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奋斗的故事简短
高考励志故事:能救你的只是你自己的奋斗
唐纳德认为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他爸爸因心脏病去世时,他才21个月大,哥哥5岁。她虽无一技之长,又没有受过,却依然负起抚育两个的。
唐纳德9岁时找到了一份在街上卖《杰克逊维尔日报》的工作。他需要那份工作是因为他们需要钱,虽然是那么一点点钱。但是唐纳德害怕,因为他要到闹市区取报卖报,然后在天黑时坐公共汽车回家。他在第一天下午卖完报后回家时,便对妈妈说:“我再不去卖报了。”
“为什么?”她问道。
“你不会要我去的,妈妈。那儿的人粗手粗口非常不好。你不会要我在那种鬼地方卖报的。”
“我不要你粗手粗口,”她说道,“人家粗手粗口,是人家的事。你卖报,不必跟他们学。”
她并没吩咐唐纳德该回去卖报,可是第二天下午,他照样去了。那天稍晚时候,唐纳德在圣约翰河上吹来的寒风中冻得要死,一位衣着考究的女士递给他一张5美元的钞票,说道:“这足够付你剩下的那些报纸钱了;回家吧,你在这外面会冻死的。”结果,唐纳德做了他确信妈妈也会做的事——谢谢她的好心,然后继续待下去,把报纸全卖掉后才回家。他知道:冬天挨冻是意料中的事,不是罢手的理由。
等到唐纳德长大了以后,每次要出门时,她都会告诫他:“要学好,要做得对。”可能遇到的事,几乎全用得上这句话。
最重要的是,她教他一定要苦干。她会说:“要是牛陷在沟里,你非得拉它出来不可。”
没有人会像奇迹一般出现前来救你。能救你的只有你的苦干决心和出头的决心。
这篇有关于能救你的只是你自己的奋斗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电影明星名人故事:奋斗着的青春最绮丽
有人说,年轻就是青春。也有人说,年轻就是资本。我们应该在年轻时勇敢去诠释属于自己的青春,靠自己的青春赢得更多的资本。要知道,年轻时,就该出去闯闯,寻找属于自己的正真舞台。
有一个姑娘,有一些任性和嚣张,还有一些叛逆和疯狂;有一个姑娘,眼神清澈,笑容无翳,纤腰长腿,小麦肤色,行处灵动如流水,说话噼啪似炒豆。她健康,她个性,她的青春像一树一树的繁花,粉白黛绿,灿烂得令人妒忌。这姑娘,是米莱,又是钱小样,但归根结底是王珞丹,独一无二的王珞丹。这位新晋80后甚至90后代言人,人气已冲到了火星上,她的爆红,原因无他,正是青春的胜利,青春的酣畅淋漓。
我的青春我做主
粉丝“丹磁”们最初爱上王珞丹,是因为《奋斗》里的“米莱”。虽不是女一号,但这角色实在太讨巧:美貌和财富齐备,善良与风趣兼具,偏还痴情得九头牛拉不回,这样的女孩,人间烟火中怕是难觅芳踪。相比之下,《我的青春谁做主》里的“活宝”钱小样更草根,更现实,深得80后的欢心。
谈起钱小样,王珞丹用八字评价:“亦正亦邪,亦动亦静”。钱小样是谁?是王珞丹,也是你,是我。她有我们全部的缺点:自以为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别人碰过的不算壁,自己不栽过的不算跟头”。她满脑袋理想,满肚子主意,为自己做主不惜离家出走,擎着中专文凭就敢从银川杀进北京,由着个性一顿瞎扑腾,然后被现实呛得七荤八素。
然而这个一根筋姑娘的可喜可贵,正在于她的百折不挠、乐观无敌,无论生活如何打击她,始终“傻笑”着蹦不息;在于她有一个大路通天的幸福彼岸不去,偏要向长辈禁止的阴沟里踽踽独行,当她学会背起责任,俯下身躯,却永远学不会放弃爱情;在于她的知足常乐,蚂蚁有蚂蚁的幸福,别人吃一碗还吃不饱,咱有一粒就乐半年。
王珞丹上蹿下跳地奔向了钱小样,她演得太投入太忘我,以至于电视剧杀青那天,她悲伤地在博客上写道:“我就这么被钱小样抛弃了。”但,看她简约而不简单的人生履历,不由人不感慨:王珞丹简直被钱小样附体了。
跟钱小样一样,王珞丹生性叛逆、不羁,爬树上墙的像个男孩,而且打小就爱自作主张。中学时,因不甘心被老师冤枉,竟当众跟老师掐起来,险些被学校开除。父母见这孩子如此叛逆,生怕她惹事,只好严加看管。母亲更从不准她和男同学结伴出去玩,男生打来的电话也一律扼杀在摇篮里。
进了师范后,王珞丹的酷劲儿愈发张扬,单薄得像纸片似的姑娘竟学起了激爆的架子鼓,还加入了校乐队。这个被帅气的文艺男青年垄断的特长,成了王珞丹的看家秘籍。当时全校只有她一人会打架子鼓,风头可想而知,“人人都认识我,那时候我走路不看地,看天,比现在还牛。”
跟《我的青春谁做主》中苦口婆心的家长一样,王珞丹的父母也为她规划了一条“不出错”的道路:考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将来进入稳妥而踏实的教育行业。王珞丹却临时变卦,要考北京电影学院,“我特自信地跟他们说,今年考不上,我明年再考,还是考不上,第三年再来。如果连续三年考不上,我就服了,绝对安安心心回老家当老师去”。她的这份执着和勇气到底打动了父母。
