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20种方法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关于国外家庭教育孩子四十条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竖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帮助孩子修改他的作业。

  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14、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让孩子干自己喜爱的事情。

  16、教孩子与各种成年人自由交往。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1、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22、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

  23、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24、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25、让孩子独立去思考问题。

  26、详细制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事情。

  27、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2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30、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诚的表扬孩子。

  31、诚实的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问题。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做决定。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37、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并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

  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靠成年人。

  39、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40、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

家庭教育的20种方法

智慧父母必备的五种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我们父母的关注,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对教育子女有困惑。家庭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因此,家庭教育的正确性十分重要。

  方法一:教育孩子做人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教育孩子做人,主要是提高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遵守社会公德和规则。

  方法二:教育孩子求知

  学会求知的方法途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强迫孩子“死记硬背”知识,而是重在理解,学会灵活地运用知识。

  方法三:教育孩子劳动

  要引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孩子去参加社会公益类的活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

  方法四:教育孩子自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很多的坎坷和挫折,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孩子在实践中磨练自己。

  方法五:教育孩子全面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如果现在没有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及各种能力,就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所以,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学好文化知识,还要积极参加其它各项活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尽量“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爱抚,少一点指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只有这样的教育方式,才会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家庭教育的五个层次

  12-30

  中国式父母,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生怕孩子走弯路吃亏。更糟糕的是,我们的家长往往采取说教的方式。

  而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一切,充满太多的未知。

  从一个柔弱的小婴儿,成长为一个对这个世界充满安全感、探索欲、富有创造性的生命,前行路上,能够体验到自己源源不断的成长力量,是一件幸运而幸福的事情。

  孩子前行的路上,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引导和鼓励。

  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

  父母对孩子鼓励的方向,

  会成为孩子人生的方向;

  父母对孩子鼓励的模式,

  会成为孩子自我鼓励的模式。

  但有一些父母却分不清鼓励和表扬孩子的差别,热衷表扬孩子,但表扬可能会让孩子的虚荣心膨胀,导致孩子过分看重结果。

  01

  分清鼓励和表扬的区别

  通常来说,鼓励是基于孩子自己的感受,是父母对孩子所做的努力做出的肯定,鼓励的事情往往也是非常具体的,是事实。

  比如说,“你画了两个小时的画,很不错”、“你这次的考试成绩比上次进步很多”等等。

  表扬则很抽象,往往是针对结果而非过程,比如说“你穿这件衣服很好看”、“你真聪明”。

  有时候表扬更是大人的感受,而不是从孩子的视角看,像“你是我的骄傲”、“你长得好漂亮”等等。

  很多父母对孩子说的话脱口而出,不经过大脑,他们以为是鼓励其实是表扬。

  鼓励和表扬区分很简单,如果我们以一个孩子的考试成绩为例,鼓励就是针对他考试过程和态度的,像“妈妈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表扬则针对孩子考试结果和成效的,如“妈妈看到你这次期末考试考了第一,为你高兴”。

  鼓励不以结果为导向,多鼓励能让孩子产生自信和勇气,这样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就会拥有更强的克服能力。

  而表扬的坏处是让孩子错误地以为,他们所做事情的目的是寻求别人的肯定,他会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容易产生虚荣心,将来一旦遭遇失败往往不能正确看待。

  别看鼓励和表扬似乎只有细微的差别,但它们产生的效果差别很大。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经花费10年时间,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研究。

  她经过反复做实验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表扬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

  因此,对孩子做的事情总体应该要多鼓励、少表扬,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让他们一定要更看重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能“输得起”。

  02

  鼓励孩子究竟在鼓励什么

  我们的人生旅程的目的,是为了去探索、去体验世界的丰富,去创造世界的美,去用自己的生命连接、服务更多的生命。

  那么,鼓励孩子,其实是在唤醒孩子探索、体验的勇气;唤醒孩子创造美的感受力;鼓励孩子超越自我的责任和担当。

  让孩子通过我们的鼓励,看到自己内在的力量,成长的可能,而不是当下一个事件的结果,和达成这个结果获得的外在回报。

  其实真正能让一个人产生对事情的动力的,是源于生命本身的内在的驱力,而非外在的反馈。

  我们要唤醒的,是孩子的内驱力。

  外在的反馈驱动的事情,实在是太容易失去兴趣了,因为孩子永远无法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本身的美。

  一个为了10块钱而练习古琴的孩子,和一个真正感受到了古琴带给自己内在宁静的美感的孩子,哪一个,会对练琴这件事,更有兴趣和动力

  一个为了1000块钱和分数而大战题海的孩子,和一个真正感受到了知识的美和因自己的努力,而能让更多的人幸福的孩子,哪一个,能更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所以,我们鼓励什么

  鼓励孩子的成长力量和人格特质:

  1.足以唤醒孩子力量感的努力和行动:比如,面对挑战的勇气,面对困境的努力,面对未知探索的精神。

  2.足以滋养孩子生命的人格品质:比如,帮助别人的善良,发现美好的观察力,创造温暖的行动力。

  03

  有哪些错误的鼓励方式

  错误的鼓励方式,不但让孩子感受不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和勇气,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

  1.给孩子贴固定的静态的“标签”。

  比如,给孩子贴个“聪明”的标签,这个标签,反而会成为一种诅咒,因为你“聪明”,所以你是好的,但是,维护好“聪明”这个好标签的方法,可能会是:不去做显得“不聪明”的事儿的拖延症患者,要么就是所有事儿都不能失败完美主义强迫症患者。

  2.让孩子感受不到具体成长的结果评判“好”或“不好”。

  比如,“孩子,你真棒!”“这件事做得真好!”

