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对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创新模式的思考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高职高专旅游教育指委2011年重点课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研究”(编号:GLJKT201101021;主持人:王琦)成果之一。

  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及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起点较差,布局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包括高职(高专)、职业中专、职业技校、职业高中这几种类型,即便是起点相对较高的高等职业教育所教授的学生也只处于大专水平,这明显同我国高速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目前,我国现存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高职的管理体制层次混乱;中职的管理体制仍处于被分割状态,没有得到统计的管理。有基层政府直接管理的,有企业办学的,有行业部门管理的,有教育部门直接管理的,由于各部门间的利益关系导致了现存的教育结构不合理现象的产生,进而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办学活力不足,管理体制尚需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这就要求相关的职业教育体制满足现实需要,然而当今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仍遵循原有的管理原则,缺乏统筹规范发展,办学模式单一体制机制不完善仍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伴随着企业产业结构的不断改进,私有化程度的日益增多,企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然而,现如今通过职业教育做出来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偏差,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浪费了现有职业教育资源;造成了企业无人才可用的现象。现实存在的上海、广州的“用工荒”想象已经真实的反应了这一突出矛盾,挖其深层次原因就是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学校教育还没有同区域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相联系,学校教育主动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活力显得极为不足。

  (三)办学质量较差,特色教育缺乏

  虽然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发展多年,学校本身有着自己的一套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体系,但是大多数学校没有拳头产品,缺乏特色教育。许多学校背离的当地的实际需求,仅仅按照国家政策的要求进行人才的培养,往往出现人才培养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产生。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本地企业的需要,本地企业招工时要到其它地区去招,造成了极大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尤其是特色教学上,学校没有同当地的经济发展,企业需求相结合。所以,这就要求现有职业院校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结合当地需求,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育人与用人脱节

  早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了学校人才培养要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资格准入”制度的要求,但时至今日并未很好落实,从而形成育人与用人的脱节,既造成人才浪费,也直接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加大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创新模式

  (一)加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改革力度

  1.学校对专业的把握上,要紧随市场需求,逐步形成有自身特点的专业课程,做出自己的特色,满足企业需求。一旦学校专业课程太过广泛,学生学到的知识专业性不强,面向社会后会出现遇到较专业问题后束手无策的现象。假使学校专业课程太过狭窄,而如今企业需求多种多样,会造成学生找工作时市场空间狭小。这就需要学校在专业选择上要面向社会,并有超前意识,逐渐培养出大量的专业性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以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2.在教学理念上,时刻以职业教育培养为教学目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形成有特色的、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教育模式,使学生具备应对在严峻就业形势下的竞争能力。紧随市场的实际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明确当今的社会需要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根据上述分析制定完整的教学大纲体系,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课程。从教学硬件到教学软件进行完善,使得教学课程系统化,有针对性。通过一些列的市场分析,为学生构建素质、能力、知识相结合的学习平台,改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形成有特色的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模式。

  (二)积极发展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

  积极开展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树立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课程,改善教学方法,为学生制定一整套完备的教学方案。同时也是按照市场需求有目的的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的创新。学校可以联合企业,根据企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应经受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为学生解决就业难的同时,也同时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性人才。

  但目前校企联合培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学校的教师由于习惯或利益的驱使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色设置专业,一些校领导会因为办学效益(如专业投入的多少)来设置专业。这些都对专业发展造成障碍。从企业的角度上看,一些企业不愿前期投入太多,主要是因为这些投入是不确定的。如果提前出资去培养一些职业人才,毕业时已经不适应企业的需要。与其如此,不如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到市场上招聘人才,而实际又往往在市场上招不到人才。所以校企联合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顶岗实习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受到很多现行政策的制约,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从政府层面上通过建立保障机制来推进校企合作。

  (三)注重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

  我们所说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指的是学生日常学习中与企业生产密切结合,并给予一定的创新,这是促进企业进步,提高学校教学成绩最为有效地方式之一。如何得以较好开展需采取一下三方面的措施:第一,加大对教育科研的资金投入,保证政府教育经费的落实到实处。第二,实现企业与学校的紧密结合,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实验平台。学校也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专职人才。第三,企业同学校签订长期合作项目书,共同研制开发实现创新,使企业和学校实现双赢,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四)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加大学生实训教育

  我们所说的职业教育范围广泛,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及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将校内校外的实训作为日常教学的重点。要想适应现实的市场需求,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将原有的教学体制彻底改革,这就要求学校本身大力倡导学生的实训教育,加大实训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学校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实训教育基地,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必须从政府层面全面把握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构和布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地方政府,因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得到发展,所以,地方政府应当着眼于全局考虑,明确把握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并列入发展规划。一方面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和生产力实际,在当地的大中城市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另一方面也应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选择一些实力雄厚办学水平高的职业院校,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继续在县区经济中发展中职教育。构建包括中职在内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

  三、政府和学校要有新作为

  (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面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我国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占领先机。但是无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好,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也好,都必须以现代化科技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支撑,都需要大力发展与提升我国生产力水平最为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调整的推进,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呼唤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这即为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对职业院校教育自身的新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使新一轮的职教布局调整和创新发展迫在眉睫。

  (二)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来,我国财税收入大大增加,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整个国家教育投入在GBP总量的比例也在逐渐提高,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家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不均衡,在职业教育中又存在“扶强助弱”力度不够,还缺乏政策引领和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硬约束力。因此,如何进一步增加对办学成本较高的高职教育的投入,如何形成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投入机制,如何创新职业院校的内部管理,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不断促进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政府和学校需要共同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三)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呼唤政府和学校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有所新作为。最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其中“职业教育”一章明确提出要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要求。认真实施规划纲要,合理安排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文章作者认为,政府层面的主要职责是继续办好高职(高专),积极探索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和评价体系,出台进一步加大地方学校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逐渐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试点工作等等,从而使职业教育发展真正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的主要职责是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用足用活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不断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新贡献。

