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
两会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民生问题,民生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就业问题,其中农民工就业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又是重中之重,都属于劳动就业范畴。
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经引起人门的密切关注,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从中国的基本国情考虑。中国有超过13亿人口,农民超过8亿,每年大学毕业生毕业人数超过600万。而就业岗位远远接纳不了如此庞大的就业人数。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2.思想观念是根本。现如今毕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目标都瞄准那些工资待遇高,生活稳定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国企,私企等,而很少一部分选择到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这样以来就产生了毕业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现象。
3.针对大学的普及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不注重优化学科结构,不注重面向就业市场培育学生,导致建立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学科,致使毕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无技能,无专长,仅仅有毕业证书的尴尬现象。
4.国家地方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国企等人员流动性差,开放性差,更新换代速度慢,致使吸收新鲜血液的能力差,吸收外来人员能力差。
综上所述,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加之今年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下滑,公司裁员,员工下岗,致使09年2000万农民工加600万毕业大学毕业生竞争工作岗位。可见就业压力之大,形势之严峻。
毕业就等于失业,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当今作为大学毕业生个人来讲,怎么样才能做到符合自己心愿的就业,找到自己满意的岗位,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努力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完善自己不足,提高自我核心竞争力。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因此我们要做好一切准备等待机会的到来。其次,针对自身原因,考取选调生,公务员,事业编制,村官等,走从政之路。下基层加强自己锻炼,增长社会经验。广泛参加社会招聘,单位招聘,从基层做起,从一点小事做起,不断积蓄能量,为以后博得更好工作岗位和培养自己一技之长大好基矗最后,自我创业。可以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发挥自我能动性,开展自己的一片天空。
谈大学生就业
第一个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应该搞清楚毕业以后,找工作是什么方向。我是做人力资源,还是市场营销,还是软件,还是硬件,还是做物流管理,这个非常重要。如果你不经过两年的准备,两年你在市场营销方面,不断对专业进行探索,毕业的时候,告诉任何市场营销的招聘的单位,你说我在这方面非常厉害,这是有证据的。第二通用技能必须增加。所谓通用技能,比如英语水平,电脑知识,你到任何一个单位工作,考你的英文,要了解你的电脑操作水平。三年前我不知道电脑怎么打开,现在我电脑知识掌握的非常熟练,你没有办法,我有很多秘书和助理的。我不能晚上12点钟把我的秘书助理叫到我家去,这样会传出绯闻的。
大学生上大学的时候,一定要实践,而且不一定拿工资。比如你到新东方来,既使打扫一个月的卫生,这也是工作经验,你如果真正干得很好,如果我写一封推荐信,对你未来找工作很有好处,找可靠企业老总给你写的推荐信,未来就是一种诚信保证,既然我敢推荐你,就意味着你这个人不赖。中国企业大量老板我是认识的,中国未来老板之间,企业老板之间相互推荐,变成大学生就业非常重要的渠道。因为中国是一个整体上缺失诚信的社会,因此需要诚信系统,这个诚信系统就是需要靠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关系,我给你写一封推荐信,到杨勇这儿工作,杨勇发现你不行,然后打电话说我一顿。然后他再跟别人说,我还怎么混。相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样带来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如果说你去工作了,你真的做得很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人给你写推荐信,第三条一定要的,大学三年级、四年级寒暑假一定要找工作,这样有一个基础。
最后一点,就是在大学三四年间要准备与人打交道的心态,从同学做起,与人打交道。我只要强调一点,就是分享心态,现在中国独生子女非常霸道,什么东西拥有了自己独享,从感情到物质上的平等交往的能力没有的。什么叫平等交往。我从小到大就是按照这条线做事情,做到现在没有变过,我比喻六个苹果心态,你有六个苹果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到树林里全部吃完再回宿舍,你自己全部拥有你的六个苹果,你失去了无数六个苹果到社会上交换无穷快乐的可能性。如果你有六个苹果,自己吃一个,把另外五个苹果带回宿舍,分给宿舍五个同学,得到结果完全不一样,表面丢了五个苹果,实际上得到五个同学的认可和好感,开始了感情交往,开始了互相帮助,而最后的角果,换回的无形资源比五个苹果要大很多。还有就是我吃了你这个苹果,我下次买了不给你吃了良心上过不去。到了单位,和你的事业合伙人这么分享,在大学跟你的学这样分享,这是非常重要。一百块钱自己也可以吃,也可以一百块钱自己只用十块钱,另外的钱,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实力。新东方做到现在,几乎没有散伙的行为,凡是从新东方出来的人,都是理念上不一样的人。我们新东方股东人数扩大到500个,包括新东方普通老师员工,这个结果是新东方越来越大,人才越来越多。
这是大学生就业的几个心态。专业能力的定向,通用技能掌握,最后工作经验的积累,最后是与人交往的分享心态。把这个讲完以后,最后做一个总结,一个人的工作最大的重要性,就是两个要素组成,专业加上综合素质,从综合素质,我作为老板,讲一下你在我这工作,排名第一,有专业前提,你什么能力没有,有后面的素质也不行,第一诚恳和诚信,你这个人看上去极其可靠的,第二要踏实,诚恳诚信不意味着踏实。第三多种能力,很多人很有才能,一到办公室以后,把办公室弄的到处乌烟瘴气。第四创新能力,必须给我提出新思想,新主意,让我感到你想到的东西,我没有想到,我觉得你想到的东西比我想到的有价值,这样你的位置会节节上升。第五就是无私。如果把这几点放在身边了,我觉得不光就业得成功,你的事业也会一辈子勇往直前,没有不成功的道理。我就讲这么多。谢谢!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措施。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
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认真抓好培养人才的质量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下,高校就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以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为目标所向,变重成绩为重综合素质,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变课堂式教育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分阶段,分对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又要抓好专业教育;既要抓好理论教育又要抓好实践教育;既要引导学生会思考又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各个教育环节都统一到为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上来。此外,专业知识是一个知识结构的主干,是知识体系的主体,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适用范围。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密切关注市场未来的“动向”,建立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开展毕业生就业率的收集与反馈、专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把握、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与数量的预测等,然后通过学科的进化、专业的调整和课程的整合来实现,平衡各类专业人才结构。本文来自织梦