  棒,棒在哪里?为什么棒?我棒,是因为我做了什么

  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结果好,是因为我做了什么

  这样的表扬,孩子都是感受不到自己内在的力量的。

  3.用外在物质奖励,作为结果回报。

  比如,最常用的,钱。还有可能是玩具之类的。

  这样的方式,孩子会越来越失去对过程的体验和感受,形成只看结果,且只看看得见的外在回报的结果的做事动机。

  功利、浮躁、焦虑,拖延、是这种鼓励方式的恶果。

  04

  鼓励孩子的7条原则

  (1)不要给孩子消极的期望。

  当一个家长要求孩子第二天早晨自己收拾书包时,应该说:“我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而不是说:“你能做好吗?”后一种表示会使孩子自己也怀疑自己是否有完成这个任务的能力,在具体做的时候就不是努力去做,而是容易气馁,半途而废,招致失败。

  (2)不要对孩子提出不合理的高标准。

  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上课能够时时刻刻专心听讲,每天都能够做到作业本整整齐齐,穿着干干净净,然而,这对于上幼儿园、小学的孩子来说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家长不能对孩子期望过高,不要使孩子觉得他们始终达不到预想的标准,这样的孩子会过早地失去童真和快乐。

  (3)不要设置双重标准。

  很多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很严,却对自己用另一套标准。

  例如,有些家长朋友要求孩子东西从哪里拿的就要放回哪里,可是自己却常常乱丢东西;他们要求孩子一回家就做作业和家务,而自己却可以一回家歇一歇,什么也不做。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感到不服气。

  (4)家长必须学会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他们的缺点。

  打个比方说,当孩子做作业错了几道题后,家从往往不能够容忍,他们不是注意到孩子在20道题中做对了15道,而是紧紧盯住了错误的5道题。

  如果家长想帮助孩子进步,又总是着眼于他们的缺点,那就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试想一下,如果总是有人在提醒你记住你的缺点,那会怎么?你会有自信心吗?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己总体上讲很不错,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进的时候,才能改善自己的行为。

  所以,作为家长,对孩子出现错误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出错是每一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事情,首先要肯定孩子好的一面,然后再帮助孩子改进不足的一面,让孩子感觉到,错误是应该改正的,错误是能够改正的。

  (5)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态度,而不是代替干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对正在做事情的孩子挑三拣四,嫌孩子干得不好,最后干脆自己动手,不让孩子插手了。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越来越懒。

  家长代办多,会养成孩子好吃懒做,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责任感差等诸多问题。

  因此,当孩子正在尝试着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去干预,更不要包办代替,因为干预表达了一种暗示:“你没有能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如果是孩子请求你帮助他,那你应该用建议的方式表达你的意见,而不是象医生开“处方”式的,给孩子现成的答案。

  只有你相信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才会相信自己。不要总是说:“你能够做好吗?”“你要是做不到怎么办?”如果我们的家长朋友不相信孩子,孩子就难以培养自信心,家长应该学会少看孩子的错误,多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应当机敏地指出孩子所做努力的积极的一面。

  (6)重视孩子的贡献、自身价值和优点。

  要想使孩子感觉良好,就要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有用的人,并且知道他们的贡献确实有用,受到重视。

  很多家长说自己孩子时,总是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在家里又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因为孩子做什么都难以达到家长的高标准。

  要想使孩子觉得自己有用,家长应该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肯定孩子的长处,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特长为家里做出一份贡献。

  例如,孩子擦玻璃擦不干净,但是擦其它的东西做得很好;扫地扫不干净,但是去取牛奶买早点却很麻利。我们总能发现和培养出孩子做某件事情的特长,使这件事情成为孩子的“专利”,常常赞扬他,鼓励他越干越好。这样,孩子当然会为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位置”而感到自豪和自信。

  (7)鼓励每一个进步,而不是关注最终的成就。

  家长朋友们常常关注孩子的期中考试,或者关注孩子参加什么比赛得了几等奖,却忽视平时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索性不去尝试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因为他一下子看不到长远的后果,又缺乏耐心和意志。因此,家长需要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有鼓励,使他们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

  正确有效的鼓励方式应该是能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力量;能让孩子对世界充满安全感和探索欲;能让孩子学会滋养自己的生命。

  “三明治鼓励法”

  1.唤醒美好:今天作业做得又快又准确,很多小朋友这么短的时间,都做不完呢,你是怎么做到呢

  2.温柔建议:好像有些字,妈妈看得不是很清楚哦,是不是写字的时候,稍微慢一点,这样字就更整齐了,更好看了。

  3.维持动力:不过,今晚真的取得了一个很大的进步和成就,不仅你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玩游戏的时间,爸爸妈妈也能很早得吃上晚饭啦。