从家乡内蒙古赤峰到北京,隔着两座山峰。那个多风的春天,王珞丹住在北京邮电大学旁边的一个招待所里,白天风尘仆仆地去上表演辅导班,晚上就关起门来练歌,或举着报纸练习朗诵和背台词。回想那段时日,王珞丹感慨万千:“大多数父母都要替孩子的青春和前途做主,希望把孩子拴在裤腰带上,这样的年轻人出不了大错,但也成不了大事。感谢我父母在我追求梦想时没有阻拦……”
凭着在师范习得的文艺功底,和一首令师生至今印象深刻的摇滚歌曲《无地自容》,2001年9月,王珞丹如愿成了北影表演系的学生。
“其实刚入校那会儿挺受打击的。第一次在食堂遇见我们班男生,他从别人那听说我跟他一个班的,他都惊了,和我擦肩而过的时候特大声说:‘我们班女生怎么这么难看啊!’”这事让她深感困惑,比她漂亮、聪明的人比比皆是,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
开始,王珞丹总觉得班主任对她比对别人严厉,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知道,当初许多老师不看好她,“以前招过一个我这类型的女孩,没‘出来’,大家觉得这类型不适合在演艺圈待,这不浪费名额吗?”是班主任顶着巨大压力招了她,并告诉她,因为她是一张白纸,只有白纸,才有可能在上面画出美丽的图案。为了不负师望,大学四年,“这张白纸”一心扑在了学习上,像海绵一样疯狂汲取知识,常在排练室待到凌晨才走,光经典电影台词就手抄了好几大本……做喜欢的事,怎肯虚度光阴
像我这么得瑟的人
只做喜欢的事,只说想说的话,口无遮拦,我行我素,这种“得瑟”性格,很让家人为王珞丹捏一把汗,她却不以为意。
2004年,王珞丹以配角身份进了一个剧组,没自己的戏份时,她拉着一个演员回休息处聊天去了。制片主任为此大发雷霆:“那么大的腕儿都在现场待着,你们有什么资格待在车上!”王珞丹的犟脾气一下上来了:“腕儿待在现场因为场场都是她的戏,后面两场都没我的戏,我为什么不能休息一下?”谈起往事,王珞丹仍然坚持自我:“可能有人觉得我特别各色,但作为新人,我希望受到的待遇是平等的。也许慢慢地,我会磨掉一些棱角,但本质上绝对不会变。”
她的“得瑟”还表现在接戏非常“挑食”。名演员“挑食”证明自己的身价,那是“范儿”,而她只是个小人物。她的理论是:“一个角色红不红只有天知道,既然如此,我干吗不挑自己喜欢的?只有演喜欢的角色才有冲动,才能演得好。”为此,她差点与《奋斗》失之交臂。
当初赵宝刚导演为《奋斗》选角儿时,找到王珞丹,说看过她演的海岩剧《阳光像花一样绽放》里的“单娟”,《奋斗》有一角色露露是个很酷很拽的女孩,气质相似。不料被王珞丹一口回绝:“我不想演与之前类似的角色,没法再超越。”她说想演米莱。赵宝刚问:“是不是不让你演米莱,你就不演了?”“是。”王珞丹毫不犹豫。
朋友们都问王珞丹是不是“脑袋被门挤坏了”,“那可是赵宝刚啊,和他合作太容易出名了,先合作以后再挑角色啊”。
不料第二天电话就来了,赵宝刚同意她演米莱。为了配合王珞丹的容貌气质,他还不惜修改了剧本。按当初的设想,米莱该是个白皙丰腴的女孩,以证明家里阔绰有余粮,而王珞丹又瘦又黑,全然不像。所以只好把米莱的爸爸从文雅儒商改成了做建材生意的土大款。
看过《奋斗》的观众没有不喜欢米莱的,赵宝刚也发现了这姑娘的可塑性,便在《我的青春谁做主》筹拍的第一时间联络了王珞丹,她“挑食”的老毛病又犯了:“小样这角色太闹了,我怕观众接受不了。”当时她手上有5个剧本,不知如何选择,就列了一张表格评分,“好导演加10分,好的演员阵容加10分,好的播出平台加10分,片酬加10分……结果,还是赵导的戏以总分70胜出”。
拍赵宝刚的戏是很有压力的,“拍戏时赵导几乎不夸我”,看别人的戏,赵导会乐,看她的戏,则一直很严肃,甚至发脾气。一次,赵导好容易乐了,王珞丹却哭了,“得到他的肯定,对我来说太难了”。有一场她在车上高唱《北京的金山上》的戏拍了好几天,唱了上千遍。赵导事后解释说:“王珞丹像个皮球,压得越低,弹得越高。”
两部青春励志剧的热播,让王珞丹成了新一代青春偶像。有一次她跟朋友吃涮锅,穿得很随意,素面朝天的,正蹲在凳子上甩开腮帮子大吃,有人拍她肩膀,一回头,那人惊呼:“真的是米莱!”当时她特不好意思:“还好这时代崇尚个性,我这么得瑟的人才有机会施展。”
未来无限大
或许在旁人眼里,王珞丹显得自我而叛逆,但在她看来,“虽然大家都说80后叛逆,可赵宝刚导演说他们那代才叫叛逆呢,和人发生矛盾了,板砖直接就拍过去。我们80后再怎么自我,也还是会有价值判断标准,局限在一个框架里”。
有人说,80后自负、物质、游戏人生,与钱小样对待爱情的态度截然相反。小样放着成功男士高奇不嫁,非要跟定没钱没房没车负债累累还折进大牢的方宇,让人感觉不现实。王珞丹立马反驳:“80后一点儿不物质,他们其实特有闯劲,因为还没失败过,还没被算计过,像钱小样一样,只管往前冲,坚信自己能闯出一片天。80后同样是有理想的一代!”
