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历年真题
第一轮历史总复习综合题型训练
综合强化题型训练(隋唐篇)
一、选择题
1、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该皇帝是
A、杨坚B、杨勇C、李渊D、李世民
2、隋统一的历史意义在于:①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②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③为唐朝强盛奠定了基础④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关于大运河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和巩固统一局面②以洛阳为中心,③对南北经济交流起了促进作用④大运河开凿为隋朝统一南北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这一制度正式诞生于
A、唐玄宗时B、武则天时C、唐太宗时D、隋炀帝时
5、唐太宗认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下列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这段话思想
A、完善科举制B、减轻农民负担C、任用贤才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下列关于唐太宗、唐玄宗的政绩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重视人才②注重发展生产③重视完善发展科举制④注意戒奢从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唐朝时期社会繁荣的基础在于:
A、隋朝的繁荣B、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C、唐太宗等杰出人物的作用D、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8、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该是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唐招提寺是为唐朝来的鉴真和尚建的道场。以下研究鉴真东渡历史的方法和途径中最不可靠的是
A、查阅历史文献B、参观唐招提诗C、咨询专家学者D、观看故事片《鉴真东渡》
9、2012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15周年,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10、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
11、假如你生活在唐朝,想去欣赏青瓷制品,那么你最好的去处是
A、邢州B、越州C、益州D、景德镇
12、下列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②注重城市绿化③出现“坊”“市”,住宅区和商业区彼此混合交错在一起,没有区域限制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
A、经济繁荣B、短暂而繁荣C、二世而亡D、节俭盛行
14、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了用人制度B、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官吏文化素质
C、促进了教育、文学艺术的发展D、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了地方政府
15、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这一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唐玄宗时期B、唐高祖时期C、唐太宗时期D、武则天统治时期
16、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之一,唐朝时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A、粟末靺鞨B、南诏C、突厥D、回纥
17、受唐朝玄宗册封的少数民族有:①吐蕃②粟末靺鞨③南诏④回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假如你生活在唐朝长安,那么你可能听到或见到的有:①见到新罗的留学生最多②听说唐朝从新罗引入茶种③听说日本仿照长安建造都城④听说吉备真备来华学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9、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最大的特点是
A、民间商贸交往B、使臣互往通好C、以佛教为纽带D、技术交流
20、隋唐时,中国与周边各国往来的主要方式
A、民间商贸交往B、互通使臣C、以宗教为纽带D、技术交流
21、史书记载:“开元三年,天降蝗灾”为鼓励人民抗击蝗灾,皇帝还亲食了蝗虫,还说:“尔食朕百姓五谷,如食朕之肺腑”。从材料中可判断此事发生的时间和皇帝是
A、唐太宗;公元630年B、唐太宗;公元629年C、唐玄宗;公元716年D、唐玄宗;公元715年
22、下列有关隋唐文化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②隋朝著名建筑师李春主持修建了赵州桥③隋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④由隋入唐的书法家创立了“颜体”和“柳体”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3、下列国家在与中国交往中,受唐政治制度影响较大的是
A、日本、天竺B、新罗、东罗马C、新罗、日本D、天竺、俄罗斯
24、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展B、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通过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兼容包并了世界的先进文化
25、鉴真东渡与玄奘西游体现出唐朝文化:
A、高度繁荣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影响巨大D、兼收并蓄,对外开放
26、唐朝时期,士人取得雁塔题名资格的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B、从事商业活动C、建立战功D、修炼德行
27、现今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下列皇帝最早对考生采用面试方式的是
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唐高宗
28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B、重视人才的培养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创立科举制度
29一位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购买精美的唐三彩B、经常听到人们吟诵李白的诗C、乘装有指南针的外国商船去南洋D、到都城长安旅游
30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B、分裂奔向统一C、繁荣与开放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31“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历史上,唐僧西行取经的目的地是
A、天竺B、新罗C、日本D、波斯
32、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于下列哪一历史史实
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C、郑合下西洋D、玄奘西游
33、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唐招提寺是为唐朝来的鉴真和尚所建的道场。以下研究鉴真东渡历史的方法和途径中最不可靠的是
A、查阅历史文献B、参观唐招提诗C、咨询专家学者D、观看故事片《鉴真东渡》
34、唐朝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此人西出阳关最不可能去的地方是
A、南诏B、吐蕃C、回鹘D、黑水靺鞨
3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叫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史书记载“进士科,始于隋朝大业中,盛于贞观”。在隋唐时期,很多的富贵人家,都以考取进士为荣。认为一生当中没有考中进士是最大的遗憾。
材料二:武则天时期大开科举,众多唐人都称她为一代明君,对她在科举中的首创之举更是大加赞誉。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隋唐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分析实行这种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回答:武则天对这种制度有何发展?。
(3)试析隋唐时期这种选官制度的进步性。
(4)你认为后世对武则天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评价是否符合史实?简述你的理由。
2、某人想去西藏一游,于是在网上发出留言:“我想去西藏,虽没去过,但是很向往那圣洁的地方。在七八月的时候愿有人能一同我踏上征途。若有同路者请加我QQ号码……”
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
(1)藏族的祖先在唐朝时称什么?用事实来说明它们和唐朝之间友好交往。
(2)假如他去拉萨,请你为他设计几个旅游景点。
3、君与民的关系问题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被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材料二: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2分)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2)材料二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4分)
4、2013年是唐朝建立1395周年纪念。唐朝堪称我国古代文明开放社会的典范,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往频繁,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唐玄宗当政时期,采取了哪些政策治理国家?(5分)
(2)注重对外交往是唐朝成为开放社会的一个亮点,请举出唐朝与日本、印度交往的典型史实各一例。(2分)
5、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2008年年的今天,我们却看到“藏独”分子蓄意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奥运圣火传递的丑陋举动,引起了包括藏族同胞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愤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中国的“三江之源”,也是闻名于世的藏族歌舞之乡。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成公主庙就修建在这里。当玉树发生地震时,在这里,全国各族人面在这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积极的抗震救灾,再现当年民族团结的场景,在灾难面前,我们的民族更团结。
材料二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1分)请列举唐朝与这个民族密切交往的两个事例。(2分)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该地区实行了什么政策?(1分)
(3)以上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参考答案
一、1B2D3D4D5B6D7D8D9D10B11B12D13B14D15C16B17B18D19C20B
21D22C23C24D25D26A27B28D29C30C31A32D33B34D35A
二、1答(1)科举制度;原因:①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权贵子弟中选拔,不论优劣都可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正才能的人却不能被政府所用,影响了政府的执政效率。不利于统治的巩固;②隋文帝称帝后为改革这种弊端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大开科举,破格选拔人才;首创武举和殿试;
(3)起到抑制了士族贵族势力垄断仕途局面的作用;出尽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改善了用人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统治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4)符合史实;因为在其当政期间,①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②完善和发展科举制,创武举和殿试等措施,使唐朝的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③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2答(1)吐蕃;唐太宗在位时,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带去了大批精美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等书籍,从此,结为姻亲之好;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称唐蕃已经“合同为一家”