  从你的身上,妈妈学到了,只要用心,就会有很多提高效率的方法哦,自己把事情做好了,还可以让别人也很受益很开心呢。

  将家长分五种层次: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给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已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每个孩子表现各异,

  区别的根源在于家庭和父母。

  目前家庭教育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童年应该无拘无束,自由生长,按时上下学就行;一种是孩子唯一要求就是学习,孩子是学习的机器,是达成家长目标的工具。

  很多孩子成功来自于小学、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所谓地基不牢,地动山摇。孩子在起步时,不要抢进度,要花大量时间做习惯培养。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一个家长最难得的是遇事不惊,孩子可能今天因为作业没做而挨老师批评,明天可能考试分数不好看,家长最难得的是情绪稳定、理性客观地面对孩子,不骂不吼地帮他(她)找原因,肯定他(她),理解他(她),鼓励他(她),引导他(她)。

  孩子不需要担心,需要的是关心。

  孩子不需要说教,需要的是分享。

  孩子不需要责骂,需要的是理解。

  孩子不需要考验,需要的是分担。

  孩子不需要冷落,需要的是疼爱;

  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

  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

  “庄稼养根,育人养心。”

我的成功家教方法征文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的效果,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动机、教育内容及教养方式,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了解孩子,让他健康快乐成长

  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更应该关心、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做到这一点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孩子也像大人一样,除了学习,也有许多内心需求。现在的孩子大多都过分依赖电脑、电视,这就要求父母主动调整改变自己,尽量安排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也可以支持孩子带朋友或同学,来家里玩儿,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温馨的氛围。孩子有了好的心情,才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也会更努力地去完成父母精心帮助计划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二、相互沟通,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家长和孩子要经常沟通,减少与孩子之间的代沟,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很多,可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觉得父母管得太严,管得太多,常常会做出一些事情,使我们不高兴。在这时,我们就应该加强沟通,多与孩子接触,真正体会孩子心里的想法,这样才会让我们和孩子融为一体,没有间隔。

  三、加强与班主任及老师的沟通和联系

  主动向班主任及老师介绍孩子的情况,经常向班主任及老师了解情况,将孩子的点滴进步向班主任及老师汇报,这样便于和班主任及时沟通。孩子是否能顺利成长,虽然老师是关键,家长是否能与老师沟通也很重要。

  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我们做家长的要以身作则,孩子每天都在观察着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往往在我们还没有察觉的时候,我们的言行举止已经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不是常说孩子就好像是一张白纸,你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还有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处理好玩和学的关系。不能让他养成依赖性,要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以上几点是我教子生活中的一些体会,言辞浅薄,由心而叙。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取得成功。

家庭教育专家谈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

  当一个小生命诞生,给家庭、父母带来了无限喜悦和希望的同时,也让家庭和父母从此担起了一份永远的、沉甸甸的养育和教育的责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之相伴的随的政府、社会公众对早期家庭教育认知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家庭教育也较以往越发凸现其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幼儿从胎儿期直至生命结束,始终受家庭的影响。因此,为幼儿身心的健康发育营造一个和谐的生长环境是为人父母者责无旁贷的义务。本文就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也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够从中得到一点点启示,进而对幼儿家庭教育有一个明确、客观、科学的认知。

  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

  现今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幼儿往往凝聚了几代人的希望,父母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传统思想的影响,从幼儿一出生,就为他们设计将来的发展道路,却往往忽略了幼儿的身心、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天赋等实际情况。另外,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和知识,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投入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如投资给幼儿购置高档的诸如钢琴、古筝等音乐教具、给幼儿报名参加各种特长学习班等。这中情况的盲目性投入,不

  仅浪费了一个家庭的有限的财力和精力,更有可能挫伤幼儿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知的兴趣,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给幼儿的身心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重压之下,有些幼儿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家长的“高期望”做出反抗,如拒绝进学校,拒绝各种特长、学习班等。这种结局,恐怕是我们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长们最为困惑、愤怒、迷茫的。

  (二)家庭教育内容的单一性

  目前许多父母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的片面性,他们把幼儿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教育,把背诵唐诗宋词、计算、拼音、识字、学外语当作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未来的一切,而忽视了对幼儿的品德、兴趣、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未来事业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过度注视非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会影响幼儿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更会阻碍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甚至导致幼儿健康人格的缺失,给幼儿眼前的和将来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三)家庭教育方法的失衡

  在偏颇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也极容易走入误区。一是过度娇宠。美国家庭心理雪茄约翰。罗斯蒙德认为,父母的关爱和无原则的包办、代替,严重损害甚至剥夺了幼儿自主意识的确立和自立能力的锻炼机会,也是造成社会对高分低能孩子非议颇多的原因之一。二是过度严厉。不少父母对幼儿要求过多、期望值过高、限制过多,在这种情况下,性格倔强的幼儿常表现出很强的抵抗意识,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边得性格乖戾,行为举止粗暴:性格懦弱的幼儿,则会产生恐惧心理,表现出欺骗撒谎等不良行为,这类不良教育结果的出现,恐怕使我们那些有着良好期望父母都不愿意棉队的事实。

  二、改善幼儿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父母要学会尊重幼儿,尊重他们享有的人格权利。