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

浙江省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随着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近五年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强劲发展势头。中职学校招生规模连续五年与普通高中持平,高中阶段教育呈现健康协调发展态势,有力地推进了全省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使浙江省率先在2004年实现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教育三年的十五年教育。上个世纪末,浙江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全国一样经历了低潮,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就业不畅,规模下降。2000年,浙江省对中等职业教育深入进行调研分析,认为导致中职滑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在思想上产生动摇,导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比例宏观调控措施不到位,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是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僵化、机制不活,缺乏面向市场主动服务经济的办学活力。为此,省政府于2001年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方面,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规定各地在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要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不低于50%,并将此指标作为申报教育强县的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整合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增加政府投入,要求各地确保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和中职教育占同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同时,提高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省政府还以骨干学校、示范专业和示范基地建设“三大工程”为重点项目,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增强办学特色,引导职业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自主招生,自我发展。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仅用五年时间,全省职业教育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改革成效显着。至2005年,全省有国家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26所,省级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8个,省级示范专业122个,近300所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238所职业学校被当地政府指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1万人次。

  浙江省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本次泉州市职业教育考察团主要考察了浙江省湖州、温州、宁波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对三个城市职业教育考察的基本情况和感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按照《职业教育法》规定加强对行政区域职业教育的领导、统筹和协调,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几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了十几份政策性文件,就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增加经费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是建立由市政府领导为召集人,教育、劳动、财政、经委、计委、人事、规划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职业教育工作。第二是主要领导亲自抓职业教育。湖州市长兴县是全国率先实行“教育券”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县,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到职业学校调研,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四个需求”和“四个理念”。“四个需求”即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致富农民、招商引资、城市化的需要,“四个理念”即发展职业教育要有先进观念、先进管理模式、一流师资队伍、一流设备实训基地。2005年该县确定三大调研课题,其中一项为如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由县委书记亲自负责。三是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坚持现阶段必须由政府主导职业教育,政府负责统筹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经费投入、中职与普高招生比例、专业设置、办学规模、重点职校建设、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职业教育条块分割,职业学校小而全、规范小、效益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局面,最为突出的是,在普职招生比例问题上,各地都严格按1∶1下达招生计划,规定普高招生不能突破计划,职校招生可以超计划,极大地保护职校生源。

  二、布局结构调整基本到位

  从2000年开始,市、县政府对各类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布局结构调整,整合配置教育资源,根据“规模调大、结构调优、专业调强、特色调明”的要求,通过合并、迁建等形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上规模、上水平。目标是到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均规模达到1500人以上,每个县重点办好1—2所省级重点职校,对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予以调整或取消独立颁发中职毕业文凭资格。2005年,调整后的浙江省有公办职业学校295所,与2000年相比减少140所,而当年招生数增加8万人,在校生数增加17万人,校均规模由728人增加到2018人。湖州市对职业学校调整力度大,成效显着,辖区内三个县通过合并各组建一所职教中心,校园占地拓展到200亩以上,征地实行行政划拨,每亩地3—6万元。每所职教中心由政府投资和贴息贷款投入1亿多元,建成4000人以上规模的职业学校。现全市有6所国家级重点职校,其余都是省级重点职校。2000年,长兴县三所县级职业学校进行合并组建职教中心,新征地240亩使校园面积达到431亩,投入1亿多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添置教学设备,配备教职工260人,现已建成国家级重点职校、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校生4000多人。有各种实验室64个、实训基地70多个、计算机房5个、多媒体教室7个、实习实训设备总价值2000多万元,并与浙江大学制造工程研究所合办数控培训基地,投入600多万元,建设21个实验室,拥有国内最先进数控设备27台,成为全省数控师资培训基地。

  三、经费投入大幅增长

  1994年,宁波市开始征收职教统筹经费,规定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提取职业教育经费,其中1.5%由市政府统筹,到现在累计已筹资2.3亿元,扶持了一批骨干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1999年起,宁波市启动专业现代化建设工程,建设10大类30个左右与宁波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重大工程紧密结合的专业,由职教统筹费中列出专项,每个专业给予每年20万元连续三年的经费补助,县(市)实行资金配套。200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从市和县两级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1%,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当年全市提取土地出让金2个亿,建立了稳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市政府还规定,城镇教育附加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其中,用于职业学校专业设备的比例不低于50%。2003年,对就读数控、机械、机电、模具等紧缺专业成绩合格的学生,可获得与学年学费等值的奖学金,此项经费支出354万元。对涉农专业的学生,一般给予每生每学年2000元补助,这实质上是实行了涉农专业免费教育。对社会力量举办、全日制在校生600人以上、举办紧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按每个紧缺专业毕业生不低于公办职业学校生均经费1/2的标准进行奖励,规模1000人以上,专业设施投入500万元以上的,按生均经费不低于公办职业学校生均经费1/4的标准给予补助,经费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

  温州市政府于2002年出台政策,规定各地用于中等教育经费的财政性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并确保其占同级教育经费的比例逐步提高,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高于同级普通学校的定额。城市教育费附加20%以上、农村教育费附加10%以上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向企事业单位提取职工工资总额2%的职工教育经费,其中50%由市、县统筹使用,用于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市财政每年拨出500万元作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训基地奖励基金。另外,评为省级示范专业每个给予奖励50万元,市级示范专业奖励20万元,市直学校由市财政支付,县级学校由县财政支付。

