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研究期刊
浅谈教育的改革
最近,很多网友朋友看了我的《浅论—中国人为什么与诺贝尔奖“隔”缘》一文后,都认为观点很明确,很深刻。但都提出虽对“高考”制度的弊端认识很清楚,却没有有效的改革措施,说了那么多也等于是一纸空文。后来,我让大家看了我的《浅谈—中国教育制度未来走向》一文后,各位网友也都认为改革方式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疑问。比如:改革后学生自选1-3个学科是怎么选,是随心所欲还是明文规定?如何能在保证学生深入学习某一学科的同时又不会让其知识面单一等等。我将上一文中的一些未说清的细节以及汇总各网友提出的疑问,在本文中进行进一步的阐明。
第一,关于改革后的学科制。我主张的是“解放学生,抓其特长,实践运用”。每个学生不再是和现在这样多门课程同步学,而是择其喜好,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在其特长学科中的潜力。但科目不是乱择其一,而是相关科目同时抓,但学习中也分一主一副。具体分法为:物理—化学(主在前,副在后)、政治—历史、生物—地理、语文—英语、数学为一门独立学科。之所以要在两学科中分主辅。原因很简单,以上分法中,都是联系较紧的两学科。而单纯脱开其中一科后,另一科学起可能就举步维艰。比如,学习生物的脱开地理后,到了实践探究中可能又是一纸书生,只会些理论知识。想想看,假若一个生物兴趣小组要到某山某林去考察,连基本的地形、地貌都不会观察。到底哪里适合扎营,哪里适合观察都搞不清楚,还怎么考察?但目前的教育中,地理和生物两科是分开了的,一科属文,一科属理。这会不会也是现在经常有大学生在野外徒步时,找不到应有的路线,常常迷失在了山里。让民警们花费大力气才解救出来。其实,类是这种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的应试教育太过重于理论,而缺乏实际运用所导致的结果。而如此改革一来,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把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天赋,特长尽情地施展出来,不会再受自身缺陷影响,而影响在高考中的成绩,导致名落孙山,埋没在了人海之中。“抓其特长,实践探究”是改革的核心理念。
第二,是关于辅修学科问题。新课改后,教育部已经开始实行不分文理科的制度。目的是所谓的提高每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前存在的问题是理科学生不懂政史地,文科学生更不懂理化生。导致学生知识面过于单一,综合素质不高。但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学生学的东西是多了,但每天的时间仍然只有24个小时,学生学习的深度是不是都变浅了呢?人的综合素质是不是变得更低了呢?用一句四川话形容就是“样样懂,门门瘟”。所以,不分文理制后可能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学生的心理负担更重,学习压力更大。我主张的是“扩其兴趣,自由发展”,在考试中专门腾出5%—10%的分数用于测试学生课外阅读的知识面。还是举个例子说明,假若我是一名学“物理—化学”的学生。考试中的5%—10%的那部分分数就不考物理、化学两科内容。专门考侧学生在其它学科上的知识。例如:时文政治、英语翻译甚至一些生活常识等。但题目不要太难,或者就以选择、填空题方式予以考核,而且内容可以不断更新,不出现什么同类题型等问题。这样迫使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并且锻炼其发散性思维,同时也带给了学生自由发展空间。
第三,关于改革后分数分配方式与课外兴趣爱好培养:先说分数,分数分配具体为主修科目占70%(其中30%理论,40%实践评定);②社会实践10%;③课外阅读10%;④兴趣爱好10%。这样,可以综合各方面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优劣,而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同时,课本理论知识的减少也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时间去进行其它爱好的发展。最后一个问题,课外兴趣爱好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人或许因为学习过紧,没有时间培养而放弃,有的人或许因为学习成绩下降而被迫放弃等等。但以上改革后的分数分配方式,就能让每个学生有了充分发挥个人爱好的时间、空间。因为有分数的涉入,我敢保证,每个中学绝对会花大力气去进行有效培养。而一旦学校方面开始重视,学生在该特长上的能力无疑会大幅度提高,中国势必会诞生出更多、更杰出的人才。比如,喜欢足球的孩子就能有球可踢,有时间去踢,20年后的中国足球还会是现在这样吗
或许,我的改革理念与方式还存在着很多弊端,对真正的应试教育改革没有多大价值。但希望,这种创新思想能在整个教育界里弥漫开来。希望能通过推动应试教育的改革,让学生能从教室里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在广阔的蓝天下自由奔跑,快乐的青春舞步能在梦想的舞台上自由炫动,美丽的青春岁月留下动人的旋律,生命之花得到炫丽的绽放!
