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是非的议论文素材
辩证看待,客观对待高三作文
“孔子是中国最可怜的人。”当代知名文人学者如是说。
曾经,孔夫子,也曾辉煌,但曾经,孔夫子也曾落魄。
孔子命运跌宕起伏,“元芳,你怎么看?”
孔夫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春秋战国那个混战的年代,孔夫子如一股清流,浸入各国人民的心中。
孔子曾提出“仁”的学说。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每一个人都要以一颗仁和,平等的心的看待,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都要平等,博爱,共同发展。
谁能说,孔子对我们这个时代无益?恐怕,不能。
孔子塑人,推动我们人生的脚步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日三省,每天的我们似乎都可以进步一点,与朋友的情谊似乎都可以更深厚一点。
这样的我们何愁进步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也不复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也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字字,一句句,哪一样不是当今的我们仍在大力推崇的
谁能说,孔子思想已落后时代?恐怕,不能。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光的每分每秒,去完成自己无限美好的人生。
孔夫子的每一句话,无不彰显着孔夫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古至今,孔子的思想,可谓影响深远,浸润人心。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当今的历史背景下,从礼法分明的年代,到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孔夫子也想回到从前的秩序井然,有条不紊的社会,他提倡礼制,他的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他的爱无法给予天下人。
这样,却影响了之后的天下,使得封建礼制,“三六九等”思想深入人心。
因而,这样的孔子也遭人唾弃,落魄不堪。
孔夫子是推动中国前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虽在其中,也有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大趋势的因素,但始终功大于过。
辩证看待,客观对待。应以最客观的视角给予孔子最公平的判决。不然,孔子也会很“委屈”。
论是非对错中考满分作文
是非对错的由来已无从追溯,远古时代对于是非的区分又有何人知晓。
“是非对错,善恶因果。”这几个词总是相扣在一起,出于对立两面。这几个字眼世人再熟悉不过,人们经常会去评论一个人的好坏,一件事的对错。可是,你认为对的,他人却视为错的;你以为善的,他人却道是恶的。那么,这人,这事,这物……到底是对是错?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如何去分辨
自古以来,常有正邪不两立之说,那么所谓的正道之人就真的是正吗?魔教之所以染上恶名,无非是于那些所谓的正道人士出于对立面罢了,又或是干涉到了他们的利益,才被众人孤立,视为魔教。正道人士杀人放火,而那魔教之人却来援助那时,你会如何定义着正邪善恶
是非对错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其实,只是不同立场见到的事态不同罢了,一个立场一个认知。在你转身错落的那个轮回间,你所以的认知将会覆灭,那时的世态是你所不了解的,真实的世界。
何是何菲,何对何错,谁又曾知,谁又曾识。既然不知道,那么,这个世界上,又何来是非对错之分,又何来善恶之说……
千帆悲喜,万翻醒醉浮生几回,便问几回,何为是非,何为错对……
高一话题作文:见仁见智的善恶是非
《周易》写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一件事物,经过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对其产生的看法也会大不相同,人们就会随着心中所想,为自己所谓的“善”做出行动。
有一类人在面对美好的事物时,会产生一种喜欢,这种喜欢自心而生。它可以控制你的情绪,激发你的“善意”,但是这善意如果不懂得理性的控制,不仅不会施善人得到善果,反而会直接或间接地使被施善人的生命受到威胁。
在野生动物园中,人们看到可爱的动物时,中枢神经就会暗示道:“哇,这小动物好可爱,好娇小,我好喜欢啊,给它吃点食物吧。”没错,人的善心就是这样被激发出来的。当人的善心出现,中枢神经便控制人的肢体从包里拿出食物,进行投食。这个时候,人往往会为自己的善举感到欣慰与自足:我喜欢小动物,给动物吃的,我真有善心。没错,大脑麻痹了我们。我们并没有想到,动物和人一样,要独立的生存;我们没有想到,动物和人一样,要学会生活的技巧;我们没有想到,动物和人是平等的。
我们投出食物的时候,就是恶行的开端。这看似善意的行为,会使动物产生“就算我不动也会有食物送上门”的惰性思想。
我们的“善意”促使了动物好吃懒做心理的产生,使其萎靡,丧失捕食生存能力,间接性的使它们生命受到威胁。这究竟是好是坏,是善是恶。
我们随心行善的时候,初衷都是好的,但是其结果,未必就是善果。就如毛主席的*,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他们所想甚好,但其结果……
有颗行善的心是好的,但不要盲目行善,要从多角度思考分析其后果,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不要付了善心,却收了恶果。