王珞丹形容自己的性格是:红色与蓝色的综合体。一面,如红色热情阳光,笑神经发达,经常自个儿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能玩能闹,旱冰、攀岩、架子鼓,样样精通;另一面,又如蓝色安静平和,没戏拍时就宅在家里,看书,弹琴,写博,遛狗,睡觉,完全自得其乐,爱好广泛的好处即是,永远不会闷。
拍戏,她喜欢挑战不同角色,立志做“千面女郎”,她也爱尝试新事物、新领域,自己设计过衣服。“也许将来会做服装设计方面的工作呢,不一定一辈子当演员啊”。她像个孩子,永远有好奇的眼和蓬勃的心,贪婪抓取着异香的糖果。而世界如一个五光十色、充满能量的大魔方,不断诱惑着她去探寻,她的未来不可限量。
黄海波的奋斗名人故事
黄海波跻身内地片酬男演员前十位,但他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剥削”着,片酬几乎为零。但他十分珍惜这五年没有收益的岁月,珍惜那些别人不屑一顾的机会,只挣两千元但付出一万元的努力。
黄海波从电影学院毕业的那会儿,最红的男演员是陆毅和陈坤,“真是太帅了,打开电视,全是俊男美女,我很认真地想了一下自己,我这形象也就能演个男七号吧。”黄海波的自知之明令他十分沮丧。
更沮丧的是,黄海波连演男七号的机会都得求人。黄海波是黄磊的得意门生,没钱的日子难挨,黄磊就分了一堆演出票给他,让他去卖票,卖一张票提成五块钱。黄海波站在剧院门口,看见戴着墨镜的许晴走过来,不动声色地说:“小姐,你喜欢看话剧吗?黄磊班排的,希望你支持!”
“黄磊是你的老师?”面对许晴不相信的眼神,黄海波回答:“对,他是导演,我的名字叫黄海波。”于是许晴买了四张一百元的票,黄海波喜滋滋地说:“谢谢许师姐,我的名字叫黄海波。”
黄磊觉得奇怪,黄海波为啥每次都要不厌其烦地向别人说自己的名字呢?黄海波笑而不答。
黄海波死缠烂打式的卖票,使他成了销量冠军。当大多数同学挤在地下室吃泡面的时候,黄海波已经能够靠卖票的提成租一套有暖气的公寓住,还能买几件好衣服包装自己。虽然没有剧组主动找黄海波,但他依然一身光鲜地揣着照片奔波于各个剧组,碰到许晴,老远就甜蜜蜜地打招呼。许晴困惑地想了半天,黄海波爽朗地回答:“我是黄海波呀,你在我手里买过几张票,你忘啦?”几番寒暄下来,许晴就把黄海波直接带到导演面前,男七号的角色就这么定了下来。
就是靠着在卖票时积累的人脉,黄海波渐渐踏入演艺圈。很多时候,抠门的导演甚至会直接和他商量:“我再多给你几句台词,让你出名的机会更大点,片酬就免了吧。”黄海波不假思索地应承下来,尽可能多地为自己争取露脸的机会。
再小的角色,黄海波也会很努力,有一次,他从马背上摔下来,肋骨断了三根,被大家笑话:“没见过配角还能伤成这样的。”但是,导演很欣赏黄海波的这种“挣两千却有一万的范儿”,有合适的角色总想到他。不过几年时间,黄海波就成了“香饽饽”,片酬稳健上升。
黄海波和海清是同班同学,都属于大器晚成型,两人合作时,黄海波已经不是“零片酬”的龙套演员了,但依然没有成名。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没有找准对的合作伙伴。为了改变局面,黄海波开始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思来想去,海清就成为最佳人选。
黄海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海清,俩人制订了一个周密的计划:首先合作拍一部戏,两个人都必须是男女主角,同时,这部片子还必须得适合两人风格,能够保证名利双收。俩人捆绑上市,“打包”的价格也比剧组单独挑选男女演员低许多。
很快,俩人就与《媳妇的美好时代》剧组签约了,对方满足了他们所有的要求。黄海波凭借该片一举打破沉寂多年的尴尬,他和海清的片酬也翻了一倍。
有一天,俩人聚在一起聊起了春晚。黄海波说:“咱们干吗不去演个小品节目上春晚呢?”没想到,他与海清的小品一路畅通无阻,最终登上了央视春晚。
随着自身的强大,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自己当老板。黄海波再也不愿意被剥削了,他也想自立门户,不过他也深知,以当前的实力和名气还不足以撑起一个公司,这让他有些苦恼。
一次,黄海波从摄影棚出来,看到棚外站着不少正在试镜的演员。看到他们竞相向导演推荐自己的情景,黄海波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从前。黄海波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不开一家演出公司,将那些具有潜力的艺人招募旗下,替他们招揽角色呢
黄海波从电影学院的毕业班和在剧组外讨角色的艺人堆里,挖掘了很大一批“潜力股”。黄海波很照顾他们,自己和导演谈戏也不忘带上几个“员工”向导演推荐。“员工”也倍加珍惜机会,真正的实力加上努力,令导演刮目相看。渐渐地,黄海波的艺人公司在圈里出名了。
有需求就有市场。如今,身为老板的黄海波已将旗下艺人分成几个类别,有主攻喜剧的,有主攻情感剧的,还有主攻动作片的,几乎就是一个大而全的艺人中转站。黄海波以独到的眼光发现演艺市场的空白点,独辟蹊径地添斤加两,壮大自己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梦想和财富。
天才奋斗的故事
他曾是全民关注的“天才球童”,8岁开始练球,11岁单杆破百,15岁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台球冠军。16岁时他闯入世界球坛,成为斯诺克球坛史上最年轻的中国面孔。18岁击败“台球皇帝”亨得利,19岁就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奥沙利文,在台球界破下21大记录。他就是中国台球运动员丁俊晖。