教育事业的巨大变迁
教我语文的杨老师1971年2月开始教书,至今已过了三十多个春秋,他见证了改革开放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巨变;见证了学校的校舍从破旧的祠堂到高耸挺拔的教学大楼的巨变。在一堂主题为“我看改革开放30周年----诸暨教育的变迁”的班会课上他介绍说。
当初他在一家由五个村子联办的初中教书,校舍是一个破旧的祠堂。
教室设在祠堂内两旁的侧厢,侧厢又狭又长。并排只能放两张桌子,坐四个同学,直排可放二十来张,整个教室里可坐六十多个同学。那时是农村自办的学校,没有规矩,一个班级学生有六十多人,挤满整个教室,而教室的两边,一边是砖墙不开窗,一边是木板仅开四个小窗。遇到下雨天,从前到后是黑压压的一片。老师看不清下面的学生,学生看不清黑板上的文字。教室上方是楼板,已蛀蚀不堪,常有老鼠作作索索;地面是泥土。如果是下雨天,同学进教室,会泥泞得很。同学们在这里上课很是艰苦。
老师的办公室是一个低矮角落,八张办公桌挤得连老师转身都很困难。没有电灯,老师夜办公用的是煤油灯。听杨老师说,他们老师还举行过擦玻璃灯罩的比赛呢。说起老师的厨房,则更是可笑。厨房就在办公室门口的小廊下,土搭的一个灶,没有工友,老师的中餐及午膳学生的中饭由空课的老师烧蒸。一次一位女教师正在烧菜,没想到一条乌黑闪亮的大蛇从天花板上掉了下来,碰巧落在水缸中,吓得那位女教师惊叫着逃出厨房。当地的一位老婆婆还说是祠堂的“太婆蛇”,口渴了,下来喝水,不能把它打死。现在听起来近乎是传奇的笑话。
到了八十年代,杨老师调入一个由九个村子联办的规模初中教书。这是一个经过改造的祠堂,教室虽是侧厢,而两边都开了窗门,窗子装上订有透明的尼龙纸,可挡风遮雨。一个侧厢小的可容三十多个学生,大的可坐六十多人;没有电灯,不能夜自学,没有住校生。老师办公室也是一个小侧厢,仍然是点着煤油灯。晚上老师仍把煤油灯擦亮,在一闪一闪的灯光下备课,批改学生作业。厨房是临时搭建的一个平房,比较整洁,请了一位工友给师生烧开水,烧中饭。远道的老师可以在教室楼上的小房间住宿。不过动作要相当轻;否则,开裂的楼板会落下灰尘,影响楼下教室里学生的学习。
1992年,在初中网点调整中,原来的村联办初中都并入了直埠乡中,杨老师随即调入直埠乡中任教,虽说是乡级初中,但校舍仍较破旧。整个学校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是学生寝室,教师宿舍,都是“文革“时的泥墙平房,低矮简陋,连地面都被老鼠钻出了许多洞,有时甚至今天补好,明天又会钻出新洞;听杨老师说,当时他的寝室常有青蛙、蛇一类小动物进入,晚上睡觉很是提心吊胆的。在夜里也曾有老鼠爬到了学生脸上咬破皮流出血的事件发生;咬破衣被,吃掉住校生的米菜是常事。后部分是乡政府发动全乡人民、教师集资新建的教学楼。
有十八个教室,四个办公室,都是按国家标准建造的。每个教室坐五十六位学生;窗子是铁框的玻璃拉门,宽敞明亮。全乡近千名初中生在这里学习。然而教室背面紧靠公路,前面又是铁路;汽车的喇叭声,火车的轰鸣声使得师生难以静心学习和工作,加之当时建筑施工质量不好,教室东边因为地势下沉,墙壁出现开裂,顶楼又是漏水严重。面对师生饱受噪声困扰及新旧危房的威胁,镇人民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集资活动,决定易地新建全镇一级的新镇中。
经过五年多时间的努力,一座高大挺拔的镇级初中落成了,2000年9月1日,全镇千名初中学生,近百名中学教师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学校,这就是矗立在诸姚公路旁边,直埠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直埠镇中。如今我就在这里上初二,倘若你乘汽车去诸暨或到姚公埠去,你一定会在很远的地方就看到“直埠镇中”四个红色的仿宋大字,挺立在巍峨高大的教学楼的楼顶上。如果你来到学校,就会发现这座占地70。1亩,校舍建筑面积12671平方米的学校,已成为花园式校园。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合理布局,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除了38个标准教室,8个教师办公室外,还配备语音室、电脑室、美术室、劳技室、音乐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拥有校内先进的通讯系统。能同时容纳800多人就餐的师生食堂,4个标准化的篮球场,400米标准化的田径场。教学大楼、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宽敞标准的食堂餐厅,这些高大的建筑错落有致;草坪内四季花草树木掩映葱茏。如今,直埠镇中已成为浙江省Ⅱ类标准化学校,绍兴市现代化示范初中,诸暨市文明学校及小班化实验学校、绿色学校。
用杨老师的话说,乡村中以前最破旧的房子是学校,现在最高大的最新的房子是学校。从破祠堂到教学大楼,对于杨老师来说,他感触极深,感慨颇多;同时,对于我也从他的介绍中深深地感悟到了改革开放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学校的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杨老师30多年来的经历,见证着改革开放给我镇教育事业带来的巨大变迁。
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
为了筹备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创新会议,组成了联合调研组,就我市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
在办学体制中公众关心的热点集中于办学责任难落实。①村级办小学,镇级基本无办学资助,但村级又无财政,要靠违规集资才有钱办学。②私人出资办学在我市已经出现,以学前教育为主,正在向小学、初中教育延伸。由于宏观方面有政策,民办教育已出现下述几个问题:一是无“证”办学,不依法接受管理;二是低水平办学,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三是随意择点办学,严重干扰当地的义务教育统筹发展;四是以盈利为目的。
在管理体制中,干部、教师最为关心的是宏观管理体制中的工资保障体制,还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的按劳分配制度;前者影响队伍人心的安定,后者制约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一是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不容忽视。广大教师一致认为,市委、市政府对教师是十分关心的,但因财政切块后,由于地域之间的财力不平衡,导致有少数乡镇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出现。据调查,98-99上半年,涉及3560名教师新增工资累计拖欠达350万元,因此,教师要求恢复由市财政统筹工资的呼声很强烈。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干部的职能。财政体制改革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系统的职能未改变,但在运行过程中,不自觉地出现了干部、教师管理权限不明确的情况。少数乡镇有的随意将教育第一线的骨干抽调到非教育部门工作,既削弱了骨干教师队伍,又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有的干扰教育内部的人事管理,导致在部分地方衍生出了系列复杂的矛盾。如个别地方一学期换了3个校长,两年不到欠下近200万元债务,教委什么都不清楚,严重暴露出了人事管理权限不明的弊端。
