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2014届语文新材料作文预测题解读

  材料一:

  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红果树。其果实在未熟时是青红色的,味道酸涩,稍震树木就会掉光;而其果实在成熟后是红色的,味道又香又甜。

  嘴馋的狒狒经常偷吃未熟的红果并致使树上果实全部震掉。这样一来,它成了一直在努力克制着自己欲望的动物们的公敌。这时的它也会自责,甚至会用力打自己的头部以示歉意。见此情景,动物们都会饶过它。可是,道歉过后,它往往又忍不住要偷吃……就这样,狒狒不停地偷吃、道歉,大量未熟的红果被它糟蹋。终于,动物们再也无法忍受,将它咬得头破血流。

  猕猴也爱吃红果。在红果未熟时,很多猕猴便会徘徊在红果树周围。然而,它们想靠近却又极力克制自己,若实在克制不住便会突然撞向旁边其他树的树干或是石头,最终头破血流。

  【解读】

  这是一道故事寓言型材料作文。材料中两种动物克制自己欲望的不同结局值得我们深思。从狒狒的角度,考生可谈“犯错后能及时道歉是一种美德,但若屡次犯错屡次道歉,这种美德就会变质”“应将自己的不良欲望克制到底”等;从动物们的角度,考生可谈“虽可宽恕那些犯错后能及时道歉的人,但绝不能宽恕那些屡次犯错屡次道歉的人”等;从猕猴的角度,考生可谈“努力克制自己不犯错,远比犯错后再道歉珍贵得多”等。

  当然,考生若谈“要遵守自然规律”“犯错后能及时道歉值得褒扬”“得饶人处且饶人”“自作自受”等,则会偏离题意。

  材料二: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黏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处世以及许多方面也和木匠的工艺原理一样——“留一条缝隙”。

  【解读】如何确定“缝隙”这个喻体所蕴含的意义呢?先看关键词“缝隙”的含义,木匠和装修师傅所说的“缝隙”,都是指一种空白,一个狭窄的空间,它表面上不完美,其实作用巨大——能调节因为环境冷热干湿压力等变化带来的膨胀和收缩(如水泥路面的缝隙),从而使整体结构不发生改变,换句话说,缝隙这种细微的不完美其实是为了保持整体的完美。由此及彼,可知“缝隙”应该比喻的是一种可供回旋、可供调节的“余地”或“空间”。

  “留一条缝隙”,关键在于一个“留”字。为什么要“留一条缝隙”?如何才能“留下一条缝隙”?应该在哪些方面“留下一条缝隙”?如此一问,思路定然大开。材料中要求“美满”,装修反而会失败;留一条缝隙,竟然成就完美,由此可以立意:①处理生活中的摩擦时,给别人留下缝隙;②对别人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宽容,为自己留后路;③朋友、夫妇之间留缝隙,是尊重和爱的表现;④给异于己者留缝隙,可形成文化的兼容;⑤写文章时可含蓄,留给别人想象的空间,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⑥环境保护,有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给后代留下发展的缝隙等。

  材料三:

  (1)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2)2012年10月,“摔碗爷爷”成为被手机所伤的亲情的代名词。一次家庭聚餐上,年迈的祖父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孙辈人人手中一部手机,聊天、玩游戏、刷微博。不堪被冷落的老人扔下一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摔碗离席。

  【解读】

  两则材料,描绘的是两个生活场景,共同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当今社会,手机关闭了人们的心灵之窗,让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疏远、隔阂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事实,你是怎样想的,有怎样的感悟

  审题时,可以抓住其中一则,进行透彻分析。如第二则,恰当的话题应有两个核心元素:“手机”与“亲情”。这两者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仔细阅读材料,我们不难发现,手机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让亲情淡漠了。从“手机”这一元素,我们可以抽象出“科技”“工具”“现代化”“现代文明”等信息,而“亲情”这个元素,则涉及“爱”“孝”等信息。

  也可以采用综合分析法,将两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和概括,然后归纳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观点。比如可以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科技对人情感的“异化”、现代文明对传统亲孝的负面影响以及人们认物为己,终究为物所役等话题,只要是从材料生发而出的,都应该是恰当的角度。