(3)培养目标事关高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层各类人才,只能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因此,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根据学校的特色,不要盲目地参考别人,忽视了自身的办学条件。特色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所以确定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应因校而异,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要有所不同,同一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应各有特点,同一高校同一专业不同的学生培养目标也应有所不同。
(4)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
高校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职业、人生、未来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找准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的大学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和理想目标的缺失是挫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结合各年级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实施循序渐进的就业教育。
4、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2)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首先,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针对各专业特点,向学生详细介绍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就业范围、职业发展趋势等,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了解就业环境,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3)引导学生确立目标、规划未来。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劣势。
制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实施步骤和措施方法,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4)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较强的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用人单位择用人才的依据。
5,、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大学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是关键。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
环境适应能力占
65.9%,人际交往能力占
56.8%,自我表达能力占
54.5%,专业能力占
47.7%,外语能力占
47.7%。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不仅限于专业能力,而是能体现一个人整体素质的综合能力。很多用人组织的择才标准还显示,品格已成为社会选择人才的核心要素。品格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诚信,中外合资用人单位几乎无一例外地把道德和诚信作为选择人才的核心标准。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再强,如果品格不好,用人单位是不会录用的。良好品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要求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规范。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开发新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4)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5)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总之,解决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紧密配合,主要是作为人才供应方的高校、作为人才消费方的用人单位和作为宏观调控方的政府这三个方面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毕业生个人也要加强自我完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又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地积极采取措施,以使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其个人前途和成长成材,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全社会的通力协作和努力,更需要毕业生自身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全面提升就业能力。
对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根据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不同原因和类型,分类指导,提高针对性。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仅从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角度提出若干指导对策,以期帮助大学生度过就业寒流。
1.对综合素质优秀,能力突出的毕业生,应重点对其进行择业观教育和择业道德教育。这类学生往往因自身条件比较优秀,会产生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常常在多个选择机会面前摇摆不定,使一些原本乐于接受他们的用人单位望而却步,错失就业机会。因此要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分析,认真做好职业规划,减少求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降低违约率。
2.对学业优秀但就业能力不足的学生,对其应重点加强求职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疏导。这类学生由于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专业学习上,往往造成社交能力和社会经验的欠缺。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毕业生单凭学习成绩优异来谋求一份理想工作的优势已不复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更容易使他们陷入迷茫与困惑,也成为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之一。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应当对其给予特别的关注。
3.对综合实力一般,各方面表现中等的毕业生,应重点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合理定位,引导他们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做到先就业后择业。鼓励他们到基层、中小企业、农村等人才相对匮乏的地方建功立业。进行有关优惠政策的介绍,使他们打消后顾之忧,明白到基层就业大有作为。例如,广东省正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战略,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步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从2008年至2012年,省政府将拿出400多亿元扶持欠发达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园、发展重点产业等。[4]这一举措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4.对思维活跃,乐于挑战,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重点帮助他们了解有关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注意事项,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分析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5.对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如身体缺陷、人际障碍,家境贫困的学生,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长处,唤醒他们的自信心和敢于竞争的意识。这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遇到较多的歧视和失败,比较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受挫感。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坚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自立自强,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竞争。