建议:应由市委、市政府统筹划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中的权责,规范各级各类教育的宏观管理。具体内容建议如下:①制定全市统一的市、镇、村三级办学责任目标,明确村级办学责任制度,为加强村小建设,拉动联村办学进程扫清障碍;②对教师工资实行市统筹调剂、镇管理发放、年终由市统一结算;③重申全市教育系统的学校、干部、教师管理权限。根据教育的客观要求,全市教育系统人事权仍应统一归口市教委管理。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本次调查表明,我市的“普九”工作,因达标验收活动较早,因此标准比之近年来达标的县市相对较低,加之后来的巩固力度不大,当前仍然存在下述几个问题:①普及程度低,尤其以初中生辍学率较为严重;②教室及教育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标准低、质量差、不完善,且设施建设欠账多,负面影响大,直接影响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③“普九”的意识有所淡化,发展后劲不足,尤其以农村地区“普九”的法制观念淡薄最为突出。目前,全市高中、初中、小学的在校学生数,年段比为1.8:7:13,初中三年的学生在校巩固率只能达到50%多一点。高中教育规模过小,也影响了初中教育的发展。
1998年,应城接受了全国扫盲工作的达标验收,但整体水平不高,基层反映突出的问题是:实效性有待提高,社会参与体系还没有形成。
建议:①继续把“普九”作为应城教育的“重中之重”来对待,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为提高应城人口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②以内部挖潜为主,实施标准化建设。同时,硬件建设的投资重点,要转向教学配套设施设备上来,要增加为提高教育质量直接服务的项目投资,以改变落后于周边县市的教学技术装备水平。③应建立“普九”工作的投入与管理目标责任制,强化政府行为的落实,同时规范办学行为,改革教育教学。学生要进得了学校,学校要留得住学生。④出台地方性的教育法规,为落实依法治教提供保障体系。⑤应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高考“升学率”,以此拉动初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同时,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索,为农村学生多渠道就业以及多途径升学提供教育服务。
3教育布局与调整方向
当前,应城的教育布局在结构类别上,表现为各类教育的发展失调,在布点上表现为城区“挤”,农村“散”,在各类资源的配置上存在轻、重、优、劣等问题。
(1)、学前(幼儿)教育的主阵地被社会力量办学所占领,实验幼儿园难以满足城区的需求。幼儿的身心发展与早期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包括认为办得较好的艺术幼儿园在内,社会反响大、意见多。当前幼儿园最突出的问题是饮食质量难以保证,办园方向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过多地宣扬早期知识教育和特长教育,忽视养成教育和身心平衡发展,对小学教育已造成不良影响。农村学前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集镇所在地幼儿园建设,多数未纳入规划,乡镇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幼儿园,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不到20%。
在中小学教育现状与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朋友们:
由新丰县、乳源县40名中小学校长、东莞可园中学校长、南城阳光小学校长和党校文化教研室同志共同举办的“中小学教育现状与发展”研讨会进行了三个多小时,12位校长作了发言交流,新丰县教育局郑副局长、排乳源县潘带队,也都作了很好的讲话。我在这里再用五分钟时间作心得汇报,权作小结。我讲六个字:感谢、感慨和感悟。
先说感谢。这次向乳源同志学会一个词,库拉库拉。“库拉”是瑶语,感谢的意思。我在这里库拉新丰县、乳源县的各位校长带来了你们的文化、思想、经验、思考、问题,还有友情和友谊。东莞人民和韶关人民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东莞人饮用的水大都是新丰江引过来的。东莞人要感谢新丰江人民保持了那么一方净土净水。其次要库拉今天请来参加座谈和交流的东莞二位“富校长”,他们能够抽出时间和我们的校长班交流,机会难得。
再说感慨。听来自新丰和乳源县的校长交流你们那里的情况,我很感慨。集中起来有三点。
一是穷和富的问题。你们从相对穷困的地区来到富裕的东莞,看到和听到的,都引起了内心的巨大波澜,听二位“富校长”的介绍,心里很不平衡。东莞总产值3700多亿,一个中小学校长一年可支配1000多万元资金,全市教师工资统发。你们那里一个县的总收只有几十个亿,校长没有多少支配资金,老师工资待遇也都比较低。相对而言,你们是穷校长。但大家要承认一个事实,东莞是邓小平所讲的先富地区,你们属于后富地区。但迟早你们会富起来的。先富带后富,东莞作为先富地区,这些年在扶贫、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教育方面,贡献是很大的。东莞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能力,比如给西藏、四川,给广西,给粤北粤东地区,一方面是资金支持,二是人力支持,选派了许多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支援后富地区。再说了,全国一盘棋,广东更是一盘棋。所以,你们不用太担心,东莞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你们现在紧张一点,相对穷一点,但要坚信一点,工业文明的阳光很快就会照耀在你们的家乡,你们过不了多久,也会成为富校长。
二是教和学的问题。作为教育者,责任重大,作为中小学校长,责任更大。你们总结说,有“三座大山”压在你们头上,升学压力、经济压力、安全压力。有十大不开心,待遇低、投入少、应酬多、管理难,关系紧,等等。我在中小学都干过,很能理解。特别是管理学生这一块,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头痛。目前独生子女多,层次不一,生源好坏有别,加上社会因素复杂、家长期盼多元,教育部门的高要求,就使学校校长的责任更加重大而艰巨。但无论怎样讲,学校要以学生为本。培养的学生对社会有益、有用,校长才会不辱使命。
三是主动和被动的问题。我们在座的各位,在一个学校之内,作为校长,你是主动的,有权决定校内的人事和物事,但放在大的范围内,你又是被动的。教育主管部门、政府的资金投入、社会的配合支持等等。大家对应试教育的一套已经很反感了,但又无可奈何。别说我们来自中小学,就是大学校长,又能怎样呢?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在有限的职权范围内发挥好我们的主动性,做好我们应该做有能力做的事,比如给老师以精神激励,适当、适度地肯定每个教师和学生的工作成绩、学习进步,以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关心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生活情趣,发挥好本校教师的作用,等等。
最后讲一点感悟。东莞的成就和经验是东莞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摸索出来的,是东莞模式。东莞的成功有其自身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东莞模式有它自身的特色。别的地方可以借鉴不可照搬。因为自己的饭得自己吃,自己的路得自己走。愿新丰和乳源的同志和朋友们,能从东莞的经验里得到一些启发,探索自己的新的发展之路。
让我们一起,不负党和人民重托,坚定信心,珍惜今天,走向明天。
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校长批评指正。再次库拉!
