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笔下的四季散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名家笔下的“黑色幽默”

  暑假是我们放松身心的好时间。在假期的闲暇时光里,我选择了重温一本经典名着——《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于我而言并不陌生。早在小学四年级时,我就曾通读过。时隔三年,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它给我带来的感受除了幽默与离奇,更多的是关于人性的思考。

  对于不谙熟英国历史的我来说,阅读小人国和大人国时,并未得到多少共鸣。但当我读到慧骃国,面对这种无论情感、道德,各方面都高于人类的生物,并且这种生物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寄人篱下的马儿。作为读者,不知你们是怎样一种感受?于我,则是为人类社会感到无奈与悲哀。

  慧骃的诚实、善良与仁慈,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向往的美好境界。而在如今的社会,这种美德却被人类的虚伪、贪婪与自私掩盖了。国学《三字经》中曾说道:“人之初,性本善。”不错,每个人在稚嫩的孩提时代,都如一张纯净的白纸。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人们渐渐认清了社会的现实后,便似走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渊。有些人自暴自弃,在越陷越深中混沌度日,失去儿时原有的纯真。

  与慧骃们相比,耶胡完全起到了反面衬托的作用。他们虽有着人类的外表,但面目可憎,行为举止反映着自己的野蛮与无知。

  耶胡这一形象,将人类的残暴、阴险和贪婪赤裸裸地展现了出来。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格列佛最后会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偏执狂,毕竟自己的灵魂在如此高尚的美德下熏陶了数年,骤然回归世俗,心里怎不会产生一种鄙夷的情愫

名家笔下的四季散文

名家笔下的梅花散文

  离家不远,有一条河。

  这条河,石砌的,挺深,也挺宽,环绕着城池,只是年代久远,不知道它何时开凿,只知道河的水,是很多的泉,咕嘟出来的。

  过了河,是一座湖。

  这座湖很大,大得能淹一城的山色,浸了半个城。

  湖的水,也是泉水汇流而成的,使得这湖,水波澄碧,鱼儿跳波。

  湖边有座石桥,拱形的,接着曲水亭,连着百花洲,如神佛妙手出来丹青,特别好看。

  桥下不远处,近靠着湖畔,有很多绿树、花树。

  其中几棵,是腊月里才开花的梅树。

  因了湖水的“倒影摇青嶂,澄波映画楼”, 几乎天天都有画家前来写生,摄影家前来撷影。

  我本是俗人一个,却时常捡拾一份闲情,攀龙附凤,附庸风雅。

  闲来无事时,常常踱过这条河,或沿着湖岸走走,或随便找块石头,盯着那几棵梅树,一坐就是半天。

  而昨晚一场大雪,覆盖了一冬的萧索,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睡不着,忽然想起湖畔的梅树。

  心想,雪中的梅花是什么样子

  第二天一早,推开家门,见天蓝地白,阳光还有些刺眼。

  心想,今天的梅花定会更好看。

  于是,急急踱出家门,踩着厚厚的雪,过了河,上了桥。

  不曾想,“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一行清晰的脚印,深一脚、浅一脚地迤逦在桥上,蜿蜒到了不远处的湖畔。

  我有些奇怪,有些诧异:是谁有这么大的兴致,跑到这里来赏雪观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顺着那串清晰的脚印,加快了脚下的步履。

  “真情像梅花开过,冷冷 冰雪不能掩没,就在最冷枝头绽放,看见春天走向你我……”刚刚过了小桥,费玉清的《一剪梅》,时断时续地传进了我的耳畔,但不是“金嗓歌王”的原唱,而是女声的婉转悠扬。