  湖州市长兴县在2001年开始推行教育券,主要资助民办和公办职业学校。凡报考职业类学生,被录取时可以得到县财政发放的300—500元不等的教育券,学生凭教育券冲抵相应金额的学费,2002年,教育局加大教育券投入,职业教育招生迅速增加到3306人,超过普通高中3288人。2003年教育局又推出补助职校贫困生的措施,按职校学生数20%的比例评出贫困生,每生给予500元的补助款。教育券的发放对于长兴县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全面提高职校办学水平

  在完成布局结构调整、整合配置教育资源、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保持职教与普高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基础上,浙江省把职业教育工作重点转向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围绕师资、设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重点专业建设,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做强中等职业教育。

  宁波市根据产业结构特点,搭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撑平台,一是重点建设十大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十大实习实训基地。十大实习实训基地今年全面启动,计划每年建设和评估2—3个基地,每个基地专业设施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左右,专业在校生平均在1000人以上,年社会培训人数在1500人以上,通过实训基地完成中、高职业资格培训4万人次。实训基地建设以市场机制进行运作,鼓励企业、行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二是发展快状经济服务的簇群专业,为“红帮服装之乡”、“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文具之乡”等块状经济培养技能型人才,在3—5年内,形成全面覆盖块状经济的簇群专业。三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有实行“订单式”培训,今年城区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率在90%以上,与70多家企业、行业签订“订单”,学生毕业后直接选择企业就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学校的专业技能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把企业的先进理念、工艺用到课程教学中。

  湖州市今年启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目标是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职校,建设5个先进制造业、2个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20个省级和40个市级示范专业,4个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18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培养培训能力,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要求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达到95%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占2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其中高级工以上占40%。三年内,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业轮岗培训一次,通过考证,获取“双师型”资格,优先安排主干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相应院校和企业进行培训。如长兴县职教中心汽车维修专业,目前有37名专业教师被派到德国进修培训。职业学校要配置最先进的设备,毕业生上岗前不需二次培训,直接可以上岗。全市职业学校设备五年要投入1个亿,平均每年投入二千万元。

  温州市今年要建成省级示范专业15个,市级示范专业20个,重点专业在招生上可提前批次,扩大名额,适当提高收费标准,优先安排师资培训。鼓励学校与企业组建教育集团,将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作为评定重点学校的基本条件,对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并取得显着成效的企业,减免其职工教育统筹费。全市职业学校加挂培训中心牌,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培训。对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实行综合评价,包括校风、德育、文化知识、技能操作、学科竞赛、教学改革、生源巩固率、就业率等。对学生实行学分评价,包括德、智、体、技能、心理健康共1000分,学生拿到800分就可以毕业。在办学方向上,从多元办学转向单元办学,主要培养一线生产技术工人,要求职业学校毕业生持“双证书”比例达到100%。

  湖州市、宁波市和温州市与泉州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温州市人口和经济总量与泉州市十分接近。几年来,他们职业教育从走出低谷到迅速兴起,得益于经济发展、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以及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和积累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考察交流中,我们还学习到许多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经验和学校发展设想,对于我们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都十分有益。

如何解决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ISSN:1673-291X

  年:2015

  卷:000

  期:006

  页码:240-240,274

  页数:2

  中图分类:G7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解决;职业教育;存在;问题

  摘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职业教育虽然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长远发展,但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国人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更关系到中国经济建设的全局。

对职业教育全面高等化的异作文

  职教界一直致力于办学层次的高等化,包括中职升专科、专科升本科。关于职业教育高等化的理由主要有技术进步说、国际惯例说和断头路说等三类,但这些观点均不能说明职业教育应该全面高等化。职业教育是市场导向的类型教育,在现有高等教育分科细、职业化明显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全面高等化会造成同质化、高等教育过剩的结果。在办好现有各个层次职业教育的前提下,转变观念,职教层次有升有降,才能实现职教结构的优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2020年,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这样,高等职业本科可以进行探索了,那么职业硕士甚至博士似乎也成为职业教育的趋势。L1)既有的职业教育机构都有着升级的愿望,“不想升本科的专科不是好专科”,专科学校很有升本甚至申办硕士、博士点的冲动,职业教育整体升级之后,似乎既有的职业教育机构也就可以更上一层楼,至少可以提升地位。升级论的理由主要是三类:一是技术进步说,即技术进步推动职场需求,进而要求职教层次提升;二是国际惯例说,主要理由来自ISCED1997关于5A与5B的分类,即既然职业类教育的层次可以到5级,5级包含专、本、硕,那么职业教育自然不应止步于专科,职业硕士甚至职业博士都应加以考虑;三是断头路说,即现有的止步于专科的断头路职教体系让学生觉得没有盼头,与普通高等教育比起来低人一等,以致缺乏好的生源,导致恶性循环。

  职业教育与以前相比应该有所改进,有所进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分科很细、专业化甚至是职业化特征明显的背景下,是不是就一定要高等化甚至是全面高等化,这却让人怀疑。

  一、关于技术进步说

  我国现在的主流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但倡导职业教育应该升格的声音却不绝于耳,其理由也是从需求来讲的:科技的进步导致职业岗位对技术需求的提升,职业教育升级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由于社会的进步,原来的劳动者要接受更多的教育才能胜任技术进步后的工作。最常被提到的一个例子就是关于汽车说明书的问题:原来的说明书只有几页,现在的说明书上百页,因此,工人必须接受更多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升级。

