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论作文
欧阳修智救狄青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北宋仁宗时期,欧阳修与狄青同朝为官。欧阳修才华横溢,文章冠绝天下,狄青骁勇善战,打起仗来所向披靡。这一文一武,表面看,好像没什么相同之处,但那一份忠君爱国的情结,爱民如子的情怀,却都是一样的。也正是因为这些,他们才惺惺相惜,结成了挚友。 狄青出身行伍,说话办事直来直去,不太会逢迎人。有一回,狄青打了胜仗归来,宰相陈执中为了拉拢他,亲自率文武百官前来祝贺。狄青很高兴,连忙摆了盛宴款待大伙。但他并没有特别恭维陈执中,敬酒的时候,反而先与欧阳修碰杯。这小小的无意之举,就激怒了陈执中。他认为,狄青这是居功自傲,没把当朝宰相放在眼里,于是怀恨在心。 待众人散去后,欧阳修劝告狄青,如今怠慢了宰相,要当心祸从天降。狄青一愣,随即哈哈一笑说:“我哪里怠慢他了?皇上英明,我心正身正,何惧之有?”事实上,狄青也确实光明磊落,后来的日子里,尽管陈执中总想伺机报复,却苦于抓不到他的把柄,而不得不作罢。 宋仁宗皇佑四年,狄青奉命征讨西夏。西夏兵将听说是狄青来了,吓得惊慌失措,还没怎么打,就溃不成军了。西夏王李元昊没有办法,只好送来降书顺表,真正向北宋称臣。这一下,狄青的威名便更加响亮地传开了。班师还朝的时候,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堵在路上,来看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狄青马不能行,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向大伙儿拱手致意……哪料想,这场面却被陈执中知道了!他立刻进宫对仁宗说:“狄青已深得民心,如果不除,必成大患!”仁宗一惊,慌道:“此话怎讲?”这样,陈执中就把狄青受到百姓拥戴的情形,添油加醋说了一番。仁宗听后,摇摇头说:“狄青是忠臣。”陈执中当即回道:“恕臣直言,太祖何尝不是周世宗的忠臣!”这话戳中了仁宗的痛处。当初,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一员虎将,周世宗死后,因小皇上年幼,赵匡胤就在手下将士的簇拥下黄袍加身,夺了周家的天下。那时候,赵匡胤曾痛哭流涕,对后周众臣说:“实在是万不得已啊!”……这个狄青,会不会也“万不得已”而黄袍加身呢?仁宗不由得打了个激灵,暗暗有了惩治狄青的念头。 可问题是,狄青现在并没有罪,而且还有赫赫的战功。仁宗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正犹豫不决的时候,国家又出了大乱子。原来,岭南有一个叫侬智高的,因不服大宋统治,便煽动部分少数民族起来造反。他们的声势很大,当地的宋军抵挡不住,一退再退,没多久,叛军就控制了好几个州县。消息传来,朝野上下顿时慌作一团。这时候,仁宗想到了狄青,但又不太放心,就与陈执中商议,先命陈曙带兵十万,前去迎敌。 这陈曙是陈执中的心腹,奸诈而有心计,尽管精于吏道,却不会打仗。遇到侬智高的叛军,头一阵,就被打了个落花流水。陈曙慌了,忙重整队伍再打,可还是一个败,实在顶不住了,他只好向朝廷紧急求救。仁宗也没有办法,只好再次起用了狄青。陈执中心里虽然不快,却因陈曙不争气,没什么好说的。但他怕狄青再立大功,就派人密令陈曙说:狄青大军一到,侬智高必败,这头功你一定要抢在手!狄青临走前,欧阳修来为他饯行。欧阳修忧心忡忡地说:“这一去,你可得小心些。你要冷落百姓,如果他们再围观你,你就用鞭子狠狠打他们,尽量让他们恨你。”这算什么话?狄青不解。欧阳修说:“当初,韩信领兵在外,遭到刘邦的怀疑,曾问计于张良,张良告诉他要‘自污’。韩信听了张良的话,行军打仗的时候,对百姓们大肆掳掠,以至于百姓们都怨声载道,大骂狗韩信。刘邦知道后,嘴上虽然对韩信严加斥责,心里却不再怀疑他了。你现在与韩信有何区别?”狄青恍然大悟,出了一身的冷汗。