作为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要理性辨证地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一方面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另一方面要看到有利因素,坚定信念,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讨及对策
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80万,加上历年囤积的未就业毕业生,保守估计将至千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些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不和谐和不稳定。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对称
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直接反映了该校服务社会的方向。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称,有些专业设置过时、过偏,培养出的学生适应性较差,就业也相对困难。很多高校对本科生的培养只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毕业学生理论知识很强,专业技能不够,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不够
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门都一再强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由于缺乏合理的操作性,对申请单位和人员有较高的限制标准,各地出台的相应扶持政策也不够完善,大部分都还停留在政策层面,而很多大学生是初次创业,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使得许多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他们身上。
3.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大学里抱着混文凭的心态,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交际公关能力较差。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也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更谈不上获得具体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了。
(2)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企业选择给的薪金是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去了大量的就业良机。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切实际地追求完美,不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也不愿意从薪金较低、工作较辛苦的基层做起,总想一步到位地就业,直接导致了个人职业规划设计过于“理想化”,从而导致了失业人员的增加。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高校应研究大学生就业
为了切实解决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应转变办学观念,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高校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将就业指导列为大学教育的必修课,根据毕业生各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政策、求职心理、择业和应聘技巧等方面的辅导。
2.加快大学生就业保障体制建设
着力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保障性机制、就业长效机制,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和搭建创业服务平台。政府应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让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较好衔接,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3.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首先,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增强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其次,充分认识自我,进行正确的就业决策。大学生在择业前对自己应有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适合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第三,正确就业定位。求职择业应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需要更新观念,转换思路,不要只想“我要干什么”,而应多思考“我能做什么”,找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第四,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应认识到,求职择业不可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总是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的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和能力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
从国内来看,从1999年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推迟了初次就业时间,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同时也造成了学校师生比例失调、学校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下滑等诸多问题。2003年212万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到2014年已经达到749万。每年的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而在90年代国企改制、经济改革后,取消了大学生工作分配制度,实行自主择业。高校扩招、自主择业的实施、大学生国家分配制度的取消,使得择业大学生越来越多、失业社会人员增多,同时就业信息渠道的不健全,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从国际形势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课题,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把就业问题放在执政的重要位置,高校也在积极探求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本文正在全球化金融危机和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找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同时在找出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综合分析来看,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是大学生本身缺乏职业规划;其次是社会就业信息渠道不健全;再次是高校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一)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