  父母不能把幼儿当作自己的附属物或私有财产,期望通过幼儿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或理想,去补偿自己已有生活中的缺憾和不足。幼儿是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与平等对待,对幼儿的人格给予应有的尊重才是父母最深切的关爱。

  父母应重视对有现阶段的教育。幼儿身心、智力的发展是有自然规律、有阶段性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在尊重幼儿的兴趣、天赋差别的基础上尽力引导幼儿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然而许多父母考虑最多的是幼儿的明天将来会怎样,因此许多过于担忧的父母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财力,用各种各样的特长学习班,以幼儿辛劳,没有自主玩乐时光的今天为代价来换取的“美好的明天”。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我们应该留心挖掘孩子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有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情绪的快感。这种选择性态度,称之为兴趣。所以,为顺利做好以后的教育工作,家庭教育应着重发现并配合孩子的兴趣。德国汉堡的心理学家格利卡.法斯说:“小孩自愿做的和给自己带来乐趣的事情实际上可能是提前发出他们有这方面天赋的信号。因此,如果父母仔细观察孩子,并发现他们有什么爱好,这是有益的。”父母通过仔细观察婴儿潜在天赋的信号,就能发现婴儿的天赋,并进行开发,使他们的潜在天赋得以发展。比如说,对音乐有特别潜意识的幼儿听到音乐会传送出与音乐节拍相吻合的肢体语言,对语言有独特灵性的孩子对语言和声音的感知度优与别的孩子,当他们听到某种声音的时候会不禁模仿,在其他方面有特殊灵敏度的孩子也会有与之相应的反应。当家庭在这段婴幼儿时期很好得发现了自己孩子优与其他孩子,就可以采用良好的方法去诱发其相应的兴趣,从而逐渐将孩子培养成为在他兴趣范围内的良材。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这种“内在潜力”的发现,并且按照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因此,关爱幼儿的身心发育,并不仅仅是给幼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满足的物质生活,也不是用各种所谓的知识、能力训练来灌输给幼儿,而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予以科学、合理的引导,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与自由,让幼儿在自然成长中享受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独立的意志品质与健全的人格。

  (二)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内容

  不少父母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差,就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把自己作为父母应尽的职责仅仅等同于“保姆”的看护义务,只需负责幼儿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就足够了,对于幼儿进行智力开发教育的义务则完全寄托于幼儿园。实际上,幼儿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的,所以,父母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应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尽力学习一些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立体结合,使幼儿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熏陶与培养。当今的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事物繁杂多样,完全迥同于父母在幼儿时代所处的环境,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的求知欲也更强,兴趣也更广泛。这些都要求我们父母要结合现今家庭教育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使家庭教育从知识上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父母应理智对待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生活问题

  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幼儿提出父母难以回答的问题时,父母不能给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答案,甚至为了维护父母的“尊严”而不懂装懂,给出错误的答案,更不可用“去去去,自己翻书去“就你事多”之类的话压制幼儿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这会有意无意地压抑幼儿好奇、好好动的天性,父母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幼儿,等看了书或请教别人后再告诉他们,也可与幼儿一起寻找答案或是鼓励幼儿自己通过查询书籍去寻找答案,另外,当幼儿确实犯了错误时,父母的态度、做法应一致。要紧密配合,给幼儿讲清道理(把成人社会中的道理儿童化,不能因为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而放弃对此部分生活知识加以引导。“把跌倒的人扶起来,给弹去灰尘,让他继续走下去——人没有不犯错误的,不要惩罚每一个错误”(柯林。鲍威尔)。如果家长能将孩子的特性完全考虑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里面去,研制合适的办法去配合孩子的成长发展,严格做到“留心发掘兴趣”并开发兴趣,就一定能完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

  幼儿时期的孩子,成长更多的是一种健康心智的发展,所以家庭教育一定应该使用正确得当的方法为孩子打造一个熏陶孩子性格,发掘孩子兴趣的良好熔炉。

  (四)父母应营造、优化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

  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幼儿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识世界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生活氛围,每时每刻都会给幼儿的情感、行为、道德、个性产生着丝丝缕缕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父母的人格特点还会辐射到家庭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使家庭生活染上独特的色彩,继而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如父母为人热情诚实、做事认真踏实,往往会融洽家庭气氛,孩子们经常置身于亲朋好友常相往来之中极易形成热情、诚实、友爱、善于交往等人格特征;如父母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好算计,孩子长期置身于好贪小便宜的家庭生活氛围中,极易染上小市民、利已主义习气,将来走向社会极易养成投机取巧陋习。同时,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知识、观念等也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

  因此,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应互相尊重、谅解、包容,彼此关爱,营造一个有利于幼儿身心生长发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对于幼儿来说,父亲的臂膀是最宽厚的远山,总是给予他们最坚实的承载:母亲的胸膛是最温暖的港湾,总是给予他们最温情的关爱。做为幼儿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更应给予他们最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以培养他们坚定的生活意志、健全的精神人格,以求得孩子的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把培植健全人格当作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总之,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现代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深爱孩子的家长们,请端正家教态度,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教育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父母应该了解的家庭教育法则

