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规培养的方法和技巧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幼儿园园长管理经验

  一、创设快乐和谐、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1.园舍设施科学合理。

  我园园舍整体设计具有科学化、儿童化特点,宽阔平整的塑胶场地,即科学又安全,展示出了幼儿园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理念。多功能的大型户外玩具、体育器材、家长、教师自制的户外玩具等丰富的设施,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幼儿园自然环境生机盎然,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幼儿阅览室、图书室资料室,让师幼感受到了“最是书香能致远”的读书环境;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索室,激发着每一个幼儿科学探索的愿望。幼儿园的标志性设施——领航舵,它充分体现了幼儿园“为幼儿的快乐人生导航”的办园理念,时时提醒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就是为幼儿快乐人生导航的舵手。门厅外鲜艳的彩绘,在向所有教职员工和家长传递着幼儿园从事的是阳光的事业。孩子就像美丽的向日葵花,需要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

  2.走廊文化富有特色。

  为了打造“快乐教育”“礼仪教育”“品格教育”等特色主题,幼儿园在走廊上张贴了“十个好习惯”“十个好品格”的内容,通过图形并茂的画面,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我们通过“京剧脸谱”、“剪纸”、“中国结”等民间艺术,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美等。走廊上处处悬挂着名言警句及快乐教师格言,时时提醒着教师快乐工作。

  3.班级环境寓教于乐。

  幼儿园每个班级都会根据课程实施的主题、班级的文化及特色,进行班级环境创设。小班礼仪特色环境,倡导礼仪教育的核心是爱的教育。中班的爱心教育特色,确立了培养幼儿爱心和同情心,促进幼儿良好情感的建立的内涵等等。班级里各区角设置合理、材料丰富,为幼儿提供了游戏、学习的天地,促使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营造快乐工作、和谐发展的精神氛围

  1.制定发展规划,形成共同愿景。

  制定三年规划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统一认识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形成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我们利用每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时机和全体教职工家长共同商讨幼儿园的理念、园风、园训、发展目标及个人成长目标等,通过召开座谈会、征集意见、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来征集对幼儿园发展的意见,在我们全体教职员工及家长的认同下,我们确立了“塑造快乐品质,创造快乐人生,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园理念,确立了“为快乐人生导航”的园训;确立了“爱岗敬业、博学乐教、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教风,以及健康、聪慧、快乐、自信的培养目标。

  2.打造快乐教师队伍,倡导敬业乐业观。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人,打造一支快乐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实施我们的快乐教育课程。为此我们每学期都会组织教师学习快乐教育理论,让老师们了解为什么要保持快乐,那是教育的需要,是孩子的需要,是自身的需要。同时让老师知道如何保持快乐积极向上的心态,知道和谐是快乐的基础,与单位和谐,与同事和谐,与家长和谐,与幼儿和谐。为了让老师们在工作中能时常保持快乐的状态,园长和老师们共同总结出了快乐教师的十个标准:如,每天经常保持微笑;批评带着幽默;讲课生动有趣;喜欢体育运动;愿意读书学习;凡事积极进取;有一点闲情雅致;有一大帮朋友;拥有一颗童心;了解孩子熟悉流行的事情。在园长的带领带动下,老师们积极调整心态,工作虽然很忙很苦,但也会开怀地去工作,欣然地去生活。

幼儿园常规培养的方法和技巧

家庭教育专家谈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

  当一个小生命诞生,给家庭、父母带来了无限喜悦和希望的同时,也让家庭和父母从此担起了一份永远的、沉甸甸的养育和教育的责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之相伴的随的政府、社会公众对早期家庭教育认知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家庭教育也较以往越发凸现其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幼儿从胎儿期直至生命结束,始终受家庭的影响。因此,为幼儿身心的健康发育营造一个和谐的生长环境是为人父母者责无旁贷的义务。本文就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也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够从中得到一点点启示,进而对幼儿家庭教育有一个明确、客观、科学的认知。

  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

  现今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幼儿往往凝聚了几代人的希望,父母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传统思想的影响,从幼儿一出生,就为他们设计将来的发展道路,却往往忽略了幼儿的身心、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天赋等实际情况。另外,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和知识,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投入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如投资给幼儿购置高档的诸如钢琴、古筝等音乐教具、给幼儿报名参加各种特长学习班等。这中情况的盲目性投入,不