库拉,库拉,库拉!
教育发展的改变
敬爱的祖国妈妈:
您好!
当我给您写这封信时,爷爷就坐在我的身旁,他看到我给您写信,情不自禁地讲起了小时候上学的事情。
爷爷说,那时家里很苦,但为了能让爷爷识几个字,还是挤出了一点钱供爷爷读书。早晨爷爷得扛着板凳走三、四里田间小路才能赶到学校,如果是下雨天,路就更难走了,摔跤是常有的事,因为年纪小,又带着板凳,常常不能准时到校。
那时,所说的学校也就是一座破旧的茅草房,十几个学生和一位教书的老先生。走进教室,一块小小的木板,就是唯一的教学设备,因为都是自家带的桌凳,有高有矮,简直就像是露天放电影的场景。因为学生的年龄不一样,先生只能采用复式教学,写字、读书成了全天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
因为学校离家太远,爷爷的中午饭只能自己解决,吃得最多的就是从家里带来的干炒面,用水拌拌,如果还有一点糖,就算是一顿美味了。放学回家时,还要一路打点猪草,算是为家里做了点家务。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爷爷还常常辍学,等家里攒足了学费才能再上学,就这样上上停停,近十年过去了,爷爷小学也没有毕业……
听着爷爷的诉说,我不禁与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走进校园,你首先看到的是标准的塑胶操场,环型跑道、足球场、篮球场、标准沙坑、单、双杠、乒乓球台一应俱全。再看看我们的教室,电脑、背投彩电、视频展台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样不少。现在的我们可不像过去,除了语、数、英三门功课外,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科学等都是专职教师,课堂上常常听到我们的欢声笑语,除此之外,学校还常常开展美文诵读比赛、小歌手比赛、故事大王比赛等文体活动,可以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就像彩虹一样丰富、炫丽。
去年,国家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听老师说,江苏省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口号,我相信,我们的校园生活,明天会更加美好。
祖国妈妈,60年来,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再过60年,您,该又给我们带来什么的惊喜呢
您的女儿:颜欣萌
2009年9月15日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与发展研究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学校教育也是社区教育的基础和助力。只有将两种教育紧密联系、优势互补,创新教学方式,形成一种教育合力,注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教育的大繁荣、大发展,实现“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化”的最终目标。
一、依托社区教育,开展实践活动,拓展学校教育宽度
社区有着丰厚的教育资源、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这些为学生进行德育、美育以及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很多社区内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名胜古迹、文化名人、民俗文化等,是开展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和整合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广泛的人文教育,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实践活动,将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部分学校由于受到经费、活动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宽敞、适宜的实践活动空间,而社区内的图书馆、健身中心、影剧院、博物馆、公园等文化、娱乐、休闲场地和设施恰好弥补了上述种种不足,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生活、学习、娱乐舞台。例如,锦溪镇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中小学、幼儿园,则充分利用社区的这些天然资源开展校外实践活动。通过博物馆的参观,能够让学生品味历史文化艺术魅力;通过对文化名人事迹和作品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和生活坐标;通过对民间文艺的了解和欣赏,能够丰富学生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对爱国主义基地的参观,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校有效挖掘、整合这些社区资源,发挥其教育功能,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拓展,既能够让学生走出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融入丰富灵活的社区教育,发展创新能力;又能够寓教于乐,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拓展学校教育的宽度。历史环境的影响制约着人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天然教科书。步入社区,便如同步入了历史的画卷、文化的殿堂,可以随处受教。学生在社区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既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加深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立足学校教育,开展理论研究,挖掘社区教育深度
社区教育就是对人的教育,其对象不仅是社区成员,也包含着在校学生,学校教育也是社区教育的内容之一。由于学校教育体制比较系统和完善,教学资源也比较丰富,教育对象是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和儿童,这些都决定了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居民受教育年限、学历等数据和指标,主要由学校教育生成,很多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题研究、实验项目也都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因此,探究社区教育发展深度,应该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立足学校教育开展理论研究,是推动社区教育持续、长远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现在实施的“挖掘历史文化题材,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唱响锦溪宣卷,弘扬传统文化”等实验项目,对扩展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层面,深化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小学的德育可以利用晨会、班会、辅导课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参观抗战时期历史遗址、爱国志士馆,举办中小学生宣卷培训班等。实验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对探究社区教育的深度,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深远意义。社区教育的深化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社区居民和学生踊跃参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协作尤为重要。当我们以理论为支撑,以科学研究为导向,探索社区教育的深度时,学校教育以其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更多的教育优势,成为了社区教育的重点实施对象,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社校融合,资源共享,提升教育发展高度
(1)文化共享。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充分展示地方特色,整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各地区大力提倡和鼓励学校、社区编写校本教材和特色课程。通过校本教材的使用和特色课程的实施,可以加深学生、社区居民对家乡风土人情的了解,传承、弘扬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无论是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还是社区编写的特色课程,其依据都是地域文化、地方特色,目的都是传承、弘扬家乡文化,激发受教育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我们可以将学校和社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共享,从而达到彼此促进和交流,实现共同提高。例如,镇社区教育中心编写的特色课程《水乡古镇――锦溪》和中学编写的校本教材《灵秀锦溪》,都是以地域文化为依托,融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以及社会、艺术、本土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乡土教材。社区教育中心与学校联合,以辅导课、实践课、讲座等形式将特色课程应用到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施教。学校也将校本教材面向广大社区群众,以讲座、培训、活动等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定时、定点教育。通过将校本教材与社区特色课程的交换施教,既实现了思想文化的交流、互补,也扩大了施教范围,打破了学校和社区独立的教育模式,从而做到了文化资源共享,使整体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
