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论文
教育的差异 优秀议论文
最近总是在看中外教育孩子的差异,有时也在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一下外国,我们的小孩子都太娇气了,没有太多的处理事情的经验和独立的能力。
以前很早就让刘柳独立睡觉了,大约在三岁的时候,那时的她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害怕,我会在晚上给她盖好被子后说: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也会和我说同样的话。自从她爷爷去逝,为了让她陪陪她奶奶,她又和奶奶睡在了一起,现在越大越有依赖性,独立能力一点也没有了。在让单睡,她就很痛苦的表情出来了,我想我们领孩子是不想让她不愉快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应当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习一下外国的育儿经验。让她很小就习惯独立。
孩子要对自已的行为负责任,我们现在的小孩子什么事情都是父母代劳,只要学习好,其他能力都忽略不计了,我个人认为我们还是要放手,要让孩子自已做自已的事,自已为自已的行为负责任。不让孩子试一下,总在大人的翅膀下,孩子永远也飞不高。
有时我也是天天在看着孩子,自已的生活就是围着孩子转,当然我也是乐此不疲的。但我知道她终究要长大,要高飞的,所以看了中外教育孩子的差异后,我特别有感触,我想以后我也要慢慢松手了,慢慢的放飞。太多疼爱,孩子会在以后严俊的社会不适应。我们对孩子多一些独立能力的锻炼,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疼爱。
东西方文化差异作文
前几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和《燧氏钻木取火》,我对东西方文化也有了新的看法。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讲的是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为人类盗取了天火,结果被宙斯惩罚。《燧氏钻木取火》讲的是一个叫燧氏的年轻人在天神伏羲的指引下找到了钻木取火的办法。
他们有着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的相同点是:《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中普罗米修斯发现人们住在山洞里饥寒交迫;人们被野兽捕食,甚至彼此猎食——人们实在是一切生物中最可怜的了。而《燧氏钻木取火》中大神伏羲想让人知道火的用处。从这里可以看出火的起源都是人类不知道怎么用火、也不知道火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所以天神同情人类、可怜人类,想帮助人类。
他们的不同点一:《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中普罗米修斯他把几个冷得发抖的人从山洞中叫出来,为他们生了火,叫他们用火取暖的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普罗米修斯是直接把火种给了人类。而《燧氏钻木取火》中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了一场雷雨,雷电劈在树木上,树木燃烧起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从这里看出伏羲是想让人类自己去发现这种叫火的东西。
第二个不同点:西方神话中的西方天神有的是自私、有的是博爱的。宙斯就是自私自利的,而普罗米修斯就是博爱的。在普罗米修斯向宙斯索要火种时,宙斯冷酷无情地说不给,所以在宙斯不同意后,普罗米修斯为了让人类生活条件变好,只好去盗取火种。但东方文化中,东方天神是智慧的,伏羲大神而是教会人们如何得到火种。《燧氏钻木取火》中的燧氏学会了取火的方法,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终于树枝上冒烟了,然后钻出火了。这样人类就找到了取火的方法——钻木取火。
从这里可以看出东方是智慧的,什么事都是要自己来想办法的。而西方是自私的、博爱的,什么事都是神来为你受罚。所以东方更相信人的力量,而西方是更崇尚神的力量。
1.爱惜东西小学作文
2.世界上的东西都在动想象作文
3.我最心爱的东西小学生作文
4.有趣的东西小学五年级作文
5.帮老奶奶拎东西作文_作文范文700字
6.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简要介绍你喜欢的一样东西。
7.给下列句子中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写序号)1.端:①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头.
8.当你想知道远处的东西是什么时,可以问:A:Whatcolourisit?B:Whatisthat
中外教育对比
大多数中国人只认为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件好事,却没有想到这其实也是一件坏事这会让中国人各各变的很保守。
中国教育是属于老一套的革命教育,只知道学习,学习,学习,好象学习就代表一切!分数就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似的。与其说很多家长爱孩子,倒不如说是爱分数一旦一个孩子的成绩不好了,还有多少人爱他们呢?分数已经大于孩子自己了!分数和孩子之间的概练已经成这个算是了:分数孩子!
