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族谱家谱序言
关于过年的五年级作文:拜族谱
大年初二,我们全村姓王的族人都要去拜家谱,也叫拜族谱。
我们这个拜家谱,是两年一换,轮着来的,从辈分大的开始,而且拜家谱的只可以是男孩,就像着一次,在我表叔叔家。
我们到了那里,玩了一会,然后陆陆续续又来了很多人。就在这时,一大盆臊子面就上来了,那样一大盆臊子面,二十多个人才吃的完呢!九点了,人差不多都来齐了,我七点多到那的,吃了一碗面,又玩了很长时间,十点多的时候,大家都来齐了。于是拜家谱这项每年必做的这项活动开始了。
在一个大大的房子里,最前面挂着王氏族谱的牌子,两旁靠着墙摆满了椅子,让准备磕头的人坐的地方。在王氏族谱的前面,还有一个圆形的红色垫子,让磕头的人在磕头的时候不会弄脏衣服、
拜家谱开始了!一瞬间,那个大大的屋子里就挤满了人,因为只有男生才可以磕头,我又是女生,所以只能在旁边看,有一种重男轻女的感觉。磕头的顺序也是按辈分来的,只见爷爷走到红垫子旁,跪下的时候膝盖刚好在垫子上,磕完一个头,变换下一个人了,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磕,当所有人磕完了,也该吃中午饭了......
家谱作文
过去我对家谱一点都不了解,就连家谱这个词也没听过。据家谱网上说:“家谱,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以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家谱是在上一次回老家的时候,记得是今年的端午节吧。当时我们的家谱是在隔壁的爷爷家,爸爸带着我到了他们家,先是三叩九拜,并且申明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家族的发展史和更好地传承家谱……如有不敬和不周之处请老祖宗担待和原谅之类的话之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家谱……
我们的家谱是由三块四十厘米左右宽,一百六十多厘米长的布料缝制成的长方形表格状的,由于年代很久,上面的图案、表格和字迹都很模糊,边缘甚至还有两处破碎的地方。我和爸爸、爷爷,特别是还有一个年纪较大、辈份很高的老爷爷的帮助下,费了不少的工夫才把上面记录的内容摘录下来:最上一排共一列,在家谱的最中间,写的是“三代宗祖大人……”;第二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高祖父讳敏……”,从右到左第二列是“高祖母讳王氏……”;第三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曾祖父讳志发……”和“曾祖母讳赵氏……”;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曾祖父讳志左行一……”;从右到左第三列是“曾祖父讳志有……”和“曾祖母讳潘氏……”;从右到左第四列是“曾祖父讳志修……”。第四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祖父讳会……”从右到左第二列是“祖母讳马氏……”;第五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讳遇文……”和“故母讳王氏……”;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故父讳遇成……”和“故母讳李氏……”;第六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讳润行一……”和“故母讳王氏行一……”;从右到左第二列是“皇清显考讳(某)行一……”和皇清显妣讳(某)氏……”;第三列是“皇清显考讳含行三……”和皇清显妣讳黄氏行一……”;第七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生员讳来周行一……”和“故母讳黄氏行三……”;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故父讳荣周行二……”和“故母讳王氏行三……”;从右到左第三列是“故父讳用周……”和“祖母讳杨氏行三……”;从右到左第四列是“故父讳平周行四……”从右到左第五列是“故父讳相周行三……”和“故母讳邱氏行三……”;从右到左第六列是“故父讳兴周行一……”;从右到左第七列是“故母讳邱氏……”和“故母讳尹氏……”;从右到左第八列是“故祖母讳郭氏行一……”;从右到左第九列是“故祖母讳李氏行一……”。第八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讳定忠行一……”和“故母讳冯氏行四……”;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故父讳定一行一……”和“故母讳石氏行一……”。
我们的家谱有几个特点:一、它是用了三块宽四十厘米左右的布料才缝合成现在的宽度的,不象现在的布料,要多宽有多宽,可见当时的条件特别差,老祖宗们也太不容易了;二是根据家谱中的纪录看,凡是家族中的男子,不论辈份高低,去世后他的名字都有纪录,而女性成员却只纪录了姓氏;三是在每个名字的后面都有“之神位”三个字,在名子和姓氏前面都有一个“讳”字,也许是用这种方式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吧。
我们的家谱还有一幅精美的对联,它很特别,它表述的是“二十四孝”,说它是对联,它却没有一个字,完全是由精美图画组成。这可能是祖宗们留给后人的家训。用大人门的话说,就是老祖宗对我们的不言之教吧!如果老祖宗能把他们的事迹(简历)用文字、图像传下来,或者把他们的照片也留给我们,让我们后世子孙了解他们走过的生活道路的同时还能目睹他们的尊容哪该有多好啊!