  技术变革或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技能需求的影响存在争议,主要可分为三派观点:正向说(Johnston和Packer)认为发达国家传统低技术含量的职业正逐步被高技能的服务行业所取代;负向说(和Zi)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是雇主为降低劳动力成本和维持对劳动力的控制,会降低对技能的要求;双向说(Spenner等)认为技术对工作技能和教育需求有较大影响,有的工作对技能要求提高,有的则相反。目前还没有足够数据来解决这种分歧。因此,主流研究连技术进步会提升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这一命题都证明不了,更何谈对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提升。

  三种观点所考察的地区、时段、行业不尽相同,由此得出有出入的结论也不足为奇。虽然存在分歧,但从逻辑上可以证明,从长期趋势来看,多数工作对多数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不会是急剧上升的,即技能需求总量不会上升(技能需求总量:∑某岗位所要求技能的难度×岗位需求职位数)。否则,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有一天,人类根本走不出学校,毕不了业。工作的复杂程度高,意味着对担任此工作的员工的技能难度的要求高,学历要求也高,当然也意味着较高的人力资源成本。从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新兴行业在一开始出现大量复杂程度高的工作,因此对高技能人力资源的大量暂时性需求是可能的,但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长期持续,因为一旦该产业或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或成熟期,激烈的竞争会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高技能人才意味着高薪酬,而要严格控制成本以应对竞争,就注定这些人只能成为关键的少数。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家销售额达几十亿美元的公司,在遍布美国的40多家工厂中都分别设有一个总会计师,每位总会计师有3~6个监督人员向他汇报,并管理25~50个职员。这些总会计师的年薪仅为3万美元,因为他们只受过高中教育,而且并非聪明过人,若要雇用取得过大学文凭、硕士文凭和注册会计师证书的有经验人员的话,支付的年薪需要6.5万美元或更多。为什么能把高中生放在这么高级别的岗位上?因为公司已经把总会计师的全部决策几乎都高度程序化了,公司制定了一份4000页的会计手册,并不断进行更新,它能告诉每一位总会计师他所能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应该如何处理。这样,总会计师要做的就是“照章办事”。如果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在手册里找不到,总会计师就会向总部请示,由总部指导他该怎么做,总部在收到有关问题的请示一个月后,会将会计手册再次更新。在成本压力下,选用低成本的低学历员工是企业都会选择的压缩成本的有效路径。另外,让投人人员的技能达到高水平以达到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是不现实的,只能由装备来替代人工,这是高水平、稳定的质量控制的必要条件。不把质量控制的希望寄托在员工的技能水平上是质量管理的通识。质量控制的驱动也会导致对员工(也包括高技能员工)的需求越来越少的趋势。可见,技术进步是长期趋势,但并不会导致技能需求总量的上升。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对关键的少数岗位的要求提高,对大多数岗位则降低了要求,甚至连岗位都取消了。因此,为关键的少数而升格是否必要

  即使是对于这些关键的少数,其教育与培训也大可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也是在职场中生存的,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成为中坚力量,或者说职场中的中坚力量多是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这足以说明即使是职业化特征十分明显的需要高等教育学历的岗位也不见得非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因此,对职场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既可以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也可以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因此,是由职业教育高等化还是由普通高等教育来满足这一需求,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处于产业升级阶段,大量低端产业需要转移,高端产业要兴起,对劳动力的技能、学历等要求一定会提高,这毋庸置疑。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低端产业转移出去,高端产业建立起来,产业升级是需要过程的,特别是中国还有上亿的农村劳动力要转移进城,职业教育整体升级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完成了产业升级,那么初级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不需要的吗?所以,职业教育的整体升级在目前是不需要的。另外,产业升级意味着职业教育与培训内容的改变,培训的绝对难度也许是增加的,但相对难度却不见得增加,甚至是降低的。所谓相对难度是相对于当时当地人的认知能力而言的,古人也许穷其一生也理解不了地球是圆的,是自转、公转,这些知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都没什么难度,这说明绝对难度没变,而相对难度则大大降低。因此,产业升级带动职业教育与培训升级的逻辑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技术进步说既不能说明技术进步会导致对劳动力需求技能的提升,也无法证明即使存在这种要求的提升会必然导致对所需教育培训的高等化,因此,技术进步说对职教升级、高等化的论证不充分。

  二、关于国际惯例说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定的,其初衷是国际社会用于教育统计的分类标准,源于1970年代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一份供各国和国际上收集、汇编和提出教育统计数字的文件”,经过多年使用,1997年11月,《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以下简称《97分类法》)得以通过,这是一份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磋商的成果,反映了当时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发展趋势,该文件特别提到三种新情况之一,就是“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增加与发展”。《97分类法》包含两组交叉分类的可变因素:教育等级和学科划分,这也成为之后的2011版分类法的基本框架。2011年,经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ISCE,2011年)正式发布(以下简称《2011分类法》),对《1997分类法》有多方面的调整,之后不断修订,于2013年又发布《教育培训的学科2013版》(ISCED-F2013)。关于职业教育的重大修正存在于ISCED1997与ISCED2011之间。

  《97分类法》的高等教育从5级开始,该级别“不直接获得高级的研究资格”。5级很宽泛,相当于我国专科到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按照课程的类型把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型的/为研究做准备的/可从事高技术要求的职业的课程,代码表示为5A;另一类是实用的/技术的/适应具体职业的课程,代码为5B。一般认为,5B就是我国的职业教育。但什么是职业教育,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或公认的定义,97术语中没有对职业教育的定义,在《97分类法》2、3、4级的教育级别中都有“职业或技术教育”,被定义为“主要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教育。完成这类课程可获得所在国主管当局(如教育部、雇主协会等)认可的在劳务市场上从业的资格”。此类课程又可分为以理论为主和以实践为主两类。97版的描述成为我国高职高专划分的重要依据,也为高职本科预留了想象空间。

