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人物性格分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我眼中的林黛玉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是《红楼梦》中重要人物。

  黛玉自幼失去父母,在贾家安心住下。在与众人初见时,就给大家留下了不凡的印象。

  黛玉其谈吐不凡,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只可惜体弱多病。但颇有知识,在“海棠社”中大放异彩,让人赞叹潇湘妃子的实力。

  林黛玉貌美如花,饱读诗书,让贾宝玉对她念念不忘,贾母对她十分疼爱。可她终有自己的苦楚,父母早早离去,却又偏偏到了这四世同堂的地方,虽有众姊妹相陪。却难免触景伤情。

  林黛玉生活很快乐,但临终时又有几人记得她?因宝玉和她多年的情分化为泡沫,宝玉娶了宝钗,她变烧毁诗稿,斩断一切情丝,就这样离开人世。

  林黛玉,一个可悲可惜可叹的女子!

林黛玉人物性格分析

个性黛玉

  “心胸狭窄,多愁善感,尖酸刻薄,小心眼儿。”这是许多人对林黛玉的总体评价。虽找不出反驳的理由,但我却一如既往地喜欢林黛玉,喜欢她那份卓尔不群的独特个性。

  黛玉不如宝钗稳重,不像湘云活泼,没有探春精明,但她有另外一种在那个时代、社会的女孩中不可多见的风韵。她的性灵似水,她的清高孤傲,她的冰清玉洁,她的叛逆与追求,无不深深地打动着我。“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就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他不会,也不肯像宝钗那样做人。赵姨娘是个人人厌恶的不着边的女人,宝钗总是掩饰自己的厌恶之情,对赵姨娘表现得很热情;黛玉出于礼貌也对赵姨娘很客气,但决不可以去亲近她,来提高自己的人气指数。黛玉不会为一些她认为无关紧要的事来违背自己的做人原则。面对世俗,她会拧着脖子,高仰着头,正眼也不瞧,大步流星地走过。这是她的真性情,也就是她宇宙不同的个性。

  个性的黛玉,时而悦人,时而伤人;时而给人以甜美,时而给人以冷漠,让人感到不是绝对的舒服,而是带点别扭。个性的待遇,集善解人意与蛮不讲理于一身,集聪明活泼与孤芳自赏于一身。她的性格富有层次性,但那个社会容不下她的层次性,只允许平面化。有很多人认为林黛玉这种性格在当时社会吃不开,在现在的社会也会碰壁。期初,我也被这种看法给蒙了,很为黛玉惋惜。后来,我想清楚了:黛玉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个性。

  个性黛玉,有着超人的真才实学和极少见的真性情,这是她对当时社会最大的震撼!我想,如果林黛玉生在今天,必定有一个有声有色、潇潇洒洒的人生。

走近林黛玉

  “两弯似蹙笼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如此倾城倾貌的病态美,只有“小气”的林黛玉。当今的人们读《红楼梦》时只觉得她那么狭隘、小气、爱哭,但她却是一个不朽的反封建形象的代表。

  林黛玉原始衰落的“清贵之家”的女儿,很早就死了母亲,到贾府后又死了父亲,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先天有病弱症的她,整天与药罐儿为友。封建的大家庭中,她在叛逆的道上用生来就伶牙俐齿嘴诅咒着,使大家对她“敬而远之”。在那不平坦的路上,热爱自由的她遇见了知音贾宝玉,开始追求幸福纯洁的爱情,但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封建大家庭中,她与贾宝玉的爱情只是无声的渴望、敏感的猜测和浪费的争吵。她“自私”的爱着贾宝玉,但是却有“金玉良缘”之说。她悲痛欲绝,以落花自比,写下千古绝唱《葬花词》,她的环境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她始终保持高尚的情操,执着的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个性的自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可想而知,在林黛玉奋斗的最后一刻,当她烧毁那片手帕时,她是多么的痛恨所有的人。“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瑶!”可惜了,红颜薄命!