  我把紧盯雪地的眼睛,从近处移到了湖畔,四处寻找人间天籁的渊源,只见那梅树下,支起了一块画板,一位红衣女子伫立在树前。

  天,一片的蓝;地,一片的白;湖,一片的静。

  那几棵“不同桃李混芳尘”的腊梅,在这片素衣白纱上,独享着清孤的妖娆。

  而那位“不为繁华易素心”的红衣女子,不失清雅,清丽,不失清秀,袭一身长裙,如下凡的仙女,孤傲地飘逸在这纯净、纯真、纯清的白色世界里,定格在这天蓝地白的人世间……

  我看呆了,看傻了。

  我无法想象,一个孤身的女子,何以有这样的雅兴,这样的情趣,在这样一个天气里,跑到这里来写生作画,独享短暂的素颜?心里想着,脚上又轻移步履,走近那几棵俏立的花树前,只见她一物扶着画板,一手挥着画笔,在一张素纸上轻点抹画,那一招一式仿佛是小泽征二,指挥着泛湖水中的冷波,跌落在雪地里的暖光,指挥着俏立枝头的花朵儿,奏响一曲天地合一的妙曲。

  而那块画板,却遮住了她的半张脸。

  也许我的脚步不拘细行,过于轻率,未及跟前,惊扰了湖畔的宁静。

  先是脆生生的歌声嘎然而止,紧跟着飘来一缕淡淡的清香。

  我不知这清香来自于梅花儿,还是来自于红衣女子的身上,只听她猛一回头,惊讶地“啊”了一声,把我也吓了一跳。

  我歉意地冲她点了头,算是打个招呼。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放下了手中的画笔。

  这时候我见到了她的的容颜。

  但见她:瓜子脸型,妩媚着高雅;栗色的短发,卷曲着华贵;一付金丝眼镜,架在高挺的鼻梁上,张扬着她的恬静,掩去了双颊的泛红。

  而圆纯的鼻尖下,薄薄的嘴唇,透出了矜持的孤傲。

  她搓了搓冻僵的手,放在嘴边轻轻地哈了几口。

  我明知故问,纯粹是没话找话,问道:“天寒地冻的,还来写生作画?”

  “哦,为了教给孩子画画,只好不避严寒,不避酷暑啦。”她看似随意的回答,让我听出了她对孩子的关爱,却又找不到下一句的话茬,不觉有些尴尬。

  没想到她打破了沉默,问道:

  “这么冷的天,你来干嘛?”

  “哦,我是来看梅花的。

  因为我与梅花有个约定!”

  “哦,原来如此!”

写关于名家笔下的江河湖海的作文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她无与伦比的静。由于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所以,她虽还是干重涧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都是在水底暗处悄悄儿进行的,几十里水面竞没弄出丁点儿惊涛骇浪,“临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水的千舟百舸,迹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舒坦、自在极了。“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亲。”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烦躁了城市的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钟爱富春江这千金难买的幽静。(叶文玲《乌篷摇梦到春江》)

  绿浪滚滚的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的两岸更是风光旖旎。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浪滚滚远去,直到地平线与蓝天相接之处。茫茫草原上,一群群有三四千头之多的野水牛在悠闲地游弋,偶尔还可发现条把较老的野牛,正劈浪游向密西西比河中的某个荒岛,以便在那高高的野蒿中歇憩。瞅着它那新月形的犄角以及沾满了淤泥的苍须,你不禁会以为,这位茫茫荒野里的河伯是在得意地欣赏那浩森洪波。(法·夏多布里昂《密西西比河风光》)

  镜湖如镜

  艺术家依照自然景物作画,叫作写生。所谓风景如画,是说美好的风景。拿画来形容风景的好,因为有些画是经过艺术家美化了的风景的写照。“风景如画”这意义,我日前在绍兴才深刻地体会到。

  我坐着踏桨船,到小云栖等地方去看看,觉得路上风景实在可观。偏门外,虽然由石条叠成圆洞的高高的跨湖桥已于抗日战争时期毁掉,可是快阁所在,是爱国大诗人陆游写过“风吹麦饭满村香”的地方,大片银波粼粼的水,远处衬着青青的山,湖光山色依然。在那青山绿水之间,金黄黄的早稻穗和碧油油的晚稻苗一方一方地间隔在田间;还有杨柳、桕树排列在河岸和田塍上。且不说经过鱼荡的箔时,那竹笆刮着船底飕飕的清脆悦耳声,在菱荡旁垂钓鲈鱼的渔翁的悠然的姿态,往常我也只有在画面上见到过。绍兴一大部分是平地,所以河流通常总是静止的样子。水面如镜,这就成了“镜湖”,也称“鉴湖”。(许钦文《鉴湖风景美如画》)

