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二期笔记
初三读书笔记:《父母课堂》
从孩子出生直到上学,每个家长作为初学者,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是摸索着前进的。我也和所有的父母一样,也有“望子成龙”的“理想”,可是怎么教育却感到非常困惑甚至是棘手。好在《父母课堂》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犹如一缕春风吹开了我一直以来在教育孩子方面迷茫和困惑。
《父母课堂》告诉我:“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她以循循善诱的语言告诉我们,作为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字里行间洋溢着指路明灯似的爱。从那时起,我便爱上了她。
《父母课堂》告诉我:儿童心灵的启蒙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是如此。在家庭中,母亲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从孩子出生以后甚至于在母亲的身体里孕育开始,母亲就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粒粒语言的种子。当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时,亲子之间建立起的亲密关系是无法切断的。所以让语言,特别是带有感情的温暖的、生动的的语言,深植于孩子的心中,会促进孩子心智的健全发展,而不是机械的语言。
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件事给我印象最深刻。孩子放学后照例写作业拖拖拉拉,直到吃晚饭也没写完。由于之前正好读了《父母课堂》中“惩罚的第一原则——对成长有利”,饭后我强压怒火,用最平常的语调和他交谈,告诉他他已经长大了,有能力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我不希望明天再看到今天这个结果。孩子非常痛快地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改掉了做事拖拉的毛病。事后孩子告诉我,当时他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迎接妈妈的暴风骤雨,但是由于我首先没有发火,使得孩子对自己的错误产生了深刻地反省,从而改掉了坏习惯。
直到现在我都非常庆幸,如果我当时发了火,如果没有《父母课堂》,我的孩子会不会是今天这样的优秀……
我把《父母课堂》当作我的社会大学,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她给所有的父母以启迪,烛照我们模糊的认识,使我受益匪浅。
写读书笔记
阿列克谢在他父亲去世后在他的外祖父家度过的童年,在年幼的他眼里成人的世界时那样的冷酷无情,他的母亲在他父亲的遗体旁生下的小弟弟夭折,在祖父家舅舅们为了家产争吵,他们暴打妇女儿童,在这个家只有外祖母爱他,外祖母常常给他讲故事,在他的童年里外祖母带给了他无限的欢乐,外祖母的温柔、乐观,温暖了他,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去坚强的面对痛苦的生活。
外祖母的形象在阿列克谢的童年里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小说形象的描述当时活在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的艰难困苦,写出的当时社会的黑暗!
教育的细节读书笔记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自从学校启动“读书月”活动以来,我研读了朱永通教授所著的《教育的细节》一书,翻开书,仅仅读了几十页,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此书犹如教育迷途中的一座灯塔,让我及时找到了方向。
阅读《教育的细节》让我感受到细节力量之磅礴,书中朱教授讲述了很多生活的案例:有他女儿教育成长的真实经历,有他到各地学校的所见所闻,有他担任校长期间的治校方略。朱教授剖析和研读这些案例时,把教育观念的变革和实践操作的创新紧密结合,观点鲜明,理念新颖;在讲述时,有的娓娓道来,有的当头棒喝,有的义愤填膺,有的嗤之以鼻,但都能鞭辟入里,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年初朱教授来我校讲学时讲到一个“以柔刻刚”的案例,我一直记忆犹新,现在书上又提到这个案例,我依然颇有感触。
朱教授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一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并对学生说,这些板书老师擦掉,是为了告诉你们:知识,只有留在你们的心中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下课后三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这个故事我们见证了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林老师这种以柔刻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
但是,想一想我们身边的老师是否都有林老师这种魅力和修养呢,答案是否定的。就在今年4月中旬万宁市第二中学就发生了一起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拳打脚踢的事件。起因是学生上课打瞌睡被老师发现并叫醒,而学生不满随手拿书砸向老师,进而爆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虽然学生不对在先,但老师是教育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而学生是未成年人,思想还不够成熟,思维尚不够缜密。而这位数学老师遇到突发事件,完全失去理智,不顾教师形象和职业道德,对学生大展拳脚功夫。其实对这样的突发事件老师可以采取多种处理方式。比如:你想把这个当作礼物送给老师吗,但是送礼的方式可需要改进哟!或者老师继续上课,下课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进一步加强教育等等。但这位老师偏偏用了一种对学生和对自己最不利的处理方式。我想这位数学老师要是读过朱教授的书,平时注意加强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绝不会对学生采取如此过激的粗暴行为。二中事件给我敲响了警钟,在以后从教的路上,我一定得多向那位用手帕擦黑板的林老师学习。