(2)拉萨大昭寺;布达拉宫。
3答(1)重民生。戒奢从简:轻徭薄赋。(2)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
4答(1)①作用贤才(或起用有德有才的人)“励精为治”;②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还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采取措施发展生产,积极抗灾;③倡导节俭;④完善发展科举制度;⑤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友好关系;⑥重视对边疆的稳定和管理。(以上五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有其他答案,能言这成理,持之有据且符事题目要求变可相应给分。)
5答(1)吐蕃;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或文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尺带珠丹上书“和同为一家”)。(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这些史实说明,自古以来汉藏关系密切友好,也说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017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精彩试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试题
班别_____姓名_____
一、选择题:(每题一分)
1.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
A.神权色彩B.血缘色彩C.平等色彩D.民主色彩
2.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A.封邦建国B.宗法世袭制C.礼乐制度D.封建社会
3.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敌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4.分封制的主体是
A.殷商旧族B.殷商降族C.古老方国D.同姓亲族
5.《礼》曰:“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C.“国”与“家”的结合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6.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从中可以看出
①礼乐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②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宗旨
③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④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窗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
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
8.《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
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肯定了秦朝的赋税制度D.肯定了秦朝的民族政策
10.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置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11.下列有关秦朝官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B.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C.按官职大小排列应是三公、九卿、郡守D.地方政权分为郡、府、县三级
12.秦朝能够“一法度、衡、石、文,尺、车同轨,书同文”,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国家的统一
C.秦推行法治D.秦推行郡县制
13.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皇权至上是这一制度的核心
C.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14.秦朝郡县制度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15.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③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④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爵位世袭制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7.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又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王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18.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19.“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中朝外朝制
20.北宋设立分割宰相财权的是
A.参知政事B.三司使C.转运使D.枢密使
21.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察举制D.均田制
22.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总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23.《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官吏B.征收赋税C.行政管理D.笔录政事
24.《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25.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
26.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B.北宋时期C.元朝时期D.清朝时期
27.西汉初和北宋初都面临制度上的问题是
A.地方与中央争权B.郡县与封国并存C.皇权与相权矛盾D.内朝与外朝并存
28.“安史之乱”和“七国之乱”发生的相同原因是
A.中央政府统治腐朽B.地方势力强C.内地兵力空虚D.皇帝不问政事
29.《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剥夺王国的封地B.推恩令C.夺取王侯的爵位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30.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
A.地主阶级的权欲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C.地主阶级的要求D.法家思想的启示
31.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演变的轨迹总体呈现
A.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B.相权多凌驾于皇权之上趋势
C.皇权呈不断加强的趋势D.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
32.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
A.皇权日益强化B.君权和相权矛盾缓和
C.皇帝宰相分权D.加强中央集权
33.万历初年,内阁首府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这件事反映的是
A.说明张居正擅权专恣B.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还魂”
C.明朝中期,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D.内阁设立后,地位提高,权利日益增大
34.按时间先后排列清朝下列机构成立的顺序
①南书房②议政王大臣会议③内阁、六部④军机处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③②①④
35.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37.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标志是因为
A.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亲信B.军机处权压南书房
C.内阁名存实亡D.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办事,皇帝完全掌握军政大权
38.不属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是
A.皇权至上B.高度中央集权
C.发展稳定,一成不变D.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
39.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废丞相B.废六部C.设立中书省D.设立军机处
40.下令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的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宋太祖D.宋太宗
二、非选择题:(20分)
4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这个机构就是从“文士贵族”中任用的非世袭的文官系统,或官僚系统,或官史阶层……很多家族可以上升到“文士贵族”的地位而重又衰落下去……
一一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
请回答:
(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分)
(2)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5分)
(3)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初期,有意从政,你将会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假如你有幸考中并在中书门下担任最高长宫,你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3分)
(4)假如你有幸穿越历史时空,对明太祖做一个加强皇权的访谈,你认为明太祖会谈到他的哪些措施?(2分)
(5)右图机构是谁设置的?设置的原因有哪些?其设置有何影响?体现了明清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6分)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史记·楚世家》
①请回答:这个是什么事件?(2分)这个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材料二“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②请回答:按西周时期宗法制原则,这个官员的爵位应该由他的哪个儿子继承?(5分)
4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15分)
①过程(写出哪个朝代):
建立时期:
巩固时期:
完善时期:
发展时期:
顶峰时期:
②并写出在“建立时期”的这个朝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
44.(18分)选拔官吏,招揽人才是关乎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大事,古代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变化明显呈现出几个阶段。回答以下问题:
(1)“与分封制相适应….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很大的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与后代的‘选贤任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依据材料说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是何时被废止的?(4分)
(2)汉至唐在选官标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8分)
