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音乐鉴赏论文
二泉映月-我的感悟
“如泣如诉”,这是我听《二泉映月》最大的感受。
中秋夜晚,阿炳来到了无锡的惠山,山脚下流淌着潺潺的流水,人称“天下第二泉”,阿炳来到这里,件件往事历历在目,他情不自禁地拿出胡琴把那饱经风霜的手扶在二胡上拉了起来……
起初声音连绵起伏,他似乎回想起了小时候,师傅带她来到二泉旁,小溪流淌着,欢快的声音往远方流去。月光穿过树梢,照在突兀的石头上,师父心中感慨万千,问阿炳:“你听到的什么?”阿炳摇了摇头,觉得眼前一切都十分美好。
渐渐的,琴声高昂起来。自从师父死去,他的人生仿佛坠入低谷,他被堂兄扫地出门,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他把所有的悲痛都抒发到音乐中,可命运再次向他伸出磨爪。他患上眼疾,导致双目失明。瘦弱的身子疼痛不已,得了肺病的他只能依靠修理胡琴,艰难度日。
乐曲进入了高潮,那声音如同一股力量,是对命运的抗争。我仿佛看到一滴滴泪水从阿炳脸上流下来,他的手早已开裂,骨瘦如柴的他一根根肋骨明显地突出来,脸上的皱纹如同刀刻一般。他似乎哭诉着他曲折坎坷的一生,他似乎发泄着命运对自己的不公,他似乎盼望着美好生活的到来,他爱那支撑着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他惠山的清泉,他爱那似水的月光,他爱生活中每一刻幸福的时光!
琴声久久回荡在山泉旁……
这首曲子如同惠山的淙淙流水,流进世人的耳朵里,从此成为经典之作。
音乐的听后感:二泉映月听后感
《二泉映月》是由华彦均作曲,华彦均人称“瞎子阿炳”。他身世悲凉,四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演奏,后来父亲去世,他也双目失明,又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只得流落街头,卖艺为生。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受尽了欺压凌辱。在他流浪卖艺时,依靠自己的音乐素养,慢慢拉出了绝美的《二泉映月》。
听《二泉映月》,渐渐朝远方看去,眼前仿佛出现一幅画面:宁静的夜晚,月明星稀,月光洒在平静的湖面上,清风吹过,一位身着破烂一衣裳,微驼着背的中年男人,面朝湖水,坐在一张单凳上,将音乐在他手臂的伸缩之间缓缓升起。
《二泉映月》从一声长长的叹息开始,之后时而高潮,时而低缓,时而不安,时而平静。在这缓急之间将他苦难的人生尽显在我们面前,随着音乐的响起,乐曲的悲凉便直入人心,仿佛他就坐在我们面前,真切的将他悲凉的人生向我们娓娓到来。这一弦一奏中,尽是阿炳的人生辛酸。他怨恨过,挣扎过,在音乐的变迁中,我们能感觉到他激烈而愤恨的指责,他质问上苍,他呐喊,他不甘,然而他的指责和质问,在他看来又都是徒劳的。因为他明白,不会有所谓神仙、上帝,更不会有谁来将他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到天亮时分,他还得鼓起勇气踏上他的卖艺乞讨之路,继续他苦难的旅程。音乐在一阵歇斯底里的躁动后,慢慢归于安静,柔和。因为生活让阿炳知道,要改变苦难的生活就必须紧紧抓住自己的命运,改变不幸命运。对于生活,阿炳在经历诸多凌辱,欺压后,他依然倔强地抱有一线希望,既使他时常会饥肠漉漉,会居无定所,但在《二泉映月》中,我们觉得到随着岁月的消逝,看似深沉而凝重的人和事,最后都会归于平静,直至人们省去繁华,掠去浮躁,隐没绚烂,淡化苦难。平静的乐曲,使处于困境中的阿炳,却能像一个过来人或局外人的身份着看待过去,平静如水。听《二泉映月》,我感觉到随着音乐的起伏,有一种东西流入心底,从而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变奏的乐曲中,我似乎听到了自己的心声,我的心随着他的弹拉,在躁动不安后,慢慢归于平静,闭目静静地感受音节的跳动,感受轻重有变,忽强忽弱,时起时伏的节奏,感受在喧嚣的都市之外的另一种苦难而平静的人生,如山林清泉,涓涓溪流,生生不息。
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二泉映月》带我走进音乐大师的心灵世界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自幼四岁丧母,江苏无锡人,他精通各种民间乐器,擅长琵琶。
阿炳12岁那年,开始吹笛子了,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吹,而且还在笛尾上挂铁圈,从而增强腕力,后来索性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时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了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的二胡的弦比一般的弦粗的多,这与他常年的练习是分不开的。
1941年阿炳成为了道士,平时靠油钱为生,有人看中了他的钱,于是,骗他上街头吸鸦片,抽大烟,由于上了瘾,而鸦片发作难以控制,他几乎用尽了所有的积蓄,来买鸦片,生活过的穷困潦倒,在他21岁那年,因为长期抽大烟,吸鸦片,导致双眼患了眼疾,34岁那一年,双目失明,因生活所迫,被逼无奈,只能流浪街头,靠卖艺为生,可是,命运总是折磨着阿炳,他流落街头,被人歧视,受紧侮辱,阿炳就这样,承受着黑暗的痛苦,和内心深处的挣扎。我仿佛看到了夏天时,他冒着烈日的暴晒,在火辣辣的太阳光下受烈日的烘烤。冬天,他穿着一袭破衫,拿着二胡在角落里受尽了风吹雪打,呼呼的北风吹过,把穿得本来已经破烂不堪的衬衣的阿炳吹的双唇发紫,上下的牙齿架打个不停,而身子早已冰冷无比。可想而知阿炳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但是,这些事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他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正是因为克服了这些困难,才有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的诞生,在这首曲子当中包含了阿炳在还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伤,时而傲然,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透露着伤感,和对光明的向往。
