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观后感500字大全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红旗渠作文

  今天,我和我的妈妈、姐姐和妹妹去安阳林县红旗渠玩,一路上我们在车里又唱又笑的,很开心。

  到了那里,叔叔把我们安排到了宾馆里休息,我们休息够了,就在饭店里吃饭,吃完晚饭,我们去了“红旗渠”,那里的空气特别新鲜,我们在那里玩里一会,我们便下山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又去了红旗渠展馆。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走进展馆,我第一眼就看到了一的模型,那个模型上有字,是“旱魔喋血”还有一个人捧着手,向上天求救,“下点雨吧!”看到这我明白了,当时这里十年九旱,老百姓生活很苦。当地的人们为了解决干旱,所以才建红旗渠的,决定引漳入林,漳是山西的漳河,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

  当时没有先进的建造工具,要想建造红旗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听导游讲:为了彻底改变林县干旱缺水的面貌,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林县人民于1960年2月11日,正直元宵佳节的黎明,从全县15个公社的山庄窝镜出发,自带干粮、行李,赶着马车、推着小推车、拉着粮食、炊具、工具,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胸怀愚公移山志,迎着朝阳,高举红旗,浩浩荡荡地赶向红旗渠建设工地。

  我们又进了另一个展厅,那个展厅有一个个模型,是当时建红旗渠的情形。我看到:那个时候,没有吊车,修渠民工奋战在悬崖峭壁上,他们腰上系着绳子,手里拿着凿子,在峭壁上施工,非常危险和艰苦,看到这里,我真替他们担心,为他们捏一把汗。修渠民工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住山崖,宿席棚,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抬筐自己编,工具坏了自己修,粮食不够吃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水草充饥,他们摄取最少的热量,释放出的是最大的能量。就是这样,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修渠民工苦战十年,在太行山上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高4。3米、宽8米、引水25个流量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削平山头——1250座,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总投工——3470.20万个,挖砌土石——1515.82万立米,挖砌土石方——1516万立方米。从这一组数字中,可以想象出,建渠的民工是多么辛苦,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心中的升起了敬佩之情,更觉得震撼。

  离开了红旗渠展馆,但是我忘不了人们建红旗渠的情形,更忘不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传万代,太行山明珠耀神州。这是们河南的骄傲!

红旗渠观后感500字大全

第四册第五单元作文:红旗渠观后感

  我听说过红旗渠的故事,看过《红旗渠》电影记录片,唱过《红旗渠》电影的主题曲--今天我们在蒙蒙细雨中重新踏上那条“幸福之渠”,倾听几十年前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

  虽然下着小雨,可是党员们仍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主干渠、青年洞和横跨两省的络丝潭……听着讲解员真实的解说词,看着那些当年民工们和县里领导身先士卒的张张照片,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生活,生动再现当年引漳入林、气吞山河的壮丽画卷,热情讴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文革”的迷乱时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掺和着野菜充饥。20万林县民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我们每个党员听到这里都为林州人民创造的奇迹所感动。不要说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是相当困难的。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它也成为闻名中外的一大观景。

  “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就在我们举国上下同为奥运成功举办的今天,藏族分子四处破坏奥运圣火的传递,这是我们全体华人不可容忍的。奥运会是给中华民族提供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接触中国的一个平台。不论藏族分子的破坏或是西方政治势力的阻扰,各方面高度政治化,这必将成为中国崛起的一个台阶,这个伟大的国家不会因什么事件就停止自己的步伐。这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倔强。

难忘岁月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总干渠长70.6公里,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经山西省石城镇和王家庄乡的崔家庄、石城、青草洼、老神郊、克昌、豆口、东庄、苇水、白杨坡、王家庄、马塔等村,到牛岭北坪沟的南平村入林县境;由三省交界牛岭山村河口穿越青年洞到卢家拐村,经木家庄、盘阳等村蜿蜒向南,沿露水河左岸,过赵所、阳耳庄、棘针岭、杓铺、石贯、石界等村,在白家庄村西以空心坝穿越浊河,过南谷洞十孔渡槽横跨露水河,转向右岸北行,经尖庄村到回山角折向东南,经西坡、南丰、桑耳庄、清沙等村至分水岭,全长70.6公里。

