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三个分论点
失去与得到
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容易看见失而不容易看见得,在得与失的排序问题上,应先看失去什么,再看得到什么。
泰戈尔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了我们。”生活是个天平,两端放着得与失,我们太重视得到,于是忘记了制衡,所以我们失去了很多。
站在天平的两端,一样为难,有人太想得到,幻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人太在乎失去,只能“凄凄惨惨戚戚”。
我想到了杨柳岸边那个孤客柳永,此刻的他也许怅望云天,泪光点点,他也许在想,倘若自己不游戏人生,致力于功名,就不会利心爱的人分离,不会发出;“今宵酒醒何处”的喟叹。可是,正因为他失去丁光叫的仕途,才会“奉旨填词”,才有了让人为之销魂的词。上天就像砝码,时时制衡着生活这个天平的两端。也许正是失去了心爱的恋人,才有了《雨霖铃》的凄婉缠绵。
越王勾践,在与吴国的大战中,失去了自己的江山。但他能做到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一举击败夫差,完成复国大业,并留下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佳话。
鲁迅先生去日本留学时的志愿是学医救国,医治国人虚弱的身体,使他们强健起来,不再是“东亚病夫”然而,当他发现国人最大的病症并不是身体,而是思想麻木时,他毅然弃医从文,用笔作为拯救国人的武器。他失去了做医生的机会,然而却成为了中国的大文豪,得到了世人的敬仰。
有的人失去了城市的喧闹,却得到了乡村的安宁;有的人失去了高官厚禄,却得到了百姓的敬仰;有的人失去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却得到了乡村孩子的热爱……
人在一生中,得与失常常发生在一念之问,到底要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该得到的不要错过;该失去的,洒脱地放弃。鱼和熊掌,不要奢望能兼得。
得失的议论文:得到与失去
“成长”是一句现在进行时。当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直到死去,这是一部完整的成长日记。如今的我,谱写着未来。在这个矛盾的过程中,得到与失去共存。
在我刚出生时,我得到了人生第一件宝贵的礼物——生命。至此,我得到了爸爸妈妈和无数关爱我的亲人。
儿时,我得到了数不完的玩具;得到了第一个好朋友,他陪伴着我成长,玩耍,度过了儿时的幸福时光。
长大了,我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儿时哪个曾一度陪我开心的好朋友。更让我难受的是,我失去了爸爸妈妈陪伴在我身边的幸福时光,因为他们要工作,要给我更好的生活,我便无情的成为了留守儿童。
又不知过了多久,我上一年级了。不知不觉中,我又得到了一个班的同学,也拥有了一个身份,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此刻,高兴已不足以形容我的心情。
岁月不会停滞,我上四年级时从原校转到了另一个陌生的学校。从一个熟悉的诚实搬到了另一个令我生畏的地方。这时,我失去了五个好朋友,多少年都不可能见到,失去真的令我撕心裂肺。
如今,我已经上初中了,我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求,而是精神上的寄托。我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同学的关心,书本给予我的知识,老师交给我操纵人生的道理……
在这里,我想到了一个音乐伟人。贝多芬天生失聪,但他没有屈服,他敢于挑战命运,走了一条与自身缺陷相对的路—创作音乐。无数人想不到,贝多芬竟然成功了!尽管失去了听力,但他得到了鲜花与掌声,世人的肯定!