续修族谱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族人:
水有源头树有根,世间万物各有其从属。续修族谱就是把珍贵的族谱增添补全,将我们XXX氏族人的辉煌历史和精神瑰宝留与后辈子孙,永不断载、代代相传,让我们借鉴族人积累的先进经验,与时俱进发扬光大XXX氏宗主。
作为一名旅外工作的XXX氏子孙,向修族谱的会长、各位来宾、各位宗亲族人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不遗失XXX氏子孙根源,让XXX氏子孙宗有源可查,发展脉络繁荣昌盛可追,你们为修XXX氏族谱辛勤工作、查阅历届族谱和祖宗的史志资料,四处奔波,辛苦了!阅读静思我们的族谱,心潮澎拜,为我们伟大的祖先感到骄傲,激励我们更应努力奋进!为我们的今后根深叶茂,发展成国家栋梁之才感到责任重大!纪念先人示后人,修族谱、敬祖宗,让我们把握XXX氏族人的道德内涵,传承先人遗训,弘扬先人的品格。生动展现了XXX氏祖宗创业之艰,族人的繁衍发展的历史面貌,昭示了XXX氏先祖的贤德品行与竞存之术,其精神价值已超越族谱本身,具有为实现存史资治教育作用。
俗话说,饮水思源,树高有根,水长有源。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追问着一时难解的问题:我们的先辈来自哪里?我们的祖辈是谁?我们的父辈是如何才有了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同辈又和哪些人有着不能不说的亲情渊源?一句话,我们会常常追寻,当然,这也应该而且有必要去追寻我们自己的“根”与“源”在那里。不仅如此,我们今天的每一分成就与我们先辈们的辛劳与奉献都是分不开的,他们为其子孙后辈建立了诸多千秋基业,我们今天的每一点进步或多或少地在荫庇着祖先们的功德。我们的先辈们以其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开山辟地;以最朴实的情怀,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以最炽热的爱,繁衍生息出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生灵。如此这般,才使得我们XXX氏家族千百年来,傲然屹立于达德紫堂这块可爱的土地上。前辈的丰功伟绩,卓越功勋,道德修养,人格美德,后辈当应要好好珍惜、缅怀、学习之,更应发扬光大之,传播宣扬之。
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源于家族和族群的和谐与发展,通过修族谱,我们不仅要梳理出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渊源流变,更要借此机会,整合XXX氏家族的资源,增强XXX氏家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谐力和发展力,使得我们XXX氏家族的子民,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能吸取各种资源和原动力而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应该心怀感恩之情,去对待我们XXX氏家族中的每一个或伟大或平凡的生命,去敬畏我们的列祖列宗,去敬畏养育我们的每一寸土地。在有限的人生历程中,我们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我们的先辈争光,为我们的家族添彩,更应为社会和时代奉献一份应尽的心力,让原本绚丽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艳丽。
刘氏族谱略谈
以前我还很小时,就听爷爷和爸爸说我们是高皇帝刘邦、昭烈帝刘备之后,我就认为这是自抬身价之说。然而,这次寒假中恰巧又说到这个话题,况且爷爷还说有族谱为证。有考据癖和历史癖的我便立即叫爷爷把它找出来,好让我“考证考证”。
