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社情民情范例
社情民意信息的工作总结
全面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是政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政协的独特优势。xxxx年,区政协坚持把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当作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以民生为根本,不断创新工作理念,畅通反映渠道,充分发挥政协各参加单位和专委会作用,调动全体委员的积极性,努力做到“收集求广、选题求准、编报求快、效果求实”,使区政协社情民意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39个区县政协中名列第五位,荣获重庆市政协xxxx年度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二等奖。
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基本情况
xxxx年,渝北区政协共收到社情民意622篇,其中区政协采用477篇,采用率为76.69%;市政协采用150篇,采用率为24.12%;全国政协采用1篇,采用率为0.16%。
从信息来源上看,区政协8个专委会全年共反映社情民意224篇,占全年总数的35.93%;区政协参加单位全年共反映社情民意126篇,占全年总数的 20.34%;区政协信息科全年共反映社情民意272篇,占全年总数的43.73%。其中,民情信息员、民情直报站(点)全年共反映社情民意11篇,占全年总数的1.77%。总的来说,政协机关是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主力,而各参加单位及全体委员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民情信息员、民情直报站(点)的作用发挥还不够。
从反映内容上看,全年收到622篇社情民意,主要集中在反映经济、城建城管、科教文卫体、农林水利及政府管理五个方面。其中,反映经济方面的有153篇,占总数的24.6%;反映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有165篇,占总数的26.52%,主要集中在反映城市重大工程建设和道路交通的管理上;科教文卫体类共171篇,占总数的27.5%;农林水利类共75篇,占总数的12.05%;政府管理类共58篇,占总数的9.33%。同时,在国际国内有重大事件发生或区里集中开展阶段性工作时,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较为突出,且效果较好,这类信息共收到29篇,占总数的4.7%。比如今年甲型 H1N1流感爆发,收到与该事件相关的社情民意5篇。渝北区开展摩托车专项整治工作时,收到相关社情民意4篇。同时,在今年反映的社情民意信息中,法律法规的修改成为一大亮点,全年区政协共反映此类信息35篇,占总数的5.63%,其中23篇都获得了市政协的采用并转送全国政协,效果显著。
从落实情况上看,区政协xxxx年反映的社情民意虽然有6篇得到市级领导批示及市级部门回复,另外有的得到区级领导批示,但是没有收到区级部门回复。区政协社情民意反馈落实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建立有效的追踪落实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进一步整合工作力量
区政协主席会议高度重视社民意信息工作,把其作为本届政协履行职能的一个亮点重点打造,定期研究,周密部署,认真落实。区政协办公室信息科专门负责社情民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形成了“政协主席挂帅、副主席分管、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牵头、信息科承办”的工作格局,保证了工作的有序开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程序,使社情民意的数量和含金量都不断提高。区政协的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逢会必讲社情民意。黎刚主席亲自安排部署社情民意工作,对社情民意制度修订亲自把关。分管副主席陈渝亲自带队外出考察学习社情民意工作先进做法,并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情况,拟定社情民意题目,根据所涉内容安排专人进行撰写。区委、区政府领导也十分重视政协社情民意工作,每期必看,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在区委政协工作会议上,周旬书记特别强调了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并同意设立社情民意信息中心,从机构、编制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建立健全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区政协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力量配置,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推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建设。通过制定并出台《加强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民情直报站(点)及聘请民情信息员的实施意见》和《关于社情民意信息采用及考核办法(试行)》等制度,从了解民意、撰写稿件、上报信息、登记分类、分析信息、调查核实、整理编辑、审签报送以及队伍建设和考核奖惩等方面对社情民意工作进行了规范,进一步完善了报送机制及采用反馈程序,建立了社情民意信息征集的长效机制。
(三)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一是积极畅通反映渠道。区政协通过重点村(居)和镇街设立的民情直报站(点)、聘请的民情信息员,发动政协各参加单位、专委会及全体政协委员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政协网站开辟了社情民意专栏和建立了政协QQ群,使社情民意讨论和报送更加方便快捷。随时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动向,分专业领域有针对性地向委员约稿,使其围绕要点,深入调研,及时反映。如今年9月,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xxxx年版)》正在面向全国公开征求意见,就立即向相关专家委员约稿,在最短时间内将其修改意见报送市政协,随即便获得了采用。坚持经常性反映与集中性反映相结合,渠道进一步畅通,使社情民意信息数量成倍增长,质量较往年也得到显著提高。