成长的历程,直到终止的那一天,都有无数次得到的欢喜,失去的痛心。有得到就会伴随的失去,失去了才知道更加珍惜。不论是得到还是失去,我都不会埋怨,因为这才是成长与人生的真正意义。
初中议论文:小议得与失
得与失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一个人得到多少,相应的也会失去多少;同样,一个人失去多少,同时他也会得到多少。
很多人都想着要出名,而这些人只想着得到,没有想到失去,他们没有想到出名了以后,可能会失去自己的生活,失去自己的隐私。再说说现在社会上有一些贪官,一心只想着从老百姓口袋里捞油水,搜刮民脂民膏。的确,或许他们从中能获得很多,满足自己一时的快乐享受,但是最终的结果呢?很多时候,还不都是应验了那句“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吗?一个个低着头,恨不能钻到地洞中,等待着法律庄严宣判的样子,我们怕是屡见不鲜,他们这样的人,何曾想过得不偿失呢!现今社会,很多人只想着追名逐利,其实这样的人只看到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往往最终失去的会更多。所以,我们不要去盲目地追求名利。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岳飞、文天祥等国之栋梁或民族英雄们的死必定是重于泰山的。它们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自己的民族,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故,他们得到后世的景仰和膜拜。他们是孟子所说的舍生而取义者。
一个人失去的和他所得到的有时也会成正比。很多科学家们为了实验研究,耗尽了心力。比如居里夫人,几乎耗尽了她所有的青春时光,最终与丈夫一起发明了放射性元素镭,填补了一项世界科学史的空白,也为自己博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上帝在为一个人关上门的同时,也会为他打开一扇窗。当你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千万要记得塞翁失马的典故,因为得与失之间总是存在着平衡的。
有一种人,他们对于得与失相当在意,所以他们活得很累,有一种人,因为拥有洞察一切的平常心,所以能够对得失泰然处之,也正因此,他们的生活反而更加的轻松、丰富而多彩。你,会选择做哪种人呢?!
得与失之间永远都存在着微妙的平衡,所以当你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当你失去种种的时候,也不要扼腕哀叹,想想“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还有什么道理不放下斤斤计较的得失之心呢!
深悟得失
“得与失”是我们每个人最常遇到的一对矛盾,能否处理好这一对矛盾,严重影响着每个人的爱情、婚姻、家庭、事业、健康、幸福、成就,即严重影响着每个人生命的质量与数量、人生的成功与失败。那么,这一对矛盾具体的辩证关系如何呢?请看下面的简要论述:
没有纯粹的得,也没有纯粹的失,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当你正在得到时,同时也正在失去。有付出才能有回报,有失去才能有得到。任何得到都是以失去为代价的。得到的越多,往往失去的也越多。
你要想得到一般人不能得到的,你就必须失去一般人不愿失去的。什么都想抓住,什么也抓不住;什么都想得到,什么也得不到。我们只有两只手,两只手只有十个指头,只有抓少量的东西,才能抓的住,抓得紧;我们只有一个大脑,一个大脑只有两个半球,只有专心于少量的事,才能干得成,干得好。
你很想得到的,也可能是你最不该得到的;你很想失去的,也可能是你最不该失去的。当你很想得到时,一定要多想一想你必须同时失去什么;当你很想失去时,一定要多想一想你必须同时得到什么。千万不能得不偿失!得不偿失时,无论得有多么多大的诱惑力,你千万不敢去得。
把芝麻看成西瓜的人,永远也得不到西瓜。大聪明之人得大失小,小聪明之人得小失大。聪明反被聪明误中的“聪明”,指的就是那小聪明。 不要被芝麻挡住我们眼睛的瞳孔,不要被小得缠绕我们大脑的神经。
强大失易得,弱小得易失。勉强进易退,勉强得易失。拥有要配,不配受罪。真正稳固的得到和拥有,是有资格和条件的。资格不具备、条件不成熟,若硬要勉强去得是很难得到的。就是得到了也很易失去,即使不失去,拥有的只会是烫手的山芋。
得之要惜之,拥之要护之。收获不珍白流汗,江山不保白流血。收获是粒粒皆辛苦,汗滴禾下土;江山是英雄的鲜血,烈士的生命。若得之不惜,拥之不护,情何以堪,理何以容!