  《2011分类法》的高等教育包括5、6、7、8级,分别标示为短线高等(类似于我国的专科)、学士或等同、硕士或等同和博士或等同。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低等级相比,高等教育课程的内容更加复杂和先进。在2011版中,2到5级的课程定向是区分开的,分为普通和职业教育,相当于我国的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5级以前)以及高职高专(5级)。但到6级、7级,《2011分类法》使用术语“学术”和“专业”分别替换“普通”和“职业”,但并未给出“学术”和“专业”的定义,只是把这种区分解释为“为将来根据诸如教育的学科来区分学术和专业的定向提供了可能”。

  这一变化说明几个问题:其一,5级(专科)及其之前的级别课程定向可分为普通和职业,这在国际教育界有共识,《分类法》97版和2011版给出了基本相同的分类和定义;其二,在6级(本科)及以上级别,课程定向也是有区别的;《分类法》97版和2011版虽然在分级上有差别,但在高等教育中都对课程定向做出区分,97版分为5A和5B,2011版则是“学术”和“专业”,这说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际教育界依然认为高等教育需要进行课程定向的区分;其三,6级及以上的课程定向区别不同于5级(专科)及其以下的区别,但到底是什么还不清楚或没有达成共识,所以,6级及以上的课程定向分类没有沿用“普通”和“职业”,而是使用了未作定义的“学术”和“专业”来做区分;其四,职业教育(姑且先这么称呼)从专科(5级)到本科(6级)存在质的差别,至少是目前国际上的教育分类现状反映了这种质的差别。

  以上分析可以说明,以ISCED作为升级、高等化的理由也缺乏说服力。

  三、关于断头路说

  求学无路导致不好招生是断头路说的重要理由。如果人为地阻断学生的求学之路,这种做法没有合理性葚至是合法性。但职业与普通两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天然地在求学之路上出现断裂,注定只有极少数有毅力的学子才能通过。而且这条路也不是完全走不通,各地都有专升本的项目,只是客观上只有少数人能走通罢了。至于因此而让学生觉得没有盼头的推论只是一种个人判断,上学要上到哪个层次更多的可能是个人价值判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也不是人人都要读到博士,即使到了博士是不是还要叹息无路可走呢?如果确实因此就不好招生了,要判断此事的对错或好坏,那就要看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进入职业院校的目的是什么,两者是否匹配。办职业教育的目的实际上是明确的,就是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而不是学士、硕士的预科。升学路径畅通并不意味着职业院校因此就变成了升学通道而放弃立校之本,如果这样的话,职业院校还有无存在必要?如果职教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就业市场提供初步培训的劳动力(或人才),那么职业培养的毕业生就应该大量地流向就业市场而不是升学,而且每一层次的职业教育都是如此。也就是说,每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从数量(流向)上看都是断头路!这才是正常的!

  断头路说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职业培养的学生因为不能继续深造,所以在社会上低人一等,因此,这也是学生不报职业学校的原因。”社会层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财富、权力、声望三个维度,职校的毕业生最容易在工资收入上找到差异,这也是让他们觉得低人一等的根源。但“几乎在所有国家,白领工人都会比蓝领工人获得更高的收入”。“职业教育正好是培养蓝领工人的,恨屋及乌,培养低收入人群的职业教育也就低人一等了。可见“低人一等”的病根不是断头路或是职教应高等化,筛选理论、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都可以对此做出解释,而且“低人一等”只是个人感受,甚至根本就不是病,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一个院士和一个普通人在大家心目中是“相等的”,这才真正是病。“低人一等”也许是现实,但长幼尊卑就是一种数千年形成的而且是必须形成的社会秩序,分等级也好,分阶层也好,社会总要分出个三六九等,而教育程度成为一个最为经济的信号来完成分层功能,这是想否认也否认不掉的现实。关键是想要抹杀这种区别的企图是危险的。社会各界以某种高尚的理由(如公平)抹杀等级差异,会有别的机构、组织以别的方式来分出阶层,到时候付出的社会成本会更高。

  从实证研究来看,学生不选择职业院校的原因是复杂的,现有的专科(职业培养)与本科(普通培养)不存在类型差异,更多的只是层次的不同。一个压缩的本科比不上正儿八经的本科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专、本之间还是不能形成本质差异,是不是能说明在现有体系下,本、专之间总体上不可能形成类型差异,或者说职业教育到专科已经足够,甚至可以说,职业教育总体上不需要高等化。强行高等化就意味着同质化,意味着高等教育的过剩。

  四、结论

  其实,笔者反对的是职教全面高等化,并不反对有条件的学校探索更高级的职业教育。从宏观上看,我国需要的是大量的非高等职业教育,办好这一层次的职业教育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试想,是办好现有的各层次职业教育,还是让现有的这些学校升级而让新学校来填补升级后的空缺,哪一条路径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更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时代的发展会促使职业教育有所改变,也会促进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分化和优化,但这种分化绝不意味着职业教育需要全面升级和全面高等化。这种结构优化应该有局部的升级、高等化,也应该有部分的“降级”,有升有降才是正常局面。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级别高的才是最好的。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特别是改变教育界的观念。实际上,职业教育高等化的呼声不绝于耳,不完全是这些说出来的观点上的差异或教育理念有多大的不同。在现实中,职教升级对局中人在权力、财富(拨款)、声望方面都会有极大提升,这是现实的、可立即兑现的,恐怕也是躲在各种冠冕堂皇升级理由背后的一个重要诉求。

