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作文
和谐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会心微笑的背后。和谐是一种恬静的美,是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力量。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实现和谐,也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老子、孔子、庄子都曾提过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西方学者柏拉图也曾提出建立理想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其实,中国古代文人研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亦是一种和谐之美,戏水游鱼旁的蝇头小楷所完成的恰是点睛之笔,它们讲究各种才艺融会贯通,如苏东坡是文学家,也是书法家;齐白石,书法家、画家;而且艺术多样性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它们在和谐的境界中被艺术家信手拈来,相互补充,彼此增色而浑然天成。正是这种艺术的和谐成就了这些艺术家,更是成就了中国各代文学艺术永不褪色的魅力。
如今,在21世纪,我们更要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而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础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如师生关系:是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相敬相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又如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之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交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创造和谐社会”的号召决不是什么空口号,它所号召的“和谐”恰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细节之处的,譬如排队礼让,互帮互助,勤俭节约,这些最平常的生活锁碎,却从小见大地成了和谐关键。和谐之美,雅俗芳赏,而又具有着屹立不倒的力量。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将持之以恒,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社会的彼岸前进。
当第一束阳光从美丽的湖面折射在这片土地上时,我们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社会的乐章终将奏响。
人际关系的作文
在心理学领域,社会心理学家把人际交往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知觉、相互影响的过程,沟通与相互作用,被看成是人际交往的两个基本特征。美国著名企业家、教育家和演讲艺术家卡耐基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具体的,因而个性各异,与这些独特的个人交往必须倾注满腔的热忱和诚意,唯有自己表现出坦荡和真切的品性,对方才能相信自己,这是处世之道的基矗
[导写示例]
题目一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更有威力,风说:“我来证明我比你行。你看到那儿那个穿大衣的老头了吗?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脱掉大衣。”
于是太阳躲到云后,风就开始吹起来,愈吹愈大,大到成了一场飓风,但是风吹得愈急,老人把大衣裹得愈紧。
终于,风放弃了。然后太阳从云后走出来,对老人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不久,老人开始擦汗,然后脱掉大衣。太阳对风说:“你看,还是温和与友善,比愤怒和暴力有威力。”
阅读材料后,请以“友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和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眩3、不少600字。
[提示]
写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领会话题的精神。话题材料以寓言的形式,通过风与太阳的对比,揭示了“温和与友善,比愤怒和暴力有威力”的道理,写作中最好也能体现出这样一组对比,即不仅诠释“友善”待人的重要性,还要拿它与“愤怒、暴力”等作比较。2、既可以从大处着眼,谈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须友善相待;也可以从小处落笔,谈善待身边的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还可以换个切入点,写人类应善待自然、保护环境。3、除了写成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外,还可以采用书信、日记、演讲稿等应用文体,或发挥想象,编写童话、寓言、小剧本等。