(3)“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逐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根据材料指出哪些属于对科举制的评价?(2分)你认为科举制得到肯定的原因是什么?(4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序号12345678910答案BADDBCCCAA序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BDDDDBDCB序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DACCBABBB序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CADCBCDCDA
二、非选择题
答:(l)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制定严酷的法律。(4分)
(2)程序: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兵部。
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帝的独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造,为历朝所沿用。(5分)
(3)科举考试。局面:虽行使宰相职权,但被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了行政权、军权和财权。(3分)
(4)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2分)
(5)雍正皇帝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了皇权;直接原因是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2分)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分)
时代特征:封建制度衰落。(2分)
42、①楚王问鼎。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②由小儿子继承
43、①过程(写出哪个朝代):
建立时期:秦朝
巩固时期:西汉
完善时期:隋唐
发展时期:宋朝
顶峰时期:明清
②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44.(1)选官制度:根据出身高低,世代为官。(世卿世禄制)废止:战国时期的变法中,逐渐取消贵族特权。(2)标准上的变化:西汉至东汉前期以才能和品德(声望)为标准;
东汉后期至魏晋注重门第出身;唐代以才能(考试成绩)为标准。原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选官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隋唐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3)评价:孙中山先生肯定中国的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科举制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原因:科举制度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体现择优录取的原则。起到了一定的选拔人才的作用,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现代人才的选拔制度奠定了基础。
2020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2020考研真题回忆版
名词解释
兵之会五德始终说限民名田隋代大运河改土归流百日
维新五大臣出洋府院之争遵义会议论十大关系
材料分析
1.材料资治通鉴
(1)繁体字句读
(2)竹林七贤人物
(3)司马氏以哮治天下的原因
2.材料四库全书
(1)介绍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
(2)介绍三省
(3)介绍温公和考异
3.材料洋务运动
写出洋务运动背景内容义
论述题
1.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内容目的
2.甲午战争影响
最热门国考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 必考!
1、 夏衍:《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包身工》《狂流》
2、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3、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4、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5、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
6、 周立波:《暴风骤雨》《山乡巨变》
7、 孙犁:《风云初记》《荷花淀》
8、 柳青:《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
9、 杨沫:《青春之歌》
10、郭小川:“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
11、陈忠实:《白鹿原》《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乡村》
12、戴望舒: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作《雨巷》
13、莫言: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代表作《红高粱》、《丰乳肥臀》、《蛙》、《白狗秋千架》。《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14、丁玲: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
15、钱钟书:长篇小说《围城》《管锥篇》
16、刘心武: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2014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飘窗》。
17、余秋雨:代表作:《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国文脉》、《君子之道》、《何谓文化》、《北大授课》、《冰河》、《千年一叹》
18、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长篇小说:《子夜》、《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腐蚀》、《虹》《锻炼》、《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报施》、《创造》、《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人造丝》《全运会印象》等。
19、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他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创作有《呐喊》和《彷徨》、《故事新编》三部短篇小说集,收入《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祝福》、《伤逝》、《奔月》等33篇短篇小说,鲁迅还写了两本散文集《野草》和《朝花夕拾》、16部杂文集,两部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和50余首旧体诗。
20、郭沫若:《女神》;自传体三部曲,《学生时代》《革命春秋》《洪波曲》
21、叶圣陶:《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夜》《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22、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23、徐志摩:《再别康桥》《在病中》《沙扬娜拉》《偶然》
24、田汉:《名优之死》《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白蛇传》《义勇军进行曲》
25、朱自清:《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26、闻一多:《太阳吟》《洗衣歌》《发现》《一句话》《死水》
27、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西望长安》
28、冰心:《繁星》《春水》《寄小读者》《樱花赞》
29、路遥:《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30、史铁生:《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
31、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原名龚佩瑜,代表作《致橡树》、《始祖鸟》
32、王小波:处女作《地久天长》。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
33、贾平凹:代表作:《废都》、《满月儿》、《秦腔》,《商州》、《浮躁》、《白夜》、《秦腔》、《古炉》。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34、苏童: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2015年,苏童《黄雀记》5部作品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35、刘震云:代表作品 《一地鸡毛》、《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一地鸡毛》2011年获得矛盾文学奖,《一句顶一万句》获茅盾文学奖 ;《手机》等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
36、阿来:《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等。《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37、余华:代表作有《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世事如烟》
38、郑渊洁:《童话大王》、《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魔方大厦》
39、刘慈欣:代表作《三体》、《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等。2015年《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40、郝景芳:小说《北京折叠》获第74届与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
2019年历史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母题来源一】2019年江苏卷
【母题题文】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在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命题意图】本题以《卖宁波脚带》的劝诫歌谣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查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解读。由材料中的“啥好看”“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可以看出,材料是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女子缠足现象的一种否定和劝诫,说明这一现象在当时具有普遍性,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
1.(2019届甘肃省兰州一中高考模拟)在辛亥革命潮流冲击下,人们纷纷剪掉辫子。1919年,末代皇帝溥仪也剪掉了大清国的象征——辫子。但是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地处中国偏远地区的农村,还有不少人留着辫子。这说明近代中国
A.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
B.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不畅
C.封建保守势力十分雄厚
D.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大多数人已经剪掉辫子的同时,偏远的农村还有不少人保留辫子,说明中国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故D正确;辛亥革命影响十分有限的说法错误,排除A;交通不变导致信息不畅,不是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B;封建保守势力雄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
2.(2019届安徽省蚌埠市三模)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现象说明当时
A.崇洋媚外现象愈演愈烈
B.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
C.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