  只有真正让所付出的劳动得到相应的回报,真正做到“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育界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上,中职才有可能办好中职,高专才有可能做精高专,职业教育才有可能充分回应社会需求。同时,青年学子往往怀有崇高理想,而常常会忽略无法在地上建立天国的事实,更容易站在理想与道德的云端进行指责与痛苦的选择,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不能忽视的问题。

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思考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拉动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正日益成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当务之急。

  职业教育由于紧贴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其推动地方经济向前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中,专家、学者这些精英固然非常重要,但需求人数最多的毕竟是在第一线的普通员工。所以,搞好职业教育,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审视一下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却是有喜有忧。喜的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随同普通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一起,由于日益受到国家和地方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正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国家实施对农村困难学生减免学费的利国利民政策以来,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加速发展起来。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有了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对于这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忧的是,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达不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是地方经济困难,中央和地方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比重偏重于普通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师知识技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二是生源不足。虽然有国家助学政策推动,但由于就业问题和社会偏见,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后,要么拼命挤入普通高中,要么干脆做农民工,去沿海发达城市打工赚钱。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其父母觉得儿女年纪尚小。这就是导致中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不足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学生想通过中高职的学习找到理想的工作,然而现实却很无奈,大部分中高职毕业生的境遇对人们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他们对职业教育冷眼相看。三是职业学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尽合理,这就造成某些地区职业学校间的资源竞争残酷。另一方面,当地职业学校的培育目标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尽一致。据了解,许多家长送子女入职业学校就读,指望的是让子女逃离贫困的地区,找到满意的工作,有较好的劳动报酬。而就目前来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大大落后于东部和沿海地区。这就造成中西部地区大量人才外流。试想,靠向外输出廉价的劳务,能让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赶超东部和沿海地区吗?当然,我们并非反对劳务输出,然而,长久之策还是得通过改革开放,搞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才行。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能引进来。如何留住人才,甚至吸引外资、吸引人才,是摆在中西部地区各级领导部门面前的至关紧要的问题。

  针对以上存在的实际问题,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应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解决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问题。地方经费虽然比较困难,但为了长远发展目标,应毫不犹豫地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安心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改善职业学校的教育设施,提高职教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高薪聘请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到校任教或让职校教师接受培训。对于已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的引导措施,让其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具体作法上,可以一方面严格控制当地的大学扩招,促使一部分生源回流到职业教育中来;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其一是为职校毕业生牵线搭桥,解决他们就业的后顾之忧,其二是政府人事与劳动部门应出台严格的企事业单位用工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培训和就业许可制度。对于目前或要施行的“9+3”教育模式(即九年义务教育后再加三年义务职业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另外,还必须统筹安排职业学校的地域分布,使当地的职业学校培养能力与当地的职业教育生源量相匹配。

  第二,改革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要快速发展,就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留住人才。现在,中央已经给了中西部地区良好的发展政策,关键缺乏的就是建设者。所以,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必须改革。过去只是一味地为劳务输出而培养,现在必须转变为就地使用与劳务输出并行,并且是以就地择优使用人才为主然后再向外输出劳务的培养模式。然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必须有当地政府部门积极、主动的大力支持。笔者的建议是:(1)优化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培养模式,变以往主要是向沿海发达地区进行劳务订单式的输出培养为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需要为目标的订单式培养与劳务输出培养并行。这里的关键在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与当地的职业学校紧密联系,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向职业学校提供任务与订单。(2)提高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方法有二:一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开发对当地经济有强大推动力的行业;二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主动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包括沿海发达地区),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3)优化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政策。对于那些德才兼备的职校毕业生,若能选择在中西部地区就业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应给予其工资外的奖励性补助津贴,以达到或接近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同类工种就业的薪酬水平,促使这些人才安居乐业。而这部分财政支出,一方面可以靠国家帮扶;另一方面可以在用人单位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后向当地缴纳的税金中解决,还可以靠建立慈善帮扶基金等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实现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大发展的目标。

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

  我国教育部长周济提出未来15年中国教育发展的三大任务中就包括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其发展的现状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从1985年5月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一订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力争职业技术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到2002年7月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也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形成了不错的发展体系和网络。

  在此只是从规模数量上来分析据职业教育的现状。据统计,截止到目前,全国有职业初中近1200所,招生32万,在校生90万;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20250所,招生411万人,在校生1307万人,占高中阶段的比例分别为55%、45%、51%;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184所,招生19.4万人,在校生40多万人。据调查,在苏州工业园区164家企业的1.8万名从业人员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8.4%,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占44.77%,普通高中毕业生占21.7%,初中毕业生占12.06%。

  从以上列举的数据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招生和就业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

  二、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等,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投入以政府为主,办学形式以学校为主,管理经营以教育部门为主。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多头混乱管理的现象。如在管理体制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归教育部分管理,其中的技工学校则归劳动部门管理。职业教育在教育部门中,高教司管理,中等职业教育归职教司管理。中等职业教育同时归两个部门管理,出现了管理学上明显的双头管理现象,使得决策的制定左右不定,中等职业教育不能明确具体发展方向,不知该听从哪个部门的领导。这种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显然已不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反而可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使得职业教育为社会,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大为减弱。

  2.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难度加大。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一直严重不足,从1997年的32亿元下降到2000年的17亿元,2002年下降到9.2亿元。如从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构成来讲,高等教育投入占26.26%,中等专业学校占6.71%,技工学校占0.57%,中学占28.60%,职业中学占3.08%,小学占28.42%,特殊教育学校占0.30%,幼儿园占1.44%,其他占4.06%。可以看出,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只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0.36%,远远低于国家、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也远远低于国家、政府对普通中学的投入比例。2001年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中学为812.49(由于包括初中,高中实际生均支出大大高于这个数字),职业中学为1400.09,仅为前者的1.7倍,而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生均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3倍。