二是不断拓展收集形式。区政协注重将政协提案、调研报告、主席接待日、视察活动中发现的好的建议和意见转化为社情民意,使其反映真实客观、论述充分、建议可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收到了良好效果。比如根据政协提案整理出来的《切实改进信访稳定工作》、《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和在调研中了解情况后撰写的《尽快出台医疗纠纷处置办法》等社情民意均得到市政协采用。如在督办重点提案第151号《关于统筹渝北区城镇公交发展的建议》时,针对委员反映强烈的公交优待问题,整理成社情民意后上报了市政协,并得到采用。
三是注重聚焦热点难点。区政协注重聚焦区委、区府中心工作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准确把握党委政府舆情需求,按照“知实情、讲实话、出实招、求实效”的原则,使区政协反映的社情民意真实客观、论述充分、建议可行,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撰写了《对中央经济工作会的几点建议》,提出了“重视房地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问题、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免疫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采取足够措施积极应对通货膨胀”等建议,得到市政协采用并转送全国政协。
四是突出引导加强培训。区政协通过研究市政协采用社情民意题目、内容、写作方法,掌握社情民意反映规律,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动态,拟定阶段性信息征集要点,下发给相关写作人员,为政协各参加单位及委员提供信息导向,确保报送社情民意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邀请了市政协办公厅信息处领导到渝北进行专题培训,召开了各参加单位、专委会负责人参加的社情民意分析座谈会,印发了社情民意写作学习资料分发每个专委会,要求各专委会自主培训委员,不断提高政协参加单位、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撰写社情民意的能力和水平。
五是努力打造精品建议。区政协强化精品意识,严格把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质量关”,力求优中选优、精益求精,保证了反映社情民意的精、准、实。注重在选题立意、深入调研、突出特色上下功夫,坚持反映具有前瞻性、综合性、预警性的社情民意信息。众多社情民意得到区级领导批示及部门回复,更有的得到了市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和全国政协的采用。如《“以城带乡万名干部驻村行动”要注意三个问题》得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的重要批示:“这个建议值得细读,请庆良、明清同志认真研究并随时了解掌握万名干部驻村行动推进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切实提高活动质量,确保这个活动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关于<重庆市消防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几点建议》还得到重庆市公安消防总队回复,等等。这些精品社情民意促使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得到解决,推动了全区、全市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三、工作思路
20xx年社情民意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抓住党政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的重要问题,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广泛、位置超脱,政协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优势,自下而上、准确规范、快捷有效、广泛地收集和反映带有苗头性、倾向性或全局性、战略性、潜在性的问题,努力促进党委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全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广泛了解和汇集。按照每位委员每年必须反映一条社情民意的要求,进行严格考核;充分调动政协各界别、参加单位、专门委员会撰写社情民意积极性,发挥民情信息员的作用,每位民情信息员力争每周收集上报一条社情民意,使各方面的民情信息能够得到及时收集和反映。
(二)科学策划和分析。加强培训,提高各方面收集反映社情民意的能力和水平;及时了解党政决策的信息需求,研究信息收集报送的重点选题,制定信息收集报送计划;组织力量对相关问题进行专题分析、综合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提出有见解、有深度的社情民意。
(三)及时编审和报送。规范社情民意信息登记、选稿、编辑、审批和报送程序,及时将基层社情民意报送相关领导;加快推进政协信息化建设,改进和完善专用计算机网络,保证信息传递的快捷畅通;处理好报送市政协和报送区领导社情民意关系,做到既关注全市、全国带共性的问题,又关注渝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强化跟踪和反馈。加强与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联系,及时了解区领导对社情民意批示情况;及时将社情民意采用情况告知反映者;与反映者一道,对区领导在《社情民意》上所作的批示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逐步建立各单位办理社情民意批示反馈制度。
(五)完善评比和表彰。根据社情民意考核表彰办法,在12月下旬对评选出来的反映社情民意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社情民意进行表彰,对政协各参加单位、专门委员会、政协委员、民情信息员撰写社情民意情况进行通报,达到表彰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意义重大、大有可为,我们要在市政协的有力指导下,区政协主席会议的坚强领导下,区政协各参加单位、专委会和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总结经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推动区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再上新台阶。
社区社情民意工作总结
鹿源春社区坚持把反映、处理社情民意工作当作履行职责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民生为根本,以解决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为重点,不断完善社情民意采集、解决、报送程序,社区各社情民意观察员在一年的工作中,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关注发展,服务民生,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所想、所急、所需,解决群众所盼,及时反映群众呼声,社情民意工作顺利开展。现将一年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开展社情民意工作情况