[例文]
友善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吴芳
白色产房里一声清晰的婴儿啼哭,宣告着一个新的生命登上了人生的列车,并将独自驶向或光明或黯淡的前途。
上帝并没有对谁过多的垂怜。每个人都赤裸裸地降生,不染一丝尘埃,用清脆响亮的哭泣来宣泄最原始也最深刻的寂寞。这寂寞,来自最初紧锁的心灵——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扇紧锁的门。
还记得吗,最初赋予我们关爱的亲人和朋友,是用什么悄悄打开我们心扉的呢?是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是无助时的一个眼神,是彷徨时的一句话语,抑或是哭泣时的一张纸巾……人的心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容器,有时能容下很多的仇恨,有时却容不下一丝莫名的感动,非要让泪涌出眼眶,顺着脸颊无声地滑过,来证明脆弱敏感的心弦已被拨动。而拨动这弦的,是关爱、体贴和友善!也许,友善实在称不上是什么伟大的感情,但是,即使是那些最铁石心肠的人,那些用冷漠、仇恨、罪恶浇铸的冰一样的化身,都不得不屈服于友善的巨大威力之下,心甘情愿地敞开尘封已久的心灵。于是,孤寂的人生路途开始出现迷人绚烂的色彩,心与心之间也架上了坚不可摧的桥梁,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却又理所当然。
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谓知己,听来似乎是众里寻上千百度也难以遇求的。其实不然,一切伟大友谊的开端,并不是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更不是污浊腐臭的物质利益,而是和善的态度,是温和的话语,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当我们的躯体游弋于纷纷扰扰的尘世,心也似久旱的河床即将干涸时,友善便如同天降的甘霖,即使只有几滴也能溅起无限的希望。那么,这位好心的施恩者,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旅途上的知心旅伴。知己,便是这样“炼”成的。
倾听春的脚步
望着窗外皑皑的白雪,整个世界像被冻住了似的,冷清、萧条天气太冷了,人们都窝在屋里不肯出来,独守着自己的小空间,心里不停地念着,念着:“冬天到了,春姑娘什么时候来呢?”——题记
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解,那么世界将是一片冰天雪地,把人间的欢乐都冻结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如果不把心窗打开,那么永远只能活在自我里,感受不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了解自己你试着去理解自己了吗?了解自己的行为,想法,目标,对自己做一次全面的分析承认自己有很多缺点,告诫自己要尽力将它们改正提醒自己,梦想还很远,还需要很刻苦才能到梦的彼岸鼓励自己,只要不懈地努力,你就可以成为天边最亮的那颗星,就可以照亮无数的夜行人,就可以吸引来众多的星星
了解朋友朋友是结伴而行的鱼,也许相处的时光只有这段,但只要能结伴而行,就一定要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知道朋友的喜好,尽力不去提及对方的痛处与私人空间,朋友快乐时一起分享,朋友伤心时学会去安慰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地结伴而行,我们都是自由自在的鱼儿
了解敌人为什么提起敌人就咬牙切齿呢?他们的议论攻击又不会让我们掉一块肉,让他们说去吧,我们照样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但是你必须知道,有的敌人是你最好的助手去了解那些与你作对的人,如果他是闲得无聊没事找碴,那就不必理会,如果他是你强劲的竞争对手,那么振作起来,与他一拼高下不知不觉中,敌人就成为了你前进的动力了解了敌人,你就可以信心满怀地对他微笑了微笑显示出你的勇敢,你的从容,还有你广阔的胸襟
自知,像一阵春风吹化了漫天的白雪,让自己对未来不再迷茫,做好准备,迎接一切挑战
知人,像一场春雨滋润了寒冷的大地,让自己不再孤单,不再害怕,让自己获得内心的安然与坦荡,调整好心态,所有的困难都不足挂齿
了解,是那美丽的春姑娘,带来人间的温暖与一切的蓬勃生机
自知还要知人,了解快乐还要了解痛苦,让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了解社会这个温暖的家
笃、笃、笃,你听,那是春姑娘的脚步声
【教师点评】“知”者,知道,知晓,了解也“了解是春姑娘”,巧将材料中的“知己、自知”的“知”形象阐释,且贯穿全文,又巧伏“知”的功能、作用,实在是一石三鸟
论证中,“自知”、“知人”交替行进,“知人”又细分为“知友”、“知敌”,每一段开头以一短句领起,使得论证有层次,有条理;语言如话家常,这就增添了说理的亲和力,更容易让人接受
实战演练二
尊人与尊已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俄罗斯文豪屠格涅夫一日在镇上散步,路边一个乞丐伸手向他讨钱他很想有所施与,往口袋掏钱时才发现没带钱见那乞丐伸着手正等着,屠格涅夫面有愧色,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我忘了带钱出来”乞丐笑了,含着泪说:“不,我宁愿接受您的握手!”
