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政的论文题目
作文命题:思辨与想象之间
2014年的高考作文再次成为季节性的“社会议题”。从功能方面说,高考作文除衡量考生的学习效果外,就是为中学语文教育提供指向。因此,若对高考作文解读存在偏颇,极易对考生、对语文教育甚至对命题工作自身形成误导,需要全面辩证地予以分析。
命题不会限制想象力
有评论认为,高考作文有些题目太虚、太直白,不利于发挥写作者的想象力。如有评论说四川“人,只有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的题目“限制性太大,不容易让考生发挥想象力”;也有评论认为山东“开窗看风景”的题目“太虚”,是引导学生“无病呻吟”、“不用发挥想象力”。这类意见并不合理。
写作与想象力的关系错综复杂。一方面,写作是在文字中重构对于世界的印象与看法的活动,写作与想象力相伴相生;另一方面,如何写作才是发挥想象力,什么样的命题才能不限制想象力又是一个界限模糊的问题。简单地认为命题情境和题目是限制想象力的根本原因,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在限制性情境中如何发挥想象力的问题。
从写作过程来看,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情境性写作,决定能否发挥想象力的关键不是题目,而是写作者的理解判断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从这一角度说,“直白”、“情境限制多”不利于发挥想象力的观点实际上是对于“想象力”的误解。
从本质上说,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活动,自由写作、发挥写作者的天赋和想象力既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写作最理想的状态。但在操作层面上,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须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或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论证;或聚拢情感,用恰当的故事进行表达。考试形式本身就是对于考生理解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的综合考查,这既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旨,也是考查目标。
“强哲理性”重视思辨能力
针对高考作文的另一质疑是命题哲理性太强,不利于学生操作。综合来看,这类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担忧:一是哲理性题目“可能有点虚,有些考生不知道从哪儿着手,会漫无边际地谈一些大而空的哲理”;二是哲理性题目虽好,但高三学生阅历尚浅,写好“并不容易”。
上述担忧不无道理。所谓哲理,是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原理或智慧,需要足够的人生阅历才能理解并进而运用到人生实践中。在学理层次上,哲思性的高考作文具有一定难度,文章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哲理性命题的深度也难说。但笔者以为,高考作文选择哲理性命题的本意不在“深度”而在“思辨力”。
所谓“思辨力”,就是用符合逻辑的思路和方法对问题进行辨识的能力。这一能力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至关重要。从这一角度说,高考命题的“强哲理性”不啻为一个重视考生思辨能力的信号,为考生,更为中学语文教育指明前行方向。
不过,我们不支持那种认为“高考作文选择哲思性话题意在选拔或淘汰”的论调。高考具有选拔性是客观事实,但在中国语文教育现状下,在中国人思维能力、思辨能力普遍不强的前提下,过于强调“哲思性题目”的难度,强调“思辨力”对人的区分作用,不利于在总体上提升社会思辨力这一目的的达成。思辨力本应是一个达到一定教育程度者必备的素质,虽有高低之分,但在中国语文教育现状以及弱思辨力的现状下,将之理解为培养人才的方向性信号更为合适,也更有益。
写作误区导致文体单调
与上述对于“命题限制想象力”以及“强哲理性太难”的质疑密切相关,还有一种意见也值得商榷,这就是关于高考文体的批评。有意见认为“开放性哲思话题”势必引导高考作文走向“思想评论体”和“独立评论法”。笔者以为,从“高考命题指向”这一前提来看,显然具有一定偏颇。如果认为高考命题有引导走向“议论性”文体的倾向,那么如何理解“微信体”进入高考以及由此引发的大量支持意见
也有人批评说,高考作文议论文打天下的局面过于单调,也影响高考作文的多样性。这种意见更值得商榷。从逻辑上分析,该类意见的逻辑是:既然命题不利于想象力发挥,又具有哲理性难度,那么就只有议论文体最适用于高考,因此文体单一的弊病同样出在命题上。这种看问题的逻辑仍是表面化的,至少从命题形式上看,“文体不限”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如果着眼命题的内容,认为有些命题只能以议论文体写作,这实际上说明考生或者批评者写作思维单一。举例来说,很多人认为一些“哲思性”题目更适合写议论文,实际上这不过是思维惰性的表现。因为这些题目完全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用记叙、寓言甚至小小说的形式都是可能的。
因此,就高考作文文体的单调性来说,问题不在命题本身,而在日常写作教育误区。在功利性的教育模式下,写作理念过于陈旧,文体训练过于单一,写作训练强目的轻过程才是造成当前高考作文议论性文体独霸天下的根本原因。面对特定情境和话题,如何训练学生迅速选择适宜的文体、明确思路、完整表达,当是业内人士着重思考的问题。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作文:论“偏思”
“偏思”是“正道”的对立,”偏思”是逆流而上,”偏思”是另辟蹊径。自古以来,除”偏思”往往有如除绝世才华,留”偏思”是留无限益处。故,我主张:”偏思”未必是坏事!
