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新闻评论分析
新闻写作关于时事评论的指导
时事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体裁。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1、展开话题:说说你对这件事的观点。
2、分析这件事对社会、对人们、对自然等的影响 。
3、提出建议或希望。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
(2)按评论的解说型评论性质功用分类,有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
(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文章、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时事评论的写作: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需要文明回答的主要思想,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或网络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评论写得更好。
新闻时评作文
看长津湖,忆抗美援朝
刘沐阳
《长津湖》票房升至中国影史第二,超越《你好,李焕英》。《李焕英》发图祝贺:有国才有家。图片中贾玲一家人宁静和谐的氛围,与天空中战士前进的身影形成对比。如果没有国,哪里会有家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单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可有些战士,却永远地留在了朝鲜……黄继光的部队受到压制时,他突然迎着敌人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堵住了敌人的敌机枪口,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在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为切断美军逃跑路线,他拿起炸弹袋冲进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朝战场长津湖战役中,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的阵地上,保持着战斗的姿态,却已经被冻死,仿佛跃然而起的冰雕……
2020年7月2日报道,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等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在这场长达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战争中,战士们用自己的年轻的生命与热血,保障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最后的胜利,向他们致敬!
如何写好新闻评论
评论写作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形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但是种种差异中,我们仍然可以捕捉和梳理出稳定的规则和大致的认识框架。根据个人的体会,我从内容、品质、力量、语言、心态、风格、语境、思维和感染力等九个方面做一点粗浅的业务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评论写作应注意到以下方面:
一是评论和其他文章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是说理的文章,那么文章要呈现说理的部分。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必须有说理的内容,必须有超越叙事的东西,必须要有思考和论述,“述而不作”是评论的大忌,也是直到今天还在某些评论中出现的低级现象。
二是评论的品质主要在于立意。“命意之高下”决定了评论的品质的高下。评论作品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观点立意高,能够关注重大社会现象,或者关注表面上看似微小事件背后涉及的重大命题,然后就重大现象或命题发言,有高超的见解和不凡的境界。作为评论,如果观点本身失去了魅力,那么言语的艺术是不足道的。
三是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之美。评论的真正力量在于事实和逻辑。只有事实和逻辑构成的有机整体才能真正说服可以被说服的人。而事实是客观的,逻辑却需要写作者真正调动自己的主观创造力,强大的逻辑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给人一种理性之美。
四是语言的漂亮在于分寸、准确。当然其他因素在语言上的投射,都是语言的独特魅力。我所论述的一般意义上,评论语言与其他语言最大的不同,就是分寸和准确。当然,语言很好的分寸感,会为评论提供恰如其分的表达载体。好的想法或观点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好的表达上来。
五是有论辩心态,心中要有“假想敌”。评论写作当然会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是和叙述和抒情的文体不同,评论文章是要应敌的,应对不同的反诘和质疑的,所以应该有“假想敌”的存在,有“敌情”概念,也就是说评论是战斗的文体,所以就是要有战斗的姿态。
六是要有好的风格。当然风格各异,似乎谈不上什么是好的风格,但是风格有个适应的问题。比如色彩,本来说不上什么色彩更好看,但是一具体到特殊的场合,一种颜色的适应性就很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比如象征悲哀的黑色,象征高贵的紫色,象征纯洁的白色等等。具体到评论上说,评论文章的风格也应该以文章发表时机、场合、媒体、受众特点的不同为根据,从而形成什么是好的评论风格的稳定看法。比如,马克思曾经谈过无产阶级的风格,应该战斗的,是鲜明生动的,绝不吞吞吐吐的。从中国近代评论发展历程来看,梁启超、章太炎、邹韬奋都是非常著名的评论大家,但却各个不同。如梁启超的文章“汪洋恣肆,笔锋常带感情”,章太炎则国学深厚,文章大气但却好用生僻典故,邹韬奋文字简易晓畅,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三种皆为大家手笔,评论文章应该有风格,更应该有适应特定情况的风格,当然大家马上想到鲁迅的杂文风格,简直就是时代的传声筒,是为时代度身量做的。