  需要提醒的是,在写作过程中要谨防出现“二次立意”导致偏题甚至跑题的情况。如有同学可能从亲情演绎出“孝”,又由“孝”演绎出“传统文化”,于是以“反思传统文化”为话题作文,那就跑偏了。也有同学可能从孩子玩手机入迷演绎出孩子们缺失奋斗精神,那就是抓住局部而不顾材料整体信息的审题错误了。事实上,这样一些演绎错误是考生们常犯的,究其原因,缺乏有效思维方式是根本。

  材料四:

  你知道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吗?你家的家风是写出来挂在了墙上,还是在父母的话语里,还是从小就藏在了你心里呢?……

  近日,中央电视台正在进行的关于“家风家规”的新闻调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记者随机采访了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被采访者有的从不同的角度对家风家规作了详细的解释,有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阐述着自己家的家风家规……大家的回答有“做人要诚实”、“吃亏是福”、“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互助互爱”、“勤俭持家”“记住自己的根,不能忘本”、“忠厚老实,不投机取巧”等等。

  央视的这一举措,让“家风家规”这个话题进入了公众视野,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这将重新引起人们对于家风家规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解读】

  材料大致包含这样几层意思:一是“家风家规”,是很具体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家庭的回忆,都可以成为家风的载体;二是大家的回答体现了主流的价值判断,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是关于“家风家规”的采访,重新引起人们对于家风家规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很有现实意义。

  具体写作的角度,如:

  (1)可以写与“家风家规”有关的一句话,一个家庭的故事,一段家庭的回忆……

  (2)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历史上有许多良好家风的范例:孔融让梨、岳母刺字、曾国藩治家八字口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等都是可供借鉴的样板。良好的家风家规可以成就孩子美好的未来。

  (3)良好的家风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

  采访中许多普通百姓说的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还有诚实、勤劳、守信、节俭、独立、大度、感恩等,都是良好家风的再现。中华文化自古就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治国”和“平天下”的根基。“齐”就是整肃,“齐家”就是整肃家风家规的意思。树立端正的家风,传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的确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

  (4)家风家规与社会风气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规体现着各自的价值追求和传承;无数个家庭的家风汇聚起来,则构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状态。家风的背后,折射的是社风民风,也反映了党风政风。

  要注意立意明晰,不能含含糊糊。要注意写作的文体意识。

  材料五:

  据有关部门统计:不论机关单位的公款招待,还是民间的私人庆典,我国每年在“舌尖上”的浪费数量巨大,至少有800万吨食物蛋白和300万吨脂肪被白白丢掉——等于浪费掉了2.5亿到3亿人一年的口粮,这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堪承受之重。

  【解读】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色彩。写作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抓住核心的问题,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紧扣“勤俭”挖掘立意。具体的写作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①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丢弃。②养成俭朴的良好生活习惯,益国益民,并有助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③杜绝铺张浪费,弘扬勤俭节约精神,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④俭朴并不等于吝啬,要树立健康的消费观、价值观。⑤树立俭朴正气,摒弃奢靡之风,好习惯应该从小养成等。

  材料六:

  (1)2013年2月,一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太和门附近一口大铜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的文字,被故宫工作人员拍下放上微博,立刻引来“骂声一片”。

  (2)2013年5月26日,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称,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旅游时,在浮雕上看到中文“丁锦昊到此一游”,对于3000多年前的文物受损事件,他十分羞愧,并向导游道歉。此事在微博上引起热议,多位网友声讨、人肉“题名者”。

  (3)记者走访杭州西湖各景点发现,黄龙洞、白堤等各处景点,“到此一游”“我爱你”等刻字留言几乎成了景区“标配”。

  题中的三则材料,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这是关于荣辱的话题,关于文明的话题。你要别人尊重你,首先自己的所作所为要让人觉得你是文明人,是值得尊重的人,不管你是什么国籍或身在何处,都应该时时处处表现出良好文明素质,表现出应有的涵养。具体立意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①荣与辱。在文物上刻字,自以为是荣耀,实际上是耻辱。在生活中要分清荣与辱,明辨荣与辱。②文明,从我做起。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景区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对游客自身也是有害无利的。没有文明的旅游,再美的风景名胜也会黯然失色。而文明应该从每个人做起。③爱惜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是历史与文化的积淀,珍贵文物是不可复制的,所以我们应该爱惜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④善与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累善行,去掉陋习,彰显一个人的文明和素质,不要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做错了,不要等到一切无法弥补了才感到后悔。

