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经典文学常识

  1.《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修编。共收入诗歌305首,古称“诗三百”。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

  《楚辞》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第二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收集而成。主要有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端午节吃粽子,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源头。

  2.《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汉书》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史书。

  《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编辑而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史界誉为“实录、信史”巨著。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概括史学、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孙武《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字典。

  藏族叙事诗《格萨尔王传》我国最长的史诗.

  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代表作有《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郭沫若《女神》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3.法国--凡尔赛宫 英国--白金汉宫

  俄国--克里姆林宫 中国--故宫

  4.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5.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是古代儒家经典,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经典中国文学常识的知识点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文学常识之古代文学知识基础

  一、我国古典文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

  1、诗歌又包括诗、词、散曲等

  就诗说,还有古诗、律诗、绝句的分别。古诗的句式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种种;就词说,有八百多种调子;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散曲的调子也非常丰富。

  2、散文有叙事、记游、说理、抒情等类别。

  3、小说有笔记、传奇、平话、章回小说等体裁。

  4、戏曲,从元代以来发展成熟的,有杂剧(北曲)、南曲等。二、我国的古典文学已有三千年的光辉历史。

  1、秦代以前,我国就有许多伟大的作品出现。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保存了古代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这些诗歌大约产生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其中有民歌,有举行典礼用的祭歌和乐歌,有的是叙事诗,有的是抒情诗,有的是讽刺诗。这些反映了当时的生活。

  (2)、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一种新体的诗歌“楚辞”。伟大的诗人屈原运用这种新的形式,写了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以及《九歌》《九章》等著名作品。屈原的作品里含有大量的神话传说,丰富的想象,炽烈的感情,这对后代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3)、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最早的历史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著作《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这些著作中的许多篇章在记言记事、描写人物、论辩道理,以及结构篇章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2、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我国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了一部对后代的文学和文学都有巨大影响的《史记》。为各个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众多历史人物立传,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2)、汉武帝时,设立了主管音乐的机关“乐府”,采录民间歇谣,用以配乐歌唱,因此许多民歌得以保存下来。现存的汉代乐府里的民歌,多是五言诗的形式,最著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是从民歌发展而成的。

  (3)、东汉时期,在乐府民歌的基础上产生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但是开始的时候,诗的产量较少。到了建安年间,有些诗人,尤其是曹植,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来抒写个人的思想感情,写了很多很好的五言诗。五言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东晋末年的诗人陶渊明,用通俗自然的语言写五言诗,赞美劳动生活,歌咏农村景物,诗的内容和风格都有清新自然的色彩。南北朝的民歌,也是因官府采录配乐而,保存下来的。南朝民歌,绝大部分是青年男女的恋歌。北朝民歌的题材相当广泛,其中《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作。

  3、唐代和宋代是我国文学的发达时期。

  (1)、诗歌到了唐代,体裁完备,有古诗、律诗、绝句等等。

  李白的诗,嘲弄庸俗世态,反抗权贵,充满了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歌颂祖国壮丽的河山,歌颂自由生活,对于社会现象的不合理和自己才能的不得施展,表示强烈的愤慨。杜甫生活饱经忧患,比较接近人民,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他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揭露封建社会的贫富悬殊。他的诗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发扬了诗经、楚辞、乐府的优良传统,给后来的诗人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李、杜以后的大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写了十首《秦中吟》和五十首“新乐府”,意在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还有像《长恨歌》和《琵琶行》等一些久为传诵的诗。

  (2)、到宋代,盛行配乐歌唱的词,词发展到极盛时期。

  柳永和苏拭的词,对于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南宋的辛弃疾和陆游是两个爱国诗人。这两位诗人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评价很高。

  (3)、唐代和宋代的散文也很发达。唐代的古文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文体改革运动。这个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主张废弃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写作切合实用的质朴的古文。他们的文章,平正通达,虽然号称“古文”,实际上是新体散文。到了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拭等继续提倡这种古文。以后,“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就成为我国长期流行的文体。

  (4)、唐代和宋代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小说也发展起来了。唐代最有名的小说是“传奇”。《柳毅传》就是唐代传奇中的佳作之一。这些小说;大都着力刻画人物形象,并且有离奇的情节和完整的结构。到了宋代,小说有了新的发展。由于都市的发达,市民阶层的扩大,这个时期出现了“平话”。

