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10个好句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西游记十回主要内容

  第一回

  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山项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又过三五百年,石猴忽为人生无常,不得久寿而悲啼。根据一老猴指点,石猴经南赡训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被收为徒,起名曰孙悟空。

  •第二回

  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一日,悟空受众人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与占山妖魔厮斗取胜,带回被掳的众猴与物品。

  •第三回

  悟空使摄法将傲来国库馆里兵器搬进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兽纷纷拜悟空为尊。悟空向龙王讨得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请伏妖猴。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第四回

  悟空被授以“弼马温”之官,他得知此官为末等职,回花果山。玉帝命托塔李天王与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被悟空打败。金星再次招来悟空。玉帝命造齐天大圣府,让悟空居住。

  •第五回

  悟空管理蟠桃园,吃尽园中大桃。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葫芦内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

  •第六回

  南海观音徒弟木叉助天王,被战败。观音又荐二郎神。二郎神与悟空大战,太上老君在天观战,丢下金刚套,击中悟空。众神押其回上界。玉帝传旨处死。

  •第七回

  太上老君将悟空置入炼丹炉烧炼,四十九天后,悟空出来,大闹天宫。玉帝请来如来佛。孙悟空一路筋斗云,跳不出佛掌。如来将五指化为大山,压住悟空。命土地神用铁丸铜汁饲喂悟空。

  •第八回

  五百年后,如来佛欲寻一信徒取经,以使佛法永传东土。观音率木叉,带着袈裟、锡杖和金、紧、禁三个箍,驾云前往。一路上收伏沙悟净、猪悟能和小白龙;劝化孙悟空,让他们共保取经人。

  •第九回

  泾河龙王为使袁守诚预卜落空,私改降雨进辰,雨量。又以所占失准捣毁袁守诚卦铺。袁守诚断言龙王因违旨将被唐丞相魏征处斩。并让龙王向唐太宗求生路。太宗梦龙王求情,许之,命魏征入朝随侍,使其不能斩龙。

  第十回:

  泾河龙王为了和术士袁天罡打赌,私自改了降雨的时辰,被天庭降罪要在剐龙台上处斩,处斩的人是唐太宗手下的名臣魏征,泾河龙王为免一死就去求唐太宗,唐太宗第二天在上朝的时候就故意留魏征下棋不让他脱身,没想到魏征竟然离魂而去,一刀杀了泾河龙王,泾河龙王的魂魄有怨气,晚上经常骚扰唐太宗不让他入睡,唐太宗于是宣秦叔宝和尉迟恭进殿为他守门才相安无事,但泾河龙王在地府告状要唐太宗去对质,于是唐太宗死掉了,去地府之前魏征给了他一封信说地府里有我的一个旧相识崔钰做判官,你去了以后找他就会没事的,结果唐太宗去了地府,见到崔钰,崔钰一查生死簿发现他阳寿已尽,就给他多添了三十年,结果唐太宗又活过来了。

西游记10个好句子

为“取经”梦想坚持不懈—《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同时,这本书也是我国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主要讲述了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在路上经过困难重重,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小时候只看过六小龄童爷爷的精彩演绎,呈现出书中精彩的故事,长大后又读了原著,本以为是枯燥无趣的书,谁知竟充满了这么多的欢乐。

  从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我体会到悟空的果断,妖精的奸诈,阴险;从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的路途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斩妖除怪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三打白骨精中,唐僧多次不辨妖魔,总是心善,才一一放过白骨精,但是由于悟空的慧眼识珠,辨别出了白骨精,一棒把他打死。

  在书中,孙悟空的武力高强,但是也曾多次向众神求救,这其中蕴含了一个道理,再厉害的人也需要帮助,互帮互助比单打独斗要强得多。

  猪八戒在天庭喝酒,当众调戏嫦娥,被玉帝贬下凡间,可看出他贪图女色,因而容易被妖怪迷惑,稍微变个样他又跳进坑里去了。在取经的路途中,有多少次唐僧误把妖怪认作百姓,因而被抓,过于相信别人,又有多少次孙悟空因为唐僧的不辨真假,而被辱骂。在取经的路途中,虽然路途很艰难,很坎坷,但是他们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毅力,凭借优秀的品质,最后没有放弃,从而取得胜利。