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2011版语文课标解读

  建国以来,我们历经了八次课改,但是,唯有这第八次课改力度之大,理念之新。这次课改也已历经了12年了,12年来涌现了好的经验,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现象。与改革初期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的愿望没有实现。那么,如何切实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享受语文教育的快乐?2011版新课标做了调整。新课标体现了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四个加强。下面有崔峦老师的讲话精神加之自己的理解向大家来介绍。

  一、四个坚持

  1、坚持了原课标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对语文素养概念更清楚了。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0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利用好这个特点进行母语教学,发挥好对学生情感所起的作用。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利用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特点教学,往往事半功倍。注意字理识字,注意辨析同音字、多音字等,这样才能不会写错、用错字。(如,编字谜识字、字理识字、顺口溜等等。霍懋征教学“聪”字,人要变得聪明,就得用耳朵仔细听,两眼睛认真看,用口说,用心记。)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遵循利用汉语言特点,汉语的词汇量较大,加强对汉语词语的理解、辨析、运用。中华文化可传承的东西太多了。经典的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知识学生可读、可背。多读、多背、多积累。课标特别强调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教与学的方式转变。变革以前的语文教学的三个中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不同类型的课文学习方法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行读书,自能作文,符合叶圣陶老先生所倡导的。)自主是核心,适当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但合作,探究一定是有效的,不能流于形式。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如: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根本没有有效参与。阅读教学不能忘了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读学写。)

  (4)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涉及语文体系改革,不仅要执行国家课程,还要开发研究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实行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课程体系。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体现了语文的特性与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各科都有的。课改之初,大家重视的了人文性,没了语文味,丢掉了语文最本质的东西。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语文教学一定从语言文字入手,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这就叫“得意”。同时,一定带着学生揣摩体会这样的情感是怎么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这叫“得言”。因此,既要得意又要得言,同时,莫忘得法。(举例子:有的老师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重点让学生体会自己父母是对待自己的,体会父母的爱,用了大量的时间,把学生感到的热泪直流,上成了思品课。这篇课文重要的是,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级对比的写法和我的情感变化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的方法,如,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洋洋得意、迫不及待、一如既往等写法的运用,只有抓住关键的训练点,课堂学习才是高效的。)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本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愿景,也是本次课改努力要实现的。我们的课程程度比较深,但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比较差。(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都能够取得好成绩,前几名都是中国学生,但无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我国的学生最能适应考试。现在经济上去了,但我们的创新精神还不行。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学生教的越来越聪明,不能是只会考试的机器。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激活思维。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王崧舟所在的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组织对学生阅读进行“考级”,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

  低年级抓兴趣、中年级抓习惯、高年级扩大阅读面。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包括从阅读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二、四个强调。

  四个强调,让我们知道新课标改进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新课标文字修改200多处,但是最重要的有4个方面。

  1、更加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听说读写宜并重。在语文课中,阅读占的比重最多,约占60%。因此,在前言中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反反复复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其中有33处出现了“语言文字运用”这个词。因此,要增加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现阶段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下降了,尤其有了网络,人们变得懒惰了。(如,写文章成了网上文章的拼盘。)