“偏思”未必是坏事,除”偏思”往往有如除绝世才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三番两次以命谏君而触犯了官僚利益的屈子何尝有无”偏思”?屈子之思偏于一心为民,不顾己利,屈子之思偏于忠心耿耿,效忠于君。这”偏思”无不令人敬畏,这与世不同的”偏思”何不令人感动。若屈子无此”偏思”,后世之人如何更深地体会“忠”“责”二字?若楚怀王当年以屈子之”偏思”为戒,那么他的王朝兴盛、天下太平必定会指日可待了吧!屈子的“偏思”让我落泪,屈子的绝世才华成就了高尚之风。由此可见,”偏思”未必是坏事,除”偏思”往往有如除绝世才华。
三毛旅行世界的偏私使她留下了不朽作品,李安不务正业一心拍电影的”偏思”让他三次荣获奥斯卡奖,刘路只钻数学的”偏思”则让他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教授,所有的例子在昭示着我们:”偏思”未必是坏事,”偏思”代表了与众不同的创新与超于常人的能力。
在中国当代社会,太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兴趣不集中在学习上便是偏私,由此可见,这”偏思”未必是坏事。
“偏思”其实不是正道的对立,片四岁逆流而上,却超越常流,除”偏思”,往往有如除绝世之作,留”偏思”可留下无限益处。我主张:”偏思”未必是坏事,我们应该学会”偏思”!
思辨性作文试题刍议
纵观2014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试题,发现一个特点:作为指挥棒,高考作文太过强调思辨性方向。18套试题,不约而同将检测学生思辨能力作为命题目标。这究竟好不好,值得研究。
试题“清一色”,当然是好事。
首先,可减轻师生负担。教师只须瞄准“高考体”这一样式命题制卷,学生则可以单打一,全力以赴;再不必为状物写景、叙事抒情等写作技巧是否掌握而“伤筋动骨”,做无用功。他们将如古代举子应对科考般,为夺取高考胜利,专心一意正反论证,阐析驳难,从欧阳修 伶官传序 、苏东坡 刑赏忠厚之至论 教战守策 等经典吸取营养,学写“高考体”,力争使文章体现辩证思想。久而久之,“量”的积累终将促成“质”的提升;经历练习得,学生们很有可能走进“必然王国”,少数学生甚而至于可望步入“自由王国”殿堂!
其次,可减轻制题者负担。作为高考命题组成员,在古今中外各类作品找几个蕴含是非、曲直、荣辱、进退类的材料,寻一组关系类的话题,那还不容易?只要大权在握,即使临时杜撰,也并不困难。而且,“我”所选取的语言材料,“你”万难押中。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既然“指挥棒”指向明确,仅在材料海洋里寻觅,也没有意义。至于有人发觉天津“德云社”堂主郭德纲曾提到过“老习惯”,于是以为他押中了2014年北京卷;好事者倘有兴趣搜寻,可能发现张德刚、李德刚以及阿猫阿狗们说相声、演小品,提到过“两人过独木桥”(新课标全国Ⅰ卷)、“农民工老王生病”(广西卷)等等材料,是否应给他们送一顶“押题大师”的桂冠?常识告诉我们,他们的所谓“押中”,只不过是一种偶合,根本不足挂齿。
再次,可减轻阅卷者负担。这类试题,多数考生当然选择写议论文,老师们评判这类“高考体”文章,自有套路模式,一般不太容易失误。由于某些省市有“体裁不限”的提示,阅卷者偶尔会遇到几份有如顾城 黑眼睛 之类的“哲理诗”,那是考生跟自己过不去,评卷老师用不着伤脑筋。因此,阅卷工作应该相对比较胜任愉快;而于考生而言,大家都写“高考体”,也有利于公平竞争。
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
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作文命题走过了一条比较曲折而又不断“与时推移”的路,试题“面孔”变而又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命题原则是不变的:
1.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体现较前卫的作文教学理念,具有时段性导向作用。
2.充分考虑到“改革与稳定”、“共性与个性”、“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等关系的调适,同时顾及人文性、自然性、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3.特别注重检测考生文化积淀和知识储存,适于考生宣泄情感和阐析哲理,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4.题面文字简约,意蕴深刻;不追求奇词丽句,没有模糊晦涩语言;考生易于见微知著,涉浅悟深。
倘以此考量2014年18套试题,不难发现,由于太过注重思辨性方向,试题将给高中作文教学带来巨大影响,甚至是伤害。致力于表达思辨力的“高考体”写作,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绝对不是好事。从理论层面认识,高中学生,写作不仅需要思辨力,同时也应加强形象思维力的开掘发展。作为教师,有计划地渐次介绍各种文体范式,以经典诗文引路,令其练笔,对提高学生综合写作能力,无疑大有裨益。前几年,各省市的命题,形式多样,其百花齐放的试题为中学作文教学带来生机。为应对高考,学生曾储存并历练多种“写作图式”,以求在考场彰显个性,展示才华。但现在,“思辨性试题”疯行,“高考体”已成气候,后果如何,不言而喻。
有必要做一个链接,体味“指挥棒”究竟有多大威力。