  “粉坠百花洲,相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黛玉叹了,叹今生自己力量太小,推翻不了封建社会;黛玉归了,前生的一株痴情仙草枯了。宝玉舍,宝玉收:舍不得她的美丽,舍不得她的伟大,舍不得她的精神;收了她的思想,收了她的叛逆,同时也收了她的爱情。

  “嫁东风”的自由只等下辈子了,一生的悲是多么凄美!

简析林黛玉

  她,是落入凡尘的绛珠仙子,有着天仙般的美貌,和无穷的智慧。她,行动如风拂柳,娴静如花照水,娇娇柔柔,惹人怜爱。

  她的智慧是常人所不可比拟的,她“葬花泣花为红颜,智慧机敏咏叹菊”,恐怕也只有她写得出那“冷月葬花魂”对“寒塘渡鹤影”的绝美诗句来吧!她好文采,心思更是缜密。寄人篱下,所以步步为营,小心翼翼,恐走错了一步被人抓住把柄。却终不敌,为人所害。

  一日,她扛起荷锄走出芳闺,在那满地残红处站定,思绪又飘向过往。大观园内几百人,却找不出一知心人。本以为他是你的知己,他却早已在怡红院内与他人谈笑。本以为他懂你的心,可是,他真的懂吗?是啊,朝他生气,本是没缘由的。一声“这个妹妹我曾是见过的”让你早已芳心暗许,一句“烧罢,我已记熟了”让你觉得心里像留过一阵暖流,直达心底。可是,现在呢?他早已不属于你了。微叹一口气,她举起荷锄,一下,两下,落红随土化了,倒也干净。葬吧!都葬了吧!将他与她的一切都葬了吧!葬了,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落泪,终是不舍。回头,却见他也是捧了落红,呆呆的站在那里,竟也流下痴泪。他,终究还是不懂。摇头,扛起荷锄往回走。一步,两步,还是不舍,想回头,却也有一份决绝。散了吧,就让它随风散了吧!

  她,多愁善感。对是女子,思想却毫不孙色于他人。她批判封建,抵制当时黑暗的社会,一句“什么臭男人用过的,我不要”充满了豪气。她可以含笑给赵姨娘让座,却绝不奉承别人。不知道是不是该说她傻,是啊,她是傻得够可以了,她妄想以一己之力改变当时黑暗的社会,可能吗?最终落得个“一缕香魂随风散”……

  她多心,因为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她只是在为自己打算:她固执,因为她讨厌现在的社会,黑暗腐朽,没有一点人情味:她多情,因为他不懂她的心,但他却是她的知己,她的挚爱。她的聪慧、才气、批判封建社会的勇气更让我所折服。她是平凡的女子,是天上的绛珠仙子,更是生活中的女强人。她,值得我们所钦佩。

  听!短琴的声音!她又在吟唱了。

  风中似乎飘荡着一个若有若无的声音: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评《红楼梦》之林黛玉

  如果说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注定日日寡欢,郁郁而终的话,那么这一切的一切都缘于她爱面子。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也不无道理。林黛玉,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不能否认她在许多文人中广受好评,也不能否定林黛玉这个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但我认为,这位“病态美人”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曹雪芹用另一种方式在向世人哭诉,这个人物形象造就了现实与不现实生活中的共鸣。若她从一开始就能不被面子所束缚,又怎会有“红楼的‘梦’”

  从进贾府的那一刻起,她那所谓的面子就注定了她日后的悲剧。她无论做什么事,总在心里琢磨半天。她时刻谨记着母亲临终前所说的话:“到贾府后要事事小心,别被人耻笑了去。”她不敢暴露自己,用面子将自己遮掩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将自己真实的内心尘封起来。