论是非作文
是非,是,即为正确的;非,也就是错误的,在生活中是非两字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我们常常会说要“明辨是非”,殊不知,是与非有时候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易辨。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说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什么方法是绝对错误的,随着我们慢慢的长大,我们对是与非的了解应该逐渐加深。
我们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或许上初中的同学都碰到过这么一道历史题“秦始皇究竟是一代明君,还是一代暴君”,明君,自然而然就是对秦始皇的肯定,那么相反,暴君就是对秦始皇的否定。答这种题的时候,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会教学生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秦始皇,秦始皇是一个功过兼有的君王,不能够仅凭借他统一六国就说他是一个仁爱治世的明君,也不能因为其焚书坑儒就说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昏君。
我想,这就是是非,它具有两面性,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也是一样,既有善良的一面,同时也一定会有属于他自己阴暗贪婪的一面,甚至有的时候可能因为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个人的主观立场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会截然相反。
因此,论是非,明真理,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一定要尽力保持头脑清醒,以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判断。
切勿搬弄是非
是非多由偏见造成。庄子曾经说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里提到的“曲士”,就是有曲见而又偏执的人,通俗一点说,就是有“成心”去陷害别人的人。“成心”的形成,是因为认知据于特定的时间,地点,观念的缘故。由于各人从各自具有的偏见出发,“得一察焉以自好”,所以,主体的认识虽然各有所长,时有所用,但都因不能全面的看问题而存在一曲之弊。由此,主体之间产生不同的意见的分歧和观点的差异,还因固执一端,自我夸耀,形成了关于是非错对的争执,“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非亦一无穷也”
搬弄是非,是对天道的破坏,是实现真人的障碍。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国的国君给儿子娶亲,选中的姑娘是齐国人,楚平王派人去秦国迎亲。那人到秦国一看,大吃一惊,这姑娘实在是太漂亮了,可以用美若天仙来形容。在回来的路上,那个人就在琢磨,这样漂亮的估量就应该先给正在当权的楚平王。
这是,车队已经接近国都,国人也早知道太子要去秦国的姑娘为为妻,但那个人却抢先一步到王宫,向楚平王描述那姑娘的美貌,并开始调拨,说太子没和这位姑娘见面,大王可以先去取了她,以后可以再找一个更好的姑娘。
楚平王怎么会不动心,于是立即派那个人去办理。那个人稍稍做了些手脚,三两下,原本是太子的媳妇,转眼间却成了楚平王的妃子。
办完这件事后,那个人心中却喜忧参半,喜的是楚平王会信任他,并且重用他,忧的是他得罪的太子,而太子却早晚会掌握大权。这是他脑子一动,对楚平王说:“做了这件事,太子对我是恨之入骨,我倒是没有什么。可是他现在却对您有些仇恨,大王您一定要戒备戒备,以防不测。因为太子掌握兵权,外有诸侯支持,内有老师伍奢谋划,说不定哪一天会兵变呢!”
楚平王本来就觉得对不起儿子,儿子会有所行动,现在听那个大夫的一言,这种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心说果然不出所料,变立即下令杀死太子的老师伍奢及其长子伍尚,进而又捕杀太子,太子与伍奢只好逃离楚国。
王安石在《致一论》中说:“以小善为无益,以小恶为无伤”可生活中有人偏偏喜欢到处散布别人的流言蜚语,搬弄是非。也许这些人不过只是练练舌头,或者增加一点点饭后的谈资,但他们的言辞却对别人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有些话还是不说为好,沉默是金。
明辨是非,走好人生路作文
明辨是非,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品格。生活中的事,是还是非都需要一颗明净的心去审视。陶行知曾说过“是非未明,决不轻下判断。”
明辨是非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两千五百年前的曾子,他杀猪是为了兑现承诺;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廉颇将军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再到革命导师列宁敢于承认打碎花瓶的行为,无不体现一种做人应明辨是非的道理。
司马迁,未上过战场,未动过宝刀。但是他用那支笔,勾勒出潇洒的君王,激烈的战斗,壮丽的河山。他未曾建功立业,未曾封官加爵,但他却流传千古。
公元前一世纪,汉武帝当政,勇将李陵深入匈奴敌后,骁勇善战,却被敌人的诡计杀下了马。怀着为大汉再献功的雄心投降。天子大怒,文武百官无一人敢言,而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站了出来,替李陵求情。他因此受到了残酷无道的酷刑。他让霍去病逃脱了惨无人道的大汉刑律,让卫青拜托了天牢,让李陵功名恢复。他的明辨是非救了无数人的性命,救了无数人的清白。