  灰色的海面

  海竟是灰色的。下车的时候太阳不见了,云片纷纷,海就在青岛站古老的尖顶下粼粼,涌着哇哇哈哈的浪声。咸咸的风从云底扫来,扫来几丝鱼鳞的味道,旋过我高扬的发梢。汗,一下就没了。栈桥上,有人在大笑。海!我和亚南呆着,皱着眉,看着这似是而非的大海。干嘛是灰的,亚南说,干嘛要是灰的?它要灰,我有什么办法!我说。说归说,可真的,真不明白,海干嘛是灰的!……海应该蔚蓝,岸应该金黄,风应该溢彩,这是我认定的海,认了20年。

  姨妈和我

  西校区三年级三班宋杨

  在我眼中姨妈是个善良而温柔的人。

  她浓浓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笑的时候总会露出两个小酒窝。

  每当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我总会向姨妈请教,姨妈会耐心地给我讲解,在姨妈的辅导下我懂得了许多奇妙的知识。

  姨妈还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在我对英语没有一点兴趣时,姨妈不断鼓励我,还会给我讲学英语的好处,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英语,我不会的单词常常向姨妈请教。

  在生活上姨妈也特别的关心、照顾我。有一次我妈妈不在家,姨妈知道后赶紧赶了过来,陪我在家里玩还给我讲好多有趣的故事……

  每当姨妈寂寞时,我都会陪姨妈说说话儿,给姨妈捶捶背,我俩还互相讲笑话,开开玩笑……

  每当我去看望姨妈时,姨妈总会问我:“你吃饭了吗?”还为我熬汤,喝完汤后我后我拿起拖布拖起地来……

  在这么多亲人当中姨妈是最疼爱我的,我要向姨妈那样,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有用的人。写人的作文300字:姨妈的儿子关于写姨妈的作文救人的神曲我喜爱的传统节日作文500字

  作者/刘馨雨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可以去看赛龙舟和吃粽子;我喜欢中秋节,因为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月饼,还可以和家人一起赏月聊天;我喜欢春节,因为可以收到长辈给我的“压岁钱”,还能和小伙伴们尽情地玩耍……但你要问我最喜欢哪个节日,那就非元宵节莫属了。

  今年的元宵节,我过得非常快乐。因为我不但吃到了香甜嫩滑的汤圆,还和小伙伴一起去别人家亮了灯,也到街上观看了各种各样的“花灯”。晚饭时,妈妈端上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汤圆,让人一见就馋得直流口水。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粒,往嘴里一送——呀!烫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爸爸妈妈在一旁哈哈大笑说:“真是个小馋猫!”

  吃过晚饭,几个小伙伴约我一起去邻居家“亮灯”。我喜滋滋地拿出自己的“莲花灯”跑了出去,这时,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我们一家一家地走进去,叫一声:“恭喜发财!”主人们便抓一把糖果或拿一些零花钱放到我们随身带的小袋子里,等到亮完灯,我们的袋子里都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糖果和零食,那种快乐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亮完灯,我又跟爸爸妈妈一起到街上看“花灯”,只见各式各样的灯连成一片,使我们这个小镇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真是美不胜收。

  这个元宵节,我过得太快乐了!我多么盼望下个元宵节快点到来啊!

  点评

  小作者是个表达能力很强的人,他将元宵节那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做的事都用流畅的文字记录了下来,将元宵节的习俗介绍得比较到位,是篇不错的习作。

  (指导老师:文柳英卢妤)

  拓展阅读一:我喜爱的传统节日

  苏芷萱

  春节可以放鞭炮、中秋节可以吃月饼、清明节要祭拜祖先、元宵节可以吃汤圆。这些都不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我喜欢的节日是端午节,端午节可以吃粽子,还可以看赛龙舟。

  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去外婆家过端午节。首先到外婆家吃粽子,吃完粽子,过一会就去看赛龙舟。在这段时间里我可以跟表妹玩。去看赛龙舟的人真多啊,我好不容易才挤进去,看到大舅舅和他的队友在努力的划着,最后还拿到了第一名。看完赛龙舟就去吃饭,吃点什么呢?吃传统的龙舟饭,可好吃了,吃完到了晚上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外婆家。

  端午节真开心!