“第一次接触台球是因为我爸爸。我们当时我们家楼下有个小卖店,店里面有两张北方的那种黑吧球台,一开始看大人们玩,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一个东西,看不懂规则我都,我就知道把那球打进去,就挺好玩的,然后后来我也想上去试试,但是我肯定不会跟他们玩,然后就去到那个,边上那个那张坏的台子那里,用一半儿,然后拿一杆就往那一捅。后来也是听我父亲说的,我完全没有印象,他说我帮他打了一盘球,然后把他那个朋友打赢了,这个我一点印象都没有。”
“在那几年没日没夜地训练,一天训练时间都是在12个小时吧,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训练。我觉得我童年的记忆就完全就是在台球上,不是很清晰,没有过过正常小朋友的一些童年生活。不过我觉得,当你在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而去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失去很多别的东西,你不需要跟人家比较,我没有这个,我没有那个。因为你正在朝着你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吧,其实没有想太多。”
“我父亲是听了朋友的一些建议,他说这小孩他对球的感觉特别好,希望我爸能够让我去学习一下,去练一下,看看怎么样。然后紧接着就是我爸就是,就把我带到那种正规的俱乐部,我那时候就直接就接触上了斯诺克。那台子好大好大,我根本就,那台子就到我这儿了,我基本上就是踮着脚才能打球。直到两年以后吧,我在十岁的时候打了第一杆过百,然后我爸爸就当时,在宜兴也开了个球房,他希望给我有个更好的训练环境。”
“我父亲对我比较严格,他不苟言笑,对我永远都是板着个脸,这样。我就跟我父亲说,我说,我可能我不想上学因为我在这方面,我想把自己的所有都投入到台球这个事业上去,我想该放弃的时候了。他想了一会儿,他也没说话,就是沉默。然后一会儿,他说,问我你确定是你要选择这条路走下去,我说是的,然后他也没说什么,就这样。很简单的一些对话,这样就结束了。然后我们第二天没有再说别的事情了,第二天早上他就把我拉起来了,直接拉到球房里,就这么开始了我的修行之旅。”
“在16岁之前是不能够打职业赛的,然后等了一年,在****年转职业,那时候我好兴奋,我终于可以一个人跑出去了,我终于不用再受父亲的管教了。那时候就是很期待,一个人跑到国外去,没有,无拘无束地,就是自己想干吗干嘛吗。其实当时给我的感觉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来劲,我见到英国选手,我就想打败他们。我在打前几年在打资格赛的时候,我一见到他们,我就特别狠,我一见到他们就心中有一股火,我就想把你们打败。然后确实也打得非常好,一去的就能够在第一年能够留在职业赛上,也是对我有很大的鼓励。”
撒贝宁:说这个,斯洛克啊,我就发现丁俊晖很有意思,他跟我站的距离永远保持一杆的距离,你能站近一点吗,没关系,但是我们知道啊斯洛克这个台球桌上是有不同的颜色,现在你闭上眼睛一想,哪个球让你觉得最亲切,哪个颜色
丁俊晖:我挺喜欢白球的。
撒贝宁:因为白球是你每次要打的球。
丁俊晖:因为我特别喜欢白球,因为就是它一副新球拿出来的时候,特别亮,特别干净,特别纯净,然后就是很喜欢这个白球,打上去的感觉也非常好。
撒贝宁:而且白色的球永远带着一种未知的状态,因为你打到它,它再碰撞到哪一个的,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是你不知道的,这是比赛最刺激的地方。
“青年代表:您成为父亲以后,您希望您的孩子还继续打台球吗
丁俊晖:我的想法不是非常希望他打台球。
撒贝宁:不希望子承父业
丁俊晖:其实我的观点就是,真正的选择在与孩子本身。
撒贝宁:这个答案有点出乎我的预料,丁俊晖从他个人来讲,他不是太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也打台球。前两天我的一个孩子也是,什么,这些年轻人啊,听了一下午,就专门听这些,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也是,过这个满百日了,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摆了一堆东西,让他抓,结果这孩子一把抓起一支钢笔,他爸妈高兴啊,这孩子以后是个搞学问的呀,是个作家,我待会的赶紧给他打电话,我说不一定,也许他今后是一个台球冠军,因为他抓了一根杆。”
青年代表:你想一想,你看一看,人们都说啊,青春无悔,你想想你这个完全被台球占据的青春,你也觉得是无悔的吗
丁俊晖:其实看你要做什么事情了,如果是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一路下来,确实有点悲惨,但是我一直在玩自己喜欢玩的东西,有一点我确认的,我肯定不会后悔的,因为我把这个事,我做一件事情,其他事我可能做不好,我只做一件事情,但我把这个事情一定要做到最好。
青年代表:然后如果要说后悔的话,你的青春里有什么是让你后悔后或者是遗憾的事情呢
丁俊晖:****年世界业余锦标赛,打到前四,然后输掉了,因为在那一年,我把亚洲所有的比赛都拿过冠军了,就哪一个比赛我没有赢,但是在哪一年之后,第二年我又打职业了,就不能再参加那个比赛了,所以很后悔,没有把职业赛之外的赛事能过在同一年全部获得了冠军。
撒贝宁:所以你看,你的问题都是白问的,他是一个生活在台球世界里的人,你问他,你后悔吗?我不后悔,因为我热爱台球,那你最后悔的是什么,最后悔的是台球没有打好,所以你问他所有的问题,他都会离不开台球。
歌手萧煌奇的励志奋斗故事
萧煌奇是一名视障歌手,出生时因先天性白内障而全盲,4岁时动了眼部手术后成为弱视,15岁因用眼过度而再度失明,下面是关于他的励志奋斗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1976年萧煌奇带着先天性的白内障出生,他来到这个世界,却不知这个世界的模样,四岁的时候他接受了眼部手术,开始可以看见朦胧的大千世界,如正常人一样地生活。