  一个人人格的形成,从小时候就开始了,父母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都是重要因素。幼年时期人格的培养对人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家庭教育手册记载的如下内容,堪称家庭教育的黄金法。

  一、全家人一起吃饭吃饭时愉悦的气氛,父母费心做出的饭菜飘出的香气,已经将父母的爱自然地传达给孩子,由此得到的满足感、信赖感能使孩子开朗、坚强地成长。所以,赶紧商量一起吃饭的时间,养成家人一起吃饭的好习惯吧。

  二、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家长常常要兼顾事业和家庭,工作将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夺走了不少。但家长疼爱孩子﹑为了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的形象一定会深深铭刻在孩子的心中。父母言传身教的力气有时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无论何时,都要充满自信地养育孩子,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

  三、不会珍惜自己的人,也不会珍惜孩子养育孩子确实很重要,但是繁重的家务和社会压力会使人神经紧绷,谁也吃不消。慢慢的,父母的烦躁不安就会传染孩子。所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保持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二人应相互配合,共同承担。另外,求助并不是可耻的。鼓起勇气,去家庭教育咨询中心、保健中心、儿童咨询所等处跟专家谈谈。在家里,父母布满幸福的笑脸会使孩子感受到幸福。

  四、父亲需要投入很多养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有这种想法的父亲要当心。通常以为,在现代家庭里,父亲的权威地位受到威胁,使孩子是非分明的能力大大减弱了,所以不要忽略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为了孩子的教育,平时要多投入精力。

  五、父亲和母亲的育儿方针基本一致父亲站在与母亲不同的角度教育孩子能纠正过于密切的母子关系。父母的默契配合很有必要,母亲应留意不要在孩子眼前贬低父亲;父亲也要留意不要在孩子眼前大声斥责母亲。

  六、交谈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未必一说就知道,但不说就更不知道了。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假如什么都不说,要互相理解是很难的,亲人也不例外。不断增加父母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基础,而交谈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七、安宁、愉快的家庭需求全家人有意识的共同努力当问及孩子“你对家庭有什么更高的期望时”,孩子回答的最多的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孩子的祈求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应当直面如此的现实。只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孩子就能够自然地成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安宁、愉快的家庭需求全家人有意识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为了自己,请对家庭进行一次再熟悉吧。另外,在家庭关系中,还有很多活动对增进亲密关系是非常有益的,比如最普通的一起吃饭。全家人一起吃饭很主要,规律的饮食不但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有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八、规矩是为谁定的?家规不但包含日常问候、关灯时间等,还包含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撒谎等社会规范。为了让孩子懂规矩,并让孩子遵守规矩,父母要经过认真讨论,定出明确的家规,父母和孩子一起遵守这个家规。而倾听孩子的意见与跟孩子共同制定家规同样重要。假如孩子最好的朋友是电视﹑录像、玩电子游戏的话,那他太寂寞了。长期沉溺于虚拟的影音娱乐世界里,轻易造成沟通能力欠缺、冷漠、生与死的现实感薄弱等问题。无法区分现实和假想世界,给孩子的身心健康留下阴影。给孩子制造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机会,鼓励他到大自然当中去,定出定时看电视、录像、玩电子游戏的规矩,并使孩子养成遵守这些规矩的习惯。

家庭教育的根本特点和方法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一定要认识家庭教育的根本特点是什么,针对特点采取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有其特殊性、独特性。学校教育是“为教而教,为学而学”,学校教育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性。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学科每一章,甚至是每一节课都有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很清楚,在刻意地去学习某些特定的知识。

  但是,家庭教育则完全不同。在中国教育电视台2009年春节录制的家庭教育节目中,我“颠覆”

  了家庭教育中一个古老的故事和传统认识。主持人讲了那个叫做“背篓”的老故事,我就说,我认为这个故事根本就不是一个道德的故事!这个故事讲什么呢?儿子看见爸爸和妈妈在编织背篓,问干什么,爸爸妈妈说爷爷和奶奶太老了,要背到山里去扔掉,因为太老了,光吃饭,不干活。儿子就说,“你们别忘了回来的时候把背篓背回来,将来你们老了的时候,我也把你们背到山上去扔掉。”这个故事几代人一直当作道德故事来讲,好像是“子教三娘”,父母一听,受到震动了,就改变了主意,不再扔他爷爷奶奶了。我说,其实这不是一个道德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的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根本特点,即家庭教育是“不教而教,不学而学”。在家庭中,父母是不教而教,孩子是不学而学。故事反映的是儿童模仿学习的特点。儿童并不知道父母把爷爷奶奶背上山去扔掉有什么道德问题,他不是要教育父母,他是模仿父母。他说,“那将来你们老了的时候我也把你们背上山去。”他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是“是”还是“非”,他只是一种模仿。孩子还没有“高明”到用一种“智慧”的方法教育父母。

  家庭教育是“与生俱来”的。通俗地说,家庭教育是与孩子“出生”俱来的,孩子一“出生”,家庭教育就开始了。不管父母能否意识到,婴儿的成长,或者说婴儿的“社会化”进程,是从模仿双亲开始的。这是人类成长的规律。因此,在家庭里,不存在家庭教育“有”或者“无”的区别,因为家庭中的“不教”也是“教”。区别只存在于,家庭教育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是在很自然的状态下,在不知不觉中就从父母和周围的人那里学会了他所要学的东西,不是刻意地去学某些知识和能力,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特点:“不教而教,不学而学”。

  例如:父母带孩子上街,与路人相撞,父母是与人争执还是与人谦让,父母虽然不是在“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但已是“不教”而“教”。孩子在一旁“王顾左右”,仿佛心不在焉,已然“不学”而“学”。今后,孩子遇到“争执”之类的事情,会效仿父母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一位听课男士告诉我说,果真如此。一次他一家三口驾车外出。途中,一车强行并线,男士说了一句“破车!”后来,行驶中又有一车强行并线,男士突然听到车里冒出一句“破车!”原来是他两三岁的小孩脱口而出说的。“不教”而“教”,“不学”而“学”啊!