D.中西方服饰风格差异较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民国时期女子服装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故选择C选项;材料中女子服饰变化也并不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不存在崇洋媚外,故排除A选项;伦理纲常思想被抛弃的时间应为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故排除B选项;材料并没有将中西方服饰风格进行比较,故排除D选项。
3.(2019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1924年,四川成都的电线杆、街旁树木及墙壁上陆续贴出许多标语,如“禁止妇女缠足”“夏天在茶馆、酒肆、大街等公共场所打赤膊是不文明行为”等。这一举措
A.是国民革命运动在四川省的积极响应
B.终于开启了四川近代化步伐
C.对革新社会上的陋习有积极作用
D.加剧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禁止妇女缠足”、“夏天在茶馆、酒肆、大街等公共场所打赤膊是不文明行为”可知这一举措对革新社会上的陋习有积极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国民革命运动在四川省的积极响应,A选项排除。仅从标语来看,不能得出终于开启了四川近代化步伐的结论,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破除陋习的作用,与加剧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说法无关,D选项排除。
4.(2019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诊断性大联考)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但是当时江南地区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出于孝道观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这说明
A.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
B.理学通过婚俗强化了社会地位
C.婚姻自由使社会价值观转变
D.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等信息可知,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理学,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价值观转变,C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D错误。
5.(2019届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等七校联合体冲刺模拟)晚清政府自主修建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几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到张家口)卢汉铁路(卢沟桥到汉口)京奉铁路(北京到东北奉天)京绥铁路(北京到绥远)都是以北京为中心的。这主要反映了晚清的铁路建设
A.适应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
B.体现了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倾向
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自主修筑的几条铁路都是以北京为中心的,这体现了清政府通过铁路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晚清时期以北京为中心修建铁路,不能说明这是为列强侵略服务的;C选项错误,晚清时期的铁路建设以北京为中心,与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无关;D选项错误,这些铁路建设以北京为中心,与洋务运动的发展没有必然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2019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得分训练)清末《违警律》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民国时期规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由此可知
A.政府加强公共管理
B.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C.自行车已普遍使用
D.民众抵制西方文明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可知政府通过规范自行车检验登记以加强对城市交通秩序的管理,故A项正确。使用自行车不等同于崇洋媚外,排除B项。自行车已普遍使用说法不符合当时社会的事实,排除C。题干没有反映出民众对西方文明进行抑制,排除D。
7.(2019届江西师大附中三模)19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这一现象
A.有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直接受益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C.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19世纪末创办的报纸主要是政治性刊物,与维新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关系密切,是宣传变法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主要载体,故选A。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报纸刊物的创办显然在维新变法运动开展之前,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已经进一步壮大,故才会利用报纸提出相应的政治诉求,排除C;近代报纸的创办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排除D。
8.(2019届广西南宁、梧州等八市高三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
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
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中可以看出,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观影人数逐步增长,观看电影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规模的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民众消费情况进行对比,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上海影院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中国电影制作和发行的情况,故D项错误。
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二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
模块二专题融会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东肇庆一模]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解析:烟叶出口与国内战乱无关,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使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但不能反映烟叶大量出口的原因,故B项错误;烟叶大量出口能够体现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但不是对其出口原因的表述,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大量采购中国农产品,导致烟叶等产品出口,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9·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这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
A.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
B.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C.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中学”与“西学”并不矛盾,“不会互相侵犯”,可以同时兼具,这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故选D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排除A项;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不能从根本上抵制列强的侵略,排除C项。
答案:D
3.[2019·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1896年初,清廷批准了各省设立商务局的建议。之后,准许民间招商集股开矿、开放内河航运等,并制定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说明当时
A.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民族工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C.政府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解析:甲午战后,为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业的发展,这说明清政府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故选C项;材料的主旨是清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没涉及放弃“重农抑商”政策问题,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只能体现清政府的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排除B项;从材料我们看不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如何,并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获得初步发展而不是制约,排除D项。
答案:C
4.[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厘金制度是19世纪中叶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饷而设的一种额外征商的税收制度,对象为华商,最初试行于扬州,后推行全国。厘金的推行
A.增强了土货的竞争力B.便利了洋货的倾销
C.收回了关税的自主权D.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解析:根据材料和常识不难得知,厘金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民族企业和民族工业的经营成本,其市场竞争力只会被削弱而非增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得知,厘佥制度的推行会削弱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在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和弱势的窘迫境地,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C项错误;根据常识我们不难得知,厘金制度加重对民族工业的盘剥力度,更加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的经济侵略,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9·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一模]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分析道,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毛泽东意在强调
A.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D.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
解析:由材料“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可知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选D项;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具体内容,排除A项;材料强调“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产生的背景而非意义,排除B项;依靠农民革命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具体内容,排除C项。