  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红旗渠精神引我成长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爷爷谈论红旗渠,但总是听的我一片模糊。

  随着时间的走动,六岁那年第一次看到了红旗渠,八岁那年与爸爸一起读了《坚守精神高地,当好精神传人》这篇文章,脑海里渐渐清楚我们就是红旗渠的传人,就是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我们林州的今天是几代人对红旗渠精神的笃定和坚守,今天的林州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拿出了修红旗渠的态度,把任何一件事都当作是修红旗渠,正是修红旗渠这件事不停的重演,才成就了林州发展、林州自信和林州今天。

  她的精神,永不过时……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老祖辈们在巍巍太行悬崖绝壁上苦战10年,凿出1500公里的“生命之河”红旗渠。十年的功力与汗水,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十年的追梦与收获,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走进学校,走廊、楼梯,还有好些地方都张贴着有关红旗渠的手抄报,最引人瞩目的是西三楼,处处都展示着红旗渠的各种风采,那惊心动魄的画面,感人肺腑的故事,无一不让我震撼,令我感动。红旗渠不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一个地标。不仅是我们林州的、河南的,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每次来到渠岸边,看一条蓝飘带缠绕太行,总有种“重整林县河山”的召唤。作为一名红旗渠的传人,从小受着红旗渠精神哺育,喝着红旗渠水成长,它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少年,去发扬、去传承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学生,我要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努力学习、克服困难、敢于担当、学以致用,让红旗渠精神时刻支撑、指导、指引着我,让自己更加积极努力,拼搏向上。

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近日,单位组织了观看话剧《红旗渠》。当年林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积极想办法,跑门路。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天当房,地当床,吃野菜,带干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总渠长706公里。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县17个乡镇,林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给我们很多感慨。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1960年,在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引漳入林”无论男女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互相扶持,真抓实干。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我们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了四院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研学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察、设计、施工,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同志是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被誉为是建设红旗渠的旗手。当地群众说:南有都江堰,北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这充分说明了杨贵同志在红旗渠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杨贵同志是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干部。正是因为他长期坚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能够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林县人民干出了红旗渠这一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翻身,许多人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缺水,是影响林县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全县父老乡亲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1954年,杨贵同志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后,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医疗、文化、教育等问题全面调研,特别是把解决缺水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提出了水字当头、全面发展的方针。他积极发动群众挖掘山泉水,管住天上水,开渠、打井,修建中小型水库、塘坝……,建起一批水利工程,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1959年遇到特大旱灾,全县无水可用。在这种情况下,县委派出三个调查组到外县找水源。杨贵同志带领的一组,越过太行山来到山西省平顺县,发现浊漳河水源丰富,大胆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方案,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的困难,辛苦一代,造福万代。经河南、山西两省协调,批准了这一工程。

  然而,好事并不好办,真正办好,困难重重。当时不仅在技术、物质方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大家对能否建成红旗渠的看法不尽一致。有人表示怀疑,有人甚至坚决反对。究竟是干还是不干,是大干还是小干,是自力更生,还是等、靠、要,从领导干部到群众,从党内到党外,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绝大多数人认识到“引漳入林”是一个关系林县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县县委经过分析,下定决心,无论困难有多大,也要把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办好。1960年农历正月十五,全县3.7万民工浩浩荡荡开赴主干渠第一线,正式拉开了工程的帷幕。

  40多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修建红旗渠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效益是巨大的。当杨贵同志调离林县时,自发为他送行的群众排成了长龙,一片感谢、赞扬声。有的端着一碗清水,有的泣不成声,苦苦挽留,还有的打出横幅“太行一渠清水,杨贵一身正气”。群众的感情说明,领导干部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做出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功绩。历史的脚步永不停留,情况时刻变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在不断变化,而我们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任务是无限的,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而不懈奋斗。

