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必考知识点汇总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初三数学必考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数学几何知识点总结

  圆的面积s=π×r×r

  其中,π是周围率,约等于3.14

  r是圆的半径。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2πR.C代表圆的周长,r代表圆的半径。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R的平方).S代表圆的面积,r为圆的半径。

  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初三数学必考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数学几何知识点总结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二次根式:一般地,形如√ā(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当a>0时,√a表示a的算数平方根,其中√0=0

  对于本章内容,教学中应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

  1.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由;

  2. 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3. 理解并掌握下列结论:

  1) 是非负数; (2) ; (3) ;

  4. 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5. 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进一步体会代数式在表示数量关系方面的作用。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根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本章内容主要要求学生在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提下,通过解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化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移到右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 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 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 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3)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 就得到方程的根.(公式所出现的运算,恰好包括了所学过的六中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体现了公式的统一性与和谐性。)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第二十三章 旋转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图形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着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角的大小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2.旋转对称中心: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旋转一个角度后,与初始图形重合,这种图形叫做旋转对称图形,这个定点叫做旋转对称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旋转角小于0°,大于360°)。

  3.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

  4.中心对称的性质: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者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本章内容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了解旋转的概念,探索旋转的性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培养几何思维和审美意识,在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快乐,激发对学习学习。

  第二十四章 圆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圆: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弧和弦: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圆心角和圆周角: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内心和外心: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扇形:在圆上,由两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6.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称为圆锥的母线。

  7.圆和点的位置关系:以点P与圆O的为例(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

  8.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两个公共点为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9.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两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

  10.切线的判定方法: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1.切线的性质:(1)经过切点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3)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垂径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3.有关定理: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4.圆的计算公式1.圆的周长C=2πr=πd 2.圆的面积S=πr^2; 3.扇形弧长l=nπr/180

  15.扇形面积S=π(R^2-r^2) 5.圆锥侧面积S=πrl

初三上册数学实数知识点总结

  一、 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a1时,1/aD.积为1。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

  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

  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

  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

  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 实数的运算

  1. 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 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

  3. 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 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三、 应用举例(略)

  附:典型例题

  1. 已知:a、b、x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x-b│=b-a.

  2.已知:a-b=-2且ab0,(a0,b0),判断a、b的符号。

九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二次函数: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一般式:y=ax^2+bx+c(a≠0,a、b、c为常数),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三种形式。

  一般式:y=ax^2+bx+c

  顶点式:a(x+^2+k

  交点式:a(x-x1)(x-x2)

  3.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

  y

  x

  O

  对称轴:

  顶点坐标:

  与y轴交点坐标(0,c)

  4.增减性:

  当a>0时,对称轴左边,y随x增大而减小;对称轴右边,y随x增大而增大

  当a<0时,对称轴左边,y随x增大而增大;对称轴右边,y随x增大而减小

  5.二次函数图像画法:

  勾画草图关键点:1开口方向 2对称轴 3顶点 4与x轴交点 5与y轴交点

  6.图像平移步骤

  (1)配方 ,确定顶点(h,k)

  (2)对x轴 左加右减;对y轴 上加下减

  7.二次函数的对称性

  二次函数是轴对称图形,有这样一个结论:当横坐标为x1, x2 其对应的纵坐标相等那么对称轴

  8.根据图像判断a,b,c的符号

  (1)a ——开口方向

  (2)b ——对称轴与a 左同右异

  9.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抛物线y=ax2 +bx+c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x1, x2 是一元二次方程ax2 +bx+c=0(a≠0)的根。

  抛物线y=ax2 +bx+c,当y=0时,抛物线便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ax2 +bx+c=0

  >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

  =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有一个交点;

  <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不等的实根,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

  二次函数知识很容易与其它知识综合应用,而形成较为复杂的综合题目。因此,以二次函数知识为主的综合性题目是中考的热点考题,往往以大题形式出现.教师在讲解本章内容时应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二十七章 相似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互为相似形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根据相似图形的特征来判断。(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或两边的延长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

  1.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直角三角形相似,并且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也相似。

  4.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的一切对应线段(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外接圆半径、内切圆半径等)的比等于相似比。

