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民间故事文案
民间故事
一、牛郎织女: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
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
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二、孟姜女: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孟姜女与万喜良成亲后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成天哭啊,盼了一年,不光人没有盼到,信儿也没有盼来。于是孟姜女亲自去长城寻找丈夫。千辛万苦来到长城后却得到丈夫已累死埋到长城里的消息。孟姜女于是手拍着长城,失声痛哭起来。只哭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风悲号,海水扬波。忽然“哗啦啦”一声巨响,长城像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孟姜女终于找到了丈夫的尸骨。
三、白蛇传:
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等地。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与小青化为人形欲报恩,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下一世,全家一起升天。
四、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
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
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
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点击展开全文#art_sho;z-index:900;botto;;padding:0;%;height:50px;border-botto solid #f9f9f9;background-i-gradient(hsla(0,0%,100%,0),#f9f9f9);color:#1c6bcc;text-align:center;line-height:170px}#art_sho{position:relative;font-size:14px}#art_sho,#art_sho{position:absolute;top:-20px;left:50%;display:inline-block;-left:-4px;;height:8px;border-botto solid #1c6bcc;border-left:1px solid #1c6bcc;content:' ';transfor(-45deg)}#art_sho{top:-15px}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
一、媒神之祖
女娲是被中国民间广泛而长久崇拜的一位女性神,她被看成是创世神和始祖神。传说女娲能化生万物,她的最伟大的业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抟土造人。
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到了初七,开始以黄土和水造人。考虑到人要代代相继,善衍不绝,于是创建了婚姻制度,促使男子与女子结合以生儿育女,于是女娲就成了第一个媒人,被后世尊奉为媒神,又称“高禖”,这在本书第二章已述及。人们祭祀这位婚姻之神典礼十分隆重,修了女娲娘娘庙或高禖庙,用太牢(猪、牛、羊三牲齐备)这一最高礼节来祭祀她。这些庙至今在山东洛宁、山西河津、江西雩都等地区还有保留。女娲之神的出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婚姻以妇女为中心,女族长掌握着全族的婚姻大事。
二、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首(中国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歌颂男女真诚的爱情的)。牛郎与织女最初源于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与人格化。中国有不少神的传说都是源于此,如二十八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魁星、南极老人星等。
牛郎星即牛宿,又叫牵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织女星又叫天孙,在银河西,和银河东的牵牛星相对。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玉帝察觉此事,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此事感动了玉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 “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三、月神
月神,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之一。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有此事。
此后,月神就较普遍地为民间供奉。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月神祈求团圆。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就写过一出《拜月亭》。《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虔诚地对月神倾诉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怀。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续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对痴男怨女郑玉卿和银瓶私尝禁果后,推开窗户,双双跪倒,对着月
闷来时独自在月光下,想我亲亲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萨,你与我鉴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风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动,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寻求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永结同心。
四、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是我国神话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神,又称“月老”。据沈三白《浮生六记》说:“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开非烟非雾中。”我国不少地方有月老祠,如杭州西湖孤山下的白云庵中有个月老殿,殿的两旁悬挂着一副对联,脍炙人口,对联云:
这就是千百年来许多人供奉月老的原因。历史上记载月老最有名的是唐人李复言《续幽怪录》关于韦固娶妻的故事(本书第五章第七节曾经述及)。这个故事流传极广,明人刘兑还编了一出《月下老定世间配偶》的杂剧,即演此事。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妈对黛玉、宝钗说了以下这段话:
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究有机会作了夫妇。……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对以上这种说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许多青年男女都是相信的。月下老人给他们以美好的憧憬;同时,其中包含的宿命论的思想也使一些不幸婚姻的当事人只能默默忍受。
至于拴红线,后来成为一种婚礼仪式,唐代就有记载。到了宋代逐渐演化为 “牵红巾”,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嫁娶》中有详细记载。到了清代,又变成在婚礼中扯起红帛或红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这种拴红线、牵红巾或红布的风俗,至今在有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还能见到。
茂名经典的民间故事
传说水东旅游区童子湾,有块“一帆风顺”石,只是你面对着它,诚心祈祷,默念三句“一帆风顺”,就会万事如意,逢凶化吉,求财的如意,求官的如愿。这里面有一段美丽的民间故事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梁老大的人,带领十多户人家,在这里捕鱼为活。梁老大勤劳勇敢,公心直道,大伙都服从指挥,因而日子过得顺顺畅畅。