  2、更加强调了识字写字教学。

  一二年级的识字由原来的1800个减少到1600个,写字由原来的1000个减少到800个,减少的字增到中高年级了。总量还没少。体现了幼小衔接。虽然量较少了,但是写字的质量要求高了。因为,经过调查,发现现在学生写字不端正,写字质量严重滑坡。课标阐明了写字的重要性,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包括中学的三年)。课标后面增加了2个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要求表”,按照音序列出300字。告诉我们在教识字时先解决这300字。在一年级2册解决这300字。大多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也是够字率最高的字。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表二1000个)。这3500字是整个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2500字是小学阶段完成的常用字。那1000个字是次常用字,要求小学中学完成。课标本来就不厚,但是这两个表就占了很多的篇幅,说明对识字写字的重视。把字量、字种、自序都在课标列出来了。不仅如此,针对中小学生写字质量严重滑坡现象,姿势不正确,没有好的写字习惯,本次课标,强调了小学阶段语文课,每天要安排10分钟写字,在老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天天练,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把它纳入课标中。随着电脑的普及,国人对写字越来越不重视,我们中国人一定写好中国字。学那么多年语文,字写不好,是最大的失败,古往今来,识过字,读过书的人都应该写一手好字。据听说,过去考官看字写得不好就一票否决。同时,还强调了日常生活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而且强调作文也要作为练字的过程。把写字姿势与写字习惯从一年级强调到九年级。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但是字一定要写好。一二年的教学重点一定是在识字写字上,不能把识字写字作为一二年级阅读教学的附带任务,不能做样子,不能要下课了才写字。这是不对的,要扭转。低年级在田字格里工工整整地在写字、写词;中年级可以写词语、句子;高年级可以誊写段落。中高年级课堂的小练笔、课堂其他的书写作业都可以作为这10分钟写字练习,并不是非得一个字一个字的写。但是不论你抄写字词还是写练笔一定讲究书写的质量,严格把关。课标还提出,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日常在提笔写字就是练字时。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把作文的书写也当练字的过程。这次课标把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习惯强调到无以附加的地步,从小学一年级讲到初中三年级。要加强识字写字教学。(如:小时候抄写作文,一个错字都不能有,最怕的就是抄写作文了。过去招牌、酒店等字都是规规矩矩的,端端正正。现在可好,歪歪扭扭,错别字到处可见,把老祖宗会留下来的好东西都丢了)将作文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要强化练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第二学段:要求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开始用毛笔临摹,要求端正、工整、整洁。第三学段: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用毛笔写字,感受汉字的优美。对姿势、习惯的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前所未有的。“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有专家研究表明:当学习者掌握了560个最常用的汉字,就能阅读一般书刊的80%的内容;掌握了1367个汉字,可以阅读书刊的95%的内容;掌握了2400个汉字,可以阅读书刊的99%的内容。一般人识得3000个字,阅报,看小说都没问题。之所以多认,是为了开发早起阅读,只有早起阅读得到开发,“识”“读”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更加强调了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教语文同时要教做人,学语文就是要学做人。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民要树立核心的价值观,主要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祖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有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这些都体现了核心价值观。今后语文教学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要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体现文化要素。

  要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每一篇文本都有自己承载的思想价值,有自己要说明的目的和意图,这些就构成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学中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领会编者意图,落实课程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确立目标的盲目性,才能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师在理解教材、引领对话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随意现象。如:教学《三打白骨精》疑问,老师问学生,这个故事里你最佩服谁?多数是佩服孙悟空,一个学生说佩服白骨精,因为白骨精足智多谋,屡败屡战,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老师也赞同了。还有《狐狸和乌鸦》一文,学生喜欢狐狸“聪明”这样的有悖文本意图的感悟,教师缺乏正确的引领,这不是创造性地理解而是对文本的不尊重。

  放大语文的“文”的文化、文字、文学因素,用文化的因素激发孩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既得意又得言”: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得这么好,让学生既理解掌握文本内容意思,又能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

  无论是阅读文本的练习,要更多的体现中华优秀文化,更多体现文化的要素。教语文要教文化,学文化。主要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指世界优秀的文化。我县各学校都在注重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利用校本课程让学生背诵《论语》《三字经》《古诗宋词》《百家姓》等等,这些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4、更加强调了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这应该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修订后的课标重申:小学六年级背诵160篇段优秀诗文。背古诗词75首,比原来有所增加。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告诉我们一方面要用教科书教好语文,另方面要重视指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特别要重视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工作,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职责。学语文3分在课内,7分在课外,课内得方法,课外求发展。这是许多成功人士告诉我们的。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语文课上好,而且要把我们的孩子引向多读书,求发展的路上。阅读重在提升阅读的品位。小学六年级毕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是最低值,教师们一定要重视起来。教科书大约是45万字,课外阅读100万字,加起来是不少于145万字。

  三、四个加强

  1、要加强识字写字学词教学。

  低年级一定要以落实识字写字为重点,思想意识上要认识识字写字的重要性。(1)一定保证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2)把课文读的正确、通顺,有感情。(3)引导学生理解少量的词句。(4)积累语言。低年级就这么清清爽爽4件事。汉语拼音的3个功能: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最基本的任务是学生准确拼读音节。不主张直呼音节。书写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是抄写,不是默写音节。可以出题,看拼音写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关注拼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低年级可以用汉语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

  中高年级也要给字词教学一定的地位。要有别于低年级,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字词。加强辨析字词的工作,同音字、形近字、反义词。重视词语的积累运用。低年级加强口头组词,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占有的词汇量的多少。合格的小学毕业生不仅是写2500个字,还要掌握7000个词汇,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词汇。写好独体字,抓主笔。重视主笔的占位;写合体字,注意引导观察各部件的占位以及之间相离相交和笔画间的挪让。教师首先自己要练好字。