  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本章内容通过对相似三角形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Rt△ABC中

  (1)∠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的正弦,记作sinA=

  (2)∠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的余弦,记作cosA=

  (3)∠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A的正切,记作tanA=

  (4)∠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A的余切,记作cota=

  2.特殊值的三角函数: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全套教科书包含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力求反映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九年级上册包括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转、圆、概率初步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本册书内容分析如下:

  第21章 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 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 ——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 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 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 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 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第23章 旋转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探索了它们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进行图案设计。本书中图形变换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旋转。“旋转”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变换,探索它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23.1旋转”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旋转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方法。最后举例说明用旋转可以进行图案设计。

  “23.2中心对称”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这些内容之后,通过线段、平行四边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最后介绍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以及利用这一关系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

  “23.3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一节让学生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平移、轴对称、旋转及其组合),灵活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第24章 圆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在“圆”这一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圆,探索它的性质,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的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24.1圆”一节首先介绍圆及其有关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与垂直于弦的直径有关的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接下来,让学生探究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探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

  “24.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一节首先介绍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三角形的外心的概念,并通过证明“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引出了反证法。然后介绍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切线的概念以及与切线有关的结论。最后介绍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正多边形和圆”一节揭示了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介绍了等分圆周得到正多边形的方法。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节首先介绍弧长公式。然后介绍扇形及其面积公式。最后介绍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第25 章 概率初步

  将一枚硬币抛掷一次,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出现正面的可能性大还是出现反面的可能性大呢?学了“概率”一章,学生就能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了。掌握了概率的初步知识,学生还会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25.1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随机事件的概念,然后通过掷币问题引出概率的概念。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具体试验引出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方法。然后安排运用这种方法求概率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列表及画树形图。

  “25.3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一节通过幼树成活率和柑橘损坏率等问题介绍了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

  “25.4课题学习 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一节让学生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体会概率的广泛应用。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式总结

  一、代数式

  1. 概念: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与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 代数式的值:用数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

  二、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1. 单项式:1)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可以是两个数字或字母相乘)也是单项式。

  2)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 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 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 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三、整式的运算

  1.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叫同类项。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2. 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即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 整式的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4. 幂的运算:

  5. 整式的乘法:

  1)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法则: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因式。

  2)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6. 整式的除法

  1)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上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四、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1) 提公因式法:(公因式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公共因式)吧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 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因式的系数,取相同字母最低次幂的积。公因式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2) 公式法:A.平方差公式; B.完全平方公式:

  以上内容由数学网独家专供,希望这篇新编初三数学知识点:整式知识点总结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AO=BO=CO)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如图2所示,OD=OE=OF)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a、b、c为

  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把(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即将其变为的形式

  ②公式法(注意在找abc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主要包括“提公因式”和“十字相乘”)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①把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②将二次项系数化成1;

  ③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④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⑤把方程转化成的形式;

  ⑥两边开方求其根。

  ※根与系数的关系: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分别为x1、x2,则有:。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作用:

  (1)已知方程的一根,求另一根;

  (2)不解方程,求二次方程的根x1、x2的对称式的值,特别注意以下公式:

  ①②③

  ④⑤

  ⑥⑦其他能用或表达的代数式。

  (3)已知方程的两根x1、x2,可以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4)已知两数x1、x2的和与积,求此两数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在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时,主要分为两个步骤:①设未知数(在设未知数时,大多数情况只要设问题为x;但也有时也须根据已知条件及等量关系等诸多方面考虑);②寻找等量关系(一般地,题目中会含有一表述等量关系的句子,只须找到此句话即可根据其列出方程)。

  ※处理问题的过程可以进一步概括为:

  第三章证明(三)

  ※平行四边的定义:两线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做它的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平行四边形

  菱形

  矩形

  正方形

  一组邻边相等

  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内角为直角

  (或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一内角为直角

  一邻边相等

  或对角线垂直

  一个内角为直角

  (或对角线相等)

  鹏翔教图3

  ※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四章视图与投影

  ※三视图包括: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

  三视图之间要保持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一般地,俯视图要画在主视图的下方,左视图要画在正视图的右边。