1996年全国卷 我更喜欢漫画〈 〉 ,可视为高考作文命题理念的一次重大突破,一次提升。这道试题的命制,提醒师生,高考作文需要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至此,“议论文一统天下”的地位开始松动,这对于指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对于高校选拔人才、对于学生展示才情,意义重大。而1999年全国卷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则更进一步彰显了这种理念。让师生兴奋不已的是,卷面首次出现了“文体不限”的言词,考生有了扬长避短、展示才情的更多机会!应该说,1999年试题承前启后,予全国广大师生以深刻启迪,并且左右着此后的命题方向。
另一方面,思辨性的试题,也错杂其中,予师生以启迪。全国卷中,1981年引用 韩非子·说林上 “毁树容易种树难”一段文字,要求考生写读后感。“指挥棒”的这一挥舞,至今仍指导着师生们的写作实践,同时予高考作文命题以借鉴和营养。1982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6年 树木·森林·气候 ,1991年“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等,都是可圈可点的精彩试题。
2004年起,命题权限下放到各省市,几道精彩的思辨性试题各领风骚。如2007年浙江卷 行走在消逝中 、四川卷 一步与一生 等,均令人瞩目。
近五年来,思辨性试题逐渐走红。2010年,北京卷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上海卷“丹麦人钓鱼”的启示、辽宁卷“生活中的得失观”、全国卷II“人的成才是有规律的”、四川卷“感悟人生”等,因能检测学生理性思维的深浅度,而得到社会各界首肯,且予高中作文教学以正能量。此后几年,聚焦辩证思维,检测理性思考深度遂成时尚,各省市命题组亦步亦趋,试题逐渐向思辨性过渡。2012年、2013年,这类试题约占60%,2014年,竟然差不多“清一色”!
过犹不及。“错杂弹”地命制“思辨性试题”,导向明确,很师生受欢迎;当年“毁树容易种树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便是典例。但2010年起,“思辨性试题”数量呈逐年递增,2014年甚而几近“清一色”:这就不一定是好事。一方面,它将导致有“八股”味的“高考体”出笼,各种新旧“宝典”、“秘籍”将纷至沓来,并受到追捧。另一方面,“指挥棒”的挥舞必将左右此后高中作文教学,将师生拉入“言必思辩”的苑囿而“不复出焉”……
往年,高考作文试题一经公示,专家学者争相赞美,以为好得不能再好;网络上更是拥堵,名人们也跟着凑热闹,竞写同题作文……大约从2012年起,师生及社会各界冷静了许多,理智了许多,客观了许多。一线教师,跟着专家唱赞歌的,人云亦云的,数量逐渐减少;人们开始学会了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之,报刊网络上,可以看到批评的文字。
审视近几年某些试题,心中怪不是滋味;但现实非常残酷,一道试题摆在考生面前,无论多么糟糕,考生都必须做。 酸甜苦辣说高考 (2007年重庆卷),即使无话可说,也必须得凑足800字。“踮起脚尖”想干什么(2009年湖南卷),很让人犯嘀咕。谁有“手握一滴水”(2012年四川卷)的亲历?考生能质疑吗?“梯子究竟该横着放还是竖着放”(2012年安徽卷),充其量是各人的经验或习惯,并无该与不该之说……诸如此类,诸如此类,对于十六七岁的小青年而言,无论是形象感知,还是理性思考,都是一种刁难!这类试题,考生只能被动接受,不可能激起共鸣,因而无法展示才情。至于要求考生完成“中国的崛起”(2011年新课标卷)的写作,90%以上考生无能无力——即使制题者本人,也同样是写不好的。
2014年试题公示以后,专家点评,师生议论,网友吐槽;视角虽不尽相同,但对试题质量优劣伯仲的裁判,还是基本一致的。
湖南卷比较漂亮:
有一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但是有一个人留在那里担任村支书,干了八年,带大家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在接受“最美乡村”荣誉时,村支书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请以此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题目不限。
这道试题,不但“接地气”,更可贵的是“接人气”。
首先,材料有血有肉,真实可信。那位扎根基层8年、带领乡亲们将穷乡僻壤建设成美丽家园的“最美乡镇干部”,是湖南常德市桃源县观音寺镇党委书记唐述林。2014年3月,中央电视台、常德日报等媒体,对其事迹进行过跟踪报道。“心在哪,风景就在哪”,是唐述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原话。
这个材料,文字简约,文意昭然。“很多人”与“有一个人”对比,人品官品若何,作为效果怎样,一目了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两类人,随处可见。故以此为题,极易引发考生联想和迁移,调动他们(包括所有受众)的崇仰敬佩之情,从而迅速进入状态。写感想,谈时弊,叙相类相反故事,论“景”随“心”至哲思……都将下笔千言。深入一点,咀嚼村支书关于“心”与“风景”关系的辩证,则会形成一个认知:其虚实形神、具体抽象、个性共性、感动你我的故事与人物心灵的火花……极其完美地融为一体,其真美、大美,令考生愉悦而外,且有助于其理性层面的阐扬。相形之下,阐析“不朽与腐朽”的哲理(江苏卷),讨论“空谷”话题(福建卷),探究“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的内蕴(四川卷),较比体味“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的朴素道理,显然要困难许多。