  2、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低年级时口语交际,中高年级是习作。

  低年级培养会听、爱说、敢于提问。写的方面,要有写的愿望,想写,写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想象。可以从一句话开始,训练学生写每一句话。每日一句。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富有丰富的想象力。

  中年级,听:要能把握主要内容;说:要主动与人沟通,清楚表达。写:写的方面是自由表达,是片段训练,是要把一个意思表达清楚即可。观察素描的练习。既可以写实内容也可以写想象中的事物。写纪实的片段一定要真,诚。要用童言童语表达童心、童趣、童情。(如:有个三年级学生用107个字写了想妈妈的感受,获得全国一等奖。有一句是:想妈妈的感受想哭的感觉。)不写成人话、不写假话。要真诚。

  高年级:听:要抓住要点。说:主动大方与别人交流,说清想法,能在稍有准备的情况下做1——2分钟发言。写:写简单纪实文,应用文,引导学生运用口头、书面语言表达,满足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如:课前3——5分钟的新闻发布会,这种训练非常好,是对学生的经历的检查,是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升最快的方式。如:设计学校每一处的提示语训练。草坪、花坛、厕所、操场等。

  习作的内容教师一定要重视,内容要出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出在学生的心坎上,要鼓励孩子写自己的语言,儿童语言。(如:)要从日常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的题材,加强日常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意识,阅读教学不仅要导读,也要导学,从读学写,加强各种形式的语言文字练习。如:低年级好的句式的积累和仿写。中年级好的段式的积累和仿写。要创造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不要只写体会。创建多种形式的儿童喜闻乐见形式的习作。

  3、加强阅读教学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不论哪个学科都要阅读。如,数学做题,没有阅读理解,也做不上。阅读能丰富知识,丰富见闻,能愉悦人生,能使人快乐。一定要重视儿童的阅读。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都要抓。喜欢阅读,终生以书为侣的话,一定会有光明的前程。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可以办出各种特色,但是最基本的特色是阅读。阅读立校、立班、立人。教师要尽最大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阅读。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老师能通过学,一周挤出一课时来做课外阅读、交流、推荐等,是非常好好的做法。

  4、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老师强势,不给学生机会,那永远培养不出来。听说读写是讲不会的,只有练才能会。过于强势的老师和过于强势的家长一样,永远培养不出好孩子。叶老强调:“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所以从一年级开始一点一点开始培养,学习了拼音后,音不用教了,让孩子借助拼音来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同伴来帮助读,同伴帮助不了的,老师再来教。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办法记字,抓住字的特点整体识记。如:学生自己编字谜记忆、编顺口溜等。要求认的字老师不用分析字形,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可以以自学提示、自学提纲等引导自学。自学、讨论、练习三部曲。所以要让学,给学生更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识字、自主表达非常重要。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到了高年级评价文本的语言,文本的人物,文本的写法。总之,是学生自己的读后的感受和想法、见解。今天的教学是用孩子的嘴说出来老师的见解。听公开课,看到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张三李四王五等都说的不满意,第五个说出了老师备课那个词,这回老师满意了,殊不知前四个说的都比他好。这样不好。只要不违背主流价值感,我们都应该给以肯定。要激活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之母。读与写都要激活孩子的想象力。如;诗歌教学,诗歌的特点就是有意境有想象。读诗歌,重要的就是把孩子带入诗歌的情境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读诗歌想画面基础上然后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只关注把古诗翻译成白话文,或者用固定的画面框住学生的想象,这是诗歌教学的大忌。其他文章也有想象的空间,鼓励孩子发表想象,说出自己的见解。在想象作文训练里,让孩子尽情地去发挥,总之,培养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是有用武之地的。我们要不断地探索,我们会把我们的孩子教的越聪明越好,有丰富的想象力,有一定的探索精神。

  通过六年级语文教学使学生达到五个一:写一手好字,能读会写一篇好文章,有一幅好口才,养成一种好习惯(读书看报),有一颗博爱的心。如果能做到五个一,老师就功德无量。老师是非常努力的,如果我们在观念上再改变一些,学习方法上再改变一些,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把握学段目标与内容