终于找出来了,有新旧两本《彭城氏族谱》,旧的一本便是先祖们一代代记下来的,然而已不能一页页地翻开,只能一叠一叠地翻。因为这些纸张已粘得紧紧的,有些几乎成粉状,不过上面的毛笔字却写得很有“颜筋柳骨”的味道,但又多是繁体字,我不能一一辨认。新的一本应该是建国后依据旧本印刷的,上面的字都是简体字,这下我可以仔仔细细地借以“考证”了。
我首先看到的是刘姓的来源。这段文字还未断句,我给它加注标点,便如下:
太上开山始祖原姓尹祁,唐尧封于刘邑,一百零七岁寿终,源流南京省镇江府沛县,生子累。也就是说,“刘”本来是个地名,之后才被作为姓氏。
然后当看到“累公生荣公,荣公生显初公,显初公生邦公”时,我才觉得总算有点眉目了。《史记》中有“邦公字季,住沛县,故号曰沛公”的记载,果然族谱上紧接着便有“邦公妣吕薄氏,吕氏生子讳盈,薄氏生子讳恒”。刘盈、刘恒便是后来的汉惠帝和汉文帝。这样说来,可以确定这里的“邦公”便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倘若所记载的属实,则我还是“帝室之佟保澳尚牌溆小卑伞
有汉一朝刘姓的地位就顺理成章地提高了,汉王朝废异姓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便有长沙王、淮南王、荆东王……我的先祖便是荆东王这一支。荆东王名宣,号公而,居住在今湖北麻城一带。麻城如今是京九线上的重要城市,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大概因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吧。至于汉朝以后直至元、明时期,族谱上仅仅记下刘氏家族各支的人名,而没有详细的内容记载,因此这段时间内刘氏家族的兴衰、迁移便不得而知了。
到了清朝,有大规模的“移民填川”运动。我的先祖刘君林便由湖北麻城西迁至今重庆垫江县,然后再到大足县定居下来。因为垫江县距离开县不远,由此我便推测开县刘伯承元帅的先祖大抵也是这时迁移到重庆境内。不过这本族谱上并没有刘伯承的名字,有的倒是清末的刘伯渊、刘伯源、刘伯淳、刘伯漳……但是这几个人的出生年代与刘伯承元帅出生年代却大体一致,因为刘伯承元帅是生于1892年的,然而究竟他们是怎样一层关系现在我还得不出结论。
这本族谱便详细记载了清末时我的一位先祖刘伯川。这人文武双全,不仅毛笔字写得好,而且武艺非凡。据这上面说火铳(一种管形火器)发射出的弹药他都能用衣襟将其截住,自是一般人不敢招惹他。我看这上面还说他开办了一个类似于我在古装戏里看到的“镖局”,替人押镖,“通于黑白”,从未失镖。后来,著名的海登法师还学艺于刘伯川。我据此推测大概他当时统治着四川一带的武林。先祖刘伯川应该是清末以来川渝地区刘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一位。
自清朝以来,刘氏家族成员几乎遍布全国。族谱上便记载有去四川、去贵州、去广东的。据说,现在贵州遵义一带便有很大范围的地方分布着刘姓人群,我觉得以后很有必要去拜访拜访他们,再看看那里的刘氏族谱,或许能得出更多新的结论。
翻完族谱算是对自己家族一个鸟瞰式的了解。不过我觉得高考完后还真得仔仔细细地重读族谱,更添一份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一个人得先弄清楚自己的历史,然后才是其它,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嘛。最后我用族谱上一首盛赞我刘氏家族千秋万代的诗结束本文:
麻城分派数千秋,移徙蜀川甚优游。大足城中饮笃厚,刘家湾内绍箕裘。
文经武纬皇恩宠,祖显名扬论旨收。世泽不磨垂千古,赖有鸿儒复振刘。
族谱庆典讲话
位来宾、各位宗亲:
大家上午好!我是新字辈第33世孙陈凯,在33世孙中本算不上学业有成、事业有成,让我发言确实诚惶诚恐。
编修家谱是家族发展历程中的大事,我知道修谱已有两年有余,编委会的长辈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今天,我首先向编委会的前辈和倡议、关心、支持修谱工作的所有宗亲致以崇高的敬意!