  我们在生活中不应也如此吗?像他们一般,面对困难大家要团结,相互包容,为团体着想。为了自己最后的梦想而奋斗,难道不是吗

  在生活中,我们做事情要坚持不懈,因为你坚持了,即使失败,但对自己来说,是另一种成功!因为,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

西游记第10回读后感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长篇章回体小说,这部小说记载了师徒四人要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种的困难,他们为了取到真经,挑战了八十一种的困难,还受了许多伤呢……

  师徒四人最忠厚的是沙僧,他忠厚老实,一心想取到真经,令我感叹不已。

  猪八戒,大家都知道,他好色好吃好玩,一心贪婪,做不成事。他遇到困难时,只想着退缩。他取到真经时,还求佛祖让自己下凡来玩呢!别忘了,他就是这样被玉帝贬下凡来的。

  孙悟空最大的特点是勇敢,他不怕困难,打走妖魔鬼怪。如果师父被抓了,他一定会想办法救出师父。他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唐僧就是啰嗦可是是个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但有昏庸顽固,是非不分。意志坚强,慈悲善良。是一个虔诚执着的佛教徒,在取经的过程中坚定,从不懈怠动摇,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屈服,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终成正果。另一方面,又性情和善,连凶残的敌人也可原谅,偏听偏信。

  《西游记》让我领悟到办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绝非易事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经历了众多的险难,并非全是玄虚离奇的就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我们经历的每一天又何尝没有困难呢?我们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到高中毕业考大学……又何尝仅仅是九九八十一难呢?战胜困难的过程,就孕育了成功唐僧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是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才得以成功这又让我懂得了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的道理。

西游记十八回读书心得体会

  我读的第一本小说就是《西游记》,这本家喻户晓的书讲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真经的故事。

  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白骨精最先变成一个女子,孙悟空火眼金睛,抽出铁棒,当头就打,白骨精化成一阵阴风逃走了。后来白骨精又先后变成了老妇人和老公公,结果都被孙悟空识破打死了。

  我喜欢这个小故事,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艰难,而且完美地呈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孙悟空在三打白骨精的时候表现得很果敢,但他也进行过思想斗争:打吧,师父又要念那咒语了;不打,又怕那妖怪把师父捉了去。最后,悟空还是打死了白骨精,彰显了美猴王斩妖除魔的决心和对师父坚定不移的忠心。猪八戒和沙和尚两个人,别看他们平时打趣拌嘴,可一遇到危险,立刻奔向唐僧,手持兵器护唐僧周全,他们对唐僧也是绝无二心的。唐僧虽然肉眼凡胎,人妖不分,但他心存善念,一心向佛,对钱财和美貌的诱惑从不动心,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主心骨,是他们的精神所在。

  三个徒弟忠心耿耿地保护着唐僧,目标明确地向西天求取真经,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妖魔鬼怪,他们毫不退缩,越勇!由此我想一个好的团队只有像他们这样有精神、有勇气、有智慧、有力量,才能做到和谐共处、蓬勃发展。

西游记前十章读后感

  阅过许多古色古香的文学典着,有些如蜻蜓点水一样很快就忘记了,唯有这一部——《西游记》依然深深地刻在脑子里。

  初次接触《西游记》,是在约五年级的时候,从书中的故事里。那是一个讲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披荆斩棘、降妖伏魔,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

  当我再次重温,我并不这样想,我更注重的是它的前因后果——为什么他们会去取经?为什么他们能胜利能成功?我想,一定是因为他们是勇敢的。虽然唐三藏给人一种懦弱无能的感觉,猪八戒给人一种贪生怕死的感觉;只有孙悟空和沙和尚才真正算得上是真正的勇敢。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他们并不都是勇敢的,那他们还会一起去,一起胜利而归吗?是的,只有勇敢才能取得胜利。

  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只有坚强才能取得胜利。

  现如今,胜利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的目标,可是大部分人都只是麻木追求,丝毫没有注意到胜利者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这样,胆小怕事的人遇到机会不去闯练,就知道每天把胜利挂在嘴边,直到离胜利越来越远;相反,而那些勇敢无畏、艰苦拼搏的人,就算他们不在乎胜利,但他们永远是胜利的。由此可见,胜利的曙光只属于勇敢坚强者。

