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

  一、理论基础

  力 学

  1、运动学

  参照系。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相对速度。

  矢量和标量。矢量的合成和分解。

  匀速及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图象。运动的合成。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刚体的平动和绕定轴的转动。

  2、牛顿运动定律

  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

  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惯性参照系的概念。

  摩擦力。

  弹性力。胡克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式(不要求导出)。开普勒定律。行星和人造卫星的运动。

  3、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力矩。刚体的平衡。重心。

  物体平衡的种类。

  4、动量

  冲量。动量。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反冲运动及火箭。

  5、机械能

  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引力势能。质点及均匀球壳壳内和壳外的引力势能公式(不要求导出)。弹簧的弹性势能。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

  6、流体静力学

  静止流体中的压强。

  浮力。

  7、振动

  简揩振动。振幅。频率和周期。位相。

  振动的图象。

  参考圆。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由动力学方程确定简谐振动的频率。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了解)。

  8、波和声

  横波和纵波。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波的图象。

  波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声波。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品。声音的共鸣。乐音和噪声。

  热 学

  1、分子动理论

  原子和分子的量级。

  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温度的微观意义。

  分子力。

  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物体的内能。

  2、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3、气体的性质

  热力学温标。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普适气体恒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微观解释(定性)。

  理想气体的内能。

  理想气体的等容、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不要求用微积分运算)。

  4、液体的性质

  流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表面张力系数。

  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定性)。

  5、固体的性质

  晶体和非晶体。空间点阵。

  固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6、物态变化

  熔解和凝固。熔点。熔解热。

  蒸发和凝结。饱和汽压。沸腾和沸点。汽化热。临界温度。

  固体的升华。

  空气的湿度和湿度计。露点。

  7、热传递的方式

  传导、对流和辐射。

  8、热膨胀

  热膨胀和膨胀系数。

  电 学

  1、静电场

  库仑定律。电荷守恒定律。

  电场强度。电场线。点电荷的场强,场强叠加原理。均匀带电球壳壳内的场强和壳外的场强公式(不要求导出)。匀强电场。

  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屏蔽。

  电势和电势差。等势面。点电荷电场的电势公式(不要求导出)。电势叠加原理。均匀带电球壳壳内和壳外的电势公式(不要求导出)。

  电容。电容器的连接。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不要求导出)。

  电容器充电后的电能。

  电介质的极化。介电常数。

  2、恒定电流

  欧姆定律。电阻率和温度的关系。

  电功和电功率。

  电阻的串、并联。

  电动势。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

  惠斯通电桥,补偿电路。

  3、物质的导电性

  金属中的电流。欧姆定律的微观解释。

  液体中的电流。法拉第电解定律。

  气体中的电流。被激放电和自激放电(定性)。

  真空中的电流。示波器。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

  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三极管的放大作用(不要求机理)。

  超导现象。

  4、磁场

  电流的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匀强磁场。

  安培力。洛仑兹力。电子荷质比的测定。质谱仪。回旋加速器。

  5、电磁感应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自感系数。

  互感和变压器。

  6、交流电

  交流发电机原理。交流电的最大值和有效值。

  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

  整流和滤波。

  三相交流电及其连接法。感应电动机原理。

  7、电磁振荡和电磁波

  电磁振荡。振荡电路及振荡频率。

  电磁场和电磁波。电磁波的波速,赫兹实验。

  电磁波的发射和调制。电磁波的接收、调谐,检波。

  光 学

  1、几何光学

  光的直进、反射、折射。全反射。

  光的色散。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

  平面镜成像。球面镜成像公式及作图法。薄透镜成像公式及作图法。

  眼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

  2、波动光学

  光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光谱和光谱分析。电磁波谱。

  3、光的本性

  光的学说的历史发展。

  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方程。

  波粒二象性。

  原子和原子核

  1、原子结构

  卢瑟福实验。原子的核式结构。

  玻尔模型。用玻尔模型解释氢光谱。玻尔模型的局限性。

  原子的受激辐射。激光。

  2、原子核

  原子核的量级。

  天然放射现象。放射线的探测。

  质子的发现。中子的发现。原子核的组成。

  核反应方程。

  质能方程。裂变和聚变。

  基本粒子。

  数学基础

  1、中学阶段全部初等数学(包括解析几何)。

  2、矢量的合成和分解。极限、无限大和无限小的初步概念。

  3、不要求用微积分进行推导或运算。

  二、实验基础

  1、要求掌握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的全部学生实验。

  2、要求能正确地使用(有的包括选用)下列仪器和用具: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停表。温度计。量热器。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万用电表。电池。电阻箱。变阻器。电容器。变压器。电键。二极管。光具座(包括平面镜、球面镜、棱镜、透镜等光学元件在内)。

  3、有些没有见过的仪器。要求能按给定的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仪器。例如:电桥、电势差计、示波器、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等。

  4、除了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外,还可安排其它的实验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但这些实验所涉及到的原理和方法不应超过本提要第一部分(理论基础),而所用仪器就在上述第2、3指出的范围内。

  5、对数据处理,除计算外,还要求会用作图法。关于误差只要求:直读示数时的有效数字和误差;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不做严格的要求);主要系统误差来源的分析。

  三、其它方面

  物理竞赛的内容有一部分要扩及到课外获得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物理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对自然界、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解释。

  2、近代物理的一些重大成果和现代的一些重大信息。

  3、一些有重要贡献的物理学家的姓名和他们的主要贡献。

  1.重力

  物体的重心与质心

  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质心:物体的质量中心。

  设物体各部分的重力分别为G1、G2??Gn,且各部分重力的作用点在oxy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是(x1,y1)(x2,y2)??(xn,yn),物体的重心坐标xc,yc可表示为

  xc=?Gx

  Gi

  ii=G1x1?G2x2???Gnxn?Giyi=G1y1?G2y2???Gnyn , yc=G1?G2???GnG1?G2???GnGi

  2.弹力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 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两根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的弹簧串联后的劲度系数可由111=+求得,并联后劲度系数为kk1k2

  k=k1+k2.

