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现状分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学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一、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对人才和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同时,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为了达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目标,教师们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为了解昌平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昌平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参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李超平博士设计的“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进行本次调查并分析撰写调研报告。

  二、调查方式

  1、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分析法。

  2、调查对象:我们对昌平区60所学校的教师进行了《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收回42所学校的有效问卷共计2151份,对收回有效问卷按照城镇中小学、农村中小学的比例进行抽样分析,抽样调查教师情况如下:

  3、调查步骤:由昌平区教委德育教研室统一下发试卷到中小学校,各学校组织学校问卷调查工作(集中答卷);统计学校调查结果;撰写学校问卷调研报告;上交调研结果和调研报告。德育教研室对上交的调查结果进行合计并抽样进行分析。

  三、当前昌平区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28.6%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有49.6%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78.2%。说明绝大部分教师感觉压力比较大,感觉没有什么压力的教师只占4%。教师的职业压力成为教育改革的关注点之一。

  2、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在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对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一般表现为以下的三种行为反映。

  (一)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情绪耗竭的教师常出现畏惧早晨去上班,形成对学生消极地、玩世不恭的态度。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78.6%的被调查教师经常或频繁出现早晨起床时,感觉非常累,可是又不得不去面对一天的工作;有65.2%的被调查教师在工作中整天与学生打交道,感觉确实压力很大;有54.3%的被调查老师经常或频繁有工作让自己快要崩溃的感觉。

  (二)性格解体。一般表现为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来表现出来。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50%的被调查教师对学生越来越不像以前那么热情了;39.7%的被调查教师担心工作使自己变得越来越没有同情心了;24.9%的被调查教师现在并不真正关心有些学生的状况了。

  (三)降低成就感。教师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他们就不再做出努力了。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63.9%的被调查者感觉工作缺乏成就感;33.4%的教师感觉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的生活没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3、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比较低。

  教师是一种助人发展的职业,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密切关系,与教师本身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关系。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44%的教师对所在的工作单位不太满意。有38%的教师担心下岗;有33.3%的教师想离开所在的工作单位。

  4、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理想。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经常或频繁的有57%的教师经常失眠。有54.4%的教师出现比较严重的消化不良或者食欲不振现象;有50.9%的教师经常出现呼吸困难或者头晕现象。

  在压力状态下,机体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压力过大就会引起身体不适,导致各种疾病。

  病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身体一旦发生某种病变,就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使人的智力活动及行为出现异常反应。而不健康的消极心理又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使人的智力活动及行动出现异常反应。而不健康的消极心理又会成为各种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两者互为因果,陷入恶性循环。

  5、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应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57.6%的被调查教师因为工作上的事情,经常或频繁的出现情绪低落;有54.1%的被调查教师因为工作上的事情,经常或频繁的出现非常生气;有62.1%的被调查教师因为工作上的事情,经常或频繁的出现非常紧张。

  承受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适当的压力是健康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是压力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个人的耐受能力,会引起人烦躁、抑郁、焦虑、激动不安、愤怒、沮丧、失望、消沉、健忘等心理反应,会破坏人的心身平衡,影响人的学习与工作,损害心身健康。

  四、造成教师职业压力过大与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1)社会对教师的期望高让教师感到有压力感。

  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承传历史文化的重任;但是,在今天这样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对于教师的要求过多过全。过高的要求和期望让教师产生压力感。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造成压力的重要和关键原因,有50.8%的被调查教师认为社会对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过高;58%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70.3%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学校与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原因分析:社会期待与教师角色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教师被赋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新时代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而且还是心理工作者、学者、专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社会期待教师“甘愿吃苦,无私奉献”,期待教师“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耐得住清苦”,期待教师能从人性角度出发,摒弃竞争,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杰出的人才。期待教师承担起本来应该由社会和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下一代的重任……种种高标准,教师难以达到。

  教师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来自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的评价,评价者的众多,必然带来评价标准的多样,这就是所谓的众口难调。譬如学生更多在意的是老师的课是否生动有趣,而家长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学校领导希望每个教师都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力,受学生欢迎,而教育主管部门希望学校教育是十全十美的,要求教师、学校要把家长、社会没有承担起的责任承担起来。

  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以学习成绩论英雄以及社会的沉重期望,使得小学教师处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腹背受敌,尴尬不堪。这种心理冲突,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社会期待教师都能把孩子们培养成理想中的人才,在这种环境下,我国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2)经济负担重,社会地位不高等也是造成教师压力过重的主要原因。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58.9%的被调查教师认为经济负担较大。有63.1%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有63.9%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工作缺乏成就感是造成压力的重要和关键原因。

  原因分析:教师自身利益与教师的角色责任之间的矛盾冲突。

  教师是现代社会的一员,同任何社会成员一样,有体验成功和成就的需要。然而,教师角色却要求与特定的学生维持一种持久的关系,这样就必须使教师较持久地投身于一种特定的情景。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总想去找一个工作条件、福利条件更好的工作。希望自己经济上丰裕,并且社会名望和自尊得到保护。而教师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偏低,使教师心理感到不平衡,发牢骚,逐渐失去对教师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比起垄断行业的高收入,相对于公务员的收入,相对于其他学校教师的收入,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即使自己在如何努力工作,也不会有更多的收获。在这种教师自身利益与教师的角色责任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必然使部分教师惶惶不安,对自身工作不满,直到对教育工作产生厌倦、轻视的心理。

  2、学校因素

  (1)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并产生心理问题。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61.7%的被调查教师工作时间在8小时-10小时,有30.9%的被调查教师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教师即使下班后脑子还要想着工作,负担过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6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负担过重(比如,工作量大,经常需要加班等)是造成压力的重要和关键原因。教师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在课堂外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备课、制作课件、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在当今个性化的时代,教师还需要研究、落实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创新性教学以便适应新可改的需要。