以陕西地区为例,陕西有76所高等普通院校,大学生人数100多万,其中2014年毕业生人数达到31万。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在毕业的时候依然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就业去向,个人就业视野面狭窄。
首先,在就业地域观念上,大部分同学还存在要在大城市就业的理念,“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中西部一套房”。在陕西来说,大部分就业大学生渴望留在西安。据对2012届100名本科毕业生就业跟踪,发现有近80人留在西安。整体来看,留在西安的大学生生存压力大,大部分居住在城中村,平均工资待遇2500元左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大学生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方式,感觉回到中小城市失去了上大学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高考扩招导致了整体教育质量下滑。大部分大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多,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不了解。很多大学生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水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于自身的本领,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的就业状况。21世纪以来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认识问题过于主观,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就业技能不熟练、综合素质低,存在就业误区。
第三,大学生个人知识转化能力存在问题,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大化地运用到就业实践中去。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比较薄弱,即使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但是多数毕业大学生认为“创业不如就业”。
总而言之,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就业观念不明确和职业价值取向不明晰,是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就业信息渠道不健全
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不健全,难以使资源最大化和合理化利用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高校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各行各业的就业信息。同时,社会人才需求单位对高校就业大学生也没有全面、详尽的了解。甚至有些单位盲目设置招聘条件,如需要有一定时长的工作经验,这就使得应届毕业生难以就业。
高校也难以掌握全部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动态,难以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就业方向。大部分用人单位,仅仅从大的专业去拟定招聘条件。更有甚者,有些高校办学理念落后,对市场需求不了解,专业设置与社会大的市场脱节,缺乏市场意识,造成了供需结构性不协调。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存在很大问题,导致有些专业就业难供大于求,有些专业就业紧缺供不应求。
毕业大学生、大学生培养单位、用人单位三方缺乏良好的就业信息渠道,缺少就业平台。这种情况导致了供需矛盾锐化、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以实现最优化和合理化。
(三)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缺失
高校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缺乏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重要原因。高校扩招,导致高校在校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数量增多,直接导致高校就业指导人力资源缺乏。就业指导人员配备不够专业化、标准化,有些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本身对大的社会就业环境不了解,对学生专业了解不充分,难以对毕业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队伍难以结合高校自身的特色进行专门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观念滞后,就业指导队伍本身就缺乏专业化的培训。
高校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不完备,与社会和毕业生的需要存在差距。有些高校还是利用传统的培训方式,进行传统的培训授课,完全与社会和毕业生的需求脱节,直接导致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难以实现就业创业培训的有效应,不能很好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需要从学生自身、高校培育机制和社会等方面寻求解决对策。首先,应该努力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理念;其次,要创立健全的高校就业信息渠道和平台;再次,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才队伍。还需要从社会、政府等方面共同努力解决这个社会性难题。
(一)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大学生普遍具有职业意识薄弱、求职能力差、求职过程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缺乏与职业共同发展的能力,整体的职业成熟度不够。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应该从入学教育开始实施,由辅导员进行爱国爱校等入学教育的同时,请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进行职业规划专题教育。由专业化指导队伍分析大的社会就业形势,对高校各专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价值取向,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在进行择业就业时,应该更多地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四年的学习中,要不断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的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升学出国进行指导,积极引导大学生拓宽就业视野,使大学生能够利用四年时间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实现自我人生定位,完成择业就业。
(二)健全高校就业信息渠道和平台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就业信息渠道和平台已经不能够适应毕业生就业的需要。积极利用现代化设备,打造就业平台,把大学生、就业单位相关信息放到共享到平台。同时,建立联合实践基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空余时间到用人单位进行相关学习和见习等。高校应该建立市场需求预测和需求调研,积极联合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进行以高校培养为主,用人单位提供培养意见为辅的培养模式。
此外,高校就业平台搭建应该追求开放性和多样化,开展宣讲会、毕业就业生经验交流会、网络人力资源培训、模拟招聘会、模拟就业大赛等多种形式的就业平台。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后,结合本校的专业进行分析,找出专业设置不合理性所在,提出能够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科学性课程和培训体系。
(三)建立就业指导专业化人才队伍