  3.摩擦力

  最大静摩擦力:可用公式F μ0FN来计算。FN为正压力,μ0为静摩擦因素,对于相同的接触面,应有μ0>μ(μ为动摩擦因素)

  摩擦角:若令μ0=Fφ,则φ称为摩擦角。摩擦角是正压力FN与最大静摩擦力F 合力FN

  与接触面法线间的夹角。

  4.力的合成与分解

  余弦定理:计算共点力F1与F2的合力F

  F=F1?F2?2F1F2cos

  φ=arctan22F2sin?(φ为合力F与分力F1的夹角) F1?F2cos

  三角形法则与多边形法则:多个共点共面的力合成,可把一个力的始端依次画到另一个力的终端,则从第一个力的始端到最后一个力的终端的连线就表示这些力的合力。

  拉密定理:三个共点力的合力为零时,任一个力与其它两个力夹角正弦的比值是相等的。

  5.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力矩:力F与力臂L的乘积叫做力对转动轴的力矩。即M=FL , 单位:N·

  平衡条件:力矩的代数和为零。即M1+M2+M3+??=0。

  6.刚体的平衡

  刚体:在任何情况下形状大小都不发生变化的力学研究对象。

  力偶、力偶矩:二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不在一直线上的平行力称为力偶。力偶中的一个力与力偶臂(两力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的乘积叫做力偶矩。在同一平面内各力偶的合力偶矩等于各力偶矩的代数和。

  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F=0;对任一转动轴合力矩为零,即∑M=0。

新高一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物体的内能

  1.分子的动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 的平均动能.

  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

  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小.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叫分子势能.

  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

  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在平衡位置时(r=r0),分子势能最小.

  分子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系.

  3.物体的内能

  (1)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无规则性,所以各个分子热运动动能不同,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只与温度相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相同,则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相同,对确定的物体来说,总的分子动能随温度单调增加。

  (3)分子势能与体积的关系

  分子势能与分子力相关: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而分子力与分子间距有关,分子间距的变化则又影响着大量分子所组成的宏观物体的体积。这就在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因此分子势能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跟温度有关系,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所以物体的内能跟物的温度和体积都有关系:

  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因而物体内能增加;

  体积变化时,分子势能发生变化, 因而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

  此外, 物体的内能还跟物体的质量和物态有关。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热传递也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注意: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是在本质上有区别:

  做功涉及到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而热传递则只涉及到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P7.]南京市金陵中学06-07学年度第一次模拟1.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要吸收热量

  C.凡是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构想,都是能够实现的

  D.物体的温度为0℃时,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P8.] 07届1月武汉市调研考试2.恒温的水池中,有一气泡缓慢上升,在此过程中,气泡的体积会逐渐增大,不考虑气泡内气体分子势能的变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D )

  A.气泡内的气体对外界做功 B.气泡内的气体内能增加

  C.气泡内的气体与外界没有热传递 D.气泡内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保持不变

  [P9.] 2007年广东卷10、图7为焦耳实验装置图,用绝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将容器包好,重物下落带动叶片搅拌容器里的水,引起水温升高。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 )

  A.这个装置可测定热功当量

  B.做功增加了水的热量

  C.做功增加了水的内能

  D.功和热量是完全等价的,无区别

  [P10.] 06年广东东莞中学高考模拟试题4.固定的水平气缸内由活塞B封闭着一定量的气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假设气缸壁的导热性能很好,环境的温度保持不变。若用外力F将活塞B缓慢地向右拉动,如图所示,则在拉动活塞的过程中,关于气缸内气体的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B D )

  A.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B.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不变

  C.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不变

  D.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气体内能不变

  [P11.] 07年天津市五区县重点学校联考9.一物理实验爱好者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气体压强、体积、温度三量间的变化关系。导热良好的汽缸开口向下,内有理想气体,汽缸固定不动,缸内活塞可自由滑动且不漏气。一温度计通过缸底小孔插入缸内,插口处密封良好,活塞下挂一个沙桶,沙桶装满沙子时,活塞恰好静止。

  现给沙桶底部钻一个小洞,细纱慢慢漏出,外部环境温度恒

  定,则( B )

  A.绳拉力对沙桶做正功,所以气体对外界做功

  B.外界对气体做功,温度计示数不变

  C.气体体积减小,同时从外界吸热

  D.外界对气体做功,温度计示数增加

  [P12.] 2007年四川理综卷14.如图所示,厚壁容器的一端通过胶塞插进一只灵敏温度计和一根气针,另一端有个用卡子卡住的可移动胶塞。用打气筒慢慢向筒内打气,使容器内的压强增加到一定程度,这时读出温度计示数。打开卡子,胶塞冲出容器后 ( C )

  A.温度计示数变大,实验表明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

  B.温度计示数变大,实验表明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

  C.温度计示数变小,实验表明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

  D.温度计示数变小,实验表明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

  [13P.] 07年扬州市期末调研测试5.如图所示的A、B是两个管状容器,除了管较粗的部分高低不同之外,其他条件相同.将此两容器抽成真空,再同时分别插入两个完全相同的水银槽中,当水银柱停止运动时(设水银与外界没有热交换),比较两管中水银的温度,有 ( A )