一日,来了一群海妖,个个生得手短肚大,眼突嘴阔,穿着满身疙瘩的甲胄,一见就令人生畏。为首的高声喝道:“你们听着,此处乃我大王领海,限你们在每年八月十五前要送来一对童子童女,保你平安无事,如若不然,船出帆翻,有去无回。”说完乘船而去。
这声炸雷,把一村老幼炸开了锅,有怒发冲冠摩拳擦掌的,有惊恐万状瑟缩一团的。梁老大叫了几个人商量一阵,当即宣布:“大伙勿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祖祖辈辈在这打鱼,难道被他吓倒不成?如今兵分两路:老人、妇女、孩童,一律外出探亲;青年壮汉,立即磨利鱼叉,准备上阵。各家各户现存大粪污物,一律不准挑去淋菜,留家备用”。众人听后,二话不说,纷纷投入行动。待一切准备停当,梁老大带领青年出海,每户留下一人守家。
梁老大一班人正待下网,妖船霎时驶到面前,责问可有准备好了童子童女,梁老大答道:“准备好了,未知是否合意,请大王上岸挑选。”海妖信以为真,跟随到村内。三声统响,屋内准备的粪便污物一齐泼出,鱼叉飞舞,那些妖兵招架不住,四处逃窜。梁老大早就布置水手埋伏海边,当大群妖兵上岸之际,暗地往妖船淋上桐油,扔去松光,霎时火光冲天。那些歹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哭爹叫娘,死伤无数。梁家村大获全胜,杀猪宰羊,士气大壮。
不觉又过了一个多月,各家各户陆陆续续把老人孩子都接了回来,大众好不快活。梁老大一面教育大家不能放松警惕作临战准备,一面指挥大伙回复生产,带领人马出海捕鱼。是日风平浪静,丽日当空,鱼丰网沉,不一阵时光就满仓了。他们正打点归航,突然刮来一股狂风,天上降下乌云,海底飞起一条水柱,一条妖船已驶到面前,众人大惊。妖王出阵,他挥着一把大刀,嗡声嗡气骂开了:梁老大,上次被你骗得好惨呀!这笔帐你怎算?梁老大说:“我们祖祖辈辈在这打鱼,与你何干,居然要吃我后代,断我香火,我恨不得将你拆骨煎皮!”说完一鱼叉已飞到妖王胸前。妖王身一缩头一仰,鱼叉擦去了它鼻子一片肉,痛得它嗷嗷直叫,喷出一团团黑烟。原来这个妖王乃是千年蟾蜍精。蟾蜍喷毒气,是它与生俱来的本性,而千年修炼的妖怪,这毒就非同一般了。且说这团团浓烟,直袭海面各船,除梁老大和他的船安然无恙之外,其余船只,一律桅杆折断,蓬帆扯碎,渔人咳嗽不止,纷纷倒地。妖王哈哈大笑,妖兵妖将扑将过来,直刺梁老大。说来也怪,梁老大却刀枪不能入,毒烟不能近,周围就象有一道金光罩着一样。梁老大又何来三头六臂呢?其中又有一段缘由……
还在梁老大七岁的时候,他未能出海,却自个人在海边练就一身使用鱼叉的硬本领,能在三丈之内,叉叉中金钱。那天,他在海边练叉,突然,海面一条大鳄正追逐一条小蟒,眼看大鳄张着血盆大嘴,正向小蟒扑来的时候,梁老大鱼叉飞出,正中大鳄上唇,大鳄鲜血染红了海边,慌忙逃走,小蟒得救了。当天晚上,梁老大睡了个梦,梦见海龙王带着龙子随从来到他的面前,作了个偮,道:“多谢恩公,要不是恩公赶走恶鳄,我儿作了它腹中之鬼了。本王无以为报,就送你一粒驱邪万能珠,愿你随身带着,任何妖魔鬼怪也奈何不得你了。记住,好好收藏啊!”梁老大从梦中醒来,果真有一颗明珠放在床前。从此,这珠他就随时带在身上。千年蟾蜍精奈何他不得,正是有此宝物护身的缘故。
却说蟾蜍精近不得身,梁老大叫醒船中青年,将缆拴在他的船上,把几条船拖回岸边,蟾蜍精哪肯干休,一直尾随赶到岸边,向村中人群喷毒气。形势危急万分,人们正在慌乱之际,突然妖船船头起火,蟾蜍精不得不回身救火。当它赶到船边竟发现一童子仍提着油桶往船尾泼去。它看得真切,怒气冲天,鼓大肚子,运足气力,准备将毒气喷到童子身上。这童子是谁?他就是梁老大最疼爱的七岁孙儿小昌。梁老大见状,这还了得?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大声疾呼:“小昌!小昌!赶快接住宝珠!”喊着就将万能宝珠扔去,小昌顺利接住。驱邪万能珠有奇功,毒烟再大,也近不了身。蟾蜍精怒不可遏,转过头来,将全身之毒发泄在老人家身上。可怜梁老大当场倒地,全身发紫,奄奄一息。小昌扑了过来喊:“爷爷!爷爷!”叫个不停。老人家睁开了眼,柔情万般摸着小昌的头说:“爷爷不行了。记住,生在世上就要为大伙出力。如今全村遭劫,你得全心求拜观世音菩萨,她会救苦救难的。”说完,用尽生平气力把鱼叉往蟾蜍精扔去。正在得意的蟾蜍精没料到这一手,鱼叉不偏不倚正中了它的大腿。妖精哭爹叫娘,拖着腿逃之夭夭了……
浩劫一场,无边苦难。爷爷死了,全村的人也都倒了,剩下的小昌哭成个泪人儿。怎么办?他没忘记爷爷的嘱咐,赶忙备办三牲,在海边焚香求拜大慈大悲的观音娘娘。一连七七四十九天,夜露天寒,土地为他生起篝火;肚饥难忍,海鸟为他含水滴进口腔。观音感其诚,降下凡间,问道:“童子,你有何难处,要在此求我?”小昌泣不成声,指着村里道:“菩萨救救我爷爷和一村人姓名吧!”观音娘娘点了一下瓶中净水一弹,全村的人苏醒了。她说:“你爷爷一生专为人做好事,积德无量,上天授封他为梁王大帝,就不还阳了,你们也可放心了。”小昌牢牢记住爷爷教诲:活在世上就要为大伙出力。他谢过娘娘,又说:“祈求观音娘娘为大伙除妖,出海能一帆风顺。”观音娘娘说:“好吧!就给你们一帆风顺。”拂尘一招,上苍降落一块风帆。她想了想又说:“你要除那蟾蜍精,倒也不难,就得看你肯不肯为此牺牲了。”小昌连叩首:“即使粉身碎骨,小童也愿意。”“蟾蜍精中你爷爷一叉,已是苟延残喘了。”娘娘指着前方,“它就在这山下海边,你若肯永远坐在它背上,它就永远不得翻身。不过,你自己也得化成岩石。”小昌拜过观音娘娘,又拜过相亲,说:“但愿天下人一帆风顺,有求皆应。”说完就到山下海边找到了蟾蜍精,一屁股坐了上去……
自此,山上海边出现了一块“童子拜观音”的巨石。为纪念梁老大,村人就建起了“梁王大帝庙”,天降海边那块“一帆风顺” 石前,来人如鲫,天天有人祈祷。
一帆风顺的故事,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国民间故事
一、朱元璋微服私访
话说那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和刘伯温二人到民间微服私访。
君臣二人东游西逛不觉来到徽州府歙县地带,忽听后面锣鼓喧天,人声噪杂。
二人忍不住回头看,但见大道上一群穿红着绿的人拥着一顶漂亮华丽的轿子敲锣打鼓而来,二人知道这是民间迎亲的队伍。
刘伯温不是等闲之辈,他晓阴阳,知天文地理。他的足智多谋比得上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先生。
他掐指一算,不由暗惊道:不好,今日乃七煞忌日,这户人家娶亲为何用此忌日
君臣二人停住脚步候在路旁。
不一会迎亲队伍来到眼前停下。
朱元璋见了花花绿绿的民间小轿感到新奇,伸出双手在轿顶上来回摸了摸道:“这位姑娘好福气,居然坐上如此小巧玲珑的轿子出嫁。”
刘伯温悄悄扯住迎亲队伍中的一老者问道:“敢问老丈,今天这婚嫁喜日是何人所择?”老者回道:“是大田庄钱老先生所择。” 刘伯温暗道:这钱老先生竟用忌日迎亲看来非等闲之辈。 君臣二人随着迎亲队伍望大道而去。
他们来到王庄时,只见男男女女都喜笑颜开跑向庄中祠堂。
刘军师忙扯住一汉子问道:“敢问老哥,贵庄今日因何一派喜气洋洋气象?”
汉子回道:“客官有所不知,我庄新建‘王氏之家’祠堂,定于今日吉时上梁,二位客官若有兴趣同去参加庆典如何?”
刘伯温一听又是吓了一跳:这宗祠上梁关系到整个庄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事,是庄里的头等大事,谁个大胆敢用七煞日上梁
于是又问道:“请问老哥,贵庄宗祠今日上梁之吉是何人所择?”
“定此吉日的是大田庄钱老先生。二位客官若无其他事,小民告辞了。”
那汉子边答边向祠堂奔去。
刘伯温一听暗道:又是钱老先生!
君臣二人一则闲逛无事,二来有心看看村民上梁景象,便也尾随着汉子进了新祠堂。
但只见“王氏之家”不仅宽敞明亮,而且雕梁画栋,做工甚是考究。不由得朱元璋快步登上后堂用双手抱了抱四根又圆又大的柏木堂柱。
喜得那刘伯温在天井边檐的长条青石上背着双手踱过来踱过去丈量着这祠堂的长和宽,计算着它的总面积呢。君臣二人着实新奇了一会,这才又向旁人打听道:“敢问老哥,那上梁吉时定在何时?”那人回道:“听我们族长吩咐说,上梁吉时要等到‘天空下雨,鲤鱼上树,头戴铁帽,木马骑人’时。”
刘军师听了暗笑道:这钱老头也真是的,书上只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时辰,何曾有如此怪时辰,再说世上只有鸟儿上树?人骑马儿,那鱼儿没有翅膀怎能飞上树?那木马是木头的,怎么会骑在人身上?分明是故弄玄虚,蒙骗人家。
他抬头看看天空,但只见晴空万里,不曾有半点即将下雨的兆头。
如此看来这钱老先生纵有千算万算,这一回可要失算现丑啦。
正当他洋洋得意时,哪料天空突然变脸,未及半个时辰,天空乌云密布,不一会就下起了豆大的雨点,紧接着倾盆大雨“哗哗哗”地下。
正在这时,只听祠堂门口参天的榧树上传来一个快乐的声音:“族长,时辰已到!”族长马上庄严地下令:“上梁!”顿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披红挂绿的正梁徐徐上升。
原来刚才下大雨前,有两个庄民正在村外庄稼地里拆收临时用来守候野猪保庄稼的茅棚,见天空下大雨,慌乱中一人双手抓住铁锅盖上头顶跑回村来,一人抓起木风车扛着往家跑,这就是所谓的“头戴铁帽、木马骑人”啦。
而更巧的是那“鲤鱼上树”呢。庄民王二卖了一条鲤鱼拎着回家来,快到村时遇上了下大雨,便忙不迭地将鲤鱼挂在路旁的银杏树的树枝上,自己站在树干旁躲雨。
这一切都被族长安排的在榧树上专侯怪时辰的小伙子看在眼里,他急忙大声禀报族长,族长便命令上梁。
君臣二人心中称奇,有心会会大田庄的钱老先生这位异人。
当晚君臣二人在族长家借宿,次日一早告别族长赶往大田庄去。
却说君臣二人紧走慢赶了半日来到村脚,见有户人家门口晒谷场上晒满了谷子,一男孩手持竹竿在一旁赶鸡。
刘伯温抬头见天空乌云密布,眼看大雨即将来临,不由着急招呼道:“小娃子,还不赶快收谷子!”