是啊,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受人尊重是一种幸福我们每个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都希望受人尊重,也要学会尊重,请你以“尊己与尊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社会—人际关系
“交流”。现在“交流”这个词文泛地出现在各个场所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另一步,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认识对方,了解对方。
但是,现在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复杂,要注意的事项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层层连套的关系数不尽,也说不清。高中好象也被这个社会熏陶了一样,也存在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也有着那一套交往的规则。
真的很烦,也很复杂,不想去管,又不能置身事外。想做个轻轻松松的局外人,可偏偏又是混在其中的当局者。真的很不想这样,想逃出那些圈圈的“蜘蛛网”。
需要一个真正的朋友。有一个朋友,这很重要,往往可以弥补很多有缺憾的事。她可以分担忧愁,帮助解决心里的疑惑。而更多的时候,我们一起分享快乐,在回宿舍的路上,到处都洒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虽然有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烦心的事情过来打扰,但是因为有了朋友的陪伴,才能很快地从悲伤中振作起来,面对新的挑战。
这个社会太复杂。我喜欢简单明了。我对你好,你对我好,我们之间不存在界线,不存在隔阂,可以无话不说,可以倾心交流。
但我的愿望似乎是奢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因这这个社会存在着竞争。虽然也有人与你光明正大的君子较量,但也会有人在暗中拖你的后腿,使你不得不防,否则,小人从哪而来,君子又以何而称为君子
我的好友说:“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世界上你最爱的人也只有你自己。”很经典的一句话,阐述着千年不变的真理。
即使付出不求回报,但往往得到的比要求回报的人多很多。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人性与社会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婴儿,无任何杂想,是世界上最纯洁的生物,可他所处的环境会影响他,改造他,当然环境不同,造就出的人也不同,才能构成如今鱼龙混杂的社会,可我想讨论的不是人性不同的原因,而是当今的人性与社会局面。
我从来都是不屑谈论人性的,可当我看见那些公益广告与真实的视频之后,我终于动怒了,忍不住用文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快。当我看见那一盘盘鱼翅燕窝这些所谓的美味佳肴被送上了餐桌,那一张张享受了美味后显露出的贪婪嘴脸,再看那被割了鱼鳍之后旋转沉入海底的鲨鱼与血尽力竭的燕子的尸体,真想赞美一下人类的智慧果然是无穷大啊,难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朝一日会荣为人性本能吗,那简直太可笑了。尽管竭力的推出各种公益广告,却仍不见大的成效,人类依旧在与自然界自相残杀。
到底人类也只是动物,即使体毛退化,会两脚走路说话,穿上了整齐的衣服,学会了各种各式的素质礼仪,也只是类动物,在有些教育书籍上却千方百计地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就因为人类是最高级的动物吗,我个人却认为现在有些人类连草履虫也不如,至少草履虫它不会谋财害命,相反有些人类为了一己之私,不择手段,干伤天害理的事。或许话说得太过重了,但为牟取暴利贩卖毒品以致残害生命这类事还在陆续发生,甚至有些不法分子会为自己利益干出出卖国家,背叛人民的事情。
想想造成这种局面不是人性在作怪吗。贪慕钱财的认为赚取更多的钱,违背良心,制造不合格的商品,甚至伤害生灵。贪生怕死的人会为求苟活不惜做卖国叛友的事。然而这只是通常现象。现在部分人类为了自己,而至地球安全于不顾。
有道是,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啊。人类现在反省还来得及,只希望不要让2012成为事实,不要让人性成为祸害社会的罪魁祸首。
人与社会作文
“人与社会”重在和谐,和谐社会是幸福人生的根基。过几天就到“三八妇女节”了。可是有些家庭失去了父亲的角色,整个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母亲的肩上,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们呢。就在今天早上,我校全体教师为九江镇单亲母亲奉献了自己浓浓的爱心。为我们小学生上了一场生动的现场教育课。
记得今天早上,负责主持升旗仪式的黄主任正步履匆匆地抱着一捐款箱跑上升旗台,我正纳闷,通过程校长的演讲,我才知道了其中的原因。原来‘‘三八妇女节’’将要来临。学校发动全体教师捐款为九江镇的单亲母亲家庭献上爱心。教师们排好队伍,一个接着一个地纷纷把钱投进捐款箱里。首先是程校长、关校长她们俩先带头捐款,接着到主任到老师。望着他们为贫困家庭捐出自己的爱心,我被这份浓浓的爱心感染了,脸蛋泛起了泪花,春天的早上乍寒还暖,温暖的春风在二小的每一个心里荡漾。数目虽然不多,但涓涓的细流可以汇成小溪,滋润着有需要人士的心灵。随后,广播响出了一首和谐、温馨的歌曲。听起来热人心肺。奉献爱心真好,因为它可以把荒原变成绿洲,也可以润泽干枯的心灵。我为我们的老师骄傲,为他们的举动感到自豪。因为他们都懂得和谐的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别人有困难,就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给他们送去温暖,那我们的世界就是美好的人间了。