  A.A中水银温度高

  B.B中水银温度高

  C.两管中水银的温度一样高

  D.无法判断

  [P14.] 2007年高考天津理综卷20.A、B两装置,均由一支一端封闭、一端开口且带有玻璃泡的管状容器和水银槽组成,除玻璃泡在管上的位置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将两管抽成真空后,开口向下竖直插入水银槽中(插入过程没有空气进入管内),水银柱上升至图示位置停止。假设这一过程水银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A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大于B中水银的内能增量

  B.B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大于A中水银的内能增量

  C.A和B中水银体积保持不变,故内能增量相同

  D.A和B中水银温度始终相同,故内能增量相同

高中物理磁场知识点

  如何提升物理分数?磁场部分是高二物理知识的重点,经常会与电学或者力学挂钩出大题。以下是学习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物理磁场必考知识点,希望为大家提供服务。

  一、磁场

  磁极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小磁针在该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磁极和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电流和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磁场产生的

  磁场是存在于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周围空间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磁极或电流在自己的周围空间产生磁场,而磁场的基本性质就是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有力的作用。

  二、磁现象的电本质

  1.罗兰实验

  正电荷随绝缘橡胶圆盘高速旋转,发现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运动的电荷产生了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力的作用而发生偏转。

  2.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法国学者安培提出,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内部,存在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它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安培是最早揭示磁现象的电本质的。

  一根未被磁化的铁棒,各分子电流的取向是杂乱无章的,它们的磁场互相抵消,对外不显磁性;当铁棒被磁化后各分子电流的取向大致相同,两端对外显示较强的磁性,形成磁极;注意,当磁体受到高温或猛烈敲击会失去磁性。

  3.磁现象的电本质

  运动的电荷(电流)产生磁场,磁场对运动电荷(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所有的磁现象都可以归结为运动电荷(电流)通过磁场而发生相互作用。

  三、磁场的方向

  规定:在磁场中任意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磁场方向。

  四、磁感线

  1.磁感线的概念:在磁场中画出一系列有方向的曲线,在这些曲线上,每一点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磁场方向一致。

  2.磁感线的特点

  (1)在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到S极,在磁体内部磁感线由S极到N极

  (2)磁感线是闭合曲线

  (3)磁感线不相交

  (4)磁感线的疏密程度反映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越密的地方磁场越强

  3.几种典型磁场的磁感线

  (1)条形磁铁

  (2)通电直导线

  a.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环绕的方向;

  b.其磁感线是内密外疏的同心圆

  (3)环形电流磁场

  a.安培定则: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环形电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中心轴线的磁感线方向。

  b.所有磁感线都通过内部,内密外疏

  (4)通电螺线管

  a.安培定则: 让右手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内部磁场的磁感线方向;

  b.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相当于条形磁铁的磁场

  五、磁感应强度

  1.定义: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所受的磁场力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叫做通电导线处的磁感应强度。

  2.定义式:

  3.单位:特斯拉(T), 1T=1N/A.4.磁感应强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对应处磁场方向。

  5.物理意义: 磁感应强度是反映磁场本身力学性质的物理量,与检验通电直导线的电流强度的大小、导线的长短等因素无关。

  6.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可用磁感线的疏密程度来表示,规定:在垂直于磁场方向的1面积上的磁感线条数跟那里的磁感应强度一致。

  7.匀强磁场

  (1) 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处处相等的磁场叫匀强磁场

  (2) 匀强磁场的磁感线是均匀且平行的一组直线。

  六、磁通量

  1.定义:磁感应强度B与面积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

  2.定义式:φ=BS(B与S垂直) φ=BScosθ(θ为B与S之间的夹角)

  3.单位:韦伯(Wb)

  4.物理意义:表示穿过磁场中某个面的磁感线条数。

  5.B=φ/S,所以磁感应强度也叫磁通密度

  七、安培力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叫安培力

  2.安培力大小

  安培力的大小等于电流I、导线长度L、磁感应强度B以及I和B间的夹角的正弦sinθ的乘积,即

  F=BIlsinθ。

  注意:公式只适用于匀强磁场。

  3.安培力的方向

  安培力的方向可利用左手定则判断

  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并使伸开的四指指向电流方向,那么拇指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安培力方向一定垂直于B、I所确定的平面,即F一定和B、I垂直,但B、I不一定垂直。

物理会考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力学

  一、力:力士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

  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二、、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力量(如:时间、速率、功、功率、路程、电流、磁通量、能量)

  三、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零;

  (1)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者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2)在N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第N个力与(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在任意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合力为零;

  第二章直线运动

  一、机械运动:一物体相对其它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参考系:为研究物体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又名参照物(参照物不一定静止);

  2、质点:只考虑物体的质量、不考虑其大小、形状的物体;

  (1)质点是一理想化模型;

  (2)把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相对所研究对象小的可忽略不计时;

  如: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火车从北京到上海;

  3、时刻、时间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是一点、时间间隔是一线段;

  例:5点正、9点、7点30是时刻,45分钟、3小时是时间间隔;

  4、位移:从起点到终点的有相线段,位移是矢量,用有相线段表示;路程:描述质点运动轨迹的曲线;

  (1)位移为零、路程不一定为零;路程为零,位移一定为零;

  (2)只有当质点作单向直线运动时,质点的位移才等于路程;

  (3)位移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示

  5、位移时间图象:建立一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

  (3)位移图像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表示速度;夹角越大,速度越大;

  6、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较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段时间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2)速率只表示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7、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1)加速度的定义式:a=vt-v0/t

  (2)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

  (3)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4)速度改变等于末速减初速。加速度等于速度改变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大小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无关;

  (5)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变化方向相同;

  (6)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时间的关系:vt=v0+at

  注:一般我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s=v0t+1/2at2

  注意:当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当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3、推论:2as=vt2-v02

  4、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等于定植;s2-s1=aT2

  5、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1秒,前2秒,……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时间的平方比;第1秒、第2秒……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奇数比;