高校和社会都应该建立专业化、标准化就业服务团队,应该努力向学科化、职业化发展。尤其是高校,应该从多层次进行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不应该仅仅把就业工作交给就业指导中心或辅导员。应该把任课教师、导师,甚至是学生干部,都纳入就业创业培训和指导队伍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任课教师和导师也了解就业形势,在授课和指导时有具体的针对性。学生干部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在组织活动中有所侧重。应吸收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加入到就业指导队伍中。
对一线的就业指导队伍组成人员进行持续的专业化、标准化培训,同时与相关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使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和沟通,把自己学校相关专业和优势传介给用人单位,同时从用人单位了解到岗位需求。
(四)积极发挥社会和政府的作用
社会用人单位应该主动了解毕业生整体状况,更新用人观念,不故意设置招聘条件,给毕业生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时间。从政府层面来讲,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同时,应该保持经济稳步持续增长,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关键还要努力缩小城乡、地区经济收入差异和生活水平,出台更多政策,协调人才就业的确性不平衡和结构性失调状况,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持续扩大就业。国家要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化,协调东西部教育,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扩大人才交流范围和深度。
21世纪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政府和企业应该参与到大学生就业培养过程,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交流中心,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需求改革力度,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便捷的就业渠道和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四、结语
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已经实施了16年。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毕业生进入社会进行择业就业,也有12年之久。高校继续保持扩招,毕业人数有增无减,就业信息和平台依旧不健全,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依旧存在。总体而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性问题的原因,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和高校的问题。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盲目就业现象是主要的原因。同时高校的就业信息平台和渠道不够完善,就业指导队伍不够专业和标准化,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盲目设置招聘条件等,使得就业难这一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解决这一社会性难题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社会市场的自我调节、高校就业平台搭建完善和学生自身职业规划的实现。
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导致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严峻的情况。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而出现这两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党和政府也出台了许多解决政策,其中一项就是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服务基层。虽然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这个工作平台,但是在我们看来能够到基层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提升自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基层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也可以为当地发展带来活力与生机。本文针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心理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心理剖析
我们通过对大连本地各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务实心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但是整体来说仍然缺乏积极性。
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观念较为薄弱,急需拓宽就业视野。应届毕业生相对在校大学生,对基层就业了解较多,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就业态度更为务实。但是应届毕业生在基层就业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主动性,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相对较窄,87%以上都是通过学校、父母或熟人介绍而被动得知。而且即使是基层就业,还有一大部分的大学生希望去到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从这点上我们也能看出大学生仍然缺乏积极主动到基层就业的心理。有62%的毕业生把到基层就业作为自己刚刚毕业的一个过渡点,不会把基层就业作为自己长期的就业目标。这就说明了当前的基层就业政策对大学生还是缺乏吸引力的。
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基层就业单位的影响因素
基层的就业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各种福利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而且少有激励、优惠人才的措施,这些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信心和积极性,使得他们对基层不够热情,另谋他职。基层就业单位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待遇、人才政策、发展空间和工作情况。
2、高等教育导向的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趋向于城市化,大部分的知识都是在城市里才有用武之地,基层可能就会出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情况。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体系和就业指导方面是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
3、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
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都希望到经济发达的一线和二线城市,虽然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严峻。然而,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珍惜大学时光,不能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导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因此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从大学生自身归纳影响其基层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就业观念、情感认同和能力素质。
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对策建议
1、政府方面