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发展,我们敦行堂陈氏宗亲流动性非常大,有些宗亲可能已迁徙至千里、万里之外了,编修家谱意义重大。
家谱具有传承文明、正史补正、宣扬名人、聚宗睦族等作用。观本族,一世祖请于朝而作家谱,宋高宗赐金钱谱,并命史官汪藻作序,令我非常感动。史臣汪藻承圣上之命在族谱序中写到“家声四锐,赫赫播扬,世不乏人”使我等众后生深受鼓舞。序文我不一一宣读了,总之看完全文深有感悟。孙中山先生说过:“由于家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当加以发扬和利用。”
我想,也正是基于这种情怀,陈氏族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祖祖辈辈将家谱的缮修工作延续到了今天,并以此来教育后代铭记祖先、不忘根源,厚德敦行凝聚亲缘。缮谱、修谱、续谱,彰显的正是不忘历史、颂扬祖先、传承族风、激励后人的思想和精神。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家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基石。作为陈氏后辈和所有前辈一样,我热切期望全族宗亲共同努力,把我们的家谱、家族发扬光大,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族人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动力。有宗亲曾提议修建陈氏宗祠,我本人非常赞成,并愿力尽所能予以支持。为了更好地推动今后宗祠修建、宗亲联系及与其它堂号陈氏或其它姓氏宗族交流,建议本次会议就成立“敦行堂宗亲联席会秘书处”予以讨论。希望各地敦行堂陈氏后裔在今后要加强联系、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为弘扬陈氏家族的优良族风不断努力,为当地和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衷心祝愿家族繁荣富强,各位来宾、各位宗亲幸福安康!谢谢!
在家族家谱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宗亲: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今天,我们在此隆重举行《李氏族谱》发行大会,是李氏宗族的一件盛事。参加大会的有为编纂族谱而付出艰辛努力的各位族人,也有为我们这次续修而慷慨解囊的各位宗亲,还有工作在各行各业对续修予以大力支持和关心的市区领导。在这里,我代表李氏宗族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册中,蕴藏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根和源。编修家谱就是梳理我们家族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就是探寻我们祖先繁衍生息的历史脚印,就是继承我们家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修撰这部家谱,既彰显了我们李氏宗族饮水思源、不忘祖宗的信念,又为撰写国史、编修方志提供了资料,是件惠泽一方的好事,值得热烈庆贺!
我们李氏从夏商起源,发展成现在人口过亿的全国第一大姓,前后历经四千多年。其间,涌现出了无数名垂青史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政要商贾,他们既绘就了一本我们李氏宗族家谱,同时也撰写了一部全民族历史教材。要理清这样一个大宗族的族脉顺序,加之年久失修,要有凭有据地对李氏家族正源流、叙伦秩、纪繁衍,困难是空前的。也是天降奇缘,祖宗有德,光绪十一年慈利茅岗头治通十七代后人必祖之墓留下的石碑,为我们李氏宗族正本清源提供了难得的依据。在国家相关文件政策的号召下,在编纂主任李英,顾问维朝、海洲等同志的发起下,在爱民、宝善、湘洲等众多采编人员辛勤努力下,在华洲将军、锡勇副秘书长等人的大力支持下,编辑工作人员齐心协力、舍家为族,访江西、走沅陵、跑慈利等地,耗时八年,这部近30万字的族谱终于得以问世,他们用了心血,付出了辛劳,作出了奉献,其艰难历程与善行义举实属不易和可歌可泣。在此,我代表李氏族人对编修这部族谱的支持者和参与者表示衷心感谢!
现在,我们族谱修成,对历代世系,有文字叙述,有世系吊图,还有老派合新派,理顺了上下左右的血缘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宗谱来寻找自己的位置,对号入座。因此,希望所有宗亲以此爱家、爱族、爱国,教育每一位李氏后人承前人教义、走正大道路、创宏大家业,不断壮大我们李氏门庭,让全族欣欣向荣,家家兴旺发达,人人事业有成。这是我们李氏宗族的共同愿望!
最后,祝全体李族宗亲和各位来宾朋友们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谢谢大家。
老爸修族谱
奂忠珊担任县长已满一年了。这天,他正在办公室上班,父亲奂知礼打来电话,说自己就在县政府的大门外。
父亲的突然到访,让奂忠珊备感吃惊,因为自从他来到县里上任,父亲还是第一次来。用奂知礼的话来说,不光自己不能来,还要禁止亲戚朋友来,目的只有一个,让儿子当个清官,当个好官。
奂忠珊放下电话,赶紧来到县政府大门外,将父亲迎进办公室。父亲告诉奂忠珊,他这次来,是为了奂氏家族族谱的事。
奂忠珊知道,父亲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就开始整理编撰奂氏家族的族谱。奂氏家族的族谱虽然流传有序,但年代较短,只有二十二代、四百多年的历史,奂知礼一直想为奂家追根溯源,寻宗问祖。于是奂忠珊问:“有眉目了吗?”为了查清自己这一支奂姓的根源,父亲这些年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奂氏家族聚集地,也没能查清根源。
奂知礼说:“你知道我们这一支奂氏家族的字派吗?”