  4、元、明、清三代,我国文学有了新的发展,在戏剧和小说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1)、元代的杂剧形式很新颖。著名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王实甫的《西厢记》,分别刻画了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不同形象,前两篇写出政治的黑暗以及妇女的厄运,后一篇写出青年男女坚决反抗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精神。

  (2)、明、清两代的戏曲得到迅速的发展,篇幅加长,情节增多,反映的现实生活也更为深广。著名的作品,如高则诚的《琵琶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3)、元、明、清三代的小说超过以前所有的时代,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在我国文学史上光辉曜目的作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用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到了清代,又产生了蒲松龄的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吴敬梓的长篇章回小说《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儒林外史》描述科举时代读书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和一些读书人争夺功名的丑态。《红楼梦》通过贸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悲剧,以及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的变迁,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末期的腐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对于蔑视封建礼教力求发展个性的人物,表示很大的同情。《红楼梦》展现了巨大的生活画面,刻画了几十个性格极其鲜明、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这部作品结构完整,笔法细腻,语言优美生动,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达到了艺术高峰。《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巨著。

  5、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学上出现了一些反映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要求的作品。

  像李宝嘉的小说《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比较深刻地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黄遵宪、梁启超等也写了好些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诗歌和散文。

  形式的多种多样,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语言精炼形象,这是我国优秀古典文学的高度艺术性的表现。我国古典文学,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语文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讲解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关于诗歌的阅读入门

  诗歌是一种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文学形式。它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练、形象鲜明、音乐性强的特点,一般分行排列。

  诗歌的语言精练含蓄,它高度集中地反映自然景色和社会生活,阅读时要理解诗句中包含的意思。有些诗句含义丰富,描述细腻,诗人说出了许多人都有过却说不出的感受;有的深刻地揭示了人生哲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刚开始接触诗歌,有些含义深刻的诗句一时难以全部理解,没有关系,可以先把它们熟读成诵,以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会逐渐领悟它的意思,真正欣赏到它的妙处。

  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因此,阅读诗歌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使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像我们熟悉的《小小的船》读时要想象自己好像看见了月儿弯弯、星星闪烁的天空。弯弯的月儿多像一条小船,自己坐在小船上,小船摇啊摇,飘荡在晴朗的夜空。多么宁静美丽的世界啊!这样边读边想,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诗歌由于它的押韵和分行,读起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阅读诗歌时,首先要通过反复朗读,读到琅琅上口,熟读吟诵,才能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体会诗人的感情,从而进入到诗的意境。

古典诗歌细读策略知识点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高度精练,表现为篇幅短小,手法多样,寓意含蓄,又因诗歌创作年代遥远,给诗歌解读带来了难题。目前的诗歌教学,许多教师往往把诗歌作为背诵材料,让学生知道主旨即可,其设计模式也往往是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领读,学生齐读;然后背诵,分析主旨,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引导学生体验古人的感受,没有激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笔者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以及总结,发现孙绍振先生提出的“文本细读”或许能给予我们不少的启发。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孙绍振先生认为从哲学层面上说就是分析的方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的操作方法即“还原”和“比较”,并对此作了细致的分类,这对教学实践富有启发意义。本文就孙先生的观点,结合笔者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反复实践,提炼出诗歌解读三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细读法

  孙绍振先生说,“对一切对象的研究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把它放到历史环境里去。不管什么样的作品,要作出最深刻的分析,必须放到这些作品的时代(历史)背景中去,还原到产生它的那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气候中去”。古典诗歌的解读尤应如此。其实,我国早有类似的文学理论批评方式了,那就是知人论世。追根溯源,《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这里,孟子本来谈的是“尚友”之道,即以今人之情上推古人之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则是读者与古人的对话了。知人论世,即颂诗、读书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性格、审美趣味,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等,方能准确地把握诗人之“志”。知人论世可以离析为两个既独立而又紧密相联的部分。“知人”须从作家的身世、个性入手,才能准确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思想;而“论世”则要考察作家所处的生活时代,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于社会独立存在,他创作的作品会或多或少地反映那个时代的风味。