儒林二小学四(二)班
潘芷慧
2009年3月6日
作文(议论文)谈个人与集体、社会
翻开世界地图册,你会发现不论是在千里冰封的西伯利亚近极地带,还是在阳光炽热、雨水充沛的赤道雨林区,抑或是在从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流过的塔里木河两岸.都有森林那绿色的影子。就是这遍布世界各地的森林在为我们—50亿人类输送着氧气和食物。同时,也在履行着她的一项极重要的职责—调节和改变我们这个星球的气候:巨大的森林蒸发量带来了充沛的降水,密密匝匝的枝枝绿叶挡住日益扩展的沙漠,又使得沙漠上吹来的干热风变得清凉湿润
森林对气候的影响是巨大的,而那一碧万顷的绿色海洋又是由一棵棵的乔木、灌木组成的。一颗种子落地,只要湿、温度等条件适宜,她便发芽、长大。就这样一棵、两棵,成片成林.从而汇成无限的森林。与此同时,森林对气候的调节也日见其显著。
反之,如果林中的树被一棵棵伐掉,森林的调节作用出会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由此足见每棵树木对于森林的重要。社会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一日千里地发展着。如果把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代表的社会新风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大气候,把整个社会作为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巨大森林,那么,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这森林中的一棵小树了。
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社会力量,又取决予社会成员,因为社会是由其成员通过彼此间的各种联系有机结合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改革和“四化”建设需要安定团结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局面,这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去维护。只要我们每个同志牢记自己的责任,努力履行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义务,立志从小事做起,那么一棵棵精神文明的小树终能汇成生机勃勃的森林。
有人也许会这样说:社会风气非一人之力所能为,如今有那样多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不是连XXX都出了问题?一个平民百姓的两下子又能对精抻文明建设、社会风气好转有何裨益
其实这正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君不闻海之广阔乃因其能容下百川?森林之所以能左右气候的变化,正因为她汇聚了一棵棵树木的微小作用,而小树只有置身于森林才能真正找到其生命之所在。
在我们祖国这块风水咸宜的沃土上,我们每个同志都应成为这样的一棵小树。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为社会尽责,去证明: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的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倘能如此,则国之兴,民之旺,可指日待也。
我发现人与社会的关系作文
那是一个深冬的夜晚,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家中只剩下我一个人。起先,看电视看得挺起劲的,可是,时间一分一秒地逝去,我的肚子开始咕咕直叫了,我忙去厨房找了一包方便面,心想:今天晚上正是我施展厨艺的时候了。
我挽起袖子,把方便面放入碗中,然后将开水倒入碗里,再放了一些调料进去仅仅用了10分钟,一碗美味四溢的方便面就呈现在我眼前。
也正是这仅仅的10分钟,让我发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方便面,可干吃,也可以泡着吃,开始它干干硬硬的,很洁白,就像一个人,生命刚开始总是没有好与坏,没有形成性格与习惯,可以有很大的塑造性。学校中,有一种塑造;社会中,又是另一种塑造。至于后来怎么样,只能看这个人的机会与性格了。
我之所以把面泡开来吃,是因为这样味道比较浓,也就是说它的骨子能浸入更多的水,人呢?不可避免地要被泡入社会这碗水里,此时人的思想就会随着人与社会的接触而变化,接触得越深,变化就越大。有人在一夜之间似乎就明白了一些事,其实那要归功于社会。社会这碗水,绝对不会让任何一根面露出水面,没有人能逃避社会。
方便面泡得很软的时候,就好比人已被社会锻炼得圆滑老练了。此时若再加入调料,不得了啦!水变得混浊,开始有味儿了。面,或者人,还能否保持自己的本性呢?不好说,若你真的质量过关的话就可以,否则带来的就是犯罪,就是那丑恶的人性,那么你的前途将一片黑暗。
啊!方便面,上有油包,下有杂质,中间才是面。就像社会,顶层人物浮上水面崭露头角,社会渣子生活在最阴暗处,中间才是普通老百姓,竞争无处不在,要好好把握!