“当然知道。”奂忠珊自小熟记奂氏家族的字派。
奂知礼说:“我跑遍了全国,发现其他奂氏家族的字派中,没有和我们同派的,所以他们都不与我们同根,可不久前,我突然看到一则新闻,一下就有了灵感。”
“什么灵感?”奂忠珊来了兴趣。奂知礼说,前不久,他看到一则新闻,说孔、孟、曾、颜四个家族的字派都是一样的,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奂知礼说:“我就猜测,我们祖上是不是从别姓的派系支上分出来的。于是,我把字派对了一下,你猜我发现了什么?”
奂忠珊摇摇头,奂知礼说:“我四处查找,终于发现,我们这一支奂姓的字派,竟然和这里万家村的字派一样。”奂忠珊觉得不可思议,奂知礼却说:“历史上改姓的多了,比如七下西洋的郑和本名马三宝,皇帝赐郑姓,才改名为郑和。”
奂忠珊点点头,对父亲说:“这样吧,我明天陪你到万家村,把万氏的族谱拿出来查一下,就清清楚楚了。”奂知礼却说:“你身为县长,为一己之私跑去,影响不好。这样吧,找个熟人,帮我带下路就好。”
奂忠珊知道父亲的性格,就让父亲稍等,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一个中年人走进了办公室。奂忠珊指着中年人对父亲说:“他是万家村的村主任万常红。”然后就把父亲所说的事委托给了万常红。
第二天,万常红开着车,载着奂知礼去万家村。他虽然名为万家村的村主任,但在县城开了一家建筑公司,很少回到村里,村里的事全交给副主任打理。村主任虽然是个虚名,但毕竟是一顶“红帽子”,这顶“红帽子”能为他牵线搭桥,结识许多领导,得到许多工程。
一路上,万常红给奂知礼介绍万家村的情况,万家村有千年历史,虽然历经浩劫,但村里的祠堂还在,每年还要举行祭祖仪式。八十岁的万纲国是村里的族长,说起这万纲国,在他们万家村可是个传奇。他早年读过私塾,记忆力出众,二十代内的旁亲支系,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是他们万家村的“活族谱”。现在他年纪大了,视力不好,跟他的小名叫“猛子”的孙子住在一起。
万常红直接把车开到猛子家里,见到万纲国,万常红尊敬地叫了一声:“国伯好。”然后指着身旁的奂知礼说:“他是奂县长的父亲,正在修奂氏族谱,听说我们万家的字派和他们奂姓的字派是一样的,所以想来看看,是不是他们这一支奂姓四百年前和我们万家有瓜葛。”
万纲国一听,忙问奂知礼:“你们奂家难道就是邻县的奂家?”
奂知礼点点头,问万纲国:“您怎么知道?”
“我猜的。”万纲国变了脸色,说,“你也不要看万氏族谱了,你们奂家和我们万家村万氏没有瓜葛,至于字派一样,也许只是巧合。”
一看万纲国说话时怪怪的表情,万常红和奂知礼就知道其中必有蹊跷。万常红就央求说:“国伯,您就让奂老先生看看族谱吧。”万纲国却说:“族谱是随便让外人看的吗?我说没有关系就没有关系。”说完,再也不理万常红了。
万常红见万纲国这个样子,就知道万纲国的拧劲又犯了,万纲国的拧劲他是清楚的。他们万家的族谱除了记载支系旁亲外,还有黑榜和红榜,黑榜写的是恶行,红榜记的是善举。记得万纲国的亲侄子因为贪污入狱,被万纲国记入黑榜。后来,亲侄子出狱,发了大财,就出十万块想让万纲国把黑榜的事删了,可万纲国根本不予理会。
于是,万常红只好带着奂知礼悻悻地离开万家村。在回县城的路上,万常红心想:县长给的任务没有完成,这可不行,县长要怪罪我没有能力的。于是,万常红对奂知礼说:“您老再等几天,我一定想法把万氏族谱拿给您看。”
万常红是个脑袋灵活的人,他想到,万纲国的孙子猛子在自己的建筑公司做事,于是,他把猛子叫了过来……
过了两天,万纲国接到村副主任的通知,说根据相关文件,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到县医院做白内障检查,还可以免费开刀。万纲国本来不想去,可在猛子的劝说下,还是跟着副主任坐上大巴车,去了县医院。
见万纲国离开了家,猛子马上打电话,通知万常红。万常红接到电话,立刻带着奂知礼来到猛子家。猛子用钥匙打开一个黑黑的大柜子,厚厚的族谱就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柜子里。面对厚厚的族谱,万常红不知道怎么摆弄,还好,奂知礼知道怎么查找,他把自己的族谱和万氏族谱对照,翻了三个小时,终于说了一句:“我找到了。”
看过万氏族谱,奂知礼来到县政府,和儿子奂忠珊告辞回家,当然,万常红也在场。奂忠珊发现父亲的神情怏怏不乐,万常红虽然在一旁赔笑,却笑得很不自然。奂忠珊就问万常红:“怎么了?”