西游记10个故事梗概

  1.三打白骨精

  唐僧被妖怪白骨精发现了.白骨精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八戒嘴谗,夺过罐子就要动口。悟空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白骨精见棍棒落下,又用法术脱了身,丢了具假尸首在路上。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妖精化作一堆骷髅,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2.真假美猴王

  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在击败了六耳猕猴的挑衅后,继续向西天前进,来到了西凉女国,唐僧等前往王宫内换取通关牒文,谁知女王见唐僧仪容俊美,情愿以身相许,让位于唐僧,这下可急坏了唐僧。幸亏孙悟空机灵乖巧,用计稳住了女王,并乘机嫌得了通关牒文,使师徒四人终于逃离了西凉女国。六耳猕猴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加之他想独往西天取经,赢得名声,身成正果。于是,他三番五次地假扮成孙悟空,以假乱真,迷惑了唐僧。六耳猕猴有意在唐僧面前杀伤小盗,让唐僧误以为是悟空所为,把他逐出禅门,自己就可以乱中取利,趁机抢走通关牒文。唐僧果然中计,在大念了一通紧箍咒后,要将悟空赶走。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不得不去南海普陀,求助于观音菩萨。但六耳猕猴自恃有一身通天的本领,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孙悟空掀起了一场场恶斗,两个猴子都使出了看家本领和浑身的解数,一直打上了凌霄宝殿,玉皇大帝令他们二人停止,但六耳猕猴竟然不服从玉帝的命令,闹得玉帝也无可奈何。真假美猴王一直厮打到灵山,要让如来佛辨个真伪,说出是非。在佛法无边的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最终闹了个原形毕露,自食恶果。唐僧师徒四人在战胜了六耳猕猴以后,又踏上了去西天取经的漫漫长路。

西游记前十二章读书笔记

  在快乐的寒假里,我读完了一本原着版《西游记》。这本书与普通的西游记大不相同,书中有大量文言文,如果语文差一些还真难看懂哩!可是,虽然有文言文,读起来却饶有兴趣,妙趣横生,使我百看不厌。

  话说公元前汉武帝年间,美猴王在花果山出世,号称“齐天大圣”在那里称王称霸,喜得金箍棒之后造反天庭,大闹天宫,却被如来佛祖镇于五行山之下,苦苦等待了五百个春秋岁月,在唐太宗贞观年间,被取经人唐三藏法师释放,并收为徒弟,还取了一个诨名叫行者。于是,孙悟空跟着唐僧和后来被收的几个师弟一路上向西天进发取经。孙行者不负重望,一路降妖除魔,保护唐僧。最终,唐僧靠孙行者的神通广大,猪八戒的凶狠无比,沙和尚的誓死保护和白龙马的日行千里而个个修成正果,肉身成佛。

  在《西游记》的人物中,你们猜猜我最喜欢哪位英雄豪杰呢?大家一定猜到我最喜欢谁了,yes!百分之百是悟空孙行者!因为他有七十二套变化之术和一根变化万千的如意金箍棒,但更重要的孙悟空有那种正义大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不但本领高超,最重要的还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你说我能不喜欢孙行者吗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个磨难,又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有时在学习上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所以我也要把每件事从头做到尾,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西游记6到10章读书笔记

  我从小就喜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但不知道为什么。长大后,我明白了,我喜欢的是他那种不知道什么是垂头丧气,永不服输的昂扬的乐观精神。

  《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乐观,有不少描写。比如,在盘丝洞,七个女妖已经捉住唐僧,算计要蒸吃他,孙悟空这时在一旁偷笑“这些妖精,好没算计,煮还省些柴火,怎好蒸吃?”他对自己的力量是多么自信,竟可以如此乐观。还有,在狮驼国,那三个老妖已经将他们师徒四人捉住,准备蒸吃,沙僧愁眉苦脸,八戒抓耳挠腮,三藏哭哭啼啼,孙悟空却微微一笑,说:“待我看看这是雏儿妖精,还是把式妖精。”等他听到老妖说八戒不好蒸放在底下一格蒸笼时,笑笑说:“莫怕,是雏儿妖精。”哈!老孙不但很乐观,物理学的也不错吗!