七是语境的营造,与追求艺术审美的其他文章不同,评论文章走向清晰。语境的清晰与模糊,大约可以成为评论文章与非评论文章的分野。评论以清晰为特点,这是因为每一个准确的判断都适合一个非常具体的客体,而不能随意模糊客体的条件。准确的判断同时是建立在清晰的概念和清晰的逻辑思路上的。没有一系列清晰构成的特殊语境,那么最终的判断只能是胡言乱语。任何不应该出现的模糊都会伤害文章的说服能力,伤害评论的品质。
八是思维的特点。评论的思维是一个走向聚合的思维,当然要从发散走向聚合。我们论述的对象总是千差万别,我们要从种种不同中看到他们的共同点来,加以思维的聚合,分析共同的东西,我们的评论就应运而生了。从发散走向聚合,让我们的评论具有理论上强大的解释能力,因为文章是建立上广泛的观察和大量的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最终的聚合又为我们提供了真理的内核,为迷失在生活森林中的人们走出来指明一个方向。
九是评论的感染力。这是一个当然的想象,就是诉诸情感。在评论中如果可以看到人的命运体验、情感历程和喜乐悲伤等等,都会很好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立足于理性说服的评论以更好的情感支撑。中国俗话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确实是说服宝典啊。
综上所述,我提出的就是写作评论的一个整体思考框架,从这个框架来思考和分析具体问题或现象,能够为评论提供一个丰满的、多角度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写作者理解评论文体的本质特点,把握从主题、语言到分析框架等一系列的要素,为提高评论写作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新闻评论怎么写
三一文库/实用范文/素材及写作指导〔新闻评论怎么写〕如何写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指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应遵循如下特点:
(1)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纵观上述特点,新闻评论其实是一篇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的议论文,应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说服力,语言的运用及论据的引用对新闻评论的独特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基础往往能够面向广大群众,令广大群众喜爱。
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既反映作者认识问题、把握新闻的能力,也反映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有效率地表达观点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也应该是现代公民素质的一部分。
新闻评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于新闻报道。它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因为人们不仅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本身,也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评论表达作者特定的认识——对具体新闻事件的认识。
新闻评论的写作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
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
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
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
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新闻评论的标题
新闻评论的标题与新闻报道的标题,同样都很重要,但要注意两者标题的区别。新闻标题侧重于对内容的提要,而评论标题侧重于对主题的概括。新闻报道事实,标题要简要地突出内容,而评论是发表意见,阐明道理,标题要概括地表明立场、观点、态度和主张。评论的标题犹如人的眼睛,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评论的论题范围和中心论点的概括。有人说,有了一个好的标题,评论也就写好了一半,这话虽有点夸张,但说明了评论标题的重要性。
评论标题的职能,或体现中心论点,或规定论题的范围,或表明作者的倾向、意见和态度,或旨在引人阅读,发人深思。
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是:具体、鲜明、精当、引人。
新闻评论的结构
新闻评论的结构是指通过谋篇布局揭示主题、展开论证的内容组合,主要包括评论的开头、主体和结尾等。
首先,评论的结构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或矛盾内部的本质联系,对内容的组织安排要具有内在逻辑性。这是结构安排的根本性原则和要求。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以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为基础,文章的结构形式必须反映客观事物内部联系的规律性。评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所以必须根据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来确定结构的方式。一篇评论如何开头,先出什么观点,后出什么观点,先用什么材料,后用什么材料,中间如何过渡承接,段落层次如何安排,最后如何收尾,各个部分之间都要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新闻评论要以理服
人,要加强评论的逻辑力量,当然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提出正确的思想和观点,同时还必须通过恰当地说理论述的方法和合乎逻辑的结构方式,才能把正确的思想和观点传达给广大受众。