劳有所得是光荣,不劳而获是可耻;人给拿之是馈赠,偷偷拿之是盗窃。得之要有道,得之无道,要么是不道德,要么就是违法或犯罪。贪杯损肝肾,贪食伤脾胃,贪得伤身心。得之要有度,贪得必有大失。
不怕失去就怕失得不值。该失之失为得,不该之得为失。不该之得,得到的只能是沉重的负担和无尽的悔恨。请神容易送神难,易得不一定易失。不该之得,有时会变成缠着你的幽灵和魔鬼。
天上不会掉馅饼,若真的会掉,那馅饼里包的,不是蒙汗药就是害人药。不要吃免费的午餐,所谓的免费就是更加昂贵。不劳而轻易之“大得”,得到的往往是上大当、受大骗、犯大罪。
欲捞海底针尖是呆子,欲要天上星星是疯子。想不能之得白伤神,干不成之事白费力。成日痴想着不可能得到之得,苦干着不可能成功之事,到头来,得到的只能是自我折磨、他人嘲讽。
“有”难知“无”难,“无”难知“有”烦。失有失的痛苦,得有得的忧愁。都说旁观者清,我却说旁观者也很浑。饭只有吃了才知是否可口,衣只有穿了才知是否合身,人只有跟了才知是否合己。有许多得失,其哀乐苦福只有在得失后才能知晓。
人最怕缺的是德,最怕失的是信。人最应该拥有的是社会责任心,最应该失去的是个人自私心。思想是行为的方向盘,品德是人生的掌舵者。无德无信之人,本事越大、地位越高,干的坏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胜败不在一时,得失不在一事。一时之得失要服从一世,一事之得失要服从全局,个人
之得失要服从社会,小家之得失要服从国家。因为——大河干了,小河必然无水;大树倒了,枝叶必然枯萎;社会乱了,个人必然不安;国家亡了,小家必然破灭。
面对得失,该得该失,我们一定要理智、理智再理智!
浅议得失
人生来便是孤独的。随着一声啼哭,人便一丝不挂的降临到了这个世界上,不带一丝一毫前世的羁绊,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活下去。
但,人并不会一直孤独。毕竟,人是群居动物,不论如何,来到这世上的第一个牵挂便是父母。此后,在接下来的成长过程中,人会不断地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事物,从而接连不断的与不同的人结下或深或浅的羁绊。
人在世上活得久了,遇到的事情也会变得很多,人的性格也会在这些事情的磨砺下渐渐成形。同时,也因此,人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变得不再轻易的去相信一件事情;变得不再心直口快的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得不会轻易的去接受他人的劝戒;变得学会固执己见;变得为了利益而不惜与曾经的羁绊一刀两断······
如果,人真的变得如同上面所说得那样,我们或许会说这是败类,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这种人——成熟。
如果,这就是所谓的成熟,那我宁愿永远幼稚下去;如果,成长就等于斩断羁绊,那我宁愿永不长大;如果,现实就意味着唯利是图,那我宁愿永远活在虚幻当中;如果,生存就需要出卖自己的灵魂,那我宁愿选择走向死亡······
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每一个路口你只能选一次,不能回头,也不需要回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纵使别人的劝谏又如何?选择的权力始终在自己的手中,人的命运也只能由自己决定。每做一件事,就不存在后悔的余地了。哪怕是到头来一场空又能怎样?人本来就是赤裸而来,也必将会赤裸而去,何必计较那些得失呢
得,便是得了;失,便是失了。这些得失就好比是呼吸一样,吸进来的,终究会再呼出去。一吸一呼之间,我们并没有因为只吸入空气而一直存活,也并没有因为不呼出空气而拒绝死亡。让我们真正得以存活的便是这呼吸的过程。
何必因为得到而开心,又何必因为失去而悲伤?没有得,何来失?没有失,又怎能得?凡事一饮一啄,有因有果。而我们要做的便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闲观庭前花开落,惯看天边云卷舒。
得与失
得与失总是相对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可为什么有时不该失去的失去,而不该得到的却又得到了呢
在英语班英语默写,我为了得到不该得到的分数而失去了不该失去的诚实.一看,我既没有得到什么,也没有失去什么.仔细想一想,其实错了,诚实可以换取分数,而分数却换不了诚实.我是得到了高分,但那只不过是一个毫无意义得虚假的分数,而我失去的却是一个人十分宝贵的诚实.
现在我才知道,不该得到的你得到了,也不是那么的心安理得;不该失去的你失去了,也不是那么的从容不迫.
得失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有得的喜悦,失有失都惊喜。人们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的人又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就连古人也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有人也纳闷儿,为什么总把得失放在一块儿?最后弄得人人都有得失之患,成天担惊受怕。难道就不能把得失分开?如果只有得就好了。但那些都是懒人的想法,像海市蜃楼一样,不切实际!