可上帝似乎很喜欢开玩笑,高一的一个下午,他和同学在专用篮球场玩着篮球,他站在篮球架下接到同学传来的球,投篮未进,他跳起来抢篮板时却发现原本很大的篮球变成了小黑点,世界变得昏暗,他伸出手,却再也接不到任何球。
从天生白内障,到见到光明,再到全盲,人生起落到了让他觉得荒诞的地步,一向乐观的他根本无法泰然地来面对这一切。
他害怕,无助,焦躁。幸好他读的是盲校,老师发现了他的不对劲,并开导他说,只要学会怎样生活,找到属于看不见的信心跟力量,眼睛就会无处不在。
他用一年的时间来让自己沉淀,学习盲人该学习的一切,当明白所有的悲惨都已成定局的时候,他开始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不管他处在什么样的情绪里,始终陪着他的是吉他和那些饱含情绪的音乐。老师和同学,鼓励他参加歌唱比赛,就在这一年,他获得第八届残障人金鼎奖歌唱比赛第一名,他忽然明白自己抓住了老师所说的,那无处不在的眼睛。
2002年,他把心里所有的心思都写在一首名为《你是我的眼》的歌曲里,该曲荣登金曲榜,一跃成为KTV排行榜的冠军,没有大的宣传,刚出道的萧煌奇入围了金曲奖“最佳男演唱人”与“最佳作词奖”,音乐成了他的眼睛。
2010年,一首由黄小琥演唱的《没那么简单》在KTV里感动了许多人,也唱哭了许多人,而这首《没那么简单》便是萧煌奇为黄小琥量身创作的。
萧煌奇和黄小琥相交已经很多年。多年前,萧煌奇的爸爸为黄小琥家做装修工程,他把爱唱歌却无处施展才华的儿子介绍给黄小琥。听过萧煌奇的歌后,黄小琥非常欣赏,带着他去很多Pub驻唱,说服那里的老板,让他有工作机会。
在那段时间,小琥会鼓励安慰他,开车载他去自然美丽的风景区,并用她的眼让他的世界绚烂起来。当然她更欣赏他的音乐创作能力,所以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向他邀歌,萧煌奇对黄小琥的感谢自然是不需用言语,于是他想用一首适合黄小琥的歌曲来报答她。
《没那么简单》,真实地写出了黄小琥的心态,也写出了将近三十岁女人的心情,这首歌在黄小琥出于真性情的演绎之下,席卷了华语歌坛,把他们送上了事业的高峰。
萧煌奇从不介意别人叫他盲人创作歌手,他的眼睛虽然看不见,可是心里很坚强很清晰,他是用耳用心去感受别人的感情。从小到大,从家人到社会,有许多的人都给了他无私的爱,他把这些感激化成歌声回报给所有的人。
从出道开始,萧煌奇凭借他充满真情的音乐年年入选金曲奖,2008年,2010年分别夺得金曲奖“最佳台语男演唱人”。而他全部创作的《真情歌》这张专辑获得了最佳台语专辑奖,拿奖的那一天,当主持人念出了“萧煌奇”三个字,这时他看见了无数双支持他的眼睛,这一刻世界就在他的眼前。
他获得了成功,找到自信,有了强大的力量,可沉静下来,他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有一天眼睛能再看见,跟自己喜欢的朋友、家人一起环游世界,把我自己的音乐带到世界上每个角落,让更多人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萧煌奇。
奋斗的哲理故事
喜欢绘画,是在他读中学的时候,由于他不羁的性格,从第一次拿起画笔,他的眼睛里便没有一位崇拜的老师,他对那些绘画教材上的理论和方法,从来不屑一顾,也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只管随意画下去,完全由着性子,自由地挥洒。
他报考过好多所艺术院校,但他特立独行的画作,始终未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失败,一个接一个,爆豆似的,劈头盖脸地打在他青春飞扬的脸上。
有老师善意地劝他,不妨去参加一个辅导班,先摸一摸艺考的正路,免得走了弯路。
他自然是不肯听的,依旧按着自己的心思,画自己心目中的“杰作”,连续三年参加艺术院校的美术科考试,他都铩羽而归。一颗倔强的心,也曾被失败磨砺得在某一刻柔软过,曾呆呆地望着那些画作,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误入了歧途。然而,他最终还是不肯低头,仍在自己认准的道路上磕磕绊绊,直到昔日的同窗大多已从艺术院校毕业,有的成了小有名气的画家,有的成立了创作室,有的做了艺术院校的老师,他的作品依然无人问津。
偶尔,他听到有人私下里嘲笑他是“给凡高磨颜料”的,早已对考学无望的他,也只是淡淡的一笑,什么都不说。
父母对他的偏执,很是头疼,但软硬兼施的结果,是他初衷不改,只得无奈地看着他“走火入魔”,彻底放手,不再管他。
好在那位当煤矿老板的舅舅,很喜欢他,给他大把的钱,任他背着画夹,天南海北地游荡,尽管他的画作,没有丝毫艺术细胞的舅舅也根本看不懂,但就是宠着他,近乎溺爱地随他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天马行空。
那年六月,烟雨迷蒙的周庄,临河的阁楼上,饮罢一碗米酒,望一眼窗外形形色色的游客,他陡然生出作画的冲动,便拿起画笔,在餐桌上飞快地勾勒起来。
“好画!”不知何时,一位很有些仙风道骨的老者站在了他身后。
“真的?”第一次听到有人赞叹,他竟有些羞涩,尽管他骨子里一直坚信自己虽然画得不是很好,却也绝非一无是处。
“有境界,有个性,只是力度大了一些,露出了明显的生硬,许是年龄的缘故,但假以时日,自会大有改观。”老者微笑着拈须点拨道。
“多谢大师指点!”已敛了许多傲气的他,听老者的评语还是很顺耳的。
“若想画得好,须苦心品悟。”老者扔下这句话,便翩然而去。
再漫步在周庄弯弯曲曲的河道、桥梁和小巷间,他一遍遍咀嚼着老者赠他的寥寥数语,幽闭的心扉,陡然射入了一丝光亮。
两年后的一天,他在街头作画时,被香港一位著名的书画收藏家看到。那位收藏家竟然让他开价,说要收藏他近两年创作的所有作品。
他起初以为收藏家是在开玩笑,便随口说了一个相当大的数字,没有想到收藏家居然一口就答应了。
他惊讶地问收藏家:“我可是一个不知名的画家啊,出这样的高价,难道您不怕投资失败?”