而美国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美国的课堂里,让学生动手的时候很多。美术课是刻字,下课前所有的作品全部挂出来展示,让成就感时刻伴你左右;陶艺课的陶瓷作品全部贴上标签。作者,干了以后下节课涂色,全部完工后展示,再还给学生本人,学生的能力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兴趣也自然而然追随左右。学校的文体活动丰富多采。纽约州阿尔巴尼市松树地镇的斯蒂辛高级中学曾经接待过几个南京老师和学生,在校期间,他们观看了学校举行的一场校级篮球比赛。用他们的话来说:“那激烈的比赛,那高技术含量的女子拉拉队,精湛的球艺热情高涨的观众,怎么也比的过五台山体育馆的省级比赛!让我死活不肯相信这只是一场校级篮球比赛。后来经过核实,我们才相信这是真的。学生告诉我们,这样的比赛每星期会举行三次!”老天!相比下而言,我们中国的学生瘦弱的多。但这并不能怪我们学生啊,想想,中国大多数学生大多数时间都被繁重的学业占据了哪里能有多少时间锻炼?我想,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败而在美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他们家里就有台球桌,游戏球桌,还有一个简易的高尔夫场。一个家庭的两个上高二双胞胎儿子,一到家打大球,做做作业,院子里有一个简易的高尔夫球场两个儿子都爱打高尔夫,每周出去打两次,过得很充实,成绩也很优秀。其他学生家里也有各式各样的活动器材。老天!我长这么大,高尔夫球没摸过,网球没碰过,乒乓球没真正的打过,二胡没拉过(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真的很惭愧!吉他没碰过,钢琴,小提琴,扬琴,大提琴,双簧管,葫芦丝,古琴也都没摸过!连最的电子琴也没碰过!
我想最完美的教育应该是美国学生的素质能力加上中国学生的优异成绩。但我想,这大概很难,一旦有了注重培养素质能力,成绩大概就不会优异了!
论中西文化差异作文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5.中西文化精神论略议论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教育谈
这次的演讲题目为“中西方教育谈”。既然要以两个以上的概念来谈,那就必然要有差异。否则“谈”就失去意义了。而教育,通常被分为两类: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下面我们先谈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首先,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这不仅仅使孩子失去了童年的自由、快乐,更是抹杀了孩子自主、自立的天性。
而且,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而中国孩子却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能力。
在家庭教育的不断灌输中,学校教育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一笔。毕竟大多数孩子的学习生涯都有十五六年,这十五六年往往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影响深远。
《成长》的作者凌志军在与网友的交谈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微软总部有一千多名中国人,但很少有人进入管理层。问其原因,微软公司负责人说,中国人在那里是非常好的工程师,但他们很少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对老板说“不”,没有想象力,开会不发言。不是说中国人不善于表现自己,而是在于中国人太习惯于按照别人的思路去做事,缺乏主见和创造,他们不适合进入管理层。
没有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可称得上是最棒的,这一点可从国际中小学奥赛上得知。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分数第一、排名、死记硬背、考试制度、试卷的设置等种种做法都在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不问,教师不讲,唯一的评价标准是考试。许多西方人是这样评价中国的学生的:“中国人想象力差,模仿能力很强。”我感到不服气,如果中国人没有想象力,那四大发明又是谁创造的呢?同时我也感到悲哀,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太多的想象力,当西方老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考题时,我们却在死记硬背标准答案。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而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不断创新的民族,已知答案的问题不需要重复解决,而这恰恰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处。所以,呼吁创新、开放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步骤,而只有教育事业走上正轨,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梁启超有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东西方教育差太多
今天我在电脑上看了美国中国的教育方法,不禁感叹差得太远了!美国教育真好,不行?自己看!
美国版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番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孩子们欢呼雀跃。
中国版
上课铃响,学生,老师进教室。
老师:今天上课,我们讲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预习了吗
学生:这还要预习?老得掉渣了。
老师:灰姑娘?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他的作者是谁?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迹如何
学生:……书上不都写了吗?不会自己看啊
老师:这故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得,这肯定要考的了。
老师:好,开始讲课文。谁先给分个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分段的理由。
学生:前后各一段,中间一段,总分总……
老师:开始讲课了,大家认真听讲。
学生:已经开始好久了……
老师:说到这里,大家注意这句话。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是明喻还是暗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注意这个词,我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
学生:(又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段话如果和那段话位置换一换,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我又不是你,我怎么会注意到啊?(又n人开始睡觉……)
老师:怎么这么多人睡觉啊?你们要知道,不好好上课就不能考好成绩,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不能……你们要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
虽然我是中国人,但是我得承认西方教育好很多很多很多……东方教育落后那——那种教育是我们幼儿园的啦,我真的好怀念哪……严重抗议老师留作业,留少的还行但,留的也太多了吧!政府的政策一点没用!那些海西教育一点没教!