  (2)学校的考核评比制度也给教师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考试一直是我国教育评价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将考试升学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学校也将考试排名和升学率与教师的晋级、奖金挂钩。再加上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评比制度不健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压力。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71.1%的被调查教师反映所做的工作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回报;有68.2%的被调查教师反映考核与评比(比如,评比太多,考核内容与模式僵化等);有59.1%的被调查教师反映职称评聘是造成压力的重要和关键原因。

  有些学校无论是新教师还是有经验的教师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忽视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评价方法过于片面、简单。学校简单地用及格率、排名次、分数高低等指标来衡量教师业绩,实行末位淘汰制。另外,职称评聘、奖金分配、评优、等竞争的方式不太公平,使得教师们感到自己被埋没,产生烦闷和消极情绪,工作热情降低。

  (3)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对教师的影响很大,也是一个重要的压力源。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55.6%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各类要求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61.6%的被调查教师反映被动地适应单位各种改革;

  有56%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工作不能得到领导的理解与支持都是造成教师压力的重要和关键原因。学校管理不科学,会造成教育教学工作效率低下,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有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落后,对教师的管理太机械、太死板,且不注重实效,要求搞得很烦琐,应付检查多,无实质性进展的重复工作多等,使教师疲于应付。

  (4)另外,学校人际关系问题、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子女教育或就业问题、家人对自己工作的态度问题也是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

  单位人际关系复杂,影响教师心态,导致教师产生压力。随着学校内部各种竞争现象的加剧,如评优、晋级,排序、竞争等等,进一步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紧张关系,使教师产生压抑感,有些教师不能愉快的从事工作。

  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给教师造成重大压力。学生的品行、学生的纪律问题、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时候使教师们感到困惑、费解、寒心,认为是学生对自己辛苦付出的不尊重,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隔阂正逐日拉大。随着社会变化,学生的问题行为更加突出,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成为教师较大的工作压力。3、教师的个人心理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选择教师职业是因为教师教书育人可以为社会做点贡献(占被调查教师的42.6%);但是绝大部分教师感觉教师的压力比较大和非常大(占被调查教师的78.2%)。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只有11.8%的被调查教师还会选择教师职业;有38.1%的被调查教师不会再选择教师职业。

  分析可以看出,现在教师的生存状况不佳,存在较大的职业压力与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他们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又缺乏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压力;很大一部分教师在遇到压力的时候,都是采用“逃避”“回避问题”“消极等待”等策略,这就使得教师的生存状况一步步在恶化,要改变中国教师的生存状况,我们就必须去改变这一现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与支持。

  调查结果表明,有26.4%的被调查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不太了解,而只有8%的被调查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很难根据自己所遇到的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给教师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以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根据对教师职业压力状况与造成压力的原因的调查分析,表明昌平区中小学教师目前存在很大的压力,并出现一定的心理与生理问题,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国际的研究成果,压力是动力,还是阻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如何去应对。面对较大的职业压力,教师不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去应对压力,必然会出现负面效应。

  调查结果表明,24.3%的被调查教师并不了解应该如何去应对压力,有60.3%的被调查教师虽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却是通过非正式渠道了解到的,只有15.3%的被调查教师是通过正式渠道了解到的。调查结果还表明,有23%的被调查教师会去“积极解决问题”,而绝大部分被调查教师,不知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要么是“向家人、同事、朋友倾诉,以缓解压力占49%”,要么是“逃避17%”、“回避问题6%”或者“消极等待5%”,而这些方式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有56.7%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学校并不重视,没有考虑这方面问题;有43.3%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学校比较重视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可以说,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做得非常不够,教育部门与学校很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通过正规的渠道与方式为教师提供“如何应对压力”、“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教师去有效地应对压力。

  五、缓解和克服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建议

  教师压力产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解决教师压力问题必然也要求多方面的努力。

  1、寻求社会的支持,社会应为教师“减压”

  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艰巨性,不应求全责备;不应把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全都压在教师身上,教育是家长,社会和学校三者共同承担的,作为教师不是所有教育工作的承担者。家长和社会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1)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应合情合理。

  教师是真实的人,并非是全能的“圣人”,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社会各界、学校和家长等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应切合实际,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使教师从完美形象的期望中摆脱出来,成为现实中的人,能正视自身弱点的人。

  (2)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逐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在经济上肯定教师的工作,在社会上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使教师行业成为社会最喜爱的行业之一,这样可以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育领域,我们国家的教育前景将更加美好。公众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教师的劳动,使教师真正受到社会的关爱。

  2、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教师“减压”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和要求应树立“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实行民主管理,使教师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1)改进学校的管理,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首先是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人尽其才,使每位教师都能适得其所,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其次,满足教师的合理、正当的需要。如生活上、个人发展上的问题。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学校领导应尽可能给予关心和帮助;再次,在当代教育思想观念迅速发展,教育改革风行的情况下,学校对在职教师的培训要讲究实效,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师的发展规划和确定发展目标,建立健全教师的各种学习、进修、发展等制度,使每位教师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2)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

  良好的学校民主氛围能为教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学校可以制定计划,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增加教师交际的机会;定期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减少其孤独倾向;成立教师咨询机构,为教师提供及时咨询与合理宣泄的渠道等具体措施。

  (3)改革评价制度,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根据教师的不同起点和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体发展需求,制定教师个体发展目标,为教师提供日后培训或自我发展机会;它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认为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工作状况的鉴定,更重要的是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服务。

  3、教师个人的主观努力,自己给自己“减压”

  来自社会与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固然是重要的,这是外因,而外因毕竟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内因才是关键。因此,有效缓解教师压力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支持。

  (1)应正确认识压力。现代社会压力是随时随地存在的。与其幻想减压不如正视压力接受它。快快乐乐的工作是一天,唉声叹气牢骚满腹也是一天。作为教师要摆正心态,学会自我调节。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健康的人格,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地丰富完善。加强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人格锻炼,这是减少心理挫折和压力的根本途径。教师应直面社会现实,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以平稳的健康心态去主动接受现实并适应现实;只有教师自身执著地追求,努力拼搏,使自己充满力量和智慧,才能具备独特人格魅力。