  仅浪费了一个家庭的有限的财力和精力,更有可能挫伤幼儿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知的兴趣,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给幼儿的身心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重压之下,有些幼儿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家长的“高期望”做出反抗,如拒绝进学校,拒绝各种特长、学习班等。这种结局,恐怕是我们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长们最为困惑、愤怒、迷茫的。

  (二)家庭教育内容的单一性

  目前许多父母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的片面性,他们把幼儿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教育,把背诵唐诗宋词、计算、拼音、识字、学外语当作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未来的一切,而忽视了对幼儿的品德、兴趣、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未来事业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过度注视非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会影响幼儿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更会阻碍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甚至导致幼儿健康人格的缺失,给幼儿眼前的和将来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三)家庭教育方法的失衡

  在偏颇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也极容易走入误区。一是过度娇宠。美国家庭心理雪茄约翰。罗斯蒙德认为,父母的关爱和无原则的包办、代替,严重损害甚至剥夺了幼儿自主意识的确立和自立能力的锻炼机会,也是造成社会对高分低能孩子非议颇多的原因之一。二是过度严厉。不少父母对幼儿要求过多、期望值过高、限制过多,在这种情况下,性格倔强的幼儿常表现出很强的抵抗意识,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边得性格乖戾,行为举止粗暴:性格懦弱的幼儿,则会产生恐惧心理,表现出欺骗撒谎等不良行为,这类不良教育结果的出现,恐怕使我们那些有着良好期望父母都不愿意棉队的事实。

  二、改善幼儿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父母要学会尊重幼儿,尊重他们享有的人格权利。

  父母不能把幼儿当作自己的附属物或私有财产,期望通过幼儿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或理想,去补偿自己已有生活中的缺憾和不足。幼儿是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与平等对待,对幼儿的人格给予应有的尊重才是父母最深切的关爱。

  父母应重视对有现阶段的教育。幼儿身心、智力的发展是有自然规律、有阶段性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在尊重幼儿的兴趣、天赋差别的基础上尽力引导幼儿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然而许多父母考虑最多的是幼儿的明天将来会怎样,因此许多过于担忧的父母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财力,用各种各样的特长学习班,以幼儿辛劳,没有自主玩乐时光的今天为代价来换取的“美好的明天”。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我们应该留心挖掘孩子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有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情绪的快感。这种选择性态度,称之为兴趣。所以,为顺利做好以后的教育工作,家庭教育应着重发现并配合孩子的兴趣。德国汉堡的心理学家格利卡.法斯说:“小孩自愿做的和给自己带来乐趣的事情实际上可能是提前发出他们有这方面天赋的信号。因此,如果父母仔细观察孩子,并发现他们有什么爱好,这是有益的。”父母通过仔细观察婴儿潜在天赋的信号,就能发现婴儿的天赋,并进行开发,使他们的潜在天赋得以发展。比如说,对音乐有特别潜意识的幼儿听到音乐会传送出与音乐节拍相吻合的肢体语言,对语言有独特灵性的孩子对语言和声音的感知度优与别的孩子,当他们听到某种声音的时候会不禁模仿,在其他方面有特殊灵敏度的孩子也会有与之相应的反应。当家庭在这段婴幼儿时期很好得发现了自己孩子优与其他孩子,就可以采用良好的方法去诱发其相应的兴趣,从而逐渐将孩子培养成为在他兴趣范围内的良材。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这种“内在潜力”的发现,并且按照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因此,关爱幼儿的身心发育,并不仅仅是给幼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满足的物质生活,也不是用各种所谓的知识、能力训练来灌输给幼儿,而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予以科学、合理的引导,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与自由,让幼儿在自然成长中享受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独立的意志品质与健全的人格。

  (二)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内容

  不少父母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差,就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把自己作为父母应尽的职责仅仅等同于“保姆”的看护义务,只需负责幼儿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就足够了,对于幼儿进行智力开发教育的义务则完全寄托于幼儿园。实际上,幼儿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的,所以,父母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应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尽力学习一些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立体结合,使幼儿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熏陶与培养。当今的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事物繁杂多样,完全迥同于父母在幼儿时代所处的环境,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的求知欲也更强,兴趣也更广泛。这些都要求我们父母要结合现今家庭教育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使家庭教育从知识上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父母应理智对待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生活问题