在看《教育的细节》,朱教授有一节提到“自迟到看教育文化”。讲到一般老师对于学生迟到,都采取的是让学生认同的教育行为,比如凡迟到一次,就当一次班级义工,帮当天值日的同学做卫生;或写一篇短小的随笔,或在班会课上做一次3分钟的演讲,或下午放学后,到操场跑几圈步。这些虽不是最好的教育行为,但比有的学生迟到后老师让学生“站一上午”来听课,或者罚抄什么内容几百遍要好的多。朱教授讲到一种温暖人心的教育行为,他到河南郑州的艾瑞德学校听课时,发现学生迟到,从不喊报告,而是悄悄地坐到座位上,不影响老师和同学;老师和同学也安之若素,转头见到,都是微微一笑。是啊,学校是讲爱的地方,首先要给孩子安全感和爱的示范。再看看我们万宁的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对待学生迟到的处理方式简直让学生和家长无法忍受。曾经我们万宁就有一位四年级班主任对学生迟到后罚做500个上下蹲的做法。虽然最后学校也对该老师进行了经济上的处罚和思想上的教育,但是我怎么也不敢相信“上下蹲500个”这个数字太刺眼了,太伤人了,可是这是真的,因为这就是我女儿上四年级时班主任最初对迟到学生的处理方式。虽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做到500个,老师本意也是吓唬学生,但是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尝到过“上下蹲后头晕目眩的滋味”,有的小孩就真的被“吓”到而不敢去学校了。这位老师虽然“严”字当头,但却没有“爱字随后。记得一位知名校长曾说过:“我宁愿我的小孩是一位阳光、健康的高中生,也不希望他是一位驼背、高度近视、瘦小的清华或北大生。”
感叹我们身边有如此不注重爱的教育、不注意教育细节的老师之余,现在我看到了万宁教育的希望,特别是我进入万宁附中后,在这所学校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朱教授的书中列举了很多所学校充满爱的教育、阳光教育的故事,而就在我们这所年轻的学校,上到领导,下到每一位老师,都比较注重教育的细节,提倡全人教育,培养的是高分高能的学生。首先是校领导对老师的关怀。比如三八节不仅开展校园庆祝活动,而且每位老师还能得到一份心爱的礼物;而以往的六一节每个老师的小孩(在14岁以下)都可以领到一份精美的礼物;又如高三年级十点后还在上晚修的老师学校会及时送上一个苹果或者一盒牛奶或一个冰凉解口的椰子;还有孩子较小的女老师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都可以申请弹性坐班等等,诸如此类的领导关心老师生活的事情在我校比比皆是。其次,校领导对学生的关心无微不至。比如学生座谈会提出食堂饭菜种类少,不干净,超市物品少,营业时间短、教室、宿舍维修不及时;某某老师上课声音小,课间操时间短来不及上厕所等问题,校领导当场就向学生保证这些问题一定要给大家解决好,让大家在学校生活好、学习好。随后学校马上召急相关负责人员整改,现在食堂的饭菜种类增多,质量也提高了,园丁超市商品繁多,营业时间也延长,总务处在维护方面也保证在24小时内维修到位,课间操时间也延长5分钟了,部分老师上课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领导也找其谈话,让其改之。我没想到学校领导说到做到,这么肯听“学生”的话,“把学生当作主体地位”并不是一句空话。
还有我校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注细节、感动人心的故事也很多,比如有的放假留校生会被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请去自己的家里吃一顿,这样既可以稍微增加一点孩子的营养,也可以缓解一下留校生思乡的情绪。有的老师看到班上的学生经济情况十分困难时,也从自己的工资中接济一点!还有很多的老师带病坚持上课。在这里,没有老师以学生的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来给学生排座位,很多老师从不接受家长的送礼和请吃,他们对每一个孩子是一视同仁的。还有高二(13)班王开云同学,得了白血病,学校师生代表不仅去医院看望了他,而且全体师生在短短时间内就为他筹得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善款,而且学校还求助社会上的力量来帮助他,王开云同学是不幸的,同时他又是幸福的。所以在这样领导和老师的引领下,我校的学生也比其他学校的学生爱学习,爱生活。在这里,仍有学生给老师鞠90度的躬后向老师问好,在这里经常看见学生主动到教师办公室打扫卫生,在这里学生补办校卡后总会对老师说声“谢谢”,在这里,遇到节日时学生总会写上几句祝福的话语送给老师……太多太多,师生之间互相温暖的故事数不胜数。从这些细小的例子当中足可以看见我们的学校、我们全体师生在老百姓心中的份量。
朱教授《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我已读了好几遍,受益匪浅。仔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犹如久旱得到雨露的浸润,犹如寒冷遇到一盆炭火,犹如在他乡见到故知,朴实的文字渗透着细节的力量,我将沿着朱老师的路,把他的思想融进我的教学实践,打造柔美的教育。
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是一本值得父母和孩子一齐细细品味的名着。我怀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读的书,看了这些故事深深感到其中的爱!书中有关于孩子、家长、老师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给我和孩子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和孩子一齐共同学习和成长。
它以日记的形式,透过看似平凡的人和事。作为一名家长,当我看到父亲教育儿子的细节,我常常想,生活中的我好象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浮躁;少了些宽容,多了些挑剔;少了些鼓励,多了些批评……自己期望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又期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孩子原本是可爱的,在其成长的路上真的需要爱的精神,爱的教育,教会孩子学习,让她拥有爱心,让她懂得做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的真情故事啊,可见,爱,是无处不在的,爱的教育家长读后感。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就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离开了爱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爱能够使人绝处逢生,爱能够使浪子回头,爱又能够激发人无穷的力量。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完美的人间!”