中西方教育制度的差异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而被我们一直称道的儒家文化,无疑是中国文化的最佳代表,不仅如此,它还是中国现在应试教育的前身,我们经常说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是它所给中国教育制度带来的利弊也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历史是很短暂的,他们唯一被称道的理念就是自由民主,这种理念也被他们运用在了教育制度上。那么中西方这种文化观念的差异在教育制度上的体现又是怎样的呢
西方的孩子,小学头几年根本没有课本,学的是生活的常识,学的是怎样成为一个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人,父母和老师鼓励他们大胆的去想,去发现。而我们的孩子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接受教科书一板一眼的熏陶,要明确所有的结论都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容不得半点的离经叛道,老师在孩子的眼里已然成了真理的化身。所以,从教育总体差异上来讲,我们东方的定义往往是学生在被动地学,西方则是你要什么就学什么的自由主义。中国教育方法有利于打基础,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由想象力。西方的有利于创造性发挥,但往往学生受制于自己的基础功差,也容易出问题。打基础和发展创造力,这个平衡点如何取得,是大家都在头痛的事情。
在中国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真的是屈指可数,虽然大家总是在说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可是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就显得微乎其微了,所以这些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他们似乎往往是属于一种特殊层次的人。我们重视教育,但过于神化教育和学校了。毕竟教育是服务于大众社会的,不应该让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生成一种优越感。而美国人的教育观点则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还是人,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独立思考,质疑一切是创造之魂,也是教育之魂,让孩子具备批判性思维,才会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才能突破人伦关系,做到吾爱事师,吾更爱真理。如果说我们的教育侧重的是社会实用性,学校是一所职业训练场,我们培养孩子是出于目的性和功利性的话。那美国的教育则既重视社会的协调性,更注重人的个性的张扬,我们是在灌输知识,美国人更突出的是创造方法。
教育水平的方法和好坏,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处于第三世界水平上的发展中国家,再加上自古以来的文化观念的影响,使得中国人过分注重教育,这是一种美德,但是近年来我们的父母却做过了头,我们的孩子,他们对自己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应经染上了浓浓的商业色彩,再加上中国人口多竞争激烈,这样的国情和社会问题也影响了学校以及整体的教育方法和质量。大学之前,基础要打好还是很重要,但不要做过了头,特别是对于高等教育。一旦学生跨越了大学这个门槛后,最好能广学。对中国的大学生,我认为高校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同时学生们应该尽可能选修其他非专业课,有利于培养个性的发展、增加知识面。美国的教育从小就教会美国孩子们要独立自主,所以他们的选择都是自己喜欢的,父母的干涉永远不会成为阻碍他们的理由。他们虽然也会为就业或工作的问题苦恼,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愿屈服于这种压力之下,他们认为只有自己喜欢,这些东西才价有所值。
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差异,往往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差异的反应,所以要完善教育制度,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并不是依靠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力量可以实现的,相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教育体制一定能够不断地完善。
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历史渊源
文学院中文师范专业111班万盼盼
学号:1101012025
作为中文师范专业的一名学生,因为专业性质和个人爱好,而对中西方教育有着鲜明的喜好取向。从小接受学校“严谨、认真、听话”的“好学生”教育,也经历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中国高考顺利步入大学,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感触颇深;因外国读物,偏爱西方“尊重孩子天性和自由”的教育理念,钟爱杜威的教育理念。在中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对比中,两者的差异显而易见,但归根到底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中西方教育的发展都经历过漫长的萌芽、产生、发展和成熟的时期,最终形成现代的教育制度和理念。但纵观中外的现代教育,总或多或少的带有古代教育理念和制度的色彩和缩影。
教育制度的不同来源于不同的价值取向。
西方经历过数次启蒙解放运动,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这种平等观念也被运用到教育上,关注个人价值,尊重个体的权利成为教育制度的核心理念。也正是出于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人文主义教育家的大力倡导,才使西方的初始教育踏上正确的道路。也让之后所有的教学理论和实践都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儿》以及赫尔巴特的“儿童中心论”等都在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下开展。
在西方,对儿童的最好教育来自自然的理念,推动着西方幼儿教育、自然教育的发展。创造适合儿童的玩物,将孩子带到大自然中接受大自然的教育等启蒙教育,才使得西方教育从源头抓起教育。
而古代中国真正教育的开端和发展基于封建政治之下,“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观念深入人心。封建政治对人民思想控制相当严格,“严谨、认真”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一批“服从的楷模”,而真正缺少的缺失真正意义上的人。“学在官府”和“愚民政策”让人民思想僵化和无创造力。
教育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教育的自由度。