  (2)应要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教师应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不要给自己过高的期望。研究表明,了解自己的教师比不了解自己的教师更具有解决压力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正视自己,面对现实,接受挑战,勇于竞争,积极进取,加快专业知识的充实提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进修,在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信念的同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的努力,找到理想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

  (3)要善于接纳他人,学会欣赏别人。在工作中,生活上与同事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以自己的真诚,换来同事、家长、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也是缓解自身压力的有效途径。

  (4)加强体育锻炼。如今教师的工作、家庭、学习各方面的负担都比较重,对身心带来比较大的压力。但通过调查,只有少数教师坚持身体锻炼。殊不知运动不但能够促进身体健康也能够促进心理健康。运动是最好的对抗疲劳对抗压力的工具。每天只要做半个小时的运动,我们的身体就已经得到了不错的休息。这里的运动可以很随意,步行,踢腿,跳绳等。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更需要我们积极行动付予实施。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我们才会拥有一支具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情操高尚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一支身心健康、蓬勃向上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肩负起社会、家长赋予教师的诸多角色和极高的期望,圆满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育行业现状分析

浅谈新时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以发展智育为中心,德育在实践中更多的只停留在口号层面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学校主要以分数为中心,育人观念淡化。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其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分数”就成了学生与老师关注的核心。而且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内容单调,重大节而轻小德。在当前的中学德育内容中,极多的政治化倾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也轻视了中学生行为习惯,交流合作能力等品行方面的培养。而目前我国的德育改革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核心价值观的讲授,注重对社会规范和民族精神的内容的选取,注重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训练以及注重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实德育内容,实现我们的德育目的。

  (二)德育以说服灌输为主,学生亲身践活动甚少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些老师还被陈旧的教学教育理念影响着,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只重视学习,重视分数,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和品德方面的培养。

  重说教轻实践,学生德育行为能力薄弱。“尽管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倡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地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中学生德育教育病症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存在严重弊端。传统德育泛政治化使学校德育教育也深受其害,传统德育模式使人们脱离了现实世界,泛政治化的这种偏激的德育理论与实际生活脱轨,只停留在一层干枯的文字层面上。其次,传统德育模式太过理想化,使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一直处于分裂状态,使所谓的理想没有现实的根基,只成就了一堆不切实际的空谈。再次,我们的德育教育的实施者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教育者自身素质低,生活习性,行为习惯都影响着学生,对于这一点,学校应予以重视。最后,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德育教育只存在在口号层面上,脱离实践活动。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改革需要我们努力克服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弊端。

  (二)经济全球化使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着新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经济、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这直接冲击着我国的学校德育体系和意识形态领域,并给新时期学校德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全球化的发展,使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的德育理念,德育目标。还要不仅继承传统德育文化的优势,还要不断创新我国德育内容。最后还需要多样化、人性化和高效性的德育手段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三)信息化的发展使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目前,中国已步入了一个初步的信息化社会。高科技网络已普遍使用,虽然高科技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捷,然而在人们享受高科技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随之而来的问题。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德育首当其冲:信息社会环境的开放减弱了学校对不良信息的控制力,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等等。因此,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网络文化的出现,我们中学德育也应该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新内容。

  三、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和完善具有层级化的德育体系

  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我们要树立全球性的,发展性的德育观念。其次,我们还要树立民主的,主客体互动的德育理念。我们要从片面德育观念转变为全面德育观念,从灌输式德育观转变为实效性德育观。

  (二)学校领导思想上要重视德育,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要真正使中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当然,德育素质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

  根据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制定德育目标。品德评价要考虑受教育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同样一个事实,在不同年龄和不同个性的学生身上,在不同情境中,其意义就不同。所以,评价不能根据千篇一律的标准,而是应当在参照一般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和因人而异动灵活的运用。

  中学德育工作除了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理想壮志等“大德”的教育外,也应该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文明礼貌,沟通与交流,理解与尊重,等“小节”方面的教育。

  切实加强中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创新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创新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教师要跳出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传授基本靠“理论灌输”,“死记硬背”的层面,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中学习德育知识,发展品德情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现状分析与改革方向初探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在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在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技能型人才作为人力资本的一部分,其作用越来越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形式正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尤为必要。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招生制度。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制及招生体制一般是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进行五年制教育或在完成高中教育后的三年制教育,招生对象是初高中毕业生。依据高职的生源划分,我国高职招生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高生参加高考,依据其高考成绩进行录取;另一种是“三校生”(中专、职高和技校)或同等学力在职人员通过参加由省考试院及招生学校组织的高职入学单独考试,依据其总成绩进行录取。

  从我国高职院校目前情况看,近年来,各高职院校虽然招生人数急骤增加,但报考率、报到率均不理想,究其原因,招生渠道的过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仍基本沿袭了普通高校的招生模式,招生对象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而这种单一生源渠道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在全国考生人数逐年减少的形势下,处于招生末端的高职院校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高职院校招生过多的依赖于高考,注重高考成绩,致使普高生占到高职生源的绝大部分,而普高生参加的是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没有参加招生学校所设定的专业技能考试,却能比较容易地进入高职院校就读,而接受了正规职业教育的“三校生”入学机会却相对较少。目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国家为缓解高考落榜生带来的社会压力;另一方面也与普高生和“三校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有关。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有一定的高中文化知识,就更容易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素质的高要求,更易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而相对于普高生,“三校生”文化基础差,中职的文化与专业教育与高职不能有效地衔接,因而原来已学的一些专业技能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中很快也就失去了优势。可见,目前国家实行“招生向普高生倾斜、限定高职对口招生比例”的政策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这种政策对中职教育及高职生源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方向初探