(2)师资共享。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知识更新快、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水平高,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投身到社区教育中。目前,很多地区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不足,大多是志愿者和兼职教师,师资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因此,发动和鼓励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走进社区,用自己的爱心和文化知识服务社区居民,不仅可以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提高广大居民的文化素质,而且,教师自身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有效促进了学校与社区教育的联系和发展。教师深入社区,开展社区教育,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如依据一些教师的专业特长,为社区的市民学校开设计算机班、美术班、舞蹈班以及旅游、文秘、法律等知识讲座。实践证明,教师深入社区,不但切实带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也在社区的大环境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3)设施共享。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和资源共享还体现在硬件设施的互惠互用方面。学校的文化体育设施,如阅览室、美术室、舞蹈室、计算机室、实验室等在周末和假期向社区居民开放;运动场、篮球场等在晚上放学后向社区居民开放。学校硬件设施对社区的开放,扩大了社区居民学习、运动、休闲的活动范围,为居民提供了方便的活动场所。与此同时,社区充足的硬件资源也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阵地。例如,社区内的图书馆、健身室、影剧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文化、娱乐、休闲等场地和设施为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提供了生活、学习空间。设施开放、资源共享,使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彼此融合、相互促进。傍晚,居民们在校园里健身、锻炼;放学后,学生们回归社区活动和嬉戏;白天,学生们在校园里认真学习;周末,居民们在学校的功能教室接受继续教育;老教师、老干部当起了校外辅导员,进行课外辅导和知识讲座,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学生们做起了志愿者,宣传文明礼仪知识、慰问鳏寡孤独老人,体现了传统美德……这些和谐、美好的互动环节,充分体现了学校和社区的资源共享,加强了学校和社区的联系,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实现“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化”的教育愿景提供了基础保障。
实践教育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发展研究
一、高等教育中实践教育的发展需求和形势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实践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的话语。当前,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工作环境和方式的发展变化,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在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维度上,不断出现了新的有关价值功能的实现和融合的问题,相关问题对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性质认识、价值作用以及实施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于是,实践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再一次显露出来,高等教育中实践教育与理论知识教育的关系,作为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开始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认识和探索。
1.党中央文件实践中育人精神要求:人才培养政治正确和德育保障
随着市场的发展、价值的多元化与社会转型,传统的德育和思政教育不能适应发展。为此,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明确肯定提出实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随后,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在不同的高校工作场合谈到高等教育工作要充分重视实践育人的意识、价值和功能,强调大学的人才培养要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现实情况和问题,提出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之路。由此,在不同程度上,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领域开始通过不同方式纷纷兴办起实践教育活动,以求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满足工作要求。
2.提升知识的有效性的要求:协调知识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人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维度上,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上来看,高等教育的核心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德育教育,二是专业知识传授。在此基础上,德育教育关注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而专业知识的传授关注的则是人对规律、科学的真理性认识以及人对世界的经验传承以及发展能力建设方面的问题,当然,二者之间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也是互通和互相促进的。实践出真知,以实践来解决知识的效能的问题是一直以来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坚持的观念,而这里所要说的是,在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传授领域,在许多学科尤其是在政治、经济以及法律等诸多社会科学学科教学方面,讲授的知识和经验往往缺乏中国的经验基础,缺乏中国社会的问题意识和关怀,这对人才的培养的价值是在市场还是和社会中的发挥都造成了重要的障碍。为此,在此相关领域,实践教育的话题再一次被重新提及、探讨和强调。
3.人才就业的技能和竞争力
以上两个方面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永久性的问题,而现今,随着人才就业机制和模式市场化,保证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在市场和职场上获得良好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则成为人才教育和培养所要面对的新的现实问题。由此,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得不注重市场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即:无论是在德育方面还是在知识、经验和技能方面的都要注重人才培养的有用性、实用性的问题,为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不得不功利性地考虑如何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等相关的市场竞争力。为实现这样的一些现实的目标,在很多方面,高等教育工作中愈发呈现出结合职场的工作进行实践教育的强大紧迫需求,甚至,大量的中国高校为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极端明确地将自身的工作定位到职业培训教育,并全方位地把市场和职场的机制、标准和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引入学校中来,使大学的教育职业培训化。
二、当前实践教育的基本内容、形式和存在的相关问题
从传统到当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设计中,根据不同阶段的现实需求,开展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具体说来,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工作中,在以上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的现实需求框架和体系上,实践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内容和形式,具体情况如下:
1.社会实践
当前,在高等教育的实践教育工作体系中,社会实践是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重要方式和渠道。这种重要性一方面体现为较大数量上,另一方面体现为在多数高校,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德育教育唯一的活动形式和平台。当前,在此领域存在的相关问题是,虽然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数量和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了,但是整体而言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很好的设计和定位,缺乏指导和有效管理,缺乏成果深化发掘,不能很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以及专业知识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形式和方法比较僵化和单一,从而导致没有使社会实践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价值。
2.实习