此外,试题有“请以此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题目不限”的提示,给考生以选择空间,也很“接人气”。2005年——2014年,湖南卷所命制的10套试题,除2006年、2011年外,命题组一直坚持要求学生“写议论文或者记叙文”,这是很人性化的。一方面,“一统天下的议论文”已让出部分空间,让记叙文“插足”,予考生以展示才情的机会。另一方面,遍稽全国各地历年高考作文满分卷,95%以上是议论文和记叙文,文学体裁的散文是少数,小说等更是少之又少;至于诗歌,虽然可以写,但那是一个雷区,谁愿无端触雷呢?所以,要求学生“写议论文或者记叙文”,很接人气,符合高中学生实际,值得肯定。
2014年有几道试题,予人似曾相识之感,虽然如此,却也有优劣高下之分。曾记得,2006年江苏卷 人与路 ,借用鲁迅 故乡 语言材料,要求考生就“路”与“人”的关系及有无之辩证作文,此题受到师生欢迎;2014年浙江卷 门与路 ,则检测考生关于“终点”与“起点”的辩证。同样是“路”,因与之相配对象不同,思辨方向自然迥乎有异。所以,这两道相隔8年出现的关系类阐述题,虽然命题技法相同,标题也十分相似,但都能得到师生好评。
2014年天津卷是一道“假如”题。以“也许将来有那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的材料,要求考生作文,有似于2013年北京卷,讨论爱迪生来到21世纪,对手机看法;而当年北京卷极有可能借鉴了1999年全国卷“假如记忆能够移植”的命制模式。三道试题都有所“穿越”,相较后可知,全国卷最佳,天津卷差强人意,北京卷次之。
2014年山东卷,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如下:
窗口下一个画框,通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人看的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静,有的人看到的是闹。
这道试题比较“接地气”。材料浅易,可唤起考生亲切回忆和相关联想。观察同一景物、书画、现象等,其感悟往往因人而异;考生按要求谈“雅俗”,议“静闹”,由表象而进入思辨,人人有话可说;且易顺理成章,从而上升至理性层面,写出各具特色的文章。对于中学生而言,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 绛洞花主gt;小引 评 红楼梦 的一段文字,应该不很陌生。写作时如能予以迁移,或用以佐证,都将使文章增色: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 易 ,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但在作 红楼梦 时的思想,大约也止能如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
2014年北京卷关于“老规矩”的描述及命题设计,可以说是18套试卷相对较次的试题。何以言之
其一,材料中所列举的号称有北京特色的种种“老规矩”,明明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并非北京专利,硬贴上“北京规矩”的标签,反而虚而不实。
其二,曾记得,2006年北京卷有一则语言材料,最后几句话是:“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要求考生以 北京的符号 为题,写一篇文章。此题曾得到好评。想不到,8年之后,又有“(北京的)老规矩”登台!如此看来, 北京的寺庙 北京的公园 北京的街道 乃至于 北京的小吃 ,也不是没有理由走进高考试场的。这有意义吗
其他试题,辽宁卷祖孙对话,广东卷“胶片与数码时代”,湖北卷“山上的风景”等,给小青年以二难选择:简单回答,一两句话即可,但此类问题,三言两语,却说不清楚;往深处阐析,却又勉为其难。江苏卷过于理性,福建卷之“空谷”话题,则多少有点玄乎……
高考落幕,即成历史;经验教训,众人评说。2014年18套高考作文试题,因为检测目标太过一致,更能吸引师生眼球。为迎接2015年高考,师生们已早早秣马厉兵,却心存疑惑:“指挥棒”指向虽然再清楚不过,但此后是否有变,谁也说不清楚,因而又一次陷入“二难”深潭。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规律。命题权限下放至各省市以来,曾有不少精彩好题让人回味,也有少数试题令师生无法恭维。令人不解的是,2010年“思辨性试题”为专家、命题组关注,本是一件好事,想不到积至2014年,试题几近“清一色”!这给中学作文教学带来更多困惑。
大约是2012年,有专家提出“全国一套题”的动议,并陈述了若干理由。此后,呼声充盈师生耳鼓。愚以为,当前形势下,尽早宣布确立“全国一套题”方略,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可亡羊补牢,指导高中作文教学朝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健康发展,以减少2014年“指挥棒”挥舞所带来的麻烦;又可令高三师生调整思路,冲破积重难返的罗网,错杂弹“琴”,备考迎考,夺取胜利!
形势与政策