人与社会
一个人如果要尽早融入社会,就必须要有自律自制的能力。否则定会在社会这个泥谭中丢失本性,从而改变自己。宋朝皇帝赵恒曾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人类应该更看重的并不是所谓的黄金屋,颜如玉,而是书带给人类的思想认识和自省能力。一个人如果要进入社会就要有革命者的意识,莫不可沉沦,自甘堕落。看书就要看好书,文字的组合串联决定了书的好坏。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决定这个人的生存价值。在社会上高风亮节的人不被看好,很多人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去看这些人,最终这些人也遭到了另一批人的嘲笑,可见此类事件有如生物圈里的动物一样,不凶不狠的动物只有被杀的份。一个员工进入公司工作随时都要防范,防范着被潜规则。谈起潜规则可谓通透各行各业。对此,长像漂亮的女人尤其需要时时注意,偶尔碰见一两个刚正不阿的上司,某些自甘堕落的员工便像极了需要配种的母羊,叫声不断。为何如此?原因很简单,没有被潜规则的机会。
社会是一个大的集体,每天都会有有形形色色的人进入到里面,刚进到里面的人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后遭到承重打击也只好夹着尾巴去做人。“进入社会里面的人呆久了也变得聪明了,学会精打细算脚下所走的每一步棋,可谓是都朝着步步为赢的方向去走,这些人在社会中迷失了本性丢弃了自己算是白活了。”还有一些人进入社会几十年愣是丝毫未变,像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一样,总和他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怕在交往中迷失自己,从而不能自拔。这些人在社会中混不出来名堂,只好怨天尤人。这些人好像活着就是要和和珅反着干似的!假如那天在电视上见到和珅,定会想到公司某某人员,从而咬牙切齿骂这个骂那个!这些人眼睛里带着愤世嫉俗之表情看似清高,如若那天拥有和和珅一样的待遇,恐怕也会以贪为荣。
人进入社会就像雨水下入海洋一样,想全身而退是万万做不到的,人一旦进入社会定会被琐事绕身而不能自拔,最终落了个身陷的下场。可见如今的社会并不像没离开过父母的少年想象的那样充满美好,这些人一心只想早日投入其中,哪能了解其中的艰险,尔虞我诈?社会,确实是个能够加速人成长的好地方。但危险就危险在这里,心智一旦成长过快就容易确立志向,志向的差异决定了一个人,一个人如若不能向善定会从恶。从善这并不一定得到应有的好报,作恶的人也不一定受到社会的惩罚,所以善与恶也只能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的标准,然而如今人们的自信心无比强大,所做之事从不做检讨。做坏事做惯了,便成为习惯。原本的那点良知也会消失殆尽。这时就会感觉自己所做之事是理所当然,更有甚者甚至把自己所做的坏事也认为是积德行善的一种方式,不要脸到这种地步,可谓是天下无敌!
社会像尽一潭污水,其中混合着各种物质,如今社会这潭污水已经饱和,要说还少点什么?我想是能够使水变清澈的元素还不够!