实习是高等教育中较为传统的实践教育活动,而且,如果从整个学生的教学课程设置体系来看,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教育活动,更是一门学生必修的实践课。在这种定位上,实习课程是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从经验上讲,其主要价值和意义一是在于专业知识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即:在学生经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后,必需要将自己的所学在入职前意识进行入职前的感受和检验,以此来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或者对偏颇认识进行矫正,二是为就业做准备,实现入职前对职场的初步感受和认识,积累实务工作的认识和经验,为顺利成功进入职场,提高职位的竞争力做准备。
当前,自从市场就业模式的运行,高校的实习课程设置虽然还在,但是实习活动的开展已经与传统有很大不同。可以说当前学生的实习一方面体现出灵活使用的特点,灵活指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市场中灵活选择职场进行能力训练和体验,另一方面则体现出缺乏指导、管理和监督执行,导致实习的教育效果参差不齐,常常出现只是技能和经验的体验和传授,缺乏教育的价值判断和指导,普遍性地致使实习的育人价值无法实现。
3.教学课程
当前,一些高校为了满足学生对于实践教育的需求,同时解决实践教育不足的状况,在传统的实习课程以外,逐步探索开设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实务课程,比如,在中国许多大学的法学开始开设诊所法律教育课程,通过对于学生代理案件或者从事现实中法律实务工作进行指导,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育。可以说,这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在实践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育活动形式,其能够将大学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价值教育与职场中的经验技能教育充分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价值和功能。但是,这种实践教育虽然表现出极大的教育功能优势而备受欢迎,却又表现在现有的高校人力资源中,符合开设课程能力要求的人力缺乏、物力和时间花费成本高、资源不足以及评价体制上的缺位状态,由此造成其目前仍然存在的持续发展力量不足和发展状况不平衡的状态。4.职业训练
当前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为了提升自己学生就业的市场和职场的竞争力,纷纷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生职业理想培育、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经验积累、职业素养增强,就业能力培训等多种就业和职业训练活动。可以说,当前,这些活动能够较为直接地解决学生找工作就业的问题,因此,在就业利益驱动下,各个高校所开着的这些活动在学生中间是普遍受欢迎的。但是,一个较为明显的事实是,当前的这些活动普遍具有较浓厚的功利色彩,缺乏实践教育的定位、价值和相关元素。这种状况一方面在表象上体现为是使高校没有通过职业训练的实践活动开展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另一方面,在更深的层面上,在高校的职业训练活动无法绕开其中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元素时,也出现了职业训练因缺乏教育价值和元素而无法处理眼前就业和长期职业发展的矛盾,进而很难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平衡,由此不能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中宏观和长远意义上的人才培养的根本价值和目标,使就业和职业发展工作缺乏了工作的根本价值基础。
三、大力开展实践教育的道路和方法探析
1.工作系统上要合理准确定位
大力开展有助于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首当其冲必须在整个高等教育工作体系中对实践教育进行合理准确的工作价值和功能的定位,进而对内容和方案进行科学设计并给予资源和制度保障。首先要将实践教育定位于高等教育中与专业知识传授活动相同位阶上的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不能将实践教育仅仅作为专业知识教育的一种补充来进行看待。在此层面和意义上,要深刻认识到,实践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共生,实践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也不是可早可晚的事情,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必须紧密结合,不可偏颇,没有实践教育,或者实践教育没有发挥价值的高等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实践教育是整个教育方法论,也是关于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观念上的“区分”与“融合”
面对当前现实中的问题,在实践教育的工作发展上,无论在观念和思维认识上,还是在具体的工作实施上首先要将政治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区别开来,不但在观念上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德育教育的全部,实践性的德育教育并不都是或者说根本上并不是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的工作实施中,也不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内容和方式来进行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德育教育。另外,也是上个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在合理适当区分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在具体的工作中将德育性实践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充分结合、融合起来,将德育教育内部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实践教育比如、思想政治活动、职业发展和就业活动、国际交流活动等充分结合起来,使各种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一种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以此解决当前非常严重的第一课堂的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的德育教育与的二元结构等一些列的冲突问题,从而在价值和能力上实现人才培养的资源的最佳融合和效果的最优化。
3.完善实践教育的运行方式和模式
在以上的定位、思路基础上,当前的实践教育的运行,必须要在整个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上实现课程化、互动化和社会化。课程化是指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若想实现真正的目标,必须要避免随机性、临时性以及任意性,必须要设置稳定的、体系化的课程来开展实践教育,以此一是使实践教育会获得稳定的人力物力支持,二是实践教育获得坚实的制度保障,三是能够实践教育成果化并获得较高的质量,四是由此会使实践教育的成果内化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元素和营养;互动化是指实践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设计和运用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要促进知识在所有层面和群体中。要在内容设计上更应注重现实的经验和问题,在方法上要采取讨论、交流等促进互动的有效方法进行运行操作;社会化是指不仅实践教育,当前的大学教育要在信息、资源、运行方式和方法上紧密与社会互动、交流与合作,实践教育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当然更不能例外,因此,实践教育在坚持大学的价值认识和社会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要将自身的实践教育活动与社会、市场和职场紧密融合。
4.当前必须加强实践教育的指导和专业化
在当前的现实问题中,除了以上几个宏观性、根本性问题以外,本文认为,当前,在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追求方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加强实践教育活动能够的专业化的指导,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直接、及时、有效、高质量地获得实践性的指导和帮助。事实上,专业化的有效的指导是课程化和社会化的逻辑上的当然延续,但是,专业化的指导在当前的实践教育中更加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如前所说,当前的实践教育普遍性过于流于形式,没有较好的效果,由此影响整个实践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因此,当前加强专业化、高质量的、及时的指导,一方面可以增强实践教育的高价值标准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实践教育是为了育人,高质量和专业化的指导应是其根本的价值目标实现方式。为此,首先必须要形成一支高质量、专业化的进行实践指导的工作人员,改变当前的实践活动的往往仅仅是行政性人员的管理状态,其次,要建立健全活动监控、信息反馈、提供指导意见、以及评估评价等专业化指导的制度和机制,以保障专业指导的充分有效实现。
综上,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变化,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育工作价值的发挥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为解决问题,重要的逻辑前提是认清问题,从而找到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关于实践教育的现存问题是多样复合的,这有技术方性质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有能力方面的问题,也有态度方面的。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在开展具体的工作,首先必须认识到现存的问题不仅是实践教育活动的表层技术问题,要更深刻地认识到,在真个体系中,存在着重大的理论误区和认识上的错误。因此,高等教育实践教育工作的发展要在端正正确的思想和态度的基础上,找到准确合理的工作定位、方向和目标,进而在相关的内容设计、方式方法选择以及人力物力投入和制度机制保障等技术方面进行更多的工作投入和努力,这样才有望实现实践教育育人价值的充分有效发挥。