得与失,是从古流传至今永恒不变的法则,如同自然界适者生存的规定一样,根深蒂固,不可动摇。而得与失也正是维持世间平衡的重要因素。如果硬要把得失分开,那么世界将毁于一旦,社会也同样会止步不前。相比于得失之患,难道世界末日会更好吗
就好比如说有一个人,他每天都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呆在家里除了睡就是吃,除了玩还是玩。但他却也一样有钱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无比逍遥快活。那么他的结局又会怎样呢?可想而知,他将完全失去上进的动力和意识。也许连奋斗和努力是什么都不知道。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像这样,那么还有人会工作,还会去孜孜不倦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奋不顾身的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吗?当然,也许这样会让世界真正和谐起来,再也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人人都会变单纯,整天无忧无虑。可这样如同行尸走肉的活着有意思吗?那我们还有存在的价值吗?那我们的世界还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吗?所以,上天是公平的,让得与失死死地绑在了一起。
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规律。得与失,像亲密无间的兄弟,形影不离,相辅相成;像势不两立的黑与白,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又像双孔锁的钥匙,缺谁也不可。如果人生就是辆车子,那么得就是钥匙,失就是燃料。生活不就是在得失之间过来的嘛!
当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就会发现,历史不就那么一回事。
我们的祖先猿猴,因为坏境所迫,迫不得已放弃了树上安全舒适的生活,下地行走觅食,才慢慢地学会站立,进而进化成人。后来,祖先们逐渐适应了陆地上的生活,再偶然间发现了火后,他们放弃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开始吃熟食,才发现烤熟的食物更美味,寿命也因此得以延长。再后来,他们放弃了凌乱的聚居方式,创建了奴隶制度,建立起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在计数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靠绳子打结太过于麻烦,索性有符号来代替,然后符号慢慢的演变成字,使相互之间的交流更通畅简单。再后来,受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奴隶制被废除,封建制度取而代之。人类社会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开始。秦始皇统一七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但由于秦始皇的残暴,秦二世的无能,很快爆发农起义,然后是项羽逐鹿中原,与刘邦争天下。可由于项羽自己的自负,失去了打败刘邦得到好机会,自刎于乌江。由此,刘邦得以建立汉朝。随之时间的推移,一个又一个的朝代覆灭,一个又一个王朝崛起,取而代之。直到几千年后的清朝,由于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到了清朝晚期,南昌的一声枪响,统治中国的近两千来的封建制度随风飘逝,中国也迎来了新生……
毋庸置疑,历史就是这样在反反复复的得失中不停地向前进步着,历史的岁月也就是得失的具体表现。古人有云: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历史是这样,生活也是如此。因为得失本是一个准则,是万物生存发展的前提,一切的一切都逃脱不了它的束缚。
因为有得失,我们才有远大的梦想;因为有得失,我们才有坚定的信念;因为有得失,我们才有前进的动力。也因为有得失,我们才会惶惶不可终日,才会坐立不安,担惊受怕,才会唉声叹气。总之,得失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意外和惊喜,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独特和精彩。同时它就是如此奇妙,亦正亦邪,捉摸不透,又让人欲罢不能。
与其傻傻的的纠结着得失,还不如看开些,放下所谓的执着,认认真真把握现在,珍惜现在。且行且珍惜吧!