  他的乐观,我觉得和他的能力有很大关系。遥想当年,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之中没一个对手。瞪着一双不白不黑的火眼金睛,拿着一根不长不短的金箍棒,九天之上任他歪。在陪唐僧上西天的路上,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一定会上天下地,寻遍诸神,把问题解决。几乎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有这么强的实力,当然不知道什么是垂头丧气了!

  说到乐观和实力,在《水浒传》中,有一个人物,和孙悟空很像,他就是鲁智深。在桃花庄上,小霸王周通想娶刘老太公的女儿,老鲁用计把他打跑后,全庄上下都喊“苦也,苦也”,鲁智深却乐观地说:“俺死也不走。”一个人上了桃花山,交流中一点也没有低三下四的语气。因为他有理,有实力。当然自信而乐观啊!

  乐观,是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乐观,是茫茫沙海中的一眼清泉;让我们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吧!

西游记第10回读书笔记

  在《西游记》第十回中,主要是描述错位用心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故事是借以黄袍郎认亲的过程来展开的,主要的内涵有二个方面:

  第一个是将唐僧变成了老虎,代表颠倒是非,不见真相。

  第二个是饮酒吃人,吃琵琶女,代表的是住相失体,破坏智慧。

  这两方面的大义都是沉重的话题,为什么人类不重视这个问题?多数是因为看不懂,少数是因为不关心,被欲望牵制太重。

  前面说过,《西游记》虎与虚字对应,看似有且斑瓓凶猛,事实上虚而不实。承认相为实的那一刹那,就把真实转变成了虚幻。当然,虚幻不等于不存在,很多人读不懂佛经,是因为不愿意深入了解。咋一听,感觉似乎与自己的知识不相容,就误以为佛家的文化有问题,很少人会认为是自己的知识体系存在问题。佛家讲的虚,是指刹那生灭,具有无住的特性。而在凡夫眼里是一个轮相,如微观的电子轨道,宏观的星系围绕。表面上看,事物有一个力学的中心,如微观的原子核,宏观的太阳和黑洞。但是,如果用微分的观念,把宇宙所有的现象按时间坐标进行微分,在每一个微分点上,宇宙的现象才是真相。这个相在佛家,也承认其真实的存在。佛说,只有证明了阿罗汉,才能相信眼见为实,因为阿罗汉通过九次第定的修炼,可以做到意念微分念。道家的得道者,也近似有此能力,所以他们一样可以看破人生。可见,科学与佛法是统一的,其区别在于对真相和现实之间的差别接受程度不同,导致了科学工作转智成识。是什么造成了科学家承认了妄想?就是因为科学家把时间坐标进行了积分,把积分的结果当成了真实。

  科学家为什么会积分时间坐标呢?因为科学的心理承受能力上有缺陷又不敢正视这个缺陷,把六根的感受到的积分以为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家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不同在于佛家不仅能认清真相,而且能驾驭真相,科学家不能,只能想象真相,而不能真正的见到真相,即使借助于科学精密的仪器也做不到。原因就是那一刹那的电磁感应,不能称为感应的时候,波粒二相都消失了,这个宇宙还原为空。有相与无相在那一刹那获得了统一,这就是佛道两家都从光的本质入手进行人生改造的必由之路的原因。如果说科学家中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贡献最大的人,那必定是爱因斯坦。他证明光是恒速的,其中的妙趣有多少人去体会了?科学家所研究的物质世界,可以讲只找到了一个恒定,那就是光速。可惜的是,爱因斯坦没有在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上去领悟。

  什么是科学对时间的积分效应?比如,今天的科学等等文化,是从经验中提取出来的抽象概念。为什么叫抽象?就是说它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是一个时间积分值。把这个积分值存放在脑子里,就是物质存在的意识形态,因此说科学并不科学,从科学的研究者到科学研究的对象,都只是一个意识形态。如果说西方的宗教是意识形态,那么科学与宗教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如果再考虑一个因素,道德,那么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知识结论,相比之下,不如宗教更有益,所以称宗教为福音也就成立了。当然,有福与觉悟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华传统文化是觉悟的文化,不仅仅追求福报。因为在中华文化看来,福与祸都是六道众生的生活方式,而且从规律上看,福祸是互为因果的。这一生福,下一生必定祸。因此追求福报并不能彻底解决苦难的问题。