不出欧阳修所料,狄青带着大军,离开京城还没走多远,便遇上了一群百姓来看他。狄青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便狠狠心下令说:“给我乱棒打散!”于是,狄青的兵将就一齐动手,把这些百姓打得四散而走,这样一连打了几次,狄青的名声彻底坏了,都说他是个没良心的,升了官就忘了本。士兵们也觉得狄青变了,都敢怒不敢言。 这些事儿,很快传到了仁宗耳朵里。仁宗大喜,对陈执中笑道:“狄青这个莽夫,怎能如此对待百姓?朕一定要严惩他。”陈执中点头称是,心里却暗暗嘀咕:狄青怎么变聪明了?到了阵前,狄青安营扎寨后传出命令,无论谁都不许贸然进兵,违者一律斩首。他的意思是,先想查清敌情,再一举破敌。可陈曙却误以为,狄青这个命令,是怕他抢功,再加上他有陈执中的密令,胆子也大,就暗暗带兵出来偷袭侬智高。谁知,又是大败不说,还被敌兵牢牢困住,一下子搅乱了狄青的计划!狄青大怒,连忙亲率精兵,冲进敌营救出了陈曙的部队。陈曙跪下,正要谢恩,哪想狄青却大吼一声:“给我绑了!拉出去斩!”陈曙素知狄青无情,料想不能活命,忽然心生毒计,对众士兵高声笑道:“狄将军是真龙天子,死在他手下,我没有怨恨!你们还不快拜?”说罢,就对着狄青叩头,并山呼万岁。有一些士兵,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也赶紧随着他跪下,山呼万岁。 狄青惊得浑身发冷,脸都白了。他一刀杀了陈曙,怒道:“狗贼!你怎敢逼我犯上?”又对跪着士兵流泪道,“诸位这是干什么啊?”这时,众人才醒悟过来,连忙站起来,愣愣地看着狄青,说不出话来。 接下来,狄青很快平定了叛军,逼死了侬智高。可是,凯旋而归的时候,他却仍然很紧张,陈曙喊他万岁一事,总是沉沉地压在心头。 欧阳修出城迎接狄青,最早知道了这件事,不禁大惊失色:“你怎么能杀了陈曙?这不是有杀人灭口的嫌疑吗?那时,你应该随着陈曙转身跪拜啊,就当是你们一同拜皇上的……”狄青怔在哪里,不知该如何是好。欧阳修低头想了一会儿,忙说,“再迟就来不及了。”便骑上狄青的宝马,飞速跑回京城,找到好友刘敞,请他赶快打点一份厚礼,送到陈执中家里,目的是想方设法缠住陈执中,为自己先陈执中一步见到皇上争取时间。 这时,对于陈曙喊狄青万岁一事,陈执中也是刚刚知道。他高兴坏了,暗道:狄青啊狄青,活该你满门抄斩!哪想,他正要出门去见皇上,刘敞却突然来了。刘敞是监察御史,陈执中不想得罪他,况且刘敞是来送礼的,他更得陪陪人家了。于是,两个人就慢慢拉起家常来……欧阳修匆匆来到宫里,见了皇上就说:“陛下,臣请罢了狄青的官职。”仁宗一愣,说:“狄将军刚打了胜仗,怎好罢官?”欧阳修说:“狄青虽忠,但臣夜观天象,发现狄青这个将星属阴,西夏也属阴,叛贼也属阴,这些年的大洪水也属阴,彼此牵连,相辅相成。如果罢了狄青的官职,这一切灾难便会自然消退。”仁宗非常迷信,而且很敬重欧阳修的《易经》才学,就说:“这个理由罢免狄青是很充分可是,以卿之意,狄青该到什么地方去?”欧阳修说:“陈州属阳,可让狄青执掌陈州。”仁宗当即颁旨,大意是:狄爱卿有功,但其性有违天意,回京后可稍作休息,前去陈州上任。 见太监拿着圣旨出了皇宫,欧阳修心里这才踏实了一些,长出了一口气。这时,陈执中终于摆脱了刘敞,也来朝见皇上。他气喘吁吁地说:“臣请处置狄青。”仁宗笑道:“处置过了,让他到陈州去了。”陈执中得知圣旨已下,一切已不可挽回,就说了句“陛下英明”,又看了一眼欧阳修,悻悻地告辞皇上,回家去了。
后来,狄青到了陈州,再也没有受到皇上的猜忌,安安乐乐地度过了晚年。他很清楚,他之所以能够得以善终,全凭挚友欧阳修的大智慧。
“千古伯乐”欧阳修
欧阳修文章锦绣,为人却耿介切直,放达不羁,以致树敌无数,屡遭同僚诟病和围攻。对他才华非常欣赏的宋仁宗曾惋惜道:“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他的老师晏殊甚至对人说:“吾重修文章,不重他为人。”可见,欧阳修在做人上恐怕刻薄有加,宽容不足。但这样一个对同僚刻薄的人,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当时一大批籍籍无名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曾巩,给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时务策》,表达政见。欧阳修读了曾巩的文章,赏识不已。曾巩擅长古文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一直埋没于草莽。为此,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为其叫屈,为其扬名,又把曾巩纳入门下,当成最堪造就的学生,悉心教导。