  大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促进职业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关键是寻求高职招生考试制度的创新和突破。现行招生制度已经很难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如何改革现行招生体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转变观念,扩大招收“三校生”的比例

  各类中专、职高和技校的毕业生,由于年龄偏小,学历偏低,就业上面临相当压力,他们中很多人非常渴望进入高一级的院校学习、深造。这部分学生应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生源市场。高职院校应解放思想,从对普高生生源的过分依赖中解脱出来。扩大对“三校生”的招收比例。对考生资格问题,建议国家政策可适当放宽往届“三校生”报考高职院校的限制。因为很多中职生在工作后,由于技术革新速度很快,在中职学的技术技能已经跟不上技术变革的速度,因而需要进入高职进行深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二)考试形式改革,探讨进行分类别、分层次招生

  分类别,是指对普高生和“三校生”要区别对待,努力寻找比较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及方法。目前有学者建议,普高生在参加完高考后,再参加所报考高职院校组织的考试。考生在高考结束后一天,其报考的学校再组织技能考试对其动手操作能力进行测试,对没有完全把握升入普通高校的普高生来说,参加这一考试也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对“三校生”,一般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其文化基础课仍由各省(市)统一组织命题考试,一般都在五月份开考,专业课考试由招生院校自行组织。

  分层次,是探讨高职考试与本专科考试是否可以分开进行。目前我国的高考用一套试卷测试不同层次的考生,这不但会影响试卷的区分度和效度,而且也不可能适应水平悬殊的不同学校、水平悬殊的不同考生的要求。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来说,他们不能根据自身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拔合适的考生,只能录取遭遇普通高校淘汰的落榜生,客观上影响了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采取分层次考试、分层次录取的形式,在试题的要求和难度上有差异,这样不但可以分散高考的竞争,还能为高职院校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提供可能。

  (三)广开培训渠道,接纳社会各种人群接受高职教育

  几乎每个企业,都拥有大批的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贫乏的青年技术工人;另外还有哪些在企业有一技之长或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已经取得中专毕业文凭的技术人员。这些人无论是自身提高的需要,还是企业发展的要求,都使得他们具有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强烈愿望,针对这些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特点,高职院校应降低门槛,通过“宽进严出”、“学分制”、“注册生”等运作机制,为他们入学创造条件。对于一些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亦可确定一定的名额免试招收他们入学。

  (四)以就业为导向,灵活安排考试时间

  高职教育应改变以往以“学龄学生”为主的招生状况,弱化招生时间的限制,避免大进大出的招生就业局面,改每年的一次招生为一年两次或多次招生,使非学历、非全日制培训人数迅速增加,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核心。这样既保证了经过完整教学过程培养的毕业生多时间段的输入社会,缓解一年一次性毕业分配的压力,也满足了不同企业在不同时间段内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为自己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天地。

  (五)关注市场需求,不断进行考试内容改革

  高职教育应根据社会需求,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加强与地方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联系;同时对报考专业的划分不宜过细,还要有前瞻性。不管是普高生参加的考试还是“三校生”参加的考试,考试内容应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加强对考生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考查,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内容,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技能考查时,应真正体现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立足于基础知识,注重对知识的应用及知识与地方社会生产、生活、科技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推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的改革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2010年,全国有73所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正在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新途径。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是学历+技能培养体制的实施主体。职业技术教育只有在改革中求发展,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探索招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是促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成熟发展的有力保障。

市中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教育问题历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中学教育又是构成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外在假期间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对##市的中学教育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本市的中学教育在建国后历经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既有显着的成就,又有存在的问题。现就中学教育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中学教育投资规模扩大,布局趋向合理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市的中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政府逐年加大对文教卫生广电事业的投资力度,XX年全市为发展文教卫生广电事业的财政支出为11106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3%,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用来发展中学教育的。在学校的兴建方面,建国后也有了飞跃的发展。到XX年止,全市已建成普通中学270多所,其中完全中学27所,高级中学7所,初级中学220多所,九年一贯制中学21所。基本上满足了本市人民接受中学教育的需求。

  中学教育布局也日趋合理。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到目前,全市12个县区出吴堡外,都有一定数量的普通中学,各个人口众多的乡镇大都建有初级中学,在交通枢纽和经济活跃的乡镇还建有完全中学,而每个县城都有完全中学1到4所。榆阳区,横山,府谷,神木还建有高级中学5所。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

  二、中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拉大

  中学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在调查中随处可见。首先从国家财政支出的分配上,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本市XX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30.7%,总支出增长36.6%,而文教卫生广电支出的增长额只有29.7%,其中用于教育经费的饮很少。其次在各部门之间,那些如政府,电力,交通等有资源支配权利的部门,在办公室和职工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学校。

  中学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还表现在城乡差距上。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则非常有限。城里中学有漂亮的教学大楼,花园式的休闲校园,完善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设备。富裕的学校校长出门还有高档的公车。而在农村中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中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片荒田,实验室的门上结满了蜘蛛网,室内的器材更是十分陈旧。如此的环境,乡村中学的学生怎能得到良好的前面教育。这种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中学教育的发展。

  三、中学教育收费逐年上升,家长难承重担

  建国初的中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国家补贴式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学教育事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几乎成了一中自费教育。以本市XX年城市普通中学收费标准为例,初中学费75元/学期,借读费500/元学期,课本作业本费140元,代办费95元。高中学费350元/学期,借读费800元/学期,择校费8000元,课本作业本费150元,代办费80元。此外还有个别地方和学校收什么所谓的赞助费,建校费等。而补课费,考试费,资料费则是每一所中学必收的一笔费用。

  教育收费的逐年上升,直接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特别是农民家长的负担。在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家庭普遍是收入微薄而子女又多。大笔的中学教育收费就成了农民家庭的主要消费,且力不从心。如果一个家有两个孩子上中学,就可以花去一个农民或工人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再多一个或几个,这个家庭就难以再承受。这直接促成了低收入家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教育收费高的问题,不仅影响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他们对新知识的接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