在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就业这个问题上,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鼓励大学生去到基层,服务于基层。各级政府也应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服务体系。依法加大对用人单位在签订合同,兑现劳动薪资和缴纳“五险一金”的监督和检查。能确保及时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基层的配套设施也应大幅度的提高,增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全社会也要唱响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各项优惠政策和毕业生扎根基层的模范事迹和先进典型,使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安心基层,服务基层,进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
2、高等院校方面
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人中龙凤”,大学生是新一代有知识有见解的青年,应当看清目前城市相较于基层人才已饱和,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做到求真务实、踏实肯干,勇于到基层去奉献我们的力量。而基层也逐渐成为了高校毕业生最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绝不是权宜之计。高校毕业生可以在进入基层后,积极工作,尽快成长,培养更多的能力来为基层服务。高等院校应熟知志愿到基层工作、参与“三支一扶”的毕业生的情况,以便为他们提供更为有效、即时的信息。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当对基层就业加大宣传力度,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对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认知和意愿。在高校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下,高校毕业生志愿投身基层的人数定会有所增长。
3、大学生自身方面
根据我们的调查,多数大学生对于就业观念仍然相对陈旧。尽管调查结果显示,在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下,一些高校毕业生表示可以放弃对高职高薪的追求,对于就业单位的追求也逐渐从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国企逐步发展到民营企业,然而他们内心仍然对基层单位有抵触情绪。城市出身的大学生对于下基层后能否再回到城市表示担忧,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成本等;而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对回到家乡工作也不是很热衷,除了自身原因,他们的家人也都期盼他们有机会有能力在城市安身立命,从而改善整个家庭的生活条件。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难以全面展开。对于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国家和高校的引导,还需要为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更加需要大学生自身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首先应当了解自我并正确为自己定位;同时要相信,在基层就业同样可以得到尊重和认可,实现自身价值。
四、结语
基层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等待着我们广大有志青年学生去精心雕琢和大胆创造。当基层状况改善的时候,也正是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我们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和观念,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己任,并以此为契机响应党和国家到基层去的号召,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实现抱负。
【
大学生就业解析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就会成为一大难题。知识贬值成为事实。我们在如此不容乐观的形势下,应该怎样生存,成为大学生最大的阻碍。导致大学业生就业难有很多原因。现在许多大学生的人生观秘价值都受都影响。官本思想与拜金主义成为主观影响大学生的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越来越多,而大学生从整体上来看,就业面又相对狭窄。
最有关专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一,受用人越少越好的减员风潮的影响。二,农民工大量拥入劳动市场受到冲击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威胁所致。三,大学生与“读书做官”传统观念相关。四,用人机制的不公平有关。五,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关。
主要这五点是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新闻上每天都能看到大批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而且奇闻不断。什么清华出来,卖猪肉。还有是清淘化粪池业务员。有人提出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要改变。大学生应该理性的分析自身的原因。把社会实践与交际关系打好基础。这是内因。要有积极的心态。等等这都是很重要的方面。面对金融危机许多的大学生通过“考研”来避过“就业寒冬”。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南方许多企业纷纷破产。大量的企业由于经济困难,减少招聘计划,裁员不少。党中央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温家宝说,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他强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冬天不好过呀。
但有一点市场永远是个竟争场。你要是有能力,有本领还怕找不到工作。尽管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还有基层人员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总体看,我们应该抱一个积极的态度来认清自己,总有自己展示才华的舞台。
从上图看到一名大学生面对如此的就业环境。竟然喘不过气来。温家宝在北航与重庆大学之间走访。以此来安抚当前的大学生。从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同比增长52万人层。许多的大学生的春节心愿就是能找到一份自己的工作。《南方周未》指出大学生找工作要像许三多。要努力不放弃。2008是一个大悲与大喜交织的年岁。地震,雪灾.金融危机.重庆的哥罢车事件.山西的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有奶粉事件等等。这些有关政治敏感话题都证明08年是一个多灾的一年,我们不知道2009年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但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一个快乐与和谐的中国。看到一个绚丽与梦想交融的中国。从大学生整体上缺乏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在一些招聘现场,人山人海。过路口都站满人。从他们的表情上能看到他们的无奈与期盼。
国家在鼓励大学生西部就业。或到基层下面工作。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到底为什么?这是诸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很难想象未来的中国人才市场会有怎样的好转。其实这里面存在一种“多元幻觉”。其意在说明人们的认识在于市场的多元化能为就业有一定的缓冲。但是我发现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一直在往城市挤。这就是所谓的“一元”。从大方面来看,人才市场并没有任何的个人空间。也就是说,不存在完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也是少数。就业压力一直是我国存在的重大问题。但是从高校到就业单位似乎存在着不平等的价值观念。这一点完全与市场环境不和谐。所以说,从根本上可以看出,教育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价值的不平衡。
这个冬天对于许多的人来说,不是一个轻松的新年。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的调研分析报告
的调研报告
调查主题: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调查目的:了解当地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与相关对策
现状,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思考提出解决方法
调查地点:吉林工商学院
调查对象:校内大学生、卡伦湖附近游客