  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幼儿提出父母难以回答的问题时,父母不能给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答案,甚至为了维护父母的“尊严”而不懂装懂,给出错误的答案,更不可用“去去去,自己翻书去“就你事多”之类的话压制幼儿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这会有意无意地压抑幼儿好奇、好好动的天性,父母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幼儿,等看了书或请教别人后再告诉他们,也可与幼儿一起寻找答案或是鼓励幼儿自己通过查询书籍去寻找答案,另外,当幼儿确实犯了错误时,父母的态度、做法应一致。要紧密配合,给幼儿讲清道理(把成人社会中的道理儿童化,不能因为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而放弃对此部分生活知识加以引导。“把跌倒的人扶起来,给弹去灰尘,让他继续走下去——人没有不犯错误的,不要惩罚每一个错误”(柯林。鲍威尔)。如果家长能将孩子的特性完全考虑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里面去,研制合适的办法去配合孩子的成长发展,严格做到“留心发掘兴趣”并开发兴趣,就一定能完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

  幼儿时期的孩子,成长更多的是一种健康心智的发展,所以家庭教育一定应该使用正确得当的方法为孩子打造一个熏陶孩子性格,发掘孩子兴趣的良好熔炉。

  (四)父母应营造、优化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

  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幼儿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识世界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生活氛围,每时每刻都会给幼儿的情感、行为、道德、个性产生着丝丝缕缕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父母的人格特点还会辐射到家庭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使家庭生活染上独特的色彩,继而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如父母为人热情诚实、做事认真踏实,往往会融洽家庭气氛,孩子们经常置身于亲朋好友常相往来之中极易形成热情、诚实、友爱、善于交往等人格特征;如父母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好算计,孩子长期置身于好贪小便宜的家庭生活氛围中,极易染上小市民、利已主义习气,将来走向社会极易养成投机取巧陋习。同时,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知识、观念等也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

  因此,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应互相尊重、谅解、包容,彼此关爱,营造一个有利于幼儿身心生长发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对于幼儿来说,父亲的臂膀是最宽厚的远山,总是给予他们最坚实的承载:母亲的胸膛是最温暖的港湾,总是给予他们最温情的关爱。做为幼儿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更应给予他们最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以培养他们坚定的生活意志、健全的精神人格,以求得孩子的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把培植健全人格当作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总之,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现代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深爱孩子的家长们,请端正家教态度,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

分享育儿经验心得

  一、冷处理

  面对幼儿一些无原则的要求,家长要坚持不同意或不理会,让幼儿放任的哭,待幼儿冷静下来之后。再与她分析为什么没有满足她的原因,并要求她下次不许提出这种无理的要求。

  二、条件对换法

  如果孩子哭闹不止的话,可以先答应她的条件,但同时也要求他答应你一个条件并告诉他如果她的事没做到就会有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当然我们成人所要求的一定要是孩子能够办到的,比如下次你见到某某小朋友要打招呼等,以次来进行交换,另外我们答应她的事也一定要做到,这样才有信服力,以此来改善孩子任性脾气大的特点。

  三、分散注意法

  这点很重要也很有用,在孩子哭闹时,家长可用分散法来引导孩子,例如她平时爱听故事爱做的一些事,都可以现在用上来打消她刚才不合理的想法以及做法。

  四、鼓励法

  鼓励和表扬永远是培养一株小苗质的沃土,在鼓励和赏识的气氛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与您会越来越贴心,当你们的心近了,孩子则更愿意与你交流,你的想法,她会更愿意采纳,孩子也会变得更温和,当她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时,当她不再随便哭闹时,当她很勇敢的和别人打招呼时,你都可以说“孩子,你真棒,妈妈很喜欢你现在的样子”相信孩子们会高兴的重复做这些事情,知道行为定型为止。

  相信有了以上几个方法,我们一定能改变一些孩子爱哭爱闹的问题,主要还需通过老师和家长,我们大人的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爱是关键,也让宝宝们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

  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老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有人说:老师甘为人梯,默默耕耘;有人说:老师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人认为,幼儿教师就是孩子王,带着他们玩好,不磕着碰着就行了。其实根本就不是,幼儿教师其实需要会多方面的技能,还要有爱心、耐心。从事了一段时间幼教工作的我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如何做好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