西方遵循“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的政治理念,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分权而制衡。因为政治上的民主,推动教育的独立与自由,保持教育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教育与政治分离,将教育核心放在“对孩子独立、民主的人格和素质培养上。”福禄贝尔创建最早的“幼儿园”,赫尔巴特注重“实践哲学”,夸美纽斯提出“大教学论”……他们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教育本身,而不是将教育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属品。
而古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政治服务,培养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政治后备集团,更好的为封建政治服务。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等教育选拔制度都是依附于政治之上,教育内容和方式也受政治影响。孔子创立私学揭开“学在民间”的教育新局面,但毕竟只是小范围的,未能普及整个封建社会。直至今日的高考制度,也包含着众学子的“政治抱负”。
通过涉猎中外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学习重大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改革实践,分析中西方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对中外教育有了较系统、全面的了解。中外教育史的系统学习对于清醒认识现在的教育形势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甚至在未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作为一名师范生,通过了解教育史的发展,学习那些经过历史和实践的考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解读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将这些运用到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会给自己以后的教育工作提供诸多便利。宏观把握教育史,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实现自我现代化的教育梦想。
中西方教育差别
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谈谈自己的感受。
曾在大学英语的教材上看到一篇关于中西方对小孩教育方不同的解说。文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小孩站在一扇关着的门前,中国的父母会教小孩把钥匙插进插孔里然后打开门,被外国人称为“手把手”教育;国外的父母则会任由孩子站在门前,不闻不问,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打开门。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区别。中国注重的是“教”,教会孩子或学生让其依样画葫芦的临摹下来,而西方注重的是“思”,自我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我看来,我更欣赏西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
西方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自我兴趣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西方的“放养”政策也有一点弊端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得根据学生的自我兴趣去加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纪律得靠自我维持。中国的教育则着重中国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我敢说中国学生的应试能力在全球决对稳稳的排第一,但是其他的能力却远远不如西方的学生。中国的“封闭管理”教育方式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从某些方面还不如西方的任其发展。西方的教育理念更倾向于创新化理念、个性化理念和开放性理念,而中国的素质教育理念和全面发展理念虽然已经实施多年却未见成效,最终还是以高考的一纸成绩而决定终身,遂有“一纸定终身”之说。
其实西方有很多很好的教育方式。比如课程众多课堂人数不多,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去专业的学习,不用担心人数过多而被光芒掩盖掉。再者老师经常会带着学生去校外公园讲课或者去某地实地考察和课外实践活学活用,这样更能锻炼学生的自我能力的提高。还有西方的课堂教育方式灵活多变,一般都为分组活动为主,包括讨论、辩论、实践活动等等,这样更能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之能够自主学习。
中西方的教育方式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认为不仅是国家甚至是个人都深深受着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民族和历史,所以它或多或少都会影响着国家的各种决策和发展。而个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价值观、人生观都会受到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待中西方教育差异上应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尽快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深坑中拉出来,全面发展。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要有一个实践的过程。而这些过程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间恰恰是比较欠缺的。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肯定没有创造性,因为创造性是建立在一种好奇心、一种兴趣之上的,而现在很多的学生都是受家长、教师的重重压力在那里被动地学习。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对比东西方教育的不同后总结:西方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东方的教育模式,则重视培养学生精深的知识、逻辑思维、理解能力、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理解知识是基础,崇尚读书(理论)为手段,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追求统一规范为目的。