收藏家一脸自信道:“年轻人,我不会看走眼的,你的画作一定会让我赚钱的。”
果然,又过了十年,他终于声名鹊起,作品畅销海内外,一幅画作动辄数百万元。而他,此时刚过不惑之年。
如今已经客居意大利的他,在一次接受罗马电视台的专访时,谈及自己的成功经验,他给出了平淡而耐人寻味的六个字——弯路也能走远。
当年那些在绘画路上顺风顺水的同窗,虽然也各有收获,但都没有他的成就显著。或许真的像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说的那样——曲径通幽,通往艺术深邃境地的道路,更喜欢弯弯曲曲,而不是笔直顺畅。
而他,也由衷地庆幸,自己没有轻易地转身,才赢得了今日的柳暗花明。
明星姚晨的励志奋斗故事
姚晨带着另类的光彩脱颖而出,站在了舞台最中央。在她身上,你看不到传统女明星的经典奋斗轨迹,她的“拼”更像是一个人的战斗,你知道关于她的励志奋斗故事吗?一起来看看吧:
对姚晨来说,“拼”显然不是一个体力活,时刻机警备战亦不是她的人生姿态。“拼在当下”,对姚晨来说是顺势而至,是尽力而为。在这个“最好的也是最坏的时代”,姚晨的“拼” 更加优雅、也更加形而上。能踏实、职业地吃好每一个当下“砸到头上的果子”,这是姚晨的“拼”,亦是她“幸运”的冰山一角之下潜藏的根基。
“吃好每一个砸到头上的果子”
——拼的是人生姿态
5年前,《武林外传》里的郭芙蓉“排山倒海”地拥有了第一批拥趸,他们爱称她为大姚。此前,鲜有女演员这么放开演戏;3年前,《潜伏》里的翠萍用独特的表演征服了那些甚至不看电视剧的人,而银幕外的姚晨更是敢把自己的素颜照贴上网络,同时不忘自嘲。此前,鲜有女明星这么真实做自己;2011年,这个大嘴女生真正走向演艺生涯的巅峰,她是拥有巨大话语权的“微博女王”。此前,鲜有女明星被人称为“公民”。
是的,时代变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靠德艺双馨行走江湖的老戏骨,也不同于把人生当成缤纷秀场的“新戏霸”。在“微博时代”,姚晨为女明星赋予了全新的定义,也肩负起了更多的责任。姚晨红了,她红得不靠绯闻不靠话题,甚至不完全靠角色,她红得顺应时代又剑走偏锋。姚晨在化妆间对着镜子里的记者说:“我在微博上关注最真实的生活,这是老天派给我的一份工作,他选择了我,我有责任去这样做。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无论怎样,这是我们的时代,我们得爱它。”
姚晨总说自己懒:“我们团队的人很郁闷,他们老说你看人家那谁拍了什么杂志,那谁又参加了什么活动,可我们永远都是在给你推掉各种活动,不合适吧?”姚晨调侃自己说:“比如人家问,大姚说说你成名前辛酸的经历吧。我想了半天真没有什么辛酸经历啊。我不会刻意去够什么东西,但有什么果子砸我头上的话,我还是会认真地把它吃了。”这席话让人想起北影老师对她的评价,“很多人觉得姚晨没心机不聪明,但她扎实,这恰恰就是她的心机和聪明。她不是那种你给什么她听什么的人,她会用脑子想”。说起姚晨形而上的“拼”,编剧宁财神也有话说:“2002年第一次见到姚晨,瘦小,不好看,你看她毫不出奇吧,但她的表演又很有说服力。她走内心的路子,在演技上特别钻。”
姚晨不强求、不拧巴,她懂得顺势。就像冯小刚说的:“姚晨不是急赤白脸、野心十足的那类演员,她顺其自然,相信水到渠成。”
“不当花瓶”
——拼的是人生容量
对姚晨而言,2011年算得上成长蜕变密度最大的一年。她是笃信爱情的动物,2011年年初的婚变,平静的生活掀起轩然大波。现在再说起,尽管内心波澜仍在,但面对外界,姚晨已经强大而平静:“前一段感情,我们更像一起长大的两个玩伴儿,说话比较肆无忌惮。但任何一种关系,都要有分寸,不懂分寸就会互相伤害。”好在她仍然相信爱情,亦在慢慢恢复体察幸福的能力,她说:“变故锻造了我。如果对你来说最糟糕的事情都已经经历了,那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
在那段最难熬的“失望之冬”,她疗伤的办法是充实自己,把自己放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中去。2010年6月她欣然接受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代言人的邀请。受命后姚晨探访了马尼拉城市难民,2011年年初又探访了泰国的梅拉难民营。“没想到的是,这次探访让我收获了很多温暖,自己也放开了很多。”打开了国际平台,很多女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努力学英语。聊到此处,大姚感慨地长叹一口气:“是啊,学英语太重要了,看望难民时,他们还是希望能跟你更直接地沟通,我原来是一个懒人,但现在是现实推着我往前走。”
姚晨是个学习能力和学习欲望都非常强的人,宁财神说:“姚晨善于积极寻找规则,比如怎么把戏演好,她的团队应该找什么类型的人……她在努力学习所有这些事情。”作为“千万粉丝”的“微博女王”,2011年她学着如何善用微博平台、如何正确行使话语权,学着充实自己、收放自如。她有一帮媒体精英的朋友,现在的阅读口味更是倾向目标读者定位为男士的时政类杂志。“在我之前,中国可能没有一个演员这么频繁地掺和到公共话题中,怎么做才是最正确的,都要靠自己琢磨。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客观,不能愤青、激进。”