男孩听了朝内喊道:“爷爷,客人说天空就要下雨了,快出来收谷子吧。”
只听屋内喊道:“乖孩子,不妨事!今日有青龙精经过此地,天空不会下雨!”
君臣二人闻声大惊失色,断定这位老者就是闻名的能掐会算神通广大的钱老先生,逐向内喊道:“钱老先生,我们来拜访您了。”
这时从屋内走出一位虽头发花白但却红光满面,步伐矫健的老人。
他笑呵呵地道:“我早料到今日有贵客临门。”
刘伯温一听又是一惊问道:“晚辈有一事不明特来请教,敢问老先生因何用七煞忌日迎亲上梁,难道故意加害他人不成?”
钱老先生笑道:“有道是一物降一物,万物相生相克,况这凶杀吉利之日乃人所定。老朽本不敢定此吉日,但掐指一算,此日虽凶,但有青龙精缠轿、抱柱,还有文曲星踏基,大忌变大吉,故而敢定此日。”
刘伯温一听更觉惊奇,心中暗忖道:可不是吗
朱元璋乃天上星宿下凡,当今皇帝象征龙,民间有真龙天子之说。他昨日无意间摸了摸迎亲花轿,这就是青龙精缠轿。
他又在祠堂拥抱过堂柱,这就是青龙精抱柱。
而我这军师,人称文曲星下凡,昨日在祠堂内来回踏步,这不正应了文曲星踏基吗
到此时,刘伯温更加确信这钱老先生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若能请得此人和自己一同协助朱元璋治理天下,何愁天下不太平盛世。
想到此便将他二人的真实身份和盘托出,并恳请他出山。
谁料钱老先生听后把头摇得像个货郎鼓:“治理天下?老朽一生只喜山野不喜高堂,实难从命。”
说着唤了孙子进屋“哐当”一声关上大门闭门谢客了。
君臣见状只得相视一会摇头叹息着往别处私访去了!
二、夺取紫金铃
昔日,这大别山中有一群金丝猴,这些猴子矫健异常,穿山逾岭、爬崖越壁如走平地,攀援上树蹦跳如飞。它们在一只强壮的公猴王带领下,春夏秋三季钻入万山丛中不见踪迹。冬季下山到有人住的地方觅食,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每到冬天,很多人来这里观看猴群嬉戏,热闹非常。官府因势利导在山中修建了观猴亭,供达官贵人观赏娱乐。
这年深秋,一场小雪飘飘扬扬洒落下来,猴子们都下山了,本郡的鄂王爷听说后带着家眷来到了观猴亭。贵人们聚集在亭中,看前方万丈悬崖上群猴嬉闹,他们边看边扔饼果,引猴子跳到亭边捡吃。
此时,鄂王的爱女百花郡主,手拿一只紫金铃,跟一只瘦小的猴子闹着玩。她对小猴摇着金铃,清脆的响声诱得小猴子乐不可支,过来手忙脚乱地抢铃儿,其野趣憨态惹得贵人们哈哈大笑。
大家兴至盎然逗耍着小猴子,没防备山上的那只老猴王,眨眼间,老猴王箭一般跳下来从郡主手中夺走紫金铃,飞身跃上悬崖。众家丁急去抢夺,哪里夺得回来!
老猴王连蹿带跳地玩摇着铃儿,郡主丢了紫金铃,急得哇哇大哭,众人兴趣顿时全无。
此铃是皇家之宝,非同小可:去年春上王爷带郡主进京面圣,到太后宫中请安。太后见小郡主长得如花似玉十分喜爱,便将随身所带紫金铃赐给了郡主。
御赐之物,如丢失是要掉脑袋的,鄂王爷心知肚明,此铃一旦丢失,不但鄂王府上担待不起,而且连累地方官乌纱帽戴不稳当。本来是观猴取乐的,如今倒取来了忧愁,急得鄂王爷吃不下、睡不稳。
黄州知府柳宗吕,向鄂王爷献上一计:挂榜悬赏,谁能从猴王爪中夺回紫金铃,赏白银千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时间各路能人,来到大别山捕捉猴王,夺宝请赏。
那猴王岂是等闲之物,白天黑夜在丛林中穿梭蹦跳,山多岭多,它时隐时出、时伏时现,众人闹腾了一个多月,连个紫金铃的影子也没见到。鄂王爷在府上如坐针毡,柳知府说,此猴王已有百多岁了,估计是个成妖作怪的猴精,须高人才能成事!
王爷加赏,到了第三日,有一个叫赛悟空的高人来揭榜,此人上屋奔梁如履平地。谁知赛悟空引着一伙捕猴徒弟入山,在林中追逐了半个月,落得伤痕累累,一无所获。
接着,有位叫候三的高人,来揭榜文。此人以捕猴驯猴为业,熟悉猴子的习性。他领着鄂王府的兵丁,带着刀枪弓弩、锄耙钩绳、筐套竿索,在冰天雪地里待了一个多月,历尽千辛万苦,只将猴王手下群猴悉数捉获,但还是近不了老猴王的身,只得蔫头耷脑,无功而返。
鄂王爷忧心似煎,眼看冬季将过,春天一到,猴群度过缺粮期,就会钻进万山丛中,远离人们视线,再想寻找难上加难。紫金铃万一让猴王玩腻了,扔到哪个山沟、荆棘洞里,再去寻找岂不是大海捞针。
王爷无奈,只得将赏金加到五千两。谁知,榜文挂出好几天,竟无人敢揭。鄂王爷急得整日长吁短叹。这天,突然下人来报,说有人揭榜了。王爷像溺水者抓到一根稻草,忙叫揭榜者进来。
那人进来之后,王爷顿时大失所望。
原来,揭榜的人竟是个瞎子,自己走路拄根拐杖还一歪三晃,怎么能进山去跟猴王周旋
王爷勃然大怒,骂瞎子不知好歹,敢在这个时候戏弄王爷,喝令家丁将瞎子拉下去打五十大板。
瞎子不慌不忙地说:“王爷不要小瞧人,自古没有金刚钻,谁敢揽瓷器活儿?”说话的声音恰似铜钟,一下子把王爷给镇住了。
王爷态度软下来,他问瞎子有何办法夺回紫金铃,并要瞎子立下生死状。
瞎子说只要王爷答应他的要求,就签下生死状,保证夺回紫金铃。王爷为了夺回紫金铃,这时候什么条件都答应。
瞎子签下生死状,若半月之内没夺回紫金铃,他的性命听凭王爷处置。瞎子叫王爷放出捕获的群猴,让它们上山找猴王。又让王爷下令,山上山下的村民,把所有能吃的东西全部拿回家里严密收藏,把山地收割时漏下的少量庄稼收拾干净。
山里人养狗多,瞎子又令每个村子都放狗守村,不让猴子溜进村偷东西吃。
做完这些后,瞎子把一篮鲜水果放在眼前,这篮鲜水果是他专门从外地弄来的,雪地里放着一面大鼓,他让王府家丁远远埋伏,听到鼓声再冲过来,自己盘腿而坐等待猴王出现。
雪夜,凛凛冷气穿肌扎骨,四面寂憩无声,瞎子双腿盘坐雪地像一尊木雕,他在那里纹丝不动地坐着,已经三天三夜了。此时,残冬未尽、大雪封山,漫山遍野并无半点食物。猴子们已有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饥饿逼着它们下山来。因没有游客丢果饼,村子又被严密封锁、狗群守护,它们根本无隙可钻。众猴子饿得嗷嗷直叫,猴王急得干摇紫金铃,一点办法都没有!