上述各位学者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教育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对中西方教育进行了比较.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西方教育存在的不同特点。为什么中西方教育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大多数研究者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教育上这种差异的原因.大概解释如下:中国作为一个有两千多年儒家文化积淀的古国,其文化中的隐忍、含蓄作为一种特质深入在国民的素质中.又潜移默化在教育上,所以中国学生温文尔雅,不那么张扬、不那么气势逼人。而西方文明崇尚积极开拓的精神,几百年问到处开疆拓土。寻求对外贸易,满足个人不断积累财富的需要。故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个性张扬,富有进取心。但我们认为,仅仅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解释这种差异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从教育产生之时,即从人类教育的最初形态和理念去探讨这种差异,方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中西方教育差异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二、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认识及可能的教育走向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与人类的发展共始终。远古时期的教育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景观?由于时间久远,我们知之甚少,只能从伏曦氏教人渔猎、神农氏教人耕种等传说中约略可以知道。远古时期的教育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共生的,是人类为影响自身能力发展及其运用所进行的一种“社会性遗传”活动。由于教育的全部内容都来自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决定了“社会性遗传”的动态性。也决定了教育内容的不确定性。所以,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先民们,由于所面临的客观环境的差异,在教育内容上便有了教人渔猎、教人耕种等差异。教育内容上的这种差异又进一步决定了教育在方法上、教学策略上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世界上不同文明国家在教育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另一方面,远古时期人类对教育的需求,是近乎本能的一种生存需要,人类自身的意识能动作用在教育的实践形态上还较少体现。然而,学校教育的诞生、专职教育工作者的出现。使教育这一人的实践活动领域明显带有人类意识的“痕迹”。并且。学校作为官方认可的正规教育机构,其对教育的具体操作模式对整个社会具有示范效应,在教育的实践领域也具有了较强的规约性。尤其是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文字出现后。一些古哲先贤开始对业已存在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理性考察,逐步形成了关于教育这一事实性存在的理性认知,关于教育的原初性认识便这样诞生了。至此之后,教育的发展便纳入了人类理性的轨道。并受人类自身关于教育的理性认识的指引。所以,人类的教育既是一种事实性的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受人类认识制约和自身实践限制的“人为存在”。“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问题或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对教育自身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具有操作性意义的根本问题。
从词源学的角度解读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能够从影响教育发展的认识论源头发现,二者一开始便有了重要的分歧。在中国,“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为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它的左边是个孩子,左上方是被鞭打的象征符号(也有解释为经典作品的),右边是个拿鞭子的人,合起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育字篆书为“禽”,其上部如倒“子”,义为不顺不孝之子也。于是,在我国关于古汉字释义最权威的工具书《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无论英文的“Education”、法文的“Educa·tion”.还是德文的“Erziehung”.教育一词均源于拉丁语“EduiSre”。拉丁文的Edui6re.又是从动词E—ducere变成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爸re”有“引”的意思。拉丁语Edui爸re作为一个合成词,便含有“引出”的意思,用指教育活动即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美发展。将《说文解字》和拉丁文中“教育”一词的释义作对比,特别是联系到中西方教育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差异反观教育的这一原初性定义.真有“差之毫厘,失之于里”的感慨。中西方分别把教育定位在“上所施下所效”与“引出”,对中西方教育的走向可能产生了以下几方面不同的影响:
(一)教育宗旨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宗旨的人类实践活动。教育活动明确的目的性,使教育活动在具体展开之前便有了预设的目标。从总的趋势看,中国教育的宗旨主要是要让儿童、青少年一代接受社会的各种规范,以适应社会;西方教育的宗旨则是让儿童固有的各种能力获得良好发展。东西方教育目标定位的差异,隐含着这样两个基本认识的差异:一是对于“人性”的不同认识。即“中国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恶’
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即在教育者心目中受教育者是不大值得信任和尊重的。西方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善’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即在教育者心目中受教育者是值得信任和尊重的。”Eg]--是从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看,中国以“社会本位论”为出发点.强调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西方则从“个人本位论”
出发。强调个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二)师生地位