其次,评论结构的安排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评论文章的论点是全文的中心。有时候一篇文章只有一个论点,那么材料运用和结构安排都全力地为中心论点服务。有些议论文章有好几个分论点,但这些分论点都应该是服从于一个中心论点的。文章的结构安排都必须突出和集中地为论述中心论点服务。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枝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涂于同归,负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梦丝之乱。”尽管材料丰富,内容繁多,分论点不少,线索有几多,但“整枝者依源,理枝者循干”,务必抓住中心思想并且紧密围绕中心线索确定文章内容的主次评略、先后次序及其相互联系,从而做到纲举目张,条理井然。从新闻评论的特点考虑,为了更好地表达和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结构安排时除了要反映出所要论述的问题内在的逻辑联系外,还要从读者的情况出发,适应读者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因此,要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出发,根据不同的读者(听众、观众)群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安排评论结构也是要注意的。
其三,结构还应做到:完整、严谨、匀称、有独特风格。
古人说:“文无定法”。文章的结构布局,当然也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格式。但是就一般新闻评论的布局来说,也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在结构形式上的完整、严谨、匀称,应该是一篇文章起码的要求。
所谓完整,是指文章的中心线索要连贯,有过渡有照应,有头有尾,不要顾此失彼、残缺不全,指的是文章结构的整体性。它不但要求文章不能有主干不全、结构残缺的毛病,使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更要求文章首尾圆合,有一股文气贯注于全体,使文章脉络相承,神意相通。
所谓严谨,是指结构的精细严密,无懈可击。文章的层次、段落的划分和安排要有内在的逻辑性,各个部分之间、各个环节联系紧凑,顺理成章,自然和谐,既不颠三倒四、前后脱节,也没有顾此失彼、漏洞百出。
匀称,则是指层次、段落的大小不能过分悬殊,主次详略得当,各个部分之间的搭配比较得体。
新闻评论李舒
第1章新闻评论及其体裁特征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体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
新闻性: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直接的针对性。
政论性:以说理为主要手段明确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问题
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导向功能、监督功能。
第2章新闻评论的文体发展
新闻评论的发展:新闻评论的语体化、发展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载体的多样化、评论对象的多样化、作者来源的多样化、立场观点的多样化)
第3章新闻评论的要素与结构
1、论点
总论点、分论点
论点的要求:正确、鲜明、中肯、新颖、隽永
2、论据
理论性论据、事实性论据
论据的选择:证明观点的材料、选取有一定的知晓度并易于被受众理解的材料
对于理论性论据,真理性、理解准确、尊重原意,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
对事实性论据,要求真实无误,不能对事实进行想象或生编乱造。
3、论证
证实和证伪,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
具体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反证法、假设法、归谬法
4、结构
评论的结构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或矛盾内在联系
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
要从读者的需求出发,适应读者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
常见结构类型:并列结构、对照结构、层进结构、总分结构
第4章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常见的评论名目:社论、本台评论;专论;评论员文章;代论和来论;编辑部文章;时评、短评与专栏评论;述评;编者按
立论性评论
正面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评论类型。一为论,二为辩。
写作要点:1、坚持因事倡导、因时倡导
2、突出说理重点
3、适当运用驳论
驳论性评论
以违背当代社会发展主流、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和观念为批驳对象,通过批评、反驳、揭露、辨别是非,澄清认识,进而确立起自己的主张的评论文章。
写作要点:1、选准靶子、瞄准靶心
2、触及实质,注意分寸
3、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4、选好途径,讲究方法
5、破中有立,立为归依
释论性评论
以重大事件、思想理论或方针政策为论述对象,以阐释、说明为主要论说手段,以帮助人们解惑释疑、正确认识和对待有关事务为论说目标的评论类型。
写作要点:1、注重时效性的时间侧面
2、恰当表现释论对象与客观实际、历史背景的联系
3、鲜明的表达观点
4、充分发挥事实和知识的认识作用
第5章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
评论价值的判断:重要性筛选、必要性筛选(受众考虑)、可能性和可行性筛选。
选题的两个侧面:评论对象的范围大于论述范围,评论对象的范围小于论述范围、评论对象的范围与论述范围大致相当。
选题的来源
上面的精神:国际国内的宏观形势、中心工作、宣传任务、
下面的情况:社会生活、新闻报道、舆论动向。
选题的原则:求真、务新、上下一致
立论的形成:中心思想和基调
解决认识深度、确定分析角度、控制立论高度、
选题与立论的关系:选题趋同、立论互异
广播电视评论选题的特殊性
1、长于小、短于大
2、长于广、短与专
3、长于动态分析,短于全面阐述
立论的特殊性:
1、焦点尽可能集中些
2、角度更加讲究些
3、调子适当节制些
第6章广播评论
广播评论个性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广播媒介、广播听众、新闻评论体裁
个性发展途径:适应听众的广泛性、正视内容的选择性、探索形式的特殊性
广播口播评论的特点:短小精悍、深入浅出、易播适听