教育技术期刊杂志
外语电化教学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主编:吴友富
刊名题词:汪曾祺
本刊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会刊,是国内唯一一本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相整合的刊物。本刊期发行量达一万册左右,历年来历年来分别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要目总览收录。
主要栏目:视听说教学
媒体与外语教学
课件开发制作
口语
听力
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技术
语言教学网站的建设
语料库技术
来稿格式及注意事项:
A.本刊主要接受邮寄打印稿,以E-文档为备用。
B.打印稿请用A4纸,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C.字数一般在4-6千左右。
D.来稿须附:标题(副标题)、作者姓名、详细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以及所有上述内容的英文翻译。
E.来稿同时需附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份、性别、民族、学位或职称以及主要研究方向。
F.来稿最好同时另附作者简便联系方式:电话、手机、e。
G.限于人力,来稿不退,亦不接受电话查询。三个月后未见用稿通知者及可视为自动退稿。
中国教育信息化
是国家科技部批准创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唯一国家级教育信息化权威刊物。1995年8月创刊,当时杂志名称是《管理信息系统》,刊名由启功先生书写;2002年更名为《教育信息化》;2007年更名为《中国教育信息化》。
主要栏目:
教育资讯、教育产品、企业动态、企业专栏、应用案例等;
杂志介绍:
.全国教育信息化类发行量最大的期刊
.拥有全国日点击数最高的教育信息化网站
.“教育信息化”关键词网络搜索排名第一
.教育政府采购中心政府招投标信息指定发布媒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资源特色
权威性——依托部委资源,为读者提供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针政策及经验的深度报道和权威信息。
高水准——依托全国一流教育信息化专家资源,深入探讨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读者提供高水平、可借鉴的理论文章。
市场性——面向市场,贴近读者;适应全国各地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学校校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教学科研人员的不同需求。
普及性——突出体现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普及和应用,进一步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的提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探讨和交流经验的平台。
对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研究
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运动,已经不只是保护儿童本身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保护国家和民族。正是在这些新的共识与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促进步。不仅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一、学前教育中心的转移
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在《幼儿园教育要领》中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幸福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学习。
二、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
不分年级教育在世界?l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其做法是:将2~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每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5岁。第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8岁。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11岁。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三、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
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社区学前教育都较为发达。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非正规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等。社区学前教育设施大致有三种:有专为儿童设立的,如儿童馆、儿童咨询所、儿童公园等;有为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服务的,如图书馆、博物馆、儿童文化中心和各种终生教育中心等;还有所谓“父母教育”,如母亲班、双亲班和家长小组会议等。20世纪70年代左右,英国就出现了“玩具馆”,到1996年已发展到1000多家。它实际上集社区中心、收藏馆和学校为一体。玩具馆的设立者充分认识到游戏和玩具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玩具馆酷似图书馆,所不同的是书架上陈列的是玩具而非书籍。玩具馆给儿童带来了欢乐,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对学校的愉快体验,有助于他们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四、倡导多元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一方面,世界文化多元并存,各文化有其独特价值。文化多元主义强调尊重异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以促进世界和平。另一方面,今天的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人口过剩。爱滋病及其它疾病的蔓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性的合作,而这种合作的前提是要求人类对多元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五、国内高度重视儿童教育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纲领文件全面指导学前教育的发展。但现状任然不容乐观。
一是农村幼儿的低入园率导致全国幼儿入园人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一些大中城市的幼儿入园率已基本达到85%,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幼儿已全部入园,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入园率偏低,有的地区幼儿学前一年的入园率还不到50%,从而导致全国入园率水平偏低。
二是多主体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但管理比较混乱。社会力量办园正在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各级地方政府对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管理或撒手不管的状态。
三是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总体上稳步上升,但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均衡。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是非公办教师,学历较低,而且稳定性也比较差,这对于幼儿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是极为不利的。
教育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愿望愈来愈强烈。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通过加大城区学校布局调整,改善城区学校办学条件,整合优化城区教育资源,推进城区学校素质教育和新课堂改革,在提升城区教育对县域教育的引领作用方面作出了极大努力。目前,我们对我县城区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发展现状
(一)县城学校现有规模和布局
我县人口73万,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80余所,教师近5000人,在校学生80000余人。目前,我县城区有普通高完中3所(其中省级重点中学一所,市级重点中学一所,由原师范改制高完中一所),普高在校生12019余人;有初中校2所,在校生5800余人;小学6所,在校生10000余人;公办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500余人;民办学校1所,在校生500余人;民办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1300余人。在城区就读学生占全县学生的40%,同时每年进城就读学生增长达5%以上。
(二)县城教育发展举措和成效
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县作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改革,努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决定;全市城市教育工作会后,我县将调整城区学校布局,加大城区学校硬件投入,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等作为突破口,制订《城区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就我县加快推进城区教育发展作出了一些努力和探索。