  三、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静止下落的物体所作的运动;

  1、位移公式:h=1/2gt2

  2、速度公式:vt=gt

  3、推论:2gh=vt2

  第三章牛顿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做状态为止。

  1、只有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力是该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4、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唯一决定;

  3、惯性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的物理量;

  三、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数学表达式:a=F合/

  2、加速度随力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

  3、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

  4、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加速度的力,叫1N;

  四、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总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根本区别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第四章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一、曲线运动:质点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1、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质点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轨迹向其受力方向偏折;

  3、曲线运动的特点:

  4、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5、曲线运动的加速度(合外力)与其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6、力的作用:

  (1)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力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时,力改变速度的方向;

  (3)、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既不垂直,又不平行时,力既搞变速度大小又改变速度的方向;

  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1、判断和运动的方法:物体实际所作的运动是合运动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合运动与各分运动所用时间始终相等;

  3、合位移和分位移,合速度和分速度,和加速度与分加速度均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平抛运动:被水平抛出的物体在在重力作用下所作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实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2、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具有等时性;

  3、求解方法:分别研究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二分运动,在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和运动;

  三、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的大小等于弧长除以时间:v=s/t,线速度方向就是该点的切线方向;

  2、角速度的大小等于质点转过的角度除以所用时间:ω=Φ/t

  3、角速度、线速度、周期、频率间的关系:

  (1)v=2πr/T;(2)ω=2π/T;(3)V=ωr;(4)、f=1/T;

  4、向心力:

  ⑴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沿半径指向圆心的力,这个力叫向心力。

  (2)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与速度方向垂直。

  ⑶特点:①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②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

  (4)计算公式:F向=ω2r

  5、向心加速度:a向=v2/r=ω2r

  四、开普勒的三大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说明:在中学间段,若无特殊说明,一般都把行星的运动轨迹认为是圆;

  2、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公式:R3/T2=K;

  说明:(1)、R表示轨道的半长轴,T表示公转周期,K是常数,其大小之与太阳有关;

  (2)、当把行星的轨迹视为圆时,R表示愿的半径;

  (3)、该公式亦适用与其它天体,如绕地球运动的卫星;

  四、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1、计算公式:

  2、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

  (1)、应用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应用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周期公式;

  (2)、应用在地球表面的物体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3)、如果要求密度,则用:ρV,V=4πR3/3

  第五章机械能

  一、功: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

  1、计算公式:;

  2、推论:θ,θ为力和位移间的夹角;

  3、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力和位移间的夹角为锐角时,力作正功,力与位移间的夹角是钝角时,力作负功;

  二、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1、求平均功率:P=W/t;

  2、求瞬时功率:p=Fv,当v是平均速度时,可求平均功率;

  3、功、功率是标量;

  三、功和能间的关系:功是能的转换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换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发生了转化;

  四、动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1、数学表达式:-

  2、适用范围:既可求恒力的功亦可求变力的功;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点:只考虑物体的初、末态,不管其中间的运动过程;

  4、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求出合外力及其做的功;

  (2)、确定物体的初态和末态,表示出初、末态的动能;

  (3)、应用动能定理建立方程、求解

  五、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速度的乘积。

  1、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2、重力势能的数学表达式:EP=;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国际单位是焦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其大小和所选参考系有关;

  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间的关系

  (1)、物体被举高,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2)、物体下落,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3)、重力做的功只与物体初、末为置的高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五、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簧的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例: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处处相等;例: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的受力,判断是否遵受机械能守恒定律;

  (3)、恰当选择参考平面,表示出初、末状态的机械能;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立方程、求解;

  第八章电场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

  (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

  (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

  (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

  (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

  (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

  (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

  (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

  1、e=1.6×10-19c;

  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

  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

  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

  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

  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

  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

  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六、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

  1、定义式:E=F/q;E是电场强度;F是电场力;q是试探电荷;

  2、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场中某一点的场强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3、该公式适用于一切电场;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

  七、电场的叠加:在空间若有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则空间某点的电场强度,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解题方法:分别作出表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场强的有向线段,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场强;

  八、电场线:电场线是人们为了形象的描述电场特性而人为假设的线。

  1、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线;

  2、电场线的形状: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G:用锯木屑观测电场线.DAT

  (1)只有一个正电荷: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无穷远;

  (2)只有一个负电荷:起于无穷远,终于负电荷;

  (3)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

  3、电场线的作用:

  1、表示电场的强弱:电场线密则电场强(电场强度大);电场线疏则电场弱电场强度小);

  2、表示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4、电场线的特点:

  1、电场线不是封闭曲线;2、同一电场中的电场线不向交;

  九、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大小、方向处处相同的电场;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平行、且分布均匀;

  1、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簇等间距的平行线;2、平行板电容器间的电是匀强电场;场

  十、电势差:电荷在电场中由一点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作的功WAB与电荷量q的比值叫电势差,又名电压。

  1、定义式:UAB=WAB/q;2、电场力作的功与路径无关;

  3、电势差又命电压,国际单位是伏特;

  十一、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到参考点(零势点)时电场力作的功;

  1、电势具有相对性,和零势面的选择有关;2、电势是标量,单位是伏特V;

  3、电势差和电势间的关系:UAB=φA-φB;4、电势沿电场线的方向降低;

  时,电场力要作功,则两点电势差不为零,就不是等势面;

  4、相同电荷在同一等势面的任意位置,电势能相同;

  原因:电荷从一电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不作功,所以电势能不变;

  5、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地方指向电势低的地方;

  6、等势面的画法:相另等势面间的距离相等;

  十二、电场强度和电势差间的关系:在匀强电场中,沿场强方向的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场强与这两点的距离的乘积。

  1、数学表达式:U=Ed;