我看过一个漫画,漫画中一个男孩想去扶摔倒的老太,他的爸爸拉着他说:”别管闲事,万一是假摔骗人咋办?”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老迈的人,体力不支,跌倒在地良久,繁华市区,众人围观,却无人相助。当一个小学生搀扶起老人,群众中响起这样的声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今大人越来越不如孩子了……这样场景最让人深思,令人深思。“人之初,性本善”我不禁想问:大人,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表率吗?他们做人,最基本的是非观在哪里
当今社会许多人为了利益所趋,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念,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冷眼旁观。更有甚者,对别人的善举不称赞学习反而冷嘲热讽,道德丧失,是非不分。如此,何谈和谐美丽?何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何谈让“世界充满爱”
“三鹿奶粉”、“假药”、“黑心豆腐”等现象十分常见,司空见惯。黑心肠商贩在金钱诱惑下,丧失了道德操守,是非不分,善恶不辨,良心泯灭,终将受到惩罚。
我相信,人都是有良知的,良知是明辨是非的基础,是明辨是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唯有明辨是非,才能做一个有道德、明责任的人,希望大家都用善良的心去感触、去服务社会。让社会多一些和谐,少一分冲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热情,少一些淡漠。
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走好人生路,走好每一步。
明辨是非
社会犹如一条未经过滤的海水,里面鱼龙混杂,令人眼花缭乱。如果我们不能够擦亮眼睛的话,一不留神便会跌入深不可测的深渊不可自拔。而要说如何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那就只有明辨是非,谨慎前行。
明辨是非,就需要我们有一双雪亮的眼睛和一颗清醒的大脑。多少年来,有多少青年应蒙蔽双眼而葬送青春。“婚片”与网友交往而骗了家产的案例遍地都是。医院里排队等待着堕胎的“少女妈妈”更是令人扼腕,问起原因无非是被美好的幻想蒙蔽了双眼而不能够看清现实。以至落得这番田地。更有浙江音乐学院的大二女学生自焚毁容,这都是不能够明辨是非带来的恶果。轻则毁了生活,重则毁了生命。但仔细想起来,外来的因素是顾不可免的,只有我们自己身上没有设立“防线”,擦亮眼睛才能够于浊世之中傲然独立。
谨慎前行,需要我们善于观察。孙悟空能够带领师徒四人成功取得真经,有一半要归功于他单怀疑的精神。而猪八戒虽然武力并不逊色,但他过分的信任他人,从而丢失的自我最终不能够救出唐僧,还把自己搭了进去。我们平时中的人际交往也应当如此,每一个人都是人都有迷茫彷徨的时候,也有犯错的时候,所以就算是最为亲密的伙伴也不能给予超过百分之百的信任,过度的信任不但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别人,持有怀疑的精神并不是把自己装的套子里,而是一种大智慧。而过分信任他人的软弱之人,永远也不能够谨慎前行,不能够保护自己。
明辨是非,谨慎前行,我还需要敢于丢下的勇气。正如《韩非子》所记载的那个故事中那样。中兴文子意识到故友是墙头草之后勇敢的丢下了这段友情继续前行,如果他还恋恋不舍的话,那么他可能早已是他国的俘虏。有句话说得好“有舍才有得”。就像林教头一样,如果那天晚上,他没有果断地取下那三颗人头,他日后也不会好过。换作是我们,也应当有一颗果敢的心,“是为是,非为非”是与非应当有非常清晰的界限,当我们面临不好的威胁时,不能含糊地站在交界线处而应当退回来勇敢地站在是的一边,与非划清界限。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能够明辨是非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这世界的浊流之中我们不能够随波逐流,要做一股清流,明辨是非,如此才能谨慎前行。
辨明是非,择善而从
我们处在一个由人组成的社会,而且但凡是人,都必然要有思想,有意志。于是,某人只要做了某事,必引来社会上一阵议论纷纷。
这种事有时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的某一行为总要招来大量的评论和意见。这些评论和意见,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我们当然不能对他人言听计从,不能任人摆布,我亦是人,亦能思考辨析,我要用我的耳朵去处糟粕,取其精华。
这是对意见的分析,若有一个人不能正确分析来自四面八方的意见,定要迷失方向。就像小马过河:那些意见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把小马弄糊涂了。面对选择,我们像站在一个分叉路口,有人告诉你往东走,有人告诉你往西走,有人让你自己去查地图。这时候正确的做法,就是查地图。而且一定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哪怕查出来是要往回走,也要坚定不移的执行。
坚定不移,就是要坚持自己的判断,坚持走自己的路。哪怕身边没有一个人支持你。要知道,真理不总是多数人的言论,我们经过缜密思考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正确的,也经常是有别人的意见背道而驰的。这是正确的做法不是摇摆不定,而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而且要踏踏实实走下去。