  四、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壮大,素质有待提高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本市的中学教师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断提高。全市有教职工近14000人,仅榆阳区就有2203名,其中初中中专任教率达79.5%,高中达93%。这些人中涌现出大量的省市级教学能手,特级教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同时,我市已形成同中学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包括培养新教师和培训在职教师两大类的师范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和壮大师资队伍。

  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是有些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有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本市的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整体上存在和学历不高,专业技能偏低的问题。而且各县区普遍缺少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支教师对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几代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师资队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中学教育课改步伐缓慢,教学考模式化

  中国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口号叫得很响,但课程改革的步伐总是蹒跚不前。中学教育其实一直遵循一种模式,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被动性接受和强迫性记忆。典型的形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课本内容,学生在下面拼命地抄本书笔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现实工作中演变为一个万能公式,如果你不符合公式的要求,就必定是差生。她不要求张扬个性,更不赞成渡船过河,因为独木桥是教育公式的唯一解。所以老师用教鞭规范学生,学生用分数应付老师。这就是所谓的“传道受业解惑矣1

  随着高考试卷标准化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考试越来越趋向标准化、模式化。高考的电脑阅卷使试卷变得机械化、呆板化、程式化。90年代初,作文阅卷也走上了标准化,评卷标准化体现在按某种模式来进行阅卷,即开头、中间部分、结尾“三段论”模式。有人戏称其为“三股文”,其惨状可想而知。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呆滞了中学教育改革的南辕北辙,形成僵化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教育和学习,磨灭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十多天的调查研究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新能力,已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主体。教育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人类已有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个性倾向的形成,亦即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被改造,而是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动过程。

  在中学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1、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保守的教育观念

  我们要以实施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特别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人才观,在教育思想上来一次彻底的革新,使全民族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现行的课程结构

  课程改革要趋向教科书多样性,多元化,课程结构合理性。大力推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还学生一片自由创造发挥才能的天地。教师要树立较强的课程意识,改变过去那种“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从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从整体上要真正构建“三主”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风,抛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一贯的教育体制

  改革教育体制,首先是完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和模式,使高考和招生制度朝着真正有利于选拔品学兼优,有创新才能的优秀学生的方向转变,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其次要形成以促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评价机制,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

  5、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全社会提倡创新精神,营造浓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鼓励人人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家庭教育环境。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敏捷性和思维的独立性,注意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鼓励其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在中学里大力提倡和推行创新教育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条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求,是培养大批世界性一流创新型人才和科学家的需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及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中国义务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三一文库/总结报告/调查报告

  中国教育改革实施多年来,中国的教育情况到底如何呢?笔者走访了几个省市近百所学校,以及与全国其他多个省市的教育工作者的联系中,发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现将存在的普遍现象总结列举如下:

  学校篇

  一、巧立名目乱收费

  国务院已经明令禁止不再向农村中小学生收取书本费,课桌费等费用,而学校则巧立名目实施乱收费,有的学校将练习册,英语磁带等学生必备的教辅资料在开学初收取费用,但不告知学生家长,到了学期过半或学期将要结束时,再将这些项目重新向学生收取,造成重复收费。

  有的学校在刚入校的新生中收取一定的课桌凳费用,并且不开具任何的票据,班主任将学生的姓名记录下来交给学校领导就行了,在收费时承诺学生在离校时可以将课桌凳带走,或者按使用情况退还费用,可到了学生毕业时却只字不提,造成家长不满,甚至有的学生在毕业时,明知向学校要钱无门,索性将课桌凳砸烂,以泄愤,造成公物损坏现象严重。

  二、教研经费投入不足

  国家这几年在义务教育阶段投入了大量的义务保障经费,但是一些学校将这批义务保障经费私自挪用,用来美化校园,添置一些并不实用的教学教学设备、办公用品,但是,真正用在一线教师身上的教育教研经费却少的可怜。有的学校一学期也见不到上一节公开课,有的学校的教师甚至几年没有听一节课,至于教育教研,更是无从谈起。

  有的学校的教学设备严重老化,在许多小学,科学实验课中,找不到量筒、量杯。在地理课上,找不到一张完整的中国地图,即使有的学校有,也是紧锁于实验室、图书室,甚至连实验室的管理员也不能很快将它们找出来,有的学校虽然教学设备添置了,但大多一买了之,一把锁就将先进的教学设备与一线的教师隔绝,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学校管理不到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的学校的校长,经验不足,思想老化,墨守成规,没有新的管理理念。跟不上新的教育形式,新的教育教学经验到了学校就被用老壶装了进去,不能满足新形式的教育需求。一些学校校长家长作风太浓,引起教师的不满,教育教学情绪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形成矛盾,这样的学校,留不住好的教师,更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留不住学生,造成学区内的学生择校。

  有的学校的领导拉帮结派,明争暗斗,有些事情没人管,有的事情一起管,形成内耗,不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

  教师篇

  一、工资待遇低,无心教学。

  教师的工资待遇低,使得许多教师不能专心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虽然这些年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工资待遇相对而言却很低,尤其对于年轻教师。他们面临的压力大,待遇低,而教育行业又是一个“论资排辈”严重的行业。年轻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重,而待遇却相对老教师来说相去甚远,严重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社会应酬也相对增多了,而当今的消费水平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压力过大。拿一个三十几岁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工资水平在一千五百元左右。除去家庭开支,一个月所剩无几,再除去人情往来,社会应酬,房贷等,更是拙襟见肘,再看看与自己同龄的人,要么在生意场上是如鱼得水,要么在机关单位迎来送往,好不风光,就连在工厂里的工人,他们有时也不能比。所以他们大多搞一些第二职业,无心教育。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往往年轻人最能接受,年轻教师的此种心态大大减缓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使得许多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得不到推广利用。