  学段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可见学段目标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应以学段目标为基本依据。因此,把握学段目标和内容,是教师学习课程标准的重中之重。修改后的学段目标,与原来的相比,总体结构、基本内容未变,但具体要求有一些变化。

  1.关于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仍然是低段的教学重点,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识字写字量降低了识字,而对写字质量提高了要求。

  如低段识字要求的变化:

  ◆原课标:“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2011年版课标:“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显然,要求比原来降低了近200个汉字,这有利于减轻低年级学生识字的负担。

  再如中段写字要求的变化:

  ◆原课标:“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2011年版课标:“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中段要求会写的字由2000降到1600,减少了400个汉字,这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小学六年的识字写字总量仍然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和原课标总量相同。

  但2011年版课标在写字的习惯、美观等方面,均提高了要求。在体现多识少写思想的同时,提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提高书写质量”的要求,如中高段的写字,均增加了如下要求“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高段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要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字,要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可见,写字练字是修改课标强调的一个重点。

  2.关于阅读

  ◆课程标准在阅读阶段目标中,根据各个学段学生阅读心理特点安排了不同的阅读内容,同时也针对不同阅读内容提出的不同的阅读要求:

  学段阅读内容阅读要求第一学段浅近的通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叙事性作品★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阅读方面,原课标和2011年版课标均强调以下基本要求:

  ①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②学会朗读,低、中、高三段都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低段重在“学”,中段要“用”,高段要“能”,三个学段的要求又有区别。

  ③学会默读。低、中、高三段都要求学习默读。低段只要求“学习默读”,2011年版课标删去了原来的“不出声,不指读”的要求,并把“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两个要求延伸到中段。高段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④掌握词句。低、中、高三段都要求结合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中段要学习抓“关键词语”,高段要学习“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学段词语学习要求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凸显字词教学、朗读教学)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凸显词和段的教学)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凸显表达方法的领悟,力求读写结合)

  ⑤理解并把握课文的内容。中高段要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⑥感悟表达特点。低段要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和不同标点符号的语气,中段要感悟作品的优美形象和优美语言,高段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不同类型文章的表达方法。

  ⑦掌握相关的标点符号。

  学段标点符号学习要求第一学段★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第二学段★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第三学段★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⑧背诵积累。

  ⑨有一定的阅读量。低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段不少于40万字,高段不少于100万字,合计不少于145万字。

  以上九个方面,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阅读教学,必须围绕以上九个方面的目标来进行。这九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阅读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文字为核心的课程性质。

  3.关于习作

  学段习作(写话)教学训练目标第一学段★以句子训练为主,重在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不专门开设写话课,写话教学随机穿插在语文课堂各个环节的教学之中,学完拼音之后便可开始让学生尝试用汉语拼音写话。从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话,再到写一段话,最后学会写简单的日记甚至短文。第二学段★以构段训练为主。重在引导学生热爱、关注生活,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始年级,小练笔以片断练习为主,大作文写实、想象、日记并重。第三学段★以谋篇训练为主。重在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能写常见的应用文。

  习作方面,低段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

  2011版新课标的第一部分—前言,分三个部分: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下面我就从课程设计思路来为大家做个解读。

  这个课程设计思路的基础是:对广大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提炼,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对当代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汲取。

  一、两个明显变化

  1、题目的变化

  题目的改变:2001版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2011版是“课程设计思路”。题目就明确是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下面的内容也是围绕“课程”的设计以及“课程的目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来表述的;而我们以前用的课程标准表述这一部分时题目却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易让人误解。本来,我们开设的是语文课程,并非开设的“语文课程标准”,所以“设计”也应该是围绕“课程”进行的,并非围绕“课程标准”。

  2、条款由4条增加到5条,表述更加明确、具体。

  新增加了第二条

  第二条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二、课程设计思路的解读

  理论1、第一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解读:这就把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与我们国家目前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基础。语文课程与时俱进不言而喻。而我们以前所使用的2001版课程标准就没有明确提出这一点,只说明“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与新课程标准一对比,就明显感觉到旧标准提出的目标不够具体,没有与我们国家目前提出的终身教育相联系。

  理论2、第二条“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解读:这就说明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尽可能多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对语文的学习多进行运用的训练)。这与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二部分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相一致。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实践体会才会深刻、真实、强烈,学生才会逐步把握语文学习规律。这一要求比旧标准就直接明了有效很多。