对话姚晨
问:你曾经引用狄更斯的话,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对你来说是什么样的
答:任何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但无论如何它是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必须毫无选择地爱它。我一直把心态调整到“接受状态”——好与不好,幸与不幸,我接受一切。
问:在这个时代有两种普遍的心态并存,一种是逆流而上全力赶上时代步伐,还有一种人选择与这个时代保持距离,尽量避免与之发生碰撞,哪种是你的选择
答:我会选择后者。“拼”可能从字面上理解有一种为了生活而打拼的意思,但“拼”也有好多种解读,现在每个人都活得特别累,所以你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特别重要,这也算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拼”。
问:2011年对你是挺不平凡的一年,结束了一段感情,也有一些社会角色的转变。回望这一年,你会如何总结
答:这是我成长的一年。成长是有代价的,但是你无法跟它计较得失。2011年也是我哭得最多的一年,好像把后半生的眼泪都流完了。幸好,那时候作为联合国难民署代言人,要去探访泰缅边境的难民营,本来还担心自己没有力量去帮助难民,没想到反而是他们给了我很多温暖和力量。慢慢地我知道了,每个人都要向善、向好、豁达,那样生活才会有光。
名人奋斗励志故事
耍贱、撒娇,是他化解冲突的方式。在《奔跑吧兄弟》里,一旦发现情况不妙,抱大腿、耍无赖都成了自保方式,这些方法被他形容为智取,跟李晨“大黑牛”似的横冲直撞截然不同。
但或许正是应了“撒娇好命”的预言,陈赫无疑是幸运的。第一部戏《爱情公寓》一炮而红,首次出演电影《微爱》就和顾长卫合作,客串《匆匆那年》票房轻松过五亿,甚至他拍的每部电视剧都能很快播出,没一部积压。这种好运并不是每个演员都能拥有的,而他也很知足:“我现在已经很好了,没有资格再去争什么了。”
录制《奔跑吧兄弟》时,总会引来不少群众围观,挨个叫着明星的名字,“邓超、李晨、王宝强……”到了陈赫,喊的却全都是“ 曾小贤”,陈赫每次只能无奈地转过身,把背后“陈赫”的名牌给他们看。
《爱情公寓》让“曾小贤”成了陈赫的代名词。他也不是没有想过要摆脱,他曾接过一部正剧,扮演的人物甚至有点苦情,但反响一般,观众看惯了贱兮兮的曾小贤,实在不习惯他突然苦大仇深。就连客串《匆匆那年》,扮演的苏凯是个会打篮球的人气学长,但当大银幕上梳着中分头的苏凯回眸,慢镜头扫过,影院里的观众全在笑。在陈赫为数不多的出场时间里,爆笑始终是观众给予的最直接反应。
“我是真的很努力地去演帅哥,真的,但没有办法……”陈赫的辩白似乎没有说服力。不管是《微爱》里幻想女神的丝编剧沙果,还是《奔跑吧兄弟》里的吐槽小能手,抑或《爱情公寓》里被众人嫌弃的“曾小贤”,“贱”都是他们身上最大的特点。在当今语境里,贱代表乐于自嘲、幽默感,与吐槽和自黑的流行文化精神不谋而合,这正是陈赫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
现在的他并不介意“贱男”的标签:“贱已经不是贬义词了,它可能代表善良、温暖。” 他也并不急着摆脱谐星定位,“就像是周星驰,如果周星驰演苦情片,你们也好难接受吧?所以我没有必要扔掉曾小贤,甚至可以尝试在已有条件下去丰满他。”
陈赫如今的工作满满当当的,宣传完《微爱》之后,接着拍摄《医馆笑传》,然后是战线长达几个月的《奔跑吧兄弟》。他坦言自己不工作的时候是个话很少的人,有时候更愿意面对电脑玩游戏。但开工又会不一样,会让自己保持鸡血状态,会说话逗大家笑。他的身上似乎有个开关,action!那个贱兮兮的“陈赫”就来了,贫嘴、卖萌、耍贱都是一把好手。
激励人努力奋斗的小故事
兔子的胆小是出了名的,经常受到的惊吓总是像石头一样压在它们的心上。
有一次,众多兔子聚集在一起,为自己的胆小无能而难过,悲叹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危险和恐惧。
它们越谈越伤心,就好像已经有许多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而这也就是它们之所以成为兔子的原因。到了这种地步,负面的想像便无止境地涌现出来。它们怨叹自己天生不幸,既没有力气和翅膀,也没有牙齿,日子只能在东怕西怕中度过,就连想要抛弃一切大睡一觉,也有什么都听得见的长耳朵的阻扰,赤红的眼睛也就变得更加鲜红了。
它们觉得自己的这种生活是毫无意义的,这又成了它们自我厌恶的根源。它们都觉得,与其一生心惊胆战,还不如一死了之好。
于是,它们一致决定从山崖上跳下去了结自己的生命,结束一切烦恼。就这样决定了,于是它们一齐奔向山崖,想要投河自尽。这时,一些青蛙正围在湖边蹲着,听到急促的脚步声,如临大敌,立刻跳到深水里逃命去了。
这是兔子每次到池塘边都会看到的情景,但是今天,有一只兔子突然明白了什么,它大声地说:“快停下来,我们不必吓得去寻死寻活了,因为我们现在可以看见,还有比我们更胆小的动物呢!”