《形式与政策》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学习当今世界的形式与政策的目的在於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当今世界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关注世界,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在的世界,当代的社会需要的是对形势与政策有着敏锐洞察力,能够正确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能做到“识时务者”,一心只知道埋头苦读,不关心国内外形势的井底之蛙只能被自己狭隘的目光所束缚,禁锢,最终留於平庸。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环境制约着一个当代大学生成功的机率,试想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度,发展与进步必然受到其影响,个人寻求更大发展的机会也必然会减少。当代大学生如果不能认识与把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充分了解决定政策的形势,准确判断政策如何改变未来的形势,逆者社会的大形势而为,可以想象失败是最终必然的结果。因此只有准确灵活的掌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我们才能接着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与劣势,结合自己的目标,制定最终可行的发展方案与计划,并凭借着自己不断的刻苦努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实现自我的发展并最终取得最後的胜利。
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认识中国,了解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身的大理想,大发展。
形势与政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国际竞争中,为什麽有的国家胜出,有的却一败涂地?德国为什麽会成为世界诸多豪华车主要生产厂商的大本营?中国现在处於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无论在经济或国际地位都会上身一个等级。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有很多的阻碍,因为其他国家会眼红,中国威胁论因此而出,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外界却把中国比喻为“救世主”。中国并不是什麽“救世主”也不存在对外国的威胁,中国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我们在反思当今世界中国落後的症结,总结当今世界中国进步的原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而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所有,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学校开设形式与政策课是我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不仅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还培养了我的能力与责任感。它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认识中国,让我们感受社会的形势和国家的政策。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当代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使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习当今世界的形式与政策的目的在於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当今世界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
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君今览此佳作,不知可否快哉!本站祝君能日抚瑶琴听音,夜有娇妻伴读。
思想论作文
纵横古今,我们眼见着自己创造物的变化消亡,却无可逆转。而唯有思想能像血液一样注如灵魂,永不泯灭!
——题记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比其他物种多了一个意识领域,而这之中的关键就在于伟大的思想。它决定着一切,关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没有思想,人无疑是一具空壳,行尸走肉的卑微存活,只剩下麻木的躯体,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思想是宽广的。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他计较的少。人们往往希望得到内心的平和,既然如此,就更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它决定我们或喜或悲,或忧或哀。人们通常幻想自己能达到的境界,可却常常以失望告终,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过于狭隘,不够成熟,太过飘渺,故而变得不切实际,因而常常悲泣于生活。感叹命运的不公。试问将自身置于阴影的人们如何看到阳光?他们的思想消耗在了算计计较上,总是在乎所得所获,如何会有积极的心态,思想又怎么会宽广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去了不一定代表无法拥有。我看即我有,思想容括了一切,而这只是我们一念之间,无论悲哀不幸,抑或快乐幸福,我们拥有情感!