调查创业就业景: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他们可以选择的,或许不只是进入一个差强人意的工作单位,解决“就业”难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摒弃了竞争激烈的“就业”带来的压力,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开拓自己的精彩人生。那么,分析“就业”与“创业”这两个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截然不同的两种生存方式,它们各自在刚走出象牙塔的莘莘学子们心里占据怎样一个地位?就业形势如何?创业到底难不难
调查内容:
1.调查形式与方法: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先拟好问卷,将问卷打印,到村里大学生家庭进行调查采访(一般是问卷,偶尔目标有误,此户没有大学生就进行采访),然后到太公湖用问卷和调查采访的方式对非大学生各类人群进行调查。最终汇总资料撰写报告。
二、调查问卷分析:
1.一些热门专业例如计算机、自动化等学生太多造成了自身的竞争激烈,当然这只是一些表象,主要原因还必须归于“学业不精现象”
2.学习能力重于学习成绩:有14的受访者认为学习成绩非常重要,是衡量学生在校表现的重要指标;而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相对于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更重要,他们认为,工作中更需要的是强的学习能力,只要学会学习,不管在校期间分数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有优秀的表现。
3.针对大学校园英语学习热,有13的受访者认为在工作中,确实会或多或少地用到英语,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但也有12的受访者认为,除非进入外资企业,否则英语在实际工作中用处并不大,但是英语能力却能从侧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因此,招聘单位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考察能够起到筛选的作用。
3.本次调查显示,在“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缺乏的因素”中,首选“经济基础”的占大部分,首选实践经验的约占14,选择政策支持和网络关系的约占110。可见“经济基础”、“实践经验”、“政策支持”是困扰毕业生创业的三大难题。
5.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认同率高达将近45。但是报告认为,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这种观念,不是随便找个单位仓促就业了事,而是应该通过在所在单位的实践积累经验,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6.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方面绝大多数人认同:面临的竞争太强,当然作出的补充呢也有说工资、专业等方面也有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是必然要做到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面对激烈的竞争,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7.据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认为单位更看重学习成绩、当过干部(性别因为专业差异很大暂不说明)、学校老师推荐。从中可以看出在学校学好习跟在学校是锻炼好能力是很重要的就业创业契机,当然其中人际关系也很重要。
8.据调查显示:大有约12人要求高薪酬才能跟自己所匹配。从中不难看出,单就就业来说还存在“好高骛远”现象,从而导致毕业后选择考验或向更高学历冲刺来缓解自己的就业压力。当然还有一部分人选择降低身价就业为先,从而导致很多专业难对口等很多问题。所以就业定点要明确,切实把握好自己的能力水平,该就业就就业该向更高学平冲刺就要冲刺。
9从调查中知道:大部分人对国家的鼓励就业创业措施知道很少或干脆就不知道。从而揭露了这方面的方针措施优惠宣传不够位,学生或未面对就业创业压力的人对此关心甚少。因此我认为,学校或社会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把就业创业问题大众化,让大众出对策出方法,让就业创业者有更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三.调查总结:
根据调查显示可得出:
1.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不像以前那么珍贵了。现今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就业岗位不多,这就造成了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这就是就业难的实质。
2.创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创业不成功主要是自己准备不足,对市场认识盲目。创业要摆正心态,用什么心态来创业是最重要的。有的大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成熟度不够,停留在“纸上谈兵”状态。创业者对产品或项目未做深入的市场调查,而只是进行理想化的推断,而这种推断往往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3.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启动资金:除了家庭资助,绝大部分创业大学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目前,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积攒下来部分资金,但创业初期的花销,经常会远远超支。
(2)缺乏市场经营经验:大学生有激情、有抱负,但在实战中往往是“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很可能会因“纸上谈兵”而败北。
(3)心理承受能力弱: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校生活,相对风平浪静少有挫折,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者们也普遍比较脆弱。其实无论何种创业都会有风险,创业的同时即应该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锤炼。
(4)创新能力不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很多大学生只看到他人成功后的表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己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步他人后尘。
(5)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实际创业项目和自己所学专业不相符,或是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用不上。如此的“不搭界”既是所学知识资源的浪费,又是对创业时机的延误。
4.关于就业方面,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依我看,除了要想方设法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外,从学校和学生方面考虑,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两条。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当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课程。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应当特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实践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希望招聘有两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应当说,这种用人要求是无可指责的。用人单位就是“用人”的单位,不是第二大学,培养人才不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尽管人才可以在这里得到锻炼,获得成长机会。因而,高校应当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得到工作实践的锻炼。这需要对长期以来实行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并创造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这种改革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经历要求的唯一办法。