  一、从细处入手,取得家长信任,是开展家长工作的关键。

  取得家长对幼儿园、对教师的信任,是做好家长工作重要的一环,只有信任,才能有理解;只有理解,才会有配合。因此,要做好家长工作,要从细处入手。

  1、家访,是建立家园密切关系的第一步。

  2、充分利用接送孩子时间,灵活与家长沟通,是建立家园密切关系的重要环节。

  3、细致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建立幼儿成长档案,是家长了解、信任教师的有效途径。

  4、用实际行动关心爱护每一位幼儿,赢得家长的信任。

  二、“家园互动”,提高家园共育的有效性

  家长、幼儿、教师是整个幼儿园教育中的三个支点,我们让家长、幼儿共同参与当前幼儿园,这是我们所追求家园共育的新举措。

  1、让家长间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注重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探究、共同成长。

  2、让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三、提高家园共育的实效性为了达到家园同步地配合教育,家园双方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情况做到家园相结合”。

  1、家长学校与专家咨询相结合

  2、书面联系与电话沟通相结合

  四、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家长,我的做法是:

  1、抓住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与家长交流,使家长信服。

  2、通过主题展板展示教学内容,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认可教师的工作。

  3、请家长进课堂当“老师”,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挖掘教育资源。

  幼儿园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不同的家长具有幼儿园教师不具备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请家长亲临班上给孩

  4、对于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首先帮助家长分析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

  如:独生子女在家里非常娇惯,要什么家长就给孩子买什么,玩具比幼儿园还多,造成孩子玩玩具时不能专心玩一种玩具,而是玩两下这

  家园共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在探索家园共育新举措的过程中,不仅更新了家长的育儿观念,提高了他们科学育儿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了孩子的各种能力的发展。

2018年家长指导:培养孩子专注力的4个技巧

  当孩子在动物园兴致勃勃的看小猴子时,你一会儿说他这有什么好看的,一会儿催他离开,不然就看不到其他动物了……

  亲爱的家长,如果你也做过这些事儿,就别怪孩子“做事总三分钟热度”!

  因为当孩子在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你的所有关爱都只是打扰!

  孩子的专注力,已经成为家长的命门,如果学龄前无法培养好孩子的“专注力”,上小学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上课不认真听讲,做作业的时候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找东西,一会儿要上厕所……总之,写个作业一晚上能让家长咆哮无数次。

  可是,各位家长要知道,孩子的专注力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最初都能很专心的看一件东西老半天。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却成了“专注力杀手”!

  所以说,一个专注力不强的孩子背后,肯定有一个或者几个破坏孩子专注力的“熊家长”!

  是不是有点儿吃惊,我们在以爱之名爱孩子的同时,为何却竟然成了破坏孩子专注力的始作俑者

  关于专注力

  专注力,又称注意力,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人的注意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注意力缺陷,常常是许多差生的共同特点。

  家长们的以下几种行为都会破坏孩子“专注力”

  1.给孩子过多选择,用物质补偿孩子

  因为长期在外地打工,所以,小葵的父母总是在过节或者放假的时候,给他带回家各种各样的玩具,光是小汽车就有百余辆。可是,小葵似乎并不感兴趣,每种玩具都是三分钟热度,几乎都还是新的,他已经没什么兴趣玩了。

  对啊,因为他的父母已经又会给他买更新的玩具了。他几乎来不及玩那些旧玩具,家长的出发点都是好的,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希望孩子的童年不像自己小时候那般物质匮乏,只有一件玩具,所以拼命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多最好。

  可是,这些玩具其实并不一定是孩子自己喜欢的,我们并没有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反而还用过多,丰富过头甚至泛滥的选择让孩子的注意力被无情的分散掉了。

  2.过度自以为是的关心,其实是打断

  出去玩,经常能看到焦虑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着孩子在外面,隔辈带娃的优点是父母可以腾出手来更好的赚钱养家,可是,隔辈带娃的缺点也经常凸显出来,隔辈带娃有两种极端,一种是看上去特别严厉,一种是看上去特别溺爱。

  比如,孩子在幼儿园里养成了趴在地上看绘本的习惯,回到家里,仍旧拿一本绘本趴在地上认真的看起来。

  严厉一种的会大骂:“你是不是有毛病,趴在地上干什么?给我起来到桌子上去看书!”如果孩子不肯听,就开始动用家法。“叫你起来不听是不是,感冒发烧的时候别找我!”