思想是永恒的。生活与我们而言,就像一把无情的刻刀,改变着我们的模刻。有很多梦想未经绽放就要枯萎,随时光苒苒而去,可每一个人的思想却是与世长存的,那里有思考就有思想。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关键在于他们的思想不变质,能永恒,不会随着物欲的横流而渐行渐远。它是被刻如人类灵魂般坚韧不移。它超越了记忆,跨越了时空,永世流传。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的一生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思想的永恒!”要想永恒,也必须如此,这是每一种永恒存在的力量与希望!
思想是强大的。秦始皇为何不惜一切焚书坑儒?仅是为了人民的思想,稳固自己的强权统治。他想毁掉所有可以与他抗衡的力量,让自己的江山永世相传,可他最终还是败了。他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思想,他以为他可以掌控一切,就不知思想岂是三言两语,岂是一场大火就能抹平。它的力量足以颠覆一切,摧毁所有,是不容侵犯的神圣,是无法遏止的生长。无形之中掌控着一切,乃至我们。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
我说:“给我一种思想,我可以囊括宇宙!”
议会政党政治作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国民党、共产党、民盟、青年党、无党派共同成立了议会,决定执行议会政党政治。
这一举动,在当时人心渴望和平的时代,曾经欺蒙了很多热血青年。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只要仔细分析,就能预见:议会政党政治必然会失败。
(1)政党政治出现并发展的原因决定了它最终的失败。
首先,从国际因素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二战毁灭性的打击,世界经济处于历史的低落点,美国尽管本土远离战乱,但是也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时的美国人都已经厌恶了战争,美国政府希望国共两党暂时不发动内战,以免自己再次被卷进战争中,将大笔钞票和武器装备浪费在中国境内。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当局救派出了重量级人物马歇尔到中国调停国共矛盾。国民党一直以来依靠美国为其提供资金,迫于美国方面的压力,只好暂时同意了和平建议。另一方面,二战中,中国东北战场上,苏联红巨击溃日本关东军。尽管联合国会议上规定了苏联必须派兵协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但是苏联之所以派出150多万的强大兵力,实际上是觊觎中国东北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这种心理在近代历史上暴露得一览无余。沙俄在近代史上吞没了我国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于未能从国民政府那儿得到在东北的优先地位,苏联转而支持共产党,并且提供了大量由日军留下的武器,大大地增强了共产党的实力。国民党受到苏联红军的强大威胁,暂时不能发动内战。
其次,从国民党自身因素来看:
军事上,二战刚刚结束,国民党仍有相当多的主力部队在中国西南地带,甚至老挝、越南、印度等地,中国内陆的势力并不强大。共产党当时虽然没有任何大城市作为根据地,但是也已经占据了全国领土的1/3,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众多根据地,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局面。国民党虽然占有2/3的领土,但是相对来说控制范围太广,兵力相当分散,所以国民党自己希望腾出更多时间来聚集兵力。和平谈判和短暂的议会政党政治,只不过是国民党释放的一颗烟幕弹,用民主和平的假象来欺骗无知的人民。国民党借此机会,迅速地为内战作好相应的准备。
经济上,由于早期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党在清除共产党人的同时也除去了很多青年精英人物。这导致国民党内部腐败作风日益猖獗。四大家族的垄断措施更是导致法币贬值,物价横涨。国统区内人民生活陷于水生火热的困境之中,国民党想要发动内战,但是必须首先解决经济上的问题。所以国民党暂时没有经济基础和共产党发起持久性的内战。
(2)中国社会当时所处的历史进度决定了议会政党政治的空想性。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程是从原始社会,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即使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都可能有不同的反应。比如,现在的女性,可以自由地上学练书,可以自由地在外工作,可以“露齿而笑”,而在封建社会里,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的“大不义”。所以,任何的举动与行为,必须要和当时的社会现状相符合,不能够脱离实际。尽管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摆脱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使人民收到了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但是短短的30年之后,就强制让刚刚走出封建社会的中国建立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其它诸多方面,都仅仅是一个空想。历史上,商鞅变法带给秦国以强大的实力,但商鞅最终因为得罪上层社会人们的利益而被处以极刑。戊戌变法虽然持续了103天,但实际在地方上几乎没有得到实施,因为它威胁到大官僚、大地主们的切身利益。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利益,导致它们所处的立场也各不相同。而国民党所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和中资产阶级的利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以调和的。国共两党最终会由于阶级阶级矛盾而挑起战争,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3).军事力量的巨大悬殊决定了议会政治的最终破裂。