  二、工作压力大,心理疾病多。

  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地强调不搞排名,而有些地方部门还是搞一些排名。更多的是,学校将教师的教学成绩与教师考核挂钩,使得教师整天忙于提高教学质量(仅提高考试成绩),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整天钻在学生堆里。成绩提高了则沾沾自喜,在领导,家长面前炫耀,吹嘘;成绩下降了则怨天尤人,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而很少有人从自身处找原因,寻找一些更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三、态度不端正,工作消极。

  现在有不少教师工作态度不端正,方式简单,方法粗暴。其中年轻教师居多。他们往往教学方法单一,工作缺乏耐心。很少和学生谈心,加上他们社会阅历浅,无法和家长取得较好的联系与沟通。使得学生的情况不能较全面的掌握。无法从源头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导致“问题学生”身上的“问题”不断出现,教师往往会对这部分学生失去信心。有的教师干脆放弃对他们的引导、教育。从而出现了学校里有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学生”,等他们走入社会后出现了“问题青年”。

  四、吃拿卡要多,反映强烈。

  学校现在也不是一块净土,现在许多教师在社会上耳濡目染,采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家长索要钱财,如:现在许多班级班额过大,有的班级七八十个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使得座位问题就成了焦点,最后排的学生往往被前排的学生挡住视线,无法看见黑板上老师的板书。而教师也看到这一点,暗示学生,甚至直接向家长索取好处,从而让学生有一个较理想的座位。

  再比如,有的教师自己在家中搞有偿家教。他就会将测试试卷的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暗示,甚至直接泄漏给学生。而对待没有辅导有没考好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并找其父母谈话,施加压力,迫于无奈。学生只好“自愿”地到老师家辅导功课。以上种种使得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僵化,有的家长在学生的面前指责教师,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而使得教师教师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

  学生篇

  一、读书无用,厌学情绪重。

  现代社会,人才多,每年的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加上一些新闻媒体将大学生找工作拿来热炒。使得家长与学生都产生了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非得靠学校、政府出面搞什么招聘会,大学生才能找到工作这一错觉,尤其对于农村学生,他们一方面无力承担学生高额的学习负担,一方面考虑到自己无后台、背景,将来也未必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干脆不读了,一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打拼也干出了一番事业,正反一比,厌学情绪更重,“读书苦、读书累、读书就是活受罪,不如参加黑社会,有吃有喝有地位”这类顺口溜充斥校园。教师、家长没有及时地加以引导,使得一些地方辍学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二、社会干扰,不良现象多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社会。各方面信息鱼龙混杂,学生也难免受其影响,学生往往年龄小,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现象所俘虏。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网络上各种暴力、凶杀、色情游戏,成了一些学生的狐朋狗友,他们有时会将虚拟的网络游戏搬到现实生活中,使得青少年犯罪时有发生,往往会形成团伙犯罪,给社会制造不安定因素。

  另外,现在的家庭的不良现象严重:赌博等不良现象不避学生;一些单亲家庭,家庭暴力给学生的心理留下阴影;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也易造成心理伤害。社会对学生的关爱不够,对教育关注不够,也是教育不良现象滋生的原因之一。希望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团结起来,给教育制造一个宽松、洁净、安宁的环境,让学生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

当前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使更多的孩子(包括农村)可以走进课堂,享受被教育的权利。他们在接受科学知识、人文教育的同时,也享受着德育、美育、体育的熏陶。九年义务教育的优势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值得肯定的,但我所见到的一些教育现象,却让我产生了些许担忧。

  一、中小学教材的设计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抵触,使其产生厌学情绪。我国的教材普遍偏难,且有些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让学生只能一味的接受抽象的理论而得不到真切的感性认识。对于童心未泯,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们来说,这无疑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因为不感兴趣,才学不好,因为学不好,就更不感兴趣。这种恶性循环,是相当可怕的。

  二、由于一些社会因素——离婚率快速增长,导致单亲家庭成为社会中不可小视的一分子。一个残缺的家庭很难造就一个孩子健康完整的性格。这些孩子缺少关爱,性格怪异不合群,自卑自闭,有些甚至仇视社会和他人。所以,他们将心里的需要寄于网络,寄于虚拟世界,迷恋其中,不能自拔,从而导致逃学,甚至小偷小摸。我带的那个班里,就有一名出自单亲家庭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屡教不改。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的权力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只能惋惜与无奈。他们是需要关爱的,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而不是一味地对这些孩子指责甚至放弃。

  三、多年以来形成的以分数衡量学生的现象仍然大行其道。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取消了排名制度,但在很多教师心中自有一本帐。而这个帐本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他们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对成绩好的学生,百般宠爱,甚至到了溢于言表的程度;对成绩差的学生,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棍棒相加。这样的“因材施教”将学生不可挽回地推向了两极。所谓的好学生得到宠爱,更加奋蹄;所谓的差学生受到伤害,愈加自弃。这样的育人方法,难道不值得反省吗?!

  四、我国的中小学都存在编班人数过多的现象。有时一个班能达到六七十人。这样一个庞大的班级怎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几十个人挤在一间小教室里,难免互相影响,听课质量不能保证;对教师而言,一个人要把精力分散在几十个人身上是不现实的,势必有偏有倚,对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向国外学习,实行小班制,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教得专注,学生听得认真。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关爱学生,关爱教师,就是关爱祖国的明天。

  五、在学制的安排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基本取消了留级制度,将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到底。对于一些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而言,旧知识还没真正消化又要接受新知识,新压陈,陈压新,痛苦不堪。而且,这样的制度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加压,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我认为,客观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决定留级还是升级,是完全必要的。这也正是我党坚持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倾全国之力搞教育的大环境下,忽视学生的客观情况和感受,而只是把眼光盯在升学率的浮华表面上,还一路高唱“一切为了学生”,难道不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吗