一天晚上,猴群在山边转悠。猴王鼻子异常灵敏,立即嗅到一股鲜果的味儿。它悄悄下山,见雪地里端坐一人,一只手托着一只果子,一只手放在膝盖上。
猴王看见人,吓得跑上山去。此时,皓月当空照得雪地明如白昼,那人坐在雪地上一动不动,如泥雕木刻一般。猴王又悄悄靠近,那人似没有感觉。
其实,瞎子早闻出一阵骚气,知道猴王下山来了。他眼虽瞎耳朵却异常灵敏,猴王那极微小的气息,他都感觉到了,但此时他却像老僧入定。
猴王围着瞎子转了好几圈,见没有一点动静,就放心大胆过来观察。这猴王狡猾异常,在瞎子身边转了好长时间,悄悄看瞎子的动静。最后,猴王终于忍不住了,它闪电般的扑向瞎子,抓住他手中的果子。瞎子凭着神奇的感觉,瞬间从猴王爪中抢下紫金铃,捏住紫金铃后迅速击鼓。远处埋伏的家丁立即冲过来,猴王正要抢铃,见众人扑来,吓得心惊胆战,慌忙逃入山中。
事后,王爷饶有兴趣地问瞎子:“这么多高手都奈何不了那只猴王,先生怎么轻而易举夺回了宝贝?”
瞎子说:“这很简单,人再敏捷,绝对对付不了这只机灵敏捷的猴王,唯一的办法是以静制动。心不受外界影响,身才能纹丝不动。惊魂未定的老猴王,错把人当成没有生命的木石雕塑,才敢过去抢人手上的果子,就在它伸手拿果子的瞬间,人才有机会抢过它爪上的紫金铃。”这需要极静的守候,除了瞎子,一般人很难达到这种完全入静的境界。
经典的民间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然而,同样体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忠贞精神的“梁祝”,不单比“罗朱”早了上千年,故事内容也曲折生动得多。
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西湖龙井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 ,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
苗族民间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在民间流传的以通称的人物,广泛的背景,在完整而又富有趣味的情节中表现人民生活和思想的口头散文作品。民间故事在苗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生活的范围非常广泛。
在民间故事中,容量最大、最能反映苗族生产生活和心理状态的作品要数生活故事和爱情故事。这些故事以人和人的关系为基础,在又有现实又有假想成份的情节中表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对人物的评价。《孤儿当皇帝》讲述一个孤儿有幸娶到天神生老的幺女为妻,皇帝得知后,仰慕幺女的容貌而与孤儿妻并将皇位让给孤儿。幺女设计置皇帝于死地后返回天廷并生育一女,又与其女历尽千辛万苦与孤儿团聚后共同治理国家。这个故事通过孤儿从穷苦孩子到皇帝的描写,展现了苗族人民渴望幸福、进取向上、不畏权威、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扎董丕然》讲的是苗族小伙追杀虎霸解救心上人的故事,情节曲折、首尾呼应、优美动人、结构严谨完整紧凑,在我州苗族人民中广为流传。《诺施与龙女》通过青年诺施进龙宫娶龙女的曲折经历以及人物感情纠葛的描写,把人们带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幺豆歹与蒙施彩贡奏》讲述了聪明英俊的苗族青年幺豆歹在花山场上与美貌无双的姑娘蒙施彩贡奏巧妙周旋并在家里三难美人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歌颂了苗族青年忠贞的爱情,是民间故事中最具现代特色的一个。另外,像《癞哈蟆姑爷》、《琛姑娘与瑙姑娘》、《乔妮》、《两兄弟》等也是流传很广的故事。
苗族民间故事中还有不少的动物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如《狗找主人》、《猴子蚂蚱之战》、《嘀嘀鸟的歌》、《蚂蚱蹬雀蛋》、《梭云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以幻想和虚构的情节,寓褒贬于其中,具有浓厚的情趣,为人们喜闻乐道。
苗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并且有极其宝贵的价值,发掘这些文学宝藏,对繁荣文艺创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为社会、历史、民族、语言等学科提供珍贵的资料有着重大的意义。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之一,是我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
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白蛇传
《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孟姜女哭长城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鲁班造伞的传说
从前没有伞,出门行路不便当,碰到毒太阳,晒得要死;碰到大雨,淋得像落汤鸡。
鲁班师娘看了,心里难过,对鲁班师说:“人人都说你手艺好,出门人日晒雨淋的,你不能想个法子吗?”
鲁班师答应想办法,师徒们一合计,就在路上造起了歇脚亭,十里一个亭子。亭子造好了,请鲁班师娘来看,鲁班说:“这法子不错吧,又遮太阳,又好躲雨。”
鲁班师娘看了摇摇头:“歇歇脚是不错,出门的人不能老登在亭子里不走啊!”
本来,鲁班师一团高兴,听这么一说,倒没主意了。
“你有好主意你去想,难不成要一步二个亭子吗?”
“一步一个亭子!”鲁班师娘一听,倒真有好主意了,她一点也不生气:“好,我去试试看。”
鲁班师娘又仔细看看亭子,回到家里,用竹子做骨架,扎成个小亭子样子,再糊上油纸。这东西轻轻巧巧的,架子又是活的,要用就撑开来,不用就收起来,这就是伞,做好了,鲁班师娘撑着伞走到鲁班师面前:“你看。这不是一步一个亭子吗!”
鲁班一看,又惊又喜,连说:“佩服,佩服!”