万常红不答话,奂知礼叹了一口气,说:“我这才明白万纲国老人为什么不给我看族谱,是因为他不想让你这个当县长的蒙羞。”
奂忠珊一头雾水,问:“让我蒙羞?”奂知礼说:“我慢慢说给你听吧。”
奂知礼说,四百年前,万家村出了一个进士,到地方上担任县令,名叫万知友。万知友上任后,为了能升官,就动用修缮长江江堤的专款,向上级行贿。没想到当年长江发大水,将他主修的劣质堤坝冲毁,死了上千人。万知友也因为渎职贪污,被处以极刑。万知友的家人没有脸面呆在老家,只好迁到邻县,并将姓氏改为奂姓。这些,都是万氏族谱黑榜上所记载的。
奂忠珊听了,脸一红,问:“真的?”奂知礼点了点头,说:“是真的。”奂忠珊想了想就说:“既然这样,那这段往事就不用写进咱们的族谱里了。”
奂知礼意味深长地看了儿子一眼,说:“其实我这次来看你,族谱的事还是其次。前段时间,我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说你上任后得了个外号叫‘奂拆拆’,和开发商称兄道弟,我这次来,就是想好好劝劝你。刚好查到万知友的事,我看啊,这件事不但要写进族谱,还要写在第一页,让家族里有一官半职的人都以此为鉴。”
奂忠珊脸更红了,嗫嚅了半天,却没说出话来。奂知礼又说:“虽然我们奂氏改姓,但字派还是没改,我们每个奂氏家族的后人,都要领会老祖宗的深意,你把字派再背给我听听。”奂知礼说这话时,满脸严肃。
“世代立纲常,能知忠义长,清明永传芳。”奂忠珊仿佛这时才明白字派中的深意。
重修家谱序文
吾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然岂可知焉
就此迷惑之处,若要知来龙去脉,却实非易事矣。
中华民族虽同为炎黄子孙,龙之传人,却广有百家姓氏,百姓又自成一体,独立门户。无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各民族均遍居祖国之高山平原,江海湖泊,捕鱼狩猎,男耕女织,生活劳作。非旦求鱼肥水美,丰衣足食,最是期盼子嗣兴旺发达,生生不息,门户烟火旺盛,延绵永昌。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因生计所迫,或东迁西移,或南征北战,人口交错,游动广袤九州,四面八方。天长地久,星转斗移,婚丧嫁娶,世代更迭,各族若无详实记载,后辈遗祖忘宗在所难免,焉成体统耳
善建者不拔,善报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于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长;修之于乡,其德乃硕;修之于邦,其德乃博;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善。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然知天下也!人之一生,祖其本也。如木之有根,如水之有源。人之大伦,万事亦然。百善孝为先。追念先祖,树典立传,永承根本,传统孝举也。即便帝王将相,或百姓平民,岂敢忘祖乎
今之观昔,又如后之考今。寻根问祖百家姓,追本溯源张姓人。张姓是中华姓氏排行第三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八。张姓的诞生很古老,距今大约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个儿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的儿子挥自幼聪敏过人爱动脑筋。有一次,他观看夜空,从天空星座的排列组合中得到了启发,经过研究后,挥发明了弓。