在内战爆发之前,毛主席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只有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才可能拥有自己的政治权利,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幻想。然而当时组成议会的五个派别(国民党、共产党、民盟、青年党、无党派)中,只有共产党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可以和国民党进行军事量,并且数量远远少于国民党。同时,美国方面不断给予国民党资助,国民党拥有大量的精良装备与先进武器。巨大的实力悬殊,使得国民党傲视国内一切与之共权的政党,议会政治只不过是一场戏,国民党与其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区投票公决,还不如直接消灭那些弱小的力量,进行一党专制。校场口事件,国民党强硬派殴打李公朴、马寅初等民主人士,以及后来的李闻惨案,都已经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战乱动荡的社会,武力决定态度。
(4).议会政党政治破裂的直接原因。
一方面,在议会政党政治破裂的前一段时期,国民党由于军事力量的强大而越来越猖狂,在几次会议中,都不断要求压缩中共统治的区域。尤其是东北这一块,小型的战争都已经连绵不断地出现。中共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能容让,但是对于东北问题,正如毛主席说的,东北是中共必需之地,进则可以攻取中原,退则可以守住三省之地,况且资源丰厚,地势险要,是革命发展的最好根据地。共产党对于东北问题的强硬态度,更加加速了议会政党政治假和平的破裂。
另一方面,国际形势发生了一定变化。国民党答应了苏联在东三省的特殊地位,苏联本身觉得中国共产党太弱小,答应了停止援助共产党的条件。美国方面,不断的给予国民党援助,这使得国民党减少了很多压力。国民党的经济负责人也告诉蒋介石说,国统区的经济可以支持内战一年。国民党认为可以在一年内解决共产党的所有力量,于是,决定发动内战。
可以说:议会政党政治在当时只能是一个空想,在当代的中国--正如张老师所说--必须要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来进行一党专制,才能稳住动乱的局面。议会政党政治的失败,根结于时代和时势的种种因素。军事力量的悬殊、时代的局限性、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议会政党政治必然会失败。
关于政治生活
关于思想品德,我有太多感触了,总而言之:思想品德离不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源于生活。
一天我和我的朋友去一家外国快餐厅里吃东西,我上完洗手间洗完手出来,我没有烘干我的手,而无意识地把手的水甩干。此时,原看似高尚的两名中年妇女贸贸然摆着凶恶、狰狞的面目冲着我,破口大骂道:“你怎么做人的啊!一点思想品德道德都没有,中国礼仪最基本的礼貌都不会,你有没有家教的你!你以为我们会怕你吗?我们两个也可以把你打败吧!你以为你年青就够我们打吗?…”她们口若悬河地说,说得很暴力,我在一开始就已经连声说:“不好意思,真不好意思!…。”觉得很突然,一时反应不过来,随声便道歉。她们的话过于极端了,已经不是教育和提醒人的程度了,已经论到我终身、家人及我的自尊和原则去了……
我没有和她讲任何道理。第一,我有错在先。第二,因为我知道和她们讲道理是徒劳的,何况她们的声音也掩盖全场。第三,我尊重她们,我尊重和我母亲同辈以上的人。就算真的谈到要打要怎样的,我自身条件也是比她们好一点点,可谁会如此不理智呢
我自认倒霉走了,她们仍然在大吼大叫……
我觉得这是关乎一个人素质的问题,她们已经谈不上是有良好素质和良好思想品德的人了,动不动就要动粗似的,内在的品质掠夺了她们那高尚的外表,思想过于极端化了,很不理智,意气用事,体现出一种很小气、斤斤计较的内在,这种人是很少接受过优良教育的,没有经过过教训,往往得意洋洋,占着自己是本地人就歧视我们这些外来人士。
还有一次,在我骑着单车在上学的途中我似乎听见有人叫我,便回头瞄瞄,却忘记顾着看路,前面的的士突然停了下来,我“嘣”地一下撞上去了,我的单车把他的车壳撞凹了,我也伤了。
他先是送走了客人,看见我在地上,皱着眉头地问道我:“啊!小妹妹!你有没有受伤啊?还好吗?”我完全惊呆了,我本身已经做好道歉和赔偿的准备了,可他却第一时间问我的伤势,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觉,都关乎到思想品德中。
我被他大量的品质所感化,他不但不怪罪我,还关心我,我实在是惭愧。
一个人的内在不是表现在他的外表多么做作,而是发自内心地表达出来,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就体现在这里。
关于政治的作文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有多任政治老师了,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任和最后一任老师。