  语文教学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即“积累、实践、联系”。这三个关键词既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规律,也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方法。这里所涉及到的语文教育的规律,不是凭空杜撰的,是在“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

  在“课程目标”和“学段目标及内容”中也有体现这一设计思路的描述,如“课程目标”中的“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又如第三学段阅读部分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习作部分的目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理论3、第三条“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旧课标: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解读:新课标这一条强调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①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这种设计思路,其优越性和先进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将语文教育的各种现代理念,融合成了一个有勃勃生机的整体。《语文课程标准》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结合,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特色。

  ②阶段目标具体,更加亲和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尤其是在阶段性目标的制定,分类更加合理,要求更加明确,层次更为清楚,更利于教者操作。

  ③三维目标设计,互相渗透,螺旋上升

  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它不可能只教给学生一些随时都会陈旧的知识。它的目标是立体的,采用了三个维度的设计。这样,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共同构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这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四个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④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三句教育名言恰好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课程目标相吻合。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但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表述时,是将三个维度的目标分开表述,这种表述不仅刻板,也违背了三维融合一体的课程设计思路。在教学实施时,也没有可操作性,我们不可能如此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去落实。好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一个环节要体现多重功能,要能帮助实现多个目标。此外我们要求三维目标的融合,并不是说三维目标的实现可以“齐步走”“一刀切”。目标有显性隐性之分,有些目标是显性的,如知识和方法目标;有些是隐性的,如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些目标的落实要渗透于教学之中,要潜移默化。

  理论4、第四条“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的发展。”

  解读:

  ①五个板块多向联系全面发展

  新课标由“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第一学段称写话,第二、三、四学段称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构成五个板块。每一学段的目标更为具体,四个学段的目标也更为统一。

  ②课标将旧版课标中的“汉语拼音”和“识字、写字”合成了“识字与写字”这个板块,为什么汉语拼音不独立成板块呢?首先,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它的主要作用是给汉字注音和帮助查字典,它和语文的联系主要是和汉字、尤其是字音的联系,因此不应从识字中独立出来。其次要求掌握的有关汉语拼音的内容不需要很长时间学习,多数学生在两个月时间即可完成目标。如果在除了一年级之外的年级再提汉语拼音学习的要求,就有些多此一举,过去教学大纲在除一年级外的其他每一个年级都会画蛇添足地写一句“巩固汉语拼音”,难道其他学过的内容不需要巩固吗?再次,也正因为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为了学生尽早的实现自主阅读,就必须在第一学段的第一个学期完成汉语拼音学习的任务。综上所述,将“汉语拼音”合并在“识字与写字”当中是很合理的。

  ③与旧版课标中“听话、说话”相对应的是“口语交际”,显而易见,“口语交际”的提法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更先进,更贴近语文教育的本质规律。将听话说话分开来表述,让人感觉强调的是那种脱离实际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而不是语言实践,这与“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的理念有所背离。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交际,单纯的听或单纯的说是比较少的,那种一人滔滔不绝,一人一言不发的极端状况并不多见,更多的是有听有说、听说互动的“口语交际”状态。“口语交际”的提法使我们更容易明确口语交际的目的,那就是以人为本,为参与社会生活,进行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为促进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口语交际”的提法也让我们更明确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途径,那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参与语言实践,或创设接近生活实际的活动场景进行语言实践。

  ④“综合性学习”是一个新的版块,严格地说,这个版块与其他板块有较大区别:其他板块都是从学习内容层面提出的,而综合性学习是从学习方法层面提出的,综合性学习之“综合”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一是字词句篇知识的综合运用;二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三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四是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一、二两方面可看作是语文课程的内部综合,而三、四两方面可以看作是语文课程的外部综合。这个特别的板块及内涵从又一个侧面凸现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性质。

  “阅读”和“写作”这两个板块名称与新课标提法一样,但其内涵却有发展。

  理论5、第五条“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解读:

  课程思路的设计不仅关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尤其关注课程的服务对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的设计不仅关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而且关注教材编写、资源开发和教学评价,体现了对语文课程建设、实施、完善过程的全程关照。换一个角度说,课程的设计思路是课程建设、实施、完善的总纲,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实施、学业评价的方法、教材编写资源开发,都要遵循这一思路,成为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概括起来用关键词表述:课程目标就是“三维目标”;课程内容就是“五个板块”;服务对象就是“义务教育”。对此,前面已作具体说明。那么课程设计思路是怎么关照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的?又是怎样关照教材编写资源开发的呢?新课标的“第三部分”对此作了专门的阐述。