个人与社会
社会是人类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集体,社会很神奇,它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就像我听的一个故事一样;
“大漠边上有一个小花园,里面栽了一株玫瑰,玫瑰的周围长满了骆驼刺,但是玫瑰却迟迟不开花,主任焦急的问;“你为什么不开花呢?”玫瑰答道;“你看周围那些骆驼刺也没有开花啊!”主人说;“你又不是骆驼刺啊!”玫瑰说;“我是啊,因为我和它们一样有刺。”主人只好又栽了一株玫瑰,春天到了,新的那株玫瑰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原来那株玫瑰十分震惊,终于明白了自己本是一株玫瑰,不久后,它也鲜花满枝了。”听完这个故事后我笑了,因玫瑰的傻而笑了。之后,我又开始了沉思,这不正是一个形象的社会与个人的比喻图吗?社会可以改变一个人。这很像我看过的一部小说《骆驼祥子》,这本书出自作家老舍之手,讲的是主人公祥子是一个农民,他决定去城里打工;一开始的他善良、朴实、乐观,但是他发现城中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好,有的只是腐败和贪污,后来,他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后,变得自我堕落,麻木不仁了,这不正是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改变的吗
但是,直到那一条新闻的出现,我才明白,不是社会能改变个人,个人也能改变社会,这条新闻写的是;在上海,有一个人正在跑步锻炼,她跑着的时候看见了路上有很多垃圾,她决心要为环保做些什么,第二天,她带着垃圾袋出去了,她跑步时,看见垃圾就随手拾起来放入带的垃圾袋里,久而久之,有些人和她一样带着垃圾袋去跑步,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和她一起边跑边拾垃圾,他们不分国籍,不分人种,只是一群为环保做贡献的人,后来记者采访她时,她说;“我只是要为环保做一些努力所能及的事而已.”她不知道自己在无意间已改变了社会。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如果遇到好的集体或社会,就去融入它们。如果遇到不好的集体或社会,就努力去改变它吧!
我所认识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社会契约
摘要:众所周知,社会作为一个集体概念,其组成单位可以看作是社会环境中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然而,在管理社会这个庞大的机器的时候,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个人都直接参与其中。因而,大多国家或机构都采用了缔结契约的方式将管理权力赋予少数人手中。而在这其中,契约的缔结方式以及缔结原则就必然会涉及合法性的问题。
关键词:契约原则和方式合法性
正文:社会契约论是16世纪以来在西方乃至全世界都极有影响的一种国家学说,它的兴起与西方的契约文化传统、与西方的社会变革,特别是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日益发展的契约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大量增加的契约现象不仅是可供构建新型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借用的理论资源,而且为人们普遍认同以契约来解说各种关系——其中包括国家——创造了一个社会接受条件。科学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使神权、教会权力和许多传统受到了挑战,宗教改革运动和近代专制政体的出现呼唤着新的国家理论。契约所具有的世俗性,它所隐含的平等、自由、功利和理性的原则完全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被用来构建国家和社会。霍布斯、洛克正是把一般的契约理论作为原型和隐喻,细致地、富于创造性地论证了国家的发生及其权力的合法性。普通契约理论与社会契约学说在前提、模式和原则上都是一致的。由于所处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差异,霍布斯、洛克二人的主张分别带有绝对主义(集权)和自由主义(分权)的倾向,他们对自然状态的描述、对社会契约缔约各方的分配(认定)也很不相同。这种国家学说并非不证自明的永恒原理,其合理性就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经济生活方式相联系的,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从更广阔的理论层面上看,家国说、社会契约说等国家理论都是某种系统化、理论化的隐喻。我们可以并且应当重新理解中国传统的“家国说”的合理性,可以利用本土资源来创建新的国家学说。当然,过分依赖基于任何一种隐喻的国家学说,都会限制人们的想象力和理论创造力。
卢梭认为缔结契约的双方应该是人民和全体人民结成的共同体。卢梭否定了由君主、人民(不是包含所有人民的整体概念)或政府作为缔结契约的B方(见上表),而选择了全体人民结成的共同体,体现了他对一种极端民主的追求,他要每一个人都涵括在契约之中,也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道,缔结契约就需要"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他强调权利转让的毫无保留性,因为转让越是毫无保留则联合体就会越完美,而且"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契约使人们"得到了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
"由于社会公约,我们就赋予了政治体以生存和生命",也就是说缔结契约的结果是诞生了国家。卢梭认为:"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式,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就称它为主权者"。