  家长的这种行为,在无形当中,就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3.自作聪明的过度干涉孩子甚至强迫孩子

  小九九自己在纸上画画,画的非常意识流,他每画完一张,就高兴的大喊,“哦也,哦也”,玩的非常欢。这个时候他爸爸看到了,过来看了一眼:“你怎么这么浪费纸,一张纸上就画了一点点?”然后他爸爸就开始教他,如何节约用纸……

  结果小九九再也不肯画了。爸爸却一点没发现,还在那自得其乐的画起了简笔画,想让小九九照猫画虎。“哎,你怎么不画了,快画啊,你看看爸爸,这样画多节约纸张,而且画出来的东西就是东西,你画的是啥,完全看不懂,乱七八糟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无形当中用了一些自己边框把孩子套住,自作聪明的过度干涉孩子甚至强迫孩子用自己的那一套,这真的是大错特错。其实这个时候,我们所需要做的,不过是,安静的陪在孩子旁边,让孩子自己摸索和思考。

  4.让孩子随时处在嘈杂里的环境不得安宁

  因为怕孩子自己在房间里玩发生危险,所以,把客厅开发出来给乐乐用,乐乐的图书角和玩具角都在客厅。可是,每次乐乐专心致志的玩玩具或者看书的时候,爷爷奶奶总是在咆哮,大吵,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吵个没完;而爸爸妈妈也没闲着,一个玩手机,一个看电视,还动不动过来骚扰一下乐乐的进度……

  试问,这几种情况之下,孩子怎么可能专心致志啊!所以说,孩子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家长破坏的!

  我们如何保护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

  1.让孩子拥有良好的高质量的睡眠

  睡眠很重要,特别是到了夏天,又是长个子的时候,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基础条件。良好的作息习惯,也让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连好好睡觉都坚持不了的孩子,恐怕很难培养专注力。

  2.给孩子提供一个“看似无忧”,实则“默默关注”的环境

  孩子玩耍或者看书的时候,默默在一旁关注,只要安全系数OK,不要随意去打扰孩子,把吃的喝的放在小桌子上,养成习惯,他渴了饿了自己会过来吃;然后在家里给孩子弄出一个独立安静的空间,大人尽量不要在旁边歇斯底里喊叫,更不要总是去不停的用“爱的名义”打断孩子。无论是吃饭,穿衣,还是整理自己的东西或者玩玩具以及看书,都让孩子专注的做一件事。

  精简一下,排好顺序

  把孩子的图书根据一周七天的原则,精简摆放,一周一周的换,不要把几百本书扔到孩子的书架上,不用说孩子,大人都觉得难以选择。所以,孩子无法专注的看完一本书,那是肯定的,一定要给孩子较少的选择,他会更加珍惜,也会更加专注,玩具也如是。只给孩子保留几件精品一点的玩具,尽量不要一堆扔在那里,又难收纳,又难选择,是不

  3.大人以身作则不要总是包办孩子的各种事情

  大人的以身作则很重要。舍得放手去让孩子自己做事情,大人可以在旁边看书,画画,或者练习毛笔字,跟孩子一起共同进步,孩子可以自己在角落里安静的看书和玩玩具,这样两个人互不打扰。而且一定要跟孩子约定好一个“休闲TIME”,这个时间段里大家各玩各的,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孩子每天都很期待。如果孩子需要让父母给讲一讲绘本或者书上的内容,父母随时都在,也随时能够互动,一举两得。

  4.不要讽刺孩子,不要嘲笑孩子,尽量旁观

  有些孩子喜欢自说自话,特别是看书的时候,虽然不认识字,可是却喜欢自己假装读一读的样子,其实是小孩子在思考呢。这个时候大人一定不要嘲笑孩子的这种行为,更不要用“装什么蒜”“笑死了,念了些什么啊,乱七八糟的”“什么都不懂还装得挺像”等难听的或者无心的话讽刺孩子,这个时候请刀子嘴豆腐心的家长尽量旁观,保持安静。

  正如着名教育专家孙瑞雪所说:“任何禁止儿童活动的行为,都将损害儿童智能的发展——而专注力只不过是被损害的能力的副产品。”

  专注力是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的本能,就看你是否保护得当。所以,请尊重孩子游戏时间、地点和方式的选择,尽量少干预,因为每个孩子都带着精神DNA走在天使的成长路上。

