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初中文学常识

  1.理解记忆法

  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既加强理解记忆。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先分析、后综合,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背诵也要因文而法,如背诵议论文,可以从分析论点、论据、论证入手;背诵记叙文,可以从了解和掌握有关事实、记叙顺序入手。

  2.快速诵读法

  背诵是在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熟悉书面材料的结果。在初步理解文章后,要始而反复朗读,继而反复默读。只有熟读,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成诵。实践证明,持续性的缓慢阅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使记忆信号中断;反之,读熟课文之后,逐步加快阅读速度,则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速度。

  3.提纲挈领法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只要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不太困难了。

  4.求同存异法

  某些诗文具有“重章复唱”的特点,各章(段)字句大体相同,因此,我们在背熟第一章(段)后,只要找出其余各章(段)不同的字句并记住它们就可以了。

  5.示范激励法

  一些功底深厚的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往往自己先在学生面前熟练而有表情地背诵一遍。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背诵信心无疑是有很大激励作用的。此外,由于人们的记忆力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学生开始练习背诵之后,教师就要深入学生,一方面进行背诵指导,一方面及时发现背诵课文“千里马”,并让这些“千里马”在全班同学面前作示范背诵,这样做,对于增加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背诵信心,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6.关联词提示法

  并联词不但能体现复句关系和句群关系,而且也能体现议论文的内在联系,有人说,关联词是议论文的语言轨迹。因此,及时把握关联词这个“语言轨迹”,对背诵议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中有这么一段:“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使举国之少年而查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段文字中含关联词“……而……使……则……使……则……故……而……”其中第一句中的“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第二句中的“使……则……使……则”构成两对关联词,分别表示假设关系;第三句中的“故”连接上下两个句子,表因果关系;“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些关联词,弄清它们表示的关系,边想边背,句句衔接,环环紧扣,背诵这段文字也就不大困难了。

  7.辞格勾连法

  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课文皆为名家名篇,而名家名篇在修辞格的运用上自有独到之处。因此,从背诵课文所用的修辞格入手,采用上勾下连的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料不到的背诵效果。例如,背诵课文《口技》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先用排比句式“百千……百千……百千……声……声……声”,接着用“顶针”句式“人……手,手……指……人……口,口……舌……”生动地描写了发生火灾时人们惊恐万状的忙乱场面。所以,我们只要按照作者所用的这种修辞格的句式特点逐句对照,上勾下连,背诵这段文字同样是不太困难的。

  8.听录音背诵法

  生理学家认为,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要比单用视觉和听觉,提高记忆效果30%―40%,这种记忆方法,人们称为“协同记忆法”。根据这一理论,在练习背诵时,可适当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录音,从而形成记忆信息的双向刺激,以强化记忆效果。

  9.趣味背诵法

  在学生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无妨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①“对歌”式背诵法。即摹仿山区或某些兄弟民族“对歌”的方式,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②“接力赛”式背诵法,即摹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③“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摹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以上方法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参与面广,并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不妨一试。

  10.分层背诵法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分层背诵法,就是先理解背诵部分的总的意思,然后把它分为几个层次,归纳概括出每层的意思,了解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思路理清,将各层的意思连贯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反复诵读几遍,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这种方法适合于背诵段落或篇幅不长的课文。比如《为学》这篇课文,首先要注意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找出联系。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大段,提出全文的观点:人求学确实有难易之别,但只要努力去学,就能变难为易。要记住这一段,一是要理清它的主要观点,二是要理清由一般事物到具体事物的推理过程,三是要抓住对照的写作特点。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为第二大段,是用“僧之南海”的事例证明上述观点。第二自然段头一句是第一层,交待地点、人物;第六自然段是第三层,交待结果;中间贫富二僧的两次对话是第二层。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大段,总结全文,勉励晚辈应向贫僧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前一句承上文而引出后一句;后一句顺着上文而来反问点明题旨。经过这样梳理一番,再反复读几遍,就很容易背诵了。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解题技巧。

  一、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5.引用论证: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二、句子作用

  1.总领全文

  2.承上启下

  3.引出下文

  4.提纲挈领

  三、开头作用

  1、引出论点/论题

  2、吸引读者、造成悬念

  四、论证思路

  通过引用(举例)引出论题(方向)→摆出事实,列举例子加以论证论点→强化中心论点

  •类型1、文段作用:承上启下;照应;强化论点

  •类型2、顺序能否调换:(判断)照应开头;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类型3、例子特点:权威性;代表性;典型性;全面性有说服力