12月4日 阿炳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他一生中留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他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是什么使阿炳在音乐上有伟大的成就呢?是阿炳对生活的向往,和他那自强自息、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正是我们要向他学习的啊。
不朽的凄美—感受《二泉映月》
初次听《二泉映月》,好像还是在幼儿园时。依稀记得年幼的我骑在爸爸的肩膀上,来到锡惠公园,在天下第二泉旁的亭子里看着拉二胡的乐师演奏这首曲子。依依呀呀的声音中带着一种忧伤,让人想哭。大人们都安安静静地聆听……当时的情景在我的心里已悄然播下了二泉的种子。
随后的日子里,《二泉映月》的曲子伴随着我成长。已过了二胡十级的表哥已能把这首曲子拉得凄美悲凉。通过与表哥的交谈,我知道了阿炳的心酸身世和坎坷的一生。我敬佩他刚毅的骨气——贫病交加的他以卖艺为生从不乞讨,直到走完他苦难的人生旅程;我更敬佩他眼瞎心明,用心感知世界,在音乐的世界中执着地翱翔,最终作出了如此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
世界著名的日本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二泉映月》要跪下来听,说得真对啊!妈妈说这曲子是培养小孩情商的好教材,能够唤醒人们灵魂的好曲子,要我认真地去听。
终于有一天,在寂静的夜里,当这首曲子一遍遍地我耳边萦绕,婉转凄凉、如泣如诉,还有激昂愤慨。我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清泉在冷色的月光中那凄美场景。乐曲的节奏揪着我的心绪,深深地感动着我的灵魂,不知不觉,我的眼睛已经潮湿了……
这真是一首不朽的乐曲,让人回味深长。它那凄美动听的旋律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动,让人成长!
作文:音乐幻境—听二泉映月
在无锡惠山脚下,有一汪清泉,泉水顺着高耸的山,伴着清清的流水,汇成了二泉。在皎洁的月光下,泉水上出现了一轮时隐时现的圆月,这就是“天下第二泉“刚才的景色就是著名的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作者阿炳从小跟师傅学艺,后来,他因患上眼疾而成了瞎子,他的师傅也随之死了。
我听着二泉映月,仿佛看见阿炳的师父死后,阿炳只好上街卖艺。春天.秋天还好一些,可以到夏天,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可阿炳为了谋生,头顶着骄阳,脚踏着赤地,大汗淋漓的拉着二胡。可天气太热,上街的人不多,一天也挣不了几个钱;晚上,一些小偷看他是个瞎子,正大光明走进来,把他辛辛苦苦挣的钱“拿”走了,可阿炳却毫无办法。冬天,阿炳穿着一件破烂的衣服,哆哆嗦嗦地弹琴卖艺,可一天却尽受讥笑。
听着二泉映月,我仿佛看见又是一年,阿炳又来到了二泉,用他手中的二胡,对茫茫的月色倾诉起来。为什么命运对我如此不公;师傅,你在哪呀?音乐中,充满了阿炳对师傅的怀念,对命运不公的无奈,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对……
突然,音乐停了,我回想起刚才的音乐,先是轻.幽静,表达阿炳对师傅的怀念;后来,音乐较快,一会低,一会高,表达阿炳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最后,进入了高潮,表达出阿炳对那些不劳而获的人的鄙视。
阿炳真可怜呀,唉……
《二泉映月》—-我最爱的二胡独奏曲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曲调舒缓,优雅动听,曲子里有对美丽的江南风光的描述,有对自己的悲惨生活的诉说,有对自由和光明的热烈追求。听了这首曲子,我不由得想起了作曲家的一生。
阿炳生在山清水秀的太湖之滨的无锡。从小有一位师父,师父很喜欢阿炳,对他恩重如山,阿炳也很尊重师父。
在一个中秋夜,师父带着阿炳来到锡惠山下的二泉边赏月,师父问阿炳:“现在你听到了什么?”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也没听见。师父笑眯眯地说:“你还小,长大了就会从这泉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阿炳看着饱经风霜的师父,似有所悟。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边,月光似水,水波映月,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环绕在他的耳边。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见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这不就是音乐吗?阿炳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地拿起二胡,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在琴弦上滑动着……于是一首闻名遐迩的《二泉映月》诞生了。
我之所以讲这个小故事,之所以喜欢这首曲子,是因为我欣赏了这首乐曲后明白了,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地受折磨,都不能后退,要前进,前进,再前进!要学习阿炳那种顽强不息、向往光明的精神!