  拓展阅读二:我喜爱的传统节日

  我最喜爱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每年春节,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家家户户贴上了红对联。商场是人山人海,可热闹了。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烟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烟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可开心了。我自己拿出一个鞭炮点着,吓得我赶紧跑得远远的,只听鞭炮“啪”的一声爆开了。

  这时,妈妈在楼上叫我,晚会开始了快回来吧。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

  我还了解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

  拓展阅读三:我喜欢的传统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比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

  中秋节到了,市场上张灯结彩,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中秋节就是代表人们和家人团圆的日子,所以都这么开心。我和妈妈去超市买来月饼,回到家里我拿起月饼就往嘴里吃,妈妈看见了说:“孩子,拿了好吃的先让长辈,这是礼貌。”我听了妈妈的话,拿了两个大月饼先送给了爷爷奶奶吃,奶奶直夸我,“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尊老爱幼了。”我悄悄地笑了。

  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着美味的月饼,赏着明亮的月光,讲着好听的笑话,真是开心极了。

  我喜欢过中秋节,因为中秋节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幸福与快乐。传统节日作文500字:阵阵粽香入节日传统节日作文:快乐的元宵节作文450字写传统节日的作文

现代名家笔下的中秋美文

  中秋的月亮

  作者 周作人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祝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凋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账要紧,月饼尚在其次。

  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必须断开,乃能取出宝物也。

  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它的呼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生活有关。更奇的是与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关系,拉丁文便称此病曰月光病,仿佛与日射病可以对比似的。这说法现代医家当然是不承认了,但是我还有点相信,不是说其间隔发作的类似,实在觉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见了会生影响,正是可能的事罢。

  好多年前夜间从东城口家来,路上望见在昏黑的天上,挂着一钩深黄的残月,看去很是凄惨,我想我们现代都市人尚且如此感觉,古时原始生活的人当更如何?住在岩窟之下,遇见这种情景,听着豺狼曝叫,夜鸟飞鸣,大约没有什么好的心情,——不,即使并无这些禽兽骚扰,单是那月亮的威吓也就够了,它简直是一个妖怪,别的种种异物喜欢在月夜出现,这也只是风云之会,不过跑龙套罢了。

  等到月亮渐渐地圆了起来,它的形相也渐和善了,望前后的三天光景几乎是一位富翁的脸,难怪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喜悦,可是总是有一股冷气,无论如何还是去不掉的。“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东坡这句词很能写出明月的精神来,向来传说的忠爱之意究竟是否寄托在内,现在不关重要,可以姑且不谈。

  总之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

  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账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1940年9月作

  月迹

  作者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北平最美的时候

  老舍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的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精心的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的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同时,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中秋前三日

  冰心

  中秋前三日

  浸人的寒光,

  扑人的清香——

  照见我们绒样的衣裳,

  微微地引起了

  绒样的悲伤。

  我的朋友,

  正是“花好,月圆,人寿,”

  何来惆怅

  便是将来离别,

  今夕何夕,

  也须暂忘!

  一九二二年九月二日夜。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母亲的月饼

  肖复兴

  中秋节又快到了,月饼蠢蠢欲动,又开始纷纷招摇上市。北京现在卖的月饼花样翻新,但南风北渐,大多是广式或苏式,以前老北京人专门买的京式月饼中,只剩下了自来红自来白,冷落在柜台的角落里,有一种叫做翻毛月饼的,更是已经多年不见踪影。

  翻毛月饼类似现在的苏式酥皮月饼,但那只是形似而并非神似。赵珩先生在《老饕漫笔》一书中,专门有对它的描述:“其大小如现在的玫瑰饼,周身通白,层层起酥,薄如粉笺,细如绵纸,从外到内可以完全剥离开来,松软无比,决无起酥不透的硬结。馅子是枣泥的,炒得丝毫没有糊味儿,且甜淡相宜。翻毛月饼的皮子是淡而无味的,但与枣泥馅子同嚼,枣香与面香混为一体,糯软香甜至极。它虽属酥皮点心一类,但上下皆无烘烤过的痕迹。”