  再谈一下,相的空间积分的问题。科学研究已经发现,物质是由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相对而言,粒子真实。现象只不过是对粒子组合进行了空间上的积分而已,就像儿童玩的积木一样,是一种玩法而已。堆积成什么,要凭玩家的想象力。从本质上看,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都是在做一些积木的工作,把不同的粒子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是材料科学。世俗上称为物质财富,人们视其为成就,其实与沙滩上的城堡有什么不同?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景象。当然,一般人不这样看问题的本质,而强调生活中的感受上的差别。因为人们并不知道感受本身的污染问题,因此也不愿意了解感受的轮回问题,而可怕的是感受中的苦和乐也是相互因果的关系的。乐后,就有业的存在。这个业必须以苦的方式消除。就像电磁感应一样,电感应磁,磁感应电,循环往复,永不停息。打破这种循环的方法是唯一的,那就是修定,定功就是把时空进行微分的能力,或者说把妄想进行还原。从这个角度看,生命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是返迷为悟的真实利益。

  上面通过对黄袍郎本质的剖析,明白了什么是妄,妄就是改变了清净,把唐僧变虎。下面再说一说,为什么黄袍郎饮酒要用琵琶女为食。

  首先,要了解琵琶女代表什么,这仅从文字上就能看出来。琵琶,琴者,禁也,即宝象国的宫娥代表清净相的作用,这个作用,不能对立成比,不能附会成妄。那么,成相的过程,恰恰是违背这二条清净义,因此以相为实时,恰恰是失去智慧之时。可是,反观我们教育体制,都是从相的教育,要有教相,学相和着相,所谓应试教育。现在教育界还有很大的势力,在传承西方的教育,认为西方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事实上,西方又有什么是真正成功的呢?做人的成功还是做事的成功?这两条都不是的。为什么要学西方?仔细观察就是那些在西方留学过的人提倡这些东西,原因就显而易见了。且不说西方教育上的失败,且从理性上看,西方教育正是吃琵琶女的教学方式。第一强调自我,第二强调现实,两重妄想都加重。

  虽然表面上看,西方教育崇尚启发,到底启发了什么?是觉悟还是迷惑?学者们虽然生活在实现中,但是心灵并不生活在现实之中,而是生活在概念群里,逻辑就是概念之间的迁移交替。吃掉琵琶宫女是指丧失阴德,阴德是我们生存时间平台背后的道德基础作用,比如,我们现在的地球等等现实世界,就是在自己的阴德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时空体系,这个体系虽然也是有道有德的,但是这是属于被染污了的道与德。怎么理解呢?只要有不相容,就是有染污。用易学讲,有五行相克就是有染污。不能心想事成,不能万事如意,就是有染污。可见,染污来自于观念,用概念和逻辑就必然会显现出世界的秽土。用天真的本性,就会显现十方佛国净土。《西游记》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有真实写作对象的,对我们这个世界人类的身心解放的作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如果读者真正能从中得到启发,并能反省自己的问题,相信他定能以大手笔扭转乾坤,重写生命篇章,重建人生辉煌。

西游记

  好词:

  耀武扬威,天罗地网,水泄不通,筋疲力竭,天昏地暗,眉清目秀

  花言巧语,回心转意,咬牙切齿,哑口无言,星月皎洁,胡言乱语

  好句:

  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山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那长老马上心惊,孙大圣布施手段,舞着铁棒,哮吼一声,唬得那狼虫颠窜,虎豹奔逃。

  好妖怪,按耸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老公公,还真是: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

  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一头拭迸坡前草,两脚蹬翻地上藤。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顷刻之间不见影,霎时疾返旧途程。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感想: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它的主要故事是写孙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取经成功。整部小说充满了敢闯敢拼的大无畏精神和侠胆义肠。书中,不管是智勇双全,有仁有义的孙悟空,还是好吃懒做,憨厚可爱的猪八戒,都是那么惹人喜爱。读了西游记,我知道了什么叫敢于抗争,什么叫不畏艰险,什么叫有情有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会向他们师徒学习,不怕困难,毫无畏惧的向着目标奔去!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西游记简介30字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