  主视图:基本可认为从物体正面视得的图象

  俯视图:基本可认为从物体上面视得的图象

  左视图:基本可认为从物体左面视得的图象

  ※视图中每一个闭合的线框都表示物体上一个表面(平面或曲面),而相连的两个闭合线框一定不在一个平面上。

  ※在一个外形线框内所包括的各个小线框,一定是平面体(或曲面体)上凸出或凹的各个小的平面体(或曲面体)。

  ※在画视图时,看得见的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的部分轮廓线通常画成虚线。

  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壁上留下它的影子,这就是投影。

  太阳光线可以看成平行的光线,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平行投影。

  探照灯、手电筒、路灯的光线可以看成是从一点出发的,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

  ※区分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①观察光源;②观察影子。

  眼睛的位置称为视点;由视点发出的线称为视线;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称为盲区。

  ※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图形就是常见的正投影,是当光线与投影垂直时的投影。

  ①点在一个平面上的投影仍是一个点;

  ②线段在一个面上的投影可分为三种情况:

  线段垂直于投影面时,投影为一点;

  线段平行于投影面时,投影长度等于线段的实际长度;

  线段倾斜于投影面时,投影长度小于线段的实际长度。

  ③平面图形在某一平面上的投影可分为三种情况:

  平面图形和投影面平行的情况下,其投影为实际形状;

  平面图形和投影面垂直的情况下,其投影为一线段;

  平面图形和投影面倾斜的情况下,其投影小于实际的形状。

  第五章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k为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即y是x的反比例函数。

  (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其中x不能为零)

  ※反比例函数的等价形式: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变量y与x成反比例,比例系数为k.

  ※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是反比例函数关系有两种方法:①按照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判断;②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为定值即。(通常第二种方法更适用)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反比例函数的画法的注意事项: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不是直线,所“两点法”是不能画的;

  ②选取的点越多画的图越准确;

  ③画图注意其美观性(对称性、延伸特征)。

  ※反比例函数性质:

  ①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②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③双曲线的两支会无限接近坐标轴(x轴和y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几何特征:(如图4所示)

  P

  B

  A

  O

  P

  B

  A

  O

  图4

  点P(x,y)在双曲线上都有

  第六章频率与概率

  ※在频率分布表里,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

  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即:

  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由于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而各组频率的和等于1。因此,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1。

  ※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是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两种不同表示形式,前者准确,后者直观。

  用一件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件事件发生的概率。

  可用列表的方法求出概率,但此方法不太适用较复杂情况。

  ※假设布袋内有黑球,通过多次试验,我们可以估计出布袋内随机摸出一球,它为白球的概率;

  ※要估算池塘里有多少条鱼,我们可先从池塘里捉上100条鱼做记号,再放回池塘,之后再从池塘中捉上200条鱼,如果其中有10条鱼是有标记的,再设池塘共有x条鱼,则可依照估算出鱼的条数。(注意估算出来的数据不是确切的,所以应谓之“约是XX”)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事件,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它能准确地衡量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不表示一定会发生。

  北师大版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直角三角形边的关系

  ※一.正切:

  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

  ①ta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

  ②tan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

  ③tanA不表示“tan”乘以“A”;

  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习直角三角形中,∠A是锐角的正切;

  ⑤ta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越大;∠A越大,梯子越陡,tanA的值越大。

  ※二.正弦:

  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

  ※三.余弦:

  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

  ※余切:

  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的余切,记作cotA,即;

  ※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分别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余切、正切。

  0o30o45o60o90osinα01cosα10tanα01—cotα—10

  (通常我们称正弦、余弦互为余函数。同样,也称正切、余切互为余函数,可以概括为: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函数)用等式表达:若∠A为锐角,则

  ①;

  ②;

  ※当从低处观测高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

  所成的锐角称为仰角

  ※当从高处观测低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

  的锐角称为俯角

  ※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可以看出,(1)当

  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余弦值、余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2)0≤sinα≤1,0≤cosα≤1。

  ※同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倒数关系:tgα·ctgα=1。

  ※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二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有

  (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

  (2)两锐角的关系:∠A+∠B=90°;

  (3)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4)面积公式:(hc为C边上的高);

  (5)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

  (6)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解直角三角形的几种基本类型列表如下:

  图2

  h

  i=h:l

  l

  A

  B

  C

  ◎解直角三角形的几种基本类型列表如下:

  ※如图2,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或叫做坡比)。用字母i表示,即

  ◎从某点的指北方向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角,叫做方位角。如图3,OA、OB、OC的方位角分别为45°、135°、225°。

  ◎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叫做方向角。如图4,OA、OB、OC、OD的方向角分别是;北偏东30°,南偏东45°(东南方向)、南偏西为60°,北偏西60°。

  第二章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概念:形如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是二次函数的特例,此时常数b=c=0.