  这是我迄今看到过的对翻毛月饼最为细致而生动的描述了,最初看到这段文字时,立刻回到当年中秋节吃翻毛月饼的情景。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父亲一只手托着翻毛月饼,另一只手放在这只手的下面,双层保险,为的是不小心从上面那只手中掉下的月饼皮,好让下面这只手接着,当然,这可以见那时老辈人的小心节省,也足可见那时翻毛月饼的皮是何等的细、薄、脆,就如同含羞草一样,稍稍一动,全身就簌簌往下掉皮。赵先生说的“薄如粉笺,细如绵纸”,真的一点不假。

  只有曾经吃过翻毛月饼的人,才会体味得到赵先生所说的皮子的特点,这是区别于苏式月饼最重要之处。苏式月饼的皮子也起酥,但那皮子是浸了油的,是加了甜味儿的。翻毛月饼的皮子没有油,也不加糖,吃起来绝不油腻,入口即化,而且有一种任何馅也压不过的月饼本身最重要的原料——面粉的原来味道,这是来自田间的味道,是月饼最初的本色,现在的月饼做得越来越花哨、越来越昂贵,已经离本色越来越远。由于皮子没有油,翻毛月饼放几天再吃,皮照样的酥,苏式月饼就不行,放几天,皮就硬了。翻毛月饼皮子到底是怎样做的,充满谜一样的迷惑和诱惑,只献身,不现形,英雄莫问来处似的,只把余味留下,便潇洒而去。好多年不见翻毛月饼卖了,也不知道现在这手艺传下来没有

名家笔下的腊八节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一到,年的味道就开始蔓延开来了。在这个芳香弥漫的腊月时分,品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读作家笔下的“腊八佳作”,别有一番滋味。

  一谷一粟,浓缩一年的生活味道;一粥一餐,香气中氤氲新年期待。桌上摆满了大米、糯米、薏仁、红豆、绿豆、莲子、红枣等等食材,孩子们跑进跑出蹦蹦跳跳,大人们忙着煮米熬粥,汇集八方食材和米共煮一锅,有“合聚万物,调和千灵”的吉利之意。

  将新一年的祝福心意都融入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中,分到每个人的手里,脸上洋溢着过节的喜悦。让我们舀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坐下来品一品名家笔下的腊八佳作,充实过腊八!

  沈从文的腊八粥:闻到香味 就得咽三口以上的唾沫

  沈从文在《腊八粥》一文中这样描写孩子喝腊八粥的场景:“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锅中的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多了,它会起锅巴……”在这篇文章中,天真烂漫的孩子们,高高兴兴喝腊八粥的样子,跃然纸上。

  冰心的腊八粥:蕴含对母亲最深的怀念

  冰心的散文《腊八粥》一文,以清丽优美的文字,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娓娓道来:“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这篇文章,质朴而感人。原来,最深的怀念,就是平实地讲述,字字珠玑,贴切恰当。

  老舍的腊八粥:粥里有各种豆 像“农业展览会”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这样写道:“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等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品读此文,老北京人过腊八的热闹场景,便浮现于眼前。

  梁实秋的腊八粥:祈求团圆 家家熬粥送亲友

  腊八节的内涵,在梁实秋笔下是祈求团圆的心愿。他在《粥》中写道,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我的二舅爹爹(我父亲的二舅父)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铜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的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的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自从丧乱,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兴致未减,材料难求,因陋就简,虚应故事而已。