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曾巩于嘉祐二年(1057年)高中进士,从此一朝成名天下知。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日中天的文名,也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苏洵27岁才开始发愤为学,后来进军科场,却连连落榜。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张方平说,文章方面,我人微言轻,此事非欧阳修莫属。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其实,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政见不同而结怨,一向合不来,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并不因为他是政敌推荐的而怠慢,反而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在皇帝和士大夫间极力推举,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欧阳修发现苏轼的故事,也是一段文坛佳话。嘉祐二年,欧阳修出任知贡举,担任这一年礼部省试的主考官。策论一场,欧阳修出题《刑赏忠厚之至论》,点检试卷官梅尧臣批阅试卷时,发现其中一篇特别精彩,颇具“孟轲之风”,随即呈给欧阳修阅。欧阳修读后,眼睛一亮,觉得无论文采还是观点,都可以毫无争议地列为第一。但欧阳修的“入室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这场会试,由于采用糊名法,文章属于谁,不得而知。欧阳修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曾巩所写,担心把自己的弟子列为第一会遭人闲话,便与梅尧臣商量将其列为第二名。复试时,欧阳修又见到一篇《春秋对义》,赞叹之余,便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初试、复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后来,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看到后生才情勃发,年过五十的欧阳修竟然兴奋得孩童一般,爱才之情,溢于言表。
苏轼只是欧阳修主持嘉祐二年科考的一个侧影,当年共录取进士388人,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真可谓群星灿烂。之所以一次考试就能录取这么多名动当时、影响后世的人才,与欧阳修的学识、眼光和胸怀是密不可分的。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宋史·欧阳修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高度概括了他的求才之渴、爱才之切、识才之准、举才之功,称他为“千古伯乐”,应该不是过誉之词。
欧阳修
宋仁宗时,人称“红杏尚书”的宋祁喜欢用生僻字,本来很通俗的文字经他一替换,越发难以让人看得懂了,可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碍于情面,也没人给他指出来。
当时,宋仁宗命欧阳修为主编、宋祁等翰林院学士为编辑,共同修订《唐书》。这天,宋祁把自己仔细修订的稿子看了一遍,觉得很满意了,就把它交给欧阳修,请他审阅。欧阳修发现《唐书》中不少通俗的文字都被宋祁用生僻艰涩的文字替换了一般人根本看不懂,他决心纠正宋祁的这个毛病。
过了一天,欧阳修写了八个字“宵寝匪贞,札闼洪休”给宋祁看,并问宋祁道:“宋大人,你看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爱用生僻字的宋祁,思索了一下说:“‘宵寝匪贞’,不就是‘夜梦不祥’吗?‘札闼洪休’,不就是‘题门大吉’吗?是哪位先生,不用后者而用前者,岂不是让人费解吗?”欧阳修听了,哈哈大笑说:“前些日子,您给我看的稿子,其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你老兄却改成了‘蓬在麻不扶而挺’吗?‘疾雷不及掩耳’一句很通俗易懂,你用‘震雷无暇掩聪’来代替,越发得晦涩难懂了。”宋祁听了,才意识到自己爱用生僻字的毛病,的确给读者阅读造成了困难,幸好欧阳修诚恳地指了出来。