  2、该公式的使适用条件是,仅仅适用于匀强电场;

  3、d是两等势面间的垂直距离;

  十三、电容器:储存电荷(电场能)的装置。

  1、结构:由两个彼此绝缘的金属导体组成;

  2、最常见的电容器:平行板电容器;

  十四、电容: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与两电容器量极板间电势差U的比值;用“C”来表示。

  1、定义式:C=Q/U;

  2、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储存电荷本领强弱的物理量;

  3、国际单位:法拉简称:法,用F表示

  4、电容器的电容是电容器的属性,与Q、U无关;

  十五、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C=εs/4πkd;(其中d为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又称板间距;k是静电力常数,k=9.0×109N.;ε是电介质的介电常数,空气的介电常数最小;s表示两极板间的正对面积;)

  1、电容器的两极板与电源相连时,两板间的电势差不变,等于电源的电压;

  2、当电容器未与电路相连通时电容器两板所带电荷量不变;

  十六、带电粒子的加速:

  1、条件:带电粒子运动方向和场强方向垂直,忽略重力;

  2、原理:动能定理:电场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W=Uq=1/2-1/2;

  3、推论:当初速度为零时,Uq=1/2;

  4、使带电粒子速度变大的电场又名加速电场;

  第九章恒定电流

  一、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行成电流。

  1、产生电流的条件:

  (1)自由电荷;(2)电场;

  2、电流是标量,但有方向:我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的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

  3、电流的大小: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电流I表示;

  (1)数学表达式:I=Q/t;(2)电流的国际单位:安培A

  (3)常用单位:毫安、微安uA;(4)1A=103

  二、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

  1、定义式:I=U/R;2、推论:R=U/I;3、电阻的国际单位时欧姆,用Ω表示;

  1kΩ=103Ω,1MΩ=106Ω;4、伏安特性曲线:

  三、闭合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电键组成;

  1、电动势: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用E表示;

  2、外电路:电源外部的电路叫外电路;外电路的电阻叫外电阻;用R表示;其两端电压叫外电压;

  3、内电路:电源内部的电路叫内电阻,内点路的电阻叫内电阻;用r表示;其两端电压叫内电压;如:发电机的线圈、干电池内的溶液是内电路,其电阻是内电阻;

  4、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

  E=U内+U外;U外=RI;E=(R+r)I

  四、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里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1、数学表达式:I=E/(R+r)

  2、当外电路断开时,外电阻无穷大,电源电动势等于路端电压;就是电源电动势的定义;

  3、当外电阻为零(短路)时,因内阻很小,电流很大,会烧坏电路;

  五、半导体:导电能力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升越高而减小;

  六: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温度降低到某一值时电阻消失,成为超导;

物理动量学习知识点

  动量定理是高中物理课程的重要基础知识,对学生扩展牛顿定律的认识、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研究有关碰撞和打击等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不是很容易掌握这个问题,尤其是对冲量和冲力的认识,往往模糊不清。

  因此,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就成为动量定理教学中的关键。

  我给学生做过一道简单习题:体重60kg的建筑工人,不慎从高空跌下,由于弹性安全带的保护,他被悬挂起来。已知弹性缓冲时间是12s,安全带长5 求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力。在解题中不少学生暴露出来对动量定理的模糊认识,计算结果是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力小于工人体重。错在哪里?为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可让学生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在教师提出几个有针对性问题的启发下,自己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边总结。

  [实验]:用很轻的细线吊着一个物体。

  [启发性问题]:

  ①在平衡状态下,物体受哪些力的作用?细线所受的拉力是多大?(物体受细线的拉力和重力的作用。细线所受的拉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量,方向向下。)

  ②托起物体,让物体自由落下,在冲拉一瞬间,细线断了。问:在这一瞬间,物体受哪几个力的作用?细线所受的拉力有何变化?(这一瞬间细线断了,表明细线所受的拉力增大了。)这里教师应该指出,细线和物体所受的这个瞬时拉力就是冲力。

  ③上题中,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力会小于工人的体重吗?(这时学生知道:不会。)这个简单实验,定性地否定了上题中的计算结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量定理,可把实验略加改动:换一条较韧的细线,不让它断,线的上端挂在弹簧秤钩上。利用弹簧秤的读数,可以半定量地说明问题(由于弹簧秤的弹力而产生的微小振动,不宜在这里分析)。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得出结论。

  除此之外,也可以让学生站在磅秤上不动,然后又让他跳上磅秤(跳的高度任意),这时磅秤的瞬时读数比人的体重大等等。这些实验虽然都很简单也远非完善,却能给学生一些感性认识,对形成正确概念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动量定理,灵活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需要反复讲清动量和冲量、冲力等几个重要概念,讲清动量定理数学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①动量定理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F的冲量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里的动量的改变。

  ②冲力f是作用时间很短而平均值很大的变力。这种力常见于碰撞或打击现象中,有时又称为冲击力或打击力。但是,冲力f和合力F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如果物体只受某一冲力f作用而动量发生改变,则f就是F。如果物体除受冲力f外还受其他力(如重力)的作用,则f就不等于F;只有其他的力比冲力小很多而忽略不计外,才可以认为f等于F。我们在解题过程中有条件地略去其他的力而只考虑冲力,跟不加分析地略去或完全不知道这些力是完全不同的。

  ③由于冲力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变力,在具体问题中很难确定,而动量的改变是可测的有限值,因而经常利用动量定理求冲量或平均冲力。

  ④动量是矢量,它的方向跟速度的方向一致;冲量FΔt也是矢量,在Δt很小时,它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一致。因此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它们的矢量性,要选定正负方向。

  动量定理是一个比较重要且失分率高的物理公式。动量定理解题步骤梳理如下:

  (1)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研究对象一般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质点组内各物体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也可以是相对运动的。研究过程既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是全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2)进行受力分析。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给研究对象的力。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力(内力)会改变系统内某一物体的动量,但不影响系统的总动量,因此当研究对象为质点组时,不必分析内力。如果在所选定的研究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中物体的受力情况不同,就要分别计算它们的冲量,然后求它们的矢量和。

  (3)规定正方向。由于力、冲量、速度、动量都是矢量,在一维的情况下,列式前要先规定一个正方向,和这个方向一致的矢量(比如F、v等)为正,反之为负。同样,同学们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中,规定正方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4)写出研究对象的初、末动量和合外力的冲量(或选定方向上各外力在各个运动阶段的冲量的矢量和)。

  (5)根据动量定理列式,并结合题意条件,列出其他补充方程,构成方程组,代数数据进行求解运算。

物理速度计算知识点

  科学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的计算公式:V=S/t.速度的单位是和k

  速度是矢量.

  初中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的多少,叫做速度.高中的定义:速度等于位移和发生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符号:v【注:希腊字母υ表示另一物理量“位移”】 定义式:v=s/t.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米/秒 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性质:矢量.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量纲是LT^(-1),基本单位为米每秒,符号最大值:真空光速c=299 792 458 .相关名词速率: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常叫做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中学物理定义式】

  初中公式 : v=s/t

  速度经典例题:

  1.一个人站在狭谷中,左边是高山,右边也是高山.他喊了一声,1秒后,左边的回声传回来了,再隔1秒后,右边的回声传回来了,求狭谷左右相距多少米

  2.A处有一光源,B处有一平面镜(较大),某天,某人将A处光源射向B处(未经反射),20秒后光反射回来了,求A、B的距离。

  3.某渔船向为了测一处海底的深度,用声呐系统垂直向下发射超声波,经过6S收到回声,问此处海底的深度是多少千米?(声音在海水的速度是1500)

  4.一人站在山谷间,大喊一声,经过1S听到一次回声,又经过2S,听到第二次回声,求山谷的宽度是多少

  5.在长为1000一根铁管两端有甲、乙两个同学,若乙同学在长铁管的一商量敲一下铁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75S,求: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

  6. 汽车在出厂前都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米/秒的速度行驶8分钟,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米/秒的速度行驶分钟。求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7.一列火车以54KM/h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山洞,需40S,已知这列火车长100M,则山洞长为

  8.一艘航空母舰静止在水面上。当潜艇发现正前方5k有一艘航空母舰正以30k的速度向潜艇驶来时,马上向航空母舰发射了一枚速度为110k的鱼雷,多长时间后鱼雷可能命中航母

  9. 蝙蝠水平飞行速度为20 ,现在朝他正前方的一铁丝飞去,他发出的超声波经0.5s 收到信号。 蝙蝠收到信号时距离铁丝多远

  10.卡车在笔直高速公路匀速行驶。当司机突然发现前方停着一辆故障车,他将刹车踩到底,车轮被抱死,但卡车仍向前滑行,并撞上故障车,且推着它共同滑行了一段距离l后停下。事故发生后,经测量,卡车刹车时与故障车距离为L,撞车后共同滑行的距离l=8/25L,假定两车轮胎与雪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已知卡车质量M为故障车质量倍 (1)设卡车与故障车相障前的速度为v1,两车相撞后的速度变为v2 求v1:v2

  11.A、B两列火车沿平行的两条直轨运动,A车速54k,A车长120车速72k,当两辆车相向而行时会车时间为10s。(1)当两辆车同向行驶时,B车超A车的时间是多少?(2)B车长又为多少

  12.声音在介质中是匀速传播的,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用下面的方法进行的,从铸铁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31两次响声间隔2.5s如果当地空气的声速是340,求铸铁中的声速

  13.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3.0k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t=6.0s.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1/3k

  14.长100火车通过长1900大桥,用时200s,求火车过桥的速度?-------(10)

  15.一辆小轿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知前半程的速度是20,后半程的速度是30,求小轿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24)

  16.一辆小轿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知前一半时间的速度是20,后一半时间的速度是30,求小轿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25)

  17.物理计算题:一辆汽车在广珠高速路上108k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所受的阻力是2000N,广州至珠海路段为162KM,则(*1)行驶5,汽车的牵引力做功为多大?(2)全程行驶,实际功率为多少? 追问: 这才17道啊,我们老师要二十道,能不能再加点? 回答:

  18.一座铁桥长1000米,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的火车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了1分钟。现在这列火车在桥上40秒,求这列火车的速度和长度

  19.火车铁轨每节长12.5米,如果从听到火车车轮跟钢轨接头处碰击发出的第一声道第49声用了半分钟,则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20.电梯从一楼静止开始向上运动,先匀加速上升5s,速度达到5,再匀速上升6s,最后匀减速上升2s后停止,求电梯在整个过程中上升的高度

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点总结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ⅰ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B.两物体发生形变;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D.接触面不光滑。

  ⅱ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

  说明:①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ⅴ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2)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滑;C.两物体有形变;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ⅱ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θ。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ⅲ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

  说明: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②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最大静摩擦因数(选学)FμsFN。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是研究力学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

  1.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是要使对物体的研究处理尽量简便,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按照先场力,再接触力的顺序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这种方法常称为隔离法。

  3.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不要把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与它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相混淆。

  (2)对于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必须明确它的来源,不能无中生有。

  (3)分析的是物体受哪些"性质力",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重复分析。

  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

物理电学知识点

  知识要点:

  1、基础知识

  对于电学综合问题,状态分析往往是解题的第一步,如对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和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应分析其受力状态和运动状态;对于直流电路的计算,应首先分析其电路的连接状态;对于电磁振荡,通常需要分析振荡过程中的一些典型状态。