  ※在写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时,一定要寻找两个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顶点在原点关于y轴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做抛物线。

  描述抛物线常从开口方向、对称性、y随x的变化情况、抛物线的最高(或最低)点、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等方面来描述。

  ①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②抛物线的顶点在(0,0),对称轴是y轴(或称直线x=0)。

  ③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并且向上方无限伸展。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并且向下方无限伸展。

  ④函数的增减性:

  A、当a>0时B、当a<0时

  ⑤当|a|越大,抛物线开口越小;当|a|越小,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⑥最大值或最小值:当a>0,且x=0时函数有最小值,最小值是0;当a<0,且x=0时函数有最大值,最大值是0.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顶点在y轴上且与y轴对称的抛物线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以为对称轴,顶点在(,)的抛物线。(开口方向和大小由a来决定)

  ※a的越大,抛物线的开口程度越小,越靠近对称轴y轴,y随x增长(或下降)速度越快;a的越小,抛物线的开口程度越大,越远离对称轴y轴,y随x增长(或下降)速度越慢。

  ※二次函数的图象中,a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程度大小,c决定抛物线的顶点位置,即抛物线位置的高低。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y=ax2的图象的关系:

  的图象可以由y=ax2的图象平移得到,其步骤如下:

  ①将配方成的形式;(其中h=,k=);

  ②把抛物线向右(h0)或向左(h0)平移h个单位,得到y=a(x-h)2的图象;

  ③再把抛物线向上(k0)或向下(k0)平移k个单位,便得到的图象。

  ※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次函数配方成则抛物线的

  ①对称轴:x=②顶点坐标:(,)

  ③增减性:若a0,则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若a0,则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④最值:若a0,则当x=时,;若a0,则当x=时,

  ※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我们可以利用它与函数的关系,平移抛物线而得到,但往往我们采用简化了的描点法----五点法来画二次函数来画二次函数的图象,其步骤如下:

  ①先找出顶点(,),画出对称轴x=;

  ②找出图象上关于直线x=对称的四个点(如与坐标的交点等);

  ③把上述五点连成光滑的曲线。

  ¤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可以通过将解析式配成y=a(x-h)2+k的形式求得,也可以借助图象观察。

  ¤解决最大(小)值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①理解问题;

  ②分析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③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④做数学求解;

  ⑤检验结果的合理性、拓展性等。

  ※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x1,x2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

  ※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可以由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判定:

  0===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0===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0===抛物线与x轴有0个交点(无交点);

  ※当0时,设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A、B,则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化简后即为:------这就是抛物线与x轴的两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第三章圆

  一.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

  ※1.圆的定义:

  描述性定义: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圆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集合性定义:圆是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其中定点叫做圆心,定长叫做圆的半径,圆心定圆的位置,半径定圆的大小,圆心和半径确定的圆叫做定圆。

  对圆的定义的理解:①圆是一条封闭曲线,不是圆面;

  ②圆由两个条件唯一确定:一是圆心(即定点),二是半径(即定长)。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数量特征:

  如果圆的半径为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

  ①点在圆上===d=r;

  ②点在圆内===dr;

  ③点在圆外===dr.