如同这首《明天会更好》的歌一样,只要有爱人间会变得更加完美更加温暖。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是教育学者、教育硕士尹建莉16年的教女手记,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主题,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本书采用案例写作的方式,呈现了一个优秀孩子的成长轨迹,内容通俗易懂,操作性强,有独到的教育观念,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含有诸多教育智慧,里面教了一些教育方法,告诉妈妈需要注意的问题,遇到孩子的各种问题怎么处理等等。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叛逆,你越讲什么,他越不听什么,这时候不应该指责他、批评他,而是想办法和他成为“朋友”,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再择机出手。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学习》,里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其中有一条说到: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想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这种完美主义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过程中,难免对不同层次的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得到的只是父母的唠叨、不满、抱怨、指责,长期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遭到打击,从而产生了厌烦感。
聪明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密切与孩子接触,从深切智慧的爱出发,用“赏识”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热情赞美代替讽刺、挖苦,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与生俱来、与生相伴的。于是,家长就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用有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正面管教》这本第一次听到应该是在樊登读书会中听说的,当时听完觉得这本书里讲到的一些教育方法非常好,有些错误是我经常犯的,有些是我正在做的,有些是我迫切要学习的,因此就买了一本纸质书,觉得有必要认真系统的阅读一下,读了一个月终于读完了,今天才有空写下读后感,还是自己的写作水平差,无法完整的再现这本书的精髓之处,只能将自己感受最深的体会写出来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简。尼尔森,书中运用的理论主要来自阿德勒和鲁道夫,他们认为一个人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改变一个人行为最好的办法不应该是由外而内的外部激励法,而应该是由内而外的内部激励法,现在我们的学校和家庭运用的大多数的管教方式都是激励和惩罚为主的,而本书提倡的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帮助孩子通过以对社会有益的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然后再教会孩子一些获得这些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技能。
本书中提到共有49种正面管教的工具,我认为都是非常有用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家长如何能熟练运用到其中一种或几种就会非常好,就能解决绝大部分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问题,但关键是我们看了这本书,可是从书本到实际运用还需要很多的路要走。
我看了本书最大的几点体会就是其中提到的几种工具,我认为非常有用。
一是和善而坚定。我之前经常会听到这个词“和善而坚定”,但感觉体会不深,在实际生活中也感觉用不出来,无法做到和善而坚定,这本书将这个词解释的非常清楚,“和善”是指对孩子的尊重,“坚定”是表明我们对自己以及情形的需要的尊重。我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可能是“和善”不够,而“坚定”太过。也就是书中说到的独裁型的教育方式,书中提到一个非常好的句子就是“我爱你,而答案是不”。这是最好、最便捷的和善而坚定的表达方式。
二是纠正之前先连接。这一方法我也觉得很有用,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孩子有做的不对的地方,马上就想去纠正她,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不仅听不进去,反而会有情绪,书中说到,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先学会跟孩子建立情感连接,在家长能准确反映出孩子的情绪时,这个时候再让孩子参与进来一起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效果会好很多。当孩子的情感得到连接时,他们就会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记住,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是才会做的更好。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孩子情绪好的时候,比较开心的时候,她的大脑非常活跃,思维非常敏捷,能说出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更积极对待事情,相反地,如果她情绪非常低落或者生气时,通常什么话也问不出来,就在那生闷气。这里还提到一点就是道歉,假如我们把事情搞砸了,家长要学会道歉,因为我们是成年人,榜样才是最好的老师。学会道歉,也让孩子学会到宽容的力量。
