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书籍简介
《活着》优秀的读书笔记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内心感到了难受,充满了压抑,甚至一两滴眼泪滴落在这黑皮红字的封面上。我曾和作者余华一起笑那耕田的老人,也曾目睹被医生抽空血而死的孩子的悲痛,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
《活着》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曾因为为所欲为而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经过各种遭遇,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也不算晚吧。可厄运的阴影似乎一直在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了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但“活着”是一种忍受,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去承担生命赋予我们的一份份责任。
可不知是不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失去所有亲人后孤独的活了下来,靠着一只老牛,一遍又一遍的喊离世亲人的名字来陪伴自己。在经历了那么多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那如石头一般的生活压力的重压。
我几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贵的人生之路上,每打开一次书,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那苦难的沉重,重重的压在福贵的身上;甚至感受到泪水的无用,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绝望的叹息,希望支柱似乎随时都会倒塌,会在眨眼间烟消云散。福贵几乎每时每刻都盘桓在生与死的边缘,痛苦得挣扎、忍受着至亲们一个一个的离去,在一次次希望破灭中坚韧不屈的依旧活着。我合上书,泪水不停下落,心中似乎在为福贵抱不平为何让一个平凡的人承受这样的痛苦。
后来我才明白,活着是一种责任。面对死亡,最痛苦的并不是逝去的人,而是那被迫承担这一切结果的生者,因为他们似乎多了一份责任,却又失去了一个能够共同承担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样,生者更应该坚定信念的生活着,因为他们味道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而是带着希望,为了活着而活着。
看过一句活“笑着活下去”,“笑着”是一种人生态度,“活下去”则是要去践行生命的一种状态,“笑着活下去”就是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并实现生命,而这,也便是像我们这样,所谓的人。
我们无权去评价他人活着是否幸福,便如贺拉斯所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名著《活着》读书笔记
生命有限,世事无常。《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太多生死离别。暮年的他只有老牛陪伴,却能安详地站在盛夏的阳光中,享受大树好乘凉。哼出:“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的歌谣。阅读《活着》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精神旅行。福贵,最初是个地主家的阔少爷。家里有钱、母亲溺爱、妻子贤惠,而他整日风流潇洒以吃喝嫖赌为主。终于在一次和人赌博时被人设局,输光自己的家产变成一无所有的穷光。
当他艰难的回到家中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时,这次他爹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只是带着几近哭腔告诉他赌债也是债,给他筹钱让他去城里还债。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出力,还是挑着铜钱去还赌债,肩膀磨出了血,脚也磨破了,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劳作做的辛苦。他突然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不用银元,而要用铜板去还债。他知道了每一个铜板的来之不易。可又有什么用呢,家里现在再也没有钱了。
父亲是在他们搬去茅屋住后不久被活活气死了,母亲在穷困潦倒中病倒,福贵在去给母亲抓药的途中被抓了壮丁,妻子家珍一边打听福贵的下落,一边下田干活,艰难的养活两个子女。几年后,当他几经波折回到家时,母亲早已病逝。女儿凤霞因发高烧成了成了聋哑人。在生活磨难的一次次打压下,这位曾今的地主少爷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为了生计,学起了干农活,他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借着月光还在地里干活。锄头、镰刀划破了手脚,泥巴成了最好的药。
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儿子有庆助人为乐,血被抽干而死。妻子家珍因患软骨病而死,女儿凤霞产后败血而死,女婿二喜因工伤而亡,外孙苦根因吃豆子而撑死。不知是命运对他特殊的照顾还是对他的惩罚,让他一人孤独的活了下来。初读《活着》我认为一家人的苦难都是因为他造成的,再读《活着》时,我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底层穷苦人民感到不幸。福贵的悲惨命运,我不知道是应该归结于那个时代,还是要归结于他自己。对于一个经历了从云端跌入谷底的人,我被福贵那颗追求光明的心而感动,无论生活带给他什么,他都可以一一“忍受”,只是单纯的活着。岁月的年轮在他的额头刻下一道道岁月的痕迹,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用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命运是多么的残酷,悲剧多么沉重,只有活着的意志才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只有活着才能感知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才有机会去细品人间甘甜。高考的势利,感情的不顺、生活的小坎坷……这些又都算的了什么?一切都会被时间的长河给冲淡。
好好活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好好活着,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活着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