《中班常规培养细则》幼儿园教师读书心得

  班级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因为在组织个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常规习惯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常规教育史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姣好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

  在新的学期,班级常规培养也是我们班级工作的重点,孩子们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本学期,在常规培养方面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及幼儿的表现,在以后的常规培养方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规范言行举止

  幼儿好模仿、好学习,这为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俗话说:"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影响至深。他们不仅把周围的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有板有眼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努力做好孩子的表率。不要自己喜欢的孩子放任自流,孩子会看在眼里。

  二、讲究方式方法

  常规要求应根据幼儿的情况分阶段提出。教师和幼儿可以坐在一起讨论制定规则,请幼儿发表他们自己的意见,提出恰当的规则,这样,他们就会乐意接受并遵守。

  三、规范物品摆放

  教室的环境,应该便于孩子自我管理。物品摆放的位置要便于幼儿取放。可以在柜子上贴上和箩筐对应的标记,这样孩子不用老师提醒就能物归原处了。

  四、创设有效环境

  在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让幼儿自觉地、潜移默化地改变不良习性,以培养孩子喜欢学习、学会做人为基点,而认知应将其放在第二位,在教育方式上要立足于让孩子体会教师让他们这样做的快乐,对孩子产生的行为要留给他阐述的机会、留给他解释的机会,然后用学习内容去吸引他,使我们的教育完全是立足于去发展每个孩子,从而在孩子面前建立起自己的威信,建立起一定的秩序。

  这样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进行,相信孩子们的常规一定会培养的很好,成为自然法则

幼儿园育儿小常识

  怎样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1、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有生活经历才有记忆,有的孩子年龄很小,却因为“见多识广”,能记住和讲述很多见闻。父母从小给孩子供给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给孩子玩各种颜色、有声的、能活动的玩具,听音乐,多与孩子讲话,给孩子念儿歌、诗歌,讲故事,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商店,和孩子一齐做游戏等等,这些都会在他们的耳闻目染中留下深刻印象,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记忆力。这些印象在遇到新的事物时会引起联想,更容易记住新的东西。

  2、给孩子布置识记任务。为了培养孩子的有意识记本事,对孩子能够布置有意识记的任务,最简单的能够从要孩子取一样东西或传一句话做起。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布置识记的任务可趋复杂,如要求记住游戏规则,复述一个故事或讲出参观见闻等。

  3、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成人对自我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很容易记住,相反对自我不感兴趣的东西,则会强迫自我化力气去记住它。而年幼儿童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很难记住。所以要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不能靠强迫命令,而是要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能认识很多字,有的年纪很小就成了名家,都是因为他们对所学的资料感兴趣,能孜孜不倦去学的结果。

  4、指导孩子增强记忆力的方法。记忆力的好坏不完全是天生的,是能够训练和提高的。父母要注意坚持孩子的自信心,有的父母常骂孩子:“你什么都记不住,一点记性也没有,对你说了也白说”等话,是很伤自尊心。父母要了解孩子记忆的不足之处,记不牢或记不正确的原因,耐心帮忙孩子,要多给予鼓励。父母要针对孩子的不一样年龄段,进行记忆方法的指导。幼儿记忆保留时间短,机械记忆是记忆的主要方法。要他们记住某种资料就要不断重复,可教他们背诵一些儿歌、诗歌、绕口令,记住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入学前的儿童已会有意识地记忆,能够教他们运用顺序记忆、归类记忆、联想记忆等识记方法。入学后,要背诵课文,可用整体记忆和分段记忆等方法。

育儿经验和方法心得

  第一,尊重孩子的提问,注重智力的培养。我们一直没有刻意的去教她学习什么,只是在孩子提问的时候认真回答她提出的问题;在她喜欢看的书上面教她认一些字,给她一些她喜欢的书与碟子,让她自己学会放,怎样讲故事,平时在我讲一次故事,然后让她自己再讲一次给我听,使她对学习有着深厚的兴趣。

  第二,尊重并引导孩子的思想,的培养。重视孩子的道德培养,不管在什么场合,要求做到不打人,不骂人,不说脏话。我们做父母的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在家里,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做到不说脏话,不做过激行为。在孩子发现父母做错了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要主动承认错误,并引导她在犯了错误时也要勇于承认。