  2、电场知识点:

  电荷在其周围空间激发电场,静止电荷激发的电场是静电场。电场对处在场中的其它电荷有力的作用;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一般说来电场力对电荷要做功,在静电场中,电场力对电荷所做的功与路径无关,所以在静电场中电荷具有电势能。在静电场中引入场强和电势这两个物理量,来分别描写静电场有关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只有深入地理解场强和电势的概念,才能加深对电场这一概念的理解。

  静电场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场,在空间各点描写电场的物理量场强和电势,均不随时间变化。但是,在场中的不同点,场强和电势的数值一般来说是不同的,它是随着空间点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关于这一点在中学物理中要特别注意,因为我们经常研究匀强电场,在这一特殊的匀强电场中,各点的场强的大小和方向是相同的,而一般的电场却不是这样,必须考虑场强和电势在场中不同点的分布情况。

  电力线和等势面是分别用来形象地描写场强和电势在空间中的分布的工具。对于它们的性质及描写电场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不仅对于深入理解电场的概念、形象的建立电场的模型和图象非常重要,而且对于解决很多电学中的问题也是非常有用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电场中一些概念的学习,如:电场力对电荷的功、电势能,应对照力学中的重力对物体做的功,重力势能来学习和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平衡和运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力学问题。所以静电场的学习是对力学问题的一次很好的复习和提高的机会。

  3、稳恒电流知识点:

  这部分知识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等效思想,学会画等效电路图

  课本中,在讲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时,所说的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是指等效电阻。在讲电池组时,所说的电池组的电动势

  电池组的内阻也是分别指与所说的电池组等效的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所谓甲与乙等效,是指在所研究的问题上,甲与乙的效果相同。在电路计算中,经常把一个电路,用另一个与之等效的电路来代替,这就是画等效电路的问题。一个电路用一个什么样的等效电路来代替,要根据讨论的问题的性质来决定。

  (2)对理想化问题的处理:

  对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采用理想化模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很多情况下可忽略电表对电路的影响,即降电流表和电压表均看成是理想电表;有时忽略电源的内阻;很多情况下,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但在有些情况下,却不能做这样的理想化处理。在题目中如果没有明显的告诉我们是否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时,一点要仔细分析题意,来判断是否可以做理想化处理。

  (3)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从能量转化的观点来分析物理问题往往可以不考虑过程的细节,使问题得到简化,有关反电动势的问题比较复杂,是物理中不做要求的内容。直流电路中有关反电动势的问题,一般可避开反电动势的概念,从能量转化的观点比较容易解决。养成用能量的观点分析物理问题的习惯,掌握用能量的观点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对物理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4)从函数关系的角度来讨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物理公式,都是表示该公式中的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哪些变量之间存在这因果关系以及在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中,将哪个量当做自变量,哪个量看作是它的函数,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函数关系等等。这样研究问题,可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更有效地利用物理工具来解决物理问题,防治简单的乱套公式。这样的分析方法,对解决电路计算的问题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4、磁场知识点:

  磁场中各物理量的方向之间的关系比电场中要复杂,要很好地掌握判定电流(直线电流、环形电流、螺线管)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的右手螺旋法则和磁场对电流和运动电荷的作用力的方向的左手定则,必须很好地树立空间立体观念,并能根据需要将立体图形改画成适当的剖面图,实现立体图形平面化,以利于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要很好地掌握洛仑兹力的特点(总与磁场方向垂直,与速度方向垂直,因而对运动电荷不做功)并能结合力学的基本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掌握安培力的特点,并能结合力学的规律解决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运动和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的问题。

  在学习中要与电场对比,了解研究场的方法的共同点,但更要注意磁场与电场的不同点。

  5、电磁感应知识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用来确定感应电动势普遍适用的规律,必须深刻的理解它的意义,熟练的掌握它的应用。对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我们应注意:A、明确磁通量f、磁通量的变化量Df=f2-f1、磁通量的变化率Df/Dt,它们各自的意义,尤其是要注意它们的区别。B、它的研究对象是一闭合回路,即用它求得的是整个闭合回路的总的电动势,用它来确定某一段电路的感应电动势,一般说来是很不方便的。C、由于在中学阶段我们只会计算在一段时间内磁通量的平均变化率,因而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公式e=nDf/Dt求得的是在该段时间内的平均感应电动势。应当指出,后两条并不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本身的局限性,前面已经说过,它是用来解决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时普遍适用的规律。这种局限性只是由于中学阶段我们掌握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知识不足造成的。

  (2)对于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时,可用公式:e=Blvsinq来计算导体上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动生电动势)。对于该公式应注意:A、公式中的B,一般说来是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如不是匀强磁场,需要求导线所在处的各点B的大小相等;导线与磁场B的方向、与导线运动方向都垂直,如不垂直时,需将导线在磁场B的垂直方向,速度v的垂直方向投影,式中l可理解为这个投影的长度;一般说来,要求整个导线平动,即各点的速度相同,如导线在磁场中转动,导线上各点速度不相同时,应先将导线(或导线在与磁场垂直、与速度垂直方向的投影)分成很多小段,认为每一小段上各点速度相同,再求各小段速度(在空间上)的平均值,式中的v既是上述的平均值;式中的q是v与B之间的夹角。B、该公式求得的是一段导线上的感应电动势。C、公式中的v是某一时刻的即时速度,e为该时刻的即时感应电动势,若v是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则e为该段时间内的平均感应电动势。在中学阶段,求某段导线的感应电动势,求即时感应电动势,我们必须用公式e=Blvsinq。