  其中点在圆上的数量特征是重点,它可用来证明若干个点共圆,方法就是证明这几个点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

  二.圆的对称性:

  ※1.与圆相关的概念:

  ①弦和直径:

  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

  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②弧、半圆、优弧、劣弧:

  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用符号“⌒”表示,以CD为端点的弧记为“”,读作“圆弧CD”或“弧CD”。

  半圆: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叫做半圆。

  优弧: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

  劣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为了区别优弧和劣弧,优弧用三个字母表示。)

  ③弓形:弦及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

  ④同心圆:圆心相同,半径不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⑤等圆: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

  ⑥等弧: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

  ⑦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⑧弦心距: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2.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说明:根据垂径定理与推论可知对于一个圆和一条直线来说,如果具备:

  ①过圆心;②垂直于弦;③平分弦;④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⑤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上述五个条件中的任何两个条件都可推出其他三个结论。

  ※4.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心距相等。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三.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1.1°的弧的概念:把顶点在圆心的周角等分成360份时,每一份的角都是1°的圆心角,相应的整个圆也被等分成360份,每一份同样的弧叫1°弧.

  ※2.圆心角的度数和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相等.

  这里指的是角度数与弧的度数相等,而不是角与弧相等.即不能写成∠AOB=,这是错误的

  ※3.圆周角的定义: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4.圆周角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反之,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四.确定圆的条件:

  ※1.理解确定一个圆必须的具备两个条件:

  圆心和半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 直线、相交线、平行线

  1.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从图形、表示法、界限、端点个数、基本性质等方面加以分析。

  2.线段的中点及表示

  3.直线、线段的基本性质(用线段的基本性质论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两点间的距离(三个距离:点-点;点-线;线-线)

  5.角(平角、周角、直角、锐角、钝角)

  6.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及表示方法

  7.角的平分线及其表示

  8.垂线及基本性质(利用它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9.对顶角及性质

  10.平行线及判定与性质(互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1.常用定理:①同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传递性);②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12.定义、命题、命题的组成

  13.公理、定理

  14.逆命题

  二、 三角形

  分类:⑴按边分;

  ⑵按角分

  1.定义(包括内、外角)

  2.三角形的边角关系:⑴角与角:①内角和及推论;②外角和;③n边形内角和;④n边形外角和。⑵边与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⑶角与边:在同一三角形中,

  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

  讨论:①定义②线的交点-三角形的心③性质

  ① 高线②中线③角平分线④中垂线⑤中位线

  ⑴一般三角形⑵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4.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5.全等三角形

  ⑴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ASA、AAS、SSS)

  ⑵特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①一般方法②专用方法

  6.三角形的面积

  ⑴一般计算公式⑵性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7.重要辅助线

  ⑴中点配中点构成中位线;⑵加倍中线;⑶添加辅助平行线

  8.证明方法

  ⑴直接证法:综合法、分析法

  ⑵间接证法-反证法:①反设②归谬③结论

  ⑶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常通过证三角形全等

  ⑷证线段倍分关系:加倍法、折半法

  ⑸证线段和差关系:延结法、截余法

  ⑹证面积关系:将面积表示出来

  三、 四边形

  分类表:

  1.一般性质(角)

  ⑴内角和:360

  ⑵顺次连结各边中点得平行四边形。

  推论1: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菱形。

  推论2: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矩形。

  ⑶外角和:360

  2.特殊四边形

  ⑴研究它们的一般方法:

  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⑶判定步骤: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

  ⑷对角线的纽带作用:

  3.对称图形

  ⑴轴对称(定义及性质);⑵中心对称(定义及性质)

  4.有关定理: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其推论1、2

  ②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③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如,找下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5.重要辅助线:①常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②梯形中常平移一腰、平移对角线、作高、连结顶点和对腰中点并延长与底边相交转化为三角形。

  6.作图:任意等分线段。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相似三角形(7个考点)

  考点1: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比的意义、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考核要求:(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点5:三角形的重心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二、锐角三角比(2个考点)

  考点8: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9: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三、二次函数(4个考点)

  考点10: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考核要求:(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2)知道常值函数;(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12: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3: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四、圆的相关概念(6个考点)

  考点14: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5: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6: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7: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 与 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

  考点18: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运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考点19:画正三、四、六边形.

  考核要求:能用基本作图工具,正确作出正三、四、六边形.

  五、数据整理和概率统计(9个考点)

  考点20: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2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注意:(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22: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在求解概率问题中要注意:(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23: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本考点考核要求是:(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考点24:统计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25: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26: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注意: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27: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考核要求:(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28: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1)了解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小学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