  周绍良的腊八粥:温暖滋补 甜咸粥各具特色

  作家周绍良在《记腊八粥》中说,有的地方,只认为吃了腊八粥,也就是说春节将临,农事已完,带有庆丰收的意思。有的地方,用白果、花生、莲子、红枣、板栗诸般果实,和上姜桂调味品,掺在米中煮成,谓其温暖滋补,可以祛寒。而南方某些地方,在腊八这天,除了烧煮甜腊八粥外,还有用青菜、胡萝卜、豆腐、雪里蕻、黄花、木耳切丝炒熟合于白米煮成了的粥中,谓之咸腊八粥。周绍良这里,腊八粥不再只是一味食品,里面还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呢。

  王蒙的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是粥中之王

  王蒙在《我爱喝稀粥》中写道: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农村普遍熬制的“腊八粥”,窃以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谚曰:“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是故,到了腊八这一天,家家起五更熬腊八粥。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紫米黍米(又称黄米,似小米而粒略大、性黏者也)鸡头米薏仁米高粮米赤豆芸豆绿豆江豆花生豆板栗核桃仁小枣大枣葡萄干瓜果脯杏杜莲子以及其他等等,均溶汇于一锅之中,敖制时已是满室的温暖芬芳,入口时则生天下粮食干果尽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

名家笔下的春天

  《春》

  沈从文

  天气已经将近四月了,一堆接连而来的晴天,中间隔着几次小雨,把园中各样树木皆重新装扮过了。

  各样花草都仿佛正努力从地下拔起,在温暖日头下,守着本分,静静的立着,尽那只谁也看不见的手来铺排,按照秩序发叶开花。开过了花还有责任的,皆各在叶底花蒂处,缀着小小的一粒果子。

  这时傍到那一列长长的围墙,成排栽植的碧桃花,正同火那么热闹的开放。还有连翅,黄得同金子一样,木笔皆把花尖向上矗着。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春满燕圆》

  季羡林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

  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

  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园中:繁花满枝,一片锦绣。不但已经开过花的桃树和杏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连根本不开花的榆树和杨柳也满树红花。未名湖中长出了车轮般的莲花。正在开花的藤萝颜色显得格外鲜艳。丁香也是精神抖擞,一点也不显得疲惫。总之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附: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近低处“清流激湍”;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好一幅诗情画意!)

  《春》

  朱自清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陋室铭》

  刘禹锡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附:“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从周围景色入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春日游杭记》

  林语堂

  到西湖时,微雨。拣定一间房间,凭窗远眺,内湖、孤山、长堤、宝塔、游艇、行人,都一一如画。近窗的树木,雨后特别苍翠,细草茸绿的可爱。雨细蒙蒙的几乎看不见,只听见草叶上及田陌上浑成一片点滴声。

  村屋五六座,排列山下,屋虽矮陋,而前后簇拥的却是疏朗可爱的高树与错综天然的丛芜、蹊径、草坪。其经营毫不费工夫,而清华朗润,胜于上海愚园路寓公精舍万倍。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附: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

  《樱花》

  茅盾

  在烟雾样的春雨里,忽然有一天抬头望窗外,蓦地看见池西畔的一枝树开放着一些淡红的丛花了。我要说是“丛花”;因为是这样的密集,而且又没有半张叶子。无疑地这就是樱花。

  过了一二天,池畔的一排樱花树都蓓蕾了,首先开花的那一株已经秾艳得像一片云霞。到此时我方才构成了我的樱花概念是:比梅花要大,没有桃花那样红,伞形的密集地一层一层缀满了枝条,并没有绿叶子在旁边衬映。

  《初至西游记》

  袁宏道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名家笔下的夏天:余光中经历阴冷

  余光中经历西欧洲之夏 英国人的灵魂都是雨蕈

  余光中从西班牙南端一直旅行到英国的北端,经历了各样的气候,他在《西欧的夏天》中写道,从台湾的定义讲来,西欧几乎没有夏天。昼蝉夜蛙,汗流浃背,是台湾的夏天。在西欧的大城,七月中旬走在阳光下,只觉得温暧舒适。