第一任宗老师身形较为魁梧,我们也都爱听他的课,而且平时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每一句话后面都要加一个N字,给我们讲课就像是谈话一样。所以他给人感觉很平易近人,平时我最烦背东西了,一看到一坨一坨的政治题,脑袋就大的像个热气球,所以,我的政治默写没一次通过的,但是有一次事件,就是一次小小的谈话让我连续多次考试都考到了48分以上:那天默写完毕,老师在课上就把听写的看完了,老师突然把我叫走,在教室门口对我说:“你写的意思都对,但是要想考试,得准才行,所以你要好好背题啊。”事后,默写的内容发下来了,老师竟然打了一个大大的对号。老师的平易近人不只是表现在这点,还有一点,在刚上初一年级的时候老师选取课代表是采用了“抢先制”意思就是谁抢上算谁的,这样让学习不是很好的同学也有应征的机会。
现在这位政治老师姓徐,她上课的时候的声音有些“假”,听上去好像是故意装的似的,不仅如此,她上课就像是哄小孩一样,把我们定位作小孩。而且这位老师还从不给人留面子,考完试,非得把成绩全班广布广播才算完,课代表老杨总是考不好,老师找他单独说说就罢了,可是老师偏不干,非得当着大家的面给他数落一通外带拍上两巴掌才算完,还好老杨还算是坚强,没什么举动。
关于政治的作文
2009年11月4日,在南京市儿童医院,一位仅仅五个月半大的可爱婴儿就这样离去了。医院值班医生玩忽职守,就让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了。因医生严重的工作过失,导致入院仅一天的徐宝宝死于南京市儿童医院。事后在48小时内,南京市卫生局针对此事发布了两个观点截然不同的声明,最终认定了院方的过失,院方承诺向患儿家属赔偿51万元。南京市卫生局为什么在48小时内实现180度大转弯呢?第三方的权威证实成为决定性因素。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徐宝宝事件”的大致经过。2009年11月3日早晨,徐定金夫妇带着高烧的宝宝来到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诊,急诊医生初步诊断为右眼眼眶蜂窝组织炎,收治入院治疗。当晚7点多钟,发现宝宝的病情有恶化迹象后,徐定金夫妇赶忙跑到值班医生毛晓珺的办公室。当时正在玩网络游戏的当班毛晓珺称:“这个宝宝白天不是我治的,他的情况我不了解,有什么情况你等白天管床医生来才说。”在徐定金夫妇俩的再三恳求下,毛晓珺很不情愿地来到了宝宝的病房,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后,并没有遏制宝宝病情的发展。最终,即使徐宝宝母亲三次向医院医生和护士跪求,也没有最终挽救孩子的生命。2009年11月4日,五个月半大的徐宝宝永远地离开了爱他的爸爸妈妈。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医生的玩忽职守,就让这个五个月大的孩子,消失在世界上。医德?谈什么医德?完全就是没有良心。三次的下跪,都只换来冷眼相待。
思想政治作文
道德需要是道德敬畏感生成的内在根基。康德在《纯粹理论批判》中有力地证明了上帝只是一种假设。但在《道德形而上学》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又为上帝腾出了一席之地,把他请了回来。这是因为康德认为上帝虽然不是理性的对象,但在实践理性中,若缺少民众对上帝的信仰这一因素,道德终归不圆满。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宗教信仰仍然是大多数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对上帝的敬畏造就了大多数西方人的道德境界,赋予了他们履行道德的自觉性,这是源于道德的他律作用。
通过对孔子直至宋明理学等儒家主要道德思想的考察,我们明确了敬畏之于儒家道德传统的重要意义。对于道德的敬畏之情始终贯穿着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传统,确立道德敬畏是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孟子通过人与“夭”关系的设置,确立了德性的内在需求。在孟子,仁义礼智源于内心,由于内心的仁性,人有了自然向上的力量。本心认识到正确的,自然就会行;认识到错误的,自然就会加以阻止。这是道德的自律在发挥作用。
后现代思想家德里达认为:“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首先是对他者(theother)的追求。”“他者”是一个外延十分宽泛的范畴,不仅涵盖他人,而且包括人类社会、自然宇宙。人类必须像朱熹倡扬的那样:“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才能保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睦。对“他者的尊重”、“敬畏”,有助于人类的“狂性自歇”,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虽然孟子自信人类最终能够通过“尽自”、“知性”而“知天”但是我们还是应当保一份对天命或天理(自然和社会之必然律令、人类安身立命之内在本原)足够的、应有的“敬畏”。因为敬畏之心的拥有,不仅是进一步“尽心”、“知性”、“知天”的基础,更是人们修身养性、培养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条件。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敬畏伦理”的范导,以符合人性深处蕴含着的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内在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