答案:D
6.[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下图是某一时期我国国家银行发行的一元面值纸币。这一发行货币的举措
A.巩固了苏维埃的政权B.维护了江浙金融稳定
C.保障抗日战争的胜利D.抵制了美国经济侵略
解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发行纸币,有利于巩固政权,故选A项;该纸币是在根据地内流通,排除B项;该纸币的发行不是全国范围的,排除C项;发行范围主要在根据地内,排除D项。
答案:A
7.[2019·湖南株洲一模]1917年至1918年,恽代英在武汉组织“互助社”,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新民学会”,李大钊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邓中夏、傅斯年等分别成立“国民社”、“新潮社”。这说明
A.民主革命的成果显著B.西方社会思潮迅速传播
C.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D.共产主义获得普遍认同
解析:题干述及1917年到1918年期间,众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立民主政治社团、传播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事实,故选B项;题干中众多的政治社团主要介绍和传播一些西方的社会思潮,排除A项;“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的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C项;1917年到1918年期间,共产主义还没有传播到中国,排除D项。
答案:B
8.[2019·湖北武汉四月调研测试]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别,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等新的概念以区别“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这些概念的提出
A.体现了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
C.反映出中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解析:根据材料“《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结合所学,根据我国国情,我国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要把我国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故选A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排除B项;根据材料“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结合所学,我国实行“两步走”的战略,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排除C项;这些概念的提出是对早些时候新民主主义的践行,排除D项。
答案:A
9.[2019·四川绵阳二模]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A.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
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维护了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苏联与中共的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可知中苏的结盟是由于都信奉马克思主义,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故选C项;依据材料,有学者认为苏联与中共的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可以体现出中苏之间有相同的意识形态,而非毛泽东对斯大林的崇拜,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苏结盟的原因而非中苏结盟的影响,所以推断不出中苏结盟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中苏之间相同的意识形态推动中苏之间的结盟,但不一定会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排除D项。
答案:C
10.[2019·湖北元月高考模拟调研考试,32]1952年我国出口贸易额中,工矿产品占18%,到1957年已经上升到28%。这部分工矿产品包括棉布、针织品、自行车、缝纫机、暖水壶、啤酒其他各种名酒、罐头、纸烟金笔、纸张、钢材、玻璃、水泥等。这表明了当时我国
A.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B.满足国内工业化发展需要
C.根本扭转了经济发展困难
D.掌握了世界经济运行规律
解析:据所学1952~1957年我国推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据材料中出口产品“棉布、针织品、自行车……”都是轻工业产品,结合所学可知是为工业发展筹措资金,故选B项;据材料“我国出口贸易额”可知涉及出口产品不是国家关系,排除A项;工矿产品主要是轻工业产品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发展困难,排除C项;工矿产品不是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排除D项。
答案:B
11.[2019·甘肃一模]“民工潮”在城市就业体制改革难有突破之时,促成了“体制外”的劳动力市场。它使资源配置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国沿海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这反映了“民工潮”的出现
A.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B.引发了制度变革和社会变迁
C.为体制创新提供了动力
D.推动了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解析:由材料“在城市就业体制改革难有突破之时”、“它使资源配置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国沿海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可知民工潮为中国制度创新提供了持续推动力,故选C项;材料强调民工潮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而非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制度变革”范围广泛,包含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等,排除B项;材料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而非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项。
答案:C
12.[2019·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一模,10]下图是1988年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有了这张“台胞证”,台湾同胞终于实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台胞证”问世的直接因素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台湾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C.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D.两岸“三通”的最终实现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台湾同胞可以回大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促成这一因素的是由于台湾当局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故选B项;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两岸由敌视对峙走向和平,而上图台胞证签发日期是1988年,排除A项;“九二共识”是1992年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排除C项;两岸“三通”最终实现是指2008年12月15日两岸之间双向的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排除D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商口岸一般都是开放给外国人居住和贸易的城市。在一些大的通商口岸,西方列强还租地建屋,演变发展成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商战”舆论思潮与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清王朝从1898年起,主动对外开放了三十几处通商口岸。……总理衙门1899年4月提出的“自开商埠办法”咨文作了明确解释:“自开商埠,与约开通商口岸不同,其自主之权仍存未分。该处商民将来所立之工程,征收房捐,管理街道一切事宜,只应统设一局,不应分国立局。内应有该省委派管理商埠之官员,并该口之税务司,督同局中董事,办理一切。”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二到清末为止,中国自开商埠应为36个。这36个商埠依地域分布,可分为沿海型、沿江(湖)型、内陆型和“关外”(东北三省)型等四种类型;若依照所在城市的行政级别划分,又可分为省会级、府厅州县级和乡镇级三类;再根据自开商埠自身的特征,还可分为普通自开商埠,免税自开商埠和临时起下货物的“招呼口岸”(又称“过口埠”“访问口埠”)三类。
——摘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政府“自开商埠”的原因。与“约开商埠”相比,“自开商埠”具有怎样的特点?(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影响。(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应结合材料一从“内外形势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发展,分析近代中国政府“自开商埠的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说明清政府主动开埠的特点,第(2)问,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有利于维护主权,推动城市化建设等方面指出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影响”。
答案:(1)原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抵制“约开商埠”的需要;受晚清“商战”思潮的影响;民族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8分)特点:政府主动开放;政府掌握商埠内的主权;设置机构,统一管辖;适应中国自身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呈现出多样性特点。(7分)
(2)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扩张,有利于维护主权;有利于增加关税收入;有利于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以开埠东北为代表,是重要的实边要政,有利于边疆开发;有利于推动近代城市化进程;客观上会加速口岸城市的社会风俗变革,加速中国近代化。(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现代化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动力机制等都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说过去时代的相关变数相对来说要少一些,那么今后世界相互依存性的增长将要使相关变数更多更复杂,发展的方式将是多线的,现代化是多模式的。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现代化的模式与发展”自行拟订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探讨的是不同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学生首先要将现代化的模式进行分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与之对应的国家,并联系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即可。