浅谈得与失
古往今来,得得失失,分分合合,是不变的规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你在失去的时候,想想你得到了什么,不要在那里怨天尤人,当然,我们在得到东西时,不想失去东西,这很常见,人性总是贪婪的,圣人也是如此,但那是要看贪的是什么东西了。
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为国尽忠,为家就不能尽孝,为家尽孝就很难为国尽忠。
孔繁森就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服从了党的安排,进入西藏工作,兢兢业业,为西藏的发展贡献很大,但是他也离开了自己的家人,离开了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多病的妻子,年迈的母亲,坚持入藏工作,但是很不幸,在工作途中发生了车祸,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去世了,为国尽忠了,但是,对自己的家,对自己的孩子,妻子,母亲尽孝了么
但是,他进了自己的责任。
他失去了很多:无法经常见到孩子的笑脸,听到母亲关切的话语,感受妻子温柔的怀抱。也失去了在家乡的朋友,亲人,同学……
但是,他也得到了西藏人民的爱戴,工作中的乐趣,国家的荣誉。为团结少数民族做出了贡献。
说了这么多,也就一句话,在你失去的时候,就会得到,这是平衡的,是不可能不劳而获。虽然很多时候到的比较迟。
当然,自己付出后在得到,才会感到得到的东西的美好。所以,在你失去东西时,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因为,命运女神对每一个人都很工平。
有失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报。
得与失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古人云:“有得才有失。”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有得失,当面临得与失时,我们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种坦然的态度,这样才能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最终取得成功。
《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中的“物”指的是物质,当人们面对物质得失时,最不能把握的便是自己的情绪,因为小小的得失就会大喜大悲。然而范仲淹却能够超脱世外,他收获的是精神食粮,如果我们能够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那么无论有什么困难,都能够冷静面对。相反,如果我们过于在乎得与失,就会变成患得患失,《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得患失的结果就是影响我们的性格,我们会变得优柔寡断,从而一事无成。所以,在得失面前,千万不能患得患失。
荀子的《鱼我所欲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得与失是衡量一个人价值观的标准。不同的人在决策同一件事时,都会有很多种结果。根本原因不同的人对于得与失的把握有所不同,通常只有认为得大于失,那么才会去做这件事。如果得失不能得到平衡,那么只能放弃。如果是一位战士,那么他首先考虑到的肯定是战争的胜利;如果是一位教师,那么首先想到的是采用什么方法把学生教育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如果是一位商人,更应该会注重得失,得大于失才是他赚钱的基础。不同的人有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而如何决定得与失才是一个衡量一个价值的标准。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是一种面对得失的乐观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得与失是不由人控制的;如果遇到天灾,得与失也是上天注定,在这时,拥有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塞翁失马》又何尝不是如此,塞翁因为失去了马,之后又引发生了一系列悲喜之事,但不管周围的人对他是怎样的态度,有怎样的评论,他都是坚持自己的观点,面对得失泰然处之,最终使他的儿子免去了一场兵灾。道家宣称”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真正的没有作为,它说的是人们在遇到得与失问题时,能够用一种平常心去看待,冷静地去思考问题,从而最终解决问题,走向成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得失三维度
得与失,是起点,是终点,还是过程呢?这三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我以为应该站在不同的立足点,从不同的维度看待得与失。
站在终止符上,得与失应是终点。得到了,说明这个阶段是成功的,因此是终点;失去了,说明这个阶段是有教训的,应是终点。烛之武劝退秦师,看起来秦穆公、晋文公失败了,没有达到联手的目的,实际上,秦穆公保存了实力,多了一个盟友,这又是不战而胜,而晋文公全身而退,维护了秦晋邦交,这何尝不是一种“得”?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终点,适时给这场“战争”画上了终点,历史才留下了烛之武的英勇,秦穆公的智慧,晋文公的大度。作为“后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才会有丰厚的积累。
站在起跑线上,得与失,是起点。得到的,是下一个阶段的能量;失去的,是下一阶段会走的弯路。鸿门宴,本是一场军阀之间的普通宴会,刘邦道歉,化解危机;项羽原谅,满足面子,皆大欢喜。然而因为它是楚汉争霸的起点而成了永恒。刘邦以此为起点,开启了建立汉王朝伟业的新征程;项羽以此为起点,一步步退出历史的舞台。如果刘邦不把鸿门宴看成起点,只看成一次成功的脱险,那么汉家400年江山何在?如果项羽能够把它看成起点,那么后人又怎会感叹“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起点,历史有了不一样的风采。作为“后人”,以此为鉴,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才会对未来有更多的期许。
站在前行的途中,得与失,是过程。每一条路都有得,这样才有动力走下去;每一条路都有失,这样才会把昨日的路一点一点地延伸。在秦王的“逐客”声中,李斯失去官位,被迫离秦,然而李斯没有简单地把它看成是“客卿”的终点,也没有把它看成“白丁”的起点,而是把“逐客”看成自己事业发展所必经的过程,冒死一搏,写就《谏逐客书》,李斯也因此受到了鲁迅“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的赞誉。
正是把得与失看成过程,李斯才开创后来的不世之业。作为后人,以此为鉴,把得与失看成过程,人生路才会越走越远。
穿过历史的隧道,我们会发现得与失的维度不同,风采也就不同;我们不妨把昨日的得失画上终点,把今日的得失当成起点,这才有可能让未来的得失变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