在基本以狩猎为生的时代,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于是黄帝分挥一个专门制造弓箭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便成了张姓人的始祖。另外,历史上还有张姓出自姬姓或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传说。张姓在漫长的敷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等26个姓氏部落。张姓最早发源于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境内,战国时期开始沿黄河流域移民迁徙,后又有几次大规模向南迁移,使得张姓在很早时候就已遍及全国各地。我们的祖上属于山西张姓部落“清河郡”(俗称山西大槐树处)。追根溯源,史至近代,现今的陇东原州地域,又属于镇原县城“忠恕街”张家。近数百年来族人均居住、生活于共和国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开边镇兰沟行政村张家沟自然村庙嘴故里(黄河流域茹河之岸坐南向北)。
二爷,字,紫珊,讳,海珍,清末秀才,庠生居士,以德修身,以礼治家,殚精竭虑,呕沥苦心,于公元一九五四年困难时期,倡导五位爷爷并主持修成吾《张姓清河郡》张沟庙嘴户族有史以来第一部家谱。自此,我族根基史料,辉煌历史始有文字记载,金谱玉牒也!家族农耕文化史料,堪称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连城,意义深远,弥足珍贵,后辈欣慰,世代继承,千古永恒,理所当然。
常闻茹河川方圆百里之乡党邻里、域内外雅士名人们众口一词赞誉曰:张沟庙嘴族户,乃耕读之家,名门望族也!自太爷发林至今一个半世纪,族亲们上不负苍天垂怜,下不违四时节令,遵自然法则,循孔孟之道。积汗水载希望之舟,勤耕耘迎春播秋收。世世勤俭创业,代代忠厚传家。先贤前辈,积善成德,子嗣兴旺,人才辈出。或工或农,皆心灵手巧,尚勤劳致富;或文或武,皆仁义礼智,好行善积德。时至今时,更有供职于共和国各界之我族张氏子嗣,遗传先祖之不变基因,对祖国,忠贞不二;对人民,鞠躬尽瘁;对事业,奋发图强;对亲朋,肝胆相照;对生活,无限热爱;对未来,满怀憧憬。琴心剑胆,或妙笔生花,或琴棋书画,或百步穿杨,或身怀绝技,或力可拔山,均有过人本领在身,不可一一尽数。
我族祖上之家规族训为:“以人为本,以农为业,耕读兼备,敦厚养生。事忠孝,循道德,讲文明,重义气,守诚信,睦亲邻,济人困,扶人危,热心公益事业,报效伟大祖国。”后裔子嗣,根繁叶茂,千枝万蕾,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先贤前辈虽经历史之变迁,受时势之左右,遇潮流之制约,循命运之安排,但无论前清民国,抗战解放,直至今时共和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均为守法公民,功德业绩,可歌可泣。晚辈们继承先辈遗嘱,刻苦学习,勤俭持家,事业有成。美誉盛名,茹河之滨,众皆知之。先贤功劳业绩与天地等同,与日月同辉,青史永垂!先祖恩德润泽子孙后代,后辈子孙更当追远报本,励志后世,承前启后,千古恒之!
我张氏后裔无愧上范,亦无愧列祖列宗。虽然身处祖国各地,或山野峡谷,或繁华都市,却能摒弃一叶障目,羞为井底之蛙,最能放眼五湖四海,看世界莺歌燕舞,万紫千红。韬光养晦,百折不挠,与时俱进,得人文科技之精华,圆先人“丰衣足食”之梦想。张氏庙嘴宗族将一如既往,视国家安危与生命等同。为实现祖国复兴昌盛,民族团结,和谐幸福,当锲而不舍,殚精竭智,续写宗族伟业。愿张氏宗族与中华民族同寿同辉!