  以上若干问题是我实习期间观察、思考、关注的问题。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我才愈发感到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和可塑性。你可以通过它改变许多孩子一生的命运,也可能会因为一个不慎毁了一个孩子的前途。然而,无论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方法,还是国家的教育体制,都存在很大的超越空间。至于能否超越,如何超越,应是国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应潜心钻研和追求的目标。国家应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甩开历史的包袱,勇于和善于改革目前尚不完善的教育体制,同时还要在教育经费上加大投入。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本人,这个战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灵魂人物,则应尽自己最大努力改善周围的不良教育现象,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关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这也正是我的愿望以及我的目标。

论中国教育之现状

  教育?教育是个什么玩意儿?谈到中国的教育,这就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范畴,所以就加了一个“现状”,这就触及了许多人的神经。

  教育,谁可以给出一个较全面、较准确的解释或说法?说到教师,人们是很容易理解的了;说到教授了,也许只是人们意识观念里的一个形象,也知道是个什么玩意儿;现在的中学生,有几个是可以完全理解“教育”的含义的。

  说到教育家,也许中国有个很大的,应该归属孔子吧!几千年前,不认识字的人都知道这个孔老二,你说这孔老二的影响力怎么样

  道这孔老二也是多么的厉害,让不认识字的人认识他;让不认识字的人认识教育家(当然,现代也不局限是文字,更是科学),这才是真正的伟大!这伟的也太大了,把中学生都“围”进去了!

  看到一批一批的高中生因高考失利而不能自拔,离家出走的、跳楼自杀的,变成精神病的、抑郁症的等,无不让人痛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重复着,总没有人提出,有的是“不敢”,有的是不会提,有的是不想提。久而久之,教育之弊大矣,学生之弊大矣,社会之弊大矣!千年文化传脉就这样被肢解着!

  试问:所谓被正式录取的,到底有多少才是真正合格的;只差那么几分、十几分或者几十分的人就是不合格的么

  试问:真正的才人就真是用一页破试卷就能决定的么

  试问:一页试卷就真能决定一个学生的能力么?如果真是这样,也未免太荒唐了吧!

  荒唐!荒唐之极!

  孔子为了一个教育家的名头,可是穷了一辈子;而现在的教育“家”,为了一个“特级教师”的名号,主要目的就是钱!

  可以发现,不只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还包括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踏进这个社会后,连最基本的一点礼貌都没有,更别说做人的道理了!

  这就是现在的“官二代”、“富二代”多的满街都是,至于那些无官无分的,满街都是“人渣”!

  有了问题,连最基本的原因都搞不清楚,就像黑暗中的狗一样,听见别的狗叫自己也跟着狂叫,即和狗的行为都差不多,这还不愚昧无知么

  既然是教育的腐败,为什么不承认呢?但也不是不承认,是忙着挣钱,忙着搞活,忙着增长gpd呢!

  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它绝不是偶然;一个国家问题的出现,它绝不是一天两天!

  现代,文化课成绩只代表一个人当前的处境,不代表一个人的实力;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要全面发展;现代的文化课只是一个形式的误导。学校你是很优秀的,也不代表你出社会以后也是优秀的,现在的社会要想立足,就要全面发展,不只是文化课。这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精华!

  如此,是我们的目标太小、眼光太短!一个人一生在一个“书”上吊死,这是何等悲催的事情;至于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小时我们都知道“亡羊补牢”,也许那时没有政府、政治格局,高中之弊日益厚矣!!

  笔者:曹富荣

  XX。07。25

分析中国STEM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

  中国STEAM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

  一、STEAM教育简介

  STEAM教育缘起于STEM教育,STEM指的是与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学科相关的教育。旨在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独立学科知识紧密关联,通过真实情境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创新探索思维。STEM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F)首次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STEM教育发展成熟,已形成一项由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等多领域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的一体化生态系统。

  二、中国STEAM现状与发展

  中国学者朱学彦、孔寒冰早在2008年就发表了一篇有关STEM教育的文章《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探究——美国?STEM?学科集成战略解读》,梳理美国?STEM?战略的发展脉络,?并解读该战略的组织保障与投入机制的具体实施。约2017年,STEM教育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明显增长,关注内容多样化,包括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关系、STEM教育政策解读、STEM教育与课程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我国2011-2017年发表于核心期刊的STEM教育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系统梳理该领域目前的研究成果,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情况,探索我国STEM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STEM教育正逐步在全球普及推广,中国的教育部也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习者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其中的“STEAM教育”就是STEM教育扩展版——将STEM加入A(Art艺术)。

  STEAM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国内的STEAM侧重在教学层面,整体氛围依旧相对封闭;另一方面,对STEAM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多学科的融合。STEAM教育是“一种重实践的跨学科政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具有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技术增强性等九个特征,是一种极具创新性和生命力的综合教育形态。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教育理应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引领其他领域的发展。

  STEAM教育侧重中小学生学科多元化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给中国教育一个崭新的希望,为新时代的中国注入新的动力。

对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近年来,学前融合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已率先开始进行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学前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需要的0~6岁儿童和其他正常儿童一起接受学前教育机构提供的保育和教育。学前融合教育把让所有儿童都接受正常的教育作为理念,维护、支持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

  一、文献的基本情况

  融合教育,在我国是以随班就读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我国的随班就读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融合教育,而我国的随班就读有的学者又称全纳教育,所以为了确保资料的完整性,本文分别以“学前融合教育”、“幼儿融合教育”、“儿童融合教育”、“学前全纳教育”、“幼儿全纳教育”、“幼儿园随班就读”、“学前随班就读”等为检索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获得1999―2010年相关研究文献103篇。论文发表时间和数量见下表:

  通过对以上103篇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学前教育融合教育的现状,并能给我们带来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启示。

  二、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现状

  1.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困境

  目前我国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幼儿园数量很少,已开展相关实践的幼儿园也压力重重。总的来看,学前融合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至少表现在以下方面。