广播口播评论的制作要点:
省意式表达、为听众理解抽象内容创造条件、类交流式说理(谈话双方平等地位、语言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准确性、鲜明性、深入浅出,做好论述语言的声音转化工作)
广播谈话评论:专访式评论、座谈式评论
制作要点:明晰角色关系、理清谈话线索、拓展谈话空间
广播音响评论
类别:实况音响、访谈音响、模拟音响
音响的作用:由头、事实论据、说理论据、增强感染力
制作要点:发挥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音响使用要扬长避短、处理好论述语言与音响的关系
第7章电视评论
电视评论的内涵:是新闻评论、电视媒体的新闻评论、面向广大观众的新闻评论、涵盖多种表现形式。
电视媒介传播特点对电视评论的影响为:双符号的运用、双通道的运用,双线传播的运用。
电视评论的符号系统:画面、屏幕文字、同期声、解说词。
电视口播评论制作要点:1、观点鲜明、题中见意
2、说理精要,不做铺陈
3、语言晓畅,为播而写
4、多种符号,协调合成
电视谈话评论特点:时效性强、观点多元呈现、交互式表达
电视谈话评论的制作要点:
1、处理好时效性与评论准确性的矛盾
2、处理好说理有序性与发言无序性的矛盾
3、处理好观点多元与社会主流思想之间的矛盾
4、处理好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的矛盾
电视图像评论的特点: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双线互补、
制作要点:1、各种符号相互配合,按照视听结合的要求撰写解说词、恰当选择、运用画面、
2、发挥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
3、坚持双线互补的结构原则
第8章网络评论
网络评论的传播特征:传播渠道的开放性、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反馈的即时性
网络评论评论的特点:题材广泛、行文不拘一格、超文本表达
网络评论写作的特殊性:对事实的准确性要给予格外关照、在寻求理趣上下点功夫、重视技术提供的可能性
论坛信息流动过程的主要功能:提供信息和新闻线索,提供评论的选题;汇聚社会舆情;交换意见、影响社会舆论。
网络评论与社会舆论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网络评论与社会舆论互动的新变化
1、反映舆论相对多元
2、影响舆论的过程缩短
3、引导舆论难度加大
网络评论影响社会舆论的原则
树立现代评论观念
增强社会责任感
讲究实际效果
网络评论引导舆论的路径
1、转化浅舆论
2、整合显舆论
3、运用合力形成主流舆论
新闻评论范文
时事评论背景: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如今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时事评论观点: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国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
“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一位观众的感触,引来许多人同声感慨。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如何对抗命途多舛。65岁农民王海军,一边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果有人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生活的平凡,挡不住内心里对诗意远方的向往。而古典诗词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他们平静的力量。诗心是个人的,而诗意是共同的,诗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正像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
有人疑问,古诗文默写在高考语文中占比不多,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背?以“应试心态”对待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划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学生如此回应:“背诵的许多内容已经忘记,但在诵读经典时,心灵受到的触动、激发的思考和从中汲取的养分,将受益终身”。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的容纳胸怀,也要激发返本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说到底,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怀着自信从容前行。
新闻评论
转发 人民日报评论员一开始就要抓紧学习 人民日报评论员:一开始就要抓紧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列评论之十九2009年03月24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让党员干部受教育,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基本要求。
目前,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已经启动,应当从一开始就把学习摆在首位,并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要任务是学习。
学习是把活动引向深入的前提,也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
要使科学发展观在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中扎下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牢固理念,重要途径要靠学习。
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行动的重要职责,是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力量。
学习的深度决定认识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广泛普及和深入贯彻。