孔子教导我们,对他人的行为品格,要“择善而从”。那么对于他人的意见,也要“择对而从”。相信自己,不是不让你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信自己与择对而从也并不矛盾。这二者是密切关系的。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对行为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不至于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才能做到从纷杂的意见中挑选出正确的。而对于那些做不到相信自己的人,那些意见无论善恶,都会使他们迷失方向,连意见的对错都分不清楚,还想择对而从?对他们,没意见反倒比有意见好。由此看来,相信自己与听取意见怎能是矛盾的?他们是互相支持,互相完善的。明智的人在他人的意见中逐一挑选,选善去恶,选对去错,最终要选出好的意见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修正自己前进的方向,从而达到目标。那些奸佞之言,则被挡在门外这才是真正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明“辨”是非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有太多的东西都需要我们“辨”。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太多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东西。然而,明辨是非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明辨是非,才能使我们远离罪恶;只是明辨是非,才能保证我们有正确的价值观;只是明辨是非,我们才能无愧于天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一句豪言壮语出自于文天祥的口中。他精忠报国,坚持抗元。在被俘后面对元人的高官厚禄的诱惑,他不屑一顾,最后壮烈牺牲。
正因为文天祥他明辨是非,深知为人臣子应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应为眼前的富贵荣华而变节,他才不屑于元人的招降。他虽然牺牲了,但他却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的张学良也是一个明辨是非的人。在国共两党内战,日本帝国主义乘机侵入中国,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时候,他做了一件拯救中国的事。他发动了“西安事变”,一手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拯救了全民族,拯救了全中国。
正因为张学良他明辨是非,深知民族的利益大于自己的私人利益,才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自己的拜把兄弟蒋介石同意与共产党合作抗日。而且在知道陪蒋介石回南京后必将受罚的情况下仍陪同回去,为的是保护国共合作的成果。他从那时起开始了软禁生活,但他明辨是非的精神却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前进。
孔繁森,人民的公朴,党员干部的好榜样。他以一颗明辨是非的心,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藏族地区的建设献出了全部的心血。
正因为他的明辨是非,才使他始终保持着正确的价值观,远离腐败。
明辨是非,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只有明辨是非,我们才可以在祖国的建设过程中以正确的方式和最有效的方法投入其中。让我们以一颗明辨是非的心,正确地活在这个世上。
明辨是非
我们评论一件事或是一个人的时候,常常要提到“是”与“非”这两个字,谈惯了觉得很自然,然而我自己心里有时却觉得不自然,有时却起了疑问,有时这两个字竟在我意念中反复到千万遍。
我所认为“是”的,是否就是“是”?我所认为“非”的,是否就是“非”?不但在个人方面,没有绝对的“是非”;就是在世界上恐怕也没有绝对的“是非”。
“是”与“非”是人所定义的,这种定义就像“龌龊”的格子,里面列举了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可是在我以为“是”的,在他又以为“非”;在这时代以为“是”的,在那个时代又以为“非”;在这个环境里以为“是”的,在那个环境又以为“非”;是非既没有标准,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于是起了世上种种误会,辩难,攻击。于是我们否定了这种“龌龊”的定义,那么“是非”还有新的定格吗
是我抛弃了我的“是”,去就他的“非”呢?还是叫他抛弃了他的“是”,来就我的“非”呢?去就之间,又生了新的“是非”的问题。
“是非”是以“良心”为标准吗,但究竟什么是“良心”?以“天理”为标准吗,但究竟什么是“天理”?“良心”“天理”又是人所定义的“龌龊”的格子,于是又生了一个新的“是非”的问题,只给我们些犹豫,忧郁,苦恼。
我竭力的要思索它,了解它,结果只是又生了无数的新的“是非”问题,——我再勉强的思索它,了解它,结果是众人以为的“是”就是“是”,众人以为“非”的就是“非”,但是“是非”问题就如此般的解决了吗?“我”呢,“我”到哪里去了?有了众人,难道就可以没了“我”?这问题如水过般,只是圆的运动,找不出一个源头出来。
思索到极处,只有两句词家的话,聊以解脱自己“人生了事成痴,世上总无真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