答案:示例:现代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式。(2分)政治上,现代中国开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民主政治逐渐完善;在经济上,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有制有机结合,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发展;思想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创新。(10分。任选一例进行分析即可)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试题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清朝的教育内容是以为中心的封建道德训练。
A.《四书》B.《五经》C.三纲五常D.《朱子全书》
2.清科举考试采用的十分教条的形式的文体是。
A.策文B.八股文C.诗赋D.义理
3.太平天国实施的教育方针主要是的教育方针。
A.反侵略B.反儒反封建C.反西学D.反洋教
4.1842年,外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学校是。
A.宁波女塾B.马礼逊学校C.英华书院D.格致书院
5.1853太平天国年定都天京后,颁布了。
A.《新遗诏圣书》B.《旧遗诏圣书》C.《天朝田亩制度》D.《真命诏旨书》
6.1890年,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代表大会议决,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为。
A.中华教育会B.中国教育会C.马礼逊教育会D.基督教中国分会
7.洋务派在1862年创设的外语学堂有。
A.上海广方言馆B.京师同文馆C.广州同文馆D.新疆同文馆
8.下列书不属于康有为著的是。
A.《孔子改制考》B.《新学伪经考》C.《大同书》D.《新民说》
9.由梁启超等人倡议,1898年于上海设立了。
A.北洋西学堂与B.南洋公学C.经正女学D.时务学堂
10.有明显的未来乌托邦色彩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B.《孔子改制考》C.《变法通议》D.《大同书》
11.“壬子癸丑学制”将清朝的学堂改称为。
A.洋学B.新学C.学校D.学院
12.民国初年确定的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其核心是。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
13.民国成立初年制定的学制被称为。
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戊辰学制
14.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著名的陆军军官学校是。
A.湖南自修大学B.上海大学C.黄埔军校D.劳动学院
15.1922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
A.《教会教育问题》B.《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
C.《取缔外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D.《教育独立议》
16.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释社会与教育现象的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胡适D.鲁迅
17.指出三纲学说是一切封建道德和政治的大原,是一种“奴隶道德”的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胡适D.鲁迅
18.在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中,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是。
A.徐特立B.陶行知C.陈鹤琴D.雷沛鸿
19.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了的教育方针是。
A.抗战建国B.教育服务抗战C.教育第一D.“战时须作平时看”
20.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以1922年新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
A.《教育方针及实施原则案》B.《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
C.《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D.《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
21.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政策优先考虑的是。
A.干部教育B.成人教育C.军事教育D.普通教育
2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真正确立的时间是。
A.1937年B.1939年C.1940年D.1945年
23.《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揭露的是对中国的侵略罪状。
A.日本B.英国C.国民党政府D.美国
24.苏区的普通教育主要是。
A.小学B.中小学C.扫盲D.职业学校
25.陕北公学、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属于。
A.高级干部教育B.中级干部教育C.初级干部教育D.群众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为推祟程朱理学,康熙亲自撰序的书有。
A.《朱子全书》B.《性理精义》C.《续通志》D.《续通典》E.《续文献通考》
2.“实学思潮”鄙弃理学末流的空谈心性。其代表人物有。
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唐甄E.颜元
3.清朝国子监的学生通称为监生,因其资格不同又分为贡生和监生,贡生主要有。
A.岁贡B.恩贡C.拔贡D.优贡E.副贡和例贡
4.为了有效地向群众进行宗教和政治教育,太平天国出版了不少官书,作为教育的重要教材。其中规定作为人民读本的有。
A.《旧遗诏圣书》B.《新遗诏圣书》C.《天命诏旨书》D.《三字经》E.《幼学诗》
5.太平天国的教育内容主要可分为两大方面。
A.宗教B.政治教育C.民主D.平等教育C.科学技术教育
6.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物有。
A.林则徐B.魏源C.严复D.龚自珍E.马建忠
7.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已呈现病态发展的景象,具体表现如下。
A.官学教育有名无实B.教育内容不切实用C.科举考试弊病丛生
D.中西教育碰撞E.教育称为统治阶级的附庸。
8.洋务教育的性质是。
A.官僚性B.封建性C.腐朽性D.买办性E.保守性
9.洋务派设立的技术实业学堂有
A.福州电报学堂B.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C.天津西医学堂
D.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E.山海关铁路学堂
10.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主要是派遣。
A.留日学生B.留美幼童C.留欧学生D.留俄学生E.流法学生
11.严复认为要拯救垂危的中国,要做到。
A.“鼓民力”B.“开民智”C.“新民德”D.废八股E.革命排满
12.早期改良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王韬B.容闳C.薛福成D.郑观应E.马建忠
13.维新变法期间教育改革是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内容有。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C.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D.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E.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
14.蔡元培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提出要“抱定宗旨、改变校风”,其措施有。
A.发展研究所B.改变学生的观念C.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D.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E.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15.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开始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
A.抱定宗旨、改变校风B.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C.教授治校,民主管理D.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E.教育独立思想
16.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当时主要有。
A.教育的乡村化B.教育的个性化C.教育的平民化D.教育的实用化E.教育的实用化
17.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有。
A.推行注音字母B.改中小学国文科为国语科C.实行白话文教材
D.中等教育开始注意科学和实用E.改革教学方法
18.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规定了战时教育教育方针要点主要有。
A.三育并进;B.文武合一C.农村需要与工业需要并重
D.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一贯E.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
19.遵循战时教育方针,国民政府为保存教育实力采取了以下措施。
A.高校迁移B.学校国立C.建立战地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
D.设置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E.坚强对学校控制
20.国民政府对学校教育管理进行控制的措施有。
A.“整饬学风”,建立训育制度B.实行童子军训练和军训
C.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D.实行毕业会考制度E.建立特务系统
21.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民众教育馆,包括。
A.书报部B.美工部C.学校部D.文艺部E.体育卫生部
22.苏区教育的中心任务包括。
A.儿童的义务教育B.群众的社会教育C.干部教育D.党化教育E.武装斗争教育
23.革命根据地的教学方法重在。
A.启发B.研究C.讨论D.实际考察E.实习训练
24.延安大学设3个学院是。
A.俄文学院B.民族学院C.行政学院D.艺术文学院E.自然科学院
25.延大教学以自学为主、讲授为辅,提倡。
A.边学边做B.实验C.互助D.讨论E.质疑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20分。)
1.八股文要求作者必须按规定格式准确阐述自己的见解。
2.明清中央官学除了国子监外,还设立了太学。
3.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过派驻中国的各种官方机构来实施的。
4.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最早名叫中华教育会。
5.早期教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社会下层的子弟。
6.洋务派办的新式学堂不再要求学习传统的经史之学。
7.1972年起的幼童赴美国学习,是近代官方最早派遣出国学习的措施。
8.福建船政学堂首创派学生赴欧洲留学之举。
9.所有乡会试,科岁考一律停止,延续二千多年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终告结束。
10.教育近代化进入普通教育领域是从维新运动开始。
11.中国教育会就是中华教育会。
12.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小学读经课,标志着传统经学教育的终结。
13.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学校毕业生奖励出身的作法,使学校最终与科举脱钩。
14.新文化运动开展“打倒孔家店”的斗争,对孔子予以彻底否定。
15.用白话文教学,为真正在民众中普及教育创造了一个基本条件。
16.新文化运动时期推广国语的标准的注音方式是使用注音字母。
17.大力提倡并实行“大职业教育”思想的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
18.“三民主义”教育实质上民主的、科学的。
19.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文化教育方针尚未提出共产主义的教育任务。
20.革命根据地除小学和师范外,各类教育多是短期培训。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2、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等教育有什么特点
3、简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涵义。
四、论述题(共15分)
1、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9分)
2、阐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体制的构成特点及作用。(7分)
Welco
Do!!!