  3.职业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和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水平较低;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西部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比东部还差,经费极其短缺,各种教学设备非常简陋,无法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据有关调查资料,由于我国农村的生产力落后,经济和教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0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0%,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0%。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只有88万,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了60%,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0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我国只有5年。在美国,一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只需一年半时间,在我国平均是6年。因此,振兴农村和西部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发现了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要给以职业教育足够的重视,对职业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

  三、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举措

  1.职业教育自身进行改革,使其管理体制、办学方式、运行机制等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要转变其教育思想,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调整专业,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职业教育要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吻合,及时改造现有的专业,积极瞄准市场设置新兴产业的专业,坚持产学结合。在强调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的问题上,《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地和设备,也可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试验中心。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也可以单独举办或与高等学校联合举办职业技术学院”。

  2.加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首先国家仍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因此国家要进行相应的税费改革,保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把重视职业教育落到实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比例,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各级政府也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和职业教育培养成本,制定和调整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并依法监督各类职业学校真正把经费用到实处。国家要加强对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主要用在重点职业教育的项目建设,扶持农村西部地区等职业教育。国家还应鼓励用银行贷款发挥职业教育,支持职业学校办好教育。

  3.改变职业教育得不均衡状态,大力发展西部和农村的职业教育。中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近5亿,其中富余劳动力1.5亿,88%的农村劳动力为初中或初中以下。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劳动者的创业能力,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亮点。因此也对西部地区和农村的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把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的基地,重点开发中等职业教育,并根据实际需要办好职业教育,还要大力办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另外国家推行的“三农政策”正好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政策保证。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需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更好的与企业的合作。对西部地区和农村的职业教育,国家一定要采取切实的措施,确实把政策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地产生效用。

职业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20xx年x月15号,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目的是让我们这些刚接触职业教育的老师更快的了解学校、了解职业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先后听取了天津大学肖教授、王梅教授关于《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等讲座,通过培训,使我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开阔了职业教育的视野,在教育理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仿佛接受了一次全方位的“更新。这次培训与以往的教师培训不同,不单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中有实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指导实践,进行操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让人信服。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

  目前我校正在积极申办全国示范职校、迎接天津市教委的评估检查,准备今年x月的全国技能大赛,这些重大事情,促进我校的向前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奋斗的方向,就不能团结和凝聚教职工。我们要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进行落实。办学理念是学校的根本,一个没有自己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学校,很难想象会办成一个有什么特色的学校。

  我校学生中学厌倦了学习生活,被家长送进中职学校;这些学生主要还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是在学习的压抑中长大,许多学生的文化程度、专业意识、学习品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职校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毕业后就业。所以我校采取“校企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做中教、做中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政、行、企、校”的联动办学模式,力争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

  二、以高涨的工作热情投身职业教育

  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如果教师做事懒散,处世消极,那么,势必会使祖国的花朵耷拉着脑袋,打不起精神,自然也不能很好地茁壮成长。我们在平时工作中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学习,我们要饱含热情,努力工作,追求卓越。

  三、宽容公正的对待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成长

  我们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职专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它能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田,开启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安慰和力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接受所有的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注意时时处处在细节中体现出公正的意识。

  我们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这是我们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我们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改变“冷面孔”和居高临下的姿态,在感情上温暖他们,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在心理上开导他们,在目标上指引他们,在学习上激励他们。

职业教育心得体会

  课程设置改革

  我们知道职业教育与传统的高中阶段的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对口人才。所以,当我们发现我们的教育模式与课程的结构不适应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要求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顺利进入对口的企业岗位进行工作时,我们必须主动去改,以企业所需专业岗位对口人才为目标进行课程的设置,强化对应岗位的核心课程的学时和深度,相对减少或删除公共课程或弱相关课程的课时和学习,达到精、专、强的目的,摒弃全面而不精专的传统课程设置。首先,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核心课程设定大概为以下几门课程:图象处理软件PHOTOSHOP、矢量图制作与编辑软件CorelDra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AUTOCAD以及综合布线、平面动画制作软件FLASH、网页设计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些核心课程在课程设置安排时,应当增加学时,并应由浅入深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当中,如果学生对于核心课程掌握得好,即使其他课程的成绩不是很好,也能够符合大多数多媒体岗位的要求,找到不错的工作。同时,减少或删掉一些不必要的课程。我们培养的不是全面型开发类人才而应该是专业型操作类人才,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在这一相关方向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能胜任企业的要求,就是我们培养职业人才的初衷。总之,课程设置应围绕核心课程来开展,面向市场,打破传统。其他细分的三个方向课程设置也应该以这样的思路去开展,以核心课程为主线,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减少弱相关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能最大程度地掌握核心课程并转化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探究式教学法。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序列,学生以分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在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为解决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将探究过程与掌握知识技能结合起来。强调的是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探

  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强调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学习。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加强技能点的准备,降低知识点的准备。教师在开学之初就应该规划好整个大的项目,并细分成各个小项目,其中包含课业所涉及的知识点,在学生探究学习小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提高自身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深度掌握课业。

  改变传统的知识考核办法

  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仅仅通过试卷测试的评价方式。中职计算机教学效果的评价要着重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学习考核以实际能力考核为主,基础知识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就业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找工作,学校现在通常的做法是把用人单位请进学校,组织本校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见面,招聘应聘达成一致,作为一个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就业。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普通教育相比其步伐还是相当缓慢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呢?我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老师对此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一些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希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1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的原因

  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从现象上来说主要表现在办学的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上:招生、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而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职教外部的原因,也有职教内部的原因。

  1.1外部原因:

  1.1.1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问题,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根深蒂固,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就没有了前途。