  巴黎的所谓夏天,像是台北的深夜,早晚上街,凉风袭时,一件毛衣还不足御寒。如果你走到塞纳河边,风力加上水气,更需要一件风衣才行。下午日暖,单衣便够,可是一走到楼影或树荫里,便嫌单衣太薄。七月在巴黎的街上,行人的衣装,从少女的背心短裤到老妪的厚大衣,四季都有。七月在巴黎,几乎天天都是晴天,有时一连数日碧空无云,入夜后天也不黑下来,只变得深洞洞的暗蓝。巴黎附近无山,城中少见高楼,城北的蒙马特也只是一个矮丘,太阳要到九点半才落到地平线上,更显得昼长夜短,有用不完的下午。

  再往南行入西班牙,气候就变得干暖。马德里在高台地的中央,七月的午间并不闷热,入夜甚至得穿毛衣。我在南部安达露西亚地区及阳光海岸(CostadelSol)开车,一路又干又热,枯黄的草原,干燥的石堆,大地像一块烙饼,摊在酷蓝的天穹之下,路旁的草丛常因干燥而起火,势颇惊人。可是那是干热,并不令人出汗,和台湾的湿闷不同。

  英国则趋于另一极端,显得阴湿,气温也低。我在伦敦的河堤区住了三天,一直是阴天,下着间歇的毛毛雨。即使破晓时露一下朝暾,早餐后天色就阴沉下来了。我想英国人的灵魂都是雨蕈,撑开来就是一把黑伞。与我存走过滑铁卢桥,七月的河风吹来,水气阴阴,令人打一个寒噤,把毛衣的翻领拉起,真有点魂断蓝桥的意味了。

名家笔下的夏天

  盛夏的天气,烈火般的阳光,扫尽清晨晶莹的露珠,统御着宇宙一直到黄昏后,这是怎样沉重闷人的时光啊!人们在这种的压迫下,懒洋洋的像是失去了活跃的生命力,尤其午后那更是可怕的蒸闷;马路上躺着的小石块发出孜孜的响声,和炙人脚心的灼热。在这个时候,那所小园子里,垂了头的蝴蝶兰和带着醺醉的红色的小玫瑰;都为了那吓人的光和热露出倦怠的姿态来,只有那些深藏叶蔓中的金银藤,却开得十分茂盛。当一阵夏天的闷风,从那里穿过时,便把那些浓厚的药香,吹进对着院子开着的门里来。

  鲁迅《示众》 这一年的夏天,天气特别热,我们溪岭乡虽说是个山乡,白天也闷热得叫人受不了,你浑身脱个精光,只穿条短裤,汗水还是直淌。要到傍晚太阳落了山,方才有风打北干山那边吹来,凉飕飕的,夹着苦艾和松树脂的气息。

  芦隐《象牙戒指》 两星期以来,不曾下过一滴雨;乳白色的轻雾弥漫在空气里,笼罩着远处的林木;从那里,散发着燃烧似的气息。许多灰暗的、轮廓朦胧的云片,悠闲地浮在苍蓝的天上,缓缓地爬了过去;强劲的枯风不断吹拂着,但不能驱走暑热。

  任大霖《蟋蟀》 七月已经过去了,跟着来到的是暑月,这仿佛是自然一方面,看着塔布篱厂里的情人那样热烈,特为和他们斗胜争强似的。这块地方上的空气,在春天和初夏的时候,本来非常清新,现在却变得停滞不动,使人困懒了。浓厚的气息老压在他们上面;正午的时候,一片大地好像都昏昏晕去。草原上较高的山坡,都叫跟埃塞俄比亚那样一样地灼热的太阳晒成黄色,不过这里水声淙淙的地方,却还有鲜明青绿的草色。

  (俄)屠格涅夫《贵族之家》 太阳透过榆树的密密层层的叶子,把阳光的圆影照射在地上。夏末秋初的南风刮来了新的麦子的香气和蒿草的气息。北满的夏末初秋是漂亮的季节,这是全年最好的日子。天气不凉 ,也不顶热,地里还有些青色,人也不太忙。

  (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风暴一停,黄尘歇在大地上。枯黄的沙冈子,像一条死龙似的,横卧在草原里。夏末的太阳,从一块青石板似的薄云后一露头,就像从空中抛下无数火球,滚落在草原上,几乎将草原上的一切都烧焦了。河边的杨柳,垂着叶子,低着梢头。才盛开的野菊花,也皱卷起花瓣,萎缩在绿草下。热,热得人们几乎喘不过气来。