5.面对就业与创业的千斤重担,我们的用正确的方法策略良好的心态积极去面对。首先缺乏启动资金问题,要学会利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合法争取稳定的筹集资金家庭资助,贷款等等。然后缺乏市场经营经验问题,要培养大学生有激情、有抱负,在实战中排除“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加强经验与相关的知识。接着是心理承受能力弱问题,其实无论何种创业都会有风险,创业的同时即应该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锤炼。同时也要加强创新能力,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所以大学生不要只看到他人成功后的表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不要“画虎不成反类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借鉴他人经验绝不步他人后尘。只要努力向上方法合理,相信我们就会成功就业或创业的。
调查问卷
作答本问卷预览本问卷
为了解当地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与相关对策现状,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思考提出解决方法特拟此问卷,请按自己见解如实作答,谢谢您的参与。
1.你的性别:
A男B女
2.请问您所学专业属哪一类
A文法类
B经济类
C理工类
D艺术类
E医学类
F其它__
3.你现在所处的年级或状况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研究生
F毕业正待业
4.关于专业学习专业知识跟学习成绩你认为重要吗
A很重要
B有用的
C基本有用
D似乎没用处
5.对英语学习你认为重要吗
A很重要
B一班
C基本没用
D除进外资企业根本没用
6.就业后你最关注什么
A个人职业上的发展
B未来的家庭
C深造机会
D单位前景与经济收入
7.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缺乏的因素是
A经济基础
B实践经验
C政策支持
D其他因素
8.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你认为最好的是:
A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B闲择业,后就业,再创业
C直接先创业
D就业就行
9.你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对社会的了解不够
B工资太低无法满足生活需要
C业对口的工作难找
D面临的竞争太强
10.您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下列哪些因素《多选》
A学习成绩
B学校、教师的推荐
C所学专业是否对口
D学历层次
E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
F有无相关工作实践经历
G性别
H相貌与身高
I政治条件
11.您期望的月薪是多少
A1000-3000
B3000-5000
C5000-7000
D7000以上
12.您对一些创业与就业国家的一些策略方针政策明白知道吗
A很明确
B知道点
C不知道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我校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团队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0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23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和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7名。能够全面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看法和了解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
被调查的学生为我校大学生。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机电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金融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2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4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第二,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那种为学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产利润,应该叫做“教育资本化”;现在许多学校名曰“产业化”,实质资本化。而社会培训机构被“产业化”人士评为资本化,是为自己谋利益,却为市场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贡献。像我们最熟悉的北大青鸟教育就可以称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拨乱反正,要改变对学校乱扩大升级,对学生“广种薄收”的状况;要学习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需要,决定学校培育人才的结构,各专业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
第三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闯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大学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造成的,在受访者中,有相当一般分的大三学生对所要去的企业竟然一点也不了解,占总人数的33%。调查中他们普遍感到经验不足是造成他们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因素,约占50%。除了这些方面,我们大学生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报导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
(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
(1)、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2)、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就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
1、学生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1)、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
(2)、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就业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3)、调整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变社会的情况下,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放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旧知识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救命稻草”(毕竟能如愿的只是极少数),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康观念,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还应在大学时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2、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可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充满激情、有闯劲,富有创新精神,而且理论功底扎实,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对他们适当加以培训,一定能为企业带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
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2)、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
(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并进行积极暗示,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别出现面试事心里紧张表达不清等情况)。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