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版民法典
2022《民法典的家风家教观》直播观后感
家风是什么?它是刻在老宅匾额上的“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更应是秉承先辈的德行。它就像一块上好的古董,历经时间的打磨和许多人的呵护。但它有形,家风无形,家风看不见,摸不到,却渗透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是一家和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家长制度下,中国人十分注重家教,大致可总结为“五常八德”。其实,也就是一些教会做人的道理,主要是以“孔子倡导的”仁礼为根基,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农业社会比较重农桑,以“耕读作家”四字作为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耕田可以养家糊口,读书可以修身养性;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至今也可看到许多古宅匾上也有这四字,证明它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信仰。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家庭教育仍然占重要地位,从一些细微之处,便能看出一个家庭拥有怎样的教育方式。有细心网友曾在地铁上看到一幕:一个7岁的小女孩背着书包,把空座位让给母亲坐,母亲坐下来之后,才把孩子的书包拿下来,放在自己腿上。这正体现了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及风尚。这对母女都有着各自的品性,孩子有独立品格,尊重长辈,母亲对孩子在细微处体贴,但不是“保姆式关注”,众多网友评论:这个家庭肯定有一个充满爱、重德育的家风。可见,家庭教育可以反映出一个家庭的风貌,它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古人们也会有一些明智的教育方式,颇具意义,于我们受益匪浅。如写下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的思想家颜推,他谆谆教导子弟既要努力读书当学霸,也要关注农事、商业方面的知识,主张学习不做书呆子,要学习更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也有许多古人既教导子女们学习更多知识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倡导学习礼节。比如在吃饭时,长辈不动筷,晚辈就不能动。吃饭不能剩,不能掉,不能吧唧嘴,不能露齿,不仅如此,对于礼教方面还要更加严格,一些最基本的晚辈向长辈的示出的礼节必须烂熟于心,形成一种习惯,这也体现了一个家庭教育对礼节方面的严格要求,于当代,是一种处世的大智慧。
古代生活和现代生活的教育方式都具有借鉴意义,不仅如此,时常在电影、电视剧也能见到许多新奇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家庭教育方式。当家里的某个子女犯了错,长辈会教他背家训,用家法予以惩戒,在电影《无问西东》中,开场时母亲便让儿子跪下背家训,这不过是出自爱子本能,给他一种劝戒,接着,母亲说出了一些打动无数为人父母者的心的话,母亲只希望儿子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享受生活,安静和美的过完一生。这种教育方式与一些家庭截然不同。有此家庭想让孩子遵从他们的一切,按照他们给定的目标去发展。这对孩子们来说,无非是给他们施加更沉重的压力,可能的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在一些电影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家风无形,既说不清也道不明。但它却能影响许多人的一生。
2022民法典家风家教观观后感想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其国先齐其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避风港,也是提供前进动力的加油站。家和万事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建设好自己的小家不仅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幸福,也有利于社会大家庭的和谐共荣。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提速,男女平分秋色,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各自努力在职场打拼,从而忽视了家庭建设,减少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交流。由此引发了婚姻、养老、家教、家风等诸多的家庭生活问题,给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带来了极大影响,中国家庭建设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因此,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庭建设必须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大要务着手。
家庭“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和谐与否是家庭生活幸福与否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家庭生活幸福的最重要指标。注重家庭,首先要奉行夫妻之道。所以说,为了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互相关心;为了更好地关心和照顾儿女以及双方的父母,让小孩幸福、老人放心、欢喜夫妻。我们要以爱为根,做到真爱无私、觉爱无价、博爱无条件、实爱无成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对人生影响至深的教育,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生目标的实现。注重家教,首先要让家长们认识到: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教育始于家庭,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为人父母的职责与任务不仅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身体好,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立德树人,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增长孩子的善心、爱心、恭敬心,纠正孩子的不良言行和过失。家教靠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道德力量潜移默化的感化孩子的心灵。当然,家教需要建立家校合作的良好教育生态,通过家校互动、亲子共读、父母学校、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强化家校共育机制。
2022民法典家风家教观直播观后感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就是说,做人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当官为人更要遵守道德规范,做到守住底线,不踏红线,不碰高压线,做一个为民务实清廉、领导满意、百姓拥戴的好官。近日,县委组织部发文,要求党员干部撰写家规家风文章,结合本人的家庭、家风、家规,对照周恩来的“十条家规”,我想说说自己正家风、立家规的体会和感悟。
本人及其家属,一个是部门主要负责人,一个是单位副职干部,多年来,约定俗成夫妻共同遵守的家规、家风就是:清白做人,踏实干事,不谋权私,不留话柄。
我认为,正家风、立家规不是形式,不是做表面文章,重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头为家为人树立清白做人、踏实干事、不谋私利、敬畏纪律的榜样。到民政局工作五年多,局里的招投标事项,我没干预过一次,也没背地里让亲友同事参与过一次,都是由局物品采购及工程论证领导小组进行阳光操作;优抚安置、调残评残、城乡低保工作中,我没为一个不符合条件的对象打过招呼、发过话。
我认为家风家规连着党风党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立好家规,树好家风,更是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的根本要求。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金钱固然重要,但金钱不是万能的,品德必须高尚。周恩来一生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不以权力为自己、为家人、为属下谋取私利,其高风亮节,世界敬仰,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他时刻用“十条家规”的尺子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规范家人的行为,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认为立家规、正家风还是一种责任担当。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权高位重,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尤其重要。为此,必须有责任担当意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然是句老话,但从这句老话中我也悟出了新的道理:一个称职的党员领导干部,面对新形势、新常态,要管理好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就必须视那个部门、那个单位为自己的家,这个“家”的好家风、好家规更为重要、更应立好。诸如大到人、财、物规范管理制度,为民服务承诺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软环境建设评优制度;小到上下班纪律、机关作风建设、年度考核等制度,都应不断建立,不断完善。因为这样的“家风”、“家规”,直接关系到这个单位、这个部门党风行风的好坏,关系到党的事业及其部门和单位工作的兴衰。
我们家好的家风、家规,将继续保持下去,它虽然没有写在纸上,也没有贴在墙上,但每时每刻都会在我们夫妻及家人的心里出现。我决心做到天天常思己过、日日警钟长鸣,争做一个家规好、家风正、受党和人民信赖的民政干部。
2022民法典家风家教观观后感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所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风利家利民利国,相反则害己害人害社会。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以上种种,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应该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注重养成,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一则要有意识的去培育养成。要明白代代相传的不仅是家财和地位,更应该有内涵和精神。把老一辈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风接续下来、传递下去,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责任,让良好家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二则要在家庭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气氛。古人讲,“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知书才能明礼,学习就能升华。要让家里多一分书香气,茶余饭后,看看书,读读报,谈天论事,让家人从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启迪。当然,家庭的学习不同于组织,不需要有计划的开展什么活动,但培养家人的读书情趣,在悠静的家庭环境里畅游书海,总能给人心情恬淡的意境,使人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三则长者要做好传与带。家长是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耳濡目染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你的穿戴、举止、观点、接人待物等,无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道德应当人人都明白。
四则要创造和谐文明的家庭环境。居家里外,干净、明亮、整洁、有序。去朋友家串门,有的家庭还很注意家风家教文化,悬挂着激励感人的家训格言,如“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天宽地莫若宽以待人”、“敦行致远,吃亏是福”、“家和万事兴”等等,让人置身其中,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一种清新雅致的感受油然而生。
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触里,谆谆诱导,亲切教诲,热情鼓励,严格要求,无不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并且影响到邻里和社会。让大家都来关注家庭文明建设,给社会留下一片和谐、一片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