  沙冈子仿佛都要冒起火来。沙坡上,那牧羊的小伙子,孤独地向上爬着。他爬了一会儿,坐起来喘口气,又继续爬。他的赤脚蹬着烫人的沙土,爬上了沙冈顶。被他蹬过的沙土像一道河水的细流,发出低沉的撒撒声,流到冈下。

四季的作文

  《春》

  春,无处不在;春,缤纷五彩;

  春,多姿绚丽;春,温柔和谐。

  那多姿的柳条是夕阳下的主人;

  那白云下的一片是红霞扑朔,揉碎在了人间。

  春的脚迹沉淀着万物的美好向往。

  当风拂过了我的脸庞时,我发现了,春姑娘已经飘过了我的梦,飞向了万物的梦。

  《夏》

  火红的酷日,挂在天边;火红的酷日,晒得西瓜甜;火红的酷日,照红了人们的心田。

  萤火虫是夏的伴舞者,光就是它的陪舞人。

  夏把花染红了,夏徘徊在树阴下的角落。

  它躲进了男孩子的帽子,藏进了女孩子的裙子。

  它在暖暖的夏风中摇曳,飘过了每个人的心间。

  《秋》

  秋姑娘带来了一片金色,收回了一片孩子们的欢笑。

  在秋里麦田甩着它金色的枝叶在夜晚的睡梦中欢唱,但你会吵醒了陶醉在秋中的人们。

  那我就在草间欢舞,也许,你会打扰到在欣赏这幅“画”的小虫;

  我会在一颗星星上甩动自己柔美的金发,但是,你会弄坏美丽的星空。

  也许,我应该闭上双眼来绘出秋这清爽、美丽的女郎。

  《冬》

  我轻轻地踏过冬,又轻轻离开冬;

  我展开我的心,来绘想出一幅彩色的冬。

  可我不能绘想,彩色是冬最大的缺点,

  冬是要有宁静,有雪花的,冬是银色的,是雪白的,是又甜又冰的。

  冬握住孩子的手与他欢笑,冬经过路人的脚,与他一起行走;冬经过云儿的脸,又从她的指尖洒向地面,述说着云迹的概念,冬散下她的心情,落下白色的梦幻。

名家笔下的春天

  在佛罗里达半岛热带性的尖端,春的踪迹是不容易发现的,除非你细心寻觅。但在这里,奥岐绰比湖以北,春天却已渐成为明显的季节了。三月初的清早,强风拂拂,我们驰过好几英里草原的湿地,发觉这里的野花已在竞发。谷精草的小白花已经开遍止水的池塘和水淹的平原,在那里,龙虾灰色的尖甲浮出新草的嫩绿之上。燕子花也聚在一起开始着花,不久就会以光艳的蓝色掩盖过平地。在附近谨慎地着花的是蓝眼草。还有紫罗兰,这是我们这次长途旅行所见到的第一朵紫罗兰花。从基西米草原起,一路往北,紫罗兰随处可见,在高山上,在海滨,在北国黯黑森林的边缘都有。密西西比河以东,盛开的紫罗兰超过五十种以上。紫罗兰是美国北部春天的标志。

  ——(美)艾温·威·蒂尔《春满北国》

  因为最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这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赋予希望,赋予未来。

  ——苏叔阳《春天的梦》

  没有人知道春天从什么地方开始。春天不像赛跑者那样有一个起点。大概是在艾佛格来的多水的荒野,在奥岐绰比湖以南,春天形成了,蓬勃了,蔓延开来了;在向北伸展时,步伐越来越有力,色调越来越鲜明。在这里,在美国的南端,春天的来临并不突然,不像有些新英格兰山谷那样,刹那之间便开满了罂粟科和毛茛科植物的花。在这里,时令的递嬗是缓慢的,季节的钟摆摆得慢,摆动的弧形线也不那么长。

  ——(美)艾温·威·蒂尔《春满北国》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英雄的情景剧剧本

今日最新新闻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