《社会契约论》告诉我们主权者要承担的义务有二,一是立法,二是委任政府。孟德斯鸠说过:"社会诞生时是共和国的首领在创设制度,此后便是由制度来塑造共和国的首领了",可见,国家建立以后主权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法律来确定国家制度,而且国家制度对于国家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则是国家的大脑,大脑指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既然行政权如此重要,就一定要有一个共同体来执行行政权。由于行政权不属于法律的能力,从而也就不属于主权者的能力,"因此,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代理人来把它结合在一起,并使它按照公意的指示而活动"。
卢梭的政治合法性--公意
卢梭眼中的政治合法性简单地说就体现在"公意"这个概念上。《社会契约论》对公意和众意进行了区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总和仍然是公意",虽然没有对公意下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但是可以从中理解出公意的含义,即除去个人意志与团体意志之间有异议的部分留下来的一致意见。严格来说,卢梭所确立的公意是人们基于全体人民共同的利益而产生的共同意志,"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
"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恰好就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因为这就是使每一个公民都有祖国从而保证他免于一切人身依附的条件,这就是造成政治机器灵活运转的条件,并且也惟有它才是使社会规约成其为合法的条件"。可见,公意事实上关乎着国家的存亡。而法律是公意的外在表现形式,主权的行使交由主权者的代理人--政府,政府必须在公意范围内行动才是合法的。一个公意的概念,把国家的主干都涵盖在了其中。
政治合法性基础
所谓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是指权力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实现稳固有效的权力运行所需要的基础和条件。实质上是公民对权力主体运行的普遍认可和自愿服从的基础和条件。
下面让我们看看《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关于政治合法性基础的论述。
利益的满足
国家的政治统治和政治制度都是围绕着一定的利益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共同的利益,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人们就不会对被统治具有自愿性。卢梭认为,缔结社会契约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缔结社会契约具有必要性,换言之,利益得到了满足,合法性就有了可能。《社会契约论》说道,人们结合在一起,是为了"使它(结合的形式)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即满足人身安全和个人财富方面的利益。"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利;而他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这是一种得失比较,事实上就是因为人们会寻求利益最大化。
合法律性
卢梭在《日内瓦手稿》中说:"法律是政治体的唯一动力,政治体只能是由于法律而行动并为人所感到;没有法律,已经形成的国家就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他虽然存在但不能行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立法的重要性,更说出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政治体只能是由于法律而行动"是因为法律是公意的外在表现形式,主权者只有依法治国才是遵循公意的统治,才是合法的统治。
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主权者治理国家的具体业绩。在卢梭的理想国里,由于主权者是全体人民,而主权者同时又是立法者,因此不能由主权者直接来管理国家事务,于是引出政府的概念,即"在臣民与主权者之间所建立的一个中间体,以便两者得以互相适合,他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在这里,政府只是一个代理人,负责执行公意的指示。所谓政府的有效,就是政府能够安分守己的遵循法律(也就是遵循公意)充分的管理好国家事务。倘若政府不是有效的管理公共事务,而热忠于滥用职权,"君主不再按法律管理国家而篡夺了主权权力",国家就会变成政府成员的国家,那么公意下的国家也就解体了,政治合法性自然也就丧失了。所以,政府的有效性也是合法性的基础。
合道义性
卢梭社会契约的道义体现在对平等的追求。卢梭强调全民的共同意志,他认为"共同意志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着使社会达到统一目的的共同利益",共同意志反映共同体内部整体的利益,其归宿是平等的,所以说卢梭缔结契约的目的在于平等。"公约并没有摧毁自然的平等,反而是以道德的与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上的不平等;从而,人们尽可以在力量上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由于约定并且根据权力,他们却是人人平等的。"有了绝对的平等(虽然过于理想主义),卢梭的理想国必然会得到人民的认可,合法性也就产生了。
参考文献
[1]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第2版.
[2]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第1章.
[3]杨光斌.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张铭,侯焕春.合法性证明与后现代政治哲学[J].学海,2002年第3期.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孟永,刘群.论政治合法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年第2期.
[8]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价[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9]张小劲,景跃进.比较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