中国的教师和学生,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自然有了上下尊卑之分。“师者如父”便是这种伦理等级的“写照”;在西方的教育概念中,无论“引出”或“引导”,都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为前提。中国的师生关系之所以不平等,是由于中国社会特别注重伦常等级,要求每个人都应“各安其分”。严格遵守伦理规范。“师者如父”便是“五伦”在教育上的延伸和反映,目的是通过教师伦理身份的“附魅”,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权威,以保障教育的政治、教化职能按统治阶级的意愿顺利实现。相对而言。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政治体制和民主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作为“人”的尊重和信任,使西方更为强调的是教师的服务意识。教师赚取学生的学费,自然应当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出良好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三)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的存在,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为了有效地传递人类的知识经验。所以.东西方教育在一开始的时候,都定位于传递人类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经验。孔子教入以“六艺”,古希腊、古罗马的“三科”、“四学”,以及中世纪的“七艺”,都力求把各方面的知识教给学生。但是,随着知识经验总量的增加和统治阶级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知识的取舍方面东西方教育便各有侧重。由于中国偏重于从社会需要来运作教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教育的概念被窄化为“教化”,教育内容被局限在《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上。圣贤书之外的技艺等被视为“雕虫小技”,不足为学。相反,西方教育以个人为出发点。凡能增加个人利益的知识、技能等,都被纳入教育内容之列。夸美纽斯倡导的“泛智教育”、法国的“百科全书学派”,以及后来科学技术革命后。实用技术教育在欧美教育体系中迅速被认同和接纳。都说明了西方教育较为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努力为人们的现实生活谋福利的特点。并且。在教学内容的具体构成方面,西方教育不仅坚持“学术中心课程”,而且在具体操作上“较之知识的量,更重视知识的质;较之知识内容。更重视生成知识的能力”。
(四)教育教学方法
中国的教育方法,强调上行下效,要求教师以身示范,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则亦步亦趋,机械摹仿。不能有丝毫的违背(哪怕是超越也不允许)。西方的教育概念中的教育方法没有什么限制,这也是西方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相处比较随意的原因所在。教育教学方法差异产生的根源之一,就是东西方教育宗旨的不同取向。由于中国看重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便要求中国的教师努力成为道德和行为的“表率”。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在学生跟前显得一脸严肃.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教师一本正经,学生自然也不敢造次。这样,中国的课堂内外有了许多的规矩,连学生的坐姿、举手的姿势都要“标准”。难怪国外一教育考察团参观了国内一所幼儿园,看到孩子们两手背后、一动不动地端坐着,误以为自己走到了“军营”而不是学校。另一方面,中西方为教育设定的宗旨要在学生身上体现,中国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培养(外铄)过程,西方的教育观念则是把学生内在的潜质发挥出来即可。为达此目的,中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满堂灌.大搞“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考,学生背;这已成为为中国学校教育的一道主要风景线。与中国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相比,西方的课堂则显得融洽和宽松.外在的规范少了.教师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省去了形式上的繁文缛节,让学生的思维更专注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凸现其创造性。
(五)教育活动主体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两个基本的人的因素。由于中国的教育观念中对学生是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不相信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所谓“师高弟子强”、“教不严,师之惰”等,都反映了中国教育把整个教育活动的重心放在了教师方面。西方把教育定义为“引出”.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师只是一个“助产士”,教育的主体却在学生一边。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常披理解为他动性社会行为,西方的教育则被理解为自动行为。受此影响,中国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和怀疑。相反。西方国家的学生喜欢提问,教师也鼓励学生要敢于向权威质疑。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
(六)教育教学效果
“守成”与“创新”是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都要面临的任务。相对而言,中国更注重“守成”,西方则更为注重“创新”。之所以中国学生少有创造性,一是由于中国的教育内容局限在儒家经典,学习的是圣人言论,作为后辈晚学的学生,在圣人跟前只能是“凡夫俗子”.只能仰其项背。对圣人言论有丝毫的怀疑已是罪过,哪里还谈得上创新与超越?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教学方法强调的是“上行下效”,机械模仿多,教育从某种角度上讲变成了“训练”。“教”和“训练”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训练”则是要使被训练者掌握某些技能或具有某些特长,无论从形式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受训者对此是没有选择的,不接受也得接受。“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做教育的主体,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因此,我们传统意义上抹杀了‘教’和‘训练’这个最微妙也是最重要的区别,使得‘教’变成了‘训练’。