实际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存在偏差,理解不够透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够强,根本原因是学习不够。
只有从一开始就抓紧学习,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才能真正搞清楚、弄明白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
也只有把学习搞好了,实践才有基础,行动才会自觉,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学习首先是读书。
要结合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以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县处级以上干部还要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
要坚持原原本本学原著。
对重点篇目,要精研细读、反复钻研,做到全面理解、融会贯通。
学习理论,还要靠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知识变成力量的途径。
只有紧密联系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的实践、本地本单位的具体实际和本人的工作思想实际,带着问题用心思考,才能头脑明澈,豁然开朗,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成,不断把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转化为指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
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党员干部大多工作具体、事务繁多,既要注意干中学、学中干,又要防止以干代学、干而不学。
学习抓得紧不紧,领导干部是关键。
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骨干力量,要充分认识自身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肩负的重大责任,坚持率先垂范,带头先学一步、学深一些。
要采取分散自学、集中研讨、中心组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钻研,努力掌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推动科学发展。
要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少一些交际应酬,多一些看书学习。
只要我们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子学习的热情和韧劲,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坚持深入学、系统学、持久学,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就一定能提升理论学习的新境界,取得科学发展的新成效,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新闻评论
自主性。
新闻界自主选择报道或者揭露目标,自主进行调查活动。
不是依赖当局发表的材料写报道,而是记者亲自进行调查,逼近真相。
也不是像独家新闻那样只依靠单个的材料,而是通过彻底的调查采访,揭示事件的整体的情况。
2。
新闻性。
目标的选择是当前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3.科学性。
它的威力与魅力建立在扎扎实实、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上。
4,费时、费力、篇幅长、分量重的深度报道。
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编辑本段]新闻报道的格式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
一种是源于美国新闻界的“倒金字塔”式,这种格式由于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 首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
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
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
另一种是一个中外结合体——新华体。
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 首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
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消息报道的格式。
标题对于新闻报道很重要,甚至都出现了一个标题就是一条报道的情况。
因而,标题要提炼新闻事件的“精华”,把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出来,同时要简洁。
如果需要可以在主标题前加上引题,在其后加上副题。
如果要写作比较长篇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就要注意在文中按照事件叙述明晰的需要,适当加一些小的标题,以概括一个部分的内容,便于受众阅读(针对印刷媒体而言)。
补充一点,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DEE)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比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
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①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 1、故事化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
“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
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
“华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2、人文关怀。