前部《家谱》因受历史条件之制约,页面设计存在缺陷瑕疵,仅能记载先辈神主生卒,玉茔卜向,但不能帧贴遗容相片,记载生平简历,填写悼词小传,彰显功劳业绩等等诸项重要史料,美中不足矣。先前,父辈们曾多次提议修葺改进,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适逢公元二零一二年正月初一《家谱》祭祀中,健在老人三伯父生机,六伯父逢机,父亲迎机,九叔父永机以及我辈十九位兄弟们再度商议重新修葺事宜。协商讨论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且成立了《家族理事会》,并推举指派吾担当此项重任。
尊崇人伦理念,民风良俗,传承先辈优良家风,再度修葺我族《金谱玉牒》,独求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让后裔知悉并铭记先祖前辈们之生存不易,兴家创业之尤其艰难,唯发扬先人艰苦奋斗之优良传统,图后世不忘前世之师耳。千年事孝之大计,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仰望星空,缅怀先辈,汩汩亲情,血浓于水。先贤们是曾经的国之精英,家之栋梁,丰功伟绩不胜枚举,高风亮节有口皆碑。他们的生平事迹还有辉煌业绩时时刻刻都在感动、震撼、激励着我这个凡夫俗子的晚辈,无限敬仰、崇拜、虔诚之情愫发自肺腑。只因本人才疏学浅,能力欠佳,为已故先贤前辈们补撰生平小传深感力不从心。由于时过境迁,部分史料缺失不备,记叙实在难以全面,拙笔难述其百中之一,实属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史料只是根据先前老人们在“忆苦思甜”过程中回忆、讲述家风家教传统美德时的只言片语而综合补写,又因篇幅数字的局限,措辞用语小心翼翼,反复推敲,慎谨筛选,唯恐叙述不详不实,落下亵渎、不孝之名。故重任在肩,却又顾虑重重,寝食难安。诚惶诚恐,伏案悬笔,凝思时久,反复推敲,细细斟酌而不能定夺其既言简意赅,又名副其实的叙述文字。“主一无适便是敬”。几易其稿,所见小传之辞,虽是词不达意,意犹未尽,但至诚至敬,只为歌功颂德耳。此间,欣得族内众兄弟们的大力支持,承蒙刘信恩师、赵宝玺前辈之指教,又得张海贤先生、路国兴先生、王万平先生、朱清洁先生等名人雅士们之不啬赐教指点,甚为感激,特此鞠躬敬谢!历时两载至今时方才斗胆脱稿。并恭请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年才俊、著名书法家杨占玉先生于百忙之中辛苦劳心数月,悉心誊写落竣。为此,也是感激不尽!然,虽经不懈努力作为,也难以圆满井然、尽美尽善,自感有负先贤、族人之厚望和重托,只为略表寸心之孝也。谨此
鉴谅!
七世孙:张士勤(介非)撰写
公元二零一四年古历三月初六
族谱
我家有一本很重要的书籍:族谱。
它是我们家的一本历史书。上面记载的内容我都看不懂,经过爸爸的解说,还是一知半解,我想要全部了解族谱,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本珍贵的族谱,是祖父费尽千辛万苦制作出来的。爸爸说,族谱的功用是让后代子孙了解世代祖先的来龙去脉,留给子孙一部“传家之宝”,增进宗族、亲戚之间的情感交流。
从族谱里,我发现家族成员好多;名字排行及各代顺序,均按字辈份,一代又一代的排列出来,让我知道自已的辈份外,更知道我们家族人丁兴旺,世代的子孙众多,源远流长,这本书真是意义深远。
为了传承祖父的心意,我会好好保护这本“族谱”。把它传给后代的子孙,让他们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
饶南九倪合族修谱新序
我九倪之祖,静大公也,于宋末乱世隐居不仕,生五子,声名显赫。锦江公功名之盛,有逆鳞护儒之功,其收藏之房丞相砚台,存于五峰族。其后于白塔两岸落地生根,瓜瓞绵延,至明清,俨然安仁之南大族也。
我倪族世代有崇文学理之风,上承先祖之教诲,下启子孙之化育,家教族规赫然,明清以来,文风绵延,亦耕亦读之家多矣,乡邻口碑甚佳。遇乱世,九倪抱成一团,同舟共济,共御外辱,前有小族有难,瓦窑相助,后有倪夏水难,九倪赈灾,此同族之谊屡见不鲜矣。
建国前一百年,战火频仍,我倪族血脉于乱世得以延续,实属不易。建国之后,在党的领导下,集体耕作,修建堤坝,分田上户,改善交通,建设新村,日新月异,紧跟时代步伐。
二十一世纪以来,城镇化浪潮来势汹汹,乡村面临空心化挑战,我路边鹅浪桥族盖竹渐成城中村,此亦我九倪之大变局也。
今九倪之后,多居于邓埠,多见面不知其亲,然道倪姓,则知五百年前为一家,必念及同族之谊,互帮互助,共谋发展。此亦历代先祖之厚望也。
在此暮春之际,应相元公之约,九倪齐聚,共谋修谱,实为我倪族之盛事也,冀借此契机,我族铭记先祖之宏愿,修身明理,发展经济,团结一心,共谋我族兴隆,以不辱我辈之使命也。
公元2022年四月二十三日五峰族三十六世孙大学生春来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