  第三,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尊重,尊重不等于纵容。在平时,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就必须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多商量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们父母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做,是会像孩子那样做吗?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观念、模式、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定孩子该做什么,不准做什么,更不能利用家长的权威去压制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与独立性,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自己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学会涮牙、洗脸、穿衣等,让孩子自己学会独立思考,让孩子有自己的能力与知识。

  上述这些只是我平时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现在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在幼儿教育上,我们也经历了一个从无知到渐知的过程,在教育子女这方面,家庭环境的区别,造就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健康成长,出类拔萃,值得骄傲,但我相信,只要做父母的能够注意方法,因材施教,孩子们一定要取得成功,走向辉煌。

培养婴幼儿健康生活习惯

  培养婴幼儿健康生活习惯培养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利于宝宝的体格、智力发育,也可以为日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要养成日常好的生活习惯,应结合年龄的特点,循序渐进。

  1、睡眠习惯。应从小培养宝宝有规律的睡眠。新生儿睡眠时间较长,除哺乳外,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睡眠状态,这阶段应保证宝宝睡眠时间和培养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1-2岁胃容量小,可以夜间喂奶1-2次,但不要养成含奶头入睡的习惯;3-4个月后可以逐渐停止夜间喂奶,延长夜间连续睡眠的时间。要给宝宝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室温不要太高,保持室内湿润,睡前喂饱,换好尿布,不能养成哄抱,摇晃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宝宝都很重要。每一年龄阶段对睡眠时间的要求不一样,新生儿每天的睡眠时间为20-22小时,婴幼儿每天在13小时左右。

  2、进食习惯。从婴儿期开始就应注意训练宝宝的进食能力,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3-4个月龄后应逐渐停止夜间哺乳。4个月开始逐渐添加辅食,适应多种食物的味道,减少以后挑食、偏食发生;7-8个月开始学习用杯喝奶、水,以促进吞咽、咀嚼以及口腔运动的协调发育;9-10个月可以训练宝宝自己抓取食物,尽早学习用勺进食,训练手、眼协调能力,并有益于手指肌肉的发育,同时培养宝宝的自主性、独立性。

  3、卫生习惯。从婴儿期就应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时洗澡,剪指甲,勤换衣裤。不随地大小便;保持口腔清洁,婴儿期在哺乳或进食后可以给少量的温开水清洁口腔,2-3岁以后培养宝宝早晚自己刷牙,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养成不喝生水、不吃不清洁的食物,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4、排便习惯。随着宝宝食物性质的改变以及消化功能的成熟,每天排便次数减少。1岁左右开始训练宝宝做便盆,定时排大便。3-4岁可以自己去厕所。并养成睡前排尿,夜间不起夜的好习惯。

幼儿常规培养心得体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们都在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班级常规比较乱。我也有同感,于是我在工作中反思积极寻找原因。认为幼儿常规的培养因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幼儿好模仿、好学习,这为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俗话说:"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影响至深。他们不仅把周围的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有板有眼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努力做好孩子的表率。不要自己喜欢的孩子放任自流,孩子会看在眼里。

  2、在规则的制订中强调要讲求方式方法。常规要求应根据幼儿的情况分阶段提出。教师和幼儿可以坐在一起讨论制定规则,请幼儿发表他们自己的意见,提出恰当的规则,这样,他们就会乐意接受并遵守。如针对晨间锻炼中有的幼儿懒散,动作不积极主动、拖拉,我们请幼儿发表意见,一起制订晨练规则:动作到位、有力,达到锻炼的目的。幼儿还一致赞同每天请两名做操认真、表现好的幼儿做"领操宝宝"。这样一来,孩子们一个个做操可认真、可精神了,目的就是为了争当领操宝宝。

  3、坚持一致性和持久性。常规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想到一点就要求一点,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才能帮助幼儿养成有效、稳定、良好的常规。一个班两位老师的要求要一致,不能这个老师一个要求,那个老师一个要求;老师和家长要意见统一,也不能在幼儿园一个要求,到家又是一个要求,这样只会事倍功半。所以常规教育的要求一经提出,家园必须形成共识,且常抓不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设有利于常规培养的环境。教室的环境,应该便于孩子自我管理。物品摆放的位置要便于幼儿取放。可以在柜子上贴上和箩筐对应的标记,这样孩子不用老师提醒就能物归原处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幼儿园园长职责和岗位要求

培训记录表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