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每个人身上的缺点不足,只有经别人指出来,我们才会意识到其危害,才会有意识地改正。
欧阳修作文
欧阳修读书非常刻苦专心,不少书读过就能背诵。家里的书不多,很快读完了,他就向邻居借书。遇到重要的书,他还亲手抄写一部。由于母亲的辛勤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他在少年时代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京城去参加进士考试,获得第一名,被派往西京(今河南洛阳)做留守推官(地方行政长官的助手),当西京留守钱惟演的幕僚。
钱惟演是当时有名的文人。他手下的许多幕僚大都很会写文章。有一次,钱惟演在西京修建了一所驿舍,叫尹师鲁、谢希深和欧阳修三个幕僚各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情。
三个人把文章写好了,拿出来互相观看,谢希深的文章七百字,欧阳修的文章五百多字,只有尹师鲁的文章三百多字。尹师鲁的文章短小,文字却十分精炼,叙事清晰,而且结构严谨。欧阳修看了,很是钦佩,就带了酒去拜访他,向他讨教。两人讨论文章的写法,整整一夜没有睡。
欧阳修知道了自己文章的缺点,就认认真真地重写了一篇。重写的文章比尹师鲁的还要少二十几个字,内容却更加完整。尹师鲁看了以后,不由得对人称赞欧阳修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是一日千里!”
欧阳修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说:“写文章要有三多,看得多,做得多,还要跟别人商量多。”
欧阳修写文章,非常严肃认真。每当他写好一篇文章,就贴在墙壁上,不管是坐着还是躺下来,随时可以看到并加以修改。他要一直改到自己满意,才肯拿出来给别人看。据说,他写的着名散文《醉翁亭记》,原稿开头写滁州(今安徽滁州)四面有山,东面有什么山,西面又有什么山,南面是什么山,北面又是什么山,就写了几十个字。他写好一看,觉得太啰嗦,就反复修改,最后只剩了“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样开头,字数极少,语言精炼,意思却都表达出来了。而文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流传至今,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着名成语。
欧阳修对文坛的最大贡献是领导了北宋的古文运动,奖掖提携了王安石、曾巩、苏轼父子等一批着名文学家、政治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革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到晚唐时,讲究形式、内容空虚的文风重又风靡一时。北宋初期,一些文人也提出了“尊韩重道”的主张,但一时还扭转不了整个文坛的风气。欧阳修早年游学时就读到了韩愈的文章,十分仰慕,后来他又和梅尧臣等人一起提倡写平实朴素的诗和文章,并且推广韩愈的文章。这样,北宋的古文运动在他的倡导下逐渐开展起来了。
1057年,身为翰林学士(为皇帝起草诰令的官)的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针对当时读书人流行写浮华奇涩的文章,他严格规定,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必须用明白朴实的古文体写作,写华而不实的文章者一律不录取。对参加考试的苏轼的文章,他大力赞赏并列为第二。从此,宋代文坛的风气有了较大转变。
欧阳修自己也写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到了晚年还把自己过去写的文章,一篇篇拿出来,仔细推敲修改。他的夫人劝阻说:“为什么要这样吃苦呢?你又不是学生,难道还怕先生责怪吗?”