人从此就有了伞了。直到现在,伞的花样多了,但撑开来,还是像个小小的亭子。
和尚升天
话说唐朝年间潞洲府有位节度使,名李抱贞。当他到任时府内是银两空空,就连官员,兵卒的响钱都拿不出。实在是无计可施,于是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当地有一位老和尚德高望重,百姓对他是言听计从,何不让他出面作法,让老百姓捐些钱物。
于是,李大人就去面见老和尚,把事由说了一同。别说老和尚真就答应了,为了消除老和尚的顾虑,李大人说我们已在法坛下面挖一个地道,等点火后你就顺地道出来,保你平安无事。李大人又带着老和尚现场实际走了一遍。这才定下良辰吉日,州里的百姓听说老和尚坐坛讲法,纷纷来捐钱。
到了开坛说法的日子,周边的百姓也来捐钱。几天的功夫捐钱已达上亿了!这他时辰已到只见老和尚高高端坐在法坛上,下面是一群小和尚法乐齐鸣。好个热闹!一阵后就听有人喊;活佛现身点火相迎!忽的一声法坛四周火光冲天,可怜的老和尚下得法坛可地道的通口早就被人堵死了。
待火熄后法坛上只留下几块舍利了!众人还真就相信活佛升天了。李大人的眼眉之急解决了,一条人命换来的救济钱,也算上是老和尚做了一次善事。
这才是;假戏真做傻和尚,随着活神上天堂,早知能有此番行,何必甘当挡风墙。
中国民间经典故事
马尾乡有个大土豪,人称张发财。
一天,张发财在镇上请客,完了借着酒兴开车回村子。张发财喜欢开车,不管身家有多大,从来没请过司机。他经常要往返于镇上和村子之间,这段乡道也就十来里,铺的是水泥,张发财一般只用七、八分钟。这还是正常的,如果喝了酒,车速还会往上提一提。
转过一个弯的时候,前面是个小村子。张发财轻车熟路,丝毫没有减速,可就在这时,他突然看见前面不远的路旁,正有个老头从地上一蹦而起,玩命地冲了出来。
张发财只来得及骂一声"找死啊",刹车却已经来不及了,车子就像一枚子弹似的,嗖一声向老头射了过去。还好他的车速实在是太快了,那老头起步也晚了半拍,他还没冲到路中间呢,张发财的"子弹"就贴着他的耳朵飞过去了,没中。
可老头还是被车挂了一下,摔到地上,骨碌碌滚了几滚。
张发财好不容易停下车,跑回来一看,那老头跌了个头破血流,但看样子伤得并不重。张发财不认识他,当下就指着老头骂骂咧咧起来:"找死啊你?都这么大岁数了,你会不会走路啊?妈的吓我一跳!"老头费劲地从地上爬起来,连瞧也没有瞧他一眼,颤颤抖抖向他的车子走去。张发财觉得奇怪,这老头想做啥?他醉意也上来了,跟在后面也是摇摇晃晃的,一边说:"老叔,你别走晕了头,我在这呢。说吧,你想要多少赔偿?"老头好像没听见一样,仍是不理不睬他,走到他的车子前头,忽然扑通跪下来,就把脑袋往车上撞。张发财一看气坏了,这不是想讹钱么
谁知老头却说:"我不要你的钱。"张发财一听傻了,接着吓一大跳,咋的?这老头当真是要寻死啊!
这下他更来气了,一把将老头拉开:"你要寻死,就换个别的死法吧,别弄脏我的车。"老头抬起头恳求道:"张发财,你把我碰死吧,我求你了!我保证一分钱也不要你赔偿,说话不算,天打雷劈!你不把我弄死,我就不走了。"说着,又把头往车上直撞。
张发财一听愣了,接着就扯开嗓子喊起来。不一会,村子里跑出来十几个人,张发财指着老头说:"这位老叔疯了,非要我碰死他,是你们村的吧?麻烦大家帮帮忙。"那些村民一看,老头直往人家车上撞,大吃一惊,说这是吴六伯啊,咋的就疯了?七手八脚,把老头架着往村里走。张发财追上去,从包里摸出五百块,大声说道:"别说我不负责任,这几百块给他缝针,治不好尽管来找我!"过了几天,那个老头倒也没上门来找他要钱,看来还真是一心一意求死的。一天,张发财开车从家里到镇上,来到那段路时,远远地就看见那老头坐在路旁,伸着脖子往两边张望。发现他的车来了,老头像接到了命令一样,腾地就站起来了,向他的车子迎头冲来。
此时的张发财,昨天的酒已经醒了,今天还没有喝过酒,头脑清醒,手脚也还算灵活,嘴里喊道:"又来了!"急忙来了个急刹车。老头人老脚笨,冲到跟前时,车刚好停了,只轻轻地蹭了一下,一屁股跌坐在车前。
张发财气得一拳打在方向盘上,这老头太可恨了,想考他的驾照咋的?他跳下车,压着火问老头,是不是想找他要上次的赔偿?老头说不是,五百块钱除了医药费,还多三百。张发财仔细打量打量老头,怎么也不觉得他像个精神有病的人。老头七十来岁年纪,头发胡子都白了一半,可看起来身子骨还硬朗,是个地道的老农民。他见张发财打量他,就说道:"我脑袋没病。"张发财气呼呼地问,"那你就是想寻死啰?"老头点头说是,张发财一巴掌拍在车盖上,"那路上这么多车,你怎么非得等我的呢?"老头也是满脸怒气,指着他说:"我就要死在你的车下!"张发财一愣,气得暴跳如雷:"我跟你有仇啊,你存心要害老子!""对,有仇!"老头咬牙切齿地瞪着他,"不死在你的车下,我就死不瞑目!"张发财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张口结舌半天,无奈地一摊手:"我什么时候对不起你,总得跟我说明白吧?"老头说你跟来吧,背转身,慢慢向村里走去。
张发财考虑了一下,决心今天要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老头为什么非要跟他过不去?就把车停好,跟在老头后面走。进了村口不远,老头往旁边的田里一指,叫张发财看。
田里有个中年汉子在补秧苗,那汉子只有一条腿,拄着一根拐杖,显得十分吃力。老头说:"他是我二儿子,三年前被你的车撞掉一条腿,现在只能这样干活了。"张发财暗吃一惊。他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开车了,从货车到小车,车子换了十几部,但车技却没有什么提高,加上又喜欢开快车,这十几年他在这条路上确实出过不少意外。至于撞过多少人和多少猪狗牛羊,实在是记不清了,反正每回都是赔偿了事。田里的这个少了一条腿的汉子,他也没有印象,到底是不是他撞的。
他想了想,就对老头说:"就算是我撞的吧,可我已经赔偿了啊!"老头没理他,领着他继续往前走,来到一座房子前,门口有个没有双手的孩子孤单单地坐着,老头说这是他三孙子,今年八岁,也是被张发财撞的,时间是去年八月。
张发财心里一哆嗦,这个小孩他有点印象。当时这孩子坐在一辆牛车上,他把人家的牛车撞了,孩子掉到地上,刚好双手被轮子碾过。他还记得,这笔赔偿高达十五万。
张发财结结巴巴地说:"我、我也赔偿了呀!"
老头又向屋里走去,张发财迟疑地站在门外。老头向他招手:"进来看一下吧,我大儿媳睡在床上呢,十年前让你撞残废的。"张发财低着头没有动。老头从里面出来,冷冷地盯着他说:"村里还有两个缺腿少胳膊的,前面的小张村有个破了相的姑娘,再上去的大华村,有个半截手的老头,下面的岗子村,有个少了两条腿的小后生,再下去的青江村……""别说了!"张发财感觉头都要爆了,大声打断老头的话,"老叔,你说的都是事实,我承认是我干的,可我是故意的吗?我都已经赔偿过了啊,你打听打听,有哪一桩我没有赔偿满意的?就是撞伤一头猪,我也会赔他三头猪的价钱!""赔?你赔得了吗?"老头突然间勃然大怒,全身愤怒地颤抖着,一把扯起门口的孩子,"他这双手,你怎么赔?"张发财冷静下来,说:"你们对赔偿不满意,可以找我商量。"老头猛地冲他"呸"一口:"我不要你赔偿钱,我要你赔偿他的手!"张发财皱了皱眉头,冷笑道:"我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不够赔的呀,老叔,事实摆在这,你到底想怎么办吧?""我要让你碰死我!"老头冲到他跟前,手指几乎戳到了他的眼睛,"你还没有碰死过人吧?我让你开不成车!"张发财怔了怔,这才恍然大悟,这老头不要命的举动原来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他故意要让自己碰死他,以为出了人命,自己就不能再开车了,想得真是太天真了!