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笔记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尝试着读一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有时候人活着,却和死去没什么差别。
活着经典名著读书笔记
《活着》主要讲了“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女校长血型相同,为救女校长,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生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文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我认为我们就应该学习老人坚韧的品质,不要被困难所压倒。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推荐一本书《活着》作文
今天,我要向你们推荐的书,是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余华的作品《活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福贵经历过动荡的年代,饱受磨难,家人纷纷离世,可他并不抱怨,而是以乐观的心态继续生活。可能从我们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福贵的人生是悲惨的,满是苦难。但在福贵的讲述中,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满满的幸福。
活着,这个词总给人一种充满力量的感受,它的内涵是忍受,忍受生活带来的一切,幸福也好,苦难也罢,抱怨是没有用的。《活着》这本书让我最为欣赏的是他在人对苦难的强大承受能力,以及对生活,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的方面描写。它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世界上最令人震撼的是:看透人生,还是依然热爱它,用现在的流行语言:人生虐我千万遍,我待它如初恋。
一个人是有多强大的内心,才有勇气面对这种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过去。现实远比我们的想象来得更无情,残酷,但福贵与命运抗争中的不屈,透出了一种伟大的平凡。我们常说人性软弱,那是因为强大和坚韧的一面往往隐藏在我们难以看到的地方。
这本书,值得大家读读,特别是在对生活失望和心浮气躁的时候。
《活着》(长篇小说)自序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沉迷,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座校舍的变迁、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恰如盘起来的一根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这本书还试图描画作者对宽度的迷恋,一所学校、一个乡镇、一座座城市、一个个生活中偶遇的人、一个人的归宿。这一切犹如从圆心虚画的一根射线,被文字徐徐绕圆绕远开来,圈进生命的内涵。
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寻觅觅,去雨中觅觅寻寻,去宇宙里寻找答案。因此,作者有时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当此书完成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书中的人物经常自言自语,特别是内心喃语,有时候会让作者吓一跳,当那些自相矛盾而又恰如其分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或是在内心大练“无极”时,作者就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我可没有这样复杂。”然而,当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他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他又时常暗自得意:“哈哈,我曾经也说过这样的话,想过这样的事。”
这似乎就是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他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有趣的是,当众多伟大的作品影响者一位作者时,他会发现自己虚构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
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几个人更确切的说是一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历史。
马提亚儿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一个人活着,免不了回忆,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生活着,痛苦着,快乐着,回忆着,长和宽构成了人的记忆!
是为自序。
心音流泉欢迎您
活着这本书理由
推荐理由1: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推荐理由2:
故事讲述了地主家少爷福贵的一生。福贵年轻时放荡嗜财,输光了家产。这样的人生巨变让福贵仿佛变了个人,开始用心体味平凡人的苦乐。福贵的妻子家珍曾被其父强行接回娘家,但终于回来,福贵也开始懂得珍惜自己的家人。按说一切开始向好,但命运却不愿总给福贵好脸色,时哉运哉,福贵的人生满满都是故事。于他是人生的不幸,于我们这样的看客,却成了最精彩的故事!
推荐理由3:
每一部精彩的小说,都会有经典的人物,《活着》当然不例外。小说中的主角自不待言,即使配角也个个出彩。春生,和富贵一起为国*党拉大炮的患难之交。战场上,当别的兵都在疯抢军队从飞机上抛下来的粮食时,福贵和老全想的是分开去抢,才能多抢些粮食回来,可是春生却想到去脱别人的胶鞋当作煮米的燃料。春生在无数次的战争中九死一生,可在建国之后的和平年代却遇到了生命中的最大难关。小说中,家珍感慨,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了。小说中,福贵的孩子们,地主龙二,甚至是那头老牛福贵,都极有生命感。着墨无多,熠熠生辉!
推荐理由4:
从一开始,我们便知道了结局,福贵老人最终全无亲人,只跟叫一头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但是,这本书依然充满悬念。福贵曾经富有,福贵曾拥有完满家庭,福贵已懂得了珍惜平凡日子,已不求功名只想平安过一生,可是,那些人都去哪了?每个亲人都去哪了?孩子们都去哪了?于个人来说,命运之神是会撒酒疯的,但对于福贵,绝不只是造化弄人那么简单。大历史,小人物,如同洪流中的蚂蚁,波澜起伏,无力自控,命运的激流令人窒息――这是一本拿起便放不下的小说。
推荐理由5:
很多人觉得文学经典便意味着大量描写,浓墨重彩,可余华《活着》的语言却极是简洁,这也是很多人对余华的突出印象。余华愿意用最简洁的词句,单纯地讲故事。只要你具有阅读《故事会》的水准,你便肯定可以接受《活着》,整本书非常非常好读。我从来坚信,好东西是应该努力简化的。故作高深是可耻,当然,回避深刻也同样可耻,就此而言,《活着》求简而不媚俗。整部小说,可用一句话来评价:简约,但绝不简单。
推荐理由6:
一出场,余华写已苍老的福贵,“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多么牛逼的描写啊!世人写月光无数,余华写出了独一无二的经典。当福贵孤独地埋葬儿子后,一人往家走,其苦令人不忍。此时,小说写道:“月光洒在小路上,像洒满了盐。”写月光,写得人心瞬间崩坍,不忍再读。余华善用简单语言,但字里行间永不乏珠玑闪光,相比繁复缭绕的语言之美,这样的光华更让我倾倒。
推荐理由7:
余华的笔下从不乏幽默。好的幽默是说者不笑,淡然讲述,听的人在笑过之后,还觉得回味无穷,余华的幽默便是如此,时而黑色,时有暖意。来看小说写地主龙二的嚣张得意――“龙二常常穿着丝绸衣衫,右手拿着茶壶在田埂上走来走去,神气得很。镶着两颗大金牙的嘴总是咧开笑着,有时骂看着不顺眼的佃户时也咧着嘴,我起先还以为他对人亲热,慢慢地就知道他是要别人都看到他的金牙。”你笑了吗?反正我笑了。
推荐理由8:
有人说,历史是用真名写假事,小说是用假名写真事。当然,这话有些极端,但对建国之后的共和国历史,这话是更值得我们在意的。历史课本,在近现代史部分,多有回避与遮掩,真实的历史远比课本所写更复杂与刺骨锥心,有更多普通人的疼痛。有一些好小说,可以帮你看到建国后几十年的一些真历史,看到普通人的生活真面目。《活着》,便是其中的一部。
推荐理由9:
小说所写是过去的事,但现代人看了会有很多相通的触动。县长夫人出了车祸,需要输血,于是,小孩便不是小孩,成了可以不停息甚至直至抽干的血泵。官与民,这样的狗屁标签理应只属于被埋葬的封建旧王朝,可是,时至21世纪,这样的陈尸腐臭依然弥漫在中国大地。有些劣根与弊病,改了面目,却从未在中国消失。我不想仅仅指责执掌权力者,其实,每个人都是从犯。借鲁迅先生所指,我想说,其实,无数中国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奴隶。我坚信,21世纪,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但一切才刚刚上路。
推荐理由10: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贵被龙二坑掉了整个家产,龙二以为自己成了人生赢家,直到他因为地主的身份被绑赴刑场。人生无常。这是走过更多岁月的人才能真切体会到的东西,对于跟随共和国走过60年沧桑的人更会如此感慨。福兮祸兮,很多时候不是人力所为。在命运面前,人像蚂蚁一般渺小。读一遍《活着》,仿佛自己在人世走了一个完整的轮回。
推荐理由11:
可以说,阅读当代文学,不可不读余华;阅读余华,不可不读《活着》。在当代文坛第一流的作家中,相比莫言、贾平凹、陈忠实这般黄钟大吕般的作者,余华似乎拥有着更强的民间号召力。其所写主角多为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冷峻言语间,留下无数经典。除《活着》外,他的《许三观*血记》《兄弟》《第七天》《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同样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如果读完了《活着》,不要停下,继续阅读,你不会后悔!
余华的《活着》小说内容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现供职于杭州文联。
小说《活着》的人物简介
《活着》,长篇小说,作家余华的代表作。
徐福贵
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但在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潮流更迭。更加让他惨淡的是,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医院。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
家珍
家珍本来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福贵对其一见钟情,后来嫁给了他。但没想到福贵结婚后越来越败家,越来越混账,但是家珍却一直对他不离不弃,甚至怀着大肚子还去镇上,希望可以把福贵从赌场中拉走。后来不得而终,一个人挺着肚子走了十几里夜路回家。在福贵败光家产后,他的父亲将其接回家中,希望她与福贵不要再有往来。而在她生下有庆之后,她一个人背着有庆回到了家。后来因为有庆的死不肯原谅春生,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春生轻生,她又激励春生说: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在最后,随着他的儿子,女儿的死去,生命的苦痛让这个好女人也活不下去,一睡不起。
凤霞
凤霞是福贵的大女儿,在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因为一场大病变成了聋哑人。从此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越来越懂事了。而后,福贵为了能够供有庆读书,将其送给了别人,但在后来,她跑回家了,福贵又不舍得送她走,就将她又留在了家里。在经历了少年时期的苦痛之后,凤霞嫁给了二喜,生活变得好起来了,过了段安生的日子。但在最后,却又死在了产床上。
有庆
有庆是徐福贵的小儿子,从生下来就经历穷苦的困扰。他喜欢跑步,鞋子经常穿坏,还被福贵责备,为了鞋子能够安好,冬天光着脚就去上学。后来听说要献血,第一个跑到了医院,但没想到却被活生生的吸死在了这里。
二喜
二喜是凤霞的丈夫,偏头,是个城里人,搬运工。二喜为人老实,为了福贵的一句话,因为要让凤霞结婚时喜庆点,花了大价钱来给凤霞撑场面。在结婚后,与凤霞很恩爱,但在凤霞死后,精神一直不好。活着都是为了他和凤霞的儿子苦根,最后因为工地事故被两块石板压死了,临死前只叫了一句:苦根。
苦根
二喜和凤霞的儿子,生下来母亲就死了,开始一直是二喜带着,二喜死后,福贵带着他。因为穷困,没有吃多少好的东西,有一天生病,福贵给他做了很多的豆子。可没想到,因为穷,他连豆子都是很少吃的,这一下直接撑死在了家中。
作品鉴赏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6]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福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福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令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余华的《活着》小说内容简介
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他的亲人因为天灾人祸先后离他而去,让他孑然一身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绝望,精神的支撑似乎随时会被瓦解,会在眨眼间烟消云散。但他没有抱怨,他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友好,他依然维持着他和命运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