  初见贾母,细心的林黛玉听出贾母不喜欢读书的女子,便立马改口回贾宝玉说:“只刚念了《四书》。”她为了维护在自己面子,不得不去注重那些不必要的礼节。她与贾宝玉、宝钗、贾母等人一起去看戏,以“拿我比戏子耻笑”为由,故意和贾宝玉赌气,不让来寻她的宝玉进门。当她见宝玉离开后,又觉孤单,以寻袭人为由,视察动静。为了保留面子,她总是在为自己寻找“理由”。看见贾宝玉时,明明很开心,可却为了那所谓的面子,怄气似的说:“你怎么没和宝姐姐在一起?”她始终放不下自己的面子,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道歉,最后导致吃亏的仍是她自己。

  贾宝玉脸被烫伤的那一次,凤姐笑着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黛玉脸红了,心里明明十分高兴,却说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她总是如此遮遮掩掩,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贾宝玉喊头疼,心里明明怜惜,嘴上却说“该”。因为她的不坦白,因为她的好面子,让自己包括爱自己的人都百般痛苦。元春回家省亲时考贾宝玉,他答不上话,急得抓耳挠腮,求救似的望着林黛玉时,她有因为着所谓的面子,怕在贵妃面前献丑,又让宝钗有了可趁之机。

  当她听说了贾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后,跌跌撞撞地要去找贾宝玉,想问个清楚明白,可走到半路,爱面子的她始终放不下自己尊严,去问一个已经疯傻了的贾宝玉,为何如此薄情,为何不守诺言。她怎知道,即使已经疯傻,贾宝玉的口中还喃喃地念着:“我要娶林妹妹……”但是这些她永远都不会知道。

  当她茫然的会回潇湘馆,为了保留自己那最后的面子,烧了那些多情的诗稿,试图掩盖那个多情的自己。贾宝玉成家的那一天,林黛玉在白日已昏晕过去,胸口只剩一丝微气不断。临终前,当她手已凉,目光已散时,她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她说到“他”字便浑身冷汗,不做声了。接着便两眼一翻去世了。直到死,她心里也存有怨气。她恨贾宝玉,却不知导致最终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她自己。她自己葬送了自己。而更讽刺的是,当林黛玉气绝时,正是贾宝玉迎娶宝钗的时辰!但是,就算她再恨,再怨,又能怪得了谁呢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对林黛玉的评价。的确,她聪明多才,美貌秀丽,这样的结局着实可惜。林黛玉,她心境忧郁、敏感多疑、郁郁寡欢、多愁善感。她这朵“孤芳自赏”的花儿的凋零都缘于她的爱面子。因为面子,她活得百般辛苦;因为面子,她做事胆怯;因为面子,她死得悄然无息。她就像冰雪总无法承受阳光的爱,只有让自己融化了。

  林黛玉,一个被面子束缚的女子。

《红楼梦》林黛玉及薛宝钗人物性格

  林黛玉: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历史典故

  林黛玉是一个病美人,她的悲剧其实是由她的性格所决定的。林黛玉的性格与其疾病完全符合。

  《红楼梦》对于林黛玉的人物刻画最为具体生动,包括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完全符合她的体质以及她的疾病,这也体现了《红楼梦》的独特魅力。

  一、林黛玉的身世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贾府通称林姑娘。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

  林黛玉是姑苏才子林如海之女,本是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的大家闺秀,由于幼丧双亲而寄人篱下,养成了“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性格。

  二、林黛玉的言语

  林黛玉才华横溢,堪称才女,先天的聪慧和后天文学的熏陶使林黛玉具有高雅的语言特征,说话时思维快捷,反应迅速,善于借题发挥,暗语影射。由于她清孤高傲,目无下尘,不愿意像薛宝钗那样阿谀奉承,循规蹈矩;也不愿像王熙凤那样,把伶牙俐齿用之于笑谈打趣,逢迎权势,投合家长,却把伶牙俐齿用于讥讽揶揄,造成了与世俗的对立。