他忍着气掰开老头的手,淡淡地说道:"你别再做傻事了,实话跟你说,撞了你也是白撞,大不了多赔一些钱。"说罢转身就走。老头追在后面,声嘶力竭地吼:"我就不信,你碰死了人还能开车!张发财,总有一天,我要让你碰死的!"回到车上,虽说不怕,可张发财还是感觉脚底升上来一股寒气,这老头处心积虑地想要死在他的车下,真是防不胜防啊,总会被他抓到机会的。尽管不担心因此偿命或者坐牢,可车下有个冤魂野鬼,对自己到底不是件好事。
这么一想,他提醒自己以后过这段路的时候,得小心一点。
可第二天他就什么都忘了,尤其是喝了酒以后,依旧是把车开得像飞机一样。可让他奇怪的是,那老头却再也没有在路上等着他了,看来是他家里人知道了他的可怕想法,就不让他出来了。
一晃过了十来天,这天张发财在镇上喝高了,迷迷糊糊开车回家。在经过一个村子时,他把一个抬柴火的阿婆撞了,张发财当时还不知道呢,径直把车开回了家,第二天警察找上门,才知道自己撞了人,而且那个阿婆当场就死了。
张发财与阿婆的儿子见了面,从包里掏出成捆成捆的钞票摆在桌上,说道:"人死不能复生,这是二十万,已经是城里人的价了,你看行不行?不满意,还可以再商量。"死者一家人没见过这么多钱,眼睛一下亮了,一点都没犹豫,把头点得像鸡啄米。
之后,张发财又四处打点,花了好大一笔钱,这才总算把事情化小化无。事情完结那天,张发财在县城设宴,答谢各方各面的朋友。
下午,他喝得醉醺醺地开车回家。拐了个弯,他看见前面有个人影,脚下下意识地一踩刹车,这下看清楚了,居然就是那个老头。这会儿手里拿着一串鞭炮,手舞足蹈地正放得欢哩。
张发财立刻就明白是咋回事了,这老头以为他被抓了,放鞭炮庆贺呢!他哈哈一笑,故意把车开了过去停下,跳下车喊道:"别高兴太早了,老叔,我在这呢!"老头猛地一怔,脸色顿时如一片死灰:"你你你……你还能开车?"张发财哈哈大笑:"每天碰死的人多了,照你想的,碰死人就不能开车,路上早没车跑啦!老叔啊老叔,你是人越老越糊涂啊,我劝你还是想想怎么多活几年吧,就算你死在我车下,顶多就这个价。"说着,冲老头晃了晃两根指头。
老头呆若木鸡,愣愣地看着他上车,说不出话来。张发财心里痛快淋漓,狠狠地一踩油门,一眨眼就把车开回了家。
几天后,张发财在回家的途中,又撞见了老头。这天他仍旧喝了酒,车子仍旧开得飞快。
那老头驾着一辆牛车,旁若无人地走在小道上,迎面而来。张发财一看清楚车上的人是那个老头,心下先吃了一惊,下意识地踩了踩刹车。
牛车跑得飞快,而且跑在路中间,好像根本就不考虑会不会撞车的问题。只见牛车越跑越近,车上的老头两眼瞪圆,满脸怒气,大声吆喝着,杀气腾腾地径直向他冲来。
张发财心惊胆战,这老头是想要撞他啊!眼见牛车已冲到跟前,刹车已经来不及了,他猛地一打方向盘,车子嗖地一下从牛车旁穿过去,呼地一声巨响,重重地撞到了路旁一棵大树上。
张发财眼前一黑,昏死过去,也不知过了多久,他清醒过来了,感觉有人正把他往车外拉,接着被放到了地上。他微微睁开眼,看见了老头的脸。
张发财拼尽全力恳求他:"老叔,你想怎么办都行,先救命,求求你,先救救我……"老头没有回答他,却把他翻了过来趴着。然后,他听见老头一声吆喝,牛车骨碌骨碌地转动起来。
张发财心中大叫,完了,老头一定走了。
就在这时,他感到双手一阵撕心裂肺的痛,牛车竟然从他两只手上碾了过去,他甚至还听到了骨头断裂的喀嚓声。
老头一声怒吼:"我看你以后还怎么开车!"
接着,他把张发财抱到牛车上,向镇上驶去。
中国古代经典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从中我们可读到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那些人和事,关于一些比较经典的民间故事你会去读吗?下面是本人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古代经典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从前有片大瓜田,瓜田里结了数不清的大西瓜。
一天夜里,管瓜田的罗五郎看见一个老虎从山上下来,蜕下皮,呼啦一声变成个漂亮大姑娘,然后钻进瓜田,偷那最大个的西瓜吃。
五郎偷偷看着她,心里又是喜欢又是害怕。
第二天,他把这事告诉隔壁家的阿公,阿公见多识广,教他说:“你准备一团热饭,等那大姑娘一张嘴,就塞进她口里,她吃了饭团,就会忘记她是老虎精,然后你娶她当老婆吧!”
当天晚上,老虎又变成大姑娘来偷瓜了。就在她张嘴想吃西瓜的霎那,五郎冲过去,拿热饭团往她嘴巴一塞。
吃了热饭团,姑娘就忘记了自己是老虎精,她留在瓜田里,跟五郎结了婚。五郎怕老婆还会再变回老虎,偷偷把那张老虎皮藏到神堂去。
第二年,这老虎精生了个儿子,起个名儿叫虎生。虎生十分聪明,他读书过目不忘。七岁就会写诗了,有一日天降大雪,他写了首诗,题目叫《雪》,这么说: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先生看了这首诗,拍手称赞说:“神童!神童啊!小小年纪心怀天下,关爱众生,长大后了不得啊!”
这时有个顽劣小孩,听了这个话哈哈大笑:“他有屁出息呀!先生你不知道,他娘是个老虎精,虎皮还藏在神堂里哩!”
虎生一听,把手里的书一扔,不读了,撒腿往家跑,推开门,一把抱住娘的大腿,大哭道:“娘,他们说你是老虎精,虎皮还在神堂里……”
娘一听,猛然醒悟过来,她甩开孩子,一路跑去神堂,找出那张老虎皮,“沙沙沙”一抖,马上披到身上。只得得“呼哇”一声响,虎生的娘当场变成个母老虎。那母老虎撒开四蹄跑回家,不问情由,一张嘴,把她丈夫罗五郎吃掉了,吃完丈夫它掉转头,又想吃她儿子。那会儿形势紧急,祖母顺手拿来个大箩筐,把孙子覆在里面,骂那个老虎道:“常言说,虎毒不食儿,他是你儿子啊,吃不得!”
母老虎听了,点点头,一溜烟跑上山去,再也没有回来。
由于这孩子隐藏在箩筐里得救,人们叫他箩隐。后来,他嫌箩字的竹字头笔画多,写成“罗隐”。
罗隐没了爹娘,只得跟祖母一道生活。
从祖母家上学堂得经过一座破庙。罗隐每走到那破庙门口,本来坐得稳稳当当的一排泥菩萨便都站起身来,朝他弯腰行礼。
罗隐觉得好玩,散学后也不回家,一个劲在庙前跑来跑去。跑到天黑了,星星和月亮都出来了,祖母出来寻他,看到泥菩萨站起又坐下,坐下又站起,一个个弄得大汗淋漓,地上落了厚厚一层泥屑子,而罗隐却在那“嘻嘻哈哈”笑个不停。
祖母大吃一惊,连忙把罗隐拉回家。
回到家,祖母对罗隐说:“你明天路过庙门口,见到泥菩萨站起身时,就问他们:‘我长大后要做什么呀?’”
第二天,泥菩萨果然又站起来弯腰行礼,罗隐问他们说:“泥菩萨,我长大后要做什么呢?”