  以李白《行路难》(人教版八下)为例,诗的一开头描写了一次豪华的盛宴,食物的精美无不令人欲为饕餮之想。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又是为何呢?我们带着内心的疑问试着往下看,却怎么也找不到答案。面对这样的一首诗歌,该从哪里入手呢,又该如何让学生读进去,将此诗读厚重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思量许久,查阅了李白的传记以及相关作品,了解此诗创作年代,当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其时,距李白为待诏翰林不过两年的时间。笔者于是有了以诗题“行路难”为突破口,通过知人论世来细读一首诗和一个诗人的设想与实践:

  1、知其政治理想晓其所行之路。

  师:李白走的是一条什么路

  生:仕途之路。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联可看出,注解里说他想要和姜尚、伊尹一样。

  此时笔者结合注解介入材料——“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学生便明白李白要当官就要当宰相,要辅佐皇帝干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大事业,然后功成身退。

  2、知其仕途遭遇明其行路之难。

  师:这条路有何难

  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说他想要登上太行的时候,大雪覆盖挡住了前行的道路;想要渡过黄河的时候,冰雪堵塞了河水。

  此时学生的回答往往只能停留在字面的翻译上了,“雪满山”、“冰塞川”到底象征什么呢?如何从这里读出李白的仕途艰难呢?都需要教师帮忙打开思路。所以此时笔者将李白仕途之路的过程简要地在幻灯片中罗列出来

  公元725,出蜀,仗剑远游,李白二十五岁

  公元742年,翰林待诏,李白四十二岁

  公元744年,赐金放还提醒学生关注时间以及翰林待诏,从中可知李白花了17年的时间才迎来实现他政治理想的机遇,做了唐玄宗的待诏翰林。那么“何为待诏翰林”呢?就是待在翰林院里,听候皇帝下诏,或帮助起草文书,或回答皇帝的咨询,或伺候宴游,做些点缀太平的诗文这样的一个帮闲角色。这对于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他,从一开始入选为待诏翰林就是个讽刺,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太大了。读至此,可发现座下多数学生因感慨李白的仕途遭遇而嗟叹不止。

  3、知其性格解其路何难。

  师:李白所走的路为何会如此之难

  生1:当时唐王朝的政治环境日益腐败,唐玄宗日渐昏庸,奸佞小人横行朝廷。

  生2: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所致,比如让高力士为他脱靴。

  诚如学生所言,李白在经历了一段无所事事的文官生活后,期望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本来嗜酒的他更用酒来逃避了。而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在酒后更加表露无疑,他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也更加遭到奸佞小人的誹謗。最终李白这只大鹏鸟不愿做皇帝的那只鹦鹉,展翅飞走了。只是李白依然简单而纯粹地执著于他自己的政治神话,故回望前事种种,在此诗中便是欲饮不能,唯有无奈拔剑的茫然。

  接着,后面两个环节围绕“知其所好感其矛盾心绪”与“知其人论其世想其何路可济”两点展开,具体操作不再细说。可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适时地介入相关材料,学生参与的热情度非常之高。通过读一首诗,读出了诗歌里面交织的复杂而矛盾的情感,更加读出了李白这个诗人,这就比简单地背诵分析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更加可喜的是有些学生因为这堂课喜欢上了李白这个诗人,课外开始自觉地去阅读李白的相关作品,进一步去了解这位诗人。

  二、以诗解诗细读法

  诗歌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诗词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吃力不讨好,试图一一对应地用散文语言来翻译那充满灵性的诗句,也常常失了诗的神韵。因而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时常有捉襟见肘之感。仔细思量,那是因为我们常常孤立地就诗论诗,也就难免从现象到现象地滑行,无法捕捉诗人的言外之意了。如何把一首诗读透、读厚、读深呢?笔者受孙绍振先生“风格还原”、“流派还原”、“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等启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诗解诗”的多番尝试,发现“以诗解诗”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而且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又能了解掌握更多的诗词名句。