  1.1.2受“普高热”的冲击,不少家长都不愿意子女考职业学校;普高在发展,国家又在扩招高校生,所以总想自己的子女上普高,进大学,不得已而求之才读职校,致使职业学校招生难,生源减少且质量下滑,致使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和在校生的比例下滑。

  1.2内部原因:

  1.2.1不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不能教给学生真本事,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1.2.2对学生的服务不到位,特别是毕业安置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甚至毫无联系,与普通打工者相比没有明显优势造成学生流失率较大。

  1.2.3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职业高中更显突出,很多学校还缺乏必要的实习、实验设备,缺乏高素质的教师。由于办学条件,学校缺乏吸引力。

  1.2.4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布局、专业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这是过去条块分割的体制所造成的。

  1.2.5教师队伍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还不能适应。中专相对好些,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8%以上;职业高中则相对较弱,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33%,这是由于原来的学校基础造成的,而且有些专业大学本科也没有开设,所以没有这方面的本科人才。

  1.2.6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职前职后的沟通;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有所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第一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学校的运作机制有的也没有转到市场经济的机制上来,等等。

  2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思路

  面对上述这些问题和近几年出现的中职招生和在校生占高中阶段的比例下滑、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既不能惊慌失措、消极等待和无所作为,也不能麻痹大意,必须予以重视,采取切实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那么职业教育再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就是要改革、要开放、要上下齐努力、相辅相成。

  2.1办学模式应该多元化。我国职业教育迄今为止重心还是在学校形态的、长学制的、学历化的职前养成教育上。这种职教模式对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很有用的,适合青年早期的学生。所以它还会长期存在,并不象有些文章说的要取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模式因其培养学生的周期长,对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的反应就不够灵活,已日益显出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弊端,与日益增涨的培训需求不相适应。

  全国有些地方已初步形成培训市场,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介入的还很少。这些学校在教学设备、专业师资方面都有一定优势,学校应该有意识地抢占职业培训市场,既可以使现有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可以拓展中职学校的教育功能,逐步实现其职能的多样化,使职教的办学模式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方向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要支持这种转变。

  2.2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办学永远要做的事和追求的目标,但现在特别要强调一下。需要大家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重振职业教育的雄风。各所学校也要能创出牌子,取信于民。

  2.3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市场需求就是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指挥棒。

  2.3.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市场需求。这种“需要”来自社会、企事业单位,也来自学习者个人,而且前者必须转化为个人需要,才能构成对教育与培训的切实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2改革的主要环节是专业(工种)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为有利于学校及时把握社会市场信息,能主动根据市场需求做到专业设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紧贴市场办学,进行改革。

  2.4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多聘请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依托普通高校建立教师培训基地,使专业课教师比重上升来调整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并且老教师还要做好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使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增强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2.5改善办学条件,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尽可能的加大硬件建设,比如增添实习、实验设备和修建实习车间,最好学校再开办工厂,实行产教结合等。

  2.6积极抓好招生和毕业生就业两头。这方面的工作要有点市场意识。有些学校已做得相当好。他们在招生时加强宣传和组织工作,善于推销自己的“教育服务”,到初中去,请初三学生来,布置学校成果展览。等等。

  2.7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政府提出,对教育经费每年要增加一个百分点,也就是每年增加50多亿元人民币,去年政府还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多所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近几年国家还给职业教育的贫困生发放助学金等等,这些政策都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太好形势和希望之所在。

  综上所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职教育只要在国家的扶持下按照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去做,并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建立真正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办学体制,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办学之本,职业教育就能可持续性的发展。

关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最急需的是什么教育?是职业教育;中国应该有大发展的是什么教育?是职业教育;中国目前最难办的是什么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浙江永康市有个企业以80万元的年薪聘请了两位上海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师,设计并生产出1台电动工具样品,拿到广交会上,外商一看,这个样品与德国的同类产品在技术与性能上已经非常接近,然而价格却只有德国的一半。这位外商很高兴,当即签订了10万台的定单。可是在第一批2万台交货时,没有一台产品是合格的。结果这个企业只能承担违约责任,损失了500多万元。其中的原因很明白,那一台样品是用高薪聘请工程师和高级技师生产的,而那2万台是由普通的工人生产的,是那些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工生产的。

  职业教育应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

  国家教育部曾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可见,就业导向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的功能。这在现阶段对于缓解就业压力,调节劳动力结构性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缩短毕业生与职业世界之间的差距具有现实意义。就业导向作为现实条件下的一种应对措施,对突出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具有积极意义,但作为职业教育长期发展的政策导向,则可能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就业导向的基本逻辑思路可以概括为: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领域,是直接为经济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因而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而这一逻辑思路的基本前提是从经济的视角来强调职业教育的功能。在就业导向的指导下,许多院校把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所需的竞争和合作技能,应聘工作时所需要的求职技能等,把培养目标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初次就业上,这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教育不是授人一技之长、谋一工作岗位的功利性教育,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只关注学生的就业能力会把职业教育引向教育目标狭窄化、教育行为单一化的道路上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职业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是育人。职业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而且是受教育者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

  以职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需要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提供的职业准备教育,其目标是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化,就业能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职业能力不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迁移和类化,并与相关的一般能力整合而成的,它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构成。专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专业实践能力,即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职业工作任务的能力,这是职业能力最基本的体现,也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不可少的。方法能力是指具有不断获取新信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当前,由于知识技术创新和衰退的速度加快,一技之长的使用时间大大缩短,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方法能力已经成为职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社会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交往与协调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感和抗挫折的能力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劳动组织、劳动形式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社会能力在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真正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具备这三种能力,就需要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乡土中国全文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