“华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
任何一则报道,总要涉及和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
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
人和人的生活对读者来说,具有最高的心理上的接近性。
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与感情,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兴趣。
3、贴近性。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是指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
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阅读的愿望也就越大。
2017年作文指导:“时事评论”概述及范文评析
“时评”要讲究“四性”:时效性、针对性、说理性、思想性。“时效性”即及时发表意见,“趁热打铁”,不当马后炮。“针对性”即要有鲜明的观点立场,要联系当前实际,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切中要害,有的放矢。“说理性”即要有根有据,以理服人。“思想性”即要体现评论者的思想深度,体现指导性的意义。
“时评”主要是“就事论事”,但有的时评说理深入,做到“就事论理”“依事生理”,因此有人把时评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向材料以外作过多的挖掘和延伸。“就事论理”指对所评之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普遍规律或阐明一个更具普遍性道理。
“时评”类命题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时评”类命题可以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行文。
㈡时评与“传统给材料作文”的同异
“就事论事”的时评写作与传统“给材料作文”的写作有很多不同,不能完全套用“十步法”。“就事论理”的时评写作与传统“给材料作文”的写作近似,可以借用“十步法”。
1、“就事论理”的时评可按“引提联议结”五步立意行文。与传统的“给材料作文”一样,时评必须在序论中“引用材料”,并针对材料(时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文中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在论证过程中,“就事论理”的时评可以“联”和“议”:可以挖掘“材料”以外的内容,可以有所外延,比如引用名人名言等道理论据,或引用事实论据作为支撑。但总体上不能离开“时事”,挖掘、外延是为了更好地评论时事。无论是“就事论事”还是“就事论理”,时评在分析、评论之后都会作出结论,或重申自己的观点。很多时评在结论时与传统立论文一样“提出主张”,以起到解决问题的指导作用。
2、很多时候,传统的“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敲门砖”,只是作为立论的依据—只是用来提炼论点,论点提出后,在论证的过程中可以把“材料”“丢在一边”不再提及,但“就事论事”却不能丢开“材料”,因为“材料”就是它要评论的对象,必须在行文中处处紧扣材料,针对材料,否则就会跑偏。
3、因为命题所给的材料(时事)就是评论的对象,文章的论点就是对时事的看法,所以时评提炼论点的难度不大,而且不容易偏离题意。传统“给材料作文”往往更重视立意的高度,要利用材料提炼出一个高新的论点,因而容易“拔发离地”,致使偏离题意。而且,时评在行文中需要紧扣材料“就事论事”,所以不容易在论证中跑离,而传统“给材料作文”多数是“丢开材料”论证,所以容易出现不能证明论点的情况。
4、传统“给材料作文”利用“材料题”中的“材料”提炼出论点之后,可以海阔天空地从古今中外的材料中选择能够证明论点的论据,不容易出现“无米下锅”的情况,而“就事论事”的时评却受到很大限制,它必须与“材料”寸步不离,常常会“无话可说”。
㈢“就事论理”的范文评析
范文:扶持不是国产动漫的出路
(题目就是作者的观点)
作文材料:鉴于日本等进口的动画片充斥国内市场,打压了国产动画片的生存空间,国家广电局下达文件禁止在黄金时间播送外国动画,并制订系列措拖大力扶持国产的动漫产业。但几年过去,电视屏幕上让观众喜欢的国产动画片并不多,因此引发各种议论。你怎样看待这些问题?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几年前,广电局曾一纸令下,对国外动画叫停:“禁止在黄金时间播送外国动画。”我还心生喜悦,这下国产动画的春天总算要来了。可过了几个春天,我们的电视屏幕上总还只是“喜羊羊”或者“猪猪侠”,真让人哀叹:国产动画怎么就不能成个人样呢?(象传统议论文一样引用材料)
照理说,国家近几年花在国产动画的力气,不可谓不大,宣传调子不可谓不高,政策扶持力度不可谓不足……许多动画公司也铆足了劲,要大干一场,可是,怎么还落得这种状况?我看,根源在 “扶持”二字上。扶持不是国产动漫的出路。(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念“扶持”,就不由得让人想到那位扶不起的阿斗。扶持者可非平庸之辈,那是诸葛孔明呐,可是,最终怎样?所以,扶持有无效果,并不取决于扶持者,而要看被扶持者是哪样人物。再说,只要禁了那舶来品,本土货自然可以畅销,这种想法本身就未免太天真。自己的实力不够,就索性关起门来自己玩,不敢与世界竞争,叫停的不仅是国外动画,也把创作者的脑筋也叫停了。所以,放开手脚,以开放姿态来应对外国动画的挑战,在竞争中积极提升国产动画的水平,这远比强迫人们看只有动物在平移的作品要有效得多。(“联”和“议”:以孔明扶阿斗的事实作为论据,但分析议论都在国产动画的出路的范围之内)。
而且,不能一边扶持一边扼杀。中国动漫人才实际上并不缺乏。许多被叫停的外国优秀动画,幕后的加工者都有中国人,比如《狮子王》;国内也有许多画技与叙事能力一流的画手,比如夏达。可为什么中国动漫还是发展缓慢呢?“政策的扼杀”就是又一大原因。明明是“扶持”,怎么又成了“扼杀”呢?我们“扶持”的只有那所谓的“适合小朋友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而大多优秀作品却因不符合某些人的品味而被各种理由终结。不知怎地,人们心中就有“动画是只有小朋友看的”这种错误观念。于是我们的电视上就只有会说话的羊狼猪猫来来回回的平移,上演一次又一次的与社会脱节的童话故事。那些适宜青年、中年乃至老人看的优秀作品只能因“儿童不宜”而被拒之门外。(“联”和“议”:以《狮子王》的加工者、夏达为论据,但分析议论继续在国产动画的出路的范围内。)