  ①对于课堂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四条原则性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②关于语文课程评价也提出了四条原则性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共有4条,这四条建议给我们理清了这几个认识;

  (一)是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过去我们比较忽视课外学习资源的利用,使语文课程实施的途径狭窄,是学习资源的浪费。忽视课外学习资源的利用,不利于突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是帮助我们树立“大语文观”,语文的学习不仅在课堂,更在生活中。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语文资源无处不有。语文学习场所不仅在课堂,也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语文学习的方式不仅是课堂教学,也可以是报告会、演讲会、故事会等;语文学习的工具不仅是课本字典,也可以是报刊、广播、网络等。

  (三)是启发我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我们的语文学习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中;也可以将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引入课题。这样可帮助逐步形成语文教育的地域特色、学校特色,使教师的教学具有独特的风格,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我们集中参加了学习,其中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通过学习我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理念对于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教师。

  当代,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他们渴望着有着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的教师给他们一个全新的解读,渴望阐释自己的独特体验,渴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在观点的碰撞交流中去共同完成对那一个个文本的理解。顺应这一潮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必须靠个性来培养。这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冲破传统的羁绊,走向自由的天地,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和自豪,我们教师也定能成为学生崇拜的大师。

  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还要能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以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习惯。

  教育教学的变革意味着重组。同样,在新的《课程标准》面前,对每个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会,也为我们在事业上的追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只要不懈努力、勤于追求、敢于创新,我们都可成为驰骋课堂的骁将、驾驭教材的高手、学生崇拜的偶像、受人尊敬的名师。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项事业,更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为师的过程应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过程,应是我们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仅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对我们的期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观,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教师“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通过考察、访问挖掘本地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想让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善于钻幽探微,透彻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把教科书中直接呈现的(即显性的)价值取向和隐含于其字里行间(即隐性的)价值取向,都能呈现给学生,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体验语文的美。现代社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不再仅仅限于课堂。因此,我们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向学生学习,要真正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总之,《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方法多元化了,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化了。我认为以前单纯传授知识逐步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内容上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还有量化的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学习运用,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发变的活泼、可爱了,更多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感受着知识的滋养。在教育教学规律的推动之下,“新课标”的指导之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远离偏、繁、难、向着理解、探究、分析、综合、运用等方面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暨省级教科版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心得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有幸参加了黑龙江省20**年*月**至**日举办的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暨省级教科版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会,前来主持讲座的老师有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教授。还有以《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为讲座的冯景泉老教师。他们不仅仅是实践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同时又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念的专家。他们丰富的教学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钻研的,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冯景泉老师讲的《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这篇讲座.真让我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真谛,让我更加明白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语言能力的学习,同时也是对语言方式的运用。这是因为:

  第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即对语言的学习,对语言的运用。而不能是试卷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是典型的考试教学,也就是应试考试教学,这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语言的感悟能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习。我们只有明确了让学生掌握对语言能力的学习,对语言方式的运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自觉的去学习语文的习惯。

  第二,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握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标准,不能脱离根本,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听、说、读、写的能力。相反,就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第三,我们要把握好小学语文每一个年级段的目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去落实,不能随心所欲。把每一块砖都给它垒好了,这样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各段目标,最终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第四,从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中,我也体会到:要做好语文教学,真得去下工夫。一是要有丰厚的语文知识,也就是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还不够,教师必须要有永远不断的知识源泉;二是要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做好小学语文的教学。三是要钻研、读懂文本,才能做好教学的设计,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同时认真反思总结自己的语文知识、教学技能,才能推陈出新,不断提升。

  第五,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语言也是很重要的。教学态度决定了一位教师是不是认真搞教学。教学语言能解决教学中学生能否接受、理解,从而让学生能积极动脑思考,体验语文给他们带来不同的感悟,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最终达到语文学习目的。

  第六,语文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老师要做好为主角服务的配角,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充分展示了这一点:老师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文本与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的结合起来,教读中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进行心灵的碰撞,完成了本次学习目标。

  最后,这次培训学习真正解决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困惑,真是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定将此次培训所得到的体悟运用到现实教学中去,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升华。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班级常规安全教育记录

幼儿园一日常规培训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