  书中多处可以看出,林黛玉的言语特征是尖酸刻薄和悲音哀调。这样的语言是由林黛玉的脾虚所决定的。

  《内经》说:“脾在志为思”,王冰注释:“脾藏意,记而不忘也。”林黛玉寄居贾府,爱慕贾宝玉而不得,整日杯弓蛇影,疑虑重重,故而“久思气结,伤脾而耗气”,导致林黛玉既有肝郁,又有脾虚,属于肝脾失调。

  三、林黛玉的外貌

  整部《红楼梦》关于林黛玉的外貌描写并未占据太多的篇幅,然而这寥寥笔墨却给后世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文章开篇的“受寰宇之精,得甘露之养,脱草木凡胎,才换的人形”一句完美塑造了林黛玉“玉秀清灵”的形象。

  但王熙凤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就看出她有“不足之症”,还询问她在吃什么药。再从贾宝玉的视角来看林黛玉:“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笔墨至此,娇弱、文静、玲珑、内向的林黛玉已浮现于纸上。林黛玉的“病态美”衬托了她寄人篱下的辛酸和无奈。

  一则,罥烟眉

  形容眉色好看,像一缕轻烟。从中医来分析,眉毛长粗、浓密、润泽,体现了血气旺盛;反之,眉毛稀短、细淡、枯脱,则反映气血不足。临床可以观察到,凡是眉毛淡疏者,往往气血衰弱,体弱多病,此类患者容易手脚冰冷,肾气也较弱。这也符合林黛玉的体质特点。

  二则,含情目

  关于含情目,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爱恨朦胧花季间,含情为你似婵娟”,极言眼睛之美,含情脉脉。

  从整体来看,林黛玉是一个病美人。其体态极美,但身体甚弱。可以说,气血不足,精气神皆弱,这样的美是一种值得读者怜悯的美,这大概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吧。

  四、林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是一个性格很复杂的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林黛玉因寄人篱下,平时小心谨慎,这种性格极易导致肝郁气滞。她的性格是:多愁善感,抑郁寡欢,优柔寡断。因为这样的性格,导致了她的身体出现了以下不适,包括:胸满胁胀,大便不调,舌苔薄而腻,脉弦而紧。

  二则,在老师贾雨村的熏染下,林黛玉也有不拘礼法、清高孤傲的性格。她蔑视强权,甚至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北静王水溶称为“臭男人”;虽寄居贾府,但从不邀怜取宠;在爱情上,追求真正的知己,敢为敢言。受家庭经历的影响,她性格孤僻任性,喜散不喜聚,认为聚终将会散。而正是这样的不奉承、不讨好的黛玉招致了贾府人的非议,甚至连“慈善家”王夫人都流露出对林黛玉的厌恶,百般受辱的黛玉只有寄情于诗,将苦难化作潜潜泪水。

  三则,在坎坷爱情以及“金玉姻缘”之说的影响下,黛玉神经越来越敏感,地位越来越孤立,假想的敌人越来越多,怀疑、苦痛、忧郁不断侵蚀着她。

  正如《内经》所言:“五脏化五气,而生七情。”同时,七情可直接影响脏腑气机,“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怒则气上,恐则气下,喜则气缓,惊则气乱。”黛玉终日以泪洗面,必将影响气机,导致肝郁气滞。

  五、林黛玉的死因

  在《红楼梦》第83回记载:林黛玉“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左寸无力,心气己衰。关脉洪,肝邪旺。肝木不疏,上克脾土,致默默不欲饮食;甚至肝木反克肺金,肺金受殃,精凝为痰,随气上涌,自然咳吐。”

  左寸应于心,无力则心虚;关脉应于肝脾,脉洪则肝旺而脾弱;金本克木,木旺亦可侮金,肝气郁结,导致肺金受损。可见,林黛玉已经是心脾肺皆损。属于本虚而标实。

  在小说第96回说,听闻“宝玉要娶宝姑娘的事”,黛玉不禁“身子晃晃荡荡的,眼睛也直直的,心头乱跳,身子突然前栽,‘哇’的一声,一口血便吐出来。”