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昨晚,在绍兴大剧院观摩了由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红旗渠》,该剧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这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画卷,是毛泽东时代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河南话剧院创排这台气势恢宏的史诗般作品,是对民族精神的张扬,对生命意义的讴歌,对英雄主义的礼赞 。

  我小时候曾听到一个真实故事,说太行山区缺水,一个小媳妇千难万险挑来一担水,却因病体难支在家门口打翻了水担,遭到了公公的痛骂,视水如命的小媳妇悔恨难抑,上吊而死。今天这台戏中,也有一个使人难以置信的情节:当地人一生只洗三次脸,第一次出生时,第二次结婚时,第三次入殓时。说明水源是何等稀缺……

  作品没有去正面反映如何战天斗地的场景,而是把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一群特定人物的精神世界作了深度诠释,血肉丰满,可信可敬,平凡生活却又如此的让人仰视。

  一部让人感动,引人思考的好戏。可惜绍兴人不识真货,剧场内观者廖廖无几……

红旗渠观后感

  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红旗渠》,该剧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这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画卷,是毛泽东时代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彰武县疾控中心全体党员于2017年6月9日下午13:30,在中心三楼会议室观看话剧《红旗渠》,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观看后大家非常感动,也备受鼓舞。特别是该剧主人公杨贵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所体现出敢于担当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引起了我的深思。

  通过观看《红旗渠》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共产党人应当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真正的共产党人,心里永远装着人民。”心里装着人民的共产党人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有了人民群众拥护,我们的事业就会做得更扎实、更顺利。共产党人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方式很简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从自身出发,多与人民群众沟通,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将发挥“红旗渠精神”,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更好的服务于彰武县人民。

游红旗渠有感

  我们吃过午饭,一行六人,从纪念馆开车去红旗渠。大约半小时的路程,车开到了一条山谷之中的停车场

  一坐高高的山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雄伟的太行山。

  我们准备爬山时,天公竟下起了大雨,好象在考验我们的意志。为了不虚此行我们决定穿上雨衣 ,乘上雨伞冒雨前行。

  我们沿着蜿蜒的小路向上走,山路越来越陡,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台阶,好象直通云霄。我们费了好大力气才爬到一座平坦的水坝上。抬头望去是陡峭的山崖,向下望去是绵绵的群山。很显然我们已经爬到了半山腰。坝和山之间形成了一条宽宽的水渠,坝里的水缓缓流动。河坝沿着山谷的走势蜿蜒起伏,好象一条巨龙攀附在山腰上。这就是著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具说六十年代林州地区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林州人民为了改变吃水困难的情况,从山西境内引漳河水入林州。凭着一锤一镐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干十年,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道,架设152座渡槽,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高4。3米,宽8米,引水25个流量,总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滋润了54万亩干涸的土地。更滋润了林州人民焦渴的心灵。

  我站 在坝上望着一渠清粼粼的水,仿佛看到了当年林州人民开山放炮,艰苦奋战的场面。林州人民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无论以后遇到多大的困难 ,都会克服。

红旗渠观后感

  为丰富和创新廉政教育活动的学习形式,提振干部职工服务温江“五个之城”建设的“精、气、神”,5月5日,区安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话剧《红旗渠》(视频),以“红旗渠精神”质朴伟大纯粹悲壮的情怀给予全体干部职工一次理想信念的洗礼。

  《红旗渠》主要讲述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解决世代缺水的问题,修凿“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感人故事,生动再现了林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无私奉献、廉洁勤政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观看结束后,区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周自阳同志提出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通过观看《红旗渠》话剧,认真体会党带领人民群众为了圆梦而展现的磅礴力量和为民务实清廉的共产党人精神,要将“红旗渠精神”和“扁担精神”融入到日常安全监管工作之中,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压实监管责任、严格监管执法,为温江“五个之城”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争做践行“进取”温江精神的急先锋。

  通过观看,全体干部职工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纷纷表示将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立足岗位,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干好安监工作的精神动力,推动我区安监事业掀开新的篇章。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纪录片《这十年》观后感

红旗渠50字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