  1、以诗句为线索,作为细读诗歌的突破口。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人教版八下)这首诗从某个侧面反映出“贬谪文化”的一角,无论是屈原、李白、杜甫,还是柳宗元、刘禹锡、苏轼,不管他们身处繁华盛世,还是置身于危机丛生的时代,他们总是对自己身处的王朝寄予了无限的深情,希冀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大多数人的理想总会被无情地击碎,换来的是沉重的贬谪生涯。那么如何通过这首诗让学生稍稍认识古代中国的“贬谪文化”呢?苏轼的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可以作为解读的线索。

  师:“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的刘禹锡是那么的多才多情,但却如苏轼一般“多情却被无情恼”,他遭遇了哪些无情之事呢

  生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凄凉地”看出被贬偏远的地方,身心凄凉“二十三年”,可看出朝廷的无情。

  生2:“弃”、“置”感觉是被抛弃,像物品一样被人随便放置在那里。这是朝廷和君主的无情。

  生3:从“烂柯人”,可以看出时间过得很快,回来一切都变了,诗人也老了,时间很无情。

  的确如此,刘禹锡先后被贬朗州、连州、夔州、和州,未离谪籍。他无法自主自己的命运,始终被抛弃冷落,二十三年的生命耗费于穷山恶水之中。归来的刘禹锡已到知天命的年纪,悄然间两鬓早生华发,面对迷惘的未来之路,不得不感慨岁月的无情。此时,激发学生思考体验历史上同是多情之人却遭遇无情之事的人还有谁?教学可由点及面,对诗歌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贬谪文化。教师从中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性格可能导致不同的命运,遭遇无情之事的刘禹锡依然怀着多情之心,依然豁达开朗,宠辱不惊,甚至奋发向上,发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壮语。

  2、以诗为“注”,印证比较细读。

  我们在解读诗歌的时候,可以通过不同诗人相同类型的诗歌或同一诗人同一时期相同题材的诗歌,为所要解读的诗歌作注,进行比较阅读,丰富阅读。以笔者教杜甫《春望》(人教版八上)诗为例:

  在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对学生而言,字面的理解没有任何障碍,但是如何在平淡质朴的语言里捕捉诗歌的言外之意呢?就此诗而论显然是不够的。笔者用了杜甫作于同一时期的《哀江头》前两联为这一联作注:

  少陵野老吞声哭,

  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曲江”,本来是长安附近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游春的风气尤盛,沦陷后的长安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呢?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已经破了,可曲江江边的终南山还在,曲江的江水还在;城中美丽的春天又回来了,游人却不见了,只剩下那茂盛的草木。让学生领会杜甫望此景时的“吞声哭”,悲哀至极而又哭不得的境地,因为此时他是“潜行”,怕被安禄山的军队发现,满心的悲哀只能深深地藏进肚子里。所以为何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其内心深切情感的外化,让花和鸟都有了自己的心情之颜色,让花和鸟来共同承担自己的悲痛。

  在读陶渊明《归园田居》(人教版八上)“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联,如何理解他的“愿无违”呢?学生的回答往往停留在概括性的苍白总结上:如说陶渊明想归隐,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之类。无法有形象而丰富的感知,没有一个具体的画面感。所以笔者引用了陶渊明的其他诗歌来作注,让学生深入了解陶渊明的追求及其人格魅力。

  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质本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等诗句来辅助解读,读出他在这个污浊的世界里,无法实现曾经的志向,也无法让自己妥协。他只是愿意做一只栖栖之鸟,保持自己的清白,躬耕田野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沉浸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远中。

  如此引诗为注,通过应证比较加以细读,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更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对那个时期的历史生活有了比较广阔的认识,进而也会明白诗人的伟大,正在于他独立于世的人格魅力。

  三、关键词细读法

  何谓“关键词”?在图书馆学中,“关键词”是指从文献题目、文摘或者正文中抽出的,能够表达文章主题内容并具有实质意义的未经规范化处理的自然词汇。语文关键词教学法就是一种以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词汇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从而理解全篇课文,突破教学重点的教学策略。语词构成了文本,而那些关键词则是进入文本最直接的密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善于抓住关键,以点带面。主要有以下两种操作:

  1、从诗句中直接提炼关键词,正面细读。

  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短短十四句,却曲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四句,简单翻译是无法体现诗人的复杂情绪的,但若提醒学生注意关键字词,学生便会去挖掘字里的精妙之处。

  生:“金樽美酒”、“玉盘珍羞”,“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么欢乐的宴会,诗人却吃不下,放下酒杯和筷子,连用了“停”、“投”、“拔”、“顾”这四个动词,说明内心很苦闷。

  这一层的提炼,稍加提醒,学生一般自己都可以完成,而实际上笔者发现诗句中另外还有两个字更加值得深究,那便是“酒”和“剑”,提炼出这两个字,就可以将此诗的理解更深一层。因而笔者作了这样的处理:

  师:在这四句里,有两个字非常有意味,我们一说起李白,就会想到它们,是哪两个字

  生:酒、剑。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李白遭遇酒和剑,应当是什么样子的

  生:李白喝酒时是“一杯一杯复一杯”,或者“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又是个剑客,拔剑时应该很有英雄气派。

  师:对啊,酒是一饮三百杯,剑是“愿解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何其畅快何其豪气!再来对比此诗,面对酒和剑的李白却是如此之态,其茫然心绪尽在酒与剑中,不言而喻。

  2、通过改字换字来比较细读。

  鲁迅曾经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的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所以我们必须去创造一些题目,进行改字或者换字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如杜甫《春望》(人教版八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将“山河在”改为“山何在”,“草木深”改为“草木生”,可否?这一改,学生就会试着去翻译原诗与改诗的意思,会发现字面意义乍看之下是通的,实则是断然不可的,此时再适时地介入司马光的这句话:“‘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原诗的精妙之处自然便能领会了,如果改掉就无法突出原诗展现的大背景下诗人的悲怆心境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像这样在对比中分析,不但要善于从相同的作品中看出相异的地方,而且要善于从相异的作品中看出相同的地方,即所谓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永远是我们精神生命的源泉,中学语文课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它传承的重要渠道。如何让学生进入古典诗歌的本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反复的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初中古典诗歌的细读可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细读的教学策略又是多种多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纯粹地使用某一种,都会显得有局限。“功夫在诗外”,对于古典诗歌的细读,也只有在不停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前进。

高考诗歌知识点总结

  一、解题要点及鉴赏术语:

  ⒈了解格律知识:对仗、押韵、平仄、词牌、曲牌、句式。

  ⒉诗歌体裁: 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词、曲、现代诗歌。

  ⒊依题材分类:咏史、咏物、送别、爱情、讽喻、边塞、山水田园、思乡怀远、哲理。

  ⒋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经历、风格流派。

  ⒌诗歌内容:何人、何事、何景、何情。

  6、把握感情基调和感情变化(常见意境):清新明快(自然)、幽静萧瑟、恬静淡雅(恬淡闲适)、凄楚哀婉、生机勃勃、高昂、低沉

  二、诗歌语言风格:平淡自然、清新淡雅、明快浅显、工丽(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雄浑悲壮、雄奇、奔放、豪放、婉约、诙谐、讽刺、口语化。

  三、 表达技巧(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

  1、分析表现手法:对比(对比反衬)、衬托、渲染、烘托、比兴、细节描写、用典、联想、想象、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借事抒情、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心理刻画等。

  [情感角度的变化,常见于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也叫对写法。如高适的《除夜》、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修辞(比喻、拟人、对比、夸 张、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反复、排比、顶真)。

  3、把握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 描写:实景、虚景、远景、近景、正面、侧面、 动景、静景、乐景、哀景、工笔、白描 、 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观察角度的变化。视觉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空间角度: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等。 )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用典抒情、叙事抒情)

  4、行文构思(结构特点):

  一句一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意象相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欲扬先抑 、先景后情、以景结情、重章叠句、铺垫、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①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中寄予着诗人的情感。 ②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③虚实相生、想象联想: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实际相结合。 ④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手法。 ⑤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地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⑥细节描写:细微之处(动作、神情、情节等)真实、准确、传神。比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⑦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⑧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⑨使用叠词:增加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修辞手法主要有:①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②借代:以简代繁,以特征代其物, ③比拟: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④夸张: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⑤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⑥反问:加强语气。 ⑦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⑧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 ⑨比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提高高考二轮复习效率的六大技巧