这么一说,兔子们的心情奇妙地豁然开朗起来了,好像有一股勇气喷涌而出,于是它们欢天喜地回家去了。
不要为我们现在的遭遇就埋怨命运的不公,实际上,世界上还有很多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想想那些更不幸的人仍旧坚强地活着,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呢
名人励志奋斗故事
冰箱里一直搁放着一瓶啤酒,是慕尼黑原产的,只有一瓶而已。大卫临走前说这瓶啤酒如果冰镇,味道就更好了。于是,酒就一直在冰箱里躺着,谁都想尝一尝,但谁都合不得把它打开。或许是因为酒只有一瓶而已,或许是因为它背后有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再或许这瓶酒里装的已经不仅仅是酒了……
在大卫作为交流学生从德国慕尼黑来我家之前,我所能知道的慕尼黑或许只局限于足球和啤酒方面。当然,对于我父母来说,他们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那里闻名世界的啤酒上。
大卫是个如假包换的慕尼黑人,高大帅气。他的双眼深陷于眼窝之中,像是怕谁窃取蓝中透绿如宝石般清澈的眼珠。和他盆地一般的眼睛比起来,他高高的鼻梁就像是阿尔卑斯山脉一样挺拔在欧洲平原之上。微卷的浅褐色的头发,是惟一一片森林,杂而不乱地覆盖在他的脑袋上。在见到英俊的德国少年大卫之后,我深感自卑的同时也默默祈祷这帅气的外表并不是一件虚伪的外衣。
第一次吃饭,初来乍到的大卫显然有些拘束,再加上他还不能把筷子用得十分熟练,这就更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而语言上的障碍火上浇油般地使整个餐厅笼罩在压抑的氛围中。好在父亲对慕尼黑的啤酒略知一二,才让这死一般的沉默不至于长久持续。父亲用他得心应手的方言比划着向大卫夸起了慕尼黑的啤酒,而我也手忙脚乱地在一旁当起了蹩脚的翻译。大卫看到父亲谈起他们家乡的啤酒时那眉飞色舞如痴如醉的样子,终于一改先前的紧张与拘束,放下了那双怎么用怎么不舒服的筷子,向我们侃侃而谈起来。于是,中德文化的碰撞就从啤酒开始了。
谈得起劲时,大卫的兴致也高涨起来,他忍不住拿出了本想过几天再送的礼物。可是,就当他得意地将一件件代表慕尼黑文化的礼物展示给我们看时,他突然发现这些东西虽然能代表家乡文化,但与刚才的话题有些不符。他以为,他没有带来慕尼黑的啤酒一定让我们大失所望了。于是他连连致歉,那样子就像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说实话,这根本就没什么。父亲对慕尼黑啤酒的那份言词,无非是想找一个话题而已。而对我来说,我只希望这一晚能顺利地度过,然后憧憬明天没什么因语言障碍而带来的麻烦事。可谁知道,父亲对慕尼黑啤酒表面上的渴求在大卫这个善良的孩子心中留下了怎样的遗憾和内疚啊。 记得有一天,我带大卫去逛超市。我拍着胸脯大方地对大卫说:“超市是你家,东西随便拿。”然后在空中把几张人民币甩出了清脆的声响。而大卫总是不好意思地说他只是逛逛,并不想买什么东西,这就不免有些扫兴了。我是主人,我带着远道而来的友人,拿着人民币在超市走了一圈却什么也没买,这岂不是很没面子。就在这时,大卫突然停了下来,指着货架上的啤酒冲着我说话。我心里暗暗一笑,大卫啊大卫,你想喝啤酒就直说嘛,用得着这么拐弯抹角吗?可是再仔细一听他的话,我愣住了。他说:“你下次来慕尼黑千万要记得给你父亲买啤酒。我也会帮你记着,到时候提醒你。”我又想到父亲不经意的一个话题,给大卫带来了如此深的遗憾和忧虑,心情也一下子变得很糟糕,这样的情绪似乎只有在我考试考得一团糟的时候才会有。然而大卫的遗憾和忧虑同样让我感到内疚与遗憾,因为他不可能在这个小地方找到一瓶慕尼黑的啤酒来弥补这个所谓的过失了。 然而,就在大卫临走的那一天,他突然从他的房间里走了出来,走进了父亲的书房,我听到父亲突然惊讶地叫出声来,然后连声用他糟糕的英文发音说着“谢谢。”我和母亲闻声赶到书房,那一刻,我和母亲的眼睛都湿润了。大卫拿着一瓶包装很不一样的啤酒,将它神圣地递给父亲,像是在完成一次非同寻常的传递。是的,他传递的是爱,是善良,是真诚。他傻傻地站在那里,面对着三个微笑着流泪的主人,他憨憨地笑着,一只手摆弄着牛仔裤上的纽扣,另一只手在后脑勺上使劲地挠着……
后来我才知道,那瓶啤酒是他在临走前的第二天向他的老师讨的,不过很遗憾,那时候啤酒只剩下一瓶了。
大卫走了,带上了许许多多英文的、中文的祝福。我想他在这次中国之行中不会孤单。送行的时候,我一直挺愉快的,我善意地调侃了那些哭了的同学,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那瓶慕尼黑的啤酒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我,或者说是我们潜在的一种虚荣,而真正地为大卫这个德国同龄人身上的善良、严谨、真诚、淳朴与用心所折服。在他的身上,我体会到的是一颗纯洁的心,我学到了待人处世的真谛。
大卫要上车了,我和他最后一次拥抱在一起。还记得第一次拥抱后,我们以中国人传统的抱拳问好的方式逗笑了会场上的所有人,而这一次将不得不用全世界通用的挥手姿势来结束这次美好的相遇。大卫在我耳边轻轻地说:“不要伤心,明年你就会来德国的。还有,要记着,那瓶啤酒如果冰镇,味道会更好的!”我再也无法掩饰自己心中的伤感,我又一次被这个日耳曼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再见,大卫!下次来慕尼黑,我会记着给我父亲带啤酒的,当然不止给我父亲,还给更多的家人与朋友……
冰箱里仍旧搁放着那惟一的一瓶慕尼黑啤酒。不过,一瓶就够了,这酒背后的一切足够我咀嚼半辈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