  (1)理论探讨多,实践探索少。当前,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学术探讨日益增多,涉及的内容日益宽泛,包括学前融合教育的概念、有效性以及师资培养等问题,也有研究者对家长和教师的学前融合教育观念作过问卷调查。这些学术探讨和调查研究对于肯定学前融合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明确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应具备的前提条件等有积极意义。然而,深入的实践探索还是少之又少。多年来,学前融合教育还停留在观念层面,幼儿园少有落实,更缺少有价值的经验积累。

  (2)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缺少社会、相关人员和法律支持。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存在许多困难。特殊儿童家长和一般儿童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都持有不同的态度。谈秀菁(2007)关于特殊儿童家长选择学前教育机构的调查发现,“一些家长明确表示普通幼儿园不适合他们的孩子,孩子在普通幼儿园受欺负,在特殊儿童幼儿园和特殊学校的学前班里,孩子不感到自卑,感到平等、有自信和更容易合群等。”与此相反的是一般儿童家长对实施全纳教育持中立态度,对融合教育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

  (3)异域经验介绍多,本土实践探索少。从笔者收集的相关研究文献看,大部分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仍停留于对欧美等国相关经验的介绍,内容主要涉及各国学前融合教育的概念、法律基础、实践模式等,而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本土探索很少。近几年,逐渐有学者进行了一些行动研究,如重庆一些幼儿园与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了学前融合教育的本土个案研究,但总体而言,研究仍十分欠缺。现有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欠缺严谨性,研究结果也缺乏可推广性,很难切实满足广大有特殊需要幼儿的教育需求。

  2.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笔者认为,学前融合教育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原因大致如下。

  (1)幼儿园的实际困难。学前融合教育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长的观念,园长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兴趣不高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教师的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正在严重消退,在沉重的工作压力没有得到相应改变的前提下,只是一味要求教师奉献爱心,额外拿出精力来照顾班级中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显然不现实。

  (2)高校学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滞后。毋庸讳言,目前在高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缺少对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导致准教师们缺乏特殊教育素养。因为很少有学校培养学前特殊教育师资,所以正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实践的幼儿园普遍缺少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学前特殊教育专业教师。

  三、对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反思与建议

  教育的投入总是受制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看到,我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有特殊需要幼儿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社会资源的投入当然能够快速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但也只有学前融合教育展现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社会价值时,社会资源才有可能更多地向其倾斜。那么,在现有条件下,怎样通过一些可能的努力来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呢

  1.树立学前融合教育的价值观念

  学前融合教育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们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我国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困境与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在学前融合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有很大偏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树立学前融合教育的价值观。

  2.加强实施融合教育的师资培训

  学前融合教育是否能有效的开展,这和幼教工作者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加强学前融合教育的师资培训是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关键因素。首先,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开设特殊教育相关的课程,对学生即以后的幼儿教师进行职前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他们的融合教育的能力。

  3.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

  如前所述,虽然我国有一系列的法律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力,但是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法律。有效、全面的立法对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建立多层次、全面而明确的法律有利于推进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家庭教育之现状分析

  轰轰烈烈的家访结束了,纵观我所家访的二十九个家庭,家庭教育可谓千差万别。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在家访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困生的家长不一定不重视家庭教育,但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家长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我们班王XX的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竟然辞掉工作,一心一意在家照顾孩子。给孩子买的课外书她会提前看一遍,判断适不适合孩子看。结合孩子的爱好,她给孩子报了电子琴,孩子弹琴的水平大有长进。现在,她又给孩子报了素描。我不解地问:“怎么想起让孩子学素描了呢?”她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立体感,为将来学习立体几何作铺垫。

  荆XX的家长对我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了如指掌。预习三部曲,计时写作法,他们都非常赞同。以前孩子写日记都是先打一遍草稿再誊抄到日记本上。这种方法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可以,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没有必要了。我教给他们可以简单列个提纲,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一气呵成。因为考试可用于写作文的时间也大抵如此。所以孩子在家看着时间写日记。家长看到孩子在短时间内能完成一篇精彩的日记,倍感欣慰。

  还有刘XX、耿XX、张XX、王XX等孩子的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也是侃侃而谈,孩子也非常让家长省心。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孩子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被忽略的家庭教育

  家长往往重视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源自于家庭教育。我从家长身上往往能看到孩子的影子。陈的妈妈每次见我都非常客气,检讨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给我们添了麻烦。据我了解,家长忙着挣钱养家,双休日、节假日不是把孩子放到小饭桌就是把孩子反锁在家。孩子也如同家长般不自信,不善于表现自己。

  我去陶子家家访时,孩子妈妈一人在家。陶XX在辅导班写完作业,孩子爸爸将孩子接回家后,先是在自己卧室里呆着,孩子妈妈召集家人坐在沙发上拍照,然后孩子爸爸又去了孩子卧室。我本来以为孩子不爱表现是因为不自信,看到孩子爸爸的表现,我恍然大悟。父子俩真是如出一辙,孩子起先也是回自己卧室,然后被妈妈叫出来,才端坐在沙发上……

  陈的妈妈非常健谈,陈说话也是一套一套的,似乎总有理由。邵的爸爸实在、质朴、爱笑,邵也是如此一孩子。

  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最关键的还是身教。

  三错误的家庭教育观

  错误的家庭教育观也不尽相同,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什么事都大包大揽,一手包办,导致孩子丢三落四或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

  有的家长还认同棍棒底下出人才,对孩子施以暴力;有的家长教孩子学习,自己学得扎实孩子却毫无印象,家长还是采用灌输式教育;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读书不够重视。

  此次家访,我将孩子的在校表现向家长作了如实汇报,听取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及困惑,也指出了孩子需要改进之处,对于家庭教育观落后的家长,我也提出了我的建议。家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纽带,我们深入家访,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了孩子,了解了家庭教育的现状,更能够对症下药,把孩子培养得更加优秀!7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爱的教育第二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