  (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用能量及其转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方法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电磁感应现象的问题中,要特别注意用能量及其转化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处理问题。A、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楞次定律是符合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或者说,它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必然结果。可以将楞次定律理解为:感应电流总是反抗产生它的原因。如反抗原磁通的变化、反抗导体与磁场之间的相对运动、反抗原来电流的变化(自感),其实质都是要求产生感应电流的外界因素做功,从而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感应电流的)电能。B、在解决有关电磁感应现象的问题中,注意从能量转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即可使问题得到较简化的解决,又可加深对物理问题的理解。

  6、交流电知识点:

  关于交流电的初步知识,主要有交流电的产生、变化规律和表征交流电的物理量,变压器的原理及电能的输送。交流电的问题实质是电磁感应和电路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分析交流电问题,应运用电磁感应的规律和电路分析知识。

物理的知识点总结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F≤F合≤F+F。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

  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F1/sinα1=F2/sinα2=F3/sinα3(拉密定理,对比一下正弦定理)

  文字表述: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u=tanα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1、“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12、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13、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

  14、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15、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

  ① 1T内、2T内、3T内、位移比:S1:S2:S3、、、、:Sn=1:4:9:、、、、n^2

  ② 1T末、2T末、3T末、、、、、、速度比:V1:V2:V3=1:2:3

  ③ 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

  SⅠ:SⅡ:SⅢ:、、、、:SN=1:3:5: 、、:(2n—1)

  ④ΔS=aT2Sn—S[n—k]= k aT2 a=ΔS/T2 a =( Sn—S[n—k])/k T^2

  位移等分:

  ①1S0处、2S0处、3 S0处速度比:V1:V2:V3:、、、Vn=1:√2:√3:、、、:√n ② 经过1S0时、2S0时、3S0时、、、时间比:t1:t2:t3:、、、tn=1:√2:√3:、、、:√n ③ 经过第一个1S0、第二个2 S0、第三个3 S0···时间比

  t1:t2:t3:、、、tn=1:√2—1:√3—√2:、、、:√n—√(n—1)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v(t/2)=(v1+v2)/2=(S1+S2)/2T

  4、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

  中间时刻的速度v(t/2)=(v1+v2)/2

  中间位置的速度

  5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时间v1,后一半时间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v1+v2)/2 [算术平均数]

  前一半路程v1,后一半路程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v=(2v1v2)/(v1+v2) [调和平均数]

  6、自由落体

  n秒末速度:10,20,30,40,50

  n秒末下落高度(:5、20、45、80、125

  第n秒内下落高度(:5、15、25、35、45

  7、竖直上抛运动

  同一位置(根据对称性) v上=v下

  H=[(V0)^2]/2g

  8、相对运动

  ①、 S甲乙= S甲地+ S地乙 = S甲地— S乙地

  ②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8、绳端物体速度分解

  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10、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 = At+ Bt^2

  式中加速度 a=2B(^2) 初速度 V0=A

  即S=v0t+at^2/2 则S'=v0+at

  很明显 S'(t)=v(t) 说明位移关于时间的一阶导数是速度

  11、小船过河:

  ⑴ 当船速大于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船)

  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最短 s=d d为河宽

  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船)

  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s=dv(水)/v(船)

  12、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3、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4、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

  三、运动和力

  1、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体: a=μg

  2、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 a=gsinα

  3、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体 a=g(sinα—μcosα)

  4、 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a

  5、 第一个是等时圆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1)若a 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2)若a 与V方向相反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减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可由下面四个基本关系式表示:

  (1)速度公式

  (2)位移公式

  (3)速度与位移式

  (4)平均速度公式

  3、几个常用的推论: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x=x2-x1=x3-x2=……=xn-xn-1=aT2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一段位移内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中与这段位移初速度v0和末速度vt的关系为。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t1∶t2∶t3∶……∶tn=

  三、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③速度—位移公式:

  ④下落到地面所需时间:

  3、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1)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③速度—位移公式:

  两个推论:

  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

  上升的最大高度: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如下图,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 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最高点,则: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注】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四、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③图线斜率的意义: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④两种特殊的x-t图象

  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 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 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a. 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b.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通常有两种情况:

  (1)物体A追上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则A追上B时必有,且。

  (2)物体A追赶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要使A与B不相撞,则有

  易错现象: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五、力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

  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① 滑动摩擦力:

  说明:

  a. 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② 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

  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平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

  (4)注意事项: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易错现象:

  1. 不会确定系统的重心位置

  2. 没有掌握弹力、摩擦力有无的判定方法

  3. 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错误

  六、力的合成和分解

  1、标量和矢量:

  (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人,相反的用负号代人,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

  (2)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3、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求、的合力公式:

  注意:

  (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注意事项:

  (1)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代替几个力时必须把合力与各分力脱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F2合≤Fl+F2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5)力的分解时要认准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来分解

  (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易错现象:

  1. 对含静摩擦力的合成问题没有掌握其可变特性

  2. 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确分解力

  3. 没有掌握正交分解的基本方法

  七、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

  (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3)方法选择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注意事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1)弹力和摩擦力都是产生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因此要从接触点处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画好这两个力

  (2)画受力图时要逐一检查各个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一定是无中生有的同时应只画物体的受力,不能把对象对其它物体的施力也画进去

  易错现象:

  1. 不能正确判定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

  2. 不能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3. 受力分析时受力与施力分不清。

  八、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物体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①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②平衡条件:合力为零,亦即F合=0或∑Fx=0,∑Fy=0

  a、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b、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

  c、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

  F合x= F1x+ F2x + ………+ Fnx =0

  F合y= F1y+ F2y + ………+ Fny =0 (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

  ③平衡条件的推论: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当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质点)上处于平衡时,三个力的矢量组成一封闭的三角形按同一环绕方向。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写给高三女儿励志的一封信

关于珍惜生命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