三是每周召开家庭会议。我认为这是书中给我提供的又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每周一个家庭聚在一起召开家庭会议,商量本周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计划下周需要执行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发言,还要有人记录,非常正式的会议形式,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学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另一方面,对以后孩子长大成人走入职场也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帮助。家庭会议商量的内容必须是所有人都同意的事情才能执行,只要有人不同意就继续商量,直到所有人同意。而且家庭会议的最后可以用吃一个小蛋糕或做一个小游戏的形式来结尾,让孩子每周都期待这样的一个时刻,显得既温情又正式,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也是我后期必须要学习的工具。
四是与孩子共度特别时光。这里的特别时光是指一周当中的特定时间,比如每周六的下午两到三个小时,我们可以关掉手机,就专门陪孩子玩,可以是看书,可以是看动画片,可以是玩游戏等等,总之这是一段特别的亲子时光,如果有人来打扰,就说对不起我稍后会找你,现在是我和女儿的特别时光,这样会让孩子有充分的被尊重感,觉得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她能感觉到妈妈爱她,这一点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我们经常能看到长大成人后的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追根溯源就是小的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的尊重,一生都在寻求这种感觉,总要制造点问题,让父母看见他并重视他,所以这一点尤为重要。
五是逻辑后果与自然后果。逻辑后果都经过拙劣伪装的惩罚。自然后果就是自然而然呈现的结果。比如不吃饭就挨饿,不穿衣服就很冷,站在雨里就会被淋湿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少用逻辑后果,而多用自然结果。运用逻辑后果,一定要满足四个条件既“相关、尊重、合理、有帮助”,缺失其中一项都不是逻辑后果。要确定一个逻辑后果运用的是否有效,只需要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后果是让给我的孩子为过去做的事情付出代价,还是会帮助我的孩子感觉受到鼓励去为未来而学习呢?”我想这应该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了,结合我自己日常生活中总是过多的运用了逻辑后果,让孩子为她的过去做的行为而到羞耻、自责,并没有从这些事情当中感受到力量,感受到鼓舞。我们其实是“赢了孩子,而不是赢得孩子”。
这本书,还有很多有效的工具可以使用,可以说是一本教育孩子的工具书,提到的各种情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完全可以对照着来寻找解决方案,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绝对的,每个家庭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作为父母,我们还要不断的学习,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正确的教养方式,这才是最重要的。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而陈鹤琴老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家庭教育实践与科学紧密联系结合的开拓者。虽然我们还并未成为家长,但细读这本书,也能收获到许多感悟,对我们的专业实践也有许多启发。
《家庭教育》一书对于如何教养小孩讲得详细入微。不仅包括养育方面孩子的吃喝拉撒,更包括教育孩子的待人处事方面,用朴实的文字、生动的事例指导家长应该如何正确教养孩子。例如在讲到游戏与玩物时,陈鹤琴老先生建议家长应当谨慎挑选,保证孩子的安全,让孩子学会在游戏中成长探索,确保孩子身体和心智健康的发展;又例如在责罚方面,陈鹤琴老先生提醒各位家长应理性思考,避免意气用事,教育孩子用积极的暗示比消极的命令好得多,比如孩子字写得不好,不要去全面否认,而是告诉他那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剩下的字也请像这几个字一样写得工整规范。
看这本书时,突然想起小时候犯了错,妈妈总会告诫我:“小心爸爸回来教训你。”我想,在现在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中仍是存在这种情况。这就好比戏剧,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妈妈总是扮作红脸,给予你慈母的爱,而爸爸总是扮作黑脸,给你严父的威严。可是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想过慈母的爱并不能消除严父带来的伤害。《家庭教育》一书告诉我们爸爸并不是大老虎。父亲是孩子力量和勇气的依靠,不要随意用父亲去恐吓孩子,孩子做错事后不要就对他说:你再不听话,你爸爸回来教训你!这样子只会将孩子推得更远,对父亲产生天然的抗拒感。
陈鹤琴老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浅显易懂、容易掌握,但我们知道,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陈鹤琴老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思想在此书中也多次渗透与体现。“活教育”就是强调教育与生活实践、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譬如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的年龄特征,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活”的教育。就好比,孩子喜爱游戏,成人就应多多创造条件并鼓励孩子参与,提供合适的玩伴、衣着以及各种“活”的、安全健康的、易于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玩具。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我们的活教材,在教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多多带孩子到户外去,而不是关在家里,怕孩子弄脏衣服、受伤、受累或受凉感冒,而是在确保孩子的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让孩子多去探索、多去感知。因为,生活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环境。
