须纵酒⑹,青春作伴好还乡⑺。
即从巴峡穿巫峡⑻,便下襄阳向洛阳⑼。
注释
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拓展知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在公元763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由于“安史之乱”由河南逃亡到四川的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的官方塘报上看到官军收复蓟北,黄河以南、黄河以北的安史叛军都已基本剿灭的喜讯后,非常高兴,他胡乱的收拾起身边的诗书,急匆匆地跑回家,把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和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
历经了八年的战乱,从故乡洛阳逃难到成都,后又从成都逃难到梓州,不但弄得穷困潦倒,还几乎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现在总算是把叛乱平息了,可以返回久别的故乡去过安稳的日子,怎不让杜甫惊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把他的衣服都弄湿了。他的妻子听了这个好消息,也同样是十分高兴,挂在她脸上多年的忧愁都不知道哪里去了。这时,他的妻子拿出家中微薄的积蓄,疾步走出家门,赶往集市买来几坛好酒,杜甫也邀聚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在家纵情欢庆。畅谈杜甫一家老小,即将趁着这阳春三月的美好春色,乘船从巴峡穿过三峡天险,到达襄阳后再换乘车马直奔洛阳的欢愉之情。
趁着酒兴,杜甫用他的“神来之笔”,一挥而就,写下了一首震烁千古的七律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朝代:唐代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