中国近现代史读书笔记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美国、法国等相继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的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
(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和产品市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其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
对比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近代中国社会增加了一对。表达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贯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
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孙中山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3)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中国各个阶级的历史活剧就此上演。
近代史考试题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1号题:根据如下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新时期中日关系对中国、日本、东亚及世界可能产生的影响。)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观点明确,论据准确;3、字数不少于1000字)
材料1:2007年是"卢沟桥事变"70周年,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温家宝总理应邀于4月中旬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在两国发表的《中日联合新闻公报》中,确认双方将继续遵循《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的各项原则,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温总理在日本国会众议院发表的演讲中,引用日本的谚语"尽管风在呼啸,山却不会移动"形容中日关系,引起日本国会议员们的广泛共鸣。日本防卫大臣石破茂在为中国军舰"深圳"号访日举行的招待会上致词说,实现两国军舰互访,必将促进两国防务领域的深入交流,进一步提高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推进双方战略互惠关系向前发展。
材料2: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就职后明确表示,他作为首相不会支参拜靖国神社,他在就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致温家宝的贺信中说:"日中两国在地理上是无法迁移的"一衣带水"的邻邦,不论今后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日中关系对两国而言乃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却是不会改变的,我愿意致力于构筑日中战略互惠关系。曾480余次访华的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认为,发展日中战略互惠关系,除了要"政治、经济两个轮子一起转"之外,还应特别注重扩大日中民间关系,这样才能夯实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基石。
据日本海关统计,2007年1月-9月,日中双边贸易额为1715.3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其中,日本向中国出口786.3亿美元,增长17.8%,日本自中国进口929.0亿美元,增长7.7%,日本贸易逆差142.7亿美元,减少26.7%,中国继续保持日本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
材料3:2011年5月21日至22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出席在东京举行的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前往宫城县名取市和福岛县福岛市慰问受灾民众,察看灾情。
温总理此行是在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及次生灾害的特殊背景下进行的。在短短两天内,温总理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走访两个灾区、同日韩领导人分别会见,同三国工商界人士、媒体和日各界民众坦诚交流。
在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温总理就三国合作提出建议:积极支持日本灾后重建工作,在双边和三边层面开展合作;高度重视核电安全问题,建立中日韩核电安全交流与合作机制;切实推进防灾减灾合作,今年下半年举办东亚地震研讨会,中方出资启动东北亚地震、海啸和火山研究项目;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争取明年启动三国自贸区谈判,努力在今年内完成三国投资协定谈判;加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合作,成立中日韩“可再生能源产学研创新联盟”;加快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人文交流,争取实现2015年三国人员往来达到2600万的目标,促进三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2号题:根据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可以从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方面作答或者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继承和发展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角度作答)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观点明确,论据准确;3、字数不少于1000字)
材料:
1949年10月1日。
下午15时整,北京,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广场沸腾了!震天的欢呼直冲云霄,帽子、围巾甚至报纸在空中飞舞……
身着深色旗袍的宋庆龄站在城楼上,看着眼前涌动的人潮,看着广场上矗立的孙中山画像,不禁热泪盈眶。8天后,她这样向世人讲述在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
“连年的伟大奋斗和艰苦的实践,又在我眼前出现。但是另一个念头抓住我的心,我知道,这一次不会再倒退了,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摘自2009年9月6日《人民日报》
3号题:根据如下材料,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失误与今天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观点明确,论据准确;3、字数不少于1000字)
材料1: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时期,手工业的改造曾出现过一些失误。《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指出:"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这四"过"的缺点,在手工业改造高潮中的主要表现是:
过分追求改造速度,生产上盲目集中,组织形式上一律合作,管理上统一核算。据当时统计,石家庄市将88个社合并为31个社,其中人数最多的社员达1400人。广东省有的综合社包括14个行业,有的跨地区的社纵横60华里。四川省眉山县五金社把13个乡的烘炉、制秤、自行车、钟表修理等行业组织在一起,发一次工资骑自行车要走7天。上海修理自行车行业原有1808个服务点,改造高潮一开始就撤掉450个。沈阳北市区原有103户个体服装店,改造高潮时组成一个缝纫合作社,只设10个门市部。有些特种手工艺,比如雕刻也组成合作社,每礼拜开一次会,进货、销路都是统一的。
盲目集中,一律合作,统一核算,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群众生活和生产不方便;原来分散经营的供销关系割断了,而合作社的统一经营一时又建立不起来,致使生产停顿;吃"大锅饭",出"大路货",产品品种减少,质量降低,某些传统名牌产品失去了原有的传统风格,合作化后,师徒都成了社员,原有的师徒关系淡薄了甚至割断了,这对技术传授是不利的;由于盲目集中,缺乏厂房和生活服务设施,一时造成混乱,使手工业者本来就不多的财产受到损失。
手工业合作社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是在一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以为生产关系越高级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不正确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社会变革。它把本来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手工业者或手工业合作组织中的绝大部分纳入吃"大锅饭"、端"铁饭碗"的体系,抑制了手工业生产经营的活力,增加了国家的负担,在经济困难时期,更成为国家的一个包袱。在农村里,手工业合作社的升级过渡后来实际上变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部分。这一步骤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总的说,没有也不可能起到促进作用。
材料2:我国城市化水平到2005年达到35%左右,到2010年达到40-42%。换句话说,我国已提前6至7年实现原定城市化的目标。权威部门提出,我国在本世纪中期城市化水平要达到65%,再进而达到75%。
笔者的疑问之一是,我们城市化的步子是不是太快了,太急了。英国城市化水平从26%提高到70%用了90年时间,法国从25.5%提高到71.7%,美国从25.7%提高到75.2%,都用了120年。而我们从1993年的28%提高到2003年的40.5%仅用10年,不说加快,即使用这样的速度,2020年左右就能达到60%,2035年以前就能达到75%左右。换句话说,我们只用英国的一半时间,法国和美国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走过同样的城市化进程。
疑问之二是,我国是否有必要,将城市化的水平定得同发达国家一样高,要达到75%以上。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缩小城乡差别,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没有一定的城市化水平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容易懂得的道理;我国在80年代以前城市化水平低,现在仍然不够高,需要提高,这也毫无疑问。但各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否应该一样?中国国情与迄今已实现现代化的所有发达国家差别巨大,中国城市化标准是否一定要像它们看齐?21世纪的城市化与19世纪、20世纪的城市化标准是否应该有些区别
中国的特殊性是非常鲜明的。一是人口太多。13亿人口,比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二是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中国的陆地面积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但现在科学条件下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高原、大山、沙漠、戈壁和干旱地区占去三分之二以上,可利用的国土承受目前的人口数量已属负担过重,这方面的条件比任何发达国家都差;三是基本资源严重短缺,如人均淡水不到世界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三分之一。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得更远。鉴于城市人口对资源的消费量远远大于同样数量的农村人口,我们在实施城市化的时候,是否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资源与合理的城乡人口分布比例相适应的问题。既然我国基本资源状况远不如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水平为什么定得同他们一样高呢?如果2020年我们有15亿人口,60%城市人口就是9亿;本世纪中人口17亿,那么75%的城市人口就是12.75亿。这样巨大的城市人口,要多少淡水、多少土地、多少能源、多少食物、多少住房、多少交通设施才能支持
城市化,意味着生产和消费的更集中、更大规模、更社会化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意味着现代化。城市化程度越高,意味着现代化程度越高。这是迄今为止对城市化意义的认识。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人们对城市化的标准的认识正在发生某些新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甚至家里办公,同样可以获得信息、同样可以开会,同样可以交易,同样可以完成许许多多事情,而且大大节省时间、减少大量物流方面的消耗。再加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愿意都往污染严重的大城市里挤。于是,一些发达国家人群开始出现由大城市向小城市、由市中心区向市郊分散化的趋向。而且这种趋向一点也不会降低现代化的程度。我们在21世纪推进城市化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这些新因素,避免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市集中而走弯路。