  有一首编译的小诗,以子女的口吻,讲述家庭教育“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特点。诗的题目是《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诗有10段。此处我摘录了两段:“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我看见你为生病的朋友送去亲手做的饭菜,从此我懂得了我们都要相互关爱的道理。”最后一段,总结:“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我学会了人生中应该懂得的大部分课程,它们能使我在长大后成为善良、有为之人。”

  当事情发生时,孩子貌似“若无其事”在一旁,其实已“不学”而“学”,内化为他的处理事物的一种“模式”,影响他一生的行为方式,包括思维方式。有一句至理名言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即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与“习惯”,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和人生。

  西方文化中,对儿童的尊重,鲜明地表现在对儿童“模仿”学习特点的尊重。如“西方式过马路”,以往盛赞“红灯,马路上无车,西方人也不过马路,直至绿灯。”但

  是,后来有“版本”说,实际上,“红灯,马路上无车,西方人也有闯红灯过马路的”,但是如果此时有儿童等着过马路,所有成人都不“闯红灯”。再如法国足球明星齐达?龋?在球场因口角用头撞击对方胸部。后来,齐达内公开道歉,向谁道歉?他向儿童道歉!因为成人已经具备了道德与是非的判断

  能力。

  2015年10月11日,教育部独家面向教育系统颁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即10号文件,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文件,教育部明确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正式列入教育系统工作序列。

  文件最大的亮点之一是: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以往国家的文件里没有突出强调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这在认识上是一个澄清。实际生活中,一些家长早已存在“孩子交学校,教育我无责”的心态和行为,更不懂得家庭教育“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特点,不检点自己在家庭、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要把点醒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承担主体责任作为今后我们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的重点内容之一。

  要帮助家长首先明确“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认识和担当家庭中教育子女的“主体责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家长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法》中也规定: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导家长,使家长树立教育子女是父母人生职责的意识。古人云: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善,犹为不教也。”

  根据家庭教育“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根本特点,我认为,家长的主体责任可以概括成八个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真正实行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自觉地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科学的育儿观、成人观、成才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做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是家庭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人,家长首先做什么人。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指出:“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身教言传,是宝贵的民间智慧。因为子女的教育是从模仿双亲开始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向成人学习的过程。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

  在信息化社会,言传身教作用更有特殊意义。有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读写一代,八十年代是视听一代,当代孩子是网络一代。孩子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快速化,但是身教仍然没有过时,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功能。

  身教最能体现家长的信仰、价值观是什么。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斯得哥尔摩的第一场演讲,首先讲到自己的母亲,一连讲了好几个故事。一次,莫言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多算了一个买菜老人一毛钱。放学回家,母亲并没有骂他,只是流着泪轻轻说:“儿啊,你让娘丢脸了。”母亲伤心的眼泪让莫言的心灵净化,信守诚实。一次,家中遭遇挫折,母亲看出莫言担心她自寻短见,就开导莫言:“儿

  啊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母亲的从容,让莫言学会坚强。

  母亲的“言传身教”,可以说影响了莫言一生的价值取向!莫言母亲的故事,堪称“中国好家长”的范本,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家庭中的父母都必须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但是,整体地看,现行的方法中,多数与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不相吻合,教育效果最终也是相对失败的。相当多的父母在子女教育的方法上感到迷茫、无措、不知所向。

  一、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指的是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中有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并不断充实、更新;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有“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资优先。

  三、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亲子悲剧后,在无数次的从孩子脸上读出压抑、自卑后,我们渐渐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尊重、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它意味着爱护孩子纯洁的心灵、支持孩子的决定、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更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自信,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每个家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社会性。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的潜能。

  人的成绩的优劣或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我们称之的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

  六、说服教育法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家长用得最多的方法。

  1、讲解。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家长讲,孩子听。在讲、听的过程中,家长是主动者,孩子是受动者。它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导作用,便于家长控制教育过程,启发孩子思考,使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讲解的时间,语句的长短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语言能具体形象、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富于感情色彩,具有启发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2、谈话。谈话是家长就某一问题和孩子交换意见,使孩子明白某一道理,解决某一问题的方式。它的优点是不只家长讲,还要和孩子交流,谈话中孩子也可以问问题,可以有效地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激发孩子思考、评价、解决品德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谈话主题要鲜明,内容要具体,难易要适度。切忌简单粗暴。