“做父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家庭教育》这本书为广大成人提供了一个借鉴。这本书教育父母不仅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更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拜读了赵忠心老师经过多年研究所写的《家庭教育学》,其中借鉴了许多中外家庭教育的理论以及家庭教育子女的经验。读完这本书,我深有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时常觉得幼儿越来越难管理,教育孩子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常常视孩子为家中的小太阳,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长时间如此容易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以后的人际交往,以及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大多数家庭里,隔辈亲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孩子提出的要求,爷爷奶奶都会尽量的去满足,而实际上,应该给孩子讲道理幼教,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去做,什么不能做,如果孩子执意的要求,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在我接触的很多家长,几乎都是着重关心孩子的认知水平、技能掌握,缺乏对孩子习惯的培养,从而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在今后社会上的发展。
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目标或是愿望,过高的期望无疑是增加了孩子的压力以负担,当孩子面对挫折使,会逐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与认可,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随着现在的培训班、学习班的增多,家长们在不考虑孩子是否有兴趣,就替孩子报名参加,并把孩子的日常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的,使孩子整天面对着大量的作业以及学习压力,从而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与童年的欢乐,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父母要正确对待儿童的教育,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并积极引导学习发展,使孩子拥有一个充满欢乐的童年。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不仅要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同时也要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孩子的品德素质,提高孩子的自主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其素质教育的发展,良好的品德素质对孩子在社会中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可见,家庭对孩子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加强对培养孩子自主能力的意识,锻炼孩子的自主行为能力,例如,学会自己扫地、自己擦桌子等家务活动,来促进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完成的不好而批评或阻止,避免影响到孩子的积极性与自主意识。
《家庭教育学》这本书就要求我们重视对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及家庭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父母,要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孩子精神教育的意识,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幼儿教育,自觉承担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使孩子成为高素质、高品德、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现代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1936年7月在英国牛津召开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之际出版的。
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
在“节奏”一节里,蒙台梭利博士提到很多成人注意的是他自我行为的外在目的,并根据自我的想法来确定采用何种方法。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引导他运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刻内到达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发奋做某些似乎没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自我一瞬间就能够做完而且做的更完美,这时他就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忙这个儿童。这是正因成人不明白儿童在活动中需要运用他的手,不把手的户外看成是儿童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现,就可能成为儿童工作的障碍。
无论是做为家长还是老师,我都曾正因看到儿童试图去做一些在成人看来似乎是毫无必要的活动而去阻止他,甚至变得恼怒,如果儿童企图反抗,结果往往是以儿童“不听话”而告终。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务必使自我的内心作好准备。务必系统地研究自我,以便发现自我身上某些具体的缺点。而不好只注意儿童的坏脾性和如何纠正童错误的行为。教师首先要清除自我眼中的沙粒,然后他才能更清楚地明白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