社情民意工作成为一条重要的“民意疏通管道”,对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关注民生,化解民怨,促进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通过设立居民意见箱,开通居民服务热线,广泛收集民情,畅通与基层群众的沟通渠道,搭建群众与政府对话平台。社区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事务协商会,研究协商社区社情民意工作,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建立与群众的联系与沟通,健全社情民意协调网络,建立社情民意调查制度,及时掌握情况,认真接待居民来信来访,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2010年共接受并办理了30件居民事务,其中,7件自来水管道老化维修事件,2件供热管道改造事件,9件居民楼渗水井堵塞事件,2件马葫芦盖塌陷、丢失事件,1处电线柱和拉线过低,影响消防车出入事件,及7件居民楼跑水、平改坡、外墙皮脱落等事件,共涉及1400多户居民, 4个辖区单位的生产生活情况,针对每一事件,我们都认真处理,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居民满意,及时让辖区的居民和单位忙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二、存在的问题
1、社区办公室面积小,没有活动场所,每次召开会议和开展活动都很困难。
2、鹿源春社区是老城区,有106栋楼,96%以上都是旧楼,由于线路老化年久失修,维修情况时有发生,加之物业弃管,社区工作者承担了物业部门的工作,牵扯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社区其他工作的开展。
3、社区缺乏执法力度,自来水公司、供热部门和城管部门在解决居民问题时相互推诿,给社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使居民的生活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和圆满的解决。
三、下步工作打算
1、鹿源春社区将围绕“民生、稳定”积极建言献策。民生和稳定问题无小事,凡是涉及民生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有关稳定的问题,我们都要认真倾听百姓呼声,积极向市、区纠风办和有关部门反映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从点滴小事做起,持续改善和保障民生,切实营造好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情民意工作制度以及激励保障措施,及时整理上报联络员的意见建议,督促落实事件处理情况,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做到事件及时办理,不推诿,不扯皮,耐心细致回答居民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确保让居民群众满意。
关于文化传承的社情民意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缩影,是历史的积淀。保护和传承荆门民俗文化,对于研究荆门文化的底色和特色,打造文化名片,提高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市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挖掘不深,主题不明。我市各地挖掘展示出来的民俗文化内容呈现散、弱、小的状况,没有形成一套挖掘当地民俗文化的总体思路和培育目标。二是“多龙治水”,保护不力。民俗文化研究的领导机制不健全,政协文史委、方志办、文体广新局等各部门都是民俗文化发掘和整理的主导部门,但通常都是各自为战、不成体系。另外随着岁月流逝、风雨的侵蚀加上人为的破坏,许多珍贵的民俗历史文化资源正逐步消失。三是人才不济,保障不足。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普遍存在有心无力、有力无钱、有钱无才、有才无台等现象,各地没有专门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经费也难以得到保障。四是传承不接,交流不多。在收集整理民俗文化资料中,过分强调实证考究,忽视民间口口相传的民俗资料。同时,我市各地对民俗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研究不足,各自为政,效果不佳。
对此,我们建议:
一、加大民俗文化整理申报。目前,我市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在全省靠后,要对我市民俗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整理,建立项目申报和保护的投入机制,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力争在新一轮的国家级、省级名录申报中有更多项目入选。
二、注重民俗文化传承创新。充分发挥各级特别是县乡(镇)政府在乡俗文化保护传承上的主导作用,加大对民俗文化保护事业的投入力度,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历史社会价值的民俗文化。采取组织基层群众成立民间协会等方式,把那些具有民俗知识、技能、爱好的人群组织调动起来,通过举办民俗展示、民间艺术比赛、农民文艺汇演等活动,为民俗文化传承搭建舞台。在荆楚理工学院和中小学校设置民俗文化教育课程,邀请专家、传承人授课、培训,培养青少年爱家乡的情感,激励他们自觉传承民俗文化。建立民俗文化产业培训基地,注重与时代和市场接轨,延续民俗文化生命和活力。
三、搭建民俗文化展示平台。江汉平原文化历史上大部分属楚文化范畴,民俗文化也同属一脉,要搭建江汉平原民俗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各种媒体,结合地方传统的花鼓戏、皮影戏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项目,举办各类推荐展演,促进江汉平原城市的文化交流。
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注入民俗文化。要对荆门城市进行整体形象设计,恰当地植入荆楚文化符号、文化元素。要建设一批民俗文化特色小镇、村、街区,将发展旅游业和保护传承乡俗文化有机结合,由文化、旅游、住建、方志办等部门牵头,重点为我市一些民俗文化基础好的城镇量身定制发展规划,发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提高乡村旅游品位,增加旅游情趣,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