结果,一整排泥菩萨齐声回答:“做皇帝。”
祖母得知孙子长大后要做皇帝,得意得差点长出金尾巴来。到了小年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的那一天,祖母跟邻居万家的老婆子吵架,吵到气头上,说漏了嘴:“你有啥了不得?等我孙儿长大做皇帝,要杀尽你万家人!”
话说那灶君老爷年纪大,耳朵背,心里也糊涂,心想,杀尽万家人怎么得了?他赶紧上天,到玉皇大帝面前告状:“那罗隐可不能当皇帝,他要杀尽万家人哩!”玉皇大帝一听,慌了神,连夜派雷公下凡,让他拆去罗隐的龙骨。
那天半夜,屋顶上头雷声霹雳,罗隐只觉得骨头疼痛,身上好像被钢刀锯一样难受,他大声喊:“阿婆啊,有人拆我骨头哩,好痛啊!好痛!”
祖母顺手拿过个马桶盖,叫罗隐咬住:“咬紧,千万不要放松!”
雷公拆了罗隐的龙骨,给他换上一身讨饭的贱骨头。但是,由于当时罗隐紧紧咬住马桶盖,雷公怕脏,没有换他的龙牙齿和皇帝嘴巴骨。
后来就这么着,罗隐带着一身贱骨头,当上了流浪的叫花子。但是,他仍然留有一张皇帝金口,说什么应验什么。
话说那罗隐长大成人,读书不能上进,种田就禾死豆枯,去做生意么——咸鱼一遇雨水就复活逃走,卖豆鼓吧,又长出绿芽。到了穷途末路,罗隐饿得没办法,只得狠狠心,咬咬牙,出门去乞食。
第一天出门,天上正下着冷雨,他来到一座瓦窑,想要烤火取暖。但是瓦窑的灶门只有一个,如果让罗隐烤火就无法添柴了。烧瓦师傅于是过来赶他走开。罗隐骂他:“歹心的人啊!你的瓦窑一日烧不熟,两日烧不熟,三日烧不熟……”他一边走一边骂,骂到“六日烧不熟”才停了嘴。于是乎,原本一窑瓦坯只需烧一天,经罗隐的金口说了后,变为要烧七天七夜才能烧熟。
罗隐离开瓦窑,来到一个钵子窑,向烧窑师傅借火取暖。钵子窑灶门多,让他取暖不碍事,烧窑师傅就答应了。师傅看他身上穿得破烂,怪可怜的,将剩下的饭也让他吃了。罗隐非常欢喜,就对烧窖师傅说:“钵子窑只要烧一日,烧熟也好,烧不熟也可以。”后来,人们烧钵子窑真的一天就烧成了,烧不熟也不影响钵子的质量。
第二天,他游荡到一片水田,看见有个农夫正坐在田埂上,吃热腾腾的香面疙瘩。罗隐走过去讨面吃,农夫说:“只剩下这一点了,不够分给你。不如你帮我插秧,我回家去给你盛一碗面来。”
罗隐饿得急,就答应了:“好啊,快点盛来!”可是罗隐哪干得了农活啊?他歪歪歪扭扭插了几棵秧,就倒累了,喘着气坐在田头等面吃。那农夫装了面出来,见罗隐那懒散样子,很生气,骂他道:“活都不会干,哪有面条吃?”随手便把那碗香面疙瘩倒进水田。
罗隐眼见到口的香面疙瘩被倒掉,气不打一处来,说了句:“大的变牛蛭,小的变蚂蟥。”于是乎,面疙瘩变成了牛蛭,细面条变成了蚂蟥。从此,水田里就有了数不清的蚂蟥和牛蛭。
有一日,他翻过山头,走上山坡,突然有只山鸡从路旁飞起,吓了他一跳。罗隐生起气琮,骂那山鸡道:“你这连屎带毛不到三斤重的东西!”因为被罗隐骂过,山鸡总是精瘦精瘦的,重量从不超过三斤。
罗隐乞食乞到建瓯,有一天走在路上,包扎被子的绳子断了,他问耕田使牛的农夫要一根牛绳,农夫说:“我若把牛绳给你,怎么使牛呀?”罗隐说:“你把牛绳给我,使牛不用绳。”农夫就把牛绳解下给罗隐。说来也怪,虽然没有绳,牛却变得很听话,叫它向左不向右,走停自如,随心所欲。从那时起一直在现在,在建瓯一带,耕田使牛都不用牛绳。
罗隐乞食到丹阳,又累又饿,信步走进一家糕饼店,店主人送了一块杏仁饼给他,饼上有七八只小蚂蚁,店主人抱歉地说:“我店里每块糕饼上都有许多蚂蚁,客官不要嫌弃,要是糕饼店里没有蚂蚁,那该多好!”罗隐边吃边叹道:“蚂蚁不要再进糕饼店就好了!”说也奇怪,话音刚落,只见蚂蚁成群结队从架上、柜里下来,爬出店外,连半个也没留下。从此以后,丹阳的糕饼店一只蚂蚁都没有。
罗隐脚跟没线系,到处皆是家。有一回,他流浪到翔安的大嶝岛,恰好碰到渔民们出海打鱼归来,满仓的狗仔虾,活蹦乱跳的。眼馋的罗隐凑上前去道:“渔民大哥,行行好,给我一些海虾尝尝鲜。”渔民看罗隐衣衫褴褛,不想理他:“走开,走开,年纪轻轻当乞丐,还想尝海鲜?”罗隐脸涨得通红,转身离去时嘴里嘟嘟喃喃骂道:“谁要你的臭海虾?离水臭,下船臭!”说时迟,那时快,整船的海虾立马发出阵阵腥臭,刺鼻难忍,一大群金脑袋绿翅膀的苍蝇从天而降,“嗡嗡嗡……”绕着船舱打转转,挥之不去,去了又来。渔民知道罗隐皇帝嘴厉害,连忙端起自家煮好的小虾追上罗隐,请他吃虾,又赔礼道歉。罗隐吃得津津有味,点头称赞道:“闻虽臭,食还甜。”就这着么,这种“狗虾仔”成了闽南大嶝岛的特产,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离开海水马上死去,迅速发红、发臭,但煮熟了吃起来却鲜味更浓,香甜可口。
罗隐离开大嶝岛,来到翔安香山脚下,见几个樵夫在山上砍松树劈柴火,罗隐走上前去和人家攀谈。聊得高兴,顺势坐在一段松木头上,没想到松木流出松脂,牢牢地粘住了罗隐的屁股,惹得众人哈哈大笑。罗隐笑着骂道:“松柏砍头,就绝后。”樵夫一听急了,道:“松木是上好木材,怎能让它绝后?”然而话已出口,覆水难收,咋办呢?罗隐想了想又说:“不打紧,松籽风传千万里。”从此,只要是砍过的松树,树头很快就枯死了,可松树种籽却能随风飞舞,自然播种在山山水水间,落地生根。罗隐转过一个山头,登上了鸿渐山,又见樵夫在砍杉树。杉木的清香直沁心肺,舒服极了,罗隐就说:“杉仔砍后,要再发芽。”从此,即使是被砍后的杉树,树头又会发芽,长出许多株新树苗。如今,如果你登上香山,会看到郁郁葱葱的松树林。而鸿渐山就长满杉树,漫山遍野,散发出罗隐当年闻到过的芳香。
罗隐走了数不清的地方,说了数不清的话,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成了真。
有一天,罗隐走累了,饥肠如鼓响,他坐在路边歇息,看见一头又肥又壮的大水牛从面前走过,便说道:“这时日,如果能有一餐牛肉吃,该有多好。”这会儿,天上下起大雨,罗隐赶紧躲进附近的一个灰寮里。罗隐喝完葫芦里的酒,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然后他倒头便睡着了。同在灰寮避雨的,还有一个放牛娃。放牛娃认得罗隐,他不想让罗隐吃他的大水牛,就从罗隐身上摘下毛笔,捉着罗隐的手,在灰寮柱上写了一行字:“灰寮塌落,压死罗隐。”待罗隐醒来,雨已晴了,放牛娃也走了。罗隐见柱上写着一行字,信口便念:“灰寮塌落,压死罗隐。”这一念可糟啦,他皇帝口说什么应验什么,刚念完,灰寮便塌下来,把罗隐压死了。
中国古代民间谚语故事
1、说曹操曹操就到
汉献帝在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以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
2、吃力勿讨好,阿旺炒年糕
宁波谚语。喻卖力干活,但得不到赞赏。宁波的男子名字中多“旺”,凡名字中有“旺”者,小名就被叫作“阿旺”。传统的宁波习俗中,保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即男子不做家务。炒年糕须用慢火,心急而又不善于家务的男子不懂炒年糕的窍门,会以旺火炒年糕,年糕肯定会炒焦。他出了力气不但得不到表扬,还会遭到妻子的臭骂。由于“火旺”和“阿旺”谐音,于是原“火旺炒年糕”就讲作“阿旺炒年糕”。
3、孟母三迁
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于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可是这里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于「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4、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泛指品德高尚的人。指有志之士报仇雪恨不必性急,等待时机再动手。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秦王三十六年,范雎被人陷害,魏齐疑他谋反,将他打的半死。于是范雎离开自己的家乡游说秦王。受大用。秦王四十六年,范雎杀掉魏齐
5、瞎子打灯笼
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错误了。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把你撞到了。”盲人一想,对呀!