欧阳修笑着回答说:“我虽然不怕先生责怪,但是怕后生讥笑。”
他的夫人听了,也就不再劝阻了。
除了散文,欧阳修的诗、词也都写得很出色。他还是一位优秀的史学家。他着有两部历史着作,一部是和别人合着的《新唐书》共二百二十五卷,另一部是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
欧阳修作文
假如给我一个机会,可以生活在古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宋代,因为有你——欧阳修,真想跨越千年的时间与你对饮,与你促膝长谈。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折服的大度。你位居副宰相,权势炙手可热。按常理,你一定妒贤嫉能,打压有可能跃于你之上的有才人。但你不,你勇于推荐和提拔有才之人。你推荐和提拔了王安石,他成为宰相,位居你上,成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你提携“三苏”,让他们威名远播,成为唐宋八大家。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钦佩的豁达。你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滁州太守。按常理,你一定是难以排遣心中的郁结,而你却不计得失,修“醉翁亭”,作《醉翁亭记》,怡然自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非一般的豁达。你自号“六一居士”,人问,何为“六一居士”,你答:“家有藏书一万卷,三世金文注释一千卷,一盘棋,一琴,桌上常备一壶酒。”,人曰“此五一也”,你却爽朗一声说:“一老翁置于其间,岂非‘六一’也。”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感动的勤奋。你自小在沙滩练字,苦读史书,年纪轻轻便考中进士,可你从未放弃勤奋的信念。你深夜苦读,手不释卷,即便是意志受挫时,也在书海中寻找快乐。有人曾问,君藏书为万卷,不知读过几本。君曰:“你在我所藏之书中随便挑一本问我,若我没读过的,我就无言面对我的六一居士。”那人专门挑了一本积累许多灰尘的书问你,你对答如流,丝毫不差。
品读你,品出你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你在功成名就之后不浮夸自傲,常人恐怕做不到。你和另一史学家修订史书,名字列于他人之下,不居功,难怪“六大家”以你为首,当之无愧。“三苏”,王安石,曾巩,都是你推荐而出名的。你曾力荐苏轼,说此人日后之名显于我欧阳修。智之大者,欧阳文忠公也!
品读你,品出的是黑色天幕上最闪烁的星星,星光闪烁;品读你,品出的是花架上最淡雅的海棠,清香宜人;品读你,品出的是歌唱舞台上的交响曲,催人奋进。站在宋朝时代的巅峰,不是帝王,是你欧阳文忠公。
你是让人望尘莫及的大家,品你千年有滋味。
说说欧阳修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欧阳修之所以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和他自己小时候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他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买不起纸笔,母亲就用荻草杆在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也拿着荻草杆在地上划来划去,小小年纪就学了不少字,在母亲的引导下,他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十岁的时候,就到别人家里去借书读,把别人当做垃圾扔掉的旧书当做宝贝,带回家反复阅读,认真琢磨,连吃饭睡觉都忘记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欧阳修长大以后,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了第一名。有一次,洛阳留守钱惟演盖了一座新房子,就请欧阳修和另外两个人各写一篇文章,来记述建房的事情,文章写好之后,钱惟演就让大家互相传看、评论。三篇文章一篇七百多字,一篇三百多字,欧阳修的是五百多字,大家都认为三百多字的那篇最好,不仅文字精炼,而且叙事清晰,结构严谨。欧阳修看了这篇文章,也敬佩不已,就到作者尹师鲁的家里去请教,尹师鲁对欧阳修说:“你的文章也很好,只不过格调不高,空话多了些。”欧阳修回到家立即重新写了一篇,比尹师鲁的那篇还少了二十多字,尹师鲁看了也不由自主的赞叹欧阳修:进步惊人,简直是一日千里!