啊,《二泉映月》,我最爱的二胡独奏曲!啊,《二泉映月》,我离不开你!
欣赏《二泉映月》
缓缓地,序幕拉开,演奏者坐在台中央。素衣裳。二胡,很旧。全场静极了,没有一点声音。
弓平架好,演奏者一昂头,弓拉开,弦颤动。这句引子,好比一声漠然的长叹,开始了这段悲剧的诉说――
平静中的忧伤,凄凉的曲调在琴弦上回转,在弓中蔓延,只能说听得心酸,听得流泪。
旧社会。街上喧闹,小贩的叫卖声,戏院里的唱戏声,茶楼里的评书声。转角胡同口,幽静,无人来往。没有人会去注意这条脏兮兮,坑坑洼洼的路,顶多也就赏几个铜子,算作过路。
碗,破得只剩下个底,别再破了,破了那什么乞讨啊!屋子很黑,到处散发着霉味,没有家具。木板咯吱咯吱地呻吟,泪早已流干,早已蒸发。
声音渐渐弱了下来――又一声长弓的拉响,心也为之一颤!起伏,高亢,低吟,长鸣,短促,由沉思而悲伤,由悲伤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由怒号而憧憬,最后剩下了什么?凄凉。种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我还能怎样形容呢?用语言吗?用声音吗?用表情吗?用肢体吗?不!只有听了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哀伤,怎样的催人泪下啊!
世界着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聆听《二泉映月》,末了,痛哭流涕。他跪下了,他说:“这样的曲子应该跪着听!”
演奏者的弓在琴弦间来回,忧伤全寄其中,没有雕饰,那是能感觉阿炳心的律动的演奏啊!
眼泪(怎样的眼泪?找不到词语形容它……)流落,无声,因为它已破碎。
渐停,渐续,渐起,渐止。最后的叹息短暂而漫长――全区到此就结束了。野菊花,凋零。
场内寂静――那是心在鼓掌,心在思索,心的永不能平。野菊花,凋零。
——《二泉映月》,凄凉……
二泉映月
一声长叹后,便进入乐曲的情感之中。忽近忽远,若即若离,一丝丝悲凉之意沁入心扉,随后的愤慨又涌入胸腔。在这缓急之间将他所历经的磨难,所遭遇的悲苦跃然纸上,此刻的我们成为了一位旁观者,仔细倾听者阿炳的苦辣人生。
是的,他不解为何自己的人生会比别人更加艰难,他不解为何痛苦的遭遇总是与自己不期而遇,他不解这些不快为何都降临在他一人身上。音乐随之进入高潮,悲愤,不解,伤感,这一切痛苦凝结在一起,让他欲罢不能。心中的自己,竭尽全力的撕扯着,矛盾着,伤感着。渐渐地,音色柔美了下来,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悟到了,与其这样堕落,这样毫无用处的躁动不安,不如试着去把握命运。
人人都应抱有一个淡泊的心境,去看待世间每一件事情。自己的人生由自己主宰,就算在逆境中的自己,仍能笑着活下去,心中的信念无法泯灭,也不能消失。因为,我们要与生活中的挫折,作斗争!
二泉映月
点评说明:鉴于曾教授有过对同题材习作的评析,在这里我就不再具体点评了。请作者分别读读高亿威与许嘉仪同学写的《听<二泉映月>》,取长补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朱雨欣(小学高级教师)
听琴声悠悠
是谁在诉说人生坎坷
一肩背着琵琶
一肩背着二胡
阵阵秋风
吹动着他的青衣衬
人生路坎坷
看着大雪纷飞
他仿佛看到了他自己
从小失去双亲
无依无靠
成人后双眼失明
摸不清人间世道
唯有自己坚强的信念未了
含着对未来的憧憬
走向
灿烂的黎明
叹人生苦短
惜残生技艺
我要让这琴声
记录人间疾苦
诉说人生命运
一曲悲惨的音乐—《二泉映月》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大街上白色一片,空无一人,寂静无声。这时,远处传来了幽幽的音乐。有一位还穿着破棉袄的老妪走入了我们的视线,头发像枯萎的稻草。一阵刺骨的寒风吹散了她的枯发,露出了蜡黄的面孔,忧郁的眼神中闪着泪光,她一边用几近开裂的手拿着乞讨的破碗,一边拉着一根细长的老竹竿,一边艰难地一步一步向前迈步。后面跟着一位带着破帽子,穿着补了一次又一次的旧布衫,背着琵琶,瑟瑟发抖地拉着二胡。一曲讲述了这两位可怜老人悲惨一生的曲调从老人的二胡中潺潺流出。
老人走远了,在他们的背后留下了一串深深的脚印,这脚印不仅留在了雪地里,还深深地刻画在了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