  悲为肺志,悲则气消,导致肺的气机耗损,肺脏功能受损,亦影响其他脏腑的气机。

  更兼林黛玉自小体弱,长期抑郁,而情绪压抑导致郁气伤肝,肝不藏血,摄血无力,血势上冲,于是表现为咳嗽、咯血、气喘、气急,最终命绝于此。

  林黛玉内心凄苦,心地又善良,这样很容易受到伤害。偏偏林黛玉又不肯改变性格,气郁越久,其脾和肺越虚。最终肺金不能敛降,肝血上冲,而阴阳离绝。作为读者,很多人都喜欢林黛玉,但林黛玉又是一个悲剧人物,读来令人不胜其悲。

  通过分析林黛玉的性格与疾病,这也提示我们,好的性格才能带来健康,而负面性格亦会影响健康。为了健康,一定要保持开朗乐观的性格,这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快乐的人,快乐则心气和畅,五脏六腑自然归于平衡。

林黛玉人物分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没错,她就是林妹妹。

  书中描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不仅如此,宝玉还送她一妙字——“颦颦”。可想而知,她是如何的美丽动人!

  她的人生是极其不幸的,幼时就失去了母亲,而且她自小体弱多病。而当她的父亲也离她而去时,她的心就像在冬天被淋了一盆冷水,冰冰凉凉的,将所有人都隔离在心之外。而大观园的出现是黛玉人生的转折点。

  世人常说林黛玉孤僻、高傲、刻薄……常用“小肚鸡肠”来描绘林黛玉的敏感和脆弱,在我心里,并不是这样,因为她寄居他人篱下,所以不敢过多说话,害怕他人不乐,十分敏感、脆弱。当她看见了贾府的荣华富贵,想到了自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而后将会有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才有了人们口中所说的刻薄。

  黛玉有她过人的聪慧和文采。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时,总是艺压群芳,无不体现出她的诗人气质。黛玉虽然吟诗作文无人能比,可她对宝玉的不求上进却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处处暗中帮助,当元春省亲姐妹们吟诗比赛时,黛玉又偷偷地帮助宝玉蒙混过关,这也表现出在黛玉对封建社会的鄙视和厌恶。

  黛玉是受宠的,在贾府得到贾母的呵护;黛玉是幸运的,在贾府得到宝玉的爱;黛玉是幸福的,能得到薛姨妈的关爱……

  提及林黛玉,必想起《黛玉葬花》中的《葬花词》。她将自己暗喻成花,比如:“花开花落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正是她对自己命运的哀叹和无能为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也写出自己在贾府每天都要应对别人的冷落和抵赖。“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洁身自爱,追求爱情的忠贞不渝。可她一个弱女子终究抵抗不了封建社会家族势力的逼迫,真真可怜!

  她的这一生一世,华丽而至,却终究没能逃出死亡的大门,当我细致的去品她的一生时,突然发现很是压抑,没有无忧无虑,只有长叹短惜!

浅析《红楼梦》人物之林黛玉

  林黛玉是《红楼梦》当之无愧的女主角,她是降珠仙草下凡,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向神瑛侍者还泪。于是,就勾开多少风流冤家,陪他们去了解此案,共同演绎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红楼梦》。

  先看黛玉的身世。黛玉的父亲是巡盐御史林如海,母亲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敏。林家祖上曾袭过列候,而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所以黛玉自小便生活在书香之家,学得满腹才华原有一个比她小两岁的弟弟,可惜在三岁时便死了,虽然父母爱发珍宝,但也正因无兄弟姐妹,住进贾府的黛玉更觉得自己无依无靠,吟诵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何等无奈的句子。