4号题:根据如下材料,对比两种侵略,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观点明确,论据准确;3、字数不少于1000字)
材料一:
《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世钟的作用。给人以“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图中一个是熊,有横霸无忌的样子,占东三省地方,是譬喻沙皇俄国;一个是虎,有守住不放的样子,占长江一带地方,是譬喻英国;一个是肠,有贪得无厌的样子,占山东地方,是譬喻德国;一个是蛤蟆,有任意收揽的样子,占广东、广西、云南地方,是譬喻法国;一个是太阳,他的光线到福建地方,是譬喻日本;一个是鹰,飞来分食,是譬喻美国。其旁题词曰:“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时局图》,除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用虎、熊、蛙、太阳、鹰分别代表英、俄、法、日、美帝国主义国家外,还有揭露清政府腐败的内容:图上代表清政府的三个人物,一个手举铜钱,他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不顾民族安危,正寻欢作乐;还有一个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网绳,网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清政府用科举考试等升官之途愚弄人民。
备注:题后附图
材料二:
2010年,我国利用外资所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0%,外资企业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5.48%,已远远超过许多经济外向型国家的外资比重。截至2005年底,我国实际使用外国资金额为6224.05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年平均利润率高达16%~18%,由此估算,2005年外商就从中国赚走了1000多亿美元的利润。世界银行根据发展中国家的一般利润率计算出的这个数字,显然和实际数字相差甚远,因为外资在中国享有的免税、廉价土地、超低价劳动力,以及各种收益,是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中国的外资利润率有多高,这是中国官方和外资公司都列为高度机密的数字,我们只能从各种渠道进行比较测算。中国垄断行业的利润率是100%至2000%,外资经济的利润率一般不会低于国内垄断行业,许多外资公司也印证了这个推断。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由于内讧,爆出的内幕是在中国的利润率达900%。我们权且按照垄断行业最低100%的利润率计算,外资经济每年在中国获取的利润应该在4万亿人民币以上,这相当于全国2年以上的工资总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目的与要求: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主要予盾和基本特征,加深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意义的认识。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强和人民共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内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懂得只有首先争取民族独立,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创造前提。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意义,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3、了解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认识社会制度腐败必然导致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认识正是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去努力探索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第一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控制三、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四、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二、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学目的与要求一、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戊戌维新,都是近代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二、科学分析上述探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认识这些探索最终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的富强找到出路的根本原因。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度的终结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2、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3、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教学目的与要求:一、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懂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的时代条件的国际环境的密切关联。二、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所受的“三座大山”的重压,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三、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及其政治代表,围绕“两个中国之命运”而展开的斗争,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为中国实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指明道路。主要内容: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三、两个中国之命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的原因,了解他们在十月革命以后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2、了解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它的创建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联系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特别是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情况,认识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内外政策及其统治下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懂得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2、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领会把马克思主义普通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3、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慨,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4、认识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目的与要求:1、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懂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懂得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是必须打败、同时也是能够打败的。2、认识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了解国民党以及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的作用。3、认识打败日本侵略者必须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纲领与方针、政策以及敌后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懂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4、懂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抗日战争的战争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2、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3、了解“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4、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教学目的与要求:1、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新局面的历史。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伟大历史成就,认识这些成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走过的历史进程。主要内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目的与要求:1、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懂得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的正确性。2、认识中国要实行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懂得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的历史性选择。3、了解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节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义义社会的性质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第三节走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果。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3、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2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4、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20年里,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成果。第一节良好的开局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一、“大跃进”及其纠正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学目的与要求:1、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伟大历史性转折,中国由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3、了解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认识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以及两种创新的关系。4、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意义。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二、改革开放的起步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一、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第四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第五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大成就二、取得成就的原因
窗体底端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