‘教’并非点到为止,而是强迫学生去全盘接受所‘教’的内容。”fl,]以这样的教育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个性受到压抑,创造性被窒息。西方相对宽松的教育氛围,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以发挥。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一开始就存在,只不过这种差异在教育发展的原初时期乃是自发生成.且相对局限于比较狭小的范闱内。但是。随着氏族公社的瓦解和国家的形成,特别是关于教育的原初性定义诞生后,教育定义在某种文化中一旦得到广泛认同,它对教育实践的规范作用便不可避免。当然。中西方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二者之间存在差异是自然而然的。不过.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内部的具体教育实践,却又是多样性的存在,且在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说来,东西方教育的上述几方面差异,是我们基于近代工商业大发展、义务教育兴起所带来的教育大发展之后.对东西方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差异所作的一种反省认知.或者说是基于教育的原初性定义所作的~种逻辑上的推演。但是,这种推演决不是我们妄加推断.而是两种文明中对教育概念原初性认识差异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自然生成”,是合乎教育发展逻辑的客观必然。中国把教育定义为“上所施下所效”.首先将教师和学生置于“师尊”与“生从”的不平等地位,同时也确立了二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学生被动的地位;在教学方法上也确立了教师施教、学生模仿的训练模式;方法的特征进一步对教育内容产生了制约,教师所言、书本所写便成为学生实质上的学习内容。于是,缺乏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书呆子”型人才便成为了这种教育生产的“主要产品”。相反,西方把教育定义为“引出”,是以相信学生具有良好的潜能为前提的。于是,教育的目的自然就定位在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方面;教育方法也强调对儿童的尊重和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教育内容的选择也以有益于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增进人们在世俗生活中的现实利益为“指针”;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人才通常是具有主动性和开拓创新精神、人格独立的健康人。
三、中西方教育概念的历史演进
中西方对教育的原初性定义,是人类在长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成果。人类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理念大厦一旦建立。必将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出教育认识的能动作用。在随后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教育实践的动态性、发展性,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不断得到修正而日趋完善。总的说来,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养成的因循守旧的思想惰性。在“教育是什么”这一核心概念的传承上有较充分的体现。先秦时期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经过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洗礼后,儒家学说便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思想基础,也成为了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主要(甚至是惟一)“范型”。也就是说,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对教育的根本认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本应该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领域也有太多的趋同。相形之下,西方对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在古希腊、古罗马已有了很好的“范型”。尽管中世纪时曾被教会的乌云笼罩,但经过“文艺复兴”的思想荡涤后,西方优良的教育传统又重现光明,并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勃勃生机。其间,一个个思想家、教育家如卢梭、康德、斯宾塞、涂尔干、杜威等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教育进行了重新界定(具体定义在这里不作赘述),使教育的定义呈现出多样性,实践中的教育也变得鲜活和丰富多彩。
尽管如此,中西方教育发展到今天,对“教育”这一核心概念的定义依然有不小的差异。这可以从各自权威性工具书的不同释义得到印证。我国《教育大辞典》把教育(狭义的)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西方教育词典》把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不一定是,但通常是在教师的辅导下)知识、技能、态度的过程。”《美利坚百科全书》对教育的定义是:“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14]时至今日,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定义的这些差异,仍然可以看做是中西方教育定义原初性差异的合乎逻辑的延续。
总之,现在我们谈论的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几乎都能够在这里找到最初的源头。难怪有学者说:“中西教育观的差异在其原初性文化那里便已初现端倪了。”尽管中西方教育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教育自身不断被丰富和完善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中西方教育在上述几方面的差异也不断得到强化。但从本质上看,几千年来中西教育差异的实质在总体上并无根本性的改变。由此可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人造现象”。是按照人类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建构教育的。中西方教育在其发展之初是还处于相互隔离状态的两个独立存在,二者对教育的原初性理解作为教育发展的认识论基础,对教育的操作范式具有很强的规约性,充分反映出人类认识对自身实践的巨大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西方教育的原初性定义,已在思想上勾勒出了各自教育发展的“蓝图”。并在随后的教育实践中逐步生成了中西方教育各自的特点及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