  提高学习效率,就要讲究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爱因斯坦总结自己获得伟大成就的公式是:成功=刻苦努力+正确方法+不说空话。古今中外无数事实也证明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学习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越学越聪明,而且能带来高效率和乐趣,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则会阻碍才能的发挥,越学越死,并且会给学习者带来学习的低效率和烦恼。由此可见,方法在获得成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间断学习法

  此法一般比集中时间学习效率更高,特别是在开始学习某一章内容或其他课目的时候。有些教师估计,二小时目的明确的间断学习,可以取得三小时集中学习的效果。如果组织合理,可以充分借助间断学习的优势,用很短的一段时间来复习功课。

  2.计划学习法

  每天均需制定一个学习计划,但应留有充分时间来处理意想不到的事情和进行娱乐活动。计划定得愈合理,遵守它的可能性就愈大。

  3.积极学习法

  如果你经常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你会从中得到不小收获。研究表明,自我背诵和经常的自我测验能使学习效率提高40%以上。

  在你听课、看书的时候,应该试着去设想下面要说什么。经常进行探索,寻求问题答案,经常将现成的原则应用于新形式,经常提出疑问的学习,最有可能造成有创造性思想的学生。

  4.和谐学习法

  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5.自由讨论法

  此法在教学中经常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能给你举一反三的机会,而且让你用言语来表达你的思想。找出正确的方式表达你的看法和观点,会使你的思想富于条理。

  6.兴趣记忆法

  要是书里或课上讲授的东西很有趣或者适用于其他场合,你就应饶有兴味地去运用它。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它运用于你所感兴趣的领域之中。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1.如何学习语文:

  不仅仅要背诵那些文学常识、课文,这只是个步骤,应该从更大的角度上学“大语文”。

  1)多读书:也不一定要看鲁迅、矛盾的小说,并不一定会有效果的。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整个高中期间,“我”都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协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4)语文的习题训练:并不是多多益善,做题是为了掌握思路、掌握方法。

  2.如何学习历史

  1)记忆是很重要的:主要方法有, 比较记忆法:比如说将各个时期的统一战线进行比较。浏览记忆法:平时没有事的时候多翻翻书,不去可以地记东西,只是随意翻翻。 联想记忆法:不看书,将某一章节的内容在大脑中过一遍,比如说它分为几大点,一个大点中又包含几小点…… 选择记忆法:如背历史年代,并不是要将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都记下来的,要善于去选择,要去粗取精了。

  2)理解是关键:要敢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3)归纳总结,形成体系:任何一个历史问题都是由各个条件促成与组成的,可以把他们一一写出来,最后将零散的知识结合起来,组成一个体系。

  总之,学习是各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学们应该成为学习主人,而非奴隶。

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

  一、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歌在春秋时已流传于世,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孔子与诗三百的关系密切,才有“诗经”之称。

  二、六艺

  《诗经》中的作品,按照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bīn)风,共十五国风,160篇。是诗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即“王畿”之乐。雅诗共105篇,又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颂”即古代的“容”字,表演的意思。《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皆出自社会上层人物之手,都是些歌功颂德之作。

  “赋”是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的意思,即直叙其情事,白描其物象。

  “比”是比方、譬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使形象更鲜明。

  兴与比的区别在于,比是以另一物打比方来说明此物,二者之间必须有类似点;兴只是以他物做引子,以引出所咏之物,二者之间不求性质的相类,只是有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关联。

  三、类型

  《诗经》按照内容划分为祭祀诗、颂赞诗、怨刺诗、婚恋诗、征役诗。

  《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这些诗有些是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的,有的则带有普遍意义。总体上说,这些诗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如著名的《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这首诗,以前很多人都解释为劳动者对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责问,这恐怕不太确切。应该指出,在《诗经》的时代,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在社会的一般认识中,原是名正言顺,天经地义。在物质上、精神上都受到严重奴役的奴隶们,能否清醒地否定当时社会所公认的这一种原则,本身是个问题;即使有人认识到并表现出来了,这样的诗也不可能被诸侯和周王朝的乐宫照样容纳,成为贵族子弟日常诵咏学习的对象。《毛诗序》解此诗,谓“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食禄”,应该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诗人还是从社会公认的原则出发,认为“君子”居其位当谋其事,“无功而食禄”就成了无耻的“素餐”——白吃饭。末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讽刺的笔法。事实上,“君子”们尸位素餐,倒是普遍的现象。以他们声称的原则讽刺他们的行为,这首诗已经很深刻,不必再加以拔高,以至脱离了原意。