扶持的“功利性”也使“扶持”发挥不出真正的作用。急功近利者,都是有近视的毛病。毕竟还是与文化和艺术沾边的事,只知赚钱,而赚钱的方式就少了艺术和美感,其结果只能是像纸币一样直接。众所周知,日本人靠动漫赚了不少钱,可大部分日本漫画家在创作时首先想到的还是漫画本身。前日本首相麻生太郎甚至还提出过动漫外交,也许他也有要赚钱的想法,但更多的是因为这个萝莉控怪叔叔想向世人推广他最爱的《蔷薇少女》罢了,这是一种单纯的热爱。漫画本身是包含着爱与梦想这个内涵的,国家若能基于这个出发点来推广国产动漫,会比只为了盈利而制造出无数粗制滥造的不成人样的作品要好。(“联”和“议”:以日本动漫、麻生太郎为论据,继续就国产动画的出路问题分析论证。)
其实,患这种急功近利毛病的不仅动漫产业,国内许多文化产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文化产业,是产业,更是文化,用发展文化的观念来管理,还可能让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此段由国产动漫问题“外延”—上升到文化产业问题,但很快收笔。外延是为了证明“功利扶持”的危害性。)
国产动漫的成长,如同种一棵树,不要放在漫室里,也不要刚种苗就想摘果,要让它风吹雨打,要先培土植根,这样才能枝繁叶茂。有此用心,中国动画才能看到成人样的角色,有动人心的故事。
如何评析一篇新闻评论
考研专业课新闻学复习之评析新闻评论作品
2009年11月04日15:05来源:人民网教育
评析新闻评论作品就是评论之评论,是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功。
学习评析新闻评论作品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推荐作品(或者批评作品),总结他人的成功经验(或者教训),提高鉴别能力,以推动新闻评论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扩大视野,充实自己,增强鉴赏和评析的实际能力,锻炼科学研究的基本功,提高新闻评论写作的水平。
分析作品首先从物色并确定评析对象人手,也就是选好适当的作品。作品理应具有一定的写作特点,具有可析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分析这篇评论作品对实践能否起借鉴的作用。
评论作品确定以后,就进人了阅读作品的阶段(当然对考生来说,作品——评析对象在考题中已被确定,就不必自己去物色并确定了)。认真阅读是理解和分析的前提。对评析的作品要多读几遍。看第一遍印象总是比较模糊、零散,而当读第二、三遍时,认识才能逐步明确、深化和系统化,才能加深自己的理解。
阅读时,考虑到不同文体、不同表述方式和不同类型的评论作品的不同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全面的是非优劣的权衡:
——选题立论是否符合客观形势、社会实际和中心工作的需要,是否有的放矢,是否抓住了关键性矛盾或切中了时弊;
——对解决有关社会矛盾或人们的思想疑虑,是否有独到新颖的见解、角度和论据;
——文章的标题是否精当、吸引人;
——在说理论述方面有什么特点和经验,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是否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使人人耳人脑;
——结构、语言和辞章文采方面有没有明显的特点或创新,文字是否生动、通畅。
只有在对上述五方面进行全面权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分析并概括出主要特点,从而进行具体评析。
评析新闻评论作品的方式很多,基本的有以下几类:重点评析、比较评析和专题评析。在进行考试时,一般采用重点评析的方式。所以,下面着重讲讲重点评析方式。
所谓重点评析,指的是就一篇作品从以上所述的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权衡,特别是在对选题立论、说理论述和辞章文采三个方面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并概括出主要特点进行评述和分析。至于评析的做法和范围,可以从几个方面,或侧重其中一个方面兼顾其他方面,或概括出一个新的特点从几个方面串起来进行评析。
写作评析稿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是在全面权衡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评析。
全面权衡包括选题立论、标题、说理论述和辞章文采诸方面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考察;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互相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和分析;一分为二地进行实事求是的权衡和评价,以防止绝对化和片面性。
在全面权衡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评析。包括确定作品的优缺点,确定作品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同时,
要力求全面与重点的结合,在全面权衡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在突出重点时力求兼顾全面。
二是有分析,有概括。
作为分析文章自然贵在分析。不过,作为好的分析文章,理应在分析说理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抽象和概括。惟有这样才能去粗取精,由此及彼,虚实结合,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由现象深人到本质,使零星的见解条理化,使个别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从而产生中肯而又独到的见解。
三是注重评析的规范性。
在写作评析稿时,以往有不少考卷不合规范。有的不作具体分析,而以作品的内容大意加断语或表态来代替分析;有的缺标题∫有的用书上的观点生硬套在作品头上,观点和材料缺乏有机联系;有的采用简答题的方式作答,未能形成文章的样式,等等,因此,势必影响了答卷的成绩。
作为规范的文字,理应体现以下几条要求:
第一,概念、术语和判断要准确,符合科学性。
第二,要拟个标题,标题要包括主题和副题,力求准确并突出重点,醒目并吸引人。
第三,要形成文章的样式。正确的格式应当有标题饣有行文,有分段,有开头和结尾,字数以800字左右为宜,文字以朴实、平易、中肯为好。
第四,分析要具体,不要笼统;要言之有理,不要泛泛而谈;要实事求是,不要简单片面;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努力做到充分肯定优点与适当指出不足相结合。在肯定优点时不宜随意吹捧,在指出不足时也不要简单武断,尽量采取商讨的方式,必要时积极提出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