后来,欧阳修写了一篇传诵千古的散文叫《醉翁亭记》,他为了写好这篇文章,不厌其烦的精心修改,比如文章的开头,原来一一介绍了滁州四面各有什么山,他越看越觉得太罗嗦,修改的只剩下了五个字:环滁皆山也。既精炼,又把意思全都表达出来了。
看了欧阳修的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觉得想让自己的文章越写越好,就要做到三点:第一,要多读一些好书,读的时候还要认真思考。第二,要多向一些写得好的同学和老师虚心请教,交流写作经验,取长补短。第三,要多修改,围绕着一个重点,把事情讲明白的同时,语言尽量要朴素、简单、流畅。就像妈妈经常给我讲的:一篇文章不是越长越好,一颗钻石再小,也会发出耀眼的光芒,一块青石再大,也只能粉碎了去铺路,或者变成白石灰去刷墙。
关于欧阳修的作文
,想起那个以民为乐的醉翁。他就像一个很可爱的老爷爷,自得其乐。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每天看似无忧无虑,但心怀国家,惦记着百姓。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矣。他既然已将山水之乐领会在心中,为何还要有所寄托。心中有万般对这社会的不满,望见山水的壮丽,希望能借酒浇愁愁不愁。他不像陶渊明决定不参政就一门心思回家种地,安心的读书,而是做一个小官,在享受山水之乐的同时,为子民着想。我觉得相比,他就强于陶渊明,他虽然同样被贬官,同样对世道感到失望,但他并没有弃官,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放弃了,苦的还是百姓,出于强烈的责任感,他承受了这份责任,尽最大努力去改变这个社会。这是很了不起的。从这点来讲我很敬佩他。
欧阳修字号醉翁,人如其名。每日饮酒,但并非他全部的情趣所在。他这个太守每天游山玩水,日子很是清闲,但谁又能知道他的情趣既不在酒上,也不在于山水之乐,而是看到国家的兴旺,百姓们平静的生活。我很欣赏欧阳修的那份大气,不拘小节。当国家处于腐朽的情形之下,他能平静分析国情,即使皇帝不认同他的观点,也不将自己置身于朝政之外。被贬到滁州后,依然能关心百姓,以民为乐。也许,那些依然位皇帝卖命,总是奉承皇帝的官员们很是羡慕他吧。但令人不满的是,这位醉翁老了以后,飞黄腾达,又做了大官,手上有了权利之后,却闭上了自己的嘴巴,看着国家的腐朽,不去进谏,只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这时的欧阳修似乎沉睡了。不再是那个以民为乐的醉翁,而真正的醉于自己的地位了吧。人老了就会糊涂,对于当时的情景,他没有帮助王安石变法图强,也许因为自己变得保守了,或许因为曾经的贬官走到现在这一步,自己越发珍惜了吧。
无论怎样,我依然被这位太守的独特情趣所感动,他沉醉于山水,宴酣之乐,但并非无法自拔,酒醒后,述以文。欧阳修,这个一定会因为“醉翁”而被炎黄子孙一代一代所熟识的人,已为中华文明的长卷添上了一笔浓墨。
欧阳修是宋朝时候杰出的文学家。他从小死了父亲,家里很穷,生活得很苦。母亲不得不带着他离开家乡,去投靠远方的叔叔。
叔叔家里也不富裕。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连买纸笔的钱也花不起。他的母亲就用芦秆当笔,把沙土铺在地上当纸,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认字很用心,到了十岁的时候,已经有了自修的能力了。他常到有书的人家去借书读。借来的书要按期归还,他就把书背熟,再还给人家。他订了一个背书计划,每天背三百字。几年以后,就把四书都背熟了。
他的叔父看他这样用功,就把自己用剩下来的纸,装订成本子送给他。他高兴极了,把这些本子一半用来抄书,一半用来学习做文章。那个时候,人们写文章有一种坏风气,只讲究辞句的华丽,不讲究内容。欧阳修觉得这种风气很不好,他想学习写另外一种文章。
有一次,他从一只破书箱里找到了几本旧书,是唐朝文学家韩愈写的。韩愈写的文章不光文字优美,道理也说得很透彻。欧阳修越读越觉得有味道,就把韩愈的文章当作自己学习写文章的榜样,进行学习模仿。
欧阳修写文章非常认真,为了写一篇文章,他常常要读很多书。每一篇文章的初稿写好,他就把它贴在墙上,有空就反复地念,反复地修改,直改到自己认为满意了才行。共页,当前第页12
品欧阳修