  “礼仪”是统治者自身制订的行为规范,而统治阶层的成员,沉湎于荒淫作乐的生活,又往往破坏了这种规范,于是诗人对他们发出尖锐的诅咒。但同时也要看到,这首诗之所以写得如此尖锐而激烈,乃是因为作者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首先站在维护“礼仪”的立场,这也是社会所承认的“正确”的出发点。再如《硕鼠》,也是相当深刻的政治讽刺诗。诗中把统治者比作贪得无厌的大老鼠,感到忍受不了这帮家伙的沉重压榨,想要逃到一块“乐土”中去。从诗中“无食我黍”等句来看,作者是拥有自己的土地财产的,其身份可能是下层贵族或其他自由民吧。这种反对过度剥削的意见,也是明智的统治者所愿意认可,并认为值得警戒的。

  《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我们就把这类诗同《国风》中同样主题的诗放在一起介绍>。《小雅》中的《采薇》、《杕杜》、《何草不黄》,《豳风》中的《破斧》、《东山》,《邶风》中的《击鼓》,《卫风》中的《伯兮》等,都是这方面的名作。与叙述武功的史诗不同,这些诗歌大都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的遭遇和想法,着重歌唱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于家乡的思念,读来倍感亲切。

语文诗歌重点知识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本单元有中国诗歌、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用得较多,如 “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预习要点:

  1、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

  2、按要求朗诵。

  3、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

  4、相关的文学常识。

  5、分析意象;发挥想像;感受真情;陶冶性情。

  6、背诵:《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

诗歌写作基础知识

  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交融,后边写“志”,志中有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串珠模式】

  这类诗歌由几个并列的相同结构并有部分相同诗句的部分组成。反复咏叹。《诗经》较多这类诗歌。

  【自白模式】

  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渊源流长,浪漫主义大都采用抒情化议论,即自白。政治诗、哲理诗许多属于这种“传统自白”。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首先作者必须达到一个时代最高层次的认识及体验的水平。在西方现代派中,惠特曼的《草叶集》承前启后,大量使用自白,以至于美国诗歌自50年代后以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据主流地位。我国80年代“第三代”诗歌大部分都属于“自白”诗。与前期浪漫主义自白不一样,当代诗歌中的自白可以称为“反传统的自白”:有意摆出反传统——反对文化、审美、个性、理性乃至诗歌自身的架式,其实不过将题材限定在个人生活体验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里。多用第一人称,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语袒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甚至隐私,有时触及社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批判。“自白”诗歌对语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强调,甚至写娱乐性的记录性的诗歌,自称为“玩”诗歌。作为诗歌整体的一种探索,“自白诗”可以说有从社会批判意义转为个体生命肯定意义的历史作用。

  【象形模式】

  诗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状,成为象形图案。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被刺杀的和平鸽》。又如台湾诗人白荻的诗歌,犹如一幅山水画(诗行从右到左,字词从上到下),比喻流浪者如远离山林湖水的一株丝杉。

  【现代模式】

  从西方现代派诗歌移植而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而且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因此更加重视形式创新。写的是个人与社会、自然、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变态心理、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强调表现内心——实际上只是变幻多端,高深莫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和下意识。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觉化,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直接结合,“象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诗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潮湿的灵魂在发芽”。②自由联想。这种联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写出来的联想。如“阳光是从太阳里踢出的足球”。③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变化,用于暗示某一瞬间的感觉、想象和精神状态。

  这类诗歌的一些诗行排列成抽象的图形,显示某种意义趋向。如《太阳下山》后半首的诗行排列,暗示钟声在大风中高低起伏。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医院求职简历模板免费

青少年科创大赛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