经典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多采用象征形式, 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替天行道的来历
梁山泊这块风水宝地,屯兵聚义之处,并非梁山英雄好汉们首先占领的,那么最先占领此山头的是谁呢?梁山英雄个个行侠仗义,人人杀富济贫,聚天下英才与官府对抗,替天行道,那么替天行道的大旗是何时得名的呢?又是哪位仙人赠送的呢?故事还得从林冲被逼上梁山,怒斩书生王伦开始。而林冲又为何要斩王伦呢
自古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其实,秀才也不都是一样。有的人博古通今,满腹经纶;有的人却是才疏学浅,空有其名,念了几年书就知道个《三字经》、《百家姓》,只能开个启蒙学馆。相传,水泊梁山的“白衣秀士”王伦就是后一种人。
那王伦读书十年,连考三场都不中,连个秀才也没捞到。回家种地,肩不能挑;学做买卖,不懂生意经;教书启蒙,又觉得不得志。一怒之下,便邀了几个把兄弟上山做起山大王。梁山地势好,水陆相通,进能攻退能守,打家劫舍,拦路夺抢,谁不畏他三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三山五岳没有不知道的,王伦的名声一天天大起来了。
可巧,就在这时来了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谁都知道这林冲是叫官府逼得没法才上梁山来避难的。王伦一看林冲背熊腰,前额走马,天生一表英雄人才,不由心想:我那老天爷,若梁山有了这等英雄人物,哪还显我王伦?便冷言推辞,林冲再三央求,可王伦就是不留。
正在为难之时,只见门外呼呼闯进几个大汉。当头一个汉子黝黝黑脸,膀宽腰圆,身高八尺有余,手拿一把大砍刀,足有一百二十来斤,看来有上山擒虎、下海捉蛟的本领。进门就说:“小弟晁盖,今天叫官兵追杀到兄长门下,还有我的好友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一起来此聚义,万望收留。小弟甘愿牵马坠镫,乞望兄长应允。”
王伦一看,心中暗暗吃惊,一个林冲尚不好打发,又来这众多好汉,若收下他们,更没我王伦的席位啦。于是连声说:“哎呀,众位英雄,水泊梁山,山小水浅,不是藏龙卧虎之地,望众位英雄另立高门!”
林冲一见此情,心中好恼。心想:你王伦如此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哪能成就大业?俺林冲妻子被戏,充军沧州,官府加害又火烧草料场,逼得我求生无门想死不成,为报大仇,暂且在你这里避难一时都不相容。如今几位英雄来投,又拒之门外,呀呀呸!你这绿林草寇懂什么大仁大义?王伦呀王伦,你不过是个不学无术的匹夫!想到这里,林冲忽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大声吆喝:“王伦!象你这等胸怀,哪能容得天下英雄?百姓灾难何时除掉?俺林冲今日决不饶你!”说时迟那时快,就见林冲手起刀落,再看他王伦,已成了两半截子啦!
晁盖早知林冲大名,纳头便拜,林冲上前扶起他,还没来得及说话,仰天一看,便大声吆喝:“众位兄弟,快看天上是什么物件?”
大家随声抬头一望,真有这等怪事,就见从南天飘来一朵白云,上面站着一只金鹿,金鹿上坐着一位白眉白须的老人。只见那人的头就像个把儿朝下的古铜葫芦,笑嘻嘻地念道:“道道道,道,道,道!有道福,无道祸!”
大伙都看直了眼。还是吴学究先开口道:“呀!此乃太上老君哪!”话没说完,只见那金鹿来了个“金鸡独立”——三条腿都吸到肚里去了。那太上老君也化为一缕烟雾直上青天了。众人再看那个鹿身,已变作一面大旗,上书“替天行道”四个大字。又见那“金鸡独立”的那条鹿腿呼呼下落,一直插到梁山顶上,再也不动弹了。
这一来,九州十八县都看到这“替天行道”的四个大字了。
晁盖一看哈哈大笑,说:“此乃天意也!”倒头就拜林站,愿尊林冲为山寨之主。林冲赶紧扶起晁盖说:“以我为王,人家会说杀王伦为取王位,就算我满身是口也说不清楚,是不义之王。晁大哥年纪最大,文武过人,理应为山寨之主!”众人都说林冲说得有理,当下推晁盖为梁山头领。
经典民间故事文字版
相传,疏勒国王子在山中打猎受伤,被一名叫鶄的貌美牧羊女所救,便经常借故打猎约会牧羊女子;牧羊女也被王子的真诚情义所动,爱上了王子。疏勒王知道这件事后大怒,他瞒着王子将牧羊女囚困在疏勒国后山的迷谷里。牧羊女在山谷中因思念王子,整日悲伤流泪,可她也没有办法走出迷谷。
王子知道后,只身来到山谷中寻找自己心爱的人,他呼唤着鶄的名字,寻遍众多的山谷。干粮吃完了,水也喝光了,找了七天七夜,还是没有找到他心爱的人。可王子还是在山谷中继续寻找,终于身疲力竭。绝望的王子对着山谷倾尽全身力量,呼喊鶄的名字,声音震撼山地,山体瞬时裂开一道峡谷,王子也昏迷在连心溪旁。这时牧羊女也听见了王子的呼唤,她泪流如泉涌,眼泪汇集成溪流,顺着山谷流到王子跟前。王子感觉到了鶄的眼泪,他知道鶄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于是他振作精神,顺着溪流继续寻找,但由于体力不支,王子还是倒下了。鶄被困在山谷中,她不停地哭泣了49天49夜,眼泪哭干了,眼睛哭瞎了,最后她化身为溪流,希望有一天王子能顺着溪流找到她。由于溪水的灌溉,王子死去的地方长出了一片茂密的胡杨林,千年不变的溪水与胡杨林便永久的缠绵在这个山谷。后人为了纪念这对忠贞的情侣,便将此山谷命名为寻情谷。后人为了记念这对忠贞的情侣,便将此两山之间的低凹处称之为“寻情谷”,牧羊女化身的小溪被称为“连心溪”。
【李时珍的传说故事】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