欧阳修瘦小,苍白,眼睛高度近视,“面白过耳,唇不包齿。” 欧阳修虽然长得丑,但是非常有才。欧阳修是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牛吧!这篇《醉翁亭记》就是一篇千古文章。我 来介绍一下他吧。 欧阳修字永叔,生于四川绵阳,当时称绵州,和李白是同乡。尚在吃奶婴儿期,随宦游的父亲欧阳观迁江南泰州。四岁,父亲死了,享年五十九岁。母亲郑氏,时年二十九岁,拉扯一儿一女不改嫁。欧阳修四十六岁那年,母亲郑氏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欧阳修从小就听母亲口中父亲的种种故事。丁忧期间,他追思父母,后于熙宁三年写下动人的《泷冈阡表》。母亲贤而知礼,父亲堪称良吏。 再说说《醉翁亭记》吧,古文描绘风景,全篇连用二十一个“也”,十三个“者”,二十四个“而”,犹如反复回旋的复调。文字如泉水之溢,一派天然。人,亭,山,泉,鸟,皆含醉态,酒醉,色醉,情醉,意醉,真是好极了。景色的层次分明而流畅,四季循环尽收眼底。 《醉翁亭记》欧阳修除了自己,还提到过另外一人,“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呀!智仙是琅琊山上的和尚,读到这里不禁有一个疑惑,智仙和欧阳修为好朋,苏东坡又和佛印为好朋,这是为什么呀?这些赫赫有名的诗人为什么都喜欢和僧人和尚做朋友?回家查查,结果百度百科又不给面子,没查到。 从欧阳修的文章中,体会不到一丝的忧愁。从山水之乐,到宴酣之乐,到乐人之乐,始终为乐。
可见欧阳修乐对生活,他是一名乐天派,通过一个乐字贯穿全文。 人的品行不在于长相,而在于心态与能力。
欧阳修
夜读《蒋勋说宋词》,书中豪放大气的苏轼,悲壮豪迈的辛弃疾,温柔婉约的李清照……而我独爱大文豪欧阳修。
我喜欢欧阳修,不仅因为他是“唐因素八大家”之一,更喜欢他诗词的平实率真,豁达从容,就如我简单快乐的个性。
读他的《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派“天真”,一清如水,平实到你不觉得他是一个太守,就是在一个亭子里一个老翁喝醉了,讲自己醉酒的经验,因为大家说这个亭子还没有名字,而我在这边喝醉了,那就叫“醉翁亭”吧。
再如他《浣溪沙》中的“白发戴花君莫笑”我不能想象,今天的一个领导会在花白的头发上戴花,可是欧阳修就写到了“白发戴花”,说我到了这个年纪,在春天摘了花,戴在自己头上,你不要笑我老和癫,想到这幅画面,想到他可以自在到仿佛不是一个太守,只是一个对生命充满兴趣的人,一个非常可爱的老诗人。
“今年花胜明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今年的花要比去年的还要好,明年的会比今年的更好,他怎么知道?是因为他觉得生命会越来越好,对生活充满着希望,这就是他的豁达。耐心地看待某些事物,也许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中的意味,聚和散是变化的,花开花谢是变化的,月圆月缺是变化的,在我们不知道变化的真正意义时,会沮丧、感伤、甚至绝望,可如果知道这只是一个自然过程,为什么还要去伤感呢
“简单就是快乐,快乐是一个人的燃料”,这一向是我生活的准则,一如大文豪欧阳修的率真豁达,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欧阳修论作文
选文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
(1) 顷岁 近年来。(2) 乘间 乘机,乘着间隙。(3) 工 精,妙。(4) 患 毛病、弊端(在于)。(5) 指摘 挑剔,批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 ) 术( ) 过( ) 疵(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3)多作自能见之( )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答:
译文
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
参考答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曾经) 术(方法) 过(超过) 疵(弊病)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代词 此指欧阳修)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