  •类型4、文段论证优点:证明了此段分论点

  •类型5、本文中心论点:开头;标题

  五、论点的提出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温馨提示: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理解技巧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

  (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初中语文阅读启示题和解题技巧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阅读很重要的初中语文高分技巧

  1996年,李希贵让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初中四年级的侄女,参加了高三上学期的语文期末考试,他们分别获得了82分与85分的成绩,而高三年级(含两个复读班)的平均分是84.5分。李希贵至今还保存着那两份试卷。

  后来,他又让儿子在初三的时候参加了一次高考,语文成绩是122分。他们取得这些令人惊讶的分数,不是语文老师的功劳,而应归功于阅读。

  “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李希贵说。这两个孩子在他的指点下,阅读了大量适合他们年龄、年级的图书,“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他们买的书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

  阅读的力量,能影响孩子终身

  李希贵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10本书及其理由”。

  儿子给出的答案是:

  《纸牌的秘密》——以引人入胜的童话式故事将人引入最原始的哲学思考;《涅克维奇精选集》——宏大的叙事场面和难以抑制的爱国热情;

  《死水》——杰出学者在新诗发展中的一大贡献;

  《鹅掌女王烤肉店》——诙谐的文笔、美妙的谈吐和随处可见的讽刺;

  《伊豆的歌女》——细腻的叙述、缠绵的感情,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

  《唐宋名家词选》——偏重大家而稍有遗珠之憾;

  《雍正王朝》——将复杂的官场揭露得一览无遗;

  《苏菲的世界》——很好的哲学启蒙书;

  《契诃夫精选集》——深刻的讽刺,特别是短篇小说;

  《戴高乐传》——略带感情地公正评价了伟人的一生。

  其中的《戴高乐传》,这个初一的小孩先后买了3个不同的版本,“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这本传记写得比较好,那本传记写得有问题”。

  李希贵说,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们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他相信,阅读的力量能够影响孩子终身。

  他们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不喜欢大人们给他的书

  但如何阅读常常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李希贵向老师和家长们提了几点建议。他反对从成人的视角出发为孩子们选择读物,主张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图书。他借用卢梭的话说:“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他举例说,把朱自清的名篇《匆匆》、《春》这些成人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就是没有从儿童角度出发的表现。他对小学生的一次调查表明,他们并不喜欢《匆匆》和《春》之类的名篇。

  “小学生需要的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和童话。”他说,“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9年制课标修订之前,我们课标推荐的那些书,哪一本是学生喜欢的呢?几乎没有。为什么?因为是我们成人的视角。”

  一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但李希贵说,他至今还没有发现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他们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不喜欢大人们给他的书”。

  不要让阅读附带任何条件

  他还建议大人们降低对孩子阅读起始的期望,不要让阅读带上任何附加条件。几年前,太原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向李希贵校长讲述了一件令他感到不安的事情:他的外甥女,只要出去旅游,妈妈就会让她写游记,后来,孩子再也不喜欢旅游了。“很多家长,孩子一阅读就让他写读后感,使得孩子们也不喜欢阅读了。”李希贵说,这些家长太着急了,孩子们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阅读,“你不叫他写,他也忍不住”。

  那么,一名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阅读多大量的文字是可行的、合适的呢?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柳斌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12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

  阅读对一个人的人生到底有多么重要

  李希贵校长引用了两段话予以说明。有人问一名哲学家:“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打算干什么?他说:“阅读。”“如果你已经被囚禁在牢房里,你干什么?”他说:“阅读。”“如果已经到了世界末日,你今天打算干什么?”他还是说:“阅读。”

  有人请教美国一位著名的成功学家:“如果我的事业失败了,我该怎么办?”他说:“你阅读吧。”“如果我失业了,怎么办?他说:“你要提升自己,你阅读吧。”“如果我失恋了,该怎么办?”他还是说:“你阅读吧。”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做好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简单方法有哪些

  老生常谈的是做好阅读理解要多读文章、散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跟课文,跟时下的文学总是相似相符的,见的多了总会有些心得技巧,甚至一眼中的。但总是读是不行的,翻翻而过,如风如云,过后两相忘,所以必须要同学们读一篇有一篇的效果,写在纸上,更能够明白自己的得失,更便于查缺补遗,完善自己的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有一个简单的小方法,读一篇短文,记录三个问题:

  1.文章主要人物有哪几个(三四个为佳)2.每个人物身上发生什么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3.列举这篇短文从头至尾都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这三项应该就是大多是人们在语文学习中的综合精华,看似老生常谈却也是永不过时的,精确的技巧固然一目了然,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论你的优势和欠缺,这三项总能帮到你,给你努力的一个方向。

初中的阅读技巧

  我们都知道,用来支撑、证明论点的根据称为论据。

  论据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对论据的分析和判断,关键是准确的判断论据的类别。这一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类型由论据的类型决定。

  1. 论据的位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

  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应该先提出论点,再用论据进行论证。因此,论据的位置似乎应该在论点的后边。但是,文无定法,只要表达、阐释、论述畅达自如,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言之有物、有理,就可能是好文章。因此,先陈述事实,然后再生发出道理、引出论点的议论文也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在我们的课本中,由事实引出论点的议论文占绝大多数。因此以位置为根据来分析、判断论据的方法是不可靠的。而要依据支撑关系分析、判断,才能找准论据。无论哪种论据都或前或后地围绕、支撑着论点进行陈述、阐释,和论点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这种支撑关系可以由材料内涵中揣摩出来。

  2. 事实论据的分析和判断。

  事实论据的分析和判断一般没有困难,因为充当事实论据的事例必须是典型、确凿的事实,也就是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有代表性的、真实的事例。这给我们的事实论据分析和判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但是,在分析和判断事实论据的时候,对概括性的事实论据却常常容易忽视。我们要加以注意。

  3. 道理论据的分析和判断。

  道理论据比事例论据的外在形式更具有鲜明性,只要是支撑论点的马列主义经典论述、名言警句、公理格言等都是道理论据,判断起来一般没有困难。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

  (1)有些直接用作论点的道理,同时也充当具有自证作用的论据。有些名言、谚语、公理、典章、法则等被直接用来充当论点,它往往具有自己证明自己的作用,此时,这个论点同时又具有了论据的作用。

  例如《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开篇的程颐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张载名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需有疑。”这两句名言就具有论点、论据兼用的作用。

  (2)并不是所有的引言都是道理论据。虽然引用名人名言能够构成道理论据,但是只有那些对论点具有理论支撑作用的引言才是道理论据。例如《怀疑与学问》这篇课文所引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简明概括地阐述了观点,是道理论据。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中所引用的德国发明家古登贝尔和美国实业家罗兰·布歇内尔所说的话就都不是道理论据,而是事实论据。

初中语文高效阅读的技巧有哪些

  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有课内有限的阅读,那么学生的知识面是无法拓展的。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一点是我们广大的教师都明白的道理,而且都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老师每天都讲:你们一定要抽时间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说得是苦口婆心。然而我们大多同学并“不领情”。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也有广泛的兴趣从而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呢

  2.1要使课内培养的阅读兴趣在课外得到拓展和延伸。语文教材后附有推荐让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教师适当的讲讲所推荐数目的精彩处,吸引学生去读。这些课外阅读材料,都是从课内精读的教材出发而选的,由于学生已听过老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就比较容易引起兴趣,而且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2.2师生共同推荐新作。要使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单靠课内带动是不够的———内容有限面也较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读的作品,50个同学就可以推荐50部作品。我的做法是:以比赛的形式看谁看过的书多、推荐的书好!每周安排两个同学推荐两部作品,推荐时要求说出为什么推荐此书?推荐的理由有几点,说出来,从而说服其他同学去阅读。老师也可以适时推荐好的作品给同学,同学可以推荐给全班同学,同学还可以推荐给老师。

文言文翻译技巧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yN、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yN”“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中学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技巧

  文言文翻译“九字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从而便于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九字诀”是指“信、达、雅、留、换、调、引、增、删”九个字。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用法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一~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译,否则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丽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列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此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另外,有的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敲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思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

  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膈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

  三、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您凭借什么应战呢7

  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

  ——从扬州回家。

  四、引引申词义。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思,这些意思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奇迹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审义。

  五、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诃。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一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

  (或“猜测”r惧怕”“埋伏”。

  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3.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确定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甸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顺口,表意也.通顺明白。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做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六、删删去不译。文言文里的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停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例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著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横幅,念珠各一件。

  此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留、换、调、引、增、删”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初一到初三文言文大全

我长大了优美开头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