  在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作者便直白地写出了黛玉的心理想法:“……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别人耻笑他了去。”从这句中我觉得至少体现了黛玉的三个性格特点。首先说第一个特点:与世无争。她不想惹上什么事,只求平平静静地生活,她不惹麻烦,麻烦也不来惹她。而黛玉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心思过细。她由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思考到贾府,再到以后的日子每走一步都小心谨慎,时时刻刻都十分警惕。决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小步。她不想惹麻烦,成为别人的笑柄,被他人耻笑,这也是黛玉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的小心思——爱面子。

  还是在第三章。因林黛玉掂量后说出的一句话,宝玉生气地把帖身宝玉给摔了。于是,对什么都万分敏感的林妹妹,又在那儿一边胡思乱想,一边抺眼泪,独自伤感。其后,在后面的描写中,也都时刻透露出林妹妹对其他人和事的严重猜忌。

  而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林妹妹被勾起伤春愁思,将残花掩埋,却感花伤己,哭了几声,随口作了一首《葬花吟》。我想,不仅是宝玉,每一个读到这里想到此景的读者都会为之痴倒,为之心碎吧。在旁人眼中的“天堂生活”,在她看来“却是愁绪满怀无处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淌香断有谁怜?”再美的鲜花,也会有凋落的一天,正像《落花》中所唱的:“花开的时候最珍贵,花落了就枯萎”。枯萎的花儿有谁会怜惜呢?凋落的花儿或许还会存有丝丝幽香,但愿“一杯净土掩风流”,让那些花儿纯洁地去,正如她们纯洁地来。“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被人称为“病罐子”、“药罐子”和“醋罐子”。“病罐子”主要表现在:体弱多病。例如在第四十五回中写道:“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旧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天,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咳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药罐子”具体表现在:从小药不断,她自己曾说过:“从会吃饭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所以说,林妹妹完全称得上是“药罐子”;而“醋罐子”所体现的地方就更多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触动林妹妹的神经,让她醋意大发,像薛宝钗来贾府时,因其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深得众人一心,因此林妹妹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她对周围太敏感了,这也导致了她后来病情加重,最后“魂归离天”,结束刀悲惨的一生。

  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我是充满着矛盾心理的。她不像其他小说里的女主那样完美得无可挑剔,她有着体弱多病的身体,出类拔萃的才华,多情善感、好强善妒的内心和一段令人叹惜、心酸的爱情。在花柳繁华地,温柔贵乡中,她无依无靠地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正像林黛玉的曲中所唱的那样:“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身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的她,又曾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呢?从春流到了夏,最终哭尽了眼泪,春残花渐落,春尽红颜老,只留下一个“花落人亡”的凄惨故事,让后人感慨。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林黛玉

  一、捧心西子病态美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二、以自尊掩饰自卑

  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倘使林、贾二家没有门第差别,黛玉决不会从送花的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 “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天性”云云,就是指这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的伤害着别人。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候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第22回)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他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内心的自卑。

  三、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两个情敌——薛宝钗、史湘云有些“小性儿”“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然而真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了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中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但这只是就事论事,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微疵罢了。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有与薛宝钗结怨太深了,那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自己的情敌。但正是她们后来又“互剖金兰语”,结成“金兰契”,谱成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她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所感动了,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 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

  四、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这时的贾宝玉,对纯洁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妈去。”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并且立即“往外走”。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贾宝玉在林黛玉真挚爱情熏陶下,不公仅在史湘云面前称赞林黛玉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勇敢地对林黛玉献上他的心,并送上定情的信物——两条旧手娟。这时林黛玉已经确证贾宝玉对她是真爱,从此以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口角,林黛玉对薛宝钗、史湘云的讥讽也少多了。

  黛玉,借书、讲解,评点、“诲人不倦”,耐心地教会她。可以看出,香菱学诗中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其平易近人亲切的一面,而她的亲切与宝钗、袭人等的审时度势,拉拢人心不同,她从来没有丫环就不能学诗的想法,她本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态度,真诚地帮助人。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保持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