  3、讨论。讨论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探讨一个问题,经过讨论甚至辩论,得出正确结论,使孩子明辨是非,提高认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子女的信任、尊重。讨论法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通过互相的探讨、研究和争论,使孩子明辨是非,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并留下深刻印象。讨论法是一种民主的方法,经常运用它可以培养孩子的民主精神,加深了子女与家长的亲密关系。

  4、无声榜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震撼教育。行动胜于语言,有时家长无声的榜样,给予孩子的教育作用更大。

  家庭教育,家长的十大误区:

  1.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顽皮。认为顽皮的孩子聪明伶俐,易成才。实际难成才。顽皮的孩子往往注意力不集中,组织纪律性差,缺乏自尊心和上进心,不容易说服教育,这同好学习、好奇心胜、好提问题好动脑筋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孩子。

  让孩子好学好动,不等于让孩子顽皮不听话,不要以为顽皮是孩子的天性,等长大就好了,因此放任自流,护短偏爱。

  2.金钱取代不了教育。以金钱取代教育,用金钱刺激的办法教育孩子,只能让孩子逐渐养成贪财爱、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恶习,丢掉自主自立等最可贵的精神品德。家长随便无限制地给孩子金钱,对孩子百

  依百顺,表面看来是爱孩子,实际是害了孩子,在孩子幼小心灵上注入“金钱万能”“唯金钱之命是从”的恶劣习性。

  3.“贿赂”孩子害处多。用金钱和物质来刺激和诱惑孩子去做本该应做的事情是有百害无一益。倒垃圾、搞家务、努力学习等,这本该是孩子通常应做的事,让孩子们从事这些劳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深知这些是自己神圣的任务必须完美地去完成。然儿用金钱做诱饵,既加深孩子贪钱、贪财的欲望,将来容易走向犯罪道路,还减弱孩子的学习动力,偏离了正常人格,害了孩子一生,其过大也。

  4.正确看待夸张地赞美。家长最喜欢听别人赞美自己孩子的话,不愿意听批评的意见。孩子也一样,大大地去表现别人赞美过的事或重复赞美过的行为。但是不得当的夸张和赞美反会引来相反效果。大多的赞美是出于礼貌、交际的需要,因此很大成分是虚假的外交词令,不要随便进入虚惘的自我陶醉、自我安慰自我欣赏的华而不实的怪圈不能自拔,这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极为不利。因为这样,家长与孩子都认为很不错了,放松奋斗,碍于改正错误,贻误孩子的成长。

  5.刻意妆扮孩子害处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化妆打扮无可非议。作为尚小的孩子上幼儿院或上学去,实在不宜浓妆艳抹化妆打扮,就连高超的淡妆也不需要。一是任何高档的化妆品与化妆术对儿童少年稚嫩的皮肤和肌体都有害;二是孩子的一切贵在天真,美在自然,化妆打扮对纯洁无暇的心灵是一种污染。

  不化妆打扮决不是不注意孩子的衣着服饰,也决不是让孩子破衣烂衫、篷头垢面。对孩子的打扮要整洁大方朴实,淡雅优美舒适,力求方便简单,不赶时髦,不有意追求明牌。

  6.对孩子不要轻易许诺。孩子心灵里一切都是认真的,对孩子的许诺孩子是认真记住的,并认真等待诺言的兑现无论什么原因不能兑现,对孩子都是伤害,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自己已会不认真、不诚实、不听话,学会说谎。“一诺千金”,这实在是一句经验之谈。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需要真善美的充实,经不住半点虚假和欺骗。一句诺言的兑现与否,很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可轻易许诺,一但许诺,千万兑现。

  7.勿“智育”丢“德育”。当今有一种非常错误观念,不少学校和家长将“智育第一”“唯分数论”“升入理想大学”为唯一教育宗旨。因此学校开展的活动无一不是围绕这个核心;家长更盛,还是胎儿时就已经设计好了孩子将来上什么样的大学,就是不考虑要将孩子培养具备怎样的人生观和怎样的道德风貌。当孩子学会听话的那一时刻开始,听的最多的就是好好读书考第一,将来上好大学。对孩子的评价几乎都以分数高低论好坏,其后果是孩子心理被扭曲,孩子的发展被束缚,对己、对国家的利弊可想而知。

  8.莫让孩子做“小绵羊”。父母做事过于“谦谦君子”化,对孩子严加管教不“招惹”别人,不管对否首先是整治自己的孩子,不允许去与别人争理讨公道。孩子始终受“谦让避祸”“委屈求全”的弱者的哲学压抑着,控制着无疑会变成一只无抗争勇气,无承受挫折能力任人宰杀的小绵羊。加强对孩子的坚毅、果断刚强、抗争、应变、承受挫折的教育,是当今发达国家非常注重的教育问题之一。我们应效仿把孩子培养教育成勇猛的斗士,决不能变成软弱可欺的“小绵羊”。

  9.养子莫作“小霸王”。软弱的小绵羊作不得,骄横的小霸王也作不得家长害怕孩子受欺负,一味地鼓励孩子打架骂人,争强好胜,横行霸道,宁愿“人负于我”,不能“我负于人”。长此下去,孩子就会成为打遍街骂遍校,无人管得了的小霸王。小霸王往往是大霸王的开始,大霸王往往挺而走险,到时只靠刑法的手段了。对孩子要加强礼仪教育,学会尊重别人,同时也要学会争重自己。要树立起“见义勇为”,友好待人,富有同情心的好少年。