1.扩大规模,调整布局。为适应需要,我县在城东新区规划新建一批学校,解决新城区家庭子女就近读书的需求。一是实验中学迁建。该校按标准化学校的要求建设,建成后可招收100个教学班,预计x年秋季开始招生,这将大大缓解我县城区学生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读初中的入学压力。二是桑梓小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两所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校办学。目前土石方开挖即将完成,预计11月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新增一所上档次的小学,同时告别我县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三是城东幼儿园建设。该园按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建设,建成后可招收12个幼儿班。同时,城区其余学校也在原来规模上,尽可能扩容,提升档次和办学质量。
2.集中优势,整合资源。我县每年都为城区学校考调50名以上的农村学校优秀教师,考聘近100名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近几年,已为城区中小学配备优质师资500余人。同时,我县还将重大项目和上级拨付的专项经费向城区学校倾斜。x中学澳门灾后援建项目3000万元,新建的学校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大楼已全部投入使用。实验小学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也已经开始实施。通过加大投入,城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3.实施课改,提升质量。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我县教育面貌呈现出良性发展势头,但现实教学质量与愿望仍有较大差距。通过调研分析和论证认为,教师的惰性、僵化的观念、单调的课堂、被动的学习是制约我县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于是,我县把变革教育、提升质量的突破口瞄准了课堂。
2019年,县教育局从全国课改名校引进高效课堂教学,经过三年多的试点试验、本土培育和提炼成长,目前,全县已建成课改基地学校20所,其余各校也有一定数量的班级和师生积极参与试验。在实践探索中,采取“四主推动”策略推进课改:一是行政主推。我县先后派出了千余名教师外出取经,邀请十几位课改专家“授课”,掀起了课堂改革风暴。二是校长主管。通过县教育局与校长签订课改目标责任书,举办教学管理人员课改理论考试和校长竞教,促使校长在课改中担当起了“课改思想的引领者、课改决策的执行者、后勤服务的保障者”角色。三是教师主导。通过践行“234”(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两种能力;实现“解放学校,解放教师,解放学生”三大目标;遵循课堂“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检测反馈”四个环节)高效课堂模式,推行“看课堂氛围、看师生状态、看学生能力、看教学成绩”的评课标准,强力促使教师从“教”到“导”的转变。四是学生主动。为实现让每一位学生快乐成长的课改终极目标,县教育局以导学案为载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各学校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和班级事务。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里,各学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展示出了不一样的精气神,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与其享受快乐成长的幸福得到了有机统一。
去年4月,我县三名课改教师走进“全国课博会”献课,受到一致好评;12月,南充市高效课堂推进会在我县成功召开;今年5月,《中国教师报》区域课改样本观摩会及第二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在郑州召开,我县被评为“2019年全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区域”,县教育局局长姚勇同志荣获“2019年全国十大课改推动人物”称号。课堂教学改革,关系重大,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今秋开学后,立即组织人大代表对课改进行视察,广泛听取老师、学生、家长等各方意见,提出了注重内涵,注重效果,坚持示范,分批推进的课改原则,务求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
4.强化管理,树立形象。一是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常规管理精细化。我县城区各校建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并发挥作用;推门听课、随机暗访得到落实,教学常规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以改换黑板和课桌,修建城区学校教师周转房为主要内容的“师生幸福工程”启动并逐步推进实施。二是提升“三园”水平,促进校园文化内涵化。围绕“洁净校园、秩序校园、优美校园”的目标,深入治理城区学校校园内外环境,巩固和继续加强“文明寝室、示范食堂、卫生厕所”创建活动,争创县级“绿色学校”举措被纳入各校的日常工作。围绕高效课堂建设,打造育人功能较强的校园文化,凸显文化的内涵。三是深化特色兴校,促进特色建设品牌化。城区各校加大特色建设力度,纷纷做精做强特色项目。城东路小学的童声合唱、相如一小的读写文化、锦屏小学的师生版《相如长歌》、实验小学的象棋文化等得到提升并成长为学校对外宣传的名片。四是狠抓安全稳定,促进教育环境和谐化。在做好城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同时,x年度重点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组织召开了“x县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大会”,集中一个月时间,对城区学校校园周边的网吧、经营摊点、社会治安等进行了彻查和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发展困惑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我县城区学校在规划和建设上逐渐暴露出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区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无一所职业教育学校;二是学校数量相对不足,大班额难以彻底化解;三是学校校园面积较小,功能区严重不足;四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随意性使得学校周边环境较差;五是农村留守儿童大量进入城区学校,家校共育的社会合力尚未形成。
调研中,我们还收集到了城区学校反映的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有:急需落实新的教育投入政策,依法实现“三个增长”;急需实施教育“五年”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急需启动职教中心建设,缩小我县职教差距;急需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投入,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急需配套工程项目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急需恢复县财政教育专项资金,保障教育工作正常运转;急需实施内涵提升战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急需保障教师基本待遇,切实稳定师资队伍;急需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规范教育经费管理。
三、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区教育规划,优化学校布局。根据我县城市发展趋势及人口分布状况,完善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统筹协调好城区建设与城区教育的关系,制订近期、中期、远期实施方案。强化城区规划学校建设用地保障,城区现代化建设应该为教育预留发展的空间,学校周边建设要充分考虑协调因素,切实保障学校周边环境的育人性、秩序性和发展性。
(二)促进教育均衡,激发竞争活力。城区内,要通过政府引导、合理配备和机制规范,让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教育各阶段都拥有实力相当的学校,从而让各类教育在良性竞争中得到发展。
(三)实施名校战略,打造品牌教育。名校是优质教育的代名词,而优质教育又是家长和社会的热切期盼。在促进教育均衡的同时,在各类学校中确定1-2所重点学校,打造成在市内有一定影响的名校,留住县内优质师资和生源,把城市教育做成品牌。
(四)坚持开放办学,提升教育质量。开放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方法。城市教育要实现新的突破,一方面要克服盲目自大的因素,即城市教育长期以来在县域乃至更广的范围内都名列前茅的自满态度。另一方面,无论是师资还是管理方式方法,都要不断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从而更新观念,弥补不足。建立和完善教师服务期制度和定期交流轮换制度。建立城区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鼓励吸引优秀毕业生和外地优秀教师到我县城区学校任教。推进教师人事制度管理科学化。
(五)兴办民办教育,扩充教育资源。要解决城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必须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一是加强民办学前教育,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较高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民办学前教育总量要达60%以上。二是进一步招商引资,新办一批优质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基础教育学校,打造民办基础教育优质品牌,以满足未来城市扩容需求。推进城市教育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