  10.树大未必自然直。今天的不少“小皇帝”,发展成了称王称霸,随意打骂父母,不服管教违法乱纪的顽劣少年,多半是家长抱有“树大自然直”的想法,对孩子一味溺爱、迁就,听任孩子为所欲为所造成的。几乎所有调查表明,家长总认为孩子大了就好了,放松儿时的教育;有时己觉得应当管教,但又不忍心管得很严;有些父母性格懦弱,不敢管教,甚至送到祖辈人身边抚养,又使这种溺爱得到发展与强,至使孩子的变态行为越来越深,达到今天不可救药。“礼仪教育”要从小做起。

  【案例分析】:

  让孩子当自已的老师

  [问题归类]本案例属于对孩子兴趣爱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背景交代]此事件发生在去年秋季,孩子刚进入初二年级学习。每天放学,回到家里总是喜欢泡电视,问他作业做得怎么样,他总是说,早在学校就写完了,在家里从不读书,所以,学业成绩也一般。

  [过程回放]我的孩子很聪明,但最令我头痛的是不爱读书。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我也没有找到一个好办法!

  同往常一样,晚放学后,孩子带着笑声回到家。一家人在吃饭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一个念头来--何不让孩子当我的老师呢,用这方法试试,看看效果好不好。

  吃完饭后,忙完了家务,我坐下来让儿子当我的老师,培养他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我说:“儿子,因为妈妈那个时候读英语不多,所以不懂英语,你来教妈妈,当妈妈的老师,行吗?”

  儿子说:“不行,我又懂得不多!”

  “行的,儿子。在学校,老师教你什么,你回家就教妈妈什么,妈妈保证能学会。儿子老师,不相信你的妈妈啊?”

  “那我就教你学单词好了。”

  “儿子,你也得把日常用语也教吧,要不然,妈妈学会了单词,却学不会对话,你让妈妈怎么说英语呀!总不能和人家对话要妈妈我一个一个单词拼吧!那样人家就会说儿子没能力,教不了妈妈了!不好吧?”

  “行,我学啥教啥,每天教你一小段。”

  我高兴地说:“真是好儿子,妈妈也会让做个好学生的,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就这样,每天我都跟儿子读半个小时的英语,虽然我学的很吃力,但看到儿子教得那么认真,而且对每篇课文都能熟读成诵,成功的喜悦于是在我的心头融化开来!

  一学期下来,孩子终于养成了一回家就读书的好习惯,而且每门功课成绩都为优秀……

  [解决办法]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是不稳定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其实养成学习的习惯很简单,主要有四条:上课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认真预习,认真复习。其中读书习惯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能力是人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而且在中小学阶段培养阅读能力尤其重要。本案中的家长重视孩子读书习惯的培养,大胆尝试,让孩子做自己的老师,从而使孩子产生极大的好奇心理和强大的内趋力,并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这种方法和策略符合儿童的心理,值得大家借鉴。不过,运用这样的方法不能凭一时心血来潮,要坚持一段时间,才有效果。习惯都与教育有关。有研究表明,70%以上的动作都是习惯动作。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动作习惯的养成都尚且需要时日,何况学习习惯的培养呢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这星期不给你剪指甲,星期一你去狠狠抓他。”

  无独有偶。一位小学生做错事,遭到同学的嘲笑,其父听说后,气冲冲地赶到学校:“打他,打伤了我出医药费!”说完,掏出几张人民币重重的摔在课桌上。

  真是可悲啊!在这种近乎病态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作为家长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你们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位家长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就必须从小好好培养。当孩子上幼儿园时,我就要求他把大水果给别的小朋友,自己吃小的,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上小学后,又教育他要关心、帮助他人,不要事事处处总考虑自己的利益等。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时刻注意我们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的自私心慢慢地少了。”

  家长大多是普普通通的,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来感染或教育孩子。这位家长的教育方法虽然不是最科学的,但是他注重从小培养孩子,正确引导、鼓励孩子做人、做事、成材、成长——这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

  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指的是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中有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并不断充实、更新;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 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有“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资优先。

  调查表明,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见解,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场所最好是书房,条件差的也可以是客厅或是各自的卧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第三、有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家长要积极创设条件,添置书籍,同时可以引导孩子少买玩具,多买书。

  第四、家长要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际上都是在以身示范,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不仅要带头学习,成为孩子的表率,还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三、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亲子悲剧后,在无数次的从孩子脸上读出压抑、自卑后,我们渐渐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尊重、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它意味着爱护孩子纯洁的心灵、支持孩子的决定、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更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自信,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每个家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社会性。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合,家庭教育也不是单独存在于哪一个人的身上。因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的潜能。

  人的成绩的优劣或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我们称之的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

  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

  中国家长下班回家,见到孩子会问:“考了多少分?”而美国家长则会说:宝贝,今天有什么发现?”从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所具有的天赋所致,而是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没有被扼杀,而是得到了顺利成长的结果。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进行热心的